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武汉地铁的换乘研究

武汉地铁的换乘研究

武汉地铁的换乘研究
武汉地铁的换乘研究

武汉地铁的建设发展研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建筑与材料工程系湖北武汉)

摘要:我们本次研究的命题是根据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的主要交通工具地铁的建设问题而确定的。地铁,作为一个大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它环保无污染、准时快捷、运客量大。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在交通系统中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外的大城市中,为了缓解堵车现象和节约能源,地铁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了。据统计,从20世纪初至今的100年间,法国巴黎已经积累形成了14条地铁线,总计210公里程度380个地铁站台,承担着1150万人口中70%的出行量。在莫斯科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80多年间,已完成11条地铁线路,总长度约300公里,170座地铁站的交通网络,承担着城市54%以上的运输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日运输量最多的轨道系统。以日本东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的东方大城市,在市民拥有600多万辆机动车的条件下,轨道系统任然解决着80%的市民出行量,靠私家车出入上下班和购物的市民只占城市运输量的10%。①我国的地铁发展的历史很短,虽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展较快的城市也都有不少的地铁,但是有很多地方与国外有些差距。在地铁中,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大概要数地铁换乘站了,改进地铁的换乘形式,提高换乘效率,可以有效的疏散人群,节约人们的时间和体力,是体现人民优质生活一个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地铁换乘客流量空间文化

武汉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中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位于长江、有京广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枝线、枝柳线及武大线等组成的铁路交通网。武汉客运港是长江沿线上最大的客运港口,有107、316、318国道通过武汉,武汉通往其他周边城市的高速公路,组成了一个连接南北的公路交通网络。在全国交通运输格局中是少有的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之美誉,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人流从武汉中转至全国各地。②在全国的交通网络系统中,武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武汉市内,由于城市大、外来人口数量多,交通方式传统,人们的出行很不方便,而城市的交通对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这需要有新的便利的交通工具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

在全国的交通布局中,武汉四通八达,连接和沟通了周围其他的城市。而在市内,由于有众多的国内高速、国道、铁路。从某一个方面也对市内的交通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地铁,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出路。由于地铁处于地下,对地面已有的建筑、道路鲜有影响,会对市内通行状况有极大的改善。它可以方便的运送大量的人员,而不受地理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武汉大力发展地铁是很有必要的。它也是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良机。而地铁换乘空间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空间,人们在上地铁可以很好的观看换乘空间的文化

设施,长时间的就会根深蒂固与每个人心中。对外来人口来说是对武汉的宣传,对本地热来说可以增加个人的城市荣誉感。

对于武汉这个第一次发展地铁的大城市,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和研究,不但要积极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也要根据实际状况结合地方特色,本次关于武汉地铁主要研究包括地铁换乘的设计模式的探讨、换乘节点的分布、地铁换乘的空间通道布置以及地铁换乘空间的文化建设。

一、地铁换乘的设计模式的探讨

对地铁站的换乘研究,是根据换乘站的人流量情况,地铁站的地理空间状况,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不同的地方采用与其相合适的方式,可以节约很多资源的同时,又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方便。利用改变地铁轨道的方式来提高换乘效率有以下两种模式:

地下一层

地下二层

地下三层

图1

1、如图所示,整个地下空间分为三层,同一号线的来往轨道在同一层面上,如②号线在地下第二层的平面上,①号线在地下第三层

的平面上,这种换乘模式构造比较简单,换乘方式为上下换乘,对地铁站在空间长度方面要求较低,相对来说可以节省地下空间,由于乘客换乘是必须要走上下楼梯,如图阴影部分,在地下二层部分开设三个通道口,通道口必须很大很结实,这样才能满足较大人流上下走动,另一方面,应对①号线和②号线到达此站的人流做出统计,使出站人流大的线路铺设在地下的第二层,使离站下车的人流可以很快走出地铁站,也减少对地下二层和地下三层之间楼梯的压力。这种换乘模式简单明了,也比较经济,适用于换乘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

地下一层

地下二层

地下三层

图2

2、如图所示,整个地下空间也是分为三层,同一线路上往返的轨道不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如上图中,②号线的a分支和①号线的b 分支在同一层面上(即地下二层),②号线的d分支和①号线的c分支也在同一层面上(即地下三层),这种换乘模式稍显复杂,其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不同线路的换乘客流量状况。很明显,此种换乘模式很有利于②号线的a分支上的乘客和①号线b分支上的乘客、②号线上

d分支和①号线c分支上的乘客之间的换乘。他们不用上下楼梯,直接在同一层面上换乘,在具体设置轨道时,应对各个方向的客流量有充分的了解,若②号线a分支上的乘客对①号线c分支上的乘客的换乘较大,应将c轨线设置到与a轨线同一平面,来尽可能的方便更多人的及时换乘。另一方面,哪条线路在此地铁站出站得人数比较多,应该将其设置在地下第二层,方便乘客快速离开地铁站,这种换乘模式具有很大的针对性,也很具有科学性,由于在同一层面上有地铁轨道的交叉问题,建造成本较大,所占地下空间也较大。除此之外,由于换乘比较复杂,地铁站内应该注意多设置一些换乘导向标识,指导人们快速找到换乘路线。

武汉内部有长江和汉江,还有东湖、沙湖、南湖等众多的湖泊,因此,地下工程施工时对建筑材料的防水有较高的要求,避免对构筑物的侵蚀破坏;武汉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可以推断出武汉的地质属于软土层,地下土层承载力有限,地下工程开挖建造时,应充分考虑地基的受力状况,确保地下工程的牢固可靠,根据武汉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实施措施,将可以建设更为优质的工程。

二、换乘节点的分布

地铁换乘站是线性网状交通架构中的各条线路的相互交织点,乘客通过换乘站及其专用(或兼用)设施,实现了各线路之间的人流沟通的效果,达到换乘的目的。地铁站换乘节点的分布和换乘方式的灵活性,对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特别是地铁交通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换乘节点进行深入研究是线路网深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也

是我们实际建设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它不仅能为规划控制提供建议和依据,还对线路具体走向、换乘空间的合理利用提供建议和依据。结合地铁换乘站中乘客的需求和地上路面的情况,有必要对现今地铁换乘地点也就是换乘节点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

大家知道地铁线路基本上是地下通道,要设立节点就是要使地下通向地面上、或者是地铁层与层之间互通的地方,那么节点究竟要设立在城市的什么地方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路面街道上的建筑的情况、行人的情况、交通的情况。

在选择节点时,必须要考虑路面的建筑情况,因为,一幢几十层高的建筑对周边的土质地理会有很大的影响,何况又在地下开挖十几米深的地铁。作为地下工程,应保证在不影响地上工程的情况下进行,在合理的地方规划地铁路线,可以避免对现有建筑物的影响,也可以保证建筑物和地铁的使用寿命。此外,建筑物对人员的流向有重大的影响,开阔的交叉路口、车流量少的地段、居民商场多的地段都可以作为地铁的节点。

图3

如图3所示,在武汉地铁2号线的光谷站,站内F出口通向虎泉路,在这个站口出入点的乘客很少,人员通行量很小,相对过大的空间使得建设初期的成本增大,使得建成后期造成了地铁空间的浪费和地下照明、设备运行耗电损失,而在该站通向光谷步行街的另一出口,如图4所示,则人满为患。过多和频繁的乘客来往无疑给该路段的各项设施造成巨大的压力,也造成该区域空气质量下降,乘客容易发生摩擦碰撞等事件。因此,在开挖建设地铁时,应做合理详尽的规划,根据乘客通行量的大小,建造不同大小的站点和站点出入口,使得结

构合理巧妙,节约资源。

图4

地铁作为交通运输的一部分,应该和其他的交通工具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才能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地铁节点的设置应反映出‘巧’,既要设置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又不要跟公交、轻轨等重复,在地铁站的节点处附近最好要有公交站台,便于人们换乘,坐公交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地铁换乘的空间通道布置

地铁换乘的空间通道布置,除了从交通空间的环境理念和地铁空间的特点两方面入手外,还应研究符合地铁交通换乘特点的空间设计手法。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最佳换乘位置为地下空间创造便捷的环境,地铁通道位置除了在正公路地下,地下第一层可以作为过街通道的辅助用途外,最佳位置还是位于十字路口地下,如图3所示。

图5

地下一层可以作为两条街道的过街通道,此时,过街很通畅,不需等红绿灯,并且,像1号位置出入口到4号位置出入口不需要过两条街,从地下直接过去就可以了。另外,可以将出入口进行分支,例如,将1号出入口分为两条出入口,避免大量乘客在1号出入口集聚,分支可以导向公交站台或者商场门口附近,更加方便人们的出行。在图1和图2中,整个地铁站分为地下三层,一般情况下,乘客要搭乘①号线,要由地下第一层到地下第二层,再转到地下第三层,这时可以直接用电梯吧乘客从地下一层送到地下三层,这样就避免了地下二层的过多人员的拥挤和二层到三层之间的楼梯过大压力,也提高了地铁站内乘客的周转次数,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武汉的人口接近1000万,数量大,有来自各个阶层的人,由于地铁有很多优点,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地铁作为出行方式,因此,地铁空间的通道应该尽量的大,满足更多人的需求。除了在整体上合理设置空间通道外,在

通道的细节处应更人性化,如图5,在下楼梯进入地铁处的台阶,过低的吊顶使人的头很容易撞到上面。

图6

四、地铁换乘空间的文化建设

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地、首义重地;载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这些都可以作为武汉文化的切入点,在地铁狭窄的地下空间里,人们容易产生压抑、郁闷的情绪,建设好地铁文化,既可以改善人们的心情,也可以促进本地文化的繁荣。

地铁空间作为一个公共场合,应该配备更多的公共设施,现在很多地铁站有供人们喝的冷热水、自动售货机、自动借书、零售店等等。都是地铁文化的一部分,地铁站的壁面上应有丰富的文化图片,像“知音文化”,高山流水,琴台知音,千古佳话,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等故事画面都可供人们观赏娱乐。

图7 武汉地铁文化 国外有的地铁站内的大型壁面图画跟地上的建筑、街道等相同,这样的话,人们在地铁里看到图画布置就知道自己到了那个站了,这种方法很值得借鉴,可以消除人们的陌生感。楚剧是我们省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地铁站这样的人群集中的地方,一些关于楚剧的音频视频的播放也是传播传统文化很好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清晰的导向标志,使人们很快的辨认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快速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最后,由图7可以看出,武汉地铁车厢里人头拥挤,此图为地

铁2号线周二实地拍摄,周六、周日人流量将会更大。究其原因,人们更愿意选择地铁,除了地铁作为新型交通工具本身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外,更大的原因是武汉的交通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武汉只具有两条轨道交通,地铁的相继建设将极大的改善目前武汉的交通,人们也很愿意选择地铁出行,因此,武汉地铁的前景十分广阔。

图8

地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运输工具,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特别像武汉这样一个大城市刚刚引进地铁,需要对其换乘模式、换乘节点的分布、换乘通道布置、地铁文化等有所研究拓展。换乘轨道模式需要考虑地理状况、客流量大小、资金等多种情况,综合考虑,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换乘节点的分布,要合理,要巧妙,能快速方便的转移乘客,不应节点过多而造成浪费。换乘通道的布置要尽可能的方

便乘客的换乘,既快又方便的使乘客出入站台,地铁站里人数多,地铁空间作为传播文化重要的场所,利用好有限的空间,既可以改善人门的心情状态,又可以弘扬当地文化。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地铁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

. 参考文献

①刘学军地铁换乘行为及换乘站布置选型枢纽规划与设计第8 期,2006(3)

https://www.sodocs.net/doc/167218229.html,

②参考:《“武汉文化”和“文化武汉”》湖北日报

图1、图2、图5均为自制

图3、图4、图6、图7、图8均为实地拍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