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发挥海洋科技进步对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制定《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

(一)面临形势

未来5-10年是我国海洋科技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开发进入立体开发阶段,在深入开发利用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不断向深远海探索开发战略新资源和能源,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海洋大国将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海洋科技向大科学、高技术体系方向发展,进

入了大联合、大协作、大区域研究阶段;海洋调查步入常态化和全球化,海洋观测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并向实时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业务化海洋学逐步形成。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

从国内看,未来5-1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地区进入新一轮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更大的挑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变化呈现阶段新特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瓶颈制约持续增大。同时,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任务更加艰巨。

国内外的新形势新趋势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洋科技发展进入快速提升阶段,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为主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争取尽快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为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二)发展现状

通过全面实施“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我国海洋科技初步进入了协调发展时期,海洋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奖励成果、论文和专利数量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为在“十二五”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海洋调查观测能力显著增强

海洋调查正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调查范围已从海岸带、近海拓展到三大洋和南、北极海域。初步摸清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变化状况,构建了我国“数字海洋”基础信息框架;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成功钻探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证实了南海海域具有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开展了我国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共发现17处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占全世界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的近1/10,国际海底资源调查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广泛参与了“国际大洋探索计划(IODP)”航次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开展了南海海域的调查航次;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的科考活动,建立了南极地区海拔最高的昆仑站;在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首次实现抵达北极点。海洋观测能力显著提高,成功发射了海洋1B卫星,投入使用了高频地波雷达、海底观测设备、Argo浮标等,开始走向从空中、海面、水层到海底的立体综合观测阶段。

2.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

围绕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生态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和数值计算模型;构建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理论的基本框架;揭示了东海大规模赤潮潜在危害性及危害机理,提出了宏观调控措施和治理技术;建立了鱼虾贝抗病力和免疫遗传特性的理论基础,完成了牡蛎、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图谱绘制;揭示了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起源地及其早期演化过程和气候历史情景;发现了大洋碳储库的长期性,证明了热带驱动和碳循环对古气候演变的重要性;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表的科技论文比“十五”增加了10.7%。

3.海洋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

围绕提高近海资源利用水平和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储备,研发了一批重大技术和装备,促进了我国海洋技术从近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性转移。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一批近海、深水油气田和大洋海底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已投入应用,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取得突破;攻克了一批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以及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初步构建起海水直接利用-淡化-化学资源利用的产业链技术体系;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开始示范运行,海上风能发电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研发了一批海洋环境实时监测仪器和系统,初步形成了专属经济区及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立体综合监测与监控的技术能力;海洋环境预报范围初步实现

从近海、西北太平洋向全球和重要海上通道的拓展,精细化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海上突发事故应急预报技术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十一五”共发布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6项,专利申请比“十五”增加了47.3%,专利授权增加了70.9%。

4.海洋科技能力建设跃上新台阶

海洋科技投入显著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海洋科技创新的软硬件水平。启动了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工作;新增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覆盖9个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得以推进;新增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4个、涉海部委重点实验室16个、海洋科学考察和调查船4艘;大型科研设备装备全面更新升级;省级以上涉海洋科研和教学机构比“十五”增加了24.8%,直接从事海洋科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32.9%。

5.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海洋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初步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全国科技兴海技术支撑体系框架。沿海地区纷纷发布本地区的科技兴海发展规划,国家、地方和企业形成了科技合力,建设了一批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实施了一批示范工程,壮大了一批海洋龙头企业,培植了一批海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5%;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加快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了海洋高端船舶装备制造、海洋石油勘探和海洋医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保持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和

发展的势头,产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带动就业数十万人。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海洋保护和海洋管理的支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还不能满足增强海洋能力拓展的战略需求。海洋调查探测仍然不足,重点区域的持续性调查和观测研究不够,海洋重大基础研究与生态系统研究不深;海洋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不高,深海技术亟待突破,海洋高技术的引领作用和产业化水平仍较薄弱;海洋科技资源利用仍需增强和优化,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优秀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海洋科技领域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能力亟待提升。

二、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近海、强化远海、拓展能力、支撑发展”的海洋科技指导方针,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着重提升海洋探测及研究应用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兴海,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综合管理更加有力,海洋生态环境更加健康,海洋公益服务更加优质,海洋权益维护更加有效,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尽快进入世界先

进行列。

(二)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综合发展。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巩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从区域、领域和体系建设上形成综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强化创新,扩大开放。注重原始创新,推进集成创新,加强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坚持改革开放,瞄准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利用全球海洋科技资源,提高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3.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以政府主导的科技计划和基地建设为引导,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突出系统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全面部署,重点推进。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统筹海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建设,前瞻部署海洋基础科学和高技术发展,引领基础学科的均衡发展,以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计划带动学科和领域发展,促进海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基础研究水平和关键核心技术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和控制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仪器设备和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的人才和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沿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海洋调查实现新跨越,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重要海域调查实现常态化,近海基本实现透明化,国际海域与极地考察国际竞争能力大幅提升,资源和生态研究实现新突破,基础学科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科技论文数量比“十一五”增长8%以上,论文影响力显著提高。

海洋开发技术自主化实现大发展,专利申请增长30%以上,专利授权增长35%以上,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前沿海洋技术取得新突破,重大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体系。在沿海地区做大做强一批有影响力的海洋创新型企业,形成若干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不断完善科技兴海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业务化进程,为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和引领。

海洋环境监测探测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深远海环境监测能力,海洋

预报技术实现精细化和全球化,海洋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对海洋管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能力拓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科技研究体系及创新人才队伍,基本形成覆盖中国海、邻近海域及全球重要区域的环境服务保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整体实力满足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支撑海洋事业发展、保护和利用海洋的需要。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强化调查探测研究,突破开发关键技术,发展服务保障技术,加强生态保护研究,深化综合管理技术,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地平台建设,培养造就创新人才,推动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发展,培育和支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强化海洋调查探测研究,提高海洋认知能力

综合协调国家海洋调查活动,加强近海、重点区域和重点研究对象的常态化调查观测,拓展深远海和极区的调查探测能力,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推进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基本形成辅助决策信息支撑能力,提高对海洋的认知和预测能力,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综合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支撑。

1.海洋调查和探测

持续实施我国近海综合基础调查。重点开展低潮滩和潮下带、海岛及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内水和领海季节性综合调查,海草床、海藻场、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调查,重点海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水下文物调查,海洋能资源详查,继续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定期更新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环境状况的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为海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综合调查,深入开展南海海洋环境资源的基础调查,继续加强国际海域和极地考察调查,积极参与“国际大洋探索计划”,稳步推进深海钻探研究。开展重点区的环境调查,深入开展国际海底资源环境和南北极综合环境的调查,为深入了解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和国际海底的资源分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等奠定基础。

2.海洋基础研究

加强在海洋科学前沿和重要方向的部署,促进海洋科学分支学科的均衡、协调发展。重点支持海洋与气候、海洋生物多样性、海陆相互作用、海底深部过程等重大前沿问题研究;加强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化学等优势学科建设;扶持工程海洋学、极地海洋学、海洋观测技术科学等薄弱和交叉学科形成与发展;重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突破一批重大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究西太平洋海洋动力、海气、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尺度过程及其与高纬度区域相互作用,古海洋学记录与气候变化;我国近海陆源输入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沉积体系响应、陆架环流与物质输运过程、边缘海环境变迁的高分辨率记录等;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海陆对比研究;海洋上层、深层海水和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分布与控制因素,微生物与海洋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系等;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近海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近海环境变异与生态安全等;深水油气系统形成与构造和沉积过程、深海热液系统与成矿作用,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其环境效应、海底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环境影响等;北极上层海洋过程和海洋环流系统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北冰洋碳循环与生态系统变迁,南极冰架与海洋相互作用及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南大洋碳、氮、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南大洋锋面、中深层水团的演化历史,极区冰盖进退和上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等,探索南极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生理和心理作用的影响。

3.数字海洋建设

开发多源多尺度时空海洋数据同化、融合、处理、集成应用和挖掘技术,海量数据快速传输、管理和安全保障技术,建设多学科、多类型海洋基础数据框架和重点海域的示范系统;研发基于地球球体的海洋数值计算模型和数字海洋系统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海洋场景及海洋现象的真实显示与动态仿真技术,海洋数据服务与共享技术;建设虚拟海洋环境平台,开发海洋信息产品,建立公众服务基础信息、海洋管理基础信息和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服务等业务化应用系统。

(二)突破海洋开发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需求,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可再生能源、油气资源、战略性资源为重点,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推进海洋开发技术由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拓展,提升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发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1.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发展深远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大洋重要生物资源的分布、变动规律,开展南大洋生物资源综合考察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研发主要远洋生物资源评估、信息服务技术及相关装备。

发展近海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理论与技术,发展数字化、集约化的养殖技术。深化研究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的良种选育及扩繁、生殖调控及性别控制理论和技术,开发优质环保饲料,研发重大病害防治和环境调控原理与技术;研制适于水深20-40米海域自动化养殖设施与技术,研发海洋牧场建设和评估技术;建立现代海水健康养殖模式和深水底播等养殖示范基地,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水增养殖技术体系建设,构建海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并形成相关标准。

发展海洋生物产品精深开发的理论、技术与装备。重点开发基于功能基因、功能酶和活性物质等功效因子的生物材料和生物制品;研究海洋药物的成药机理和开发技术,开展细菌等微生物和微藻的开发利用研究并形成相关标准;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海洋药谷,加快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的产业化应用。

2.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开发高效智能化的大型反渗透、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成套技术和装备,发展适于海岛的多能源耦合海水淡化装置,并在重点海岛建立示范工程;研发膜蒸馏、正渗透、膜膜耦合等海水淡化新技术和装备,深化海冰淡化技术研究,加快海水淡化的自主化和规模化;开展产业技术经济和政策性示范,实施海水淡化科技产业化工程,鼓励并支持沿海城市、海岛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海水淡化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园建设。

突破超大型海水循环冷却技术装备,开展与海水脱硫耦合、脱硫后海水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研究,研发大生活用海水高效预处理和后处理技术和装备,开展深海水开发利用研究,促进海水直接利用的规模化和环保化。

研发高效节能的海水淡化后浓海水制盐并联产钾溴镁锂、重水等化学资源的理论、技术

与装备,研究高效吸附材料和提取方法,构建高效联产型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开展海水利用战略研究,绘制产业战略路线图,研究制定淡化水分类利用标准。

3.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开展近岸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分析和评估研究;研发适合我国海洋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特点的发电装置,开发海岛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系统并开展示范,构建具有集设计验证、样机试验和综合测试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试验/检测平台;开展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温差能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制海岛离网风电装备,突破离岸风电低成本、模块化、高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逐步完善海洋能标准体系,加速海洋能产业化进程,形成海洋能产业体系。

4.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

开展海洋深水区和海底深层油气地球物理采集技术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查技术;加强研发海底中深层复杂构造地球物理资料精细处理与解释技术、盆地模拟技术、资源综合快速评价技术等;研究精细油气藏描述和剩余油气分布规律、高效化学驱油体系及其配套技术、钻井压裂适度出砂技术、整体井网加密及综合调整技术等;形成3000米水深探查作业技术能力,开发适应于1500米水深油气资源开发的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及生产和保障配套技术,系统掌握深水工程核心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水下产品自主技术,发展深水工程地质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建成深水工程海上试验基地与1500米深水油气田开发示范基地。

开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新型能源探测、高保真取样以及资源评价等技术研究,完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识别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机理、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及环境影响等模拟技术研究。

5.海洋工程及装备技术

深化研究深海探测技术与装备。加快实施“蛟龙号”5000-7000米海试,研制一批载人/非载人潜水器作业系统,开发重载作业型水下机器人技术与装备,实现国产化;大力推进深水油气生产作业装备、深海通用材料开发、基础件产业化开发,形成一批海洋装备设备工艺和技术标准;初步具备深海勘探开发重大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形成集开采、运载、作业、探测为一体的深海资源探查与开发的综合作业能力。

开发特种船舶装备技术。重点发展深海钻井船关键技术,大洋渔业船舶与装备关键技术,海上救捞作业船和深潜救助打捞作业技术及配套装备,新型游艇、大型海洋船舶发动机技术,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为提高特种船舶及工程装备制造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开发海洋及海岸工程技术。重点发展离岸深水港海工结构物建设技术,港口群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海底隧道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海上构筑物建造技术,海洋新材料及防腐、水下焊接技术等。

(三)发展海洋服务保障技术,促进深远海能力拓展

围绕海洋公益服务事业需求,形成近海现场实时、快速观测技术体系,拓展深远海的调查、观测能力,提高近岸海洋灾害精细化预报和全球海洋环境服务水平,为防灾减灾和海上安全保障提供有效支撑。

1.海洋立体观测探测技术

突破近海环境观测关键技术。研发低功耗、小型化海洋生物和化学传感器,开发生态环境现场原位测量和水下自航行剖面测量技术;加强自主研发的卫星航空遥感、浮标、潜标、

海底观测平台和装备的集成与应用,开展无人机监测监视、微波遥感、重要生态过程与生态区遥感遥测、海洋航空遥感监测等技术研究,形成重点区业务化海洋学研究示范系统;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和装备,促进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的产品化和国产化,促进海洋监测高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近海实时、快速观测能力。发展极地遥感技术、极地测绘技术、天文观测技术、智能化新探测技术、连续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及极地大气探测技术。

2.海洋环境灾害预警报技术

加强海洋观测资料数据同化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灾害成灾机理和近海近岸精细化海洋环境预报技术研究,重点研发近岸浪潮流耦合技术和河口与海岸带精细化漫滩数值模拟技术,重点海域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等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海上溢油、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发展全球和区域海啸快速预警报、海洋地质灾害预测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预测技术、海平面变化预测与评估技术,开发防灾减灾辅助决策支持及应急示范系统,发展沿海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

3.海上活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服务技术

发展中国近海、重要国际海上通道及重点海域的实时海洋环境预报预警和导航服务技术;开发海上航线、海洋渔场和重要海上通道、重点区域的海洋环境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区域海上活动综合服务保障系统关键技术;发展近岸滨海旅游区及重大海洋工程等环境预报及服务技术,以及近海搜救应急预报和辅助决策系统;加强对海洋航运和物流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多式联运系统的实时监控与无缝连接技术,开发航运与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完善管理系统及相关关键设备研制。

(四)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研究,推进人海和谐发展

围绕沿海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着力解决制约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理论瓶颈,形成近海及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保护、修复和灾害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能力,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为促进海洋经济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海洋生态健康维护

研究建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和服务等指标体系并示范应用,加深对典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复杂性和稳定性认识,提高预测社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能力,加强生物分类学研究与应用;建立气候与生态系统相关作用、海平面上升对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地理物种改变及影响、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的影响等分析评估方法;开发海洋生物扩散评价技术、跨多个营养层的动力模型、生态资本和服务价值评价技术、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方法、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技术等;加强海洋保护区网络化和海洋公园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海洋生态网络建设技术;推进黄海、东海和南海大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加强在重点生态监控区的应用示范;从种群、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初步建设极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体系。

2.海洋生态灾害防控与人体健康维护

深入研究赤潮、绿潮、水母和海星暴发等生态灾害控制关键因子、技术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技术,研发生态灾害高效防治技术;开发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生态效应评估和防控技术,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海洋病原生物流行特征与危害调查评价技术,海洋重要病原生物传播与暴发的预警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突发性大型船舶溢油、油库溢油、石油平台溢油及化学品泄漏和核事故等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控,以及事故处置、修复及赔偿评估技术;发展基于组学的海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加强对新病原体、毒素和污染物的引入过程和影响研究,以及对人体健康风险、传染和流行、防治与控制的监测、评估和预报研究。

3.海洋生态修复与污染控制

建立海洋生态修复重建技术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和效果评价方法,开发海岸带综合整治及海洋生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进一步加强对典型受损河口、海湾、泻湖、潮滩、海岛及海藻场、海草床、珊瑚礁与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修复示范;深入研究多源污染物入海定量评估模型和生态毒理学评价方法、新型污染物的分析与监测技术和评价基准、基于区域承载力的海域总量控制模型、基于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流域污染总量控制技术等,并选择重点区域开展应用示范;研发适应新型工业化和临港、临海产业集群的海洋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城镇。

(五)深化海洋管理技术,拓展海洋综合管理能力

围绕提高海洋综合管理和控制能力,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与战略利益,以及国际海洋事务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海洋战略、海域划界、海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空间规

澳洲留学特色海洋科学专业介绍

澳洲留学特色海洋科学专业介绍 一、研究方向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我国海洋科学专业人才数 量较少。澳大利亚四面环海,对于海洋科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海洋科学专业也成为澳大利亚留学新兴热门专业。澳大利亚海洋科 学专业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学和生态学、海洋与沿海管理、 以及海洋学。澳大利亚海洋学专业在研究过程中将海洋水生生物的 知识和对物理环境的扎实理解结合在一起。通过体验设计与研究, 你将学习去认识海洋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复杂相互作用。 二、就业前景 澳大利亚对于海洋保护非常重视,毕业生可以进入各州或联邦的 渔业和海洋保护机构、咨询公司、资源行业、捕鱼行业、研究机构、 大学等雇佣。因此海洋科学专业就业面还是比较广阔的,毕业生主 要可以从事海洋科学家、海洋预报员、海洋污染专家、海洋导航员 等工作。 1.塔斯马尼亚大学 2.西澳大学 西澳大学(TheUniversityofWesternAustralia,简称UWA)创 校于1911年,于1913年首次招生,是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世界 100强名校。西澳大学获AACSB和EQUIS两大国际顶尖商学院认证,其本科金融专业受CFA协会认证,会计专业受澳洲会计师公会(CPAAustralia)认证。 西澳大学是澳洲六所砂岩学府之一,是澳大利亚八校联盟、世界 大学联盟、昂宿星大学联盟核心成员。西澳大学是澳洲最具历史、 代表性和实力的著名顶尖研究型大学之一。其坐落于西澳大利亚州 首府珀斯(多年被评为经济学人杂志“全球最宜居城市”,2017年

位列全球第七)。西澳大利亚州以工矿业闻名世界,是只有澳大利 亚11%人口,却创造并支撑全澳经济近50%的奋进之州。 西澳大学是澳洲八大名校和QS排名世界18所超五星级大学之一。在最新世界大学排名中,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93名,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91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95名。在2016年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西澳大学海洋科学位列世界第30位,采矿工程第33位,土木工程与结构第37位,农业与林业第38位。另外如化学工程、会计与金融、生物科学、医学、法律、电气 工程等专业也均进入世界100强。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https://www.sodocs.net/doc/177324264.html,/hyjww/zwgknew/zcfg/webinfo/2008/09/1221707761941638.htm 为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海洋科技发展任务,统筹国家“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水平和能力,发挥海洋科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06年至2010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与发展现状 1.面临形势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国际社会对海洋事务高度重视,国际海洋科技围绕全球重大环境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展迅速,呈现新的趋势。一是重大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催生着一些新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带动着海洋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二是以海洋生物技术和深海技术为核心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快速发展;三是海洋监测和探测向高分辨、大尺度、实时化、立体化发展,建设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系统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和引领海洋产业向高科技化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贯彻落实“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加速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海洋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缓解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对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实现沿海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海洋

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框架

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框架 一、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大科学,高技术 1997年世界海洋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把当前海洋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课题归结为四类:科学文化进步,包括揭示生命起源、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海洋人类学)的研究;探索和开发海洋财富,包括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渔业)、油气资源开发、海洋运输、能源利用、空间利用和旅游、海洋环境净化容量等;生命支持系统研究和保护,包括海洋与气候、生物多样性、健康和废物清除、防灾减灾等;其他类,包括海洋管理、海洋经济学、论理学、海岸科学、培训和教育。在这些领域,我国都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这些问题也与我国实际利益有密切关系。作为一个沿海大国,我们必须参与海洋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这是国家的政治权利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军事安全问题、大国形象问题。我们制订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必须考虑这些问题,提高参与海洋领域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一)大科学

为了解决全球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出现了全球性的"海洋大科学"(ocean megasciences)研究,包括全球海洋观测(goos),海洋科学钻探(scientific ocean drilling),热液海洋过程及其生态系统(hydrothermal ocean processes and ecosystems),海洋生物多样性(ocean biodiversty),海岸带综合管理学(coastal science for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等5个领域。1998年世界地理大会也提出了大地理学的概念,意大利地理学家vallger提出现代海洋地理应该包括海岸地理、海岸陆地与海岸海洋、深海地理和海洋区域地理,要进行跨学科的物理、生态、经济、地缘政治、海洋地理信息研究,建立综合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这些海洋大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区域的和全球的重 大课题,例如: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包括厄尔尼诺现象研究、太平洋周期变化研究、极地冰海变化研究、地球变暖与物质循环等;海底动态与地震研究,包括板块形成过程研究、海底热点区域动态研究、地震产生过程研究等;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物质循环机制研究、深海和地壳内微生物研究、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科学技术研究等。这些课题的成果对于揭示生命起源、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海洋人类学),研究气候变

学科知识介绍: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学科知识介绍: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9-03-26 10:43:29 作者:匿名来源:宣传部浏览次数:489 一、海洋科学与技术 海洋科学是研究陆-海-气相互作用,海水运动、海床、生态过程等各界面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以及生物圈、水圈、地质层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气象学等基础学科。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维持海洋-大气-陆地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支持系统,是研究地球演化和生命起源的主要依据。海洋科学的发展有助于探寻地球系统的长期变化,监控并预测地圈―水圈―生物圈系统的演化及其变异。 海洋技术是海洋科学、应用海洋学的工具和手段,包括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海洋灾害预报技术、海洋水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资源勘测与开发技术等。 目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全球性问题,海洋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所在。海洋资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热点领域,也是世界各国战略、政治利益竞争十分激烈的重要领域。控制海洋战略性资源和开发空间,已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发展海洋战略的主要目标。 二、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近年来,海洋科学与技术围绕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与环境等重大科学问题,组织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合作研究计划,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

1、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实验计划和大洋环流实验计划的实施,揭示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海气耦合机制,实现了厄尔尼诺事件的可预报性,发现海洋内波混合在生态环境效应中的重要作用。 2、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全球上层海洋-低层大气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 合研究计划、海岸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计划和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带动了以生态环境效应为主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快速发展,对生源要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动力学循环、时空分布有了深入的认识。 3、大洋钻探计划的实施,发现了古气候变化的记录和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生命现象。 4、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海洋观测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遥感、遥测、遥控、自动化和电子技术等为基础的海洋探测系统,包括从空间对海洋表面的遥感技术、走航观测、海洋浮标技术、深潜技术、声学探测技术、海底监测网络技术等,构成了全天候、实时、立体监测网络。 我国政府从“九五”开始,围绕着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及气候变化等重大热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攻关计划,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如创立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揭示了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和变异机理;在古气候演化研究中,证明了热带驱动和碳循环的重要性,修正了经典的碳循环理论;在对中国近海生物种类结构、资源分布、生态习性及初级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深海大洋、极地研究成果突出,举行了首次横跨世界大洋的环球海洋科学考察,发现了新的海底热岩活动区,抓取完整的海底硫化物样本。在南海天然水合物资源调查中,成功获取了天然水合物样品,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成功获取深海海底天然水合物样品的国家;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海载人深潜器、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世界海洋科学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分析论文

世界海洋科学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分析论文 摘要:陆地上的很多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而海洋中拥有着大量的资源, 这就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海洋。世界海洋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体系主要由几方 面构成, 分别是科学交叉、融合渗透、综合, 研究方向则是海洋气候、自然环境、资源等 方面。 关键词:世界海洋; 科学研究; 前景展望; 海洋的疆域辽阔、覆盖范围广, 因此对海洋进行科学研究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最 初的海洋探险起源于15世纪, 西方国家对海洋地理进行探索研究。而我国的郑和也有了 下西洋的壮举, 之后西方的哥伦布再次横多大西洋。从古至今, 人们对海洋的研究从未停 止过。海洋研究的综合性很强, 在进行海洋观测时, 需要对气象进行掌控, 潮汐、温度也 是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知识的积累, 世界海洋研究雏形逐渐形成。 1 世界海洋研究进展 在国际上很多机构对海洋的研究手段逐渐成熟, 收集了很多和海洋相关的数据, 最终 确立了FWCI的研究指标。例如Sopus数据库中的Oceanography、Aquatic Science都是 海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它们也是海洋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国际上的海洋研究领域中, 已 经有很多机构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技术, 分别是东京大学、牛津大学、华盛顿大学以及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他们把研究成 果撰写成各类文献, 最终被世界海洋研究部门参考应用。海洋科技也成为了最实用的高新 技术种类之一 2 世界海洋研究的发展 海洋科学的应用范畴广泛, 在对研究理论进行构筑时, 需要分析海洋演变过程中的地 质变化状况。在此期间, 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出现了什么样的.相互作用。研究实 际海洋科学过程中, 可以需要分析判定物理海洋学的概念。海洋中的地质变化以及动原理等。这样就能将海洋的形态更加完美是诠释出来。在分析海洋地质结构过程中, 需要分析 物理热洋学的变化种类, 了解大洋边界的变化方式, 分析海洋地质以及地球物理学的表现方向。海洋中物质组成以及地质构造方式不断 发生变化, 人们通过对海洋的探索, 总结海洋结构的变化规律, 分析海洋的演变过程。物 理海洋学的变化方式不同, 其中包括地质构造以及物体的演变规律。这样在分析海洋组成 结构过程中, 就能对研究内容作出更为准确的判定, 了解生物群落之间的联系、环境变化 的表现形势, 通过对世界海洋科学的研究将内容诠释出来。

海洋科技研究性论文

海洋科技研究性论文 基于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思路 [摘要]中国海洋科技进步催生了新的海洋产业,不同的海洋科技进步速度导致主导海洋产业的更迭,促进了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分析了制约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的科技因素,结合全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科技创新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应加强第一产业的技术改造,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的海洋油气、深海矿产开采技术,推进潜在高增长海洋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强化海洋共性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制约因素;战略重点 [[[[[中图分类号]][P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10-0140-04] The Analysis of Marin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Marine Indust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China Qiao Junguo (Marin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25) Abstract: Marine technique progress produce new marine industry, different rates of marine technique progress results in the change of domain marine industry, improves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ological restrictions of main marine industry,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Marin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 it puts forward advices for marin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hat implem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what's more, put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need to develop the ocean deep-water oil and gas mining technology. In addition, promoting potential high-growth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marine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marine industrial common technology can be viewed as partial of government efforts. Key words: marine industry;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trictions; strategically emphasis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科技进步对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 中国海域空间广阔,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大陆岸线1.8万多公里,滩涂面积 2.1678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加大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海洋事业发展迅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1996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18%,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3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到“十五”期末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2008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高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海洋经济总量达2.9662万亿元。综观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有两个特点。

【2018-2019】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就业前景-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引导语: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 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 心整理的关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就业前景简介,欢迎阅读!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就业前景简介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国家对于海洋科学采取积极支持发展的政策,也大力发展海洋科学的教育。如今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采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当下来 随着行业的发展,如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佳,特别是海洋资源开发、 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上运输、海洋油气开发和食品工业等部门吸收人 才最多。近几年,我国在海洋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在海洋资源利用、海底石油勘测、海产品生产等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本专业 就业形势良好,由于本专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国家的政策倾斜,从业人员的 收入状况良好,且有持续增加趋势,特别是本专业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所以 行业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 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遗余力地加紧海洋科学的研究 和应用的大气候之下,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特别是经济实力飞速提高,也迫切需要开发新兴资源,以便能在以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 国的海洋科学发展较晚,客观来讲,如今的水平比起一些开发海洋较早的国家 如美国、俄罗斯等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利用当下 已有的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优势,继续保持和加强之外,在如今落后的领域, 会增加研究和开发的资金和力量。在今后,海洋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将存在持 续大量的需求,特别是海洋科学涉及的相关学科非常广泛,所以本专业学生的 就业选择范围非常自由,加上国家一贯的扶持政策,相信有志之士一定能在海 洋科学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海洋科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海洋科学类,其中海洋科学类 共5个专业,海洋科学专业在海洋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理学大类中 排名第38位。截止到 201X年12月24日,39132位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平 均薪资为5320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443元,6-7年工资4000元,0-2年 工资4415元,3-5年工资5359元,10年以上工资6359元,8-10年工资12221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发挥海洋科技进步对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制定《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 (一)面临形势 未来5-10年是我国海洋科技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开发进入立体开发阶段,在深入开发利用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不断向深远海探索开发战略新资源和能源,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海洋大国将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海洋科技向大科学、高技术体系方向发展,进

入了大联合、大协作、大区域研究阶段;海洋调查步入常态化和全球化,海洋观测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并向实时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业务化海洋学逐步形成。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 从国内看,未来5-1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地区进入新一轮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更大的挑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变化呈现阶段新特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瓶颈制约持续增大。同时,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任务更加艰巨。 国内外的新形势新趋势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洋科技发展进入快速提升阶段,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为主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争取尽快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为

2019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2019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1、海洋技术专业简介 海洋技术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遥感与信息处理和水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和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海洋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声学技术研发及应用、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管理、海洋探测、海洋信息处理技术等工作。 2、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水产、饲料、鱼药、生物技术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通信、计算机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1新能源 2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3计算机软件 4建筑/建材/工程 5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6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7机械/设备/重工 8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经理、销售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销售经理 2销售工程师 3技术工程师 4产品经理 5仿真技术支持工程师 6区域销售总监 7海洋技术工程师 8电气工程师 9结构工程师 工作城市: 毕业后,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深圳 2上海 3北京 4广州 5青岛 6杭州 7天津 8武汉 3、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海洋技术专业在面对陆地资源一步步枯竭的今天,成为了一门越来越热火的专业,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好。毕业生可从事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管理、海洋探测、海洋信息处理技术等工作或者可在水产、饲料、鱼药、生物技术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 海洋技术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海洋科学类,其中海洋科学类共5个专业,海洋技术专业在海洋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26位。 按海洋技术专业相关职位统计,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的地区是:上海。在"海洋科学类"中排名第1。截止到2013年12月24日,111447位海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3925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2914元,0-2年工资3638元,2-3年工资4638元,3-5年工资4629元,6-7年工资7999元,8-10年工资8757元。

天津大学2017年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精)

天津大学 2017年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学科简介: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海洋观测技术为牵引和支撑,以海洋观测、海洋仪器和海洋信息技术为特色,促进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的融合与协同发展,瞄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与人才需求,聚焦当前海洋科学领域中国际研究前沿、国家发展急需、潜在实用价值高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海洋数据工程,包括海洋数据可视化研究、海洋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海洋GIS 工程; 2、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包括海岸摄影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水文观测等; 3、海洋观测理论研究以及仪器研发、平台搭建; 4、航海导航技术研究,包括船载 POS 技术研究、卫星组合定位技术研究等; 5、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包括海洋动力学、海洋生态系统模型、近海环境保护、物理海洋学、海洋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浪、潮、流数值模拟等。 学科目标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掌握现代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子、机械、水声、激光等现代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胜任海洋技术开发、海洋环境观测、海洋数据分析、海洋工程监测及海洋科学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具有国际视野、信息化理念和正确的海洋观,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重点培养其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本学科培养年限为 2.5年,课程学习时间为 1年,论文时间为 1.5年。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海洋科技类术语表

Presentation on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 ution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1. oceanographic [,?u?i?n?u'ɡr?fik] adj. 海洋学的;有关海洋学的(等于oceanographical) 2. oxygen minimum zone 最低含氧区 3. nutrient run-off 养分径流、富营养径流 4. Atmospheric deposition 大气沉降物atmospheric 英[?tm?s'fer?k]美[,?tm?s'f?r?k] adj. 大气的,大气层的 deposition 英[,dep?'z??(?)n; di?-]美[,d?p?'z???n] n. 沉积物;矿床;革职;[律](在法庭上的)宣誓作证,证词 5. phytoplankton 英['fa?t??,pl??(k)t(?)n]美[,fa?to'pl??kt?n] n. [植] 浮游植物(群落) 6. plankton 英['pl??(k)t(?)n; -t?n]美['pl??kt?n] n. 浮游生物(总称) 7. ocean interior

海洋内部 8.Shoal up 变浅、上移 9. microbe 英['ma?kr??b]美['ma?krob] n. 细菌,微生物 10. decompose 英[di?k?m'p??z]美[,dik?m'poz] vi. 分解;使腐烂 vt. 分解;腐烂 11.deplete 英[d?'pli?t]美[d?'plit] vt. 耗尽,用尽;使衰竭,使空虚 12.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13.ocean science 海洋科学 14.marin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海洋科技与工程 15.active project 在研项目 16.research vessel 海洋调查船 17. robotic [r?u'b?tik] adj. 机器人的;自动机式的;像机器人的 以上来源于:《21世纪大英汉词典》 18. Deep Submergence Facility 深潜水设备 19. world-class PhD program 世界级的博士点 20. post-doctoral program 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科学与技术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进入21世纪以后,全人类特别是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巨大压力,而解决这一压力的可能的根本途径在于海洋,在于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河北省环绕京津,面临渤海,是我国重要沿海省份之一。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自2001年开始招收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本专业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开发与利用海洋,它由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和化学海洋学等四大基本学科及众多分支学科组成。我校海洋科学的专业特色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院与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相关的学科有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硕士点和动物学博士点的水产动物学方向。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包括河北省无脊椎动物系统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水生生物研究室,生态学、海洋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设备较为先进、齐全。图书资料丰富。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高、年龄构成合理。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强的海洋科学理论基础,又有较全面的海洋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从事海洋科学研究与考察、水产养殖、海洋制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科学教育、海洋经济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培养基本规格: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海洋科学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高的、从事海洋科学综合研究、海洋生物学和海洋资源开发的教学及科研能力。 四、学制:四年 五、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海洋科学导论、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等。 六、主干学科: 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 七、授予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 163.5 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121.5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其它选修课26学分(其中包括全校公共选修课10学分)。 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河北大学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士学位。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