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一、引言

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工具之一。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一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二、M0近三年变化情况

M0是指除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即流通中现金,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同比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比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

9.365%,而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二者相差不大2。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鼓励和扩大消费,同时实行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2:我国近三年M0同比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人民币

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页https://www.sodocs.net/doc/1615135507.html,/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

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我国2011年GDP增速为9.3%,2012年GDP增速为7.8%,2013年GDP增速为7.7%

三、M1近三年变化情况

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其流动性仅次于M0。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由此可以推断出M1受央行货币政策及企业居民货币需求影响较显著。总体来说,M1反映了居民和企业资金的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1反应了社会的直接购买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否则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2011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加之国内经济周期性因素和长期结构性因素交织,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较大,但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所以2011——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图3:我国近三年M1统计数据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我国近三年M1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M1增长速率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可见三年来M1供应量逐渐增长,但增长速度均逐渐放缓。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近三年来国际经济形式低迷,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增长,这导致了M1供应量的逐渐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相关金融管理政策出台,商业银行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加大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力度,适度调整了过快的信贷投放节奏,减少了存款派生,导致近三年来M1供应量增速

整体放缓。总体来说,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复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有利于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

图4:我国近三年M1增长速率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从M1的计算公式来看,根据公式M1=B*m1(其中,M1代表M1供应量,B代表基础货币,m1代表相应的货币乘数)可看出M1供应量受基础货币影响,而由图1知道,2011年-2013年我国基础货币保持增长态势,因此M1供应量也相应地呈增长态势。

四、M2近三年变化情况

广义货币(Broad money)M2是一个金融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M2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我国通常定义广义货币(M2)=流通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3。我国近三年M2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同比增长速率如图6

所示。

图5:我国近三年M2统计数据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显然从2011年至今每年间M2供应量都在逐渐增长,且增长趋势逐渐放缓,这和M0,M1的趋势相吻合。这是由于2011年,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外有巨额外汇流入,压力渐

3国际上通常定义广义货币(M2)=流通中的现金(M0)+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能持续,央行继而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故增速变缓。但2011年我国将住房公积金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纳入统计,因此M2继续增长。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同时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基准利率,因此2013年初M2增长速度又加快,但在年末放缓。

图5:我国近三年M2统计数据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由于我国和国际上统计M2口径有差异,因此,我国统计的M2远大于国际上对我国M2的统计结果,但并不表示“中国货币严重超发、潜在通胀风险较大”这种说法正确。央行表示,将不会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2013年M2和贷款数据基本达到调控要求,2014年将保持审慎的货币政策。从侧面来看,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物价涨幅平均为2%-3%,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最近10年接近9%-10%,可以说中国经济实现了相对的高增长和相对的低通胀,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五、GDP近三年变化情况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DP具有以下五个内涵。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一般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进行销售。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4。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名义GDP总额达到47.16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9.2%,增速较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增速较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可见近三年我国GDP增速逐渐变缓,与各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

六、M2与GDP关系

一般认为M2与GDP呈正相关关系,其论证需要繁杂的数学证明,有很多经济学家给出了详细论证5。我们更关注于另外一个指标——M2/GDP。这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M2/GDP比例的大小、趋势和原因则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M2/GDP比值就持续上升,22年间增长了2.29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M2与GDP之比的全球平均值为1.26,而中国当年的比值为1.80,排名第十。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M2与GDP之比更达到1.88,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但是,这种快速上升并居高不下的M2/GDP比值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金融深化已处于较高水平。与金融管制相对宽松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外汇管制较为严厉,银行体制不健全,国有银行占据垄断地位,民营银行长期处于弱势,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资金流动缺乏效率。一般认为我国M2/GDP 比例上升与下列三个原因相关。

(一)M2/GDP 比例上升是中国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标志

我们应当认识到,M2 和 GDP 这两个数本身都是名义值。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讨论的M2/GDP,是指在一定的物价水平下该指标上升或者下降的波动轨迹。货币需求跟物价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有的国家金融深化过程无法实现,主要是因为制度、其他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

4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CSNA)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5可参照《我国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实证分析》朱小檬、孙爱田,《商业时代》2011年28期

或对本国货币的信任危机等问题,导致 M2/GDP 无法提高。中国的金融体系市场化的过程中,金融动员储蓄的能力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得到一个较大程度的发展。

当然,M2/GDP 比例比较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动员储蓄或者调动储蓄进行资本积累,支持生产发展的机制主要靠的是银行机制,即间接融资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产的扩张即是银行资产的扩张与货币供应量的扩大。也就是说M2 比 GDP的上升这个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金融货币深化。

(二)M2/GDP 比例上升与中国经济模式密切相关

我们增长的方式基本上还是依赖于投资,在其他融资方式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特别依赖于信贷,而信贷扩张的另一面就是货币扩张。在这种生产方式下,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都是以略高的、以名义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变化和上升,但是各个方面反映还是信贷偏紧。这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中国需要改变这种国家过度依靠投资、依靠信贷扩张经济增长方式。这个转型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三)统计口径的变化对 M2/GDP 比例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 M2/GDP 高还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因素。中国与其他国家对于M2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相同,以美国为例,中国的 M2 货币供应量是最广义的口径中国的 M2 是最广义的货币。而在美国,M2 可能是处于中等层次的货币,甚至有点接近中国的M1、M3 和广义的流动性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出现,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口径不断扩大。目前为止没有 M3,也没有货币供应量层次的重新划分,所以 M2 始终是一个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的口径。一些应当纳入货币供应量的口径,原来没有纳入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也逐步把它纳入到货币供应量的口径里面。90 年代,将证券市场客户的保证金扩展到 M2 ,2011年将住房公积金存款、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也纳入到货币供应量。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被作为最广义的、最宽的口径。某种程度上是金融资产多元化的一个反映。而我们金融资产 80% ~ 90% 集中于银行部门,因此体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比较快。

另外一方面,统计口径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了偏差。中国老百姓对于金融资产的可选量原来比较少,现在可能会多一些。除了传统的存款以外,其他资产也逐渐多起来,但传统资产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例如,美国很多人有个人退休的账户,这些账户均不纳入货币供应量。在中国,住房公积金都纳入货币供应量。因此如果不加以仔细的辨析,就将 M2 /GDP 的值与他国比较,将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容易出现一些偏差6。

七、总结及建议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讲,货币供应量在中国是作为传统的最终目标,在评价货币政策的时候,需要参考的和把握的条件非常多,包括利率、汇率等等都是中介指标,它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强调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的平衡。

通过分析M2与GDP的关系,应该认识到之后的货币政策应该控制货币投放,改变以货币超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央行长期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 2009 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直接后果就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国民的财富被稀释。因此,控制货币超发,并逐步使之回到合理的水平,这对于保护民众利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6《中国市场》第27期,《从M2与GDP之比看中国货币政策》纪志宏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有效 一、货币供给量 1.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是指: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 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 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2.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 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 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广义来所就是中央银行调 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 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 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 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 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 通过调控货 币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 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利率 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 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 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 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 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自1990年以来,中国 人民银行已经2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其中:1996年至2019年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 率,2019年至2019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19年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的 密度和频率明显加快。对于中国人民银行2019-2019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效果,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有效 一、货币供给量 1.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是指: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2.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广义来所就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 通过调控货币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利率 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2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其中:1996年至2003年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2004年至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08年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的密度和频率明显加快。对于中国人民银行2004-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效果,许多经济学者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但是对于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从连续上调利率到开始连续下调利率的转折性效果,尚未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由于一定时期的利率政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着下阶段利率政策调控方向、幅度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决策。因此,最近一个时期,利率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及传导效应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利率政策调控和利率政策决策。 2. 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对贷款规模的直接控制,基本上就可以控制住货币的供应量;那么,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贷款规模的控制作用必然会逐步削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单纯依靠直接行政办法,已经无法控制住投资规模,因而控制不住货币需求量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社会上有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货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 [ 2012-04-05 13:25:08 ] 02.04--31.设原始存款5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6%,提现率为8%,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额。 答: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书上的公式12-3) 存款总额=500×1/(6%+8%+6%)=500×5 =2500(万元) 派生存款总额=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2500-500=2000(万元) 02.04--32.假定中国人民银行某年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数据 为:单位:亿元 (一)各项存款 120645 企业存款 42684 其中:企业活期存款 32356 企业定期存款 5682 自筹基本建设存款 4646 机关团体存款 575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63243 农村存款 2349 其他存款 6610 (二)金融债券 33 (三)流通中现金 13894 (四)对国际金融机构负责 391 请依据上述资料计算M 1、M 2 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各是多少? 答:(1)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存款

=13894+32356+2349+5759 =54358(亿元) (2)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54358+5682+4646+63243+6610 =134539(亿元) (注解:这里是未改版前的公式,与书本上的公式有出入,请大家学习好考试用书就可以了) 03.04--31.某商业银行吸收原始存款5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交存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准备金,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其余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若无现金漏损,请计算商业银行最大可能派生的派生存款总额。 答:由题意可知:因为法定准备金为1000万,所以法定准备金率1000/5000=20%,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000/5000=20%。无现金漏损,表示提现率为0%,计算如下: 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5000×1/(20%+20% )=12500万元 派生存款=存款总额-原始存款 =12500-5000=7500万元 03.07--31.若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次数为5次,同期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为8000亿元,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为多少?如果中央银行实际提供的货币供给量为2000亿元,请问流通中每1元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 答: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8000÷5=1600亿元 1元货币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实际货币需求量/名义货币需求量=1600÷2000=0.8 03.07--32.假设某商业银行吸收到100万元的原始存款,经过一段时间后,银行体系最终的派生存款为300万元。若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6%,客户提取现金比率为10%,试计算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 答: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下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图1: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与1年期Shibor走势网 2007M072008M012008M072009M012009M07 E王叵亘[三互圈 导致利率政策调控无效.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指出我国应加强利率机制在货币调控巾的作用,因为这顺应了全球趋势和中国货币调控机制的改革方向。利率调控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已成为一个争鸣的焦点,因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其中从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这一宏观经济背景出发,已有研究通过定性分析指出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导致利率调节功效缺失。本文从定量分析出发,利用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我同利率凋控频繁期)的月度数据,通过考察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以对这一问题作出再次审视。,数据来源为巾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网站。 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仍处于管制之中.央行的利率政策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与此同时,我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真正的市场基准利率,于2007年1月4El推出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其将来的作用类似于美国联邦基会利率或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要在这一过渡时期分析我国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就应分为两部分:一是考察目前的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性;二是运用时间序列 图3:隔仅、1周、1个月、6个月 Shibor走势图 f22】《金融发展研究》第11期 图2:6个月期贷款基准利率 与6个月Shibor走势图 的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市场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二、管制利率与Shibor的联动性 从银行主体性的角度考虑,此处的管制利率选择金融机构的贷款基准利率。Shibor日前有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八个品种。基于匹配性。此处贷款基准利率选择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和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Shibor选择6个月和1年两种。用EViews5.0得到的图形如图1.2(考虑到节假日因素,Shibor曲线出现个别断点)。 从图1.2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无论是6个月的Shibor还是1年的Shibor都与相应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有着几乎一致的变化步调,这说明央行对于基准利率的人为调整可以准确地控制较长期的市场利率水平。由于Shibor的期限大部分是短期。同时短期利率水平能够更及时地反映出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所以有必要对代表Shibor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走向作出比较。这里选取隔夜、l周、1个月和6个月的Shibor数据。图3_4显示,Shibor的期限结构渐趋明显。2007、2008年的短期Shibor波动幅度明显.但从波动轴心看,6个月以下的Shibor水平与6个月的Shi. 图4:隔夜、l周、1个月、6个月 平均Shibor走势图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一、引言 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工具之一。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一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二、M0近三年变化情况 M0是指除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即流通中现金,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同比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比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 9.365%,而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二者相差不大2。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鼓励和扩大消费,同时实行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图 2:我国近三年M0同比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人民币 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页https://www.sodocs.net/doc/1615135507.html,/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 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我国2011年GDP增速为9.3%,2012年GDP增速为7.8%,2013年GDP增速为7.7%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以我国2000年1月-2012年5月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稳定物价水平的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实证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自从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不断攀升,每个月的CPI都超过国际公认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2008年全年CPI指数上涨5.9%(本文中所提到CPI相关数据均出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https://www.sodocs.net/doc/1615135507.html,/tjgb/),出现持续通胀现象。虽然从2009年开始,CPI出现了回落,但PPI指标仍然较高,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而且进出口总额占GDP的份额明显过大,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引发了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通过传导机制影响食品价格并有引发通胀的可能,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Bernanke(1992)在《联办基金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M1、M2、联邦基金利率、票据利率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认为基金利率是经济的Granger原因。Mishkin(2001)通过对加拿大1971-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一定关系,货币供应量能有效解释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 (二)国内文献综述 杨建明(2003)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产出、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其经验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广义货币M2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孟祥兰、雷茜(2011)用向量误差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短期内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促进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吴军(2004)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得出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经济均衡机制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过渡,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减弱,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对扩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一)

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一) 摘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物价有显著关系、而与产出的变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产出的变化主要由实质部门因素确定。而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都会产生影响。利用我国1978—2008的年度数据,从货币供应量中的M0的角度,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动态的货币供应量M0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 1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从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滑坡,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但经济目前还未进入强劲反弹的道路。从物价来看,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07年全年CPI指数上涨4.8%,2008年2月CPI指数高达8.7%,创历史新高。随后几个月CPI和PPI大幅回落,已连续数月为负值,截至2009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1.8%PPI降8.2%。同时货币供应量高位趋稳,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同时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膨胀,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有着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并引起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就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2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不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中性的理解在程度上也不完全一致。代表性观点有:(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主张货币经济只不过是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启到媒介作用,对实际经济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2)威克塞尔货币非中性论,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中引入了“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影响价格。把利率作为货币与产出的枢纽,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主张货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实际经济:货币市场决定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导致总产量和总就业量的变化;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它与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替代效应。(4)新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认为,宏观经济总量的解释只是建立在单个人的最优化选择的基础上的。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通过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市场出清、理性预期和只有实际变量才至关重要等应用于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得出了货币中性的结论。声称货币主义的短期和长期不是特别有用的,真正的区别是预期与未预期到的差别,正是由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能预期到系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对经济中的实物变量不产生影响,从而回到了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的观点。 3货币与经济关系计量分析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控制货币存量的增长率,使其按照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经济变量的变化而同步连续地变化,货币当局就能提供一个可为经济稳定发展的货币背景。对此,本文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存量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下面,我们选择1978-2008年间的M0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年度数据)作为我们实证的数据区间,根据货币数量论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货币供应政策的稳定性进行计量考察。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利率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数据及分析 从长期来看,我国货币供给量和GDP均呈上升趋势。我们可以看出GDP 与M2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M2对GDP 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表明货币供给对产出有影响,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从短期来看,扩大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发展,会逐渐削弱。 货币供应量增长要先于经济增长,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是与时间因素紧密联系的,对实际经济产出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货币沉淀现象,所以M2不是全额用于国民经济活动。而GDP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经济增长实际受货币有效供给而非名义供给影响。理论上,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利率—投资—经济增长。所以,在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不顺畅的时候,货币有效供给才是真正影响经济的因素,而决定有效供给的则是经济体的实际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数据分析 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长期内, 货币供应增长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 而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不影响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负相关, 而且, 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具有回归正常水平的趋势。短期内, 货币供应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稳定, 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也不影响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正相关。经济增长率具有回归正常水平的趋势,通货膨胀率具有持续效应。

分析国际收支、利率、汇率、国内物价、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储备、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1)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将导致其本币汇率的波动。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的一切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总结。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影响着该国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的运行。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外汇的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影响。 由某项经济交易(如出口)或资本交易(如外国人对本国的投资)引起了外汇的收入。由于外汇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国市场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投入国内流通。这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而由于某项经济交易(如进口)或资本交易(到国外投资)则引起了外汇支出。因要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方能满足各自的经济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便产生了对外汇的需要。 把这些交易综合起来,全部记入国际收支统计表中,便构成了一国的外汇收支状况。如果外汇收入大于支出,则外汇的供应量增大;外汇供应量增大,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下降,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上升;如果外汇支出大于收入,则对外汇的需求量增大。当外汇需求量增大时,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上涨,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下跌。 (2)分析国际收支、利率、汇率、国内物价、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储备、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如逆差严重,则会使本币汇率急剧跌落。该国货币当局如不愿接受这样的后果,就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这一方面会消耗外汇储备,甚至会造成外汇储备的枯竭,从而严重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则会形成国内的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引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 从国际收支逆差形成的具体原因来说,如果是贸易收支逆差所致,将会造成国内失业的增加。如系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则会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也会产生如下的不利影响: 1.一般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2.顺差固然可以加大国内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但也会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而加重通货膨胀。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

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 一、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目的 (一)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即通过调控金融变量达到调控宏观经济变量的效果,其目的在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投资、消费和对外经济活动,只有通过金融杠杆来调控经济。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隐含的理论前提是,中央银行可以调控金融杠杆,金融杠杆对宏观经济具有影响。中央银行针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目标称为最终目标,中央银行针对金融变量的调控目标称为中介目标。 (二)中央银行设定中介目标的目的在于确定调控方向和幅度 货币政策设定中介目标隐含的理论基础有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且具有稳定的数量关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可度量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将充当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控制在所需目标附近。 货币政策之所以设定中介目标,在于设定一个调控方向和调控幅度,防止调控反向、调控过度或调控不足。例如,在经济低迷时确定一个趋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在经济高涨时确定一个趋于紧缩的货币政策目标。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可以假定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变,可以据此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将有关金融变量调控到中介目标水平,这样就可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中间目标变量作为经济体系的一个变量,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中央银行企图通过将金融变量控制在目标值而完全实现最终目标的想法是不现实(建议不动,“不现实”说得过于绝对)的。 货币政策不但可以设定中介目标,而且可以为中介目标设定前置目标,即操作目标。其关于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之间关系的理论假定与关于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假定相同。如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设置两层前置目标,由于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实现了操作目标,不见得能实现中介目标;实现了中介目标,不见得能实现最终目标。 (三)选择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之调控方向可以是一致的 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在调控方向上可以是一致的。选择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为中介目标,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定得高一些,意味着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调低利率来实现,如果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调低利率也会达到相应的目的;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定得低一些,意味着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调高利率来实现政策目的,如果设定利率为中介目标,则将利率目标调高一些就可以了。 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为中介目标的评价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 理论上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变动是经济增长率变动和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原因,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同步或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前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调控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就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但是,在实践上根据这个命题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仍然存在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 论文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 析 061141班闫志伟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突破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庞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货币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本文首先研究了CPI与M2的影响关系,试图通过研究M2的量来研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接着又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关于M2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GDP、利率及大量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2的供给。间接为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M2与通货膨胀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内容。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GDP、外汇储备、利率 一、理论分析与变量选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各国央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重要原因。 选择M2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系统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将货币调控的目标放在了与利率有一定敏感度且利于控制的M2上。M2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较好地体现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体现了经济活动中的长期购买能力,被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外,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M2所具有的流动性也在不断提高,对经济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而且更能影响长期的经济均衡问题。 央行在4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贷款1.06万亿元。同时,3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3月末,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居世界第一。 我国目前如此庞大的M2规模,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呢? 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M2主要来源于两部分,即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基础货币由央行根据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而适量发行,因此GDP的增长意味着生出的成品的增多必然会导致货币的大量供

货币政策--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 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1,三大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法定准备金账户的备付金账户合并为法定准备金账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从13%降低到8%,再到目前的6%②。 2、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1999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应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个亿,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②。 3、再贴现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1999年,中央银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方式,扩大其范围,使年末余额达500亿,增长51%②。 三大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虽然很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也较高,但其实际效果却远远低于预期水平。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多种利率仍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从我国目前来看,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中小企业和某些大企业的高风险业务贷款利率应偏高,但由于利率管制必然造成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同时,政策性的偏向导致资金高度集中于国有大企业,这成了不良资产上升和经营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率管制的另一个后果便是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可计量性、可控性、可预测的对政策目的的影响。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货币供应量、信贷

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提要] 2008年,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人民银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持续走低,并且在2009年出台了4万亿元的放贷计划,在此背景下伴随的是全国房价的普遍上涨。本文选取2008年至今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率与房价呈反向关系,且利率下降对房价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利率上升对房价的抑制的作用;货币供应量与房价呈正向关系。最后就利用货币政策控制房价的有效性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利率;货币供应量;房价 从1998年国家实施住房分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房地产业已经成长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房地产销售价格节节攀升。全国房屋平局销售价格从1998年的2,063元/平方米上涨至2013年的10,098元/平方米,15年里上涨了489.48%。大城市的房价上涨态势更是明显,北京由1996年的3,505元/平方米上涨至2013年4月的34,977元/平方米,上涨幅度将近10倍。 为防止经济过热,房价上涨态势失控,央行今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2010年以来,共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9次,在诸如北京、上海的大城市,出台了提高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数,降低第二套住房的贷款额度以及限购等措施。意在实现房价稳中有降,抑制房地产过热。那么,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影响房价的效果如何,本文意在对货币供应量与贷款利率对全国房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实证。 一、主要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路径分析 央行运用货币政策作用房地产市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运用利率工具,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来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行为的机会成本,进而影响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从而影响房价。货币供应量,通过收缩货币乘数,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影响银行放贷规模,进而影响投资行为,从而作用房价。 1、贷款基准利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路径。理论上利率机制是通过影响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来影响房价。从需求方面看,消费者购买房屋大部资金均来源与金融贷款机构。而房屋住宅属于耐用消费品,当利率上升的时候,会增大消费者贷款购房的成本,因而会影响人们的购房行为,消费者反而更乐意选择消费而不是用来买房,因此当利率上调时,住宅需求量下降,理论上利率与价格呈现相反的关系。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利率是资金的使用成本,根据凯恩斯的投资理论,如果利率上升,在不提高房价的基础上,投资商的资金成本将会增大,投资商就会选择减少投资,致使房地产供给量下降,而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房屋价格就会上升;另一方面投资商可以不减少投资,而选择利率升高带来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那么在一定阶段内,房价也必然上升。因此,利率的同一方向变化可

货币供应量与CPI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货币供应量与CPI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李弯高武 摘要: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否有效,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是否有显著影响等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物价的上涨,通胀率的高企再一次引发人们的思考。本文利用1996-2013年的数据,采用自回归模型再次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指数有影响但并不是很显著,而且有大约四个季度的滞后期并不断延续。因此我们认为现行的货币政策并不是有效的,我们应该根据经济增长的速度采取“单一规则”来调节物价,管理好宏观经济。 Abstract: The money supply as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is valid, whether the money supply on pric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has been the focus of our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in prices, high inflation caused people to reflect once again. In this paper, data for the year 1996-2013, again using autoregressive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found the money supply impact on the price index but not very significant, and there is a lag of about four quarters and continue continuity. Therefore, we consider that the current monetary policy is not effective, we should take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a "single rule" to adjust prices, good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CPI 自回归模型单一规则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政府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积极效果。但随着经济回暖,物价水平逐

“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辨析

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辨析(兼谈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及其变迁简史) 2014-10-30 21:28:04| 分类:山人呓语|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关于货币供给量的理解 所谓货币供应量,又称货币存量,指的是一国或一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总和。具体表现为社会各界在金融机构里的存款、流通中现金等金融资产。这里的金融机构指的是存款货币性金融机构,亦即可以用支票转帐并以此实现支付功能的金融机构,也就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接受活期存款作为负债的金融机构。 1994年,我国正式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根据199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层次统计。亦即根据国际通用原则,以货币流动性的差别作为划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标准。并拟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M3。具体规定如下: M0:流通中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机构范围之外的现金发行);M1:M0+企业存款(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但中国人民银行实际对外公布的是M0、M1和M2。并且M2里所实际包含的内容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的说法也不完全一致,例如并不包含外币存款等。 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口径,将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纳入M2。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口径,将境内外资合资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分别计入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修订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案的研究报告(征询意见稿)》,主要是在原有的M0、M1 、M2 三个口径的统计办法之上,又添加了M3的统计口径,将外汇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以及基金存款等纳入其中。不过这一方案迄今无下文。2011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又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M2。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每个月都要对外公布上个月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仍为M0、M1和M2。例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0月份公布的《货币供应量》,2014年9月我国的M2为1202051.41亿元,而M1为327220.21亿元,M0为58844.99亿元。 二、关于社会融资规模的理解 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布社会融资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