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节 划时代的发现(一)【人教版】【教案】

第1节 划时代的发现(一)【人教版】【教案】

第1节 划时代的发现(一)【人教版】【教案】
第1节 划时代的发现(一)【人教版】【教案】

第四章电磁感应

全章教学设计

全章教学内容分析

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法拉第在“自然力统一”思想的影响下设想并发现了“磁生电”,打开了电和磁联系的大门,经过麦克斯韦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了电磁理论,统一解释了各种电磁现象。本章内容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从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到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再到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构成电磁感应的知识体系,而关于电磁感应的动态分析,则涉及了受力过程、运动过程、电磁感应过程、电流变化过程、做功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等的动态分析,对学生综合运用力电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介绍了复杂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本章知识与交流电及电磁振荡、电磁波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电磁感应的分析方法,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例1:分析电动机运转时产生反电动势的现象,分别用力的观点和能量的观点进行说明。

(4)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列举并说明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2:观察日光灯电路,分析日光灯镇流器的作用和原理。

例3:观察家用电磁灶,了解电磁灶的结构和原理。

2.活动建议

从因特网、科技书刊上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例如磁卡阅读器、录音机、录像机的原理等。

知识板块及知识结构

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楞次定律)→感应电动势大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和涡流→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

知识结构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电磁感应的探索过程。

(2)掌握磁通量的概念。

(3)掌握电磁感应及感应电流的概念。

(4)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5)能从能量角度讨论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现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构建能力,促进创新能力养成。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实验设计、电路设计能力,学会分类与归纳方法,培养抽象、归纳能力。

(3)培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索的欲望。

(2)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在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磁场知识之后,对于“磁生电”的思想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对电磁感应现象及条件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应该是本章学习的第一个考验,同时,右手定则的应用过程中也容易与左手定则及安培定律混淆。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中,最容易因磁通量、磁通量变化量、磁通量变化率等概念区分不清而出现错误。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不仅要求学生重新熟悉力学及电路的相关知识,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动态分析的方法则在前面有过接触,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熟练。本章探究性实验很多,不仅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求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教学要求与建议

1.充分利用电磁现象的有关物理学史展开教学。在电磁学简单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随后在后续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接触楞次、法拉第等科学家及他们的研究情境,在知识之外,更便于方法教育和价值观的影响。

2.充分开发课内外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本章适合探究的题材很多,在电磁感应产生条件、楞次定律、动生电动势、自感互感、电磁驱动和电磁阻尼等环节都可以开展不同程度的实验探究。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中,则可以选取适合的内容引导理论探究。

3.注重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为核心的综合应用。应在学习中采取先分后总、先孤立后联结的方式,逐步构建电磁感应动态分析的知识网络,逐渐培养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4.继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了解其多方面的应用。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实际应用的实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例引导学生操作和分析,了解其原理。

1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设计(一)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学习为核心”,即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而本课时作为电磁感应知识的引入和准备,是在渗透物理学史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借助于物理学史这一载体,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从而很好地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科书上把“划时代的发现”单独作为一节课来处理,主要是因为奥斯特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从相互联系中考察事物)。法拉第的发现揭开了人类社会迈进电气化时代的序幕,应该说这段科学史是科学思维中传统与创新交锋和突破的生动事例,它同时还展示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时代局限性对创新的羁绊。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研究的史实,可以成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很好素材。

本课时重点讲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作为章节的起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深奥的电磁学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电磁感应发现的物理学史上。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讨论,把自己了解的有关内容和观点说出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申出相应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1.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2.关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

3.学习法拉第的科学探索精神,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4.了解信念和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辩证认识传统观念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难点

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特别是领悟科学探究的艰难历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交流“电生磁”和“磁生电”发现过程,并了解与其相关的物理学史。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体会科学探索中的艰辛,领悟其中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由于本课时偏重于物理学史,文字性内容居多,因此使用PPT课件,以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小磁针、长直导线、电源,开关、导线若干、闭合铁芯、两个线圈、电流计等。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视频片段。

知识准备

了解相关的物理史实,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具体过程、历史背景、他的迷失和机遇,以及他的经验和启迪;法拉第生平,以及他的科学思想、他的坚持不懈;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家在电磁学方面的研究,比如安培“坐”失良机、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事件1]

教学任务:作为全章的第1节,首先导入整章概貌。

教师引导:

在上一册(选修3—1)我们学习了有关电场和磁场的知识,对电现象和磁现象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们已经知道电荷能够通过“感应”使附近的导体出现电荷,电流能够在其周围“感应”出磁场,那么磁场能否“感应”出电流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事件2]

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导入本节新课。

情景导入:

【演示】电流的磁效应实验:连接通电直导线、电源、开关,并且将直导线南北方向放置,小磁针平行放在直导线下面,然后闭合开关,观察小磁针的运动。

教师引导: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观察并描述:接通电源时,小磁针发生了转动。

讨论与交流: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与归纳: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现象,是由奥斯特发现的。这个现象说明了在电流的周围产生了磁场,而通过磁场的作用使得小磁针发生转动。

教师引导:电流的磁效应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现的?它的发现有着怎样的曲折历程?电流能够在其周围“感应”出磁场,那么磁场能否“感应”出电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究历程,领悟其中的科学道理……

推进新课

[事件3]

教学任务: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问题引导:谁能说一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

教师活动:教师适时补充,然后展示思考题: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3)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能不能说奥斯特非常幸运,“碰巧”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与归纳:(1)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电和磁的研究始终独立地发展着,包括库仑在内的众多物理学家,仍然认为电与磁是互不相关的。

到了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思想。深受其影响的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相信电与磁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其他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

(2)奥斯特在1820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碰巧在南北方向的导线下面放置了一枚小磁针。当电源接通时,小磁针发生了转动。说明电流对小磁针产生了作用,证明电流在其周围产生了磁场,这就是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磁场是南北方向的,小磁针静止时指示南北方向,通电直导线的磁场方向遵守安培定则。当通电导线南北放置时,

导线下方的磁场沿东西方向,小磁针受到电流的磁场作用由原来的南北方向转向东西方向。奥斯特由小磁针的偏转,确定了电和磁的联系,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3)奥斯特的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好多次失败,但奥斯特始终没有放弃。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一直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的奥斯特,在那一次讲演中,碰巧发现了在南北方向的通电导线下面放置的小磁针居然转动了。听众中大概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现象,但是奥斯特注意到了,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随后做了相关的实验,再次证明载流导线的确能使磁针偏转,这种作用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奥斯特的思维和实践突破了人类对电与磁认识的局限性。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引发了科学认识领域的思考,推动了电磁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艰辛曲折的。从中我们得到,要想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教师活动:教师倾听学生回答,及时给出点评。

[事件4]

教学任务: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讲法1

教师活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揭开了人类社会迈进电气化时代的序幕。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受奥斯特发现的启发,敏锐地觉察到磁与电之间也应该有类似的“感应”,并在1822年的一篇日记中留下了“由磁产生电”这样闪光的思想字迹。

法拉第初期观点,受到奥斯特等科学家的实验启发,既然电能产生磁,那么,磁也应该能产生电。

设置问题:如果你是法拉第,以此观点你能尝试设计一个用以探索“磁生电”的实验方案吗?

设计实验:限定学生在法拉第时代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旨在把学生带到历史上探究的事件中去,让学生转换角色,体验探究。

交流评价:交流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简要评价。一是借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知识和认知背景;二是为学生理解法拉第为探索磁生电所做的初始假设及未果实验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做好铺垫。

让磁生电的扭

秤式实验装置

教师介绍:科学的道路绝不平坦,法拉第于1822年12月、1825年11月和1828年4月做过三次集中的实验研究,然而均以失败告终。

实验1:他用两根长约4 m的导线平行放置,相隔约两张纸厚的距离,先把其中的一根导线接到电池的两端通电,再把另一根与电流计相连。

实验2:把一根螺旋线与电池两极连接,直导线穿过它,后者两端连接电流计。

实验3:如下图所示,法拉第用一根线把一个铜线环固定在导线上并把它悬挂起来,像一个扭秤一样,把强磁棒的磁极放置在环内。

每个实验将装置呈现后由学生先预测结果,教师再通过实验进行检验,以增加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出问题:法拉第这些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分析:回顾法拉第做过的失败实验,可以看出,这些实验都是在以往经验的启发下,

通过类比方法设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注意寻找静态的和稳定的感生电流,而忽略了对动态过程的观察。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电流磁效应的影响,检测感生电流的电流计(当时用的是类似小磁针那样的电流计)一般都用较长的的导线连接,离实验装置较远,不利于观察动态过程。

启迪:科学研究是立足于已知去探索未知,总是以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验和理论为指导去进行研究的。这种指导作用是必要的、有益的,但同时也会带来限制和束缚,特别是对于新领域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突破传统,才能创新。

提出问题:那应该如何调整思路?

引导回答: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能否出现“磁生电”的效应。

法拉第第一个成功

的“电生磁”的实验装置

介绍: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把两个线圈绕到同一个铁环上,如下图所示。他发现,当把与电池、开关相连的线圈A的开关2接通,使线圈A中的电流由零增大到某恒定值的瞬间,在闭合线圈B附近的小磁针偏转、振动并且最终停在原来的位置上。当把线圈A的开关2断开,使线圈A中的电流由某恒定值减小到零,在此瞬间,闭合线圈B附近的小磁针反向偏转、振动并且最终停在原来的位置上。

[实验演示]演示下图法拉第第一个成功的“电生磁”的实验,请两名学生当众演示,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感受成功的喜悦。

提出问题:经过长达11年的艰苦探索,法拉第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现象,并且认识到“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你认为法拉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引导回答:成功的诀窍是——不懈地努力,敏锐的洞察力。

教师评价:经过许多次失败之后,法拉第毫不气馁,仍不懈地坚持研究,最后凭借他“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偶然现象,终于看清“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

教师活动:法拉第因此茅塞顿开,但他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不再作为,而是抓住新现象的端倪,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法拉第把引起电流的原因概括为五类,它们都与变化和运动相联系,这就是: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把这些现象定名为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教学任务: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讲法2

[事件5]

教师引导: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震动了整个科学界,也激发了科学家们的探索热情,引发了这种对称性的思考:既然电流能够引起磁针的运动,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磁铁使导线中产生电流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他成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及时对学生观点给予激励性评价。

结论总结: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对称性的普遍思考:既然电流能够引起磁针的运动,那么磁铁也会使导线产生电流。法拉第坚信:磁与电之间也应该有类似的“感应”。

(2)法拉第的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好多次失败,但法拉第始终没有放弃。直到1831年8月29日,他苦苦寻找了10年之久的“磁生电”的效应才被发现了。

(3)法拉第在1822年12月、1825年11月、1828年4月做过三次集中的实验研究,均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法拉第认为,既然奥斯特的实验表明有电流就有磁场,那么有了磁场就应该有电流。他在实验中用的都是恒定电流产生的磁场。

(4)多次失败后,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把两个线圈绕到同一个铁环上,如图所示。一个线圈接电源,一个线圈接“电流表”,在给线圈通电和断电的瞬间,另一个线圈中就出现电流。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

法拉第用过的线圈

(5)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经历了10年之久,经历了大量的失败,但法拉第凭借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勇敢地面对失败,一次又一次,寻找10年之久的“磁生电”的效应终于被发现了,成功属于坚持不懈的有心人。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就要学习法拉第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事件6]

教学任务: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

法拉第用过的线圈

【演示】把两个线圈绕在同一个铁环上,如图所示,,一个线圈接到电源上,另一个线圈接入电流表。然后观察,当给第一个线圈通电和断电的瞬间,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当电流维持不变时,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教师活动:此实验即为法拉第成功发现电磁感应的第一个实验。

观察并描述:接通和断开电源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而电流维持不变时,指针不发生偏转。

教师活动:法拉第因此茅塞顿开,立即领悟到“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于是他主动设计并动手做了几十个实验,深藏不露的各种“磁生电”的现象喷涌而出,并概括了磁场引起电流的各种类型。

问题引导:磁场引起电流的类型分别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归纳和总结:引起电流的原因有五种类型,分别是: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教师活动:什么是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

结论:

电磁感应: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

感应电流: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事件7]

教学任务: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科拉顿的“失败”

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使科学家们思考: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的,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

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

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稳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事件8]

教学任务: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安培“坐”失良机

众所周知,电磁感应现象是由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法拉第做出这一伟大发现之前的1822年,法国科学家安培已经发现了一电流可以感应出另一电流来。这一年的夏末,安培在日内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水平放置的多匝线圈里,悬一圆周略小于线圈的铜圆环,铜圆环与线圈同圆心,在线圈附近有一马蹄形强磁体,当线圈接通电源时,观察到铜环发生偏转。安培实际上在无意中制成了一个过阻尼冲击电流计,由感应引起的吸引和排斥,铜环的偏转是明显的。令人费解的是,安培在记述里作了轻率的结论:“感应能产生电流这一事实,尽管本身很有趣,但它与电动力作用的总体理论无关。”这一实验在当时未予公布。

安培如此轻易地放过这一不同寻常的实验,常使后人深感困惑。安培本人是不寻常的:1820年9月到1821年1月短短的期间内,他先是发现了圆形电流能产生磁性;而后又发现了线电流之间有相互作用;继而又提出著名的安培定则和分子电流假说。安培是如此偏爱他的分子电流假说,以致它成了安培在1827年完成的著作《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的基

础。处于创造力鼎盛时期的安培,却错过了这一次本该属于他做出的又一重大发现的机会,人们对此有过种种猜测,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有史料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安培是故意错过了这样的机会!使他放弃机会的,是他的心爱的理论——分子电流假说。按照这个假说,物体内部每个分子的圆电流形成一个小磁体,物体的磁化就是在外界的作用下所有分子小磁体沿一个方向排列。分子电流假说为解释物体宏观磁性形成提供了依据,然而在解释其他一些电磁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1821年9月,法拉第发现通电导线能绕磁铁旋转等现象,曾经批评过安培的这一假说。事实上,安培在这一次不寻常的实验中,在铜环上感应出的是同轴电流,如果一定要用分子电流假说解释,也是很牵强的。这就使安培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要么承认同轴电流,放弃分子电流假说,要么保护分子电流假说,否认同轴电流。显然,为了保护心爱的理论,电磁感应变为安培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了,他只能对自己的这一实验保持缄默。直到1825年10月,安培在给友人的信中还是固执地认为:在铜环中感应出的电流具有分子电流同样大小的数量级(实际上就是分子电流),并非同轴电流。

饶有趣味的是,在安培进行这一实验的稍后,即在1822年9月,法拉第在日记里写下了“转磁为电”的奋斗目标,从此开始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在1831年8月终于发现,在圆形铁环两边绕上两组线圈,当一组线圈接通或切断电源的瞬间,另一组线圈里会感生出电流,这就是所谓的“电磁感应现象”。人们不禁要感叹:如果安培及早把他的实验公布出来,那么法拉第会很快悟出产生感生电流的必要条件,得出他直到1831年才得出的相同结论,电磁学的进展会因此加快7~8年,而安培本人也不必在10年以后向法拉第乞求分享电磁感应的优先权。然而历史不喜欢用虚拟语气,历史的判决是无情的,却是公正的:发现电磁感应的优先权无可争辩地属于法拉第!尽管安培最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终究没能结出果来。“分子电流说”固然使安培取得了某些成功,但不恰当地以此去说明其他众多的电磁现象,却使安培陷入了泥坑而不能自拔,从而失去了做出更伟大发现的机会。他是物理学史上又一位“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恩格斯语)的人物。

[事件9]

教学任务:归纳“划时代的发现”的意义。

教师活动: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使整个科学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它证实电现象与磁现象是有联系的。法拉第赞扬道:“它突然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使其充满光明。”

当然可以说在法拉第之前的科学家之所以没有发现电磁感应也正是由于这一物理学概念上的出错。其他科学家认为要出现感应的电流,只要有较强的磁场或者是较强的电流(之前奥斯特已经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就是电磁铁),而这在当时又是比较难达到的。于是这又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其次在做实验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实最容易观察到电磁感应的实验是当磁铁插入或者是拔出线圈的时候,电流计有明显的偏转。而当开关闭合或者断开的时候,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不知道当年法拉第是如何能够发现这一微小的偏转,并且认为这个就是电磁感应的。(安培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但是安培认为是暂时磁化导致的。)

总之法拉第的工作让电学又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统一作出了贡献。

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使人们对电和磁内在联系的认识更加完善,宣告了电磁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的诞生,这一发现为电磁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使人类生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正因为法拉第的贡献我们今天才能够舒服地用上各式各样的电器设备,现在的我们处处享受着电和磁的世界。

课堂巩固与反馈

[事件10]

教学任务:形成性测试:学生独立完成。时间:4分钟

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A.安培B.赫兹C.法拉第D.麦克斯韦

解析:该题考查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应知道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答案:C

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____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______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_____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

答案:奥斯特安培法拉第库仑

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

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解析:电磁感应现象指的是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教材,领悟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和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历程。

2.阅读教材第4页“科学足迹”,体会科学家们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学习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

板书设计

1划时代的发现

(多媒体课件展示)

(1)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电和磁间似无关→转化思想生猜想→几经研究仍未果→机遇青睐局限破

(2)法拉第心系“磁生电”:

对称思考创新路→思维定式遭挫折→“磁生电”在暂态处→不懈追求得真谛

(3)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生磁以及磁生电发现的艰苦历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艰苦奋斗、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同时我们应学习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相信你们当中也会有人成为第二个法拉第的。

设计说明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教学设想是:运用科学史情景的探究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到历史上探究的事件中去,借鉴历史的发现过程,采用引导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知识和认知背景,“经历”法拉第探索的主要过程,体验法拉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充分感悟法拉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本节课作为电磁感应的开端,对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电磁感应,激起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浓厚兴趣,这是本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等感官,灵活组合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丰富多彩的视频、图片、课件、实验辅助教学,在趣味学习活动中穿插课堂训练和检测,贯彻快乐学习的理念。

备课资料

法拉第时刻

1831年8月29日,对法拉第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他用软铁焊接成圆环,铁环的

外径是6英寸,厚78

英寸,环的半边上绕3个线圈,连起来就成为1个大线圈,分开就是3个小线圈,每个线圈用24英尺长的铜线绕成,再用棉线将导线隔开,包上棉布,使导线之间、导线与铁环之间都绝缘,环的另一边用相同的铜导线60英尺长,以相同的方法和同样的方向绕在上面,做成另一线圈。两个线圈的两端各相隔半英寸左右。后一线圈连在3英尺远的电流计上。当法拉第将大线圈接上电池时,电流计的指针突然偏转。但是,指针晃动一下就停止了。当他打算把电池拆掉时,指针又偏转了,可是偏转的方向相反。

法拉第继续做各种实验,他把电流计从后一线圈上拆下,接到大线圈的一个线圈上,把大线圈的另外两个线圈接上电池,这时指针的偏转大多了;法拉第又把电池的两极对调,发现电流计指针反向偏转;他又多加几节电池,重复上面实验,指针偏转更大……法拉第并不满足于这些实验取得的成就,他坚信磁能够转化为电。几星期后,他抛开电池,在一个纸做的空心圆筒上,用220英尺长的铜线分层绕了8个线圈,再连成1个大线圈,并把它接到电流计上。当一块条形磁铁插进空心圆筒时,电流计指针摆动了,“转磁为电”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设计(最新精品)

案例名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参考课时为1课时。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的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之一: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其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内容,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阐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技能目标: ①了解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②根据本节相关原理,尝试设计一些独特盆景方案并思考操作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日常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植物生长素的感性认识,虽然在学习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童年的发现》教案

《童年的发现》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作者9岁时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堂上作者想起自己9岁时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因而当众受罚。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此引发思考及老师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部分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叙事中,作者的意识在飞快地流动但脉络清晰,所叙之事也环环相扣,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是一篇向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胚胎、随心所欲”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象、概括小标题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 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富于幻想”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我”是怎么发现的;引导发挥想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创设情境,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当我们渐渐长大,童年便如风中的羽毛越飘越远。但是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常常会萦绕心头,久久难以忘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童年的发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由朗读文章,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概括交流:课文写了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后来因这一发现被老师误解受到惩罚。) 哪些段落是写我发现的经过?(3-12段) 哪些段落是写我被老师误解而受罚?(13-18段) 三、了解“我的发现。” (一)理解:胚胎。 出示解释(有条件的可以展示胚胎发育图片):胚胎是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了解“我”发现的规律。 1.课文中有一句话,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请你找到句子读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现。 2.出示下面两句话,比较。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九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表达一个具体,一个简洁。

高二物理《划时代的发现》教案

高二物理《划时代的发现》教案 高二物理《划时代的发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关注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的发现过程,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定义,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的发现过程,让学 生体会对称性的科学思维方法,领悟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领悟科学 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 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法拉第的探究精神,感悟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2)了解信念和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辩证认识传统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 (3)了解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意义,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

坚难历程,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方案设计 引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电气化的美好时代,那么你们可知道 是谁揭开了人类社会迈进电气化时代的序幕?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所了解。(板书) 新课教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 效应,即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提出问题: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 2、你如何理解机遇? 3、电流的磁效应发现有何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2奥斯特梦圆磁生电 师讲:书中写到奥斯特在1820年碰巧了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但这并非偶然,而是受19世纪一种科学思潮的影响,认为自然力是统一的。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 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思想。例如,摩擦生热, 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 械运动的转化。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 相互联系的思想在哲学界和科学界逐步形成。奥斯特深 受其影响,他在1803年曾说过:我们的物理学将不再是

压强优秀教案课程.docx

9.1压强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学刘顺才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课标将该知识点定位在“理解”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对于压强知识,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虽然压强的概念学生非常陌生,但压强的实例在生活中却很广泛,素材非 常丰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看,只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和理解压强都将变得容易。也为 后面液体﹑气体压强和流速与压强的学习打下基础。 2.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于“了解”层次,是巩固压强概念和深入学习的需要,同时更是 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内容】 会运用压强公式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压力、会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运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计算。 【教材分析】 《压强》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一节。本节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思想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 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 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本节教材从 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 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 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 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 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鸡蛋、缝衣针、砝码、磁条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球、短铅笔、海绵、橡皮泥、小桌、钩码等。 【教学过程】

《童年的发现》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童年是美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想象与发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小作者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 1、自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思考:“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2、检查生词认读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有些词语不好读,自己读一读?(课件出示生词) (找两位同学读。多好,字正腔圆,请同学们一起读。) (1)课文读完了,想一想,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书写“胚”字) 有了这个发现,小作者心情如何?(分别找学生读,抓住格外高兴、得意、骄傲和自豪??) 3、整篇文章,作者围绕这个发现主要写了什么? (可以用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句式说一说) 课文先写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写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得到了证实。(板书:发现经过证实) 过渡:小作者的这个发现让他激动不已,他究竟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这个规律的呢?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梦中飞行 过渡:这发现呢其实是源于作者的一个梦。(板书:梦中飞行)快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小作者,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快读。(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谁和这位同学有同样的感受?你再读,读出这美来。 (师生合作读:让我们再读这句话,可千万别惊醒这美妙的梦啊!) 从这奇妙的梦里,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爱幻想)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 由于本节电磁感应现象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我就回绕这个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探究过程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一)、提出问题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电流的磁场,知道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你是否想过存在不存在相反的现象呢?即“磁能生电”呢? (二)、猜想与假设生:“磁可能生电”。因为电流的周围总是存在着磁场,说明电流和磁场彼此是不可分割的。 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实践“磁生电”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实验设计1、要求学生设计所需的实验器材(灵敏电流计、开关、方框线圈、马蹄形磁铁、导线)。 2、师生论证可行性方案。如把条形磁铁改成马蹄形磁铁;把单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改成利用方框线圈的一条边作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把电流表改成灵敏电流计等。 3、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1)闭合开关,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不动;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前后移动;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2)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四)、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合作探索研究。(两个同学一组并从实验桌抽屉下拿出器材)。并要求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实验组适度指导,并允许自学课本。 3、思考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满足什么条件时,导体中才会有电流产生?(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五)、分析与论证1、组织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市优质课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即在个体水平上对生命系统进行研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第一节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究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重点,涉及一系列经典的科学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从实验现象中去推理、归纳和发现。“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归纳出了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本节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学生就能较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多个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③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家的工作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历程,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童年的发现》教案(含教学反思)

23*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认读“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浪漫的时刻,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去看看他的童年有怎样有趣的发现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5.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三、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2)在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地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最新高中物理精品教案:4-1划时代的发现精编版

2020年高中物理精品教案:4-1划时代的 发现精编版

第一节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 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其他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 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康德等哲学家提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思想。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

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为可以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第九章第一节 《压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是力的概念的延续——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概念是这一章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明确概念是关键,应用概念是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最关键的是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而压强知识的应用,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多数物体压在另一物体表面时,形变并不明显,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一个点。同时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暴露出各种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互相纠错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起压强的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Pa)”。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用来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2、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通过探究过程建立压强概念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法和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等方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内容,在《必修3》模块中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板块。教材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情分析】 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必修2中学习孟德尔分离定律时,接触过“假说──演绎法”,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出植物激素的概念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技能目标 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2、学会欣赏别人,借鉴别人的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实验思路 情感目标 1、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树立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探讨对实验的改进,对实验进行反思,达到对思维品质的升华【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教法选择】 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基本学习方式、分解式课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黑板绘图向光性生长的植物。由图片想到叶绍翁的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那么红杏为什么要伸出墙外生长,这盆植物为什么要“弯腰”生长呢? 这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2、新课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实验 手绘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师】早在1880年的时候,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就对这一现象引起重视并以胚芽鞘为实验材料精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①实验② 条件:黑暗中单侧光照下 【生】现象:①直立生长②弯向光源生长 【生】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光照有关。 【师】实验③条件:均匀光照下 【生】现象:直立生长 【师】综合实验①②③,可以得出结论: 【生】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单侧光有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经典《童年的发现》_教案

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弄清楚“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弄清楚“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童年曾经发生过多少有趣的事啊!童年曾有过多少发现啊! 2.走近作者:费奥多罗夫:苏联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 3.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弄清楚“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通过记述“我”由寻梦而发现胚胎发育规律,但因在课堂上发笑而受到惩罚的事。 四、品读释疑 1.从童年的发现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童年的发现中,我觉得“我”是个幽默、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2.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从“九岁、完全、独立”三个词可以看出“我”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 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教案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 - 1蝉及14.1 —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一压强 二. 新 课教学j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F G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 ?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图1)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 ?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 ?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 F 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 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一平方米(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0No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79----3、4 六?教学后记: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童年的发现教案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关于童年小文章。 一、激情导入: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寻找童年的发现吧!(板书:8童年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教师梳理问题。) 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两个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流利。

2、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并理解词语。 3、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课文重点写了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师:作者的发现非常有趣,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 3、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格外高兴、得意……)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4.1-划时代的发现

第一节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

小学五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范文五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范文五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在九岁时独立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代求知若渴、寻根探究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人长大或变老后,常常会回乡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二、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三、就下面三个问题中感兴趣的问题与同伴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 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四、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有个发现,一是敢于提问,二是反复思考,三是大胆想象。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3——13自然段。 2、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 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结合作者的故事,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2)结合知道的其他事情。谈谈理解。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等。 五、选择觉得有趣的段落读一读 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六、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过有趣的发现。 七、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 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正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再组词。 {钩( )构( ) {防( )妨( ) {竞( )竟( ) {婴( )樱( ) {遥( )摇( ) {躯( )驱( )

第1节 划时代的发现(一)【人教版】【教案】

第四章电磁感应 全章教学设计 全章教学内容分析 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法拉第在“自然力统一”思想的影响下设想并发现了“磁生电”,打开了电和磁联系的大门,经过麦克斯韦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了电磁理论,统一解释了各种电磁现象。本章内容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从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到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再到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构成电磁感应的知识体系,而关于电磁感应的动态分析,则涉及了受力过程、运动过程、电磁感应过程、电流变化过程、做功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等的动态分析,对学生综合运用力电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介绍了复杂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本章知识与交流电及电磁振荡、电磁波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电磁感应的分析方法,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例1:分析电动机运转时产生反电动势的现象,分别用力的观点和能量的观点进行说明。 (4)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列举并说明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2:观察日光灯电路,分析日光灯镇流器的作用和原理。 例3:观察家用电磁灶,了解电磁灶的结构和原理。 2.活动建议 从因特网、科技书刊上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例如磁卡阅读器、录音机、录像机的原理等。 知识板块及知识结构 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楞次定律)→感应电动势大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和涡流→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 知识结构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电磁感应的探索过程。

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设计

“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这一节课内容从植物向光性入手,重点介绍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围绕生长素的发现史,一步步揭示向光性的原理及生长素的本质。所以这节课适合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这样做既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知识的过程,了解科学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本节内容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过程,并且能自己设计—些简单的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释生长素发现的过程中的相关实验。 ②说出生长素的本质、产生和运输。 ③能用生长素的知识解释向光性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的分析,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验设计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明确科学的进步是科学家艰苦努力,创新思维,不断探索的结果。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一个需要严谨执着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过程。 2.难点:①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实验都较多,对实验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都难以把握,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材料(如明胶、琼脂、云母等)缺乏感性认识。②用生长素作用的原理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植物普遍存在向光性现象,为什么会具有向光性呢?在 同学们一样,发现了相同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科学家是如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 ①取若干的幼苗随机的分成两 组。②甲组尖端完整,乙组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