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精选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精选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精选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精选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春节时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 历史悠久, 在每个华人心中都有着极其

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大物博, 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 春节亦是如此。我国春节, 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后就是扫尘, 随后就要准备年夜饭, 年夜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民俗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涵义及来历, 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与心愿。

扫尘

腊月二十_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 在明代开始盛行, 到了清代,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依其使用场所,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 为正方菱形, 多

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所以也被称其

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春节贴福, 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指福气、福运,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有的人干脆将福倒过来贴,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

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 也和春联一样, 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 变得丰富

多彩,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 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 以后发展成挂历, 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各相与赠送,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以待天明, 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天, 除夕之夜, 全家团聚在一起, 吃过年夜饭, 点起蜡烛或油灯, 围坐炉旁闲聊, 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到唐朝初期,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 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图个吉利。现在, 湖南浏阳, 广东佛山和东尧, 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 品质高, 不仅畅销全国, 而且还远销世界。

新年的初一, 人们都早早起来, 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打扮得整整齐齐,

出门去走亲访友, 相互拜年, 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

在一起相互祝贺, 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 祝长辈人长寿安康, 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因为岁与祟谐音,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置于床脚,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 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 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 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

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 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 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 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 象征着黄金、白银, 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

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 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 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 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 或蒸或炸, 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 以粳米制作, 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 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 做工精细, 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

家来, 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 再用皮包上馅, 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 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 正统的饺子吃法, 是清水煮熟, 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 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非常

吉利;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 话新春, 其乐融融。

春节和年的概念, 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

为年, 《说文。禾部》:年, 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 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 一年划分为十_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

春节是民间季节中最受重视的节日, 其活动面之广, 活动项目之多, 活

动时间之长, 为其他传统节日之首。从农历腊月初八至三十_大米、小米或面条、花生米、粉丝、豆腐皮、黄豆芽、萝卜等, 加入葱、姜、辣椒粉、胡椒粉等多种佐料, 混合熬成粥。考究的还要用胡桃、香菇、红绿丝、菱米、藕、白菜等入粥。味道有咸有甜, 尤重辣味, 故又称辣八粥。吃腊八粥含意庆祝当年人寿年丰, 也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寒冬腊月吃辣粥, 也有防寒之意。好些地方, 亲邻好友, 还互赠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分给家禽家畜吃, 还在果树、农具、门窗上都抹上一把粥, 这是预祝家畜兴旺, 果树茂盛, 多结果子, 祝愿门窗也能善解人意, 照看好家门。皖南一带, 还要携腊八粥去祭扫祖坟。

过了腊八节, 上街赶年集、办年货、做年活。买香、蜡、纸张、爆竹、对联时, 要说请, 不能讲买。直到春节, 时时处处都要讲吉利话。淮北一带, 把腊月初八当做百无禁忌的黄道吉日, 是男女订亲、婚嫁的喜庆佳期, 故此日多办婚嫁喜事。腊月初八也是佛教的宗教节日, 寺庵僧尼多送粥给居民和儿童吃, 说吃了可免灾避祸。

扫尘, 谓之打扬尘。春节前, 家家户户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的清洁活动。室内外垃圾、脏污要彻底扫除, 厕所粪便要挑净, 干干净净迎新年。扫尘的传统日期为腊月十_大致一样。皖西潜山一带, 晚饭后, 妇女们收拾好锅台, 回房休息, 由家主一人送灶, 首先洗脸、洗手, 然后用楷书填写灶疏, 在锅台上摆上米糖及清茶、清水各一杯, 再点燃香烛。家主跪灶前, 默默祝祷, 焚烧灶疏。焚毕, 点燃灯笼挂大门外, 并用双手捧清水泼于大门之外, 泼水时, 口念祷词:一碗清水一阵烟, 送您老人家上西天, 好事请多奏, 恶事切莫言。

三十_大红桌围, 堂屋壁上挂大小灯笼。孩子们从这天开始提着灯笼放

鞭炮, 到处呈现过年的热闹气氛。晚餐菜肴丰富, 仅次于除夕的年饭。这天晚上, 有些地方还有一个惯例, 即为成年的童养媳圆房, 或为已过门而未正式结婚的

新媳妇正式拜堂成亲。这种结婚仪式比较简便, 不张灯结彩, 不惊动亲友。凡已出嫁的儿女必须返回婆家, 不留娘家住宿。

美化环境

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美化环境, 全家大小都动手布置。

张贴春联:大门、房门、后门, 在除夕傍晚, 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 春联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多种, 讲究对仗用韵, 内容多为贺节祝福之辞。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旭日临门早, 春风及第先;爆竹一声除旧岁, 桃符万户乐新

春等等。还在大型器具上贴上和合纸, 多彩多姿, 满目生辉。

张贴门神:神像有多种, 一般城镇书摊出售门神, 主要有两种门神, 据传说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叔宝、尉迟恭二将;也有说是神荼、郁垒二神。群众认为贴了门神, 可避邪祟。

张贴门前花:门前花是用红纸刻制的艺术品, 类似北方的窗花。以四张或五张为一套, 上有各种图案及吉祥等句, 贴于大门横披之下。张贴吉祥颂语:大都为春节祝福之辞。如东成西就、南通北达, 则贴于厅堂;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则贴于堂屋两壁;六畜兴旺, 贴于猪圈牛栏;步步高升, 贴于楼梯上;抬头见喜, 贴于门头高处;百无禁忌, 贴于墙上;对我生财, 贴于墙头屋拐等等。贴福, 要倒贴, 意味福已到了家门。

张贴年画:厅堂、内室要张贴传统年画, 如八仙过海、和合两神仙、嫦

娥奔月、老鼠嫁女、鲤鱼跳龙门、梅兰竹菊等等。这些年画多为群众喜闻乐见, 可以增添春节喜气。

张灯:悬挂灯笼, 灯笼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多类, 颜色为全红色或白底大红, 大都用纸糊成的, 也有用绢绫糊的。小圆红灯为手提灯笼, 大方白底红灯则挂于大门口或堂屋正中。灯笼上要标明各家的姓氏, 如百忍堂•张、三槐堂•王、三高堂•何等。美化环境, 都要在除夕前布置完毕。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_大红金蜡烛和香炉里的檀香、信香, 并烧黄表纸钱, 当鞭炮噼啪炸响。钟磬齐鸣之时, 全家男性成员在家长率领下, 向天地、祖先叩头作揖, 毕恭毕敬。鞭炮声此起彼伏, 到处响声一片, 烘托出春节的热烈气氛。皖西望江一带, 不同日期, 用不同供品还年。二十_大门外挂的灯笼, 关上大门, 谓之封门。接着就吃团年饭, 又称年饭、团圆饭。淮北一些地方, 年饭吃水饺。皖中、皖南一带, 年饭菜肴丰盛, 多为十_大碗, 表示十_大家边吃边谈, 要慢慢过岁。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后, 也不要随便离席, 就在原位上吸烟喝茶, 待大家吃饱后, 才离座撤席。撤席后, 桌上及地上的残渣剩食, 扫存室角中, 不能倒屋外去。新年头三天不能倒垃圾, 不能向屋外泼水, 以防止财源外流。

守岁与辞岁:吃过年饭, 全家人围坐火盆边, 喝茶、吃糕点、嗑瓜子、谈家常, 或说故事、讲笑话, 以聚天伦之乐。儿童则提灯、放爆竹全家厅堂、寝室及牛栏猪圈, 都是灯火通明, 大人不时巡视各室灯火, 以防自灭。因通宵灯火明亮则为吉利, 如中途熄灭则视为不祥。全家通宵不眠, 谓之守岁。友好邻居相互打招呼, 表示庆贺, 谓之辞岁。皖中、皖南、皖西一带山区农村, 还有燃岁之

俗, 即将大树根在火塘中燃烧, 全家在烟气腾腾中围坐守岁, 这称为燃元宝火。午夜要喝红糖水, 吃红糖鸡蛋、红枣, 称为金元宝。守岁叫候岁又叫熬年。民谚说: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押岁钱:又称压岁钱。许多地方, 在吃年饭时, 家长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包分赠全家成员, 每人一包。有些地方给小孩押岁钱, 在小孩入睡后, 将红纸包放枕头底下。等小孩大年初一起床时发现了红纸包, 就分外喜悦。也表示孩子新一年里大吉大利。

拜年

春节期间, 拜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活动。淮北一带拜年的规矩:初一拜叔, 初二拜舅, 初三、初四拜岳父。皖中、皖西等处, 家庭内给长辈拜年, 邻居相互拜年, 还有登门拜年和敲门拜年。登门拜年是晚辈拎糕点到外公家、岳父家、姑母家等长辈家拜年。正月初二就开始登门拜年, 不能迟于正月初七日。要向长辈恭敬叩头拜年, 还要说几句吉利话, 如祝老人家加福延寿, 长命百岁。长辈也要拱手还礼, 还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恰当的祝贺年节。如万事如意、早生贵子;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发愤读书、进学高升、聪明智慧、易长易大等等。祝词一般切合来人的身份与希望。拜年后即热情招待, 烧茶后吃饭。烧茶是以面条、猪肉、鸡蛋、鸡腿等满满装一大碗, 可饱饱地吃一顿。鸡腿是外婆或岳父母留给外甥或女婿吃的。招待拜年客, 有的用四个糖鲜蛋招待。皖南一带, 习惯用五香茶叶蛋招待拜年客, 叫金元宝。每人最少三、四个蛋。如果两个蛋是失礼, 这意味着滚蛋。敲门拜年, 是皖西一带正月初二的礼俗, 就是拜年者不进门, 只在大门外呼唤拜年, 双方只是相互招呼。如客在门外敲门呼

唤:开门拜年, 开门拜年。主人在门内回答:劳贺劳驾, 您是那位?客答:我是某某, 前来府上拜年。主人在门内致谢:劳驾劳驾, 谢谢!谢谢!这样三言两语, 一唤一答, 就算拜了年。这样礼仪简单, 拜年者一天就可到左邻右舍普遍的走访问候, 既简单又尽到了礼俗。

送年

正月初五, 霍邱一带早起放鞭炮, 谓之送年。撤掉堂屋里的供品, 倒掉家中积存几天的垃圾, 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程序。但有些地方称初五为小年, 又叫破五, 要放鞭炮驱恶避邪, 早、中、晚三餐都要放鞭炮。晚上, 小孩提灯笼跑屋前屋后和路口井边放爆竹

结论:纵观古今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 这些变化的原因不是唯一的, 首先是时代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而像古代丰盛的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取代了;第二, 年味淡了第三, 过年载体的缺失, 因为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 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反差比较强烈, 故而的确有许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 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

总之, 春节民俗的继承与否, 它需要大家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

以应对, 我们既不能坐视传统习俗的消失和变异, 也不能漠视新奇习俗的注入, 阻碍春节民俗进一步发展的活力。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描述的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 要去粗取精。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 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 名叫”祟”, 每年的年三十_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 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 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 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 因而, 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 又因”祟”与”岁”谐音, 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 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 或叫大压胜钱, 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

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 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和各种吉祥语, 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 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 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 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 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_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 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 其寓义为”长命百岁”, 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 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 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 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 因为”联”与”连”谐音, 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 它代表着一种长

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 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

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 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 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 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 馄饨“形如偃月, 天下通食”。据推测, 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 不是捞出来单独吃, 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 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 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 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 而且是捞出来

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 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 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 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 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 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 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 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_大火, 投入竹节, 燃起熊熊大火, “年”听到爆竹的响声, 便逃走了。以后, 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除夕夜, 顾名思义。“除夕”中的“除”是“去;易;交替”的意思,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 人们都要除旧部新, 有旧岁至此而除, 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而除夕夜, 则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在这个除旧部新、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中, 人们的讲究特别多:首先, 贴春联、门神、福。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 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 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 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 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 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 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 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而福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然后, 大家欢聚一堂, 一起吃饺子或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 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 北方多用小黄米, 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 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 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饺子: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 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 关键在于饺子馅, 纯肉的, 纯菜的, 肉菜混合的, 花样无穷, 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 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 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 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 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古人说的好:“爆竹声中一岁除”, 诗中的爆竹, 指的就是鞭炮。新年钟

声一落, 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 迎接新年到来。那么爆竹怎样来的呢?这就是一本书中记载:正月一日,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 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 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 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 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 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 点燃火药, 发生爆响。后来, 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 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 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 “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在这个晚上, 人们彻夜不眠, 守候着新一年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 一边包饺子, 一边等待, 耐心的等待。

相信这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还会流传下去。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精选5篇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精选5篇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一到,就表示一年已经过去,新 的一年又来了。每次过春节,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同,而我的家乡临泽也有不同 的过年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篇一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 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 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 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 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 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 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 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 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 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 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 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 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篇二 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就是在除夕那天开始的。到了除夕,家家 户户都忙碌起来。大人们要上街买很多菜和零食回来,还要打扫卫生,而且家家户户 都要贴上对联和红艳艳的“福”字。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正式版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 【篇一: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 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 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 里面。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 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 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 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人文意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 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 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 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 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 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 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 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 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 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 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 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 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 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3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3篇 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我们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

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糖瓜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破裹脚!”孩童时的我们唱着歌谣,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不过近些年来很少听到有孩子在唱了,倒是总能听到小小年纪就高唱:“就让秋风带走我的思念带走我的心”之类的流行歌曲。这使年味淡了些许,但绝不会冲淡孩子们盼望过年的热切心情。因为过春节他们就可以尽情玩耍,得到压岁钱,走亲访友…… 数着盼着腊月二十三辞灶日到了。这一天人们要送灶神——把供在佛龛上的上年请的灶神烧掉,请他到玉皇大帝那里为人类祈福。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一天人们要吃年糕和糖瓜,老人们讲这是粘上灶王爷的嘴,只让他讲人类的好话。儿时的我为粘上灶

王爷的嘴以后还能不能讲话很费了一番心思。我嘴里嚼着一咬一粘牙的糖瓜看着母亲边磕头边虔诚地祷告总感觉很神秘。年纪渐长,知道磕头祷告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辞灶日也叫过小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了。人们开始准备年货,请戏班子。(在我小的时候请戏班子,后来是请歌舞,目前电视文化逐渐代替了戏班子和歌舞。) 扫房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人们赶在立春之前把屋子彻底清扫干净。扫房一般要在腊月二十四或二十六。还清楚地记得我十岁那次扫房,姐姐拿着长竹竿绑好的扫帚清扫屋顶的灰尘的情景。她站在板凳上仰着头认真地扫,虽然她又是头巾又是帽子的围得很严实,但灰尘还是时不时地要迷到她眼睛。等她扫完下来,卸下全副武装。把在场的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因为她没捂到的地方长了长长的黑“胡子”。在我小的时候人们都要把家具搬出来,现在吸尘

器派上用场,可以省很多力气呢! 俗语说:“二十八把面发”,过完辞灶,到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开始蒸馒头、包子和年糕了,以备好过年的吃食。 到二十九这天要帖对联。帖对联的场面很是热闹的。女人和孩子们负责涂糨糊,男人们负责粘贴。涂糨糊要放好饭桌,把写好的对联反铺在桌面上,再用笤帚苗子涂糨糊,涂得要匀。男人粘贴对联也要有学问。上下联要分清,不然会闹笑话的。帖横批时要用梯子才够得着。我家每年都是我老公写对联,要写好多好多,因为连婶子大娘家的都写出来。我婆婆常自豪地讲:“谁让他字脉好呢?”在二十九这天除了帖对联还要把年三十晚上的饺子馅做好,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素馅,要上供的。馅里要有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粉条、长寿菜等,以取吉祥,长生等意。因为有风俗讲三十这包饺子不动刀,图吉利,所以要提前做好饺子馅。 腊月三十这天更是忙碌。人们早晨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篇一: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感受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民俗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 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 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 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 文化。 要说真正进入春节, 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 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 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 的含义,在这 几天人们一 般会把家里 进行彻底大 扫除,清洗各 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什 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爷爷奶奶家 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

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民风习俗日记

春节民风习俗日记 (宁江六中一年八班徐硕) 篇一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风俗,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例如白族、蒙古族、傣族............ 我家乡的风俗也毫不逊色。 过年啦,家家户户都要吃美味的腊八粥和吃那鲜美的饺子。腊八粥有许许多多的干果熬成的,就像呢璀璨的星空,豆、米、花生、核桃……那都是美丽星星,在汤汁这个美丽的“宇宙”中闪烁着。当然,还要吃祭灶神,吃祭灶火烧。祭灶神当然要用十八个祭灶火烧和一些菜,给灶神当上天路上当干粮吃。祭完灶神,就要把这些食物瓜分。过年了,串门可是少不了的啊,到了亲戚家,小的都给老的拜年,还能得压岁钱。过年娱乐也少不了,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城市里也有人舞龙。在美丽的夜晚看烟花,在繁华的城市看舞龙,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记住了吗? 教师语:风俗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组成 部分。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的家乡是松原,那里有许多习俗,这里有一个习俗由来已 久——那就是贴对联。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因为它象征着团圆。有一个传说说道:春节时,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来抢东西,但有一个老爷爷知道,年怕红色的东西,于是,每逢春节,我们便在门口贴红色的对联,穿红色的衣服,放鞭炮,以防年来侵袭。 2018 年的时候,我就和家人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那天晚上,妈妈,姑姑煮饺子,我和爸爸妹妹便到门口贴对联。我双手紧握对联,妹妹拿着胶水,爸爸带着我们来到了门口。爸爸喊:“胶水!”妹妹赶紧递上去,他又喊:“ 联!”我抽了一张给他,只见他一手拿胶水,一手拿对联,把胶水往对联上一挤,“啪”的一声,拍上门框,又照葫芦画瓢,将另一张也拍了上去。然后,甩着大手进去了,边走边喊:“贴——好——了——!”听爸爸这么一喊,大家都跑来看,可在“欣赏”了爸爸的“作品”后,大家捧腹大笑,笑完后,妈妈告诉他:“你贴反了!”爸爸疑惑不解的问:“ 么贴反了?” “对联分上下联和横批两部分,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横批贴中间,你看你是不是贴反了?”姑姑回答。爸爸看了看,赶紧揭下来,重新贴, 之后我们一起吃饺 子,看电视,一个美好而又甜蜜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417 (报告范本系列)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详 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

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

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

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 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 “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 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

有关春节习俗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有关春节习俗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春节年关将至,热烈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欢乐的时光陪伴着每刻。小年夜的喜庆,除夕晚的欢乐,春节的气味扑面袭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分享着彼此的幸福和喜悦,收获着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表现情势。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风俗,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才彰显了民族的特点,也代表了民族的传统信仰。另外,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这些风俗都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经过一番简单的调查跟介绍,每每看到百度热点或是新闻报道都是异常的气愤,国人良心何在,国家监管又有何用,这是我愤怒的。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不能利字当头,我们每个人都对社会有一份责任,呼吁食品能够实现真正安全。 为了更好地掌握当地的环境能源状况,了解市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设计了有关环保节能的调查问卷,复印出500份,在市民平时乘凉的公园和广场进行了随机调查。 经过冷假的仔细调查和走访,我逐步地把我所在地的节日风俗整理在一起。在整个进程里我既体会到传统节日风俗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特殊含义。以下就是我整理

出来的过年时的节日风俗。 1、小年夜 小年夜是个喜庆的日子,也是欢乐过大年的冲锋号。一家人团圆在一起乐和和地围桌吃饭、聊天,分享这一年的收获和喜悦。在我们这里小年夜是农历的十仲春二十三号。在这一天我们一般都会到祠堂(我们当地的话叫做“厅屋”)祭祖,这个仪式是要整个族人都参加。 2、扫屋 过年的时候,甚么都需要有个新面貌,所以连屋子也不例外。“扫屋”也称“扫尘”,从字面意思也能够知道是打扫卫生。一般情况下“扫屋”是定在二十四号。由于现在的人都不太讲求之前的规矩,只要在大年夜前做完就能够了。“扫屋”在当地寓意为扫往晦气,迎接新一年的好运。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参与进来。 3、做年糕 XX年XX月XX日,队员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烈士陵园,来看望那些战死沙场,用鲜血捍卫祖国尊严的英雄们。这里埋葬的许多都是无名烈士,是抗美援朝时牺牲的烈士。牺牲的先烈们为了我们美好的今天,为了让所有的中国人都

春节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春节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1.30-2.10 调查人:龚育诚 开展途径: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在充分认识国情、社情的基础上,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生涯规划,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社会的历练。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 一、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 1.祭灶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2.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二、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 1.贴对联,福等 对联、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祭祀 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3.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 4.发红包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3篇

—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3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春节习俗是欢庆春节的重要载体,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再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习俗逐步向现代化转型,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动摇,也是我国春节文化不断与时俱进的表现。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一: 》 调查时间:xx年x月x日 调查人:刘恋 ·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汤圆 ·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

剑、星斗等。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 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我们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 `“。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合集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合集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1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

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2 一眨眼,又迎来了春节。羊年,一个让人期待的年份,大家都长大了一岁,又可以收红包,可以一家人吃团圆饭,开开心心的。 32夜,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今年,我们来到了诸暨,好菜一道道上,红包一个个收大人们谈得投机,小朋友们玩的快乐。 午夜一到,鞭炮声四处响起,一朵朵鲜花在空中竞相开放,我和妹妹趴在窗前,幻想着新一年的美好,欣赏着空中美丽的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不在家,一早我们就乘车去拜访爸爸在萧山的亲戚了,午饭在萧山吃,晚饭也一样。第二天还是如此。到年初三,我一早醒来爸妈就不见了,可我并不着急,他们去菜市场了,去准备中午给亲戚们吃的饭菜去了。 照现在,接下来几天就是我们出去走南闯北的时候了,去领略祖国的文化古迹,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去国外玩玩,只要你要钱,哪儿都可以去,换在以前,这时候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 * 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 * 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rdq(向你推荐)uo;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