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中文摘要】随着高校网络舆情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网络舆情现状和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网络舆情有很多优点,如能提供“原生态”舆情基础,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真实表达和对学生心声的准确把握、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对政府官员的监督、通过“意见领袖”能淡化过激言论,缓解渐趋紧张的社会矛盾。但是作为“双刃剑”,网络舆情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网络“把关人”缺失导致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引发“蝴蝶效应”等。本文分五章内容,在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后,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入手,全面介绍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运行过程、对社会的双重影响及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和经验。之后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一份网络舆情调查报告为切入点,并结合近年来的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阐述

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与内容,并从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学校信息发布、建设好一批高校红色网站、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从技术上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提高网络道德,强化自律机制这五个方面叙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法。

【英文摘要】As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coming into full swing, the importance of its status quo and further supervision becomes self-evident. Undeniably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found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offering first-hand public opinions, helping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y and appeals of students, even in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and public supervision over government officials, softening radical remarks so as to ease the increasingly intense social conflict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minars on network prove to be insufficient with regard to its prevalent false information directly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official supervisor, and the butterfly effects rising as a result of some ill-intentioned seminar hosts. This article, designed in five chapters besides the abstract and introduction, cuts in first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followed by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ncept,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peration process, dual effect exerted on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 survey on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of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upported by most-discussed events on internet, makes it possible to explor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nto the status quo and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by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The article also constructively points out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to guid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nd particularly discusses five practical ways to supervis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establishing highly transparent and effective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building deliberately a group of model campus websites, cultivating leading public seminars, technically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ill opinions or immoral messages and enhancing self-discipline.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引导思想政治教育

【英文关键词】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universities Supervi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目录】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摘要

4-5ABSTRACT5第一章绪论8-13 1.1 问题的

提出8-9 1.2 学术界研究现状9-11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0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1 1.3 研究意义和方法11-13 1.3.1 研究意义11 1.3.2 研究方法

11-13第二章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概述13-24 2.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内容和特征13-16 2.1.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13-14 2.1.2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14-15 2.1.3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15-16 2.2 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过程

16-18 2.2.1 酝酿阶段16-17 2.2.2 起始阶段

17 2.2.3 扩散阶段17-18 2.2.4 整合阶段

18 2.3 高校网络舆情的双重影响18-24 2.3.1 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心声18-19 2.3.2 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监督19-20 2.3.3 淡化过激言论,缓解社会矛盾

20 2.3.4 网络虚假信息泛滥20-22 2.3.5 “意见领袖”恶意引导引发”蝴蝶效应”22-24第三章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及其经验24-28 3.1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

24-26 3.1.1 初步探索24 3.1.2 主动应战

24-25 3.1.3 日益壮大25 3.1.4 全面参与

25-26 3.2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经验总结26-28 3.2.1 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组织与领导26 3.2.2 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6-28第四章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原因分析28-34 4.1 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的问卷调查

28-32 4.1.1 调查目的28 4.1.2 调查方法

28 4.1.3 调查结果28-32 4.2 高校网络舆情的原因分析32-34 4.2.1 科学技术发展32 4.2.2 生活水平提高32 4.2.3 参政意识增强32-34第五章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内容和方法34-44 5.1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34-37 5.1.1 方向性原则34-35 5.1.2 针对性原则

35 5.1.3 参与性原则35-36 5.1.4 疏导性原则

36-37 5.2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内容37-39 5.2.1 马列主义占领网络舆情引导的思想阵地37 5.2.2 加强有关意识形态的引导37-39 5.3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

39-44 5.3.1 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

39 5.3.2 建设好一批高校红色网站39-40 5.3.3 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40-42 5.3.4 从技术上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42-43 5.3.5 提高网络道德,强化自律机制

43-44结束语44-45参考文献45-48附录

48-52致谢52-53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3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中文摘要】随着高校网络舆情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网络舆情现状和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网络舆情有很多优点,如能提供“原生态”舆情基础,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真实表达和对学生心声的准确把握、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对政府官员的监督、通过“意见领袖”能淡化过激言论,缓解渐趋紧张的社会矛盾。但是作为“双刃剑”,网络舆情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网络“把关人”缺失导致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引发“蝴蝶效应”等。本文分五章内容,在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后,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入手,全面介绍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运行过程、对社会的双重影响及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和经验。之后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一份网络舆情调查报告为切入点,并结合近年来的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阐述 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与内容,并从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学校信息发布、建设好一批高校红色网站、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从技术上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提高网络道德,强化自律机制这五个方面叙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法。 【英文摘要】As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coming into full swing, the importance of its status quo and further supervision becomes self-evident. Undeniably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found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offering first-hand public opinions, helping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y and appeals of students, even in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and public supervision over government officials, softening radical remarks so as to ease the increasingly intense social conflict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minars on network prove to be insufficient with regard to its prevalent false information directly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official supervisor, and the butterfly effects rising as a result of some ill-intentioned seminar hosts. This article, designed in five chapters besides the abstract and introduction, cuts in first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followed by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ncept,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peration process, dual effect exerted on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 survey on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of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upported by most-discussed events on internet, makes it possible to explor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nto the status quo and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by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The article also constructively points out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to guide

浅析网络舆情的控制

浅析网络舆情的控制 作者:沐曦运 前言 当前,面对虚拟网络蓬勃发展的潮流,一些公共管理者们却表现出“认识不到位,领域不熟悉,能力有欠缺”的特点,网络社会的管理能力和网络舆论的掌控引导能力成为社会管理能力的短板,也成为了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创新的制约因素。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网络舆论做到“善待、善用、善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战略课题。 如今,有些敏感的信息、负面消息等容易受到外界的关注,也会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进行炒作,网络舆情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所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网络舆情对于我们公安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我就针对网络舆情控制做了以下调研。 一网络舆情与公安工作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 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信息往往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2012年4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网络舆情管理峰会,是中国唯一一个关注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的国际性会议。希望通过本次峰会的举办,能够深入探讨中国网络舆情管理和危机公关市场的需求与商机,促进行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商业合作,并分享战略,服务和技术的创新。随着互联网对于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 (二)公安机关做好网络舆情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舆情对社会上事态的发展影响巨大。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 第0 页

又一重要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在传播上独特的互动性是以前这些媒体都不具备的,言论自由、民意交流等方面更是无可替代。新浪科技讯2013年 7月17日上午消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32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种种数据表明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大,同时也正是因为网民的积极参与,使很多事件的结果发生了改变,所以公安机关做好舆情导控工作对社会维稳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在这个趋势上,对于政府以及公安机关来说,有必要进行主动管理,及时查看民情,跟进民间舆论,引导健康和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探索合理的舆情控制、引导的方法、对策,建立健全舆情引导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环境,以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和表现形态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论坛(BBS)和新闻跟贴这两种手段来实现, 并具有滚雪球的效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处理不当,就会被炒作为热点话题,涉及公安机关以及政府部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网友的关注和炒作,不仅仅是一些处置不是很合理的会被炒作,就连一些处置相对合理的都会被断章取义的加以炒作。 (一)小事件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一种议论,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是网络舆情,议论惟有借助网络虚拟空间,且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2006年8月北京小贩崔英杰一案被网络疯狂炒作;2010年8月江苏南通小贩侯钦志一案同样也被网络炒作;2013年9月,夏俊峰一案在互联网上广泛关注。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案列,还有许多非典型的案列也存在于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在互联网中,当小事件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 当各种意见在互联网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退让、认同、修正、融合时, 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 (二)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网络舆情 社会突发事件容易形成社会舆论焦点,根据其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可分为一般严重、比较严重、相当严重和特别严重四级。这种划分方式可作为网络舆情级别划分参考。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行性报告

舆情监控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2011年4月

1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述 (2) 1.1 系统背景 (2) 1.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2) 1.3 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3) 1.4 系统设计方针和原则 (3) 第二章项目可行性分析 (4) 2.1价值分析 (4) 2.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三大模块 (5) 2.2.1 舆情分析引擎 (5) 2.2.2 互联网信息采集 (5) 2.2.3 搜索引擎数据管理 (5) 2.3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先进技术 (5) 2.3.1 网络信息采集技术 (5) 2.3.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舆情智能分析技术 (6) 2.3.3 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 (7) 2.3.4 全文检索技术 (7) 第三章实施方案 (7) 3.1 总体框架 (7) 3.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系统特点 (8) 3.2.1 自定义URL来源及采集频率 (9) 3.2.2 支持多种网页格式 (9) 3.2.3 支持多种字符集编码 (9) 3.2.4 支持整个互联网采集 (9) 3.2.5 支持内容抽取识别 (10) 3.2.6 基于内容相似性去重 (10) 3.2.7 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 (10) 3.2.8 舆情主题跟踪 (10) 3.2.9 自动摘要 (10) 3.2.10 舆情趋势分析 (10) 3.2.11 突发事件分析 (10) 3.2.12 舆情报警系统 (10) 3.2.13 舆情统计报告 (11) 3.3 价值实现 (11) 第四章项目投资 (12)

第一章项目总述 1.1 系统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1.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我们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在跃升为全球领先的舆论媒体大国。截至2006年初,电视数量、报纸发行量和30岁以下网民人数均已排名全球首位;现有3000多个电视频道、2000多份报纸和9000多种杂志。在舆情媒体规模、媒体种类等发展迅猛的同时,舆情导向的监测预警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提倡性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低级的误导性言论,这样就更需要有舆情监测预警的出现,防范误导性舆论的社会危害于未然,把握和保障正确舆论的前进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舆情保驾护航。 2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前言: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国网民中,大学生占主导地位。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加的网络舆情中,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大学生们很乐意发表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与认识。在对许多社会大事件的评论中,都可以发现大学生的身影,可以说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大学生网络舆情优点十足,能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方向,有效的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十分庞杂,大学生的心智都不是很成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实信息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校重视的是大学生英语及其专业课的学习,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不到位,所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十分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1、大学生已成为网络舆情的主力 根据某项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关注的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关注娱乐新闻和社会热点,音乐电影等。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网络舆论传播平台日益成为大学生主要交流渠道的情况下,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其关注的方面多种多样。 2、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主要是刚成年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个性张扬,善于发现新事物。他们对于网络新事物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去回应并且做出自己的评论,说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其实他们的看法具有相似性,可能是由于他们接受的知识还有文化熏陶都近乎相同,他们对于热点事件的看法都进会相同。最后就是他们的评论会带有个人情绪,主观意识太过浓厚,而他们的言论也可能会影响其他人,使事件发展更加激烈。上面的那些特点是网络舆论成为了双刃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更清楚的让人们明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明确其发展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网络舆情表现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网络评论有利于网络健康,会促进事件的发展和解决。比如说明星吸毒事件。随着国家对毒品管理的严肃,我国公众人物吸毒事件也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随着柯震东,张默,房祖名,李天一等明星吸毒被抓,社会舆论风极一时,他们被网友批评,网络上各种斥责声,网民的舆论有利于大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不至于在追星的道路上迷失自己而走上一条不归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浅析如何加强新时期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65145896.html, 浅析如何加强新时期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作者:夏叶 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19期 【摘要】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在带来信息“大爆炸”的同时,也使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有未有的考验和挑战。本文试在分析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瓶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加大正面宣传、加强舆情监控等建议,以期能为强化新时期的网络舆情工作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瓶颈问题;参考建议 一、引言 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发展迅猛,速度惊人。正是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人们表达意见的方式逐步多元化,鱼龙混杂的信息纷至沓来,网络舆情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发芽,普遍存在。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新时期的网络舆情数量总体基本呈上升趋势,舆情处理的任务日益艰巨。 二、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民众对社会上某个流行的问题提出看法。它以新闻评论、新闻跟贴、BBS论坛、自媒体博客等形式,在发布、发酵、传播及处理等过程中,对社会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积极面来说,网络政治表达有利于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平台上,公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和观点,可提升社会事务对公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更多民众关注和监督社会事务,又转而演化为推动政府改革,促进政治公开的力量。 从消极面来说,网络政治表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影响。尤其在群体性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中,会给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伤害。同时,网络舆情所具备的群体性、分众化等特征,也加大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难度。 三、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可归纳总结出新时期的网络舆情工作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网络舆情内容的虚假性。有一些网络舆情内容与事实相悖,或存有一定的夸大、虚假的成分,甚至是与事实相距很远的谣言。这除了网络法律规则的缺失空白,还与网络主体的

网络舆情专家: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网络舆情专家: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济南网拓广告公司CEO熊龙先生从事网络营销十余年,网络舆情研究5年多,凭着他独树一帜的见解、专业的水准以及极具个性的人格魅力,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创下了不小的影响力。对于网络舆情,熊经理可以说是山东网络舆情领军人物,从他专业的视角来看,舆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原来舆情可以转变成一种外在动力,话不多说,那就直奔主题,让熊经理带领我们走进网络舆情新世界! 网络舆情不是简单的删和堵,应该把引导放在首位。 记者:首先,熊经理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从业经历吧,让大家对你有更多的了解。 熊龙:我是03年从事网络营销这个行业的,像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干起,05年开始做网络广告,当年山东各地市的信息港广告主要就是我们那个团队在做,07年的时候团队的成员都希望我能够带着大家出去创业,但是我选择了对企业忠诚,09年不得不选择自己创业,于是成立了济南网拓广告有限公司,开始涉足网络舆情这个行业。 记者:你为07年没有带团队出来后悔吗? 熊龙:如果那个时候出来确实会少走不少弯路,但是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人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这都是人生的财富。 记者:说说网络舆情吧,首先熊经理解读一下什么是网络舆情? 熊龙:网络舆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民对公共话题的讨论或者自身利益的诉求,说到网络舆情,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词叫网络舆论,两者是有紧密联系的,当舆情集中爆发的时候就形成了舆论,舆情是无所谓真伪,但是网络舆情却有被操作的可能。现在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面对网络舆情还是用传统的堵和删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实际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传统的删和堵已经不能有效阻止网络舆情的传播,相反会进一步刺激网络舆情的发酵,所以网络舆情最好的方式是引导。 致力于做山东最专业的网络舆情服务商。 记者:说到网络舆情的引导,那就请熊经理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解析一下“引导”的真正含义。

网络舆情现状及导控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现状及导控策略研究 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6.49亿,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43.8%的网民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即时通信使用率达90.6%.近年来,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群体性等特点和沟通交往、民意表达汇聚等功能使个人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体现,公众通过各种新兴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迅速传播成为网络热点.网络舆情是因为各种事件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党的十七届四次会议强调要重视网络舆情,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十八届二次会议提出要增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当前,国内外学者已从舆情危机、信息公开、民意调查、政府治理、舆情引导、应对机制等角度实行了广泛研究,对研究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导控策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以大量舆情事件折射的社会实际问题的现状调查为出发点,发现问题并提出策略的研究还较少,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1浙江省地方网络舆情现状 根据《人民网》发布的“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水平推荐榜”可知,榜单10个事件中从2009年湖州临时性强奸(排名第9)、杭州飙车案(排名第6)到2010年温州钱云会案(排名第7),再到2011年湖州织里事件(排名第8),浙江省地方应对网络舆情的水平得分普遍很低,但浙江省一直是全国网络舆情热点事件高发的省份.所以,以浙江省为例,调查和研究地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浙江省网络舆情调查的来源主要有: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网、《浙江在线》等知名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转载和评论;天涯、猫扑等主流社区论坛上点击量和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1、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中山大学周如俊、王天琪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南开大学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马小洁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王来华教授对舆情概念的研究是目前为止最早的成果,其实际应用情况也是最好的。王来华教授在概念的内涵上对舆情进行了狭义化界定,有效地将舆情与舆论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区分,舆情发展的当下状态也完全印证了这种区分的必要性。笔者完全认同王来华教授的观点,并在舆论与舆情

的关系辨析!一文中对其科学性作了专门的论述。王来华教授没有像给舆情下定义那样专门明确地完整地给出网络舆情的定义,但意图是十分清晰的,即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舆情前面加上网络这个限定词,必然是在网络这个空间里产生的舆情。鉴于此,其他学者的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对网络舆情空间的界定不够确切。在舆情定义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舆情空间的概念,那么在网络舆情的定义表述时不作特殊限定而简单套用,就不足以有效区分舆情和网络舆情。其次,客体指向不明确、不统一。王来华教授对舆情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舆情狭义化理解的同时明确了舆情的客体,从而有效地将国家管理者在运行公权力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作为引发舆情的刺激源,这使得舆情更加清晰化了,与目前我们应对舆情的工作现状也是完全吻合的。当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没有统一到这方面来,这就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的定义泛化,进而又混淆了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第三,对网络舆情的属性定位不清晰、不统一。有学者将其表述为情绪、态度的总和,也有学者认定是共同意见。笔者认为,舆论学将舆论明确为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的定位是科学的,舆论学的百年发展历史也证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那么作为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种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而不是个人的意见和牢骚等。由此可见,王来华教授关于舆情是民众对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定性是准确的,否则就会出现舆情脱离舆论的尴尬状态。 2、网络舆情的概念 笔者综合舆情的研究成果和网络舆情的发展实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引导网络舆情讲课稿

引导网络舆情讲课稿 引导络舆情讲课稿 以上,是不到三个月以来,在上的关于干部的热点问题,引发的关注度比较好,虽然我们的省市组织部门采取了应对,但仍然使民对我们干部工作中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质疑。对党的形象和干部队伍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这几个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同时,络已经成为舆论生产和发酵的平台,涉及干部负面的典型越来越多,造成了民先入为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特别是损害了这几年来,我们干部制度改革的成果,直接损害了党的形象。在座的各位都是县委书记,不仅要把所在的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抓好,还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还要必须认识络应对重要问题的紧迫性。及时有效应对上干部舆论,保证本地舆情不影响全国组织工作。因此,源朝同志要求,在这里,要把这一问题,严肃的讲一讲。提几点意见。 第一,要建立络舆情的检测、发现和反应机制。各位都是县委书记,要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高度关注涉及干部和干部络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络舆情检测、发现和反应机制。真正做到及时关注,及时发现,及

时报告,为及时快速处理络舆情赢得主动。源朝同志还特别强调,要安排专人负责。对重点的热门站和社区,特别是都市类的报刊站,要实行24小时的不间断检测。要及时检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有关干部问题的,要密切关注这类报纸对本地的有关事件的报道。对发现的负面舆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把负面舆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防止扩散,报告当地的组织部门。 第二,要及时处置,有效引导、有效应对络舆情。各地要抢抓络舆情的最佳时机。对上反应的问题要迅速查核处理。对反应属实,确有问题的,要及时公布查核的结果,用于承担责任,实事求是的作出说明。对有误解和不明真像的,要通过组织记者采访,新闻发布会以及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作出正面的回答,主动的正确的引导。对错误观点和行径,要有理有据有节的进行批评和指导。对恶意损害党的形象的谣言,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驳斥。该封堵删除的要坚决封堵删除。决不能听之任之。 第三,要制定应对预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各地要在干部的任用和选拔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社会舆论。要精心研究主动策划,早做准备,制定相应的预案。要对民关注的事件,社会发展的态势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1、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中山大学周如俊、王天琪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南开大学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马小洁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王来华教授对舆情概念的研究是目前为止最早的成果,其实际应用情况也是最好的。王来华教授在概念的内涵上对舆情进行了狭义化界定,有效地将舆情与舆论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区分,舆情发展的当下状态也完全印证了这种区分的必要性。笔者完全认同王来华教授的观点,并在舆论与舆情l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我网络舆情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

浅析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普及范围的扩大,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表达观点的主要场所。现阶段,网络舆情的特征大体表现为传播方式多样化、参与范围扩大化以及运行体制系统化。为此,我国政府应当通过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意识、创新治理工作形式、完善相关体系建设等,促进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网络舆情概述 舆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较为古老的词汇,与民生疾苦之声有关。其与舆论既交叉又分离。舆情是民众所想,无论说与不说或公开与不公开,都归属于舆情。社会舆情是反映民众的心声、利益的诉求,而舆论既有公众发声,也有国家与政府的发声,同时也存有媒体的发声。而所谓的网络舆情是将网络作为载体,广大人民群众在其中围绕某件事情进行情感、意见以及观点上的表达、互动和传播,以此形成强有力且具有较大影响力与倾向性的观点及言论,属于一种社会舆论表达形式。 在传播问题上,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传播的优势。这是因为传统媒介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较慢,并且其传播方式大多为层级式,信息在传播上会受到版面大小及发稿时间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所以使得新闻传播具有滞后性特征。而网络媒体借助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创造了开放式平台,每个人都能够在此平台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另外,网络媒体具有及时性、互动性以及交流性等特征,使得网络舆情会出现随时爆发的可能。因此,当发生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后,与其相关的信息、视频等会立刻在网络中快速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更加迅速及时。 二、网络舆情和政府管理的联系 (一)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 从传统形式上看,为了确保社会及政治等方面处于稳定状态,政府在维护公告秩序及公共管理上会对其相关信息进行选择性公开,社会大众所看到与了解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所以说政府信息与公众信息不对称。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政府在信息公开上的自由权、选择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网络信息的传递方式已经完全挣脱了传统信息传播在内容、空间及时间上的束缚,若是在此发展背景下,政府仍然选择性公开信息,或是利用封堵等方式隐瞒事情真相,那么一旦事实揭晓,公众在网络中了解到事件全部真相,政府会严重丧失公信力,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很难恢复与重建权威形象。 (二)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 当前,我国政府的职责是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从而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与稳定。政府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可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与支持。政府若想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与危机公关能力等。当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政府所做出的应急处理质量可以强烈地反映出其能力限度,如果舆情危机能够被化解,那么说明其具备较强的应急管理能力;如果舆情危机出现矛盾激化,那么说明政府管理能力较弱,不能够有效处理好突发危机事件,会降低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利用网络舆情危机能够检验出政府在公共管理上的实力。 三、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由1.0转变为2.0,这使得网络用户由信息接收者转为了信息制造者,网络用户既可以在网络中表达利益诉求,又可以揭露社会的腐败问题,逐渐增强了社会大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各级政府官员及其行政状况正在接受超过8亿名网络用户的监督,这对政府官员行为及其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网曝五星级酒店卫生乱到杭州保姆纵火案,众多网络用户都在实时关注事情的最新进展状况,一旦找到可疑点,就会在网络中掀起较大的舆论风潮,在此环境下,政府对网络舆论要予以正视的态度,做好网络舆论治理工作,及时将网络舆论引导到积极一方。 但是在实际中,一些政府在处理网络舆论时会给予漠视的态度,对公民的意见置之不理,进而形成了网络舆论危机。比如在2014年,人民日报新建的大楼被网友们调侃为“土豪金”楼,这一事件在海内外引起了热潮,但由于相关领导并未对其进行及时处置,在后续处理上采用冷淡处理的方式,扩大了舆情范围,网民开始随意解读,甚至一些海外媒体拿此事件进行恶意炒作。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事件说明了政府对于民意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依旧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治理,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现阶段,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上存在四个问题:第一,管理理念不先进;第二,缺少专业管理人才;第三,管理制度不完善;第四,管理工作无法可依。 (二)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危机管理意识 随着网络舆论规模的扩大,网络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此时政府要转变舆论管理理念,对传统方式进行创新,加强信息传播的公开力度。特别是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为了使网络舆情具有积极作用,政府要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开事情真相及进展状况,维护公民的知 情 实践与思考 浅析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阴应丰蔚 摘要院网络具有交互性及自由性等特征,使得社会大众可以在网络中相互交流沟通,同时也为政府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本文先对网络舆情以及其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然后再根据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提升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 127 视听2019.04|

舆情的处理与思考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和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已经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基层组工干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 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组织工作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从而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 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党建网络信息阵地。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不够。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 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当选仅一周,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一些组工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逯军事件”中,正是因为个别组工干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网络舆情专报情况的调查报告

网络舆情专报情况的调查报告3月9日收悉贵办关于群众反映镇村存在严重乱砍滥伐现象的络舆情专报,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了由县环林局、县森林公安局、镇人民政府参与的专项调查工作组,根据络舆情所反映的情况深入林区进行调查核实,现就有关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核实情况 经过与县森林公安局、镇深入林区开展的排查摸底,镇村确实存在盗伐集体商品林、滥伐个人所有的自留山、责任山林的现象确实存在。20XX年至今镇、镇共受理并办结林业行政案件90件、罚款万元、没收违法所得万元、没收木材60立方米,办理刑事案件2件、治安案件1件。其中20XX 年截止目前已查处镇村林业行政案件5件、刑事案件1件、口头警告1人。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由乡镇村组负责管理的集体林,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管护人员形同虚设且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得罪人的思想,导致集体林、自留山、责任山管理失控。 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已分山到户,原八十年代栽植的商品林已到轮伐期,加之我对木材采伐利用控制较严,但受经济利益驱使,部分村民变相出售或滥伐自家自留山上的林木现象十分严重。

三是市场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成都地区木材可以自由买卖,木材价格高加之漩映地区临界都江堰市,交通便利,特别是地震后村村通水泥路,部分林区也修通了水泥路,这在给农户带来快捷交通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偷运木材提供了便利。 四是在该地区,一些微型面包车主受利益驱使,偷拉盗运十分猖獗,部分面包车主甚至结成团伙作案,采取盯梢、跟踪等方式掌握森林公安、巡山护林人员行踪,逃避打击,藐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蓄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打击力度不够。近年来,县环林局与县森林公安局对该地区破坏森林违法犯罪行为,多次组织开展专项打击活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依然突出。一是通讯手段现代化,违法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强,有效打击难度大。二是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林业行政执法处罚力度小导致违法犯罪成本低,林业行政执法的威慑作用不强。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是开展全面的清理工作。通过到重点林区现场查验登记造册,落实权属所有人;通过走访群众,了解盗伐滥伐情况。 二是县环林局、森林公安局行政执法队伍加强路巡路检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_曾润喜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曾润喜 【摘 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 网络舆情 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has revie w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related with the net work opinion from four angles,which is th e theory of network opinion,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s,externalities of netw ork opinion,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f or net work opinion.It has also discussed th 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 ork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a netw ork opinion revie w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状况加以分析。 1 论文统计 2009年3月1日,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83篇,剔除重复和不切题的文献,总计统计期刊论文70篇。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4篇,2006年9篇,2007年20篇,2008年28篇,2009年1月即有9篇。这些论文散见于各类期刊上,既有实践性期刊,也有学术性期刊;既有技术类期刊,又有社科类期刊,这反映出尽管网络舆情的研究刚刚兴起,但已经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2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2.1 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中山大学周如俊[1]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天津社科院刘毅[2]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南开大学徐晓日[3]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4]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5]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2.1.2 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 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天津社科院毕宏音[6]研究指出网民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2203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 L1111);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H F06012084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