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历年真题答案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历年真题答案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历年真题答案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历年真题答案

目录

普通地质学 (3)

一.名词解释 (3)

二.简述题 (5)

1.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5)

2.火山的喷发方式及其产物是什么 (5)

3.河流冲积物的特征 (5)

4.简述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 (5)

5.冰蚀地貌 (6)

6.湖泊的成因类型 (6)

7.化学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方式 (6)

8.简述河流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 (6)

9.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6)

10.什么是地球内热?其来源是什么 (7)

11.什么是大气圈?研究大气圈有什么地质意义 (7)

12.简述地质学思维的方法论 (7)

13.岩浆喷出过程会产生哪些气体产物 (7)

14.什么是稳定同位素?哪些属于稳定同位素 (7)

15.简述风蚀地貌 (7)

16.褶曲的野外识别方法 (7)

17.地下水有哪些主要类型 (8)

18.地壳中常见的七种造岩矿物 (8)

19.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 (8)

20.海地扩张有哪些证据 (8)

21.河流阶地的成因分类 (9)

22.显生宙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9)

23.世界火山的分布 (9)

24.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9)

25.火成岩的构造 (9)

26.冰川的类型 (10)

27.冰碛物的特征 (10)

三.问答题 (10)

1.如何判识断层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 (10)

2.板块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1)

3.什么是喀斯特?试述喀斯特发育因素 (11)

4.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1)

5.浅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2)

6.滨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2)

7.半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3)

8.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13)

9.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大灭绝 (13)

10.概述威尔逊旋回 (14)

11.概述相对地层(质)年代确定的方法 (14)

12.概述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 (14)

13.概述鲍温结晶分异过程 (15)

14.野外如何识别火成岩 (15)

15.论述沉积岩形成的主要阶段 (16)

16.论述黄土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16)

17.沉积构造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16)

18.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及其旋回性 (16)

19.试回答构造地震及其成因?全球地震是如何分布的 (17)

20.引起地下水化学沉积的主要原因及地下水化学沉积类型 (17)

21.区域变质作用有何特征?其形成环境是什么?由哪些因素引起 (17)

22.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 (18)

23.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18)

24.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19)

25.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 (19)

前言:本资料为本人根据07年至13年中科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的历年试题编纂而成,本资料中也有部分题目比较重要但尚未考到同样须重视,因时间比较紧,编纂时比较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故错误在所难免,请考生在复习时仔细加以鉴别、比较并进一步完善,另中科院出题比较灵活,填空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外知识,考生们一定要注意多收集资料、博览群书,才能尽量拿到高分,本资料仅作为参考之一,考生们仍需以教材为依据,多看、全面看、一字不漏的反复看,再结合本资料,应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

1.层理:岩石沿垂直方向变化所产生的层状结构。

2.岩浆作用: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3.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重叠,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岩层为倒转层序的褶曲。

4.威尔逊旋回:威尔逊在研究了大陆裂解到大洋开闭的过程后,将大洋盆地的的形成及构造演化归纳为六个阶段,人们称之为威尔逊旋回。

5.砂岩:一种已固结的中粒碎屑沉积岩,其中粒径0.625~2毫米的砂粒含量占50%以上,其余为基质或胶结物,砂粒的主要成分为石英,其次为长石、云母、岩屑等,胶结物的成分有硅质、铁质、钙质。

6.基性岩浆:又称玄武岩浆,其SiO2含量为45%-52%,铁、镁氧化物的含量低于超基性岩浆。岩浆的温度为1000-1200℃,粘性一般较小。

7.标准化石: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8.软流圈与岩石圈:地下从平均为70km深处开始到大约220km深的地带,物质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物。由于混有液态物质,所以这一地带的物质比较“软”,易于发生塑性流动,故称之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固态,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它包括整个地壳及地幔最顶部。

9.球状风化:几组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分割成多面体的小块。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球形,这叫球状风化。它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但以化学风化起主要作用。

11.撞击作用:撞击作用是指陨星坠落对行星的冲击并使其表面发生变形甚至变质的作用,变形的典型产物是圆形的陨石坑。

12.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前者碎块为棱角状,其大小参差常见于正断层,后者碎块圆滑,常见于逆断层或平移断层。

13.地震预报三要素:何时、何地、发生何种震级的地震。

14.转换断层:一种横切大洋中脊的剪切断层。它不同于常见的平移断层,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端发生了转换,由平错变化为拉开,表现为以脊轴为界,左右两侧的地质体整体地作同步的分离运动。

15.等深流沉积:等深流沉积是细砂、粉砂与泥质物的互层,砂质物分选良好,普遍为水平层理,有时也有递变层理和内部侵蚀的痕迹。

16.滑坡:块体在重力、水压力、地震震动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滑移的现象。

17.非晶质矿物:内部的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物质。

18.碱性长石:钾长石与钠长石因其中含有碱质元素Na与K,故常称碱性长石。

19.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这种作用称结晶分异作用。

20.递变层理:同一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

21.动力变质作用: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在强烈定向压力下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在断裂构造产生的强应力的影响下,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它使原来的岩石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等机械作用,也常有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

22.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23.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24.硅酸盐矿物:为金属阳离子与各种硅酸根相化合而成的含氧盐矿物。

25.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26.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有两类,一类为稳定大陆边缘;另一类为活动大陆边缘。

27.颜色与条痕:颜色是矿物吸收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28.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29.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通过与大气、水以及生物的接触,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转变成松散的碎屑物甚至土壤的过程。

30.地质学思维方法论: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活动论。

31.风化壳:由风化作用形成分布于大陆表面的风化产物所组成的不连续薄壳。

32.浊积岩:浊流沉积是由砾、砂、粉砂等细碎屑物与泥质物组成韵律交互层,具有清楚的递变层理及印模等构造,由它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浊积岩。

33.喀斯特:将以主要为地下水(兼有部分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喀斯特。

34.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主要是侵入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

35.混合岩化作用:当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温度很高时,岩石受热而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酸性成分的熔体,同时由地下深部也能分泌出富含钾、钠、硅的热液,这些熔体和热液沿着已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或片理渗透、扩散、贯入,甚至和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以形成新的岩石。这种作用即为混合岩化作用。

36.片麻岩具有片麻状构造,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并含长石较多之岩石。

37.板岩具有板状构造。原岩主要是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和中酸性凝灰岩。

38. 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地层分层,建立起地层系统和层序。这样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

39.地震:是指地壳某个部位的岩层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40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41.倾伏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

42.复背斜与复向斜大规模的背斜两翼被次一级的(或较小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背斜;大规模的向斜两翼被次一级的(或较小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向斜。

43.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紧闭尖棱背斜和开阔平缓向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紧闭的向斜和开阔平缓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称为隔槽式褶皱。

44.节理:在地质作用下,岩块发生一系列规则的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此破裂称为节理。

45.侵蚀基准面与局部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下限。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内引伸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水水面、

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之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45.河流侵蚀方式、方向:方式有溶蚀作用、水利作用、磨蚀作用。方向有下蚀、旁蚀、溯源侵蚀。

46.流水搬运物质的形式:底运、悬运、溶运。

47.准平原:削高填低作用使广大地区形成零星分布、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即为准平原。

48.夷平面:地表演变到准平原阶段后,若地壳重新上升,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成为山地,此时山地顶部则残留原有准平原遗迹,它们代表了已被破坏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

49.冰川作用、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发生的时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消融,冰川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

50.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的岩石其空隙被气体充滞,液态水不饱和,称为包气带。

51.海进与海退: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称为海进。海平面下降,海水后撤,海岸线向外海迁移,称为海退。

52.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矿物的现象。

53.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这种作用即为科里奥利效应。54:贝尼奥夫带或毕鸟夫带:在沟弧系中,地震都位于海沟靠大陆一侧,其震源深度的变化规律相当明显,在近海沟处均为浅源地震,远海沟处出现中源地震,到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其震源排列呈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面,这个面即为毕鸟夫带。

二.简述题

1.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前者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后者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都发生在地球上,都同时受到重力和地球自转力的影响。正是这些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或明或暗、或急或缓不断地作用于地球并改变地球的面貌。

2.火山的喷发方式及其产物是什么

火山喷发方式有二:一种是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中溢出,称为中心式喷发;另一种是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溢出,称为裂隙式喷发。

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统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它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岩浆在火山通道内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如组成火山颈的岩石,称为次火山岩。

3.河流冲积物的特征

(1)分选性较好。这是由于流水搬运能力的变化比较有规律。2.磨圆度较好较粗的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碎屑物与河底之间不断摩擦,变圆滑。3.成层性较清楚。这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规律性变化。4.韵律性。特征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沉积物在剖面上有规律的交替重复出现,称为韵律性。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河流沉积物中常见有特征性的波痕、砂丘以及交错层理等原生构造。

4.简述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

潮湿气候区的湖泊中生长着大量生物,如在湖岸边浅水地带生长大量沼泽植物,在较深水地带可生长浮水植物,低等的菌类和藻类繁殖尤其快速,为生物沉积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生物来源。干旱气候区生物沉积作用不发育。

在寒带或温带较冷地区的淡水湖泊中,常有大量硅藻繁殖,硅藻死亡后的躯壳可堆积成为疏松多孔的硅藻土。

5.冰蚀地貌

(1)冰斗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

(2)鳍脊与角峰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

(3)冰蚀谷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

(4)羊背石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冰擦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

6.湖泊的成因类型

(1)构造湖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湖盆。(2)火山口湖湖盆为火山口塌陷下陷而成。(3)河成湖湖盆由河流的侵蚀与沉积而成。(4)冰川湖湖盆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5)海成湖湖盆由海水的侵蚀和沉积而成。(6)溶蚀湖与陷落湖湖盆经溶蚀而成者称为溶蚀湖,湖盆由地面塌陷而成者称为陷落湖。(7)风蚀湖湖盆因风蚀作用而成。(8)堰塞湖湖盆的形成是因河谷被山崩所形成的岩块或火山喷出的熔岩流阻塞,或冰川谷被冰川终碛堵塞。(9)人工湖—水库由人工筑坝堵塞谷地而成。(10)冰盖湖分布在南极大陆冰川之下,为巨大的液态水体。

7.化学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方式

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它的作用包括以下主要方式:

1.溶解作用水是溶剂,尤其是自然界的水,总含有一定数量的O2、CO2以及其它酸、碱物质,它们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能溶解大多数矿物。

2.水化作用有些矿物能够吸收一定量的水参加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水分子的矿物,称为水化作用。

3.水解作用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遇水解离成带不同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分别与水中含有的H+和OH-发生反应,形成含OH-的新矿物,称为水解作用。

4.碳酸化作用溶于水中的CO2形成C032-和HC03-离子,它们能夺取盐类矿物中的K、Na、Ca 等金属离子,结合成易溶的碳酸盐而随水迁移,使原有矿物分解,这种变化称为碳酸化作用。

5.氧化作用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矿物中的某种元素与氧相结合,形成新矿物;另一方面是许多变价元素在缺氧的成岩条件下所形成的矿物中是以低价形式出现的,当进入地表富氧的条件下它们易于转变成高价元素的化合物,导致原有矿物解体。

8.简述河流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

第一,河流的不同部位流速发生变化。第二,河流流量随气候或季节而变化。第三,搬运物增加,负荷过重。第四,如局部地段河底变平坦,涡流减弱等,也能引起河流沉积。

9.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有根本性差别。陆壳位于大陆,占地壳面积的1/3;陆壳物质密度2.7g/cm3,纵波波速6km/s;其厚度大,平均35km,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平原区最薄近于20km;陆壳的成分接近于中性火成岩,其下层为深变质岩,表层多沉积岩;陆壳的形成年代老,内部构造很复杂。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仅产于陆壳之中。洋壳位于大洋底,占地壳

面积的2/3; 洋壳物质密度3.01g/cm3,纵波波速7km/s;其厚度小一般5-10km,平均7-8km;洋壳由玄武岩与橄榄岩组成,表层有不厚的沉积物。其内部构造简单,分布在地球上的洋壳都是中生代以来形成的。

10.什么是地球内热?其来源是什么

地球内部是热的,而且以各种方式不断向外散热。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有大量星际物质向地球坠落,撞击释放出的动能转化成热能。同时,地球在变得越来越致密的的过程中,其内部物质按相对密度进行分异,重者下沉,轻者上浮,位能便转化成为热能。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放射出来的α、β质点与γ射线被周围的物质吸收转变为热,从而提高了物质的温度。构造运动或岩石断裂使各岩块相互摩擦生热等。

11.什么是大气圈?研究大气圈有什么地质意义

大气包围着固体地球,形成地球最外一个层圈,称为大气圈。大气圈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第一、大气中的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物质因素。第二、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层。第三、由于大气圈存在,地球表面才具有适宜的温度。第四、风的作用。

12.简述地质学思维的方法论

将今论古这一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思维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因为人们今天能够直接加以观察的的地质作用往往只是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而在过去的地质记录中往往保留了某一地质作用的全部过程。因此,认识了过去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在并且预测未来。

活动论是当代地质学研究的指导理论。大陆、海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活动和演化的,固定不变的认识是不对的,必须实事求是的去看待和认识地球。

13.岩浆喷出过程会产生哪些气体产物

气体以水蒸气为主,其含量常达60%以上。此外有二氧化碳、硫化物(硫化氢、硫的氧化物)、硫,以及少量CO, H2, HCL, NH3, NH4CL、HF等。

14.什么是稳定同位素?哪些属于稳定同位素

就目前检测技术来说,尚未发现能自行衰变的同位素。在原子序数小于83,质量数小于209的同位素中,除14C、40K、87Rb具放射性外,其余都是稳定同位素。如18O、17O、16O、12C、13C、32S、33S、34S、36S等。

15.简述风蚀地貌

(1)风蚀洼地因风蚀而形成的洼地。(2)风蚀谷和风蚀残丘由暴雨和洪流的强烈冲刷所产生的并因风蚀而扩大的谷地称为风蚀谷。如风蚀谷不断扩大联结,地面仅残留许多孤立的高地,称为风蚀残丘。(3)风蚀城层叠状的平顶残丘,犹如毁坏的古城堡。(4)风蚀蘑菇与风蚀柱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地形称为风蚀蘑菇。垂直节理发育的岩石经长期风蚀后,易成为柱状,称为风蚀柱。(5)蜂窝石又称石窝或石格子窗。它形成于陡峭石壁上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穴和凹坑,似峰窝状。此外,还有风蚀“金字塔”、风蚀“寿桃”、风蚀陡山、风蚀洞、风蚀桥等地貌景观。

16.褶曲的野外识别方法

在野外辨认褶曲时,首先判断褶皱是否存在并区别背斜与向斜,然后确定其形态特征。首先应该知道,地形上的高低并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标志。经过较长时间剥蚀后,地形发

生变化,可能出现地形高低与褶曲形态凸凹相反的地形倒臵现象,除了地形倒臵以外,有些山岭既非背斜,也非向斜,而由单斜岩层组成,称为单斜山。另一方面,岩层的倾斜状况亦非判别背斜与向斜的可靠标志。倒转褶曲、同斜褶曲以及平卧褶曲的两翼岩层则均向同一方向倾斜,如果单从倾向看,会错误地将后三种褶曲当成是单斜。

褶曲存在的标志是在沿倾向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岩层作对称式重复出现。就背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老;就向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新。据此可以区分出背斜与向斜。如果进一步观测与比较两翼岩层层序及其倾向与倾角,即可确定褶曲的形态。除了观察褶曲的横剖面特点以外,常常还需要了解褶曲枢纽是否倾伏,并确定其倾伏方向。

17.地下水有哪些主要类型

一、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划分的类型

(1)包气带水包气带中含有的水。(2)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

(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二、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划分的类型

(1)孔隙水存在于孔隙中。(2)裂隙水存在于岩石裂隙中。(3)喀斯特水存在于可溶性岩石的溶蚀裂隙、洞穴、暗河中。

18.地壳中常见的七种造岩矿物

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19.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

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环境和条件又随地质作用的发生而变化。因此,在地质历史中,总是某些岩石在形成,而另一些岩石在消亡。如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情况相同)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受到高温作用又可以熔融转变为火成岩。火成岩与沉积岩都可以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变成变质岩;变质岩又可再转变成沉积岩或熔融而转变成为火成岩。因此,三大类岩石不断相互转化。20.海地扩张有哪些证据

(1)地磁场的南北极每经过一定时间就要发生一次交替,称为地磁场转向。目前已经建立了最近地质时期的地磁场转向年代表。

(2)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发现洋脊脊轴两侧玄武岩地磁条带呈对称式分布,而且各地磁条带的宽度与地磁场转向期(含事件)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成比例,这有力地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

(3)深海钻探所揭示的海底年龄深海钻探结果表明,洋底最老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而且洋底岩石的年龄随着远离洋脊轴部变老。

(4)洋脊潜水考察发现洋脊裂谷带中堆积有刚喷出不久的玄武岩;玄武岩中发育有许多断裂。断裂走向多数与脊轴平行。

(5)洋壳剖面的发现在大西洋洋中脊北延长线上的冰岛,发现了露头连续的洋壳剖面—蛇绿岩套,从上至下依次为沉积物、枕状玄武质熔岩、席状岩墙及堆晶辉长岩—橄榄岩,更下为变质橄榄岩。

(6)洋底海山与地幔柱在太平洋洋底,其中发育一系列玄武质海山,多呈北西向线状排列,其火山锥的年龄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依次变老,它们是岩石圈板块从南东向北西运动经过地幔柱时所形成的热点作用而成。

(7)海底转换断层的发现与确认横切洋脊有一系列大规模的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发生在大洋洋底、与洋脊错位有关、不产生增生与消亡的特殊类型的断层。相邻块体的剪切运动只在两个转换点之间发生,一过转换点将无断裂活动。转换断层的发现与论证,不仅证明

了海底的扩张,还说明了海底扩张的运动方式。

21.河流阶地的成因分类

(1)堆积阶地距河床近,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全是由粗细不一的河流沉积物质组成,无基岩暴露。

(2)基座阶地阶地斜坡下方有基岩暴露,阶地面上堆积有河流沉积物。这表明早先河流已切过冲积物而达于基岩之中。

(3)侵蚀阶地距河床远,地势稍高,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均见有基岩裸露,阶地面上偶有零星河流沉积物分布。

22.显生宙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早古生代以生长在海水中的无脊椎动物与低等植物的繁盛为特色。藻类、三叶虫、头足类、笔石、腕足类、低等珊瑚等十分丰富。

晚古生代以陆生植物的繁盛和脊椎动物登上大陆为特色。在大陆出现了高大的乔木、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在海洋中出现了蜒类,同时三叶虫及笔石在晚古生代末期灭绝,头足类、腕足类、珊瑚等发展成为新的种属。

中生代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极其繁盛。各种恐龙横行天下。白垩纪初期出现鸟类,中生代早期,裸子植物繁盛,中生代晚期,被子植物开始取代裸子植物的地位。

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天下。

23.世界火山的分布

(1)环太平洋火山带这一带上有活火山30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的60%以上。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喷发中、酸性岩浆,尤其以喷发安山岩浆为特征。

(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这一带共有活火山70余座。这一火山带喷发的岩浆性质从基性到酸性均有。

(3)洋脊火山带它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洋脊部位。这一带有活火山60余座。

(4)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这里有活火山22座。

24.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1)变晶结构指岩石在固体状态下,通过重结晶和变质结晶而形成的结构。

(2)变余结构变质程度不深时残留的原岩结构。

1.变成构造通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新构造。

(1)斑点状构造岩石中某些组分集中成为或疏或密的斑点。

(2)板状构造岩石具有平行、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沿此面岩石易分裂成薄板。

(3)片理构造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而不甚平坦的纹理—片理,沿片理方向岩石易于劈开。岩石的矿物颗粒细小且在片理面上出现丝绢光泽与细小皱纹者称为千枚状构造,矿物颗粒较粗肉眼能清楚识别者称为片状构造。

(4)片麻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以长英质粒状矿物为主,伴随有部分平行定向排列的片状、柱状矿物,后者在前者中成断续的带状分布。

(5)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

(6)拉伸线理岩石中的矿物颗粒或集合体、岩石碎屑、砾石等在温度和剪切应力的联合作用下,被强烈剪切拉长、定向排列,呈现为平行密集的线状构造。

2.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的原岩的构造。

25.火成岩的构造

1.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岩石为均匀的块体。

2.流动构造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而定向排列。

3.气孔构造与杏仁构造前者指出现在熔岩中或浅成脉状侵入体边缘呈圆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态的空洞。气孔中有矿物质充填者,称为杏仁构造。

4.枕状构造水下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安山岩中的构造。

5.球状构造岩石中矿物围绕某些中心呈同心层分布,外形呈椭圆状的一种构造。

6.晶洞构造侵入岩中具有若干小型不规则孔洞的构造,孔洞内常生长晶体或晶簇。

7.层状构造岩石具有成层性状。

26.冰川的类型

(一)大陆冰川大陆冰川呈面状展布,延展面积可达几百万平方公里以上。冰层厚度达数千米。

(二)山岳冰川

(1)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围椅状的半圆形凹地称为冰斗,主体位于冰斗之内,仅有一短小舌状体(冰舌)溢出的冰川。

(2)山谷冰川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大后,使注入山谷。即成为山谷冰川。

(3)平顶冰川又称高原冰川。多分布在高山地区的边缘山地,或高纬度地区的高原之上。基本上呈面状分布,其底床是起伏较缓的高地。

(4)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后的冰川。

27.冰碛物的特征

冰川融化后堆积下来的冰川搬运物质称为冰碛物。已固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碎屑矿物中可以有容易风化的铁镁质矿物。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岩块、粉砂和泥质物的混合体。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岩块可以呈直立状态。

(4)无成层现象。

(5)大部分碎屑棱角鲜明。

(6)有的岩块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川擦痕。

(7)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洼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8)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

三.问答题

1.如何判识断层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

(1)擦痕、镜面和阶步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镜面。它们都是断层两侧岩块相对滑动所留下的痕迹。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连续过渡者,称为阶步。

(2)拖曳褶曲断层两侧岩层受断层错动影响所发生的变薄和变弯曲。根据其形态能判断断层的运动方向。

(3)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

(4)断层泥断层两侧岩石因断裂摩擦粉碎而形成的泥状物质。

(5)密集节理断层面的发育常受先成节理的控制,所以断层面两侧往往有先存节理。

(6)地质体错断岩层、矿层等地质体沿走向突然错断,以致不同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触。

(7)地层的重复与缺失走向断层能破坏地层的层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

(8)地形证据由断层两侧岩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而形成的陡崖,称为断层崖。断层崖、三角面山以及断层悬谷是断层在晚近时期活动的证据,属于新构造运动的产物。

(9)泉水出露及矿化现象因为断层是地下水或矿液的通道,故沿断层延伸地带常能见到一系列的泉水出露或矿化现象。

确定断层发生年代的基本原则是: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

2.板块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板块划分的依据是板块边缘具有强烈构造活动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深海沉积作用。而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性微弱得多。洋脊扩张带、消减作用带以及转换断层都属于这种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它们就是板块的边界。

洋脊扩张带是离散性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岩石圈分裂和扩张,地幔物质涌出,从而产生洋壳,因此它是一种生长性板块边缘。

消减作用带位于海沟,它是聚敛性的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大洋板块发生俯冲潜没,因此它是一种消减性板块边缘。沿此种边界相邻板块发生挤压,引起强烈的地震和构造变形。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作剪切错动。

以上三种板块边界主要位于洋底或洋陆交接处。除此而外,在大陆内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消减作用边界—地缝合线,它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

3.什么是喀斯特?试述喀斯特发育因素

(1)气候雨量多少及气温高低影响到水的冲刷以及溶蚀速度和强度。气候潮湿、降雨量大以及常年气温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2)岩石性质喀斯特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虽然溶解度相对较小,但分布广泛,对于喀斯特发育最为重要。在碳酸盐类岩石中,一般以较纯的石灰岩组成的地区喀斯特发育最好。岩石的结构对喀斯特发育也有影响。一般粗、中粒晶质结构的岩石溶解度较大,喀斯特较发育。

(3)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一般为喀斯特发育比较强烈的地带。

褶皱影响喀斯特的发育。背斜轴部及其倾伏端,向斜轴部及其翘起端,是喀斯特发育的有利部位。岩层产状也影响喀斯特的发育。倾角较缓岩层中水的运动和扩展面较大,喀斯特发育较好。

(4)水的作用包括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流动性。水的溶蚀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包括流速、流量和交替循环的强度等,都影响到水对岩石破坏的能力。而水的流动性又受到岩石的透水性、排水条件、地下水的排泄和补给情况等因素的制约。

(5)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稳定性决定着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进程。

4.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深海是位于洋底上的水域。深海底水体平静,沉积物供应量少,沉积速度一般十分缓慢。有三种沉积类型:

1)软泥为粒度介于粉砂级与泥质级之间的沉积物。其分布最为广泛。

(1)生物软泥含有丰富的(常占50%以上)生物骨骼,主要是浮游生物骨骼,其余为泥质及粉砂物质。按其成分分为钙质软泥与硅质软泥两类。

(2)红色黏土主要为粘土构成,含大量火山碎屑,生物很少,CaCO3含量微弱,颜色为红色。

不同成分软泥的分布与气候有明显关系。硅藻软泥主要分布在位于寒冷气候带的海洋,放射虫软泥主要分布于热带的海洋,钙质软泥与热带及温带气候有关。另外,各类软泥的分布面积与分布深度很不相同。钙质软泥主要分布在各大洋底的较浅部位,不含或很少含CaCO3的红色粘土与硅质软泥则占据着洋底的最深部位。

2)浊流沉积及等深流沉积浊流沉积是由砾、砂、粉砂等细碎屑物与泥质物组成韵律交互层,具有清楚的递变层理及印模等构造。等深流沉积是细砂、粉砂与泥质物的互层层序,砂质物分选良好,普遍为水平层理,有时也有递变层理和内部侵蚀的痕迹。

3)金属泥和锰结核金属泥和锰结核是在深海底堆积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矿产资源。

(1)金属泥是富含重金属元素的泥状沉积物。其产出部位都具有海水温度高、含盐度高、重金属含量高的特点。

(2)锰结核锰结核呈浑圆状、不规则球状或土状,其内部通常围绕核心呈同心圈状构造,核心为生物骨骼、微陨石、红粘土、矿物或岩石碎片等。有时锰呈皮壳状覆盖在海底岩石上,厚约数厘米。锰结核中常含有Cu、Co、Cd、Ni、Mo等金属元素。

海底的碎屑物或碳酸盐沉积物中可形成或聚集石油。

5.浅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浅海位于大陆架主体之上,其水深的下界为200m。浅海常有海流作用,且较强的波浪也能影响海底。故本带的海水较为动荡,富含氧。阳光一般能达到海水下层,盐度较为正常,生物较为丰富。其上半部有藻类植物及绝大多数的底栖动物,其下半部生物数量及类型减少。

浅海沉积物类型多样,碎屑沉积物Al、Fe、 Mn的氧化物、碳酸钙、碳酸镁以及磷酸钙等沉积物普遍发育。

砂与粉砂层多分布在浅海带的上部,具有交错层与波痕,泥质物多分布在较深部位,常具有水平层理。有的地区也可发育较粗的沉积物。在近极地地区还可以出现由冰山带来的冰碛物。

Al、Fe、Mn的氧化物具有鲕状构造。在A1-Fe-Mn系列中,A1的氧化物最不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近;锰的氧化物最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远;铁的氧化物堆积在两者之间。此外常有磷酸钙的生物化学沉积物,呈层状或结核状产出,与锰质沉积物共生。

碳酸盐沉积主要包括生物灰岩和碎屑灰岩等。生物灰岩中以生物礁代表。浅海沉积中碎屑灰岩甚为广泛。碎屑可以是由生物介壳及骨骼破碎而成,也可以是海底碳酸钙质沉积物经侵蚀而成。绝大部分浅海沉积物都含有生物化石,有的还含有海绿石。在古代的浅海沉积中见有大规模白云岩。

6.滨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滨海是波浪及潮汐运动强烈的近岸水域,其下界为浪基面。根据海水运动的特点,滨海分为以下三带:

1)外滨带又称潮下带。其上界为低潮线,下界为波浪基面。这里波浪能强烈搅动海底并有沿岸流作用。

2)前滨带又称潮间带。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构成海滩的下部或主体。这里时而露出水面,时而被水淹没,加之波浪作用强烈,沉积物受到强烈搅动。

3)后滨带又称潮上带。是前滨带上升超出高潮线的平坦地带,只有特大高潮和风暴浪才能淹没。它构成海滩的上部。

滨海带由于水体十分动荡,富含氧,阳光充足,生物以绿藻、蓝绿藻类植物以及经得起波浪冲击的厚壳或钻孔底栖动物为特征。沉积物中碎屑物很丰富,主要是砾石、砂、粉砂,常含有大量介壳碎片。砂、砾的分选性与磨圆度良好,具有丰富的交错层与波痕,它们常常堆积呈砂滩、砾滩以及砂咀、砂坝等形态。砂粒成分以石英最为常见。在干燥炎热地区,表

层海水所含CaC03易饱和而沉淀,围绕某些核心在海水处于不断搅动的条件下形成具鲕状构造的沉积物,最后转变成鲕状石灰岩。

在平坦的海岸地区常有宽阔的后滨带,这里海水排泄不畅,终年潮湿,主要堆积泥质物,如果植物大量生长,可形成泥炭,最后转变成煤。

7.半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半深海是位于大陆坡上的水域。半深海带宽度由数十公里到数百公里不等。波浪作用不能影响到沉积物。本带生物少,主要为浮游及游泳生物,上半部有底栖生物,但种属单调,下半部底栖生物极少。半深海带代表性的沉积物是由悬浮物质缓慢沉淀而形成的泥质与粉砂或细砂的混合物,以细粉砂占优势。它们大部分是陆源的,少数为生物成因,并含有不等量的CaCO3,有时含有火山物质。其中具有蓝灰色、灰绿色者称为蓝泥或青泥,系因沉积物中存在氧化亚铁及有机质,是海底为还原环境的标志。在热带的半深海带发育红泥,为砖红色、红棕色,这种颜色并不意味着海底为氧化环境,而是因陆源物本身为来自大陆的红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如暖流与寒流交汇以及沉积速度很慢时),本带沉积物中出现丰富的海绿石,使沉积物成为绿色,称为绿泥。在火山作用强烈的地区,其沉积物中混入大量火山灰、浮石、火山角砾,称为火山泥。在珊瑚岛附近则发育珊瑚泥,它是由珊瑚礁的海蚀产物堆积而成的。

8.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1)陆源物质由河流、冰川、风、地下水等动力从大陆搬运入海的物质以及海岸受侵蚀而成的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为陆源碎屑物与陆源化学物。前者是机械搬运的砂、粉砂及泥质物等较细碎屑及少数砾石(块),后者是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搬运的离子和化合物。

(2)生物物质由海中生物提供的CaC03、SiO2以及磷酸盐类物质,它们呈溶解状态或者以介壳或骨骼的碎屑出现。

(3)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物质是海底、岛屿或大陆近海区的火山喷发物,其中,包括固体碎屑物、气液物质、熔岩及其在海水中分解而成的产物。此外沿洋脊裂谷带上升的热岩浆,有可能分泌热水溶液并带来某些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4)海底岩石溶滤的物质海水沿海底岩石裂隙向下渗透并不断被加温。被加温的海水在海底岩石内循环的过程中,溶解了并淋滤出岩石中的某些物质,然后再沿裂隙向上运动,以海底热泉的方式溢出海底。

(5)宇宙物质主要是类似于各种陨石的细小颗粒,这种物质数量很少。

9.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大灭绝

地质历史上有些时期大量生物类群在很短的时间内消亡,而且波及全球,造成突然灭绝的现象,称大灭绝。显生宙期间,至少发生过五次全球生物大灭绝。

(1)奥陶纪末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属于地史上第三大规模的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当时生物界85%的物种灭绝。绝大部分三叶虫物种惨遭灭绝,其原因复杂,推测是全球气候突变所致。

(2)泥盆纪后期发生在距今3.6亿年前,历经两大李军,中间间隔10Ma,是地史上第四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笔石、三叶虫等生物物种的灭绝。具体原因不详。

(3)二叠纪末期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是地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当时生物界96%的物种灭绝。使长期占领海洋领域的生物物种大部分遭受灭绝,从而使生态系统获得一次较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爬行动物进化铺平了道路。其原因目前也不清楚。

(4)三叠纪末期发生在距今2.05亿年前,是地史上第五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当时生物界76%的物种灭绝。海洋生物的物种基本灭绝,原因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

(5)白垩纪末期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是地史上第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该事件导致了当时生物界75%-80%的物种灭绝。使陆地上的恐龙时代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灭绝,从而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条件。该事件原因与陨石撞击、气候突变、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有关。

10.概述威尔逊旋回

从大陆分裂到大洋形成,然后从大洋收缩到大洋关闭和消失,是构成连续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萌芽阶段系指大陆受到引张,地壳及岩石圈变薄,地表张裂,形成大规模地堑或地堑群,同时沿着断裂有广泛的火山活动。现代的代表是东非裂谷带。

(2)幼年阶段大陆继续引张,岩石圈进一步变薄至断开,在岩石圈的断开处由分熔的地幔物质开始形成洋壳。这时海洋初成,是一种海湾式的狭窄盆地。现代的代表为红海和亚丁湾。

(3)成熟阶段断开的岩石圈进一步扩张,形成广阔的大洋。大洋的中部为洋脊。大洋两侧对称地发育了稳定大陆边缘,堆积了巨厚的海相沉积物质。其现代的代表是大西洋。

(4)收缩阶段沿着稳定大陆边缘与洋底的交接带,岩石圈发生断裂,断裂的一侧为大洋岩石圈块体,另一侧为大陆岩石圈块体。沿着断裂前者向后者发生俯冲,遂形成岛弧或山弧。比重较大且刚性较强的大洋板块向比重较小且刚性较弱的大陆板块下面俯冲。现在的实例就是太平洋。

(5)结束阶段大洋板块进一步俯冲,使海洋进一步收缩,成为残留而狭窄的洋盆。在海沟附近,部分洋壳物质被刮削下来逐渐堆积成为楔状地质体,称为增生楔。这时继续伴随有强烈的火山作用及地震。现代的实例就是地中海。

(6)大陆碰撞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发生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并出现广泛的地震、岩浆活动以及变质作用。现代的实例就是喜马拉雅造山带。

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而每一次海洋开闭过程就是构造活动性的一次表现过程。

11.概述相对地层(质)年代确定的方法

(1)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较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较下部位,较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较上部位。简而言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这就是地层层序律或称叠臵原理。

如果地层因构造运动而倾斜,则顺倾斜方向的地层新,反倾斜方向的地层老。有时,因发生构造运动,地层层序倒转,即上下关系颠倒。此时必须利用沉积岩的沉积构造(泥裂、波痕、雨痕、交错层等),来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恢复其原始层序,以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

(2)生物层序律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一般说来,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

(3)切割律或穿插关系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对于有交切关系或包裹关系的任何两地质体或地质界面的新老关系,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

12.概述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

积作用没有间断。它表明该两地层是在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如果是在水体中沉积的,则水深越来越浅)的背景下由沉积物连续沉积而成的。

(2)假整合接触又称平行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称为剥蚀面,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的上、下地层的产状平行。

假整合接触表示地层形成以后,地壳均衡上升,使该地层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随后地壳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并形成上覆地层。

(3)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不整合接触表示地层形成以后因受强烈的构造运动而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

(4)侵入接触这是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间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入体与其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虏体,侵入体与其围岩的界线常常不很规则等。侵入接触的存在说明该地区曾经有构造运动发生,因而引起了岩浆的侵入,形成了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恒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沉积接触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上升并遭受剥蚀,侵入体上面的围岩以及侵入体上部的一部分被蚀去,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的地层。该侵入体的年龄恒老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地层或岩体之间都有可能以断层相接触,其接触面即为断层面。

13.概述鲍温结晶分异过程

富含橄榄石成分的玄武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首先形成由橄榄石组成的超基性岩,继而形成由辉石与基性斜长石组成的基性岩—辉长岩(与其成分相当的喷出岩是玄武岩),随后形成由角闪石与中长石组成的中性岩—闪长岩 (与其成分相当的喷出岩是安山岩),最后形成由石英、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与酸性斜长石组成的酸性岩—花岗岩(与其成分相当的喷出岩是流纹岩)。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矿物是按两个系列结晶出来的。一个是连续反应系列;另一个是不连续反应系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最后,上述两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它们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14.野外如何识别火成岩

在野外辨认火成岩时,首先要区分是侵入岩或喷出岩,为此应全面考虑岩石的产出状态、结构与构造特征。特别应考虑岩石的宏观特点。如果岩石与围岩为侵入关系且岩体的边缘有围岩的捕虏体存在,可以判断是侵入岩。如果岩石为层状,有气孔构造及流动构造,则是喷出岩。如果含有火山碎屑岩的夹层,则更无疑属于喷出岩。如果岩石为全晶质,颗粒粗大,则为侵入岩而且是深成岩。如果岩石是隐晶质或非晶质则很可能为喷出岩或浅成侵入岩。在区分了喷出岩或侵入岩的基础上,进一步着手定名。这时应先观察岩石的颜色。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暗色矿物在岩石中的百分含量,即色率。超基性岩色率>75,基性岩色率为35-75,它们的颜色为黑色、灰黑色及灰绿色。酸性岩色率<20,颜色为淡灰色、灰白色、淡黄色、肉红色。中性岩色率为35-20,色调介于前两者之间。在判断色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鉴定矿物。知道了矿物组成以后,再进一步判识岩石的结构,即可将岩石命名。喷出岩中基质的矿物成分难以鉴定,可根据斑晶的矿物成分并结合岩石的颜色定名。

15.论述沉积岩形成的主要阶段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

1.先成岩石的破坏

引起岩石的破坏有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

(1)风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

(2)剥蚀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

2.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

3.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4.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1)压固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变小,而且其中的水分被挤出,从而变硬。这种作用见于所有的沉积物中,在泥质沉积物中尤为明显。

(2)胶结作用其它物质充填到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之中使沉积物胶结变硬。

(3)重结晶作用不结晶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为环境改变(沉淀后即脱离大气或水进入到沉积物覆盖下的环境)重新结晶或者晶粒长大、加粗,从而使矿物紧密嵌合。

(4)新矿物的生长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若干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并结合成为新矿物,从而使沉积物变硬。

16.论述黄土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黄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其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关。

黄土主要由粉砂组成,并含一定数量的细砂与粘土。颜色为黄灰色或棕黄色。其质地均一、未固结(以手搓之易成粉末)、质轻、稍具粘性和含有较多钙质。钙质常以不规则的钙质结核形式出现。常发育垂直节理。颗粒结合不紧密,孔隙度大。黄土无明显层理,干燥时较坚固,遇水易于剥落,易受侵蚀,使地表支离破碎,形成黄土地区特有的地形。

典型的黄土是风成的,其标志是:(1)黄土的厚度从沙漠边缘向外逐渐减薄;(2)组成黄土的颗粒向外逐渐变细;(3)它不仅分布在低平地区,也能见于二、三千米的高山之顶;(4)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伏的基岩成分无关,而且含有在水中不稳定的矿物。现在认为,沙漠是黄土物质(粉砂和尘土)的源地,强大的反旋风把它们从沙漠的腹地吹到边缘,在具有灌木丛的草原上堆积而成黄土。

17.沉积构造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1)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性。

(2)递变层理同一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

(3)波痕层面呈波状起伏。它是沉积介质动荡的标志,见于具有碎屑结构岩层的顶面。

(4)泥裂由岩层表面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裂缝向下呈楔形尖灭。

(5)缝合线岩石剖面中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沿缝合线岩层易于劈开,劈开面参差起伏。

(6)结核沉积岩中某种成分的物质聚积而成的团块。它常为圆球形、椭球形、透镜状及不规则形态。

(7)印模和重荷模印模指沉积岩层底面上之突起。突起的形态为长条状、舌状、鱼鳞状或不规则的疙瘩状等。重荷模指沿一个方向伸长且相互平行排列的定向性印模。

除以上几种常见的沉积构造外,还有滑塌构造、落石构造、包卷层理、雨痕等。

18.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及其旋回性

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其有三种基本形式:(1)相邻块体分离,

(2)相邻块体相向汇聚;(3)相邻块体剪切、错开。剪切错开的相邻块体既不分离,也不汇聚。水平运动往往导致岩层的弯曲和断裂。

垂直运动是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垂直运动也能导致岩层的弯曲和断裂。

同一地区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某一时期以水平运动为主,另一时期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垂直运动的方向也可以变化。

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方向的构造运动往往有因果关系。一个地区块体的水平挤压可引起另一地区块体的上升或下降;相反,一个地区块体的上升或下降可引起另一地区的块体发生水平方向的挤压、弯曲,甚至破裂。

此外,在大范围内,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常常兼而有之,但以某种方向的运动为主,而以另一种方向的运动为辅。因而,各种性质的构造运动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

在地质历史中,构造运动的剧烈时期与其缓和时期是交替并重复出现的,同时一次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地方不一定都是同时发生或结束,而是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因而构造作用的演化具有旋回性、多期性与穿时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地壳的演化具有旋回性特点。

19.试回答构造地震及其成因?全球地震是如何分布的

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岩石具有刚性,而且位于地下的岩石恒处于某种构造“力”的作用之下。岩石受力达一定程度就要发生变形,包括体积和形态的改变。作用力的强度一旦超过了岩石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断开,或错位。各处岩石受力是不均匀的,而且不同岩石的强度不一,抗破裂的能力也不一,因而只是在受力最集中且最易于发生突然破裂的岩石所在部位才会有地震发生。

(1)环太平洋地震带这一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特大地震。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该带集中了世界上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3)洋脊地震带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

(4)陆内变形带大陆内部还有一些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主要是板块碰撞影响带(断裂带)和陆内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地震带)。虽然规模不如上述三个带,但不少地区地震频繁,震级大,震源深度小一般不超过20㎞,破坏性很强。

20.引起地下水化学沉积的主要原因及地下水化学沉积类型

引起化学沉积的主要原因有:(1)地下水流出地表或流入洞穴,所含CO2因压力降低而逸出,水中Ca(HCO3)2分解成CaCO3而沉淀;(2)水温降低,尤其是温泉水流出地表时水温剧降,在泉口附近发生沉淀;(3)水分蒸发,使溶液浓度增加而产生沉淀;此外,胶体物质则是通过胶凝作用发生沉淀。

按化学沉积的场所可分以下类型:

(1)孔隙沉积是在孔隙中发生的,沉积物有CaC03, Fe(OH)3, SiO2等,能导致沉积物胶结成坚硬的岩石。如果沉积物围绕某一矿物颗粒发生凝聚,可形成结核。

(2)裂隙沉积发生在裂隙中。形成脉状沉积体。

(3)溶洞沉积富含Ca(HC03)2的地下水,沿着孔隙、裂隙渗入空旷的溶洞,由于温度、压力改变,CO2逸出,加之蒸发作用加强,就沉淀出CaC03。

(4)温泉沉积发生在温泉出口处。沉积物疏松多孔,称为泉华,钙质的称为钙华或石灰华,硅质的称为硅华。

21.区域变质作用有何特征?其形成环境是什么?由哪些因素引起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

起的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影响的范围可达数千到数万平方公里以上,影响深度可达20km 以上。区域变质作用的温度下限在200℃-300℃,上限在700℃-800℃,压力变化在100-200MPa到1.3-1.4GPa之间。除了静压力以外,定向压力常起重要作用。区域变质作用的发生常常和构造运动有关。

(1)低压高温环境地温梯度高,约25℃-60℃/km,在地下不到l0km处,温度最高可达到600℃。温度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主要因素,以出现红柱石等低压、高温变质矿物为特征;火成岩相当发育,广泛发生接触变质作用。

(2)正常地温梯度环境地温梯度正常,大约在16℃-25℃/km。

(3)高压低温环境地温梯度低,约为7℃-16℃/km,在地下20-30km深处,温度约为300℃。这环境以出现如蓝闪石等高压、低温变质矿物为特征,缺乏火成岩。

在区域变质作用中原岩的的矿物可以发生重结晶、重组合以及交代作用;岩石的结构构造也发生综合性变化。

区域变质作用中有一种特殊类型,称为埋藏变质作用。它是由于上覆巨厚层沉积物的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及较低的温度(一般低于400℃)所引起。这种变质作用的发生与岩石的埋藏深度大有关,而与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无关。其变质程度浅。

22.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

(1)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到30-40km深度。纵波速度由平均为6-7km/s,突然升到8.lkm/s。这一突变具有全球性。此介面的深度在大陆深,在海洋浅,地质上将莫霍面以上部分称为地壳,以下部分称为地幔。

(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到这界面就消失了。纵波能够通过,通过后其速度由原先逐渐加快的状态转变为突然减慢(由13.72km/s降为8.06km/s)。同时,纵波到达该界面还明显地发生反射与折射,出现纵波阴影带。它是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态性质的外核之间的幔核界面。

以上两个界面是地球内部的第一级界面,它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等三个层圈。地球内部进一步分成为若干次一级层圈。

(3)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表现为纵波速度从6km/s突变为6.6km/s。地质上根据此面推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

(4)上下地幔界面在地下约670km深处,存在一个界面,纵波速度从8.56-8.91km/s突变为10.75-13.72km/s。它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5)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位于地幔内部紧靠莫霍面的部位。从地表到地下70km深处,纵波速度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越过这一界面后,其波速逐渐降低,大约从地下220km开始,波速又呈逐渐上升的状况。因此判断,从地下平均为7Okm深处开始到大约220km深的地带,物质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物,称之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固态,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

(6)内外地核的界面位于地下大约5120km深度。在此面附近,纵波速度由10.36km/s 增到llkm/s,并且出现由纵波派生出来的横波。故可将地核分为液态外核与固态内核。

精确地说,在内外核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带,其深度位于地下4703-5154km处。

23.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一、气候

气候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繁殖状况而表现的。气候明显地受纬度、地势及距离海洋远近等因素控制而且有分带性。在不同气候带上,岩石风化的特点显著不同。在两极及低纬度的高山区,冰劈作用极为重要。在干旱的沙漠区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较弱。在湿热气候区,气温高,降水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进行得

快而充分。

二、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包括地势的高度、起伏程度以及山坡的朝向等三个方面。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具有明显的气候分带,因而,风化作用的类型和方式随高度而变化。

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更具有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物理风化作用更为活跃,地势低缓地区风化作用速度较低。低山丘陵或宽缓的分水岭地区,风化速度中等,化学风化作用影响深度较大。

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

三、岩石的特征

(1)岩石成分岩石抗风化能力的强弱与它所含矿物的成分和数量有密切关系。

(2)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中矿物或碎屑物颗粒的粗细、分选程度及胶结程度等结构特征决定着岩石的致密程度和坚硬程度,从而影响到岩石的风化。

(3)节理发育状况节理破坏了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岩石的可透性,是促进岩石风化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界,各种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综合起作用的。其中,岩石的特征属于内在因素,气候、地形等是外界条件。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不同特征的岩石,其风化特征不一样。24.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

1.温度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由150-180℃到800-900℃。低于150℃的作用属于固结成岩作用,高于650℃的作用,将使许多岩石发生熔融,属于岩浆作用范畴。

岩石受到较高温度时,岩石中矿物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活动性增强,引起各种反应。

2.压力可分为静压力、流体压力及定向压力。

(1)静压力与流体压力静压力是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的,它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静压力能使岩石压缩,使矿物中原子、离子、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形成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流体的成分及其压力的大小控制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进程,对于岩石的变质具有重要影响。 (2)定向压力定向压力是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向性,且两侧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定向压力是由于地壳岩石的相邻块体作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它的作用主要在于导致岩石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3.化学活动性流体化学活动性流体成分以H2O、CO2为主,并含其它一些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化学活动性流体是一种活泼的化学物质,它们积极参与变质作用的各项化学反应,并控制反应的进程。同时,它们还将岩石中的一些元素溶滤出来,促使这些元素扩散和迁移,引起岩石物质成分的变化。

此外,由于变质作用的过程一般是缓慢的。以上各项变质因素必须具备足够的时间才能发生作用。

25.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

1.心滩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窄束段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小,致使较粗碎屑在河底中部淤积,最初形成雏形心滩。雏形心滩很不稳定,可因后来的冲刷而消失。流水携带的碎屑沿雏形心滩周围和顶部不断淤积,使之不断扩大和淤高,转变成心滩。心滩在洪水期被淹没,在枯水期露出。如心滩因大量沉积物堆积而高出水面,则转变成江心洲。江心洲仅在特大洪水时才被淹没。

2.边滩与河漫滩

(1)边滩即点沙坝。它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形成的小规模沉积体,

仅在洪水期被淹没。

(2)河漫滩是边滩变宽、加高且面积增大的产物。河漫滩在洪水泛滥时被淹没,在枯水期露出水面。由于河床往复摆动,河漫滩不断发展扩大,相邻的河漫滩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即主要由河流冲积物所组成的平原。沿河床两侧常产生堤状地形,称为自然堤。

3.三角洲河口部位的沉积体。沉积的一般规律是在近河口处沉积的是较粗粒物质,稍远为中粒物质,更远为细粒物质。随着三角洲向前推进,顶积层上可以形成较为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013年中科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部分试题

试题题型为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论述题,今年首次出现填空题,选择题分值与历年简答题分值基本相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填空题内容来自课外知识,或书上不容易注意到的内容。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海底扩张有哪些证据,威尔逊旋回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深海沉积物的陆源碎屑物质来源有哪些。

2.喀斯特的含义,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

3.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的特点与沉积物特征。

4.同质多像的概念,金刚石与石墨形成的条件与成因,它们的结构差异。

以上为13年论述题,名词解释与填空题因出题变化较大,题量较多,不再列举。

中科院植物学考研大纲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植物学考试大纲 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以及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四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 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 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生活史。 4.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5.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6.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8.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9.植物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0.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 势;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 发育。 11.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二、考试要求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 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2.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 分裂。 3.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 管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熟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 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 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3.了解茎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熟悉芽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分枝的类 型;熟练掌握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与次 生结构的异同;理解并掌握茎的次生生长。 4.熟悉叶片的形态;掌握叶的组成;理解并掌握单叶、复叶、叶序和叶 镶嵌的概念;熟练掌握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及功能;掌握禾本科植 物的叶的特点;理解并熟练掌握叶的生态类型及特点。 5.了解茎与叶、茎与根间的维管组织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营养器官在植 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6.掌握根、茎、叶的主要变态类型。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试卷及答案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试卷及答案2005年11 月8日《普地》期中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40 分) 1 摩尔硬度 2 克拉克值 3 同质多像 4 混合岩化 5 均衡原理 6 剥蚀作用 7 碎屑岩 8 科里奥利力 二、叙述题(每题30 分,任选2 题,共60 分。应加文字说明. 缺文字说明, 扣分。) 1.叙述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2.叙述地震形成的原因 3.如何识别褶皱并确定褶皱类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摩尔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强度称硬度。世界通常使用由摩尔确定的硬度标准,由10 种不同硬度的矿

物为标准,称摩尔硬度记。它们是:1 滑石,2 石膏,3 方解石,4 萤石,5 磷灰石,6 长石,7 石英,8 黄晶9 刚玉10 金刚石 2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 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国际通用单位是ppm=10-6,即克/吨. 3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同一物质将形成不同的矿物。如:碳,金刚石(高压)- 石墨(常压)4混合岩化:区域高级变质岩进一步变质,发生高温部分熔融(酸化)现象,形成基体+脉体的特殊变质岩石(混合岩)。基体:变质岩(暗色);脉体:熔融体(长石, 石英,浅色)。 5均衡原理:解释地表高低不平却能保持平衡的一种假说。目前通用均衡补偿(Holmes A,1978),即高山下面地壳厚, 平原下面地壳薄. 地势的起伏与莫霍面起伏呈镜像反映, 称均衡现象。原因是,地幔顶部有一平面, 叫补偿基面, 在此面以上各柱体的物质总重量相等, 故能保持重力的平衡 6剥蚀作用:使岩石破碎、分解,进而脱离原地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水流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风沙侵蚀、地下水侵蚀、湖水侵蚀等。 7碎屑岩:具有碎屑结构的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

大学植物学试题及答案汇总-植物学题库及答案

植物学复习 绪论 一.填空题 1.植物界几大类群中, 哪几类属高等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维管植物包括哪几个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大类群植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具有维管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具有颈卵器; ________植物具有花粉管; ________植物具有果实。 4.植物界各大类群中, 称为孢子植物的有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 称为种子植物的有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 称为颈卵器植物的有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 5.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三者都有_________, 所以三者合称_________植物; 而裸子和被子植物二者都有_________, 所以二者合称_________植物, 上述四类植物又可合称为_________植物。 6.从形态构造发育的程度看, 藻类、菌类、地衣在形态上_________分化, 构造上一般也无组织分化, 因此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其生殖器官_________, _________发育时离开母体, 不形成胚, 故称无胚植物。 7.维德克(Whitaker)把生物划分为五界系统。即_________界、__________界、________界、__________界和____________界。 8.藻类和真菌的相似点, 表现在植物体都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化; 生殖器官都是________的结构; 有性生殖只产生合子而不形成________, 但是, 藻类因为有________, 所以营养方式通常是________, 而真菌因为无________, 所以营养方式是________。 9.分类学上常用的各级单位依次是__________。 10.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用_______________文书写。 11.为避免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混乱和便于国际交流, 规定给予每一物种制定一个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 称为学名(Scientific name),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定, 物种的学名应采用林奈提倡的_________, 而物种概念并不完全确定, 一般认为衡量物种有三个主要标准, 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绿色植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选择题 1.(1分) 将植物界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的重要依据: A. 植物体内有无维管束 B. 生活史中有无明显的世代交替 C. 生活史中有无胚的出现 D. 是水生植物还是陆生植物 三.判断题 1.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都能形成颈卵器。( ) 2.所有高等植物都具有世代交替, 同时都具有异孢现象。( )

中科院植物学历年真题

《植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 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 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 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 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 分钟,总分150 分 (二)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 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 别。 2. 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 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 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 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 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 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 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 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 植物繁殖的类型。 2. 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 花的形成和发育。 4.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 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 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 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 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 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生活史。 4. 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5.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6.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8.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9. 植物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0.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 势;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 发育;植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1.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五)植物分子系统学 1. 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2. 分子系统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六)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 1. 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七)植物分子生物学 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 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 3. 简单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 四、考试要求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 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 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2. 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 分裂。 3. 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 管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 理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 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 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 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3. 了解茎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理解芽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分枝的类

普通地质学真题

2013年普通地质学803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2、节理: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可形成断裂,其中没用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即裂隙或裂缝)称为节理。是地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3、角度不整合:即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产状一致,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 4、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少数岩石可有玻璃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5、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依据岩层的沉积顺序、生物演化和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划分的地质年代,即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单位划分等级主要有宙、代、纪、世等 6、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7、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即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就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8、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含有腐植质的松散细粒物质。成分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 二、简答 1、地震是什么?地震有哪几种类型?全球地震主要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地震:由于地应力的突然释放或其它能量引起地壳的快速颤动的现象,称为地震 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上覆岩层的重量超过岩石支撑的能力,地表发生塌陷引起) 地震带的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 2、矿物是什么?矿物有哪些物理性质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

南京林业大学考研资料植物学历年真题1999(1).doc

南京林业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植物生理学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15分) 1.气孔蒸腾的速率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外界条件中以_______为主,内部因素以_______ 为主。 2.农林生产中经常采用的喷施杀虫剂、植物生长物质等措施都是根据_______原理进行的。 3.在生理上,C4植物一般比C3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这是与C4植物的_____________ 较强,_______较弱_______有关。 4.越冬贮存的洋葱鳞茎在春季种植前用高温处理可以使产量提高,其原理是高温处理可以 _______。 5.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并能将激素信号转化为一系列细胞内生物化学变化的物质叫 _______。 6.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是受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者综合影响,其中 _______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7.不同激素的组合分配比,在组织培养时诱导根芽发生的效果不同,当CTK/IAA比值低 时,诱导_______的分化,比值高时,诱导_______的分化,只用IAA时,诱导_______。 8.通过_______实验可以证明春化素的存在。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计30分,注意:多选不给分) 1.果实种子形成过程中的吸水主要通过() A. 渗透作用 B. 吸胀作用 C. 代谢吸水 D. 无法确定 2.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某些氨基酸的含量发生变化,含量增加最明显的是()A.谷氨酸B.精氨酸C.鸟氨酸D.脯氨酸 3.农林生产上常用多效唑处理来达到() A.果实催熟B.插条生根C.除草D.提高抗逆性 4.在太空中将植物横放,则() A.茎向上生长,根向下生长B.茎向下生长,根向上生长 C.茎和根径直生长D.无法判断 5.设有甲、乙相邻的两个植物细胞,甲的φs=-0.3MPa,乙的φs=-0.4M Pa,则甲、乙细胞间水分流动方向() A.甲到乙B.乙到甲C.不发生流动D.无法判断 6.影响根毛区吸收无机离子的最重要因素是() A.土壤无机盐的浓度B.根可利用氧 C.离子进入根毛区的扩散速率D.土壤pH值 7.将IAA的羊毛脂涂抹在去顶的紫茉莉切口处,则() A.促进侧枝生长B.抑制侧枝生长C.与对照组相同 8.在植物体内,糖与油脂可以发生相互转变,油脂转化为糖时,呼吸商() A.变小B.变大C.不变 9.将北方的冬小麦引种至广东栽培,结果不能抽穗结实,主要原因是() A.日照短B.气温高C.雨水多D.光照强 10.植物受到二氧化硫污染后,其体内会出现()激素增加现象。 A.IAAB.CTKC.GAD.ETH 11.在光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发生于()中。

中科院《植物学》真题98-08

199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 (一)名词解释 无限维管束同源器官颈卵器心皮聚合果无融合生殖核型胚乳花程式孢蒴内始式: (二)、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在那些方面更能适应陆生环境。 (三)、试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异同点。 (四)、何谓木材的三切面?它们的概念怎样?以双子叶禾本植物为例,写出三切面的特征。 (五)、以水稻为例,叙述禾本科植物花序及花的详细组成。 (六)、试述被子植物由小孢子母细胞发育为花粉粒的全过程。 (七)、写出图中数字所指花序类型和胎座类型的名称。……(图略) 199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 一、名词解释 有丝分裂次生结构形成层侵填体花程式和花图解真核生物颈卵器世代交替孢子和种子 C3和C4植物 二、试举例说明高等植物根的变态及其主要功能。 三、何谓光合作用,简述提高光合作用的几种途径。 四、试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茎的特点。 五、试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200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 一、名词解释 管胞;凯氏带;居间生长;合轴分枝;孢子、合子与种子;平行进化;景天酸代谢;双名法;石松类植物;单性结实 二、简述植物细胞中各类细胞器的形态特征与主要特征与主要功能。 三、何谓次生生长?分别以根和茎为例简要说明之。 四、试说明苔藓植物的主要进化特征。 五、白果(银杏)和苹果两种“果”的用法各指什么,试分辨之。 六、请写出下列植物拉丁文的中文属名及所在的科 betula eucalyptus ficus ginkgo mangnolia populus quercus rhododendron salix ulmus 200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 一名词解释 细胞器减数分裂心皮管胞有限花序子实体世代交替地衣楔叶植物通道细胞 二、植物有那些主要的组织,简要说明它们的功能。 三、简述茎尖的结构及其进一把发育形成的结构或组织。 四、简述花在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主要进化方向。 五、试以海带为例,说明褐藻类植物的生活史。 六、请写出下列拉丁文的中文属名及其所在的科名。 Vitex stipa eucalypms syringe carex poa quercus ligustcum camellia pinus 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 一、名词解释 伴胞衬质势初生分生组织担子高等植物基因突变心皮维管束有限花序生物圈 二、何谓植物的细胞周期,请简要说明其基本的过程。 三、以地钱为例,说明苔藓植物的生活史。 四、简述禾本科C4植物叶的形态解剖特点及其生态意义。 五、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的区别主要在哪里?简述其重要的进化特征。 六、请写出下列植物所在属的拉丁文(写出属名即可),并指出其所在的科。 国槐油松银杏委陵菜青冈栎樟树小麦蔷薇早熟禾睡莲 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 一、名词解释(3/30) 真核细胞线粒体韧皮部中柱鞘合轴分枝花被花图式隐头花序维官形成层子叶髓射线 厚壁组织托叶蒴果植物区系植物生活型双名法高等植物模式标本维管束 二、简答题:(10/50任选5题作答) 1、简述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2、典型的花分哪些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形态和结构如何?

《普通地质学》试卷B_(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卷(B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 2.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3.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4.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6.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8.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9.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10.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古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化石。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 某地层产状测得为3100∠600,则其产状三要素分别是走向为400或2200,倾向为3100,倾角为600。 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4. 根据岩石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1)超基性岩、SiO2为<45%;(2)基性岩、SiO2为45-52%;(3)中性岩、SiO2为52-65%;(4)酸性岩、SiO2>65%。 5. 新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植物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为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6. 按照岩石的成因(形成方式),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 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8.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其代号分别是、、。8.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由老到新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其代号分别是888。 9. 断层要素主要有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等。 10.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11.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 12.河谷形态的基本要素有谷坡、谷底、河床。 13. 海蚀地貌主要类型有:海岬、海湾、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凹槽和海蚀沟谷等。 14. 地质学上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对年代,另一是绝对年代。 15. 矿物摩氏硬度计中位于第3、第7和第8位的矿物分别为方解石、石英和黄玉。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共7分)

2014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及植物生态学入学考试题,真题解析,复试真题,真题笔记

考博详解与指导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 名词解释,填空和选择题:非常简单,都是基础知识,见陆时万《植物学》上册 问答题:1生物发育系统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2叙述被子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及主要时期 3叙述植物与其他物种或环境间的协同进化 4虫媒花和风媒花在适应上的意义 5分生组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并说明其结构和功能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 名词解释:主要见姜汉侨《植物生态学》 问题题:1生态位理论和中性漂变理论的异同 2叙述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 3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4全球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5群落结构及意义 第一部分、传统面试问题(Sample Traditional Interview Questions) 1、What can you tell me about yourself?(关于你自己,你能告诉我些什么?) 这一问题如果面试没有安排自我介绍的时间的话。这是一个必问的问题。考官并不希望你大谈你的个人历史,他是在寻找有关你性格、资历、志向和生活动力的线索,来判断你是否适合读研或者MBA。下面是一个积极正面回答的好例子:“在高中我参加各种竞争性体育活动,并一直努力提高各项运动的成绩。大学期间,我曾在一家服装店打工,我发现我能轻而易举地将东西推销出去。销售固然重要,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确信顾客能够满意。不久便有顾客返回那家服装店点名让我为他们服务。我很有竞争意识,力求完美对我很重要。” In high school I was involved i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I always tried to improve in each sport I participated in.As a college student,I worked in a clothing store part-time and found that I could sell things easily.The sale was important,but for me,it was even more important to make sure that the customer was satisfied.It was not long before customers came back to the store and specifically asked for me to help them.I’m very competitive and it means a lot to me to be the best.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doing five years after graduation?(在毕业以后5年内你想做些什么?)你要清楚你实际上能胜任什么。你可以事先和其他的MBA交流一番。问问他们在毕业后在公司的头5年都做了些什么。可以这样回答:“我希望能在我的职位上尽力做好工作,由于在同一领域工作的许多人都被提为区域负责人,所以我亦有此打算。”

兰州大学普通地质学真题及答案

《普通地质学》真题及答案 备注:页码为《普通地质学》第三版;名词解释中数字为历年考察次数;历年真题(共17套)按章节编排,考生可直接以此为纲展开复习。联系QQ:940114253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4):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一、简答题 1. 简述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任务)?P2 (2004) 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 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QQ:940114253,最低价转让,免费答疑。 2. 简述地质作用的特点?P3 (2007,2003) 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一方面,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具有共同规律;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地质作用,且同一类地质作用在不同地区具有其特殊性;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地质现象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复杂; 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也有一些地质作用过程的时间很短(如地震)。 3、简述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P3(2016)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1、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两者都同时受到重力和地球自转力的影响。获取剩余文档联系QQ940114253 二、论述题

考研真题普通地质学全版.doc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试卷1998-2007 ★1998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碎屑结构 2.克拉克值 3.矽卡岩 4.地热增温率 5.共轭定理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2.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 _ B_ C_ 3.陨石按成份分为三类A_ B_ C_

4.糜棱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C_ 5.地球上冰川作用的主要时期有A_ B_ C_ 6.可确定地层顶底的沉积岩原生构造主要有A_ B_ C_ 7.温泉的形成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2.简述河流的袭夺。 3.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典型分布区。

★1999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基体和脉体 2.斜层理 3.侵蚀基准面 4.转换断层 5.水化作用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A_ B_ C_ 2.洋壳剖面上四种特征的火成岩是 A_ B_ C_ D_ 3.温泉和地下热水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4.地表某点的实测重力值经A、B、C三项校正后,如与该点标准重力值不同,则称改点存在D. A_ B_ C_ D_ 5.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_ B_ C_ 6.地球上冰川作用的时期主要有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浊流地质作用及浊积岩的主要特征。 2.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3.简述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形成机制和识别标志。 ★2000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择题(在正确答案的号码上画上圆圈,如①)10分 1.里氏震级是Richer根据1960年发生在----的8.9级地震能量确定的。 1.日本2.印尼3.智利 2.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 1.有无海沟存在2.有无岛弧存在3.大陆架的宽与窄 3.岩浆的喷发强度与-----关系最大。 1.地壳活动2.围岩掉入量3.岩浆粘度 4.科马提岩最重要的鉴定标志是-------。 1.化学成分2.矿物成分3.鬣刺结构(构造) 5.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发育的火山岩是----------。 1.流纹岩2.安山岩3.花岗岩 6.地震波中-------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1.纵波(P波)2.横波(S波)3.面波(L波)

2011中科院植物学真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植物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名词解释: 离区、 年轮、 花冠、 伴胞、 细胞分化、 髓射线、 系统发育、 原生质体、 质体、 生态位 简答: 1、花序类型 2、在野外怎样区分裸子被子

3、香椿、臭椿的区别 4、植物组织按功能分有哪些 5、形态学分类的局限,分子生物学为何受欢迎 6、植物进化的趋势和样式Q:735074402 7、植物适应干旱的两个策略,耐旱植物的特征 8、举6种果实类型 论述: ABC模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植物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词2分) 1. 初生壁 2. 组织 3. 细胞分化 4. 幼苗 5. 不定根 6. 增殖分裂

7. 枝迹8. 花图式9. 世代交替10. 初生结构 二、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植物的成熟组织按照功能可分为保护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根尖可分为四部分,其中___________是执行根的吸收功能的主要部分,它的内皮层上的特殊结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个特殊结构被称作__________。 小枝区别于叶轴在于:a. 叶轴顶端无__________;b. 小叶的叶腋无____________。 植物落叶是由于在叶柄的基部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区,该区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层组成。 单室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成纵行,称作___________胎座;单室复子房,胚珠沿相邻二心皮的腹缝线排列成若干纵行,称作_____________胎座。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植物命名采用_________法,命名所依据的标本称作______________。 松属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原胚,原胚通常由上层、胚柄层、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具有柔荑花序的杨柳科曾被归入五桠果亚纲,主要是因为其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特征。 被子植物起源的单元说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历年普通地质学试题

★1998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碎屑结构 2.克拉克值 3.矽卡岩 4.地热增温率 5.共轭定理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2.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 _ B_ C_ 3.陨石按成份分为三类A_ B_ C_ 4.糜棱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C_ 5.地球上冰川作用的主要时期有A_ B_ C_ 6.可确定地层顶底的沉积岩原生构造主要有A_ B_ C_ 7.温泉的形成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2.简述河流的袭夺。 3.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典型分布区。★1999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基体和脉体 2.斜层理 3.侵蚀基准面 4.转换断层 5.水化作用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A_ B_ C_ 2.洋壳剖面上四种特征的火成岩是 A_ B_ C_ D_ 3.温泉和地下热水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A_

B_ C_ 4.地表某点的实测重力值经A、B、C三项校正后,如与该点标准重力值不同,则称改点存在D. A_ B_ C_ D_ 5.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_ B_ C_ 6.地球上冰川作用的时期主要有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浊流地质作用及浊积岩的主要特征。 2.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3.简述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形成机制和识别标志。

★2000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择题(在正确答案的号码上画上圆圈,如①)10分 1.里氏震级是Richer根据1960年发生在----的8.9级地震能量确定的。1.日本2.印尼3.智利 2.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 1.有无海沟存在2.有无岛弧存在3.大陆架的宽与窄 3.岩浆的喷发强度与-----关系最大。 1.地壳活动2.围岩掉入量3.岩浆粘度 4.科马提岩最重要的鉴定标志是-------。 1.化学成分2.矿物成分3.鬣刺结构(构造) 5.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发育的火山岩是----------。 1.流纹岩2.安山岩3.花岗岩 6.地震波中-------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1.纵波(P波)2.横波(S波)3.面波(L波)

专升本植物学试题及答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绪论 一.填空题 1.植物界几大类群中, 哪几类属高等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维管植物包括哪几个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大类群植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具有维管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具有颈卵器; ________植物具有花粉管; ________植物具有果实。 4.植物界各大类群中, 称为孢子植物的有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 称为种子植物的有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 称为颈卵器植物的有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 5.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三者都有_________, 所以三者合称_________植物; 而裸子和被子植物二者都有_________, 所以二者合称_________植物, 上述四类植物又可合称为_________植物。 6.从形态构造发育的程度看, 藻类、菌类、地衣在形态上_________分化, 构造上一般也无组织分化, 因此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其生殖器官_________, _________发育时离开母体, 不形成胚, 故称无胚植物。 7.维德克(Whitaker)把生物划分为五界系统。即_________界、__________界、________界、__________界和____________界。 8.藻类和真菌的相似点, 表现在植物体都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化; 生殖器官都是________的结构; 有性生殖只产生合子而不形成________, 但是, 藻类因为有________, 所以营养方式通常是________, 而真菌因为无________, 所以营养方式是________。 9.分类学上常用的各级单位依次是__________。 10.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用_______________文书写。 11.为避免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混乱和便于国际交流, 规定给予每一物种制定一个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 称为学名(Scientific name),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定, 物种的学名应采用林奈提倡的_________, 而物种概念并不完全确定, 一般认为衡量物种有三个主要标准, 即: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12. 绿色植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普通地质学试卷1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100题,179.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32小题,共64.0分) (2分)[1]硅华 (2分)[2]硬度 (2分)[3]钙华 (2分)[4]火山弹 (2分)[5]喷出作用 (2分)[6]玄武岩 (2分)[7]摩氏硬度计 (2分)[8]溢流玄武岩 (2分)[9]条痕 (2分)[10]透明度 (2分)[11]矿物集合体 (2分)[12]类质同像 (2分)[13]晶面 (2分)[14]矿物 (2分)[15]放射性同位素 (2分)[16]斑状结构 (2分)[17]缝合线 (2分)[18]泥裂 (2分)[19]新矿物生长作用 (2分)[20]胶结作用 (2分)[21]水圈 (2分)[22]破火山口 (2分)[23]气孔构造 (2分)[24]生物碎屑 (2分)[25]非晶质结构 (2分)[26]岩基 (2分)[27]岩盆 (2分)[28]鲍温反应序列 (2分)[29]同化-混染作用 (2分)[30]浅成侵入 (2分)[31]侵入岩 (2分)[32]常温层 二、问答题(10小题,共50.0分) (5分)[1]何谓碎屑灰岩?其碎屑成因有那些? (5分)[2]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有那些? (5分)[3]地质作用何谓科里奥利效应?它在外力作用中有何意义?(5分)[4]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5分)[5]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那些,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5分)[6]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那些? (5分)[7]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多像,举例? (5分)[8]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5分)[9]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那些:什么叫克拉克值?

兰州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01年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5分 1.克拉克值 2 .同化混染作用 3生物层序律 4.岩石圈 5.磁倾角 6.角度不整合 7.大洋中脊 8.夷平面 9.泥石流 10 .科马提岩 二简述下列各对概念间的主要差异 15分 1.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 2.断层与节理 3.潜水与承压水 4.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 5.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 三问答题 70分 1.简述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2.试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3.试述变质作用中原岩的主要变化特征 4.如何识别断层及其形成的时代 5.试述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6.试述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 一、名词解释(16分) 太阳系撞击作用毕鸟夫带克拉克值结晶分异作用风化壳羊背石泥炭 二、简述下列各概念间的主要差异(20分) 1、离散型板块边界与聚敛型板块边界 2、变晶结构与变余结构 3、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 4、节理与解理 5、洋流与浊流 三问答题 1、简述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所反映的构造运动特征10分 2、简述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三大类岩石如何相互转化?12分 3、简述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10分 4、试述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12分 5、试述河流阶地(不同类型)形成过程中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20分 2003 一、名词解释(12*2.5) 变质矿物科里奥利效应晶体火成岩震级逆掩断层差异风化纹泥 地下水潮汐沙漠化块体运动 二、间答题(10*5)

1、全球主要地震带、火山带各有哪些??它们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2、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有和异同点? 3、简述地质作用的特点? 4、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什么?其地质意义如何? 5、在喀斯特地区,多层溶洞所反映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三、详答或论述题 1、现今地表丰富多姿的地形地貌景观是哪些地质作用的杰作?为什么?(20) 2、如何识别断层?(12) 3、论述人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在过去46亿年岁月中的经历(18) 4、论述沉积岩的研究意义(10) 5、试述夷平面的研究意义(10) 2004 一名词解释(12*2.5) 地层层序律地质构造变质作用硬度块体运动稳定大陆边缘医学地质学洋流同化作用深断裂地热梯度 二、简述题 1、写出下列三对地质概念的区别(6) 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断层与节理沉积物与沉积岩 2、简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8) 3、为什么“季候泥(纹泥)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沉积物形成的年龄”?(9) 4、简述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9) 5、简述地质学的研究意义(9) 6判断沉积地层层序是否正常的证据是什么?(9) 三、详述或论述题(70) 1、变质岩的特征如何?10 2、详述火成岩的鉴定方法?10 3、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15 4、海水大规模进退的原因及其地质意义如何?15 5、如何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状分布现象?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