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泥企业ERP系统架构设计与实施规划

水泥企业ERP系统架构设计与实施规划

01.00.000

水泥企业ERP系统架构设计与实施规划编制:杨立峰(311155#https://www.sodocs.net/doc/128151582.html,)日期:2009-11-08

<此页空白>

核检表

日期:年月日

文档修改历史

目录

1. 引言 (1)

1.1撰写背景 (1)

1.2撰写目的 (1)

1.3内容概述 (1)

1.4读者范围 (2)

1.5定义与缩写词 (2)

1.6参考资料 (3)

2. ERP简介 (4)

2.1ERP概念 (4)

2.2ERP特点 (4)

2.2.1 ERP特点 (4)

2.2.2 ERP与传统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系与区别 (6)

2.2.3 ERP集成管理的模式 (7)

2.3ERP技术概述 (9)

2.3.1 ERP技术体系 (9)

2.3.2 实现的标准体系 (11)

2.4ERP项目实施简介 (12)

2.4.1 ERP项目需求来源 (12)

2.4.2 ERP项目实施过程 (13)

2.4.3 ERP项目实施要素 (15)

2.4.4 ERP项目视角概述 (16)

2.4.5 ERP项目实施与传统项目实施比较 (17)

3. 水泥行业分析 (19)

3.1行业简介 (19)

3.2ERP应用状况简介 (20)

3.3ERP实施策略及建议 (21)

3.3.1 ERP的预期效益与目标 (21)

3.3.2 建议采用的ERP实施路线 (22)

3.4ERP实施风险 (22)

4. 水泥企业ERP实施规划 (23)

4.1业务背景 (23)

4.2业务剖析 (24)

4.3整体解决方案 (26)

4.3.1 实施模式/策略 (27)

4.3.2 技术方案 (29)

4.3.3 实施方案 (31)

4.3.4 采纳标准 (32)

4.4实施策略建议 (32)

5. 附录A:ERP软件系统选择评估报告模板 (33)

5.1面向离散型制造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评估项表格 (33)

表目录

表 1 SOA实施团队 (17)

表 2 流程和服务粒度归纳表 (26)

表 3 评估项等级划分 (33)

表 4 RFI填写范例 (34)

表 5 面向离散型制造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评估项表格 (34)

图目录

图 1 SOA标准体系图 (12)

图 2 ERP项目实施过程 (13)

图 3 ERP项目实施关键要素 (15)

图 4 水泥企业信息化架构图 (20)

图 5 项目组织结构图 (28)

图 6 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协作分工 (28)

图 7 架构层次图 (30)

图 8 应用架构模型 (31)

水泥企业ERP系统架构设计与实施规划

1. 引言

1.1 撰写背景

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为满足公司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加的复杂程度、提升软件系统的快速构建和响应业务变化能力、充分复用公司原有IT资源、实现跨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各分厂、部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更有效的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要找到解决当前各分厂、部门信息化中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信息孤岛严重、IT系统之间难以协作、以及IT系统难以支撑业务变化等难题的有效途径。

截至目前,公司的ERP系统在实施上尚没有非常明确、统一的概念和开发、实施模式,我们的ERP开发和实施也尚处于摸索和启动阶段,仅有部分分厂的应用较为可用。另外,由于缺乏可依据的ERP应用标准体系及评价机制,当前的ERP系统开发和项目实施方法各异、实际质量难以评判。因此,上述状况使得我们对ERP系统的应用存在认知上的迷茫以及在风险、成本及成熟度方面的重重顾虑。

为了澄清ERP概念、客观参考已实施ERP应用的行业案例经验及教训,以使得我们在ERP项目决策和建设中有直接可参考的依据,同时为后续我们ERP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需求基础,水泥企业计算机中心规划和编写《水泥企业ERP系统架构设计与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集团可以召集并联合各个分厂、部门,进行深度调研及集中研讨,要根据我们的行业特性、信息化状况和建设需求,提供最适宜的建设策略和方法。

1.2 撰写目的

《水泥企业ERP系统架构设计与实施规划》以用户角度阐明ERP的基本概念及价值,并通过对我们ERP应用实施状况的总体整理分析以及参考行业案例,使我们对当前ERP的应用状况有清晰的认知,对我们的ERP系统进行预研,提供一份ERP的设计、实施指南,辅助公司理解和做决策,同时,为后续ERP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依据。

1.3 内容概述

《水泥企业ERP系统架构设计与实施规划》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ERP概述:对从用户角度对ERP概念和实施方法进行了阐释;

?第二部分水泥行业及领域分析:对我国当前水泥行业的ERP应用状况及实施风险进行

了剖析,并提出了水泥行业的ERP相关建设策略;

?第三部分水泥企业ERP实施规划:从我们的业务背景、实施策略、实施策略的角度进

行了客观描述;

?其他:主要是附录,对采用ERP软件系统应该考虑的各个因素的评估模板。

1.4 读者范围

《水泥企业ERP系统架构设计与实施规划》读者范围包括:公司领导、集团计算机中心、主管部门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ERP系统设计专员、ERP系统实施专员。

1.5 定义与缩写词

1.6 参考资料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SOA用户指南》,2008.8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SOA标准体系》,2008.6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企业信息化框架OFBiz的研究》,2004年9月

计算机科学,《OFBiz实体引擎在MIS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2007Vo1.34NO.6

2. ERP简介

2.1 ERP概念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Inc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IT的发展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对信息时代以后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即将发生的变革作了预测,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RP这个概念。

近几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IT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人类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构成了影响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股力量:顾客、竞争和变化。

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即企业资源计划,也称为企业资源规划。顾名思义,ERP就是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计划、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手段。它由多个模块的应用程序支持的一系列活动组成。ERP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或者其他类型的企业管理主要的业务,包括产品计划、零件采购、库存维护、生产与供应商交流沟通、提供客户服务和跟踪客户订单等。

2.2 ERP特点

2.2.1 ERP特点

ERP系统把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和职能集成到了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它可以为各个职能部门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务。ERP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它既可以满足财务部门员工的成本核算的需求,也可以满足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绩效考核的工作需要,还可以满足仓库管理部门员工提高物料管理水平的要求。在ERP系统出现之前,公司的许多职能部门都有自己单独的计算机系统,这些系统都有特殊的处理方式,比如采用FoxPro开发的管理程序、Excel电子表格、或者打印的表格等,以便满足这些职能部门的需求。但是,ERP系统把他们合并成一个单独的计算机系统,在一个单独的数据库系统下运行,以便各个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和互相通信。这种集成方式可以提高企业各项业务的运行效率。

ERP系统试图集成企业中跨职能的所有部门到单个信息系统的企业级信息系统,以便满足各个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需求。ERP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大大改善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了跨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的执行效率。ERP系统的实现有助于数据仓库的建立,这是因为ERP系统提高了数据的可访问性,管理人员在需要执行决策时可用分钟级的时间实时访问所需要的信息。建立的数据仓库可以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问题,提供决策支持等。ERP系统可以在企业的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和业务操作层这3个层次上都提供支持和流线化业务流程。

第一,在业务控制层,ERP系统可以降低业务成本。ERP系统是一个企图将企业跨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集成到一个企业级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ERP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协调各个业

务部门,提高业务流程的整体效率。实施ERP系统之后,即刻得到的好处是降低业务成本,例如:通过对库存的了解、控制,降低库存,控制成本;通过生产物资的控制,降低生产成本等。

第二,在管理控制层,ERP系统可以促进实时管理的实施。ERP系统实施之后,第二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实时管理的实施。ERP系统提供了对数据的更有效地访问,管理人员可以分钟级的实时访问用于决策的信息。ERP系统提供了跟踪各项活动成本的功能,有助于在企业实行作业成本法。管理控制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过程,ERP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战略计划层,ERP系统可以支持战略计划。ERP系统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支持战略计划中的资源计划。在我们的ERP系统中,由于战略计划的复杂性和缺乏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充分集成等原因,资源战略计划的功能还不能够实现,现在我们只强调具体的业务执行计划。如何更好地提高ERP系统的战略计划功能,是我们ERP系统今后考虑的一个方向。

总之,ERP系统可以为我们带来好处。通过目前的观察后,可以认为,ERP系统可以为我们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可以减少库存量,从而降低库存成本;

?可以加快订单的处理速度、提高订单的处理质量,从而降低订单的处理过程成本;

?通过自动化方式及时采集各种原始数据,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处理质量,从而降

低了财务记账和财务记录保存的成本;

?由于提高了设备的管理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设备,降低设备投资;

?由于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了生产线上的非常停产时间;

?更加有效地确定生产批量和调度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生产过程中由于无法及时协调而出现的差错率,提高管理水平;

?可以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

?由于成本和效率方面的改善,企业可以从容地确定有利的价格,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或者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由于提高了物料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因此大大减少缺货现象;

?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从而可以增加产品销售量、增加销售利润并扩大市场份额,最

终增加企业的利润;

?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业务的研究和问题的解决中去,从而

提高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由于可以方便地借鉴行业最佳管理实践,企业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做

得更好;

?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企业的决策有了及时的、全方位的数据依据,可以提高决策的

质量。

但是,不能仅仅看到ERP系统有利的一面,实际上,从目前我们实施的情况来看,ERP系统本身还存在着许多缺点。通过对目前ERP实施情况的观察,实施ERP系统的主要缺点如下:

?ERP系统的实施是非常复杂的,实施过程具有较大的风险;

?与传统系统的集成问题,接口、数据等如何更好地处理;

?定制问题,如何更好、更快地满足我们的要求;

?实施成本高昂,大多数ERP系统的实施都超过了预期的成本和项目期限;

?由于组织流程和结构的变化,造成企业内部员工的消极抵触;

?与企业的战略冲突;开发商实施的功能没有切合实际的需求,之间有差异,不能适应

公司的变化和战略;

?开发商的技术和能力对我们实施ERP期望达到的效果、管理理念的提高等有直接影

响;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和病毒问题时刻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严重危害。

2.2.2 ERP与传统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系与区别

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相互独立的。在水泥企业集团内,传统的信息系统已经积累了一些重要的业务数据。先前的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部门级局部应用领域中的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但是,信息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造成一个个孤立的系统,形成信息孤岛,造成数据冗余现象,从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一般情况下,为了实现与传统信息系统通信,需要在ERP系统和传统信息系统之间安插一个接口层进行转换。第二代的ERP系统使用RDBMS来存储企业范围内的数据。从传统的信息系统向RDBMS转换是一个耗时的过程。

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系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也日臻完善,这些都为ERP系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集成问题目前已经可以解决。与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和目前实现的ERP模块的集成,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在ERP系统集成时,我们面临许多的挑战:

?集成同一个ERP系统供应商提供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模块的挑战;

?与其他电子商务软件系统集成的挑战;

?与传统信息系统集成的挑战;

?与DCS系统集成的挑战。

集成这些应用是企业战略、技术和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以便协调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业务流程、管理企业范围内的资源。在这点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般认为,ERP系统与先前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ERP系统通常是一个软件包,由多个模块组成;

?ERP系统可以处理企业中绝大多数的管理信息;

?ERP系统是一种提供整个企业信息流动的载体工具;

?ERP系统通常由业务流程驱动,而不是由职能驱动;

?通常使用一个共享的数据库;

?与企业中的业务流程相适应;

?ERP系统是一个战略性的解决方案,因此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的业务需要,而且还

应该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2.2.3 ERP集成管理的模式

ERP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工具,也是一种管理模式的体现。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和手段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为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技术保障,客观上要求管理理论产生一种与计算机广泛应用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这时出现了ERP系统为核心的集成管理模式。ERP系统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系统,它既体现了计算机工具的特点,又蕴含了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的一致性。因此,从本质上来讲,ERP系统是一种集成管理模式,这种集成管理模式要求ERP系统作为其核心的支撑技术而出现。这种集成管理模式有时也被称为ERP管理模式。这种集成管理模式具有自动化、理性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知识化和集成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管理模式,ERP管理模式是一种要求企业按照既定的计划准确运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总和。ERP管理模式具有强大的支撑工具,可以指导和强制员工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工作,因此是一种可操作性极强的管理方式。ERP管理模式还是一种可以复制的管理方式,可以像复制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一样把行业领域中先进企业的管理方式复制到本企业的各个分厂中。由于ERP系统的核心作用,ERP管理模式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等。

自动化是ERP管理模式最基本的特征。ERP管理模式的核心是ERP系统,ERP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ERP系统,ERP管理模式实现了自动化的工作流程、自动化的数据加工和处理以及自动化的管理警报等。正是这种自动化的特征,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了工作效率。

理性化是ERP管理模式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特征。从客户订单、需求预测到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物料采购计划、零件加工作业计划和产品装配计划等整个过程,正确、合理、优化、均衡和完整等理性思想始终贯彻其中。ERP管理模式是一种真正实现管理科学、优化的方式。ERP管理模式不是管理艺术,强调的是理性的科学,它认为企业的正常经营应该像走时准确的钟表一样准确无误。

企业管理正在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向精细化管理方式发展。ERP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管理精细化的特点。例如,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对物料的管理采取了ABC管理方式,并且,这种管理方式一直作为一种优化的管理手段来宣传。但是,在ERP管理模式下,它已经具有了对物料进行逐个管理的能力,它可以对每一种物料采取与其他物料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物料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对生产作业计划的管理一般是采取对班组的月、周管理粒度,有些企业可能采取了日管理粒度,更细的管理粒度单靠人工操作是无法实现

的。但是,在ERP管理模式下,作业计划的控制可以达到实时的状态,这种实时粒度可以是小时、分钟,不仅可以对班组进行控制,而且可以实现对班组中的每一个人员、每一台设备进行精细的控制。在传统的管理阶段,可能对某个报表进行管理,但是在精细化管理阶段,应该对报表中每个数据项的来源、特征、去向和作用进行更精细的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ERP管理模式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管理工作由于可伸缩性大、无法精确度量,经常陷于难以控制的地步。即使有规章制度,但是,在人为的干涉下,这些规章制度经常是形同虚设。例如,文件单据的审批制度、管理报告提供的内容和时间,以及供应商的确定和监控等,经常产生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相违背的情景。但是,在ERP 管理模式下,基于工作流的系统、基于数据库的共享数据可以自动地按照规定的流程、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内容,向规定的人员提供数据、报告和文件审批等,整个过程的时间、费用及效果都可以准确地度量。操作人员即使想随心所欲,也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控制。

在我们行业中,有一个现象:我们的技术标准可以做得很多、很细,但是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却可能是一个空白,甚至只是一个泛泛的规定。例如,物料选择标准可以准确地提供物料的牌号、型号、规格、技术状态和单价等,但是,有关技术图纸的校对、审定和审批等工作标准却往往是一个模糊、笼统的定义。就像我们使用的图纸和现场实际的连线可能是有出入的。在实际中,往往是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即使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但是由于缺乏工作标准,因此很难界定清楚工作的责任。管理标准就是以事务为标准化对象,规定和衡量事务的过程及有序程度的标准。工作标准是根据技术标准的要求,以各项工作的范围、构成、要求、方法和程序等工作内容所作的有关规定。一方面,标准化管理的客观需求推动了我们以ERP系统为核心的集成管理模式的产生,另一方面,以ERP系统为核心的集成管理模式的出现又推动了我们标准化管理的深化和发展。

当前,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在企业管理中,ERP管理模式拥有的知识性特征可以有效地发挥知识的巨大作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特征,ERP管理模式可以方便地重用前人的成果、经验和知识。由于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共享,ERP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OLAP系统等手段实现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以及知识共享和利用的功能,真正实现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例如,可以从大量的销售数据中,发现客户的一些规律和特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可以从影响产品质量的大量数据中,找到一些关键的质量特征,从而有效地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

毋庸置疑,集成性是ERP管理模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集成性要求ERP管理模式不仅仅考虑一个职能部门,而应该从企业的整体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不仅仅从管理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应该从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整个问题。集成性是ERP管理模式与以往的管理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它不是一种领域的、职能的或局部的管理模式,而是一种涉及所有领域、企业整体和全局的管理模式。集成性要求ERP管理模式真正使得企业整体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集成化管理模式的自动化、理性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知识化和集成化等特征推动了ERP系统的发展。当然,目前我们的ERP系统产品并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因为我们的ERP系统还没有真正地成熟,还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还需要逐步地完善。

2.3 ERP技术概述

2.3.1 ERP技术体系

为了成功应用ERP系统,使得应用的ERP系统达到我们使用上、管理上的要求,在实现上要有一套技术体系来支撑ERP系统的建模、开发、部署、管理,以减少项目的实施风险。

软件体系结构历经数次变革,从结构化分析方法开始,经面向对象方法、面向构件方法,到现在的面向服务方法,这些变革都是为适应应用领域不断增加的复杂程度而提出,以满足客户需求的根本改变。

结构化分析方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步形成,以算法为中心,体现逐层分解、逐步求精的原则,给出一组帮助系统分析人员产生功能规约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简单、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从而大大降低了问题的复杂程度。但其所需文档数据资料极大、对需求变更的适应能力很差。

面向对象方法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对象(对象=数据+算法)为中心,为软件工业实现工程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面向对象方法具有封装性、多态性和继承性,加强了对问题域的理解和各类人员的交流,增强了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且利于用户的参与。但其需要依赖具体的编程语言,与业务存在鸿沟;封装粒度小,耦合度高,难于实现大规模、高层次的重用。

构件化方法,以构件封装可重用的功能单元。重用度进一步提高,但接口标准不统一,很难实现与外部应用系统的互操作标准。

目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ERP系统中多个模块的耦合、多个部门的业务协作、适应流程的变化等复杂问题的是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SOA是在面向对象体系结构基础上扩展的新体系结构,以服务为核心来封装业务流程和应用系统,服务具有更高的抽象层次,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重用,并解决了IT系统与业务流程的相关性。

我们强调ERP系统在各个部门间的互联互通性,强调数据的统一和跨部门流程的一致性管理。这些需要系统中的一个应用或者服务能被其他应用或者服务甚至是其他系统的应用或者服务准确无误地发现及理解,而满足这种特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每个部门的功能或者应用需要仔细的规划成一个个系统的服务,每个服务都遵循一系列统一标准。这个与SOA(面向服务体系架构)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谋而合。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概念也是由Gartner公司在1996年第一次提出。面向服务体系架构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关于架构和组织IT基础结构及业务功能的方法。SOA提供了关于创建和使用业务的各个方面,包括分析、建模、设计、开发、部署、管理、版本化等。SOA具备如下特点:

?紧密相关性。SOA实现了IT系统与业务流程的紧密相关,以服务为基本单元组织IT资

源,其每项服务都可完成实际业务流程中的一项任务,业务人员和IT人员都可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业务灵活性。IT系统围绕用户业务流程构建,并由一组松耦合的服务组成,更能适应

业务的变化。

?生产高效性。服务重用度大幅提升,而无需重新创建,软件生产高效快捷。

?竞争优势性。通过更快速地响应业务需求,从而有效把握市场机会,节省IT系统开发

成本,使企业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技术层面来看,SOA并不是一项技术创新,传统的技术在构建SOA系统时同样能派上用场。实际上,目前我们进行系统整合的项目中很多被整合的系统本身就是基于传统技术开发出来的,但与传统构建系统的方法比较,在SOA系统中我们要更强调标准化应用,更加重视系统的层次构架和集中统一的管理方式。

系统的体系架构必须根据我们的现状分析设计。一个ERP系统要包括如下六大关键要素:基础设施、已有资源、企业服务、流程模型、服务展现、系统工具等。

?基础设施:是集成平台,既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也包括操作系统,数

据库系统等基础软件,为整个ERP系统的运行提供基本支撑。

?已有资源:指我们当前所拥有的IT资源,既可以是我们现有数据、当前系统可重用构

件,也可以是我们遗留的IT系统。

?企业服务:是整个ERP系统最核心的要素。通过整合软硬件资源,并借助标准化手

段,设计开发出若干符合标准的服务。基于标准服务,通过组合及搭配这些服务,用户可以灵活构造各种各样的跨部门业务流程,以更好更快地支撑用户的业务需求。

?流程模型:用户的业务最终可以分解成流程,ERP系统借助流程模型理解用户业务。

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使用流程模型,完善流程,修改流程,以及创建流程。

?服务展现:服务将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为用户的操作提供友好的图形界面。

?系统工具:ERP系统应该提供若干工具供用户监控管理系统,以及供用户开发自己

的应用,主要工具包括:

管理工具——即时监测系统运行,及时调整系统运行,提供给用户使用;

流程编排工具——提供细粒度的流程元素,以便组织设计流程,提供给用户使用;

建模工具——对编排好的流程进行建模,最终生成流程模型,提供给用户及系统开发者使用;

开发工具——对服务进行编码开发,提供给系统开发者使用;

测试工具——对开发好的服务进行测试,提供给开发者使用;

实际构建一套ERP系统时,可以使用当前流行的C、C++、Java、Delphi、Python、Perl 等编程语言来开发ERP系统的服务,再遵循Web Services、CORBA、DCOM等分布式技术的要求来完成系统部署;或者直接采用应用广泛的.NET和J2EE平台来完成ERP系统开发。另外,不少开源社区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及项目来帮助实现ERP系统。

实现系统的技术如此之多,各种技术之间互相识别的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标准化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

2.3.2 实现的标准体系

将我们各个部门的流程、服务等应用组合成企业统一的ERP系统,在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包括分析、建模、设计、开发、部署、管理、版本化等活动。前面分析过,随着这些年来水泥企业信息化的深入,不同的部门已建立起一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良好的协作,极易形成信息孤岛。我们现在构建ERP的目的就是要连接这些单独的计算机系统,使其成为集中统一的ERP系统。这需要将各个单独的应用转变为一个个系统服务,通过组合这些服务实现统一的ERP系统。在构建我们的ERP系统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比较适合采用SOA(面向服务体系架构)。

SOA的核心思想是服务。服务屏蔽了企业内外部、部门间的业务细节,由服务规范描述,并通过已发布的接口进行访问。服务间是独立的、可互操作的、松耦合的、可互相调用的。SOA和企业体系结构具有相同的目标,通过集成的IT策略支持业务来描述企业的结构与功能。SOA能最好地融合企业业务发展需求与企业IT支持能力之间的鸿沟,指导企业IT团队开发出具有良好移植性、扩展性、兼容性的应用系统。

SOA具备如下特点:

?紧密相关性

SOA实现了IT系统与业务流程的紧密相关,以服务为基本单元组织IT资源,其每项服务都可完成实际业务流程中的一项任务,业务人员和IT人员都可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业务灵活性

IT系统围绕用户业务流程构建,并由一组松耦合的服务组成,更能适应业务的变化。

?生产高效性

服务重用度大幅提升,而无需重新创建,软件生产高效快捷。

?竞争优势性

通过更快速地响应业务需求,从而有效把握市场机会,节省IT系统开发成本,使企业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SOA是在面向对象体系结构基础上扩展的新体系结构,以服务为核心来封装业务流程和应用系统,服务具有更高的抽象层次,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重用,并解决了IT系统与业务流程的相关性。

建立我们的ERP系统可以采用SOA标准体系。SOA标准体系是实现SOA应用系统所涉及的国际标准、业界主流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的有机整体,涵盖业务分析、建模、设计、开发、组装、部署、测试、管理(治理)等各个环节。

SOA标准体系基于行业应用需求及标准化现状,以现有国际标准组织(W3C、OASIS、WS-I、OMG、IETF等)所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为核心,从基础、架构、应用三个层次提供了支撑SOA系统实现的参考标准集,为基于SOA的测试、评估及质量保证提供依据。SOA标准体系图如下:

图 1 SOA标准体系图

SOA的标准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基础层,包含XML格式相关标准和网络传输协议。基础层标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在万维网快速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完善,是SOA所有技术标准的构建基础。

第二个层次为架构层,是SOA标准架构的核心,包含支撑SOA系统构建的主要技术标准,涉及基于SOA的设计、开发、组装、测试、部署、治理等各个环节。

第三个层次为应用层,包含特定行业或特定类型应用的规则和要求。应用层标准规范基于SOA技术标准所进行的行业应用系统实施全过程。

上述三个层次标准相互关联和约束、共为整体,全面支撑SOA系统建设。我们在构建SOA系统时,可选择实现当中的若干标准。

2.4 ERP项目实施简介

2.4.1 ERP项目需求来源

当前我们ERP项目的建设,主要有两类:

(一) 系统整合驱动

集团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全集团的管理需求和满足我们客户的需求,必须提供一站式、随需应变的服务能力。集团不仅要对各个分厂或组织内部系统进行整合,同时要与相关的分厂及组织进行信息系统协同,因此在整合及协同为主要需求推动下,建立我们全集团的ERP系统。

我们的ERP建立过程中的整合范围包括三类: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功能整合和流程整合。整合的方式是通过对原有数据及IT系统资源进行包装,从而使得各系统以统一的、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二) 新系统建设驱动

随着信息化的建设,我们原有系统已经有些老化,面临新的业务需求,这些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从技术层面来说,许多软件系统基本采用手工编码的方式,总体架构设计的缺乏注定无法全面适应系统需求变更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建设新的系统时,以柔性化敏捷化的业务应用系统为目标,希望能持续地支撑业务应用的变化及发展。我们的ERP系统要在基础架构上基于业务服务、标准化、平台无关的特性,这些都是构建新系统架构时要考虑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种需求来源均不是孤立的,在我们的项目建设中,系统整合往往与新系统建设相互融合,但所解决的问题会对整合或新系统的建设各有偏重。

2.4.2 ERP项目实施过程

ERP既是对IT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大改革,也是应用开发和业务部门应用上的极大改进。ERP项目的实施不仅涉及IT部门,而且涉及企业从上到下、从业务到IT的全面参与。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由企业或组织的最高层做出决策、对IT系统及各项目实施路线做出整体规划,然后由相关业务部门与IT部门深度合作、并分步实施,逐步取得ERP项目的成功,并最终给企业带来效益。

图 2 ERP项目实施过程

整体而言,企业的IT系统建设是逐步进行的,对于一个具体的ERP项目,其实施过程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一) 战略规划阶段

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基于企业或组织的业务发展需求,确定信息IT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明确即将启动的具体ERP项目的范围及目标。

战略规划包括两方面的规划:一方面企业或组织的决策部门需要进行业务规划,通过对企业愿景、内外部环境、资源约束等方面的梳理和分析,确定企业的业务策略及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另一方面,IT部门的管理团队需要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对当前IT系统的功能、性能、问题、基础架构、平台、标准以及需要满足的需求等各方面进行规划,确定IT整体的建设策略、建设路线以及组织结构。上述两方面的规划过程需反复交叉及互相沟通,才能最终达成契合实际的目的。

ERP项目的目标包括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两大类,即需要在一定的成本及时间限度内完成项目的建设内容、并达到预期目标。风险在ERP项目规划的前期必须要重点关注。ERP的项目建设是循序渐进的,保证这两方面的目标达成均非常重要,这也是后续IT系统建设顺利推进的基石。

在IT系统规划中需要考虑系统的规模,建议仔细拆分和建立ERP系统中的各个功能,将这些功能实现为一个个单独的系统服务,每个系统服务或者每几个相关的系统服务当作一个SOA 项目来进行。每一个SOA项目要限定项目大小,不要选择太大,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顺利实施完毕,确保项目的成功、并使业务人员体会到SOA的特点和价值。通过项目经验的积累,为后续SOA项目开创一个良好的局面和环境。SOA本身特点支持项目的递进式实现,可以采用不断滚动改进的方式实施项目。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IT规划及SOA项目规划中需要特别考虑标准问题。SOA项目所涉及的标准包含两方面: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确定和采纳合适的标准体系,将有利于保证IT系统的建设质量,同时提升其持续利用与扩展能力。

(二) 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建设的实质性阶段,此阶段需要我们的项目团队与指定的软件公司实施团队共同合作推进,在实施阶段应注意及时沟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如上图所示,SOA实施过程为一个持续更迭的阶段,包括:服务规划与设计、服务开发、服务测试、服务发布、服务组装运行、管理流程变化六个过程,这六个过程是以确定的服务定义与服务管理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具体各阶段所做的工作如下:

a) 服务规划与设计:

此阶段主要进行业务的分析和梳理,使业务流程能够映射到IT流程,并确定所需要的服务集。此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业务人员参与进来,共同完成业务服务定义、业务流程定义、业务数据分析和组织架构确定等内容。对于相应的服务及流程,需要基于实际情况确定是利用已有IT系统进行服务化封装实现、还是重新开发新的服务来实现。同时,我们还需要与专业实施团队共同确定总体技术架构及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工具和产品。

b) 服务开发:

SOA项目中的服务开发即服务实现,其与传统IT项目开发有较大差别。在传统项目中几乎所有的代码都需要编写实现,而在SOA实现中,很多工作是通过定义来完成的,这些工作并不需要手工编码,而更多的是通过工具进行图形化操作实现信息的定义。此阶段的服务包括单个功能的服务,也包括流程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