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以小记者活动引领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以小记者活动引领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以小记者活动引领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以小记者活动引领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以小记者活动引领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研究背景: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作文课上,往往是教师语言车载船装,费尽心思,但学生的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就像一盘干巴巴的萝卜干,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只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形诸于语言文字,才能真正实现我笔写我心,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的活动。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区前茅,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学生课外活动并不丰富,在我校开展小记者主题活动,就是解决作文教学“源”,“真”,“本”的问题,就是构建学生的写作环境。因而“小记者实践活动”是引发点,构建写作环境是重点,“改革作文教学”是落脚点。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小记者活动引领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强调“参与活动,体验生活,然后生活化作文”的观点。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写生活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

本课题主要以体验性原则、有关作文教学理论为支撑,提出学生作文以小记者活动引领作文生活化的教学的主张,使学生作文体验化教学形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强、效果又较为明显的系统性理论。

实践价值:

1.落实课程标准,重视作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活学生内心蕴

含的童真童趣,开拓学生视野,尊重学生习作的价值取向,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作文教学回归本体,真正做到放文,放情,放形。

2.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促使他们保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4.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研能力,形成教研氛围。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对中小学生来说,习作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生命力的绽放,所以中小学生作文更应该重视从内容入手。因为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越丰富,生活质量就越高,作文的空间就越大作文生活化,就是让作文走进生活,具体地说是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作文,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作文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来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以小记者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生活化作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关注社会,观察生活;参与活动,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反思生活;感悟社会,表达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塑造和完善基础人格,营造作文与生活的互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阅读与作文的互通的教育环境,展示个体生命的原生态,即没有任何扭曲和约束,也无需任何遮掩和伪装的用书面语言来表现自我精神,怎么体验就怎么写,体验到什么就写什么,做到实事实写,实话实说,实情实抒。

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3.杜威活动教育理论:“应把世界当作一本大书,把现实事物当作教材……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教材,到处都有课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校外活动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4.体验活动理论:在实际教育语境中,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从活动的构成看,每一个活动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结果。作为活动目标和结果的体验,主要包含反思、理解、感受、感悟、感动、直觉、发现、整合和建构等认知与情感因素;作为活动过程的体验,强调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之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浙江省沼涛实验小学的“写真话做真人”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方案,从改革作文评价体系、创立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教学辅助策略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苏省吴江市的“中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从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训练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生活作文指导、批改以及生活作文活动体系。这些研究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如果对他们的风格进行理性的探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本课题在吸纳、借鉴上述课题部分观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诉诸语言文字。由于体验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体验的情景愈独特,愈真实,愈能引发人深刻的体验,乃至高峰体验。因此,造设体验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体验性作文不应局限于特定的情境,更加强调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唤醒学生积累素材的意识,而这载体便是日记。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习作从被动、依赖走向主动和独立,写作兴趣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学生身心获得和谐与全面的发展,个性和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3、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作文教学方式得到重大改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研究内容:

1.本校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

为了开展好课题研究与实施,并使方案中课题研究有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首先应进行一次“学校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调查的方式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的对象为我校三~六年级的小记者,调查目的拟定为:为了了解目前学校学生作文的一般状况,分析形成作文困难的原因所在,从而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提供依据。调查后,要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好调查报告。

2.以小记者活动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

“生活化作文”是指学生的作文应展示个体生命的原生态,即没有任何扭曲和约束,也无需任何遮掩和伪装的用书面语言来表现自我精神,怎么体验就怎么写,体验到什么就写什么。做到实事实写,实话实说,实情实抒。因此,本课题旨在以学校教育为阵地,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基地,营造作文与生活的互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教育环境,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实现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释放学生生命的活力。

3.以小记者活动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评价的研究

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比过去有所进步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写作产生亲切感,此时,必会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因此,课题还应着手于研究如何在多种激励中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

4.以小记者活动为载体的体验作文教学的个案研究

五、课题的主要观点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是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产生写作的愿望和激情,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展开想象、自主作文,能写有真情实感、独特感受、真切体验的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2.写作课程的本质在于满足主体的表达需要,在于尊重主体的生命理解,在于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因此,回归本质,就是回归心灵,就是回归自然,

就是回归生活。“以小记者活动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这一命题的提出,就是要关注学生写作的心理过程,就是想架设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作文源于生活,这是心理学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作文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在生活触动心灵的一瞬间,在心灵呼唤表达的一刹那,写作便成为生命主体的一种自发需要。

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行动研究法。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为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行动,而研究。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通过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行为的直接、间接的观察与反思,不断加深对自己行动实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行动,不断提高自己。

4..案例研究法。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进行描述、总结分析,通常是记录课堂内真实的故事以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实施措施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情感。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并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观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

2、在丰富的生活中指导观察,帮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生活化习作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材料的有心人。象真正“大记者”有着敏锐的知觉

(1)关注生活,学会观察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听日益提高,我们孩子们的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无论是家庭的,学校的,还是社会的,这就为学生观察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a.观察生活序列表: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方面构建。

b.观察方法的指导:有序观察、全面观察,训练思维。

(2)开展活动,学会参与生活

以小记者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使学生有可能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

a.营造校园生活的良好环境,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它将为小记者提供丰富的写作“养料”,如运动会,歌咏比赛,文明就餐等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说,写的情趣。

b.构筑社会实践活动的环境,在实践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建人际交往、语文思维训练的“操场”,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建立一种多渠道,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

(3)留心个人生活,学会体验生活。

体验,是由自己亲身经历、感受和体味得来的生活经验,应当让学生懂得,在个人生活中蕴藏着一个取之不竭的作文题材的宝库。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会生发出借助笔来表达的愿望。这些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极时将个人生活内容用条款式实用笔记文进行写作,成为作文毛坯。

3、课内训练写作,养成良好习惯

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如何进行写作呢?用姚竹青老师的话说,就是“活写生”,即用语言文字生动逼真地活画出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但“生动逼真”要区别于词句“优美”、“浮华矫饰”,而是要倡导孩子用最平常、最质朴的语言,心理怎样写,口是怎样说,笔下就怎样写。

(1)教育学生养成说真话,吐真情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

(3)淡化文体,加强实用文的写作。

(4)培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习作的好习惯。

4、课外自由、开放,发挥学生写作个性。

(1)构建开放的作文模式。

a.交友书信

b.校内采访

c.校内调查

d.笔会采风

可设“校园生活见闻作文”。摒弃传统的纯作文技巧的传授训练,从内容入手,向生活开放,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已有见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

(2)开设多种形式的体验式作文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提高作文素养,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

a.主题作文展览墙议查

b.校园新闻快报

c.校园新闻广播电台

d.班级晚间新闻十分(十分钟)

八、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

1.学习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

2.认识"体验"对于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与日常学习的动力意义,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机.制订操作方案,组建课题组.

(二)、课题的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12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以以小记者活动为载体的体验作文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写作情况。

4.2011年下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三)、课题的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0月)

1.通过座谈、听课、观摩展示等方式,收集多方信息。

2.对研究进行总结,形成课题报告,然后由课题组汇总写出总体研究报告;

3.成果结集并展示,负责整编学生习作及教师教学典型案例;

4.请专家组鉴定,形成经验并结题.

九、课题研究成果

1.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记者

小记者站成立之初,我们从三至六年级中挑选了35名学生做为小记者,开始,他们对小记者有点好奇,又有许多担心和害怕,他们担心辜负了“记者”这个神圣称号,害怕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经过几次培训和实践,小记者们逐渐熟悉了新闻写作的套路,他们的作品不断在校报和其他报刊见面,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记者们胸前戴着小记者的牌子,他们的身影不断活跃在校园和社会大舞台,“小记者”成了全校学生追捧的对象,也成了小记者们的荣耀,许多家长还托关系、“开后门”要求自己的孩子加入到小记者的队伍来。后来,小记者队伍不断扩大和更新,人数稳定在60名左右。短短两年多时间,学生共发表学生作品300多篇(幅),“三禾客”网站发表学生作品400多篇(幅),红领巾广播站发表学生作品1000多篇,还有各班墙报、学校小记者作品展,展出小记者作品100多篇(幅),这些小记者的作品,由稚嫩到成熟,能够清楚地看到小记者的成长足迹。

更令人欣喜的是,有大批优秀的小记者作品能够登上全国很有影响的大报刊。小记者撰写的新闻调查和特别报道,登上由团中央主办的《少年儿童研究》,还有国家级报刊《语文报》,省级的有《扬子晚报》《金陵晚报》《扬子晚报》,市级的有《南京日报》《晨报》,区级的有《今日高淳》;小记者优秀作文也陆续刊登在《小学生优秀作文》《语文报》《做人与作文》《百家作文指导》《简妙作文》《小学生阅读与指导》等报刊上。这些作品,让孩子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让老师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让家长们看到了孩子成长的自豪。

根据小记者作品发表情况,我们将可见的作品作了统计,统计表见下:

小记者2013——2015年发表作品情况统计表

新闻作品(篇)

摄影作品

(幅)

优秀习作

(篇)

美术作品

(幅)

其他(篇)

131 65 156 43 12

2.探索出了农村学校培养小记者的有效策略

农村学校的学生对小记者的知识,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更不知道什么是新闻,

至于怎样写就茫然无知了。为了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卓有成效,我们对培养小记者的策略可用下面流程来表现:

遴选小记者——小记者培训(认识新闻)——阅读新闻、收看新闻(了解新闻)——采访实践(先校内,后校外)——小记者系列活动——开辟展示平台——小记者写作实践——小记者经验交流——小记者作品问题探讨——小记者自主发掘新闻——小记者能写深度新闻——学习向报刊投稿——成为优秀小记者定好培养总流程以后,我们就根据这个流程又制定了各个培养策略的小流程,有了这些流程,我们培养起来,就很方便,也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扎实。

①小记者培训行动策略

培训流程:录像感受——礼仪指导——模拟采访——专业培训——案例分析小记者的培训,涉及许多内容,针对中小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平,我们是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做起。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些新闻记者的现场采访录像,对小记者进行播放,让小记者真切地感受新闻记者现声采访的情景,也让小记者感受到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从而让小记者热爱记者这一工作。然后,我们对小记者的礼仪进行了专门的指导,让小记者学会尊重别人,做到仪容端庄,有礼有节,同时,我们也教育小记者要自信,相信“我能行”。第三,我们又对小记者应具的素质进行培训,教育小记者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博学多闻。为了检查效果,我们还对小记者进行现场尝试,两至三人一组,轮流充当小记者角色和采访对象,进行模拟采访。在模拟采访时,小记者们有的落落大方,有的则扭扭捏担,放不开,老师就给他们及时纠正,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一直到满意为止。进行了前面几个步骤以后,我们才真正开始小记者新闻专业知识的培训。开始时,我们将三年级到九年级的小记者一起上课,一锅煮,每周一次。结果发现,在培训过程中,六年级以上的同学对新闻理论,接受能力还比较好,三至五年级的同学却很多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效果很不好。于是我们就改变了策略,开发了培训教材,内容做到浅显通俗,将统一培训改为分开辅导,即三至五年级一个段,六至八年级一个段,培训内容因人而异,教学方式因人施教,深浅难易各有不同。培训光是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还要布置作业练习。在练习之中,我们发现,小记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新闻写成普通的记叙文。对此,我们又对小记者的习作做专门的案例分析,找出原因,再进一步修改。经过“专业知识讲授——练习——分析——修改”循环,小记者对新闻、新闻的结构、新闻的要素、新闻的基本写法等专业知识加深了印象,由最初的把新闻写成了普通的作文,变得现在的新闻稿基本不要怎么改动。小记者的写作过了半年就产生了质的变化和量的飞跃,现

在的小记者,不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调查分析,他们都能拟出质量较高的采访提纲,能够抓住新闻的要点,从不同角度去采写,如小记者站开展的《我为男生女生挑铫刺》的调查,小记者们从不同角度,用他们的眼光,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就事论事,委婉而善意,经过辅导老师整理,删去枝叶,集中为一个专题在校报上发表,反响非常强烈,学校以此为契机,再一次开展讨论,对照报纸上的现象,召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完善自我”的主题班会,教育效果格外地好。后来,蒋新中老师将发表在校报上的此专题稿投向有关报刊,浙江的《小学生世界》和上海的《儿童时代》都刊发了,说明我们还是抓到了新闻点的,这让我们感到异常欣慰。

②小记者采访行动策略

操作流程:手把手带着采访——场外指导采访——小记者自主采访

从课堂上走出去,拿着纸笔和照相机和别人直面相对,这本身就是一个角色的转变,这个转变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正像一个人刚学走路一样,首先必须要扶着走,然后半松半扶,再到放开手脚。

开始时,老师给小记者选择了采访对象后,怎样进行采访呢?小记者有点茫然。老师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拟好采访提纲,确定采访内容,同时告诉他们采访提纲要事先写在采访本上,并每个提纲下面要留足被采访者的内容。开头一两回,老师还要经常提醒小记者们和被采访者见面怎么说,中间怎么说,自己没听清楚的时候还要有礼貌地提醒被采访者再说一遍或者将速度放慢一点,结束采访时又要怎么说等等这些细节,老师都是手把手地进行指导的。采访次数多了,老师就不能全部包办了,只能充当问题指导的角色了,即小记者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老师事先提醒,以引起注意。在这个“场外指导”阶段,是相对小记者对被采访者比较陌生的基础上进行的。采访对象的选定,小记者没有确定性,也不知从什么角度去采访,这个时候,老师必须给小记者讲清楚,小记者基本上是充当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角色。其实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也是很重要的。至于学生自主采访,那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个时候,小记者们从发现新闻到新闻采访,到新闻写作,全部由他们自己做主。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开始时,我们也对小记者们有担心,担心他们是指一方打一方,不会发掘,不会采写,其实这些担心有点多余,孩子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求知欲旺盛,不怕丑,天真烂漫,容易被别人接受,也容易被人包容。

为了使采访行动循序渐进,我们让小记者先学会采写校园新闻,从最熟悉的人和事写起,这样可以熟练地掌握新闻的基本写法和采访技巧,也锻炼了胆量。

学会采写校园新闻以后,我们再把小记者带出去深入社会采访,先是由学校组织安排主题,大致确定采访范围和对象,然后指导怎样列采访提纲、采访怎样进行。校外的采访,对小记者来说,无论是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及主题,他们都是陌生的,学校必须负责好联系工作,然后对小记者说说采访对象的初步印象,让小记者心里有个大略的底细,如组织参观访问梓龙乡杨桥村、沙塘湾办事处太平村,领略新农村的变化时,老师必须先告诉小记者这些村这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当地和全市有什么影响,还要提醒小记者应该采访到哪些数据,采访什么内容,采访什么人,出发之前,要列好采访提纲。当然,在实践之中,小记者也常出现一些笑话,如:面对采访对象,小记者提问时,拿着采访提纲像念书一样对着念,有时还不大流利;还有一些小记者生怕自己没有表现,在几个小记者同时采访时,前一个小记者问题还没问完,后一个小记者就抢着提问了等等,不过,这也并不影响到效果。因为这些问题大多出现在低年级的小记者身上,被采访者能够包容小记者的幼稚。时间一长,他们也就变得熟练了。至于到了现场的临机应变,就靠小记者自己去锻炼了。如采访全国道德模范、火车轮下救人英雄刘新红、采访“全国爱心大使”著名企业家陈响莲女士,采访外国人毛吕克、著名笑星碰碰胡,采访娄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谢福新、市教育局长王建农等等,小记者的表现,都受到采访对象的一致好评。

③小记者新闻写作行动策略

新闻写作是小记者培养的落脚点,也是小记者培养的成果体现。这个成果不仅是小记者自己学习的结果,也是老师培养的成果。培养小记者的新闻写作能力,我们对小记者的要求是: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及时写出新闻稿件——及时投稿。

什么是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就是新闻事实的苗头和信号。新闻事实,就像隐游在水中的鱼,我们要把鱼打捞上来,该从哪儿下网呢?我们要注意观察平静的水面上有鱼儿泛露的气泡和涟漪,在泛露着气泡和涟漪的水面处下网,就一定会打捞出鱼来。这些泛露的气泡和一圈圈的涟漪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发现鱼(新闻事实)的苗头和信号,就是线索。

新闻线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零碎、简单、片断、不具体、不确切。有时只是只鳞片爪的一句话、一种声音、一段文字、一个情景等等。抓住简单的、片断的、零碎的新闻线索,往往会引出复杂的、全面具体的、完整的新闻事实。

有一位小记者在操场上听到四年级二班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议论:“这堂课上得可真有意思,如果所有的课都这么上就好了!”他抓住这个线索,采访了四年

级二班的老师和同学。原来,这堂课是大家选出几位同学当老师,轮流站在讲台上讲课。平时是由老师讲课,老师讲得再好,日复一日,同学们也不免觉得有些枯燥、单调。现在换成自己的同学到前面讲课,无论讲得好与不好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大家学习的兴趣也格外高。这位小记者就是根据这一句话的线索,写了一篇稿件投到报社,不但发表了,编辑老师还在稿件的前面加了一段编者按,赞扬这篇稿子写得好。

抓住了新闻线索,不能等待,要及时写出来,不然就过时了,不再是新闻了,而是故事了。当小记者就不能做事拖拉,不能依赖“明天”。

再者,新闻是写给别人看的,写出来了,你还得及时投稿,任何报纸和媒体,都是想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出来的,所以及时投稿,尽快让作品见报,也是小记者务必注意的。

要想写好新闻,一个出色的小记者,以下几点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小记者要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是年龄的关系,二是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很少有时间关心国家大事。但当了小记者就不同了,因为要进行采访,报道社会上的新人新事,因此他们就必须抽出时间,关心身边的事,周围的事,这样就要时刻关心时事、关心政治,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比如小记者张凯玲写的《我校网球比赛再创佳绩》,就是她关心时事,把我校的做法与当时的大背景合拍所得的结果,所以此稿不仅能迅速在校报上发表,而且能在《今日高淳》上刊登。

其次,小记者要深入社会。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两点一线。两点就是学校和家庭,一线就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他们很少有时间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但是当上小记者就不同了,他们要报道社会,反映现实,就必须深入到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这样才能获得报道的素材,否则就无法报道新闻事实。比如,学校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比较集中的时机,学校小记者站布置小记者对家长进行采访:家长和孩子将怎样沟通?在采访过程中,家长们谈了很多看法和感受,小记者们记下了,但孩子又是怎样的看法呢?所以采访了家长还不行,还要相对应地去采访孩子,采访完后,他们写出的稿子就有血有肉,其中不乏有角度新颖的新闻稿。经老师指导修改以后,写出的新闻,就很有新意和深度,刊登出来以后,反响很大,老师又把它推荐到其他报刊,结果,《扬子晚报》、《金陵晚报》都刊了出来。

第三,小记者要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年龄的特点,中小学生是不大去观察社会生活的。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平淡的,因此

在上写作课时,他们往往没有写作素材,不会审题立意。但当上小记者之后,就必须有意识地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这时他们就会发现大千世界竟是如此绚丽多彩,观察能力就自觉地得到提高。要报道社会,反映生活,看事物就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事物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深层含义,这就要动脑,这就要进行分析,因而要加强分析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学校开展的一些如为“给母亲洗脚”、“给老师献花”、“给老师的一封信”等德育活动,小记者们在报道时,就要学会总结其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李欣雅同学写的《美丽就在弯腰间》,抓住一个小学生在草坪上捡垃圾的一个镜头,呼吁大家爱护校园环境,须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

第四,要注意新闻写作与记叙文的区别。新闻与记叙文虽然都是以记事为主要内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基本要素,但它们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初学新闻写作者中,尤其是学生,很容易把新闻写成普通的记叙文。这在培训过程中老师虽然强调过多次,但学生写起来,又是不得要领。怎么办呢,我们采用的是实例解剖法,也就是案例分析法。即把小记者写作的稿子来一个“病例分析”,从而找出新闻与记叙文的区别。这样,小记者们理解直观,记忆深刻。

④小记者摄影行动策略

新闻摄影在报刊版面上具有独立地位,首先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报道手段来独立发布新闻,同时新闻摄影图片还可以作题图、插图、封面,起美化版面、导读等作用,一般报刊,都坚持“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指导思想。新闻摄影的功能有:传播形象新闻,指导社会生活,普及审美教育。因此,小记者的培养,学会新闻摄影,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新闻摄影不受语言限制,图象是人类能共同理解的,拉近人们间的距离。摄影图片是全人类共通的视觉符号,能接受的文化层面宽泛,是最接近客观世界的形象化的语汇。人们在看照片时的心理反应是:“现实就是这样的”。

一个既能写作又能摄影的小记者,比起不会摄影的小记者,作用要大得多。因为照片能比文字更形象、具体、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它能冲破语言和文字的隔阂,而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了解和喜爱。它与文章配在一起发表,可以更有力地表达新闻报道的内容。许多新闻的内容,用照片来反映,往往比用文字反映效果更好。小记者采访还要过好摄影这一关,我们专门对小记者进行新闻摄影的培训。所以,现在我校有一半左右的小记者有数码相机,数码相机与专业摄影记者的相机当然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如何学习用数码相机拍出高质量的

新闻照片呢?一是抓好瞬间。新闻摄影的优势之一就是瞬间永久性,即把决定性瞬间凝固下来,让读者细细观赏,久久回味。二是注意环境选择。被摄体前后左右都可以作为环境进入画面,但由于摄影只能记录某个瞬间的特定空间的一个侧面,摄影记者要对被摄体的环境进行取舍,选取信息量大的环境进入画面。三是改变视点。平常的角度都是从视平线的角度拍摄,但有时为了拍出好的新闻照片,就要试一试站在高角度或者蹲下来,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至于其他一些高深的摄影知识,我们就省略了,毕竟他们是小记者,既听不明白,也没有条件去实验。我们坚信:实践出真知。只要多加实践,孩子们也是可以拍出比较有质量的新闻摄影作品来的。学校对小记者的活动照片,展出了两三次,无论老师还是同学,或者是家长和参观者,他们对小记者的摄影作品评价是比较高的。

归纳起来,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就是:“好的画面+好的角度+表达完整的主题+信息量尽可能大”。

⑤小记者投稿行动策略

小记者投稿行动策略流程:熟悉报刊主题与风格——及时准确投稿——与编辑保持联系——索取样报样刊

这里的“投稿”是指向校外媒体投稿。校外媒体包括各级报刊、网络、广播电台等。小记者的作品能够见诸各大媒体,是对小记者成绩的肯定,是他们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他们向权威的挑战。为了使小记者投稿加大命中率,我们分以下步骤对他们指导:

第一,做好投稿前期准备。投稿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信件形式,二是电子邮件形式。这两种形式既可分开进行,也可同步进行。为了确保投稿的有效性,必须要保证以下几点:1.书写要工整。2.地址要准确。3.能熟练操作word文档。

4.熟悉电子邮件的收发。为了做到这几点,我们专门请了学校的电脑教师为小记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电脑培训。小记者站又搜集了全国少儿报刊、中小学作文报刊的通讯地址、电子邮箱,并打印出来发给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

第二、投稿之前请先认真阅读报纸,看准各个版面及栏目的用稿特点,注意在你的投稿文章正文末尾一定要注明你的真实姓名、笔名、联系地址、邮箱、QQ 号码。以便于编辑及时与你联系,如果他觉得文章写的很好的话,看到你的QQ 号也许会加你为好友,与你长期约稿。

第三、可以发送邮件了。邮件的主题标准格式为《投稿版面名栏目名文章名称》,这样便于编辑收到信后第一眼就知道你这封信是要干什么。切忌只以

“投稿”二字为主题。

第四、在邮件中如果可能,多用一些礼貌用语,语气尽量友善一些。试想大伙谁都想和讲礼貌的人多打交道吧,这个大家应该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

第五、把握投稿时限。按照新闻出版署的有关规定,文字稿投向报纸,半个月内不见回复可投向他处,投向杂志,一个月内不见回复可投向他处。这是官方的一个规定,我们要灵活掌握。一般来讲,如果你的稿子投出去半个月没有音讯,说明稿子出了问题,你可以再投一次,如果还没有结果,过些天就可以另处了。

我们的小记者之所以能在两年多时间里能够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新闻、习作20多篇,是与我们对小记者的投稿策略培养息息息相关的。

3.搭建了小记者培养行动平台

视觉平台:网站听觉平台:红领巾广播站

为了培养小记者,给小记者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学校特开辟了校园网站、红领巾广播站,为了满足更多小记者和学生作品发表的需要,我们和“三禾客”网站联系,在网站上开通了“校园新闻”、“班级新闻”、“学生习作”等栏目,学生经过注册后就可上传作品,经过审核以后就可发表。“红领巾广播站”对小记者的作品要求更为宽松,因为每天都要广播有声,稿件需求量大,只要内容健康,有利于学校文明建设,作品体裁相对不那么要求严格。小记者站对每个小记者有考核标准,要求每个人每月必须完成五篇以上的稿子,投给校报、校园网站、红领巾广播站都有效,每月进行评比,好的班级可以获得加分,没完成任务的则要扣分,优秀小记者可获得奖励,所以每个人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保证了校报、网站、广播站稿子的源源不断,又促使了小记者不断成长。

4.小记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的小记者培养行动,是基于新课改要求而进行研究的,“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小记者培养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大量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乐趣中学习,在快乐中积累,在学习中创新,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里,我们收集了一些小记者的心得体会。四年级小记者王菁蜂在她的《做小记者让我不断成长》中写道:“在当小记者的一年半里,我收获颇丰。我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更快的提高,与人交际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五年级小记者王雨

菲说:“我这个人平时就有点胆小,尤其是大场合,我都不大敢开口,一开口就变得讲了前一句不知后一句该怎么讲了。自从我当了小记者之后,我的胆子变得大了起来。”六年级小记者刘婧媛的感受是:“当小记者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八年级小记者张凯玲的感受更为具体:“过去,我的作文写得并不好,也没有灵感,总是如同挤牙膏,令我头疼。我当了小记者后,努力地学习和观察思考。渐渐地,我的作文内容丰富了,也能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写作中。没想到,当小记者让我进步那么快!”

2014年7月,我们对六年级10名小记者搞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语文综合成绩(总

分120分)

作文(100

制)

各科综合

当小记者前81.6 75 班级前20名当小记者后91.2 84.5 班级前12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小记者不但没有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反而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是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提高幅度很大。

我校通过小记者培养行动研究,不仅使学校教学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从全区抽考情况看,小学一跃成为全区公办学校第一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演讲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都得到了大提高,这是学生们受益终生的。

十、课题研究产生的社会效益

1.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小记者活动,留在孩子心里的,是难忘的记忆。每当小记者佩戴着小记者胸牌在校内外采访时,我们看到了小记者的骄傲和自豪,也看到了其他学生满脸的羡慕。小记者李京蔚在她的心得体会里说:“当小记者实在神气”。“虽然小记者要经常写文章,比别的同学要辛苦一些,但想到以后如果真的当了记者,肯定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尊敬,我就觉得现在苦一点也没什么了。”而小记者段晨婕在她的《小记者,我的梦想之旅》中说“我这两年的小记者生活丰富、欢乐、难忘。”曾在《小学生优秀作文》上发表过习作的李欣雅则感慨很深地说:“当小记者真好!可以拓宽我的视野,提高我的作文水平,增强我的社交能力,就是受点苦,也是一种历练。苦与乐交织的小记者生活,让我羽翼渐丰,快快成长。”更为可喜的是,小记者在两年多锻炼中,也收获

了许多。他们的作品在团中央主办的刊物《少年儿童研究》上刊登过,更上过有影响力的《语文报》、《做人与作文》等知名报刊。

2.推动了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

课题组人员工作扎扎实实,无论是培训还是组织采访和活动,个个都认真对待,周密组织,细心安排。近两年,老师们以小记者培养为题材,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了论文三篇,市级论文获奖一篇。大大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加快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

3.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题开始研究以来,在校园立即就产生了“鲶鱼效应”,本来并不怎么活跃的校园,一下子就变得活泼起来。小记者们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课外活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的校园文化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小记者分布在学校的各个班级,就像安装了无数个“摄像头”,把校园内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言行举止暴露无遗,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理解、团结互助、举止文明、行为规范,共同翱翔在知识的蓝天上。

4.为新农村建设鼓劲呐喊

构建和谐社会,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样需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和谐。当前,一些地方村镇干部和农民的思想观念因循守旧,跟不上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制约了农民的致富能力;一些地方管理不够民主,农村基层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缺乏战斗力,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等,所有这些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是格格不入的。改变这些现象,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也需要媒体的舆论监督。我校地处农村,农村是小记者们的采访阵地之一,也是他们宣传的责任。主动融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中,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鼓劲助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搞好推进新农村建设,我校多次组织小记者深入农村采访,先后发表了《新农村建设让我们大型眼界》《农民奔小康,还需努力》、《这日子,我们做梦都想笑呢》《打打麻将,打去了农民多少心血》等稿件,校报刊出以后,我们为这些村送出了样报,村民们看了,都伸出大拇指说:“小记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们太高兴了,我们新农村建设有希望了,我们农村太需要这样有才干的人才了。”还有的说:“这些小记者大多就是我们的子女,我们也要好好建设新农村才行,不然,我们这些孩子的笔可厉害呢!”确实,很多农民看了《打打麻将,打去了农民多少心血》以后,深有感触,再也不去打转转麻将了,心思用在了致富奔小康上,这在一定

程度上,净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

十一、课题研究所带来的反思

1.要相信孩子。动画片《木兰》中,木兰的父亲对木兰说:“树上开的花,每一朵都是独特的。你可能是最晚开的那一朵,可是一定是最漂亮的。”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因智力原因而导致的学习困难或者成绩不理想是很少的。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是与该生的情绪、兴趣、心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而教育者对孩子是否信任直接导致孩子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孩子学习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情况来看:他们的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持否定态度(不信任)的,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一般采取的方法就是,使出浑身解数把他们牢牢限定在书本学习这一单一学习领域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孩子埋头在书本这个小圈子里不断循环,一方面,缩小了孩子的学习空间,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割裂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从而降低了孩子自我调整和消化、吸收的能力。通过各项小记者活动的开展,农村中学生能更容易的摆脱羞涩、内心的性格,能从中体验当小记者的苦与乐,培养自己初步的判断能力和对事情的看法。其实,在组建小记者站时,我们更要留意一下那些具有这方面的才华和能力,但又缺乏自信的孩子,多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接受锻炼和帮助。

2.要给孩子发展的平台。

传统的心理智能观认为,智能是单一的、可测量的个体概念,即IQ智商。上世纪80年代,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个体拥有一组相对自主的认知能力,即多元智能,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所以不能根据其智商简单判断“他(她)聪明吗?”而是要多元判断“他(她)在哪些方面聪明?”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会不同,但总有些相似的轨迹是可寻的。有些孩子原本就是很优秀的,但更多的是在学校里并不出众的,经历一段时间的小记者生涯,却往往使他们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仿佛变聪明了,性格也开朗了,有的学习成绩也上升了,当然,这与他

们自身的努力和家庭学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从他们短短两年在小记者站学习的变化和成长来看,毫无疑问,与小记者培养有着一个很好的实践锻炼的平台也是分不开的。

3.研究时间要有足够保证

培养小记者,关键在老师。学生的主要学习是课堂学习,而小记者的活动大多是课余时间,这需要老师有奉献精神,学生有吃苦耐劳的思想。而小记者的活动,又大多需要老师去策划,这策划很需要精力和时间。还有小记者平台的建设,如网站的建设、广播站的成立,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手,如果时间和人手没有保证,研究很容易半途而废。

诚然,今天的小记者,不可能都成为明天的大记者,但是,借助开展农村小学小记者培养活动的契机,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多种能力,我们应该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刘云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激扬个性的心灵舞蹈——儿童个性化作文的本体视点》《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年第六期。

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符德新《语文教育,我的挚爱——记天津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15日。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人类社会正进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越来越理解到掌握科学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所以,作文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很多实验学校已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广大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展开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升。 二、课题的界定 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实行的各种活动。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持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并在期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活动。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路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路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取材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比如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在这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特别是山区的孩子课余活动丰富多彩.例如春天山清水秀的农村到处绿芽压枝头繁花似锦绣的美丽景象;夏天孩子们喜欢到小溪里捉鱼、游泳;到了秋天便是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热闹非凡;冬天又是另一番别样的沉静之美.这些农村特有的景象都是农村小学学生能亲身感受的真实内容.教师可以“陪同” 学生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观察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让学生观察后向同学、老师说一说或在日记中记下观察的感受.这些内容生活味道浓厚真实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感从而激发写作兴

趣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感受可以抒发而是能使作文言之有物能写出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有了写作兴趣和观察能力学生就不会觉得作文难写了。 二、培养学生运用规范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避免用方言表达而是用规范的书面表达尤为重要.农村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功底还比较薄弱有时候分不清方言口语和中文规范表达的差异在写作过程中易出现混淆的情况.如笔者曾批改过的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日记他是这样写的:“今天我放学回到半路落水了!”笔者阅到此处大惊失色以为他掉进水里了赶紧往下看一看才知道原来他想表达放学路上下雨了.在笔者所在的乡村方言里“落水”即“下雨”之意.还有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因私自到河里游泳被罚写检讨他在检讨书中写道:“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去洗身了”. 其中的方言“洗身”与普通话的“洗澡”、“游泳”同义.他这么写就有保证永远不洗澡的意思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规范语言表达是基础.其次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遣词造句是写作的奠基石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 1、是用词准确。 2是句子完整.就要求学生要理解词义理解词语表达意义明确词语的运用范围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培养造句

最新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 作文,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作文是学生各种知识、 各种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不但要有自己的认识、见解和情感,还要掌握足以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和方法。通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学段使用 的词语是“写话”,而第二、三学段把“写话”改为“习作”,说明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学生要系统地学习习作了。第二学段的“习作” 既承接了第一学段的“写话”,又为第三学段的“习作”打下基础,是学生习作起步的重要阶段。所以对三年级上学期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教师的习作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语言平淡,或叙写不生动,或缺少条理,或 描写无着落点,或对事物的体验不深,或缺少细节的描写,,有的学生读了很多书,但写作能力却并未得到提高。这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以下是我校中高学段学生完成片段习作的的情况: 【片段一】我们一人一个蓝子,走进草莓地里开始自由摘草莓了。我 走过了一个大大的箱子,跑回来左看看又摸摸的,我和妹妹摘了一个长长的草莓看起来,最后妹妹摘得最多,妈妈第二,我最后。——四 年级《摘草莓》 【片段二】今天我和朋友们一起玩,我们玩钓鱼。我们拿起鱼杆和鱼 钩和鱼食就出发了。我们放好鱼杆就去玩了。后来回来什么也没钓到,我们知道自己错了,就马上改了过来。我们又钓了起来。后来我高兴

地回家了。——五年级《钓鱼》 【片段三】我们先分两队,后再玩一对,黄队一队,红队一队。我们 开始了,我看着球,我一下子就提到了球后一踢,球飞向了黄对的护 门员,他没有捉住。——五年级《足球》 从这三位小学生的习作片段,我们不难发现片段中有多处出现了语病、错别字,而且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词语和表现手法,语 句干涩,毫无生气,似在记一本流水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部分老师(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老师),对单元习作教学的方法还是“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以致于学生在片段写作知识的掌握和方法的运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令人担忧。反思往日的单元习作教学,我们应该不断地叩问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教师还是学生原因? 那么影响小学生习作片段描写不生动的原因有哪些呢?若从习 作教学过程来归因的话,我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枯燥无味 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 (1)要求不明确,心态显虚浮 第一学段“写话”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可从第二学 段开始,单元习作和考试题目都对学生的习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学生还是依照“写话”的要求进行“习作”,导致习作内容与习作要求相距甚远。无论是课堂作文、回家作文,或是考场作文,往往都是不

怎样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怎样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摘要】作文能够让学生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其有更好的情感认知和人文 情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教师来讲一直是一大挑战,要让小学生感受到作文学 习内容的趣味性,又要对其学习与成长发展有益。生活化的语文作文教学也就应 运而生,将生活与小学生的写作相结合,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之一。 【关键词】浅谈;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3-071-01 教师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语文作文缺乏真实情感,文章内容都是空 话和套话,使学生个人语文写作能力得不到锻炼提升。对此,教师在现阶段小学写作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写作水平,创 作出内容真实、情节生动的作文,实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活 化写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发现丰富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写作主题回归生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作文中的通病在于学生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写出的文章过于模板化、格式化, 从而不能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 学生在小学语文写作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过于追求教学速度,急于求成,想快速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让学生按照固定的写作模板进行写作练习, 在给学生选择写作主题时,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对所写主题缺乏个人亲身 经历,难以发表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给的作文模板进行模仿创作,导致 学生的语文作文内容并不真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写作。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 选择贴近实际的写作主题,尽可能让学生写身边真实的事件,便于学生情感抒发,完善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在学校组织春游过后,我让学生以春游为写作主题进行作文创作,由于学生刚刚经历过春游这一活动,学生从中有很多感悟和收获,学生可以在写作中将个人 春游的经历和感悟记录在作文中,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真实,让学生将个人情感尽情表达。教师给学生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写作主题,可以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改变学生以往 完不成作文字数要求的状态,使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方法下不断强化语文写作能力。 二、注重写作日常练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锻炼中逐 渐形成,教师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写作练习的作用,让学生养成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提高对字词句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对语文 写作产生新的学习态度。教师在以往写作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日常练习的作用,认为作文只 要在考试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很少有写作练习的 机会,不利于学生写作才能的发展和完善。对此,教师在现阶段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 学习习惯,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养成勤于写作的优秀习惯。例如我让学生建 立一个日记本,学生可以将每天发生的新奇事件进行记录,不对学生进行写作字数的规定, 发挥学生写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常的小练笔中完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避免学生由于日常缺乏写作训练,使学生丧失基础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日常写作练习 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完善个人语文写作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投 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写作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写作更加熟悉,改变以往写作给学生的印象,减少学生对语文写作的抵触心理,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练习 中逐步完善语文写作才能。 三、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生活感悟 学生在小学语文写作过程中,常常发现自己缺少写作素材,在教师给定的写作主题下自 己难以找到合适的事件进行论证。学生在小学语文写作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为学生由 于个人年龄和生活经历的限制,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从而导致个人写作素材的缺乏。对此, 教师为完善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可以鼓励学生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感 悟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学生只有真正融入生活中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爱,才能发现生活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优势课题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优势课题研究导语:我们的课题《小学作文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写下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优势课题研究,欢迎借鉴!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是盐城市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中不难看出,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然而综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完全封闭型教学导致作文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相当大;重课内轻课外,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课堂上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地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过分强调共性,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限制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导致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效果低劣,学生作文胡编乱造,城乡学

生能力差距越来越大。 2、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人文和工具性学科。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其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农村小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作文的兴趣,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途径和策略进行实验,探索,旨在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和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目标。 3、从农村小学作文质量情况看,据我们初步调查,农村小学生惧怕写作文,作文中存在着错笔字多,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等普遍性现象,农村学生阅读量少,造成其写作知识面狭窄。因而有的小学生写的作文老生常谈,缺乏新意内容空洞,表达呆板。 4、从农村小学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从句式训练,片段训练到成篇的写作训练都缺乏有效策略指导,在写作学习中的跨度较大,作文教学存在着重形式的训练,轻内容的指导,重技能的训练,轻基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重写的训练,轻读的训练,忽略了读写的有机结合,导致学生读写脱节。 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来说,只有走具有农村特色的作文教学探索之路,才大有作为。 课题研究的宗旨是:加速扩展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消

探究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探究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因此作为习作教学的教师,应该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过于成人化,远离学生生活,禁固学生个性的做法,而要借助“人文性”武器,让习作走近学生的生活,让习作教学实现师生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对习作教学充满情趣。 关键词:探究;习作;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65-001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学生习作却假话连篇。只有在实践中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学生习作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根植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像新课标指出的那样,“养成留心

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从而精心构思,充分拟稿,方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 “在写作教学中,应花费一定程度的气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激荡学生情感波澜上。”(1)如开展了一次以“‘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由于联系了学生“活”的生活,学生习作表达更加自然,就连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如何开头结尾,讲得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相反,通过活化生活积累,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学生才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克服了一味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习作模式,初步探索出一种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及作文教学整合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2009年6月我们制定了一份《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问卷》统计表来调查本校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并辅以座谈会的形式,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作文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我校三年级学生作文学习现状比我们预想的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1、作文缺乏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而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普遍兴趣不浓,不太喜欢和不喜欢上作文课的学生三(1)班有有33人,三(2)班有32 人,占学生总人数的69.9%,不太喜欢写和不喜欢写作文的三(1)班有35人,三(2)班有3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74.2%。 2、学生缺乏习作素材 在调查中,针对“在作文中,你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三(1)班有20人选择缺乏习作素材,三(2)班有17人选择缺乏习作素材,学生对于写作言之无物这这是造成学生作文虚假现象的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也云:“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我们知道,学生害怕写作文,说是没东西好写,其实也就是缺乏材料。这从调查中“如果作文内容自己没有切身感受,你会选择——”三(1)班的学生有27人选择虚构,三(2)班的学生有28人选择虚构这个答案体现出来。 3、作文训练形式单一 在调查中,针对“平时老师出的最多的作文命题形式——”三(1)班和三(2)班的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全命题作文。虽然全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了习作的方向,但同时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经常采用这种单一的训练形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 4、作文批改意义的丧失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修订版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背景 (1)时代需求:写作无处不在,上起领导发言稿、作报告,下至朋友间的问候祝福,生活中的领款借物等,都需要写作,可以说生活离不开写作,而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属于启蒙,需抓好作文第一步。 (2)教师因素:习作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习作课上教师给出一个命题,再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最后学生动手习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单调,而且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没有参与活动的真实体验,自然写不出真情实感来,只好应付式的完成。为此,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习作生活化教学。即在习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习作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情景创设中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产生习作的欲望,从而在习作中写真话,表真情,提高习作效率。 (3)学生因素:一是学生惧怕习作。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贝,为了安全考虑,孩子生活圈子狭窄,除了学校就是家里,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视野不开阔,就连周末孩子也被禁锢在各种学习班中。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习作素材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自然惧怕习作,更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开展习作生活化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美国着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我国着名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要“教学做合一”,指出教育要去“真做、真教,教人做真人”。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探索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探索 概要:习作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合适的写作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不断探索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快乐写作,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有话会写,也让学生从“怕作文”转变为“爱作文”,真正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法国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善于留心观察,发现身边事物的特点。热爱生活,乐意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栩栩如生的好文章。从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体会到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的环节,现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作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平时注重积累 1.学习课文内容时多积累 新课标的要求是“重视文本”。课本中单元的课文和园地都编排了背诵的文段和“日积月累”。这些写得很好的句子和文段,笔者让学生在背诵时一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一边摘抄积累句子。除了摘抄积累,还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也进行摘抄积累起来。学生如果能掌握这些佳句和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也就为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积累的词汇和句子多了,表达时便信手拈来,文章也更富有文采。 2.课外阅读时需要积累 自创建文明城市以来,本校建立了书香校园,给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懂得爱护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营造书香氛围,我们班举办了一个读书活动,设置了班级读书角。学生把平时看过的课外书都摆放在图书角中,如,《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中华上下五千年》《唐诗三百首》《中国寓言故事》《我要做个好孩子》《中外名人传》《哈利·波特》系列等。学生来到学校后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把看到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的文段积累在本子上。多读多记这些好词佳句和精彩的文段,到了写作的时候,同学们就可以恰当地运用。

(完整版)《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 执笔:程劲松彭春林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06-2007年我们承担了县级课题《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与矫正》研究并结题。随着近两年的推广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师进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3、基于我校农远应用的条件 我校为农远模式二学校,2005年被评为县“优秀学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给学生一把作文的钥匙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农村孩子怕写作,对写作是谈之色变,无从下手。那么,要怎样去引导孩子呢?那就要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教材,走近文本——多阅读,广积累;走进文本——触动心灵,情感共鸣;走出文本——实现超越,写作创新。把文本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采撷生活中的真情火花,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的具有真挚情感的好文章。 关键词:教材文本阅读积累引导迁移写作创新 语文散发着墨香,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一谈到写作文,学生是谈之色变,尤其农村孩子更怕作文。没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同样的也没有不想写好作文的学生。 究其原因,农村孩子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形成了:1 学生大脑里储存的美词、美句、美文较少。心有余而力不足。2学生的懒惰思想,写作文时怕吃苦、怕动脑子。3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长此以往,没有养成文化积淀。 怎样扭转学生写作文时的恐惧、畏缩心里呢?我经过这几年的上下求索,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做法如下: 一、一、走近文本——多阅读,广积累 作文难,缘于学生积累少,不少学生作文空洞无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时积累太少。如何引导他们有意识的去阅读、去积累呢?那就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资源——文本。 文本,即组成教科书阅读部分的最小组成单位的单篇文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文本即“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之意(叶圣陶语)。书中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无不是精挑细选的名家名篇。文本就像是孩子们的一位好老师,好向导,让农村孩子足不出户就游览了祖国壮丽的万水千山、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孩子们领略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了解气势非凡的《长城》,欣赏了《火烧云》,晚霞的光辉映红祖国的山山水水...... 以文本轴线,生发开去,品相关文章,作家趣事,时代背景,让每一个孩子爱学乐学,从而多阅读,广积累。学校阅览室、社区图书室、农村办公室图书,都给了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诗词歌赋拨动人的情思,让人心旷神怡。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着可以陶冶人得情操,开拓心灵的沃土。一些文学杂志、名着大作、佳篇佳作。以最时尚的信息展示给孩子,激起孩子智慧之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积累。1、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2、每两周开展一节美文背诵擂台赛,评出优秀个人、优秀小组,并进行奖励。3、每上语文课之前,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展示两句古诗,一句名言。 三、走进文本——触动心灵,情感共鸣 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必须深究教材,紧扣文章,挖掘教材中丰富、深厚的资源,激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一、情境导进: 师(热情的态度、洋溢的语言):同学们,很兴奋本学期我能担任你们班的语文老师,说明我们也很有缘份。此时此刻,我希看早点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子丑寅卯”,也希看自己能被大家尽快地熟悉和接受。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我”自由之笔,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显“我”安闲之趣,力求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把“真实出色独特的自己”诉诸于文,以文会友。 (适时契进了作文话题;先容自己。)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作文的真谛:写出有个性的我,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师(鼓励):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我们想想“我”是自己最熟悉的,最了解的。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审阅一下自己,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做出有特殊风味的自家的特色菜,奉献给大家。 师:老师这里预备了一份关于检测自己意志力和性格气质的表,有爱好的同学可以取走这份资料。

学生中有60%的同学取走资料,以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这一方面的情况,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 (教师只作资料的提供者,而把选择交还学生自主) 十分钟后,学生都想好了写自己的哪方面的内容,有些想写自己的名字,有些想写自己的爱好,有些想写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些想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之,都想写与众不同的真正的自己。 师:大家都找到了写自己的内容,那么在怎样让文章出彩上有什么要老师帮助,同学帮助的呢? 生提出:1、拟题是否可以别出心裁?能否小组讨论出一些题目? 2、写作文的形式可否有自己的创意? 3、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否将完成作文的时间延至下周? 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予以肯定,结果小组讨论热烈,课后学生还跑向教师、朋友、父母询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

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教育教学领域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但是在人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这个环节中却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一切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应试教育长久的影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他们像一颗毒瘤一样去除不尽。而写作教学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于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感到特别茫然,很多教师由于多种因素,只注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重技能训练轻自由表达,这直接导致作文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写作能力低下。这种没有实践、没有体验、没有情感的写作让生活经验还十分贫乏的小学生苦不堪言。于是一提写作文,学生就像条件反射似的马上产生“皱眉头”“咬笔杆”“挤牙膏”------等一系列的作文“焦虑症”、“恐惧症”。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我潜心研究,大胆尝试作文教学的新模式,拓展写作资源更为广阔的新天地。下面是我的一些初探点滴,把它写出来以与各位同仁共同切磋。 一、教师必须破釜沉舟、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实现观念的新突破。

在教学中不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敢于打破清规戒律,大胆的改革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尝试开放性作文教学模式,即作文教学要回归自然。正如《学习与革命》一书的作者————新西兰著名的作家戈登.德莱顿提出的“用世界作为课堂”。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要创造性的开展作文教学活动,把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植根于生活,让作文内容“生活化”“趣味化”“个性化”,“掘开生活源泉,引来创作活水”,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没得写的问题。也才能真真正正地带来作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局面。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但多姿多彩的生活并不能定格在学生的头脑里,尽管很多东西他们日复一日的见和做,可是由于对生活的淡漠,他们并不能从生活中积累到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把学生有计划地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引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感受、去体验。让他(她)们在平凡中发现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吴洪刚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吴洪刚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 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城市小学生与农村 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 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 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笔 者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 而收效平平。从前每次在学生作文前,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个环 节都指导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后换来的还是学生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在一次 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 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 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 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此将本人经验提出与大家交流。 1.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 段等 1.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 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 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 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1.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 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 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 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 出来。 2.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 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 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 出来。 3.题材拓展,农村娃也可写城市事,国家事 笔者在网上曾研读过一篇题为《农村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作者提出的作文题材出 路就是:写农村景色、写农村语言、写农村生活、写农村变化。乍看上去,似乎是些不错的 点子,可仔细想来,难道农村学生的作文只要把农村的一切写好就大功告成了吗?现阶段在 整个教材普遍带有城市化倾向的形势下,必然要求农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写、会写除农村以外 的事物。可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的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 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怎么办?思来想去,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就是看 电视,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正是我所寻求的拓宽学生作文 题材的最好出路,并且笔者也的的确确为这个所谓的“新闻引路”构思摸索了近四年时间。 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

××”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综述 摘要: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学习写作的兴趣,同时,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知识。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化、自主探讨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化”作文教学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是新课改形式下作文教学的必然选择。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 一、生活中选择作文素材 陶行知认为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没有生活,生活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很多学生每天不是学校就是家里,两点一线,枯燥乏味,要写的想写的早已被人写滥了,所以勉强为之,只能得到个内容空洞、脱离现实的结果,于是一见作文就头痛,认为没有什么好写。其实不然,题材很多,只是藏于平淡生活之中。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多出佳作,就必须链接学生的生活源泉,将作文视线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贴近生活。

二、作文指导贴近生活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思路不清、材料短缺、中心不确定等等,往往向老师求助。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作,也不能仅仅给予他们的总是“再想一想”之类的空调之词,而应针对实际情况,分析困难所在,通过循循善诱,推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克服困难。 指导的具体作法是:在交待任务、出题解题后,要求学生在确定中心、选好材料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自己怎样在习作中体现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要给学生思考和书面准备的时间,并把这个思考准备工作和编拟写作提纲结合起来。然后,老师重点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当众公布他们的写作计划,并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甚至争论,肯定或否定他们是否较好地在自己的写作计划中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怎样才是较好地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 指导作文,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更需要亲切的关怀,伙伴式地一起走进生活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学生会从生活中脱颖而出,渡过作文难关。 三、写作过程走近生活 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劳动,对繁锁生活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有重点地写成文章。由于许多学生写作经验不足,思维认识方法不当,素材选择提炼不当,切入点难以摸准等等。而且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制定统一的教学模式,重形式,轻内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探索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基于这种理念,我觉得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立足农村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挖掘写作源泉,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许多农村学校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愁眉苦脸地说“写什么”。农村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懂观察和发现身边可写之事。其实,农村学生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如果教师平时善于擦亮学生的慧眼,引导他们选择、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指导学生们进行归纳、提炼,迸发出倾诉的欲望,并将积累的素材付诸笔端,这样作文就有了成功的开始。 一、观察事物,丰富习作内容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农村田园风光是美丽的,这是学生观察景物的良好题材资源。田边的野花野草,田里绿油油的菜地,山坡上梯田茶园都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这些都是农村学生习作的好材料,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启发他们以纯洁的心灵去挖掘,以智慧的双眼去捕捉,我相信他们会从这些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和欣赏美,激发学生对

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获取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如我们学校的围墙外,有桃树、龙眼树、荔枝树等果树。春季刚开学,一棵桃树的枝丫伸到教室的窗口,这时桃花开得正艳。我马上意识到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于是让学生观察窗外的桃树的生长过程,从开花期,到发芽期、坐果期、成熟期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最后仿照《我爱故乡的杨梅》习作。有个学生在观察日记里写到:虽然我家也有桃树,但是这次我天天观察教室外的这棵桃树,才知道桃树是先开花才长叶的。有个学生还改用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桃花出墙来”,运用得恰到好处。还有个学生写《我爱家乡的桃树》,文章有这么一段:桃花轰轰烈烈地开放过后,枝条上抽出一片片绿色的叶子,嫩嫩的,细细的。叶子越长越大,越长越绿,铺满了整个枝头,仿佛给桃树披上了一件碧绿色的外衣。不知什么时候,桃树上结出一个个青色的小果子,它们像一个个害羞的娃娃,藏在密密的叶子间不易被人发现。 又如,我让学生留神观察家禽、家畜。我们学校斜对面的老奶奶家养了一群小鸡。征得她同意后,我带领学生到她家观察,先看小鸡的外形,再看小鸡怎样吃食、怎样喝水,最后观察小鸡吃饱喝足后干些什么?回校后让他们把观察所得具体地写下来。这次作文,学生普遍反映有话可说,都写得具体、生动、各有特点。如一位同学写道:我看到一只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建议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建议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 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作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 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农村小学作 文教学现状是如何的呢? (一)写作的兴趣影响着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从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或是为 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或者为了考试而逼着自己去写一些文章,学生们对写作 根本毫无兴趣可言,包括咱们从三年级开始的日记训练,目的是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实际是不少学生纯属应付,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相去甚远? (二)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 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又少,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见到的、想 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的丰富,这样长时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知识面窄, 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另外,学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书,看作文书里的素材,视野不开阔,学生课后主动观察、自觉练笔的人很少。所以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而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同一个班级学生、家长的水平、家庭的环境不同,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图书不多,再加上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 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他们的创造 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 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