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有多少?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对居住在上海半年以上的少数民族作了统计。上海现有53个少数民族(缺阿昌族、德昂族),共有103639人。其中,人数超过万人有回族,人数在千人以上还有满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侗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等10个民族;人数在百人以上还有布依族、畲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土族、仡佬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水族等11个民族;人数在十人以上还有黎族、仫佬族、佤族、门巴族、纳西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羌族、高山族、鄂温克族、拉祜族、傈僳族、塔吉克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撒拉族、毛南族、赫哲族、布朗族等20个民族;人数在十人以下有基诺族、裕固族、京族、柯尔克孜族、普米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景颇族、珞巴族、怒族、保安族等11个民族。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

“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人,增长165.9%,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

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市。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31.3%)比全市水平高出8.5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口所占比重(18%和3.5%)分别比全市水平高出7.1个和1.6个百分点。

2 000年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来上海工作、学

习、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回族人口最多 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2000年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来上海工作、学习、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人,增长165.9%(见表1),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各个民族的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与“五普”的0.6%相比明显提高。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表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总量情况

2、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回族人口最多

在上海的55个少数年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来上海工作、学习、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的总量与分布 1、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

人,增长165.9%(见表1),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各个民族的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与“五普”的0.6%相比明显提高。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表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总量情况

2、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回族人口最多 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表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变化 单位:人

(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 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不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

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概况

1、性别比相对均衡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

2、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年轻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

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见表3)。

表3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 单位:% 

 3、少数民族中外来人口比重较大 少数民族人口中外来人口所占比重为64.4%,高于全市39%的总体水平(见图2)。这表明,上海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正在吸引全国各族人民来工作、学习和定居。

图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户籍分布 4、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程度较高 与2000年相比,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状况也有长足的进步。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来看,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分别是3.5%、18%和9.8%,比2000年提高了2.2个、7.1个和1.1个百分点。

图3 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比较 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市。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31.3%)比全市水平高出8.5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口所占比重(18%和3.5%)分别比全市水平高出7.1个和1.6个百分点(见图3)。

【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各街道、镇常住人口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各街道、镇常住人口数据 1、浦东新区:5044430人 潍坊新村街道 100548人 陆家嘴街道 112507人 周家渡街道 144668人 塘桥街道 76916 人 上钢新村街道 104932人 南码头路街道 107130人 沪东新村街道 112031人 金杨新村街道 206017人 洋泾街道 146237人 浦兴路街道 177468人 东明路街道 121449人 花木街道 221327人 申港街道 20219 人 川沙新镇 369032人 高桥镇 184486人 北蔡镇 276547人 合庆镇 132038人 唐镇 129267人 曹路镇 186012人 金桥镇 81537 人 高行镇 137625人 高东镇 110552人 张江镇 165297人 三林镇 360516人 惠南镇 213845人 周浦镇 147329人 新场镇 84183 人 大团镇 71162 人 芦潮港镇 27850 人 康桥镇 174672人 航头镇 110060人 六灶镇 51013 人 祝桥镇 105807人 泥城镇 62519 人 宣桥镇 59567 人 书院镇 59831 人 万祥镇 24346 人 老港镇 37408 人 外高桥保税区 1349 人 金桥出口加工区 5514 人 张江高科技园区 23617 人

2、新黄浦区: 原黄浦区429891人+原卢湾区248779人=678670人 原黄浦区: 南京东路街道:66285人 外滩街道:64896人 半淞园路街道:89776人 小东门街道:74994人 豫园街道:61042人 老西门街道:72898人 原卢湾区: 五里桥街道 82403 打浦桥街道 59085 淮海中路街道 57931 瑞金二路街道 49360 3、静安区:246788 江宁路街道 75182 石门二路街道 34392 南京西路街道 36451 静安寺街道 29218 曹家渡街道 71545 虹口区:852476 欧阳路街道73394人,曲阳路街道102586人,广中路街道122756人,嘉兴路街道125755人,凉城新村街道98196人,四川北路街道86688人,提篮桥街道114013人,江湾镇街道129088人。 杨浦区:1313222 定海路街道 100480 平凉路街道 85870 江浦路街道 95382 四平路街道 92505 控江路街道 105613 长白新村街道 70195 延吉新村街道 90334 殷行街道 192554 大桥街道 124954 五角场街道 149090 新江湾城街道 27251 五角场镇 178994 徐汇区:1085130人 天平路街道———60533人 湖南路街道———36281人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一、人口性别 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 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 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 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

0908-上海市虹口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统计局 ( 2011年5月5日 )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通过4000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虹口区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1]: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2]为85247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072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8250人,减少0.96%。平均每年减少82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10%。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虹口区常住人口为196105人,占23.00%,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48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1221人,增长86.97%。平均每年增加912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46%。 二、家庭户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24963户,家庭户人口为80248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3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22509人,占49.56%;女性人口为429967人,占50.4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59下降为98.27。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8736人,占6.89%;15-64岁的人口为672816人,占78.9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0924人,占14.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5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16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43696人,占98.9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780人,占1.0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0537人,减少1.23%,比重减少0.2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287人,增长34.64%,比重增加0.28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 2011-05-03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体市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12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注1):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注2)为2301914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67377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281414人,增长37.53%。平均每年增加628141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24%。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人,占39.00%,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46492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512078人,增长159.08%。平均每年增加55120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99%。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251160户,家庭户人口为2058144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9人减少0.3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854752人,占51.50%;女性人口为11164396人,占4 8.50%。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68上升为106.18。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985634人,占8.63%;15-64岁的人口为1870367 4人,占81.2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29840人,占10.1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1.34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743327人,占98.8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75821人,占1.2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109465人,增长36.73%,

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8 版

序言 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从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细致分析,剖析了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趋势变化。 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趋势。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 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概况 (1) 第二节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指标分析 (3) 一、上海市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 三、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占全国人口出生率比重统计 (3) 四、上海市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分析 (4) 五、上海市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分析 (5) 八、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同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上海市人口死亡率指标分析 (7) 一、上海市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上海市人口死亡率占全国人口死亡率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上海市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分析 (8) 五、上海市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分析 (9)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0916-上海市青浦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青浦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青浦区统计局 2011年 5 月 3 日 --------------------------------------------------------------------------------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青浦区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通知》的规定,我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区和各镇、街道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区5000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i: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8镇3街道(含青东农场)常住人口ii为108102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9586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85159人,增长81.42%。平均每年增加4851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14%。 全区常住人口中,区外来本区常住人口为626391人,占57.94%,其中:区外市内为21407人,占1.98%,外省市为604984人,占55.96%。外省市来本区常住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6823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36753人,增长2.60倍。平均每年增加4367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3.65%。

二、家庭户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90542户,家庭户人口为94958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9人减少了0.5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75037人,占53.19%;女性为505985人,占46.81%。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17上升为113.65。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05471人,占常住人口的9.76 %;15-59岁的人口为863004人,占常住人口的79.83%;60-64岁的人口为36695人,占常住人口的3.3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5852人,占常住人口的7.0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4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54个百分点,60-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0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04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各街道、镇常住人口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各街道、镇常住人口数据1、浦东新区:5044430人 潍坊新村街道100548人 陆家嘴街道112507人 周家渡街道144668人 塘桥街道76916人 上钢新村街道104932人 南码头路街道107130人 沪东新村街道112031人 金杨新村街道206017人 洋泾街道146237人 浦兴路街道177468人 东明路街道121449人 花木街道221327人 申港街道20219人 川沙新镇369032人 高桥镇184486人 北蔡镇276547人 合庆镇132038人 唐镇129267人 曹路镇186012人 金桥镇81537人

高行镇137625人 高东镇110552人 张江镇165297人 三林镇360516人 惠南镇213845人 周浦镇147329人 新场镇84183人 大团镇71162人 芦潮港镇27850人 康桥镇174672人 航头镇110060人 六灶镇51013人 祝桥镇105807人 泥城镇62519人 宣桥镇59567人 书院镇59831人 万祥镇24346人 老港镇37408人 外高桥保税区1349人 金桥出口加工区5514人张江高科技园区23617人2、新黄浦区:

原黄浦区: 南京东路街道:66285人 外滩街道:64896人 半淞园路街道:89776人 小东门街道:74994人 豫园街道:61042人 老西门街道:72898人 原卢湾区: 五里桥街道82403 打浦桥街道59085 淮海中路街道57931 瑞金二路街道49360 3、静安区:246788 江宁路街道75182 石门二路街道34392 南京西路街道36451 静安寺街道29218 曹家渡街道71545 虹口区:852476 欧阳路街道73394人,曲阳路街道102586人,广中路街道122756人,嘉兴路街道125755人,凉城新村街道98196人,四川北路街道86688人,提篮桥街道114013人,江湾镇街道129088人。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 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 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 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 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一)?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19.2%,银行贸易部门的投资占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7.2%。在五年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493亿元,超过计划的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588.4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8%,农业增长4.5%;轻工业增长12.9%,重工业增长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1958至1960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从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1958-1962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5.9%,轻工业年均下降2%,国民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