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计算机基础实践》实验指导书-2

《计算机基础实践》实验指导书-2

《计算机基础实践》实验指导书-2
《计算机基础实践》实验指导书-2

《计算机科学导论》实验指导书

欧阳一鸣王浩编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导论》实验

《计算机科学导论》实验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该实验指导书共安排五个实验,内容包括:Windows的基本操作、使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利用Excel进行表格编排等等。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上需要写明的项目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题目、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实验一 Windows 基本操作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Windows 的启动和安全退出的方法。

(2)掌握Windows 的窗口、菜单栏、工具栏及任务栏的基本操作。

(3)掌握Windows 常用快捷键的使用方法。

(4)掌握应用程序的多种启动方法以及切换和退出应用程序的方法。

(5)掌握Windows 环境下的汉字输入方法。

(6)掌握Windows 帮助的使用。

(7)实验内容

(8)启动Windows ,打开“我的电脑”窗口,熟悉Windows 窗口组成,然后对窗口

作下列操作:

1)移动窗口。

2)改变窗口的大小、使滚动条出现,然后滚动窗口的内容。

3)最大化、最小化、复原和关闭窗口。

(9)打开“控制面板”窗口,再打开“控制面板”中的“字体”窗口,然后进行下列

操作:

1)通过任务栏和快捷键切换当前的窗口。

2)以不同方式排列已打开的窗口(层叠、横向平铺、纵向平铺)。

3)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单击“查看”菜单下的“大图标”、“小图标”、“列表”

“详细资料”命令项,观察窗口中的各项的变化。用工具栏上的“查看”命令

按钮重复做一遍。

(10)通过二种方法查看当前的日期和时间,如果日期和时间不正确,请进行修改。

(11)分别通过以下方法启动“画图”程序(windows-xp下程序文件路径为"

C:\WINDOWS\system32 \mspaint.exe",在windows2000下程序文件路径为"

C:\WINNT\system32 \mspaint.exe"),然后退出该程序。

1)通过“开始”菜单→“程序”→“附件”,启动“画图”程序。

2)通过“开始”菜单的“搜索”命令,启动“画图”程序。

3)通过“开始”菜单的“运行”命令,启动“画图”程序。

4)通过浏览驱动器和文件夹,启动“画图”程序。

(12)通过“开始”菜单的“设置”命令,在“开始”菜单中添加“记事本”程序(windows-xp

下程序文件路径为C:\Windows\Notepad.exe, 在windows2000下程序文件路径为"

C:\WINNT\Notepad.exe),观察“开始”菜单有何变化,然后再在“开始”菜单中

将添加的“记事本”程序删除。

(13)启动“记事本”程序,分别用任务栏上的输入法按钮和快捷键,切换输入法,并进

行输入练习,然后退出该程序(文件不保存)。

(14)在桌面上创建启动“画图”程序的快捷方式。

(15)使用Windows 的快捷键完成下面的操作:

1)复制、剪切、粘贴、撤消。

2)关闭当前窗口或退出程序。

3)切换到上次使用的窗口。

4)显示“查找:所有文件”。

5)显示“查找:计算机”。

6)显示“帮助”。

7)显示“运行”命令。

8)显示“开始”菜单。

9)显示“Windows资源管理器”。

10)显示“系统属性”对话框。

(16)通过Windows 的"帮助",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帮助信息。

1)通过“目录”标签,获取帮助信息。

2)通过“索引”标签,获取帮助信息。

3)通过“搜索”标签,获取帮助信息。

4)通过对话框标题栏上的“?”图标,直接获取帮助信息。

(17)通过“开始”菜单,安全退出Windows 。

2.实验设备

(1)硬件:PC计算机一台。

(2)软件: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Word 2000/2003。

3.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教材中与本实验相关的内容,熟悉Windows 的启动和退出,熟悉Windows 的窗口、菜单栏、工具栏及任务栏的基本操作,掌握Windows 环境下的汉字输入方法及常用快捷键的用法,掌握应用程序的多种启动方法以及切换和退出应用程序的方法,会用Windows 的帮助文件。

实验二 Windows 资源管理器与控制面板的使用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资源管理器的启动方法和窗口组成。

(2)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3)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方法。

(4)掌握桌面显示属性的更改。

(5)了解本机字体的查看。

(6)了解鼠标、键盘属性的设置。

(7)掌握输入法属性的更改。

2. 实验内容

(1) 打开资源管理器,熟悉资源管理器的窗口组成,资源管理器的菜单命令主要有三大

类:文件、编辑和查看,窗口的左侧窗格显示文件夹树,右侧窗格显示活动文件

夹中的内容,然后进行下列操作:

1)添加工具栏, 然后将其隐藏,并适当调整左、右窗格的大小。

2)改变文件和文件夹的显示方式及排序方式,观察相应的变化。

(2) 文件或文件夹的选择。

1)选择单个文件或文件夹。

2)选择多个文件或文件夹。

3)选择右窗格中的全部内容。

4)反向选择。

5)取消选择。

(3) 文件或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更名和删除,用户可以在文件夹树中任意位置

建立新文件夹。

1)在D盘上创建一个名为St的新文件夹,再在St文件夹下创建一个名为Stsub

的子文件夹。

2)在C:\Windows文件夹中任选几个类型为“文本文档”的文件,将它们复制

到D:\St文件夹。

3)将D:\St文件夹中的一个文件移动到Stsub子文件夹中。

4)在D:\St文件夹中创建一个类型为"文本文档"的空文件,文件名为“Stfile”,

然后将其更名为“Myfile”。

5)删除Myfile 文件和Stsub子文件夹。

(4) 格式化U盘,在U盘上建立Test新文件夹,然后将D:\St文件夹中的文件复制到

U盘Test新文件夹中。

(5) 查看“Microsoft Word文档”的文件类型,了解该类文件的默认扩展名、内容类型、

打开方式,并更改该类文件的图标。

(6) 查看任一文件夹的属性,了解该文件夹的位置、大小、包含的文件及子文件夹数、

创建时间等信息。

(7) 试进行下列桌面操作:

1)在桌面上建立一个名为“我的常用程序”的文件夹。

2)在该文件夹中建立常用程序(如资源管理器、Word等)的快捷方式。

3)重命名、删除、恢复在桌面上建立的文件夹。

4)在桌面上建立Word的快捷方式图标并通过该图标打开Word应用程序。

5)在桌面上分别按名称、类型、日期和大小来排列图标。

(8) 在控制面板中双击“显示”,或右键单击桌面再选择“属性”命令,通过“显示属

性”对话框,进行下列操作:

1)选择名为Clouds的墙纸,分别以“平铺”、“拉伸”和“居中”方式显示在桌

面上,然后观察实际效果。

2)取消墙纸,选择“无”,然后观察实际效果。

3)选择名为“三维文字”的屏幕保护程序,并将显示文字改为“我的电脑”,字

体设为“隶书”,旋转方式设为“醉八仙式”,等待时间设置为1分钟,然后观

察实际效果。

4)选择名为“沙漠”的方案作为桌面的外观,然后观察实际效果。

5)将桌面的外观恢复为“Windows标准”方案,并取消图案和屏幕保护程序。

6)按自己的喜好更改“我的电脑”图标,然后观察实际效果。

(9) 在控制面板中打开“字体”文件夹,以“详细资料”方式查看本机已安装的字体,

打开文件名为“宋体”的文件,然后将其关闭。

(10)在控制面板中打开“鼠标”属性窗口,并按自己的习惯选择“左手”或“右手”习

惯,根据“测试区域”,调整鼠标双击速度;选择“3D指针”方案,适当调整指针速度,并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显示指针的轨迹,然后观察实际效果,最后恢复初始设置。

(11)在控制面板中打开“键盘”属性窗口,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按键速度,将切换语言

的快捷键设为“左Alt+Shift”,然后通过快捷键进行操作,最后恢复初始设置。

(12)在控制面板中打开“输入法”属性窗口,将“智能ABC输入法”的快捷键设置为

“Ctrl+shift+9”,风格设置为“光标跟随”,功能设置为“词频调整”和“笔形输

入”,然后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一行汉字,在任务栏上隐藏输入法指示器,

然后再将其恢复。

3.实验设备

(1)硬件:PC计算机一台。

(2)软件: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Word 2000/2003。

4. 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教材中与本实验相关的内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启动方法和窗口组成,熟悉资源管理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方法,了解桌面显示属性的更改方法,了解本机字体的查看及鼠标、键盘属性的设置,掌握输入法属性的更改。

实验三 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文档的建立、保存与打开。

(2)掌握文本内容的选定与编辑。

(3)掌握文本的替换与英文校对。

(4)掌握文档的不同显示方式。

(5)掌握字符的格式化。

(6)掌握段落的格式化。

(7)掌握项目符号和编号的使用。

(8)掌握分栏操作。

2.实验内容

(1)新建一空白Word文档,输入以下内容,然后在文本的最前面插入一行标题:Internet

的发展,并以Myword1.doc为文件名(保存类型为“Word”文档)保存在当前文件夹中,然后关闭该文档。

Interne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其前身ARPA网。该网络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为进行国防研究项目而开发的一个实验性网络,它把美国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广域网。

以ARPA网为主干网、以TCP/IP协议为核心将众多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从而形成了Internet的雏形,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称为一个实用性的网络。

(2)打开所建立的Myword1.doc文件,然后在文本的最后另起一段,输入以下内容。

随着小型机、微型机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ARPA开始了一个称为Internet的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连技术。作为该计划的重要成果就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络协议IP,从而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有了统一的规范。

在Internet的发展历程中NSF网也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NSF网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建立的一个广域网,并与Internet互联。80年代后期,由于NSF网的能力不断强化,已经逐步取代了ARPA网演变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90年代初,IBM、MCI和MERIT等联合组建了ANS(Advanced Networks and Services)公司,并建立了一个ANS网,其传输速率远大于NSF。由ANS网取代NSF 网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使Internet的性能与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将正文第二段与第三段互换位置,将标题后正文的五个自然段首行缩进0.8 厘米,

并将文件以同名另存到软盘,然后在当前文本的最后另起一段,复制标题以下的三段正文。

(4)将最后三段文本中所有的“Internet”替换为“国际互连网”。

(5)利用拼写检查功能检查所输入的英文单词是否有拼写错误,如果有拼写错误,请将

其改正。

(6)以不同的显示方式(如普通视图、大纲视图等)显示文档。

(7)将标题“Internet的发展”设置为隶书、二号、居中,并将标题中的汉字设置为

蓝色、字符间距设置为加宽7磅、文字提升5磅,并加上“双波浪下划线”;将标题中的英文字体设置为Arial,并且加粗、倾斜,然后为标题添加“灰色-20%”的底纹及“线型宽度为3磅”的边框。

(8)将标题后正文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设为楷体、五号,将正文的第二自然段设为隶书、

小四。

(9)将第一自然段中的“该网络是……构成一个广域网。”设为粗体,下划线为双下划

线。

(10)将正文第四和第五自然段行间距设为最小值16磅,字间距设为加宽1.5磅;然后

将它们分成等宽的两栏,中间加分割线,并使第四段首字下沉2行、距正文0.1

厘米。

(11)将正文第一段的段前间距和第三段的段后间距设置为一行的宽度,正文最后三段

的段前间距设置为二行的宽度,同时取消正文最后三段的首行缩进;并给最后三

段加上红色正方形项目符号、文字位置缩进1厘米。

(12)将文档以Myword2.doc为文件名另存到软盘。

3.实验设备

(1)硬件:PC计算机一台。

(2)软件: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Word 2000/2003。

4. 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教材中与本实验相关的内容,学习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方法,包括文档的建立、保存与打开,文本内容的选定与编辑,文本的替换与英文校对,以及文档的不同显示方式等;学习文本格式的编排方法,包括字符的格式化,段落的格式化,项目符号和编号的使用,以及分栏操作、边框和底纹的使用等。

*附样张一

Interne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其前身ARPA网。该网络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为进行国防研究项目而开发的一个实验性网络,它把美国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广域网。

随着小型机、微型机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ARPA开始了一个称为Internet 的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连技术。作为该计划的重要成果就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络协议IP,从而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有了统一的规范。

以ARPA网为主干网、以TCP/IP协议为核心将众多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从而形成了Internet的雏形,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称为一个实用性的网络。

I n t e r n e t的发展历程中

N S F网也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N S F网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建立的一个广域网,并与I n t e r n e t互联。80年代后期,由于N S F网的能力不断强化,已经逐步取代了A R P A网演变成为I n t e r n e t的主干网。

90年代初,I B M、M C I和M E R I T 等联合组建了A N S(A d v a n c e d N e t w o r k s a n d S e r v i c e s)公司,并建立了一个A N S网,其传输速率远大于N S F。由A N S网取代N S F 网成为I n t e r n e t的主干网,使I n t e r n e t的性能与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际互连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其前身ARPA网。该网络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为进行国防研究项目而开发的一个实验性网络,它把美国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广域网。

?随着小型机、微型机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ARPA开始了一个称为国际互连网的研究计

划,主要研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连技术。作为该计划的重要成果就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络协议IP,从而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有了统一的规范。

?以ARPA网为主干网、以TCP/IP协议为核心将众多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从而形成了

国际互连网的雏形,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称为一个实用性的网络。

实验四表格制作、图文混排及页面排版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表格的建立。

(2)掌握表格的编辑。

(3)掌握表格数据的计算。

(4)掌握由表格数据生成图。

(5)掌握艺术字体的使用。

(6)掌握图片的插入及其格式的设置。

(7)掌握文本框的使用。

(8)掌握页面排版。

(9)掌握公式编辑器的使用。

2. 实验内容

(1)建立如下所示的表格,并以Myword3.doc为文件名保存在当前文件夹中:

(2)在“化学”的右边插入二列,列标题分别为“平均分”和“总分”,并通过插入公

式计算各人的平均分(保留1位小数)和总分;在表格的最后增加三行,行标题分别为“单科最高分”、“单科最低分”和“单科平均分”,并通过插入公式计算各科相应分数(保留1位小数)。

(3)表格第一行的行高设置为25磅最小值,该行文字为黑体、四号,并水平、垂直居中;

其余各行的行高设置为20磅最小值,文字为宋体、五号,文字垂直底端对齐;姓名列居中,其它列分数靠右对齐。

(4)将表格各列的宽度设置为最合适列宽,并按各人的总分从高到底排序,然后将整个

表格居中。

(5) 将表格的外框线设置为2.25磅的粗线,内框线为1磅,第一行的下框线与第一列的

右框线设置为1.5磅的双线,然后对整个数据区添加“灰色-15%”的底纹。

(6) 表格的上面插入一行,合并单元格,然后输入标题“成绩表”,格式为宋体、小三、

粗体、居中;在表格下面插入当前日期,格式为楷体、小四、粗体、倾斜、加下划线。

(7) 根据表格内五位同学的数学、物理、化学成绩,在表格的下面生成直方图,然后将

文件以同名另存到软盘。

(8) 打开保存的A:\ Myword1.doc 文件,将标题“Internet 的发展”改为艺术字体,式

样如样张三所示,字体为隶书、32号、红色。

(9) 在第一段正文前插入如样张三所示的剪贴画。采用嵌入方式插入,剪贴画的高度、

宽度均缩小至45%。

(10) 在正文的第四和第五段中插入如样张三所示的剪贴画,剪贴画的高度和宽度的缩

放比例设置为200%,剪贴画版式为“四周型”,填充颜色为“灰色-25%”、半透明,并拖放到样张三所示的位置。

(11) 在样张三所示的位置插入横排文本框。在文本框中插入样张三所示的剪贴画,该

剪贴画通过点击“插入”—“图片”—“自选图形”—“其他自选图形”—“网络”而找到,剪贴画高度、宽度的缩放比例分别为83 % 和131 %,然后在文本框中插入“国际互连网的发展”几个字,字体为隶书、小四。

(12) 在文章末尾输入公式:?∑

--+-==7310

1

3333

dx x y x a a x s i i i

i i ; e x =1+!!3!232n x x x x n

?+++

(13) 输入页眉“Internet 的发展”,宋体、五号,并将文档的上、下页边距分别调整为

75 磅和70 磅;左、右页边距分别调整为90 磅和85 磅,页眉、页脚距边界分别为43 磅和50 磅,通过打印预览观看排版的效果,最后将文档以Myword4.doc 为文件名另存到软盘。

3. 实验设备

(1) 硬件:PC 计算机一台。

(2) 软件: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Word 2000/2003。

4. 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教材中与本实验相关的内容,学习Word文档中表格的建立和编辑,学习表格数据的计算以及由表格数据生成图的方法,掌握艺术字体的使用,学习图片的插入及其格式的设置,学习文本框的使用以及图文混排的方法,掌握页面格式的设置和页面效果的预览方法。

*附样张二

2002年10月22日

*附样张三

Internet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其前身ARPA 网。该网络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为进行国防研究项目而开发的一个实验

性网络,它把美国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连接起来,构成一

个广域网。

随着小型机、微型机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ARPA 开始了一个称为Internet 的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连技术。作为该计划的重要成果就是传输控制协议TCP 和网络协议IP ,从而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有了统一的规范。

以ARPA 网为主干网、以TCP/IP 协议为核心将众多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从而形成了Internet 的雏形,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称为一个实用性的网络。

在Internet 的发展历程中NSF 网也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NSF 网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建立的一个广域网,并与Internet 互联。80年代后期,由于NSF 网的能力不断强化,已经逐步取代了ARPA 网演变成为Internet 的主干网。

90年代初,IBM 、MCI 和MERIT 等联合组建了ANS (Advanced Networks and Services )公司,并建立了一个ANS 网,其传输速率远大于NSF 。由ANS 网取代NSF 网成为Internet 的主干网,使Internet 的性能与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3

10

13333

dx

x y x a a x s i i i i i ; e x =1+!!3!232n x x x x n

?+++

实验五Excel工作表的建立、编辑和格式化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工作表中数据的输入。

(2)掌握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3)掌握数据的编辑修改。

(4)掌握数据的移动、复制和选择性粘贴。

(5)掌握单元格及区域的插入和删除。

(6)掌握工作表的插入、删除、复制、移动和重命名。

(7)掌握工作表数据的自定义格式化和自动格式化。

2. 实验内容

(1)建立如下所示的Excel工作表,并以MyExce1.XLS为文件名保存在当前文件夹中。

(2)通过插入函数,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分,并求出单科最高分和单科平均分,再利用IF

函数总评出优秀学生(总分≥270分),最后求出优秀率(优秀率=优秀人数/总人数)。

(3)将表格的标题改为“计算机专业部分同学专业课考试成绩表”,合并单元格(A1:G1),

行高设置为40磅,文本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居中对齐,字体为宋体、加粗、16号,加“单下划线”。

(4)合并单元格(A2:G2),将表格的内容设置为水平方向靠右对齐,垂直方向居中对齐,

字体为黑体、加粗、倾斜、12号。

(5)将表格各栏标题设置成隶书、粗体、12号,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居中对齐;再将表格

中的其他内容居中,平均分保留小数一位。

(6)在表格的“姓名”后面插入一列“性别”,内容见实验的样张四所示。

(7)使“优秀率”这行与上面的数据空一行,然后将“优秀率”设置在单元格左上角,

其值用百分比式样表示并垂直居中。

(8)将每个学生的各科成绩及总评(A3:G12)转置复制到A17起始的区域,形成第二个

表格。

(9)在第二个表格中只保留总评为“优秀”的学生数据。

(10)在Sheet2工作表前插入一张工作表Sheet4,然后将Sheet4移动到Sheet3的后面,

再将Sheet4删除。

(11)将Sheet1工作表改名为“成绩表”,再将其复制到Sheet2工作表前,形成“成绩表

(2)”。

(12)将“成绩表”工作表中的第二个表格移动到Sheet2工作表中,

(13)在“成绩表”工作表中,设置表格边框线,外框为最粗的单线,内框为最细单线,

“单科最高分”这行的上框线与各栏标题的下框线为双线。

(14)设置单元格填充色,对表格的数值区域及优秀率设置25%的灰色。

(15)将“总分”、“总评”各列宽度设置为“最适合的列宽”。

(16)对移动到Sheet2工作表中的表格自动套用“彩色1”格式,然后将该表格的填充

色改为浅黄色,字体改为黑色(效果见样张五)。

(17)将MyExce1.XLS文档同名另存到软盘。

3.实验设备

(1)硬件:PC计算机一台。

(2)软件: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Word 2000/2003,Excel 2000/2003。

4. 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教材中与本实验相关的内容,掌握工作表中数据的输入、编辑和修改,掌握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掌握数据的移动、复制和选择性粘贴,掌握单元格及区域的插入和删除,掌握工作表的插入、删除、复制、移动和重命名,掌握工作表数据的自定义格式化和自动格式化。

*附样张四

计算机专业部分同学专业课考试成绩表

考试日期:2002/6/25

*附样张五

实验六数据图表的创建、编辑和格式化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图表的创建。

(2)掌握图表的编辑。

(3)掌握图表的格式化。

2. 实验内容

1.启动Excel ,在空白工作表中输入以下数据(或从保存的El.XLS文件中复制),并以E3.XLS为文件名保存在当前文件夹中:

2.对表格中的所有学生的数据,在当前工作表中创建嵌入的条形圆柱图图表,图表标题为“学生成绩表”。

3.取王大伟、李枚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的数据,创建独立的柱形图图表“图表1”。

4.对Sheet1中创建的嵌入图表进行如下编辑操作:

(1)将该图表移动、放大到A9:G23区域,并将图表类型改为簇状柱形圆柱图。

(2)将图表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数据系列删除,然后再将计算机基础的数据系列添加到图表中,并使计算机基础数据系列位于大学英语数据系列的前面。

(3)为图表中计算机基础的数据系列增加以值显示的数据标记。

(4)为图表添加分类轴标题“姓名”及数值轴标题“分数”。

5.对Sheetl中创建的嵌入图表进行如下格式化操作:

(1)将图表区的字体大小设置为11号,并选用最粗的圆角边框。

(2)将图表标题“学生成绩表”设置为粗体、14号、单下划线:将分类轴的标题“姓名”设置为粗体、11号;将数值轴标题“分数”设置为粗体、11号、45度方向。

(3)将图例的字体改为9号、边框改为带阴影边框,并将图例移到图表区的右下角。

(4)将数值轴的主要刻度问距改为10、字体大小设置为8号:将分类轴的字体大小设置为8号。

(5)去掉背景墙区域的图案。

(6)将计算机基础数据标记的字号设置为16号、上标效果。

(7)按样张所示,调整绘图区的大小。

(8)按样张所示,在图表中加上指向最高分的箭头与文字框。文字框中的字体设置为10号,并添加25%的灰色图案。

6.对“图表l”中的独立图表,先将其更改为“黑白柱形图”自定义类型,然后按样张调整图形的大小并进行必要的编辑与格式化。

7.存盘退出Excel ,并将E3.XLS文档同名另存到软盘。

三、样张

1.E3.XLS_Sheet1样张:

2.E3.XLS_“图表1”样张:

工程热力学实验 二氧化碳PVT实验指导书(2012.06.07)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和临界状态时气液突变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二氧化碳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简单可压缩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温度和比容之间有确切的关系,可表示为: (,,)=0 (7-1-1) F p v T 或 =(,) (7-1-2) v f p T 在维持恒温条件下、压缩恒定质量气体的条件下,测量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是实验测定气体p-v-T关系的基本方法之一。1863年,安德鲁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等温压缩过程,阐明了气体液化的基本现象。 当维持温度不变时,测定气体的比容与压力的对应数值,就可以得到等温线的数据。 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有气、液相变的直线段,而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是正双曲线,任何时候也不会出现直线段。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上,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才逐渐接近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所以,理想气体的理论不能说明实际气体的气、液两相转变现象和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为73.87bar(7.387MPa),临界温度为31.1℃,低于临界温度时的等温线出现气、液相变的直线段,如图1所示。30.9℃

是恰好能压缩得到液体二氧化碳的最高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的等温线具有斜率转折点,直到48.1℃才成为均匀的曲线(图中未标出)。图右上角为空气按理想气体计算的等温线,供比较。 1873年范德瓦尔首先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提出修正。他考虑了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p a v v b RT + -=2 (7-1-3) 或写成 pv bp RT v av ab 320-++-=() (7-1-4) 范德瓦尔方程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气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式(7-1-4)表示等温线是一个v 的三次方程,已知压力时方程有三个根。在温度较低时有三个不等的实根;在温度较高时有一个实根和两个虚根。得到三个相等实根的等温线上的点为临界点。于是,临界温度的等温线在临界点有转折点,满足如下条件: ( )??p v T =0 (7-1-5)

机械设计试验指导书

上海百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https://www.sodocs.net/doc/1711262204.html, 机械设计试验指导书 第一次机械设计结构展示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机械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及失效形式; 2.了解轴系零部件的类型、组成结构及失效形式; 3.了解常用的润滑剂及密封装置; 4.了解常用紧固联接件的类型; 5.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械结构及装配的展示与分析,增加对其直观认识。 二、实验设备 机构模型;典型机械零件实物;若干不同类型的机器。 三、实验内容、步骤 在实验室要认识的典型机械零件主要有螺纹联接件、齿轮、轴、轴承、弹簧,具体内容如下: 1.各种类型的螺纹联接实物,各种类型的螺栓、螺母及垫圈实物,螺纹联接的失效实物,各种类型的键、销实物,各种类型的键、销失效实物,各种类型的焊接、铆接实物; 2.各种类型及各种材质的齿轮、齿轮加工刀具、蜗轮蜗杆、带、带轮、链条、链轮、螺旋传动的零部件实物,失效零件实物; 3.各种类型的轴、轴承实物,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实物,轴瓦和轴承衬实物,轴承、轴、轴瓦失效实物; 4.各种类型的弹簧和弹簧失效实物,各种联轴器、离合器实物模型。 四、注意事项 注意保护零件陈列柜中的零件。 五、实验作业 1.请回答在实验室所见到的零部件如螺栓、键、销、弹簧、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各 有哪些类型? 2.请举出螺栓、键、齿轮、滚动轴承的一种使用情况以及相应的失效形式。 六、问题思考 1.传动带按截面形式分哪几种?带传动有哪几种失效形式? 2.传动链有哪几种?链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些? 3.齿轮传动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齿轮的失效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4.蜗杆传动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几种? 5.轴按承载情况分为哪几种?轴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哪些? 6.联轴器与离合器各分为哪几类?各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7.弹簧的主要类型和功用是什么? 8.可拆卸联接和不可拆卸联接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9.零件和构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常用带传动效率测试分析实验台

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作者:————————————————————————————————日期:

电子线路实验 指导书 苏州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

前言 电子线路实验是电子、电气类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去处理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本书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出发,选编18个实验,覆盖了教学基本要求中的主要内容,某些部分作了适当加深加宽。并强调了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应逐步掌握下列内容: (1)常用电子电路元件的特性、选用和基本参数测量方法 (2)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 (3)常用电子量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4)常用电子电路的选型、设计、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方法对同一实验,指导书设计了若干组不同的性能指标。学生应根据指导老师的安排,任选一组参数进行电路设计、安装和调试。

实验须知 为保证实验质量,必须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上做到以下要求: 一、实验前 (1)电路选型:根据电路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结合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查阅有关电子电路资料,确定电路的形式,画出电路原理图,必要时画出实际连线图。 (2)电路设计:根据要求的性能指标,对电路进行理论设计和计算,确定所选用元件的规格、型号和实际数值,列写元件清单,并把他们标注在电路图上。(3)测试方案设计:根据电路的性能指标和测量原理,确定测试方法和步骤,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并列出仪器设备清单。 二、实验过程 (1)电路安装 按照电路原理图,以有源器件为核心,合理布局,逐级安插元器件并连接走线。要特别注意电源线、地线、信号输入线和输出线的安排,仔细核对元件数值、极性和管脚位置。电路安装完成后,应对照电路原理图,认真检查电路板上的元件连接情况,避免漏接、错接。 (2)通电及直流工作状态检查: 将电源电压调调整到要求值,并按正确的极性接入电路板然后接通直流电源。通电后,首先检查电路板上直流电源电压是否正常。逐级检查有源器件的直流工作点,判断是否在正常范围。如有相应调节元件,应将直流工作点调到要求值。(3)动态调试和性能指标测量: 根据拟定的测试方案,调整信号源的输出波形,将其接入板。逐级检查电路的输出,并记录数据和波形计算电路的性能指标。如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分析原因,重新调整电路或改进电路。实验过程中,发现电路异常,应立即断开电源,以免损坏元器件及仪器设备。 三、实验后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原始记录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精)

《机械设计基础》 实 验 指 导 书 《机械设计基础》课题组编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电学院机设教研室2006年5月 目录 实验一:机构和机械传动的陈列演示 实验二、低碳钢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实验三、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实验四、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实验 实验五、减速器的拆装 实验六、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定实验七、轴系结构组合设计 实验八、机械传动测试实验 实验九、回转体动平衡实验

实验一:机构和机械传动的陈列演示 一、实验目的 1、“机械基础”是高校工科有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机构及机械零件的组成,建立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 2、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更具体的了解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平面机构和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结构特点、组成、运动和传动特点。 3、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对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学习本科程的具体内容及学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二、实验步骤 1、实验室有两种模型陈列柜:一组为机械原理部分,另一组为机械设计部分。首先让同学观看机械原理部分(平面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特点,然后观看机械传动部分。实验时让平面机构和机械传动动起来,老师对每一部分进行介绍。 2、观看通用零部件。因每种零部件上都有说明。所以这一部分可以采取教师介绍的方法和同学自己观看的办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通用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及用处。 三、实验设备 模型陈列柜,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 机械原理部分有:

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全解

实验一 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增强热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学习本实验中所涉及的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由实验数据计算出比热容数值和比热容关系式的方法。 3.学会实验中所用各种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热力学可知,气体定压比热容的定义式为 ( )p p h c T ?=? (1)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定压流动过程中,p dQ dh M =, 此时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表示 为 p p T Q M c )(1??= (2) 当气体在此定压过程中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气体在此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可由下式确定 ) (1221 t t M Q c p t t pm -= (kJ/kg ℃) (3) 式中,M —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Q p —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吸收的热量,kJ/s 。 大气是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当湿空气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其中的水蒸汽也要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要根据湿空气的相对湿度来确定。如果计算干空气的比热容,必须从加热给湿空气的热量中扣除这部分热量,剩余的才是干空气的吸热量。 低压气体的比热容通常用温度的多项式表示,例如空气比热容的实验关系式为 3162741087268.41002402.41076019.102319.1T T T c p ---?-?+?-=(kJ/kgK) 式中T 为绝对温度,单位为K 。该式可用于250~600K 范围的空气,平均偏差为0.03%,最大偏差为0.28%。 在距室温不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性的,即可近似的表示为 Bt A c p += (4) 由t 1加热到t 2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为 m t t t t pm Bt A t t B A dt t t Bt A c +=++=-+=? 2 21122 1 21 (5) 这说明,此时气体的平均比热容等于平均温度t m = ( t 1 + t 2 ) / 2时的定压比热容。 因此,可以对某一气体在n 个不同的平均温度t m i 下测出其定压比热容c p m i ,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确定

螺栓联接实验指导书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徐双满洪建平编 王青温审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 2月

螺栓联接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试受轴向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联接的受力和变形曲线(即变形协调图)。 2.掌握求联接件(螺栓)刚度C 1、被联接件刚度C 2、相对刚度C 1/C 1+C 2。 3.了解试验预紧力和相对刚度对应力幅的影响,以考察对螺栓疲劳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图1—1为螺栓联接实验机结构组成示意图,手轮1相当于螺母,与螺栓杆2相连。套筒3相当于被联接件,拧紧手轮1就可将联接副预紧,并且联接件受拉力作用,被联接件受压力作用。在螺栓杆和套筒上均贴有电阻应变片,用电阻应变仪测量它们的应变来求受力和变形量。测力环4是用来间接的指示轴向工作载荷的。拧紧加载手轮(螺母)6使拉杆5产生轴向拉力,经过测力环4将轴向力作用到螺杆上。测力环上的百分表读数正比于轴向载荷的大小。 1.螺栓联接实验机的主要实验参数如下: 1).螺栓材料为45号钢,弹性模量E 1=2.06×105N/mm 2,螺栓杆直径d=10mm ,有效变形计算长度L 1=130mm 。 2).套筒材料为45号钢,弹性模量E 2=2.06×105N/mm 2,两件套筒外径分别为D=31和32,径为D 1=27.5mm ,有效变形计算长度L 2=130mm.。 2.仪器 1)YJ-26型数字电阻应变仪。 2)YJ-26型数字电阻应变仪。 3)PR10-26型预调平衡箱。

ΔF Dn λb λm λ λm ’ θn λ F θ0 D0 Q p F Q p Q 图4-3 力-变形协调图 图4-2 LBX-84型实验机结构图 1-加载手轮 2-拉杆 3-测力计百分表 4-测力环 5-套筒 6- 电阻应变片 7-螺栓 8-背紧手轮 9-予紧手轮 三.实验原理 1.力与变形协调关系 在螺栓联接中,当联接副受轴向载荷后,螺栓受拉力,产生拉伸变形;被联接件受压力,产生压缩变形,根据螺栓(联接件)和被联接件预紧力相等,可把二者的力和变形图线画在一个坐标系中,如4-3所示。当联接副受工作载荷后,螺栓因受轴 向工作载荷F 作用,其拉力由预紧力Qp 增加到总拉力Q ,被联接件的压紧力Q p 减少到剩余预紧力Q ˊp ,这时,螺栓伸长变形的增量Δλ1,等于被联接件压缩变形的恢复Δλ2,即Δλ1=Δλ2=λ,也就是说变形的关系是协调的。因此,又称为变形协调图。 知道了力和变形的大小便可计算出连接副的刚度的大小,即力与变形之比Q/λ称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XXXX版(简)

北方民族大学《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主编 校对 审核 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二○一三年九月

目录 实验一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性能分析 (2) 实验二LC正弦波振荡器的综合分析 (8) 实验三振幅调制与解调电路研究与综合测试 (12) 实验四频率调制与解调电路研究与综合测试 (22) 实验五锁相环的工作过程及综合分析 (29)

实验一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性能分析 (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小信号谐振放大电路的组成和性能特点。 2.熟悉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3.学会频响特性的测试。 二、实验仪器与器材 1. 高频电子技术实验箱中小信号谐振放大器实验模块电路(RK-050) 2. 示波器 3. 信号源 4. 扫频仪 三、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电路 图1-1为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电路(RK-050)。图中,201P 为信号输入铆孔,当做实验时,高频信号由此铆孔输入。201TP 为输入信号测试点。接收天线用于构成收发系统时接收发方发出的信号。变压器21T 和电容12C 、22C 组成输入选频回路,用来选出所需要的信号。晶体三极管21BG 用于放大信号,12R 、22R 和52R 为三极管21BG 的直流偏置电阻,用以保证晶体管工作于放大区域,且放大器工作于甲类状态。三极管21BG 集电极接有LC 调谐回路,用来谐振于某一工作频率上。本实验电路设计有单调谐与双调谐回路,由开关22K 控制。当22K 断开时,为电容耦合双调谐回路,12L 、22L 、42C 和52C 组成了初级回路,32L 、42L 和92C 组成了次级回路,两回路之间由电容62C 进行耦合,调整62C 可调整其耦合度。当开关22K 接通时,即电容62C 被短路,此时两个回路合并成单个回路,故该电路为单调谐回路。图中12D 、22D 为变容二极管,通过改变ADVIN 的直流电压,即可改变变容二极管的电容,达到对回路的调谐。三个二极管的并联,其目的是增大变容二极管的容量。图中开关21K 控制32R 是否接入集电极回路,21K 接通时(开关往下拨为接通),将电阻32R (2K )并入回路,使集电极负载电阻减小,回路Q 值降低,放大器增益减小。图中62R 、72R 、82R 和三极管22BG 组成放大器,用来对所选信号进一步放大。 202TP 为输出信号测试点,202P 为信号输出铆孔。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张冬冬)概论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二O一五年五月

目录 目录 (2) 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方法 (3) 三、实验内容 (3) 四、实验要求 (5) 五、实验报告 (5)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及分析 (6) 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6) 三、实验原理 (6)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6) 1、观察机构的运动,弄清构件的数目 (6) 2、判别运动副类型 (6) 3、合理选择视图 (6) 4、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的草图,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7) 5、画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7) 五、实验报告 (7) 实验三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实验 (10) 一、实验目的 (10) 二、实验设备和用具 (10) 三、实验原理 (10) 四、实验步骤 (11) 五、实验报告: (12) 实验四机械零件认识实验 (15) 一、实验目的 (15) 二、实验方法 (15) 三、实验内容 (15) 四、实验要求 (17) 五、实验步骤 (17) 六、实验报告 (18) 七、思考题 (18) 实验五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 (19) 一、实验目的: (19)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9) 三、实验方法: (19) 四、实验步骤: (20) 五、实验报告: (20)

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以便对所学理论知识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2、分析常用机构基本构造及原理,了解常用机构的实际使用情况。 二、实验方法 通过观察所展示的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实验教师只作简单介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对学习《机械原理》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 三、实验内容 观摩陈列机构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槽轮机构、棘轮机构、齿轮间歇机构、空间机构以及其他教学模型等。陈列了大多数常用的机构,要求对相应的机构进行了结构和基本受力分析,对连接和安装的基本方法的作简要说明,有些常用的机构还给出了简单的应用举例。 通过本实验的观摩,学生可以对照书本所学的基本内容,初步领会机械原理的一些常用机构的基本设计与应用原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对其所学的课本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一)对机器的认识 通过对实物模型和机构的观察,学生可以认识到:机器是由一个机构或几个机构按照一定运动要求组合而成的。所以只要掌握各种机构的运动特性,再去研究任何机器的特性就不困难了。在机械原理中,运动副是以两构件的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连接及运动特征来命名的。如:高副、低副、转动副、移动副等。(二)平面四杆机构 平面连杆机构中结构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是四杆机构,四杆机构分成三大类:即铰链四杆机构,单移动副机构,双移动副机构。 1.铰链四杆机构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即根据两连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程热力学 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 P-V-T 关系 一、实验目的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掌握CO 2的p-v-t 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 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CO 的p-v-t 关系。在P-V 坐标系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 C)、临界温度 (t=31.1 C)和高于 临界温度(t=50 C)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 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 测定CQ 在低于临界温度(t=20 C 、27C )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与图四中的t s -p s 曲线比较。 3、 观测临界状态 (1) 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 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 测定CQ 的p c 、V c 、t c 等临界参 数,并将实验所得的 V c 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 德瓦 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教,简述其差异原因。 三、实验设备及原理 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 示)。 1、 2、 3、 和技巧。 4、 图一 试验台系统图

蛍渥水 H -------------------------------- * CU J空间 承压玻璃 4” 十一 Ezz E力油 高压容器 图二试验台本体 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其中1—高压容器;2 —玻璃杯;3 —压力机;4—水银;5—密 封填料;6—填料压盖;7 —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杯;9—CQ空间;10—温度计。、 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之间有:F( p,v,t)=0 或t=f(p,v) (1) 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Q的p-v-t关系,从而找出CQ的p-v-t关系。 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 先装了CQ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Q被压缩,其压力和容器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如要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塞转盘上的平衡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 出。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测量,而后再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均匀、截面不变等条件来换算得出。 四、实验步骤 1、按图一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本体上的日光灯。 2、恒温器准备及温度调节: (1)、入恒温器内,注至离盖30?50mm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规则及要求 一、作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按各次实训的预习要求,认真阅读实训指导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实 训目的,掌握实训原理,了解实训的步骤和方法。 (2)对实训中所使用的仪器、实训装置等应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注意 事项。 (3)必须清楚地知道本次实训须记录的数据项目及其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严格遵守实训室的规章制度 (1)课程规定的时间准时进入实训室。保持实训室整洁、安静。 (2)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动用实训室内的机器、仪器等一切设备。 (3)作实训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机器、仪器,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4)实训结束后,应将所用机器、仪器擦拭干净,并恢复到正常状态。 三、认真做好实训 (1)接受教师对预习情况的抽查、质疑,仔细听教师对实训内容的讲解。 (2)实训时,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仔细地按实训步骤、方法逐步进行。 (3)实训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实训现象,记录好全部所需数据,并交指 导老师审阅。 四、实训报告的一般要求 实训报告是对所完成的实训结果整理成书面形式的综合资料。通过实训报告的书写,培养学习者准确有效地用文字来表达实训结果。因此,要求学习者在自己动

手完成实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叙述实训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所使用的设备仪器的名称与型号、数据计算、实训结果、问题讨论等内容,独立地写 出实训报告,并做到字迹端正、绘图清晰、表格简明。

目录 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实验 (4)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8) 实验三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量实验 (13) 实验四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 (19) 实验五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32)

非线性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非线性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电子技术实验室

实验要求 1. 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完成指定的预习任务。预习要求如下:(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分析、掌握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必要的估算, (2)完成各实验“预习要求”中指定的内容。 (3)熟悉实验任务。 (4)复习实验中所用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 使用仪器和学习机前必须了解其性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顶,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守。 3. 实验时接线要认真,相互仔细检查,确定无误才能接通电源,初学或没有把握应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再接通电源。 4. 高频电路实验注意 (1)将实验板插入主机插座后,即已接通地线,但实验板所需的正负电源则要另外使用导线进行连接 (2)由于高频电路频率较高,分布参数及相互感应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接线时连接线要尽可能短。接地点必须接触良好。以减少干扰。(3)做放大器实验时如发现波形削顶失真甚至变成方波,应检查工作点设置是否正确,或输入信号是否过大。 5. 实验时应注意观察,若发现有破坏性异常现象(例如有元件冒烟、发烫或有异味)应立即关断电源,保持现场,报告组导教师。找出原因、排除故障,经指导教师同意再继续实验。

6. 实验过程需要改接线时,应关断电源后才能拆、接线。 7. 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数据、波形、现象)。所记录的实验结果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再拆除实验线路。 8. 实验结束后,必须关断电源、拔出电源插头,并将仪器、设备、工具、导线等按规定整理 9. 实验后每个同学必须按要求独立完成实脸报告。

实验目录 实验一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1) 实验二石英晶体振荡器(实验版1) (4) 实验三振幅调制器(实验板2) (6) 实验四调幅波信号的解调(实验板2) (9) 实验五变容二极管调频振荡器(实验板3) (12) 实验六相位鉴频器(实验板3) (14) 实验七集成电路(压控振荡器)构成的频率调制器(实验板4).17 实验八集成电路(锁相环)构成的频率解调器(实验板4) (20)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 实验归属:课内实验 课程编码:0BH01207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实验学时:8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一、实验教学的地位、任务及作用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试验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强化音响、深化理解并从中传授实用仪器设备、探索试验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 通过实验课使学生获得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事物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巩固、深化和验证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机械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 时 实验内容与要求 必开 / 选开 1 机构运动简图绘 制与结构认识实 验 2 绘制插齿机、小型冲床、油泵模型、摆动导杆机构、内燃机模型、 缝纫机的机针机构、缝纫机的脚踏驱动机构、缝鞋机的机针机构、 机车驱动机构等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自由度,分析机构 的运动,机构的组成,了解组成机构需要的各种结构。 必开 2 渐开线齿轮范成 实验 2 在一张图上,一半画标准齿轮的范成图,另一半画变位齿轮的范 成图;并计算所画的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基本参数,并分析实 验结果。 必开 3 带传动实验 2 测定带传动主、从动轮的转速n1、n2,测定带传动主、从动轮的 转转矩T1、T2,绘制带传动的滑动率和效率随带传动负载的变化 测定带传动主、从动轮的转速曲线,分析带传动的涨紧力对这些 曲线的影响。 必开 4 轴系结构测绘与 分析实验 2 分析和测绘轴系模型,明确轴系结构设计需要满足的要求(固定 与定位要求,装拆要求,调整要求,加工工艺性要求等),画两种 轴系的结构装配图。 必开四、主要设备与器材配置 主要设备有用于测绘与分析的机构25个:缝纫机,插齿机,抛光机,牛头刨床,颚式 破碎机,机械手腕部机构,制动机构,急回简易冲床,步进输送机,假支膝关节机构,装订 机机构,铆机机构等;齿轮范成仪10个;插齿演示机一台 ;用于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的 齿轮啮合对12个;机构运动参数测定实验台两台;机械原理陈列柜一套;带传动实验机三 台;拆装减速器8种: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单级直齿圆锥 齿轮减速器,双级同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双级分流式圆柱齿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完整版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 *** 本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沈维道、蒋智敏、童钧耕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手册: 严家騄、余晓福着,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实验指导书: 华北电力大学动力系编,热力实验指导书,2001 参考书: 曾丹苓、敖越、张新铭、刘朝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王加璇等编着,工程热力学,华北电力大学,1992年。 朱明善、刘颖、林兆庄、彭晓峰合编,工程热力学,清华大学出版,1995年。 曾丹苓等编着,工程热力学(第一版),高教出版社,2002年 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美]M.C. 波特尔、C.W. 萨默顿着郭航、孙嗣莹等 译,工程热力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 何雅玲编,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及典型题精解,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4 概论(2学时)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从人类用能的历史和能量转换装置的实例中认识理解:热能利用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乃至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 2. 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0-1 热能及其利用(0.5学时) 0-2 热力学及其发展简史(0.5学时) 0-3 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0.2学时) 0-4 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0.8学时) 3. 重点难点 工程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本课程四大部分(特别是前三大部分)之联系;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建立;热力学各分支;本课程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等课程各自的任务及联系;有关工程热力学及其应用的网上资源。 5.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视频片段 6.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机械设计基本实训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规则及要求 一、作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按各次实训的预习要求,认真阅读实训指导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实训目的,掌握实训原理,了解实训的步骤和方法。 (2)对实训中所使用的仪器、实训装置等应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注意事项。 (3)必须清楚地知道本次实训须记录的数据项目及其数据处理的方法。二、严格遵守实训室的规章制度

(1)课程规定的时间准时进入实训室。保持实训室整洁、安静。 (2)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动用实训室内的机器、仪器等一切设备。 (3)作实训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机器、仪器,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4)实训结束后,应将所用机器、仪器擦拭干净,并恢复到正常状态。三、认真做好实训 (1)接受教师对预习情况的抽查、质疑,仔细听教师对实训内容的讲解。 (2)实训时,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仔细地按实训步骤、方法逐步进行。 (3)实训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实训现象,记录好全部所需数据,并交指导老师审阅。 四、实训报告的一般要求 实训报告是对所完成的实训结果整理成书面形式的综合资料。通过实训报告的书写,培养学习者准确有效地用文字来表达实训结果。因此,要求学习者在自己动手完成实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叙述实训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所使用的设备仪器的名称与型号、数据计算、实训结果、问题讨论等内容,独立地写出实训报告,并做到字迹端正、绘图清晰、表格简明。

目录 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实验 (4)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8) 实验三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量实验 (13) 实验四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 (19) 实验五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32)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简介 THCGP-1型 仪器介绍 ●信号源: 本实验箱提供的信号源由高频信号源和音频信号源两部分组成,两种信号源的参数如下: 1)高频信号源输出频率范围:0.4MHz~45MHz(连续可调); 频率稳定度:10E–4;输出波形:正弦波; 输出幅度:1Vp-p 输出阻抗:75?。 2)低频信号源: 输出频率范围:0.2kHz~20 kHz(连续可调); 频率稳定度:10E–4;输出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 输出幅度:5Vp-p;输出阻抗:100Ω。 信号源面板如图所示 使用时,首先按下“POWER”按钮,电源指示灯亮。 高频信号源的输出为RF1、RF2,频率调节步进有四个档位:1kHz、20kHz、500kHz、1MHz档。 按频率调节选择按钮可在各档位间切换,为1kHz、20kHz、500kHz档时相对应的LED

亮,当三灯齐亮时,即为1MHz档。旋转高频频率调节旋钮可以改变输出高频信号的频率。另外可通过调节高频信号幅度旋钮来改变高频信号的输出幅度。 音频信号源可以同时输出正弦波、三角波、方波三种波形,各波形的频率调节共用一个频率调节旋钮,共有2个档位:2kHz、20kHz档。按频率档位选择可在两个档位间切换,并且相应的指示灯亮。调节音频信号频率调节旋钮可以改变信号的频率。分别改变三种波形的幅度调节旋钮可以调节输出的幅度。 本信号源有内调制功能,“FM”按钮按下时,对应上方的指示灯亮,在RF1和RF2输出调频波,RF2可以外接频率计显示输出频率。调频波的音频信号为正弦波,载波为信号源内的高频信号。改变“FM频偏”旋钮调节输出的调频信号的调制指数。按下“AM”按钮时,RF1、RF2输出为调幅波,同样可以在RF2端接频率计观测输出频率。调节“AM调幅度”可以改变调幅波的幅度。面板下方为5个射频线插座。“RF1”和“RF2”插孔为400kHz ——45MHz的正弦波输出信号,在做实验时将RF1作为信号输出,RF2接配套的频率计观测频率。另外3个射频线插座为音频信号3种波形的输出:正弦波、三角波、方波,频率范围为0.2k至20kHz。 ●等精度频率计 (1)等精度频率计面板示意图: (2)等精度频率计参数如下: 频率测量范围:20Hz——100MHz 输入电平范围:100mV——5V 测量误差:5×10-5±1个字 输入阻抗:1MΩ//40pF (3)使用说明: 频率显示窗口由五位数码管组成,在整个频率测量范围内都显示5位有效位数。按下‘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此时频率显示窗口的五位数码管全显示8.,且三档频率指示灯同时亮,约两秒后五位数码全显示0,再进入测量状态。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绘制 (1)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 (2) 实验三带传动实验 (3) 实验四齿轮效率实验 (6) 实验五减速器拆装 (9) 实验报告一 (10) 实验报告二 (11) 实验报告三 (12) 实验报告四 (14) 实验报告五 (15)

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根据实际机构或模型的构造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 2.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机构的组成和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 1. 机械实物及机械模型。 2. 钢板尺,游标卡尺,内、外卡尺。 3. 三角板,铅笔,橡皮,草稿纸等(自备)。 三.原理和方法 1. 原理 机构运动的性质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和运动副的类型、数目、相对位置有关。因此画机构运动简图时,应以规定的符号代表运动副,并以一定的比例尺按实际尺寸定出运动副间的相对位置,用尽可能简单的线条表示机构中各构件。这种用比例尺绘出的机构简单图形称为机构运动简图,若不按比例尺绘出,则称为机构示意图。 2. 测绘方法 ⑴缓慢驱动被测机构,仔细观察各构件的运动,分清各运动单元,从而确定机构构件的数目。 ⑵根据相连接两构件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性质,确定各运动副的类型。 ⑶在草稿纸上绘出机构示意图。用1,2,3…依次标注各构件,用A,B,C …分别标注各运动副,在原动件上标出表示运动方向的箭头。 ⑷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并标注在草图上。 ⑸选长度比例尺图示长度实际长度=μ (m/mm )。在实验报告纸上画出机构运动 简图。

实验二 齿轮范成原理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曲线的形成。 2. 了解渐开线齿轮的根切现象和齿顶变尖现象,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 1. 齿轮范成仪,剪刀,绘图纸 齿轮范成仪基本参数:25.0120mm 20**a ==?==c h m ,,,α,被加工齿轮齿数z =10。 2. 同学自备: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计算工具。 三.原理和方法 范成法是应用一对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齿廓的。实验时,齿条代表切削刀具,齿条节线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做纯滚动。这样,刀具刀刃各位置的包络线即为被加工齿轮的齿廓。由于刀刃是齿条型直线(相当于基圆半径无穷大的渐开线),所以包络出的齿廓必为渐开线。 当齿条中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并作纯滚动时,所加工的为标准齿轮;如果是齿条中线的一条平行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并作纯滚动时,所加工的为变位齿轮。 四.实验步骤 1. 根据齿条刀具的基本参数和被加工齿轮的齿数以及变位系数计算出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和基圆直径,并画在绘图纸上。 2. 将图纸固定在齿轮范成仪的圆盘上,对准中心,调节刀具中心线与齿轮毛坯分度圆相切,制作标准齿轮。开始时将刀具推向最右边,然后将溜板慢慢向左移动。每移动一定距离,在代表齿轮毛坯的图纸上用铅笔描下刀具的刀刃位置,直到形成三个完整的齿形为止。 3. 使刀具离开轮坯中心线,移动xm 毫米(=0.4×20),再用上法推出三个变位齿轮的齿形。

二氧化碳PVT实验指导书

第七章工程热力学综合实验 实验1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和临界状态时气液突变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二氧化碳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简单可压缩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 间有确切的关系,可表示为: (,,)=0 (7-1-1) F p v T 或 =(,)(7-1-2) v f p T 在维持恒温条件下、压缩恒定质量气体的条件下,测量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是实验测定气体p-v-T关系的基本方法之一。1863年,安德鲁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等温压缩过程,阐明了气体液化的基本现象。 当维持温度不变时,测定气体的比容与压力的对应数值,就可以得到等温线的数据。 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有气、液相变的直线段,而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是正双曲线,任何时候也不会出现直线段。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上,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才逐渐接近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所以,理想气体的理论不能说明实际气体的气、液两相转变现象和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为73.87b a r (7.387M Pa ),临界温度为31.1℃,低于临界温度时的等温线出现气、液相变的直线段,如图1所示。30.9℃是恰好能压缩得到液体二氧化碳的最高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的等温线具有斜率转折点,直到48.1℃才成为均匀的曲线(图中未标出)。图右上角为空气按理想气体计算的等温线,供比较。 1873年范德瓦尔首先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提出修正。他考虑了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p a v v b R T + -=2 (7-1-3) 或写成 pv bp RT v av ab 3 2 -++-=() (7-1-4) 范德瓦尔方程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气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式(7-1-4)表示等温线是一个v 的三次方程,已知压力时方程有三个根。在温度较低时有三个不等的实根;在温度较高时有一个实根和两个虚根。得到三个相等实根的等温线上的点为临界点。于是, 临界温度的等温线在临界点有转折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1)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贺俊林冯晚平编著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用 3 山西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机械原理与零件实验室 2008年

目录 实验一、减速器拆装实验 (2) 实验二、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6) 实验三、齿轮结构设计实验 (9) 实验四、带传动实验 (12) 实验五、齿轮传动效率实验 (17)

实验一减速器拆装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减速器各部分的结构,并分析其结构工艺性。 2.了解减速箱各部分的装配关系和比例关系。 3.熟悉减速器的拆装和调整过程 二、实验所用的工具、设备、仪器(每试验小组) 1.二级减速器一台 2.游标卡尺一把 3、活搬手二把 4、套筒扳手一套 5、钢板尺一把 三、实验内容 1.了解铸造箱体的结构。 2.观察、了解减速器附属零件的用途,结构安装位置的要求。 3.测量减速器的中心距,中心高、箱座下凸缘及箱盖上凸缘的厚度、筋板厚度、齿轮端面与箱体内壁的距离、大齿轮顶圆与箱体底壁之间的距离等。 4.了解轴承的润滑方式和密封装置,包括外密封的型式,轴承内侧的挡油环、封油环的作用原理及其结构和安装位置。

四、实验步骤 1.拆卸。 (1)仔细观察减速器外部各部分的结构,从各部分结构中观察分析回答后面思考题内容。 (2)用板手拆下观察孔盖板,考虑观察孔位置是否恰当,大小是否合适。 (3)拆卸箱盖 a、用扳手拆卸上,下箱体之间的连接螺栓、拆下定位销。将螺栓,螺钉、垫片、螺母和销钉放在盘中,以免丢失,然后拧动启盖螺钉使上下箱体分离,卸下箱盖。 b、仔细观察箱体内各零部件的结构和位置,并分析回答后面思考题内容。 c、测量实验内容所要求的尺寸。 d、卸下轴承盖,将轴和轴上零件一起从箱内取出,按合理顺序拆卸轴上零件。 2.装配 按原样将减速器装配好,装配时按先内部后外部的合理顺序进行,装配轴套和滚动轴承时,应注意方向,注意滚动轴承的合理装拆方法,经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才能合上箱盖,注意退回启盖螺钉,并在装配上、下箱盖之间螺栓前应先安装好定位销,最后拧紧各个螺栓。 五、注意事项 1.切勿盲目拆装,拆卸前要仔细观察零、部件的结构及位置,考虑好拆装顺序,拆下的零、部件要统一放在盘中,以免丢失和损坏。 2.爱护工具、仪器及设备,小心仔细拆装避免损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