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介绍高斯的算法开始,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根据我校的特点,为了促进成绩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设计了选做题和探索题,进一步培养优秀生用函数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二、背景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北师大)中第二章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同时,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角度: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

2、学生了解数列求和历史角度:大部分学生对高斯算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且知道此算法原理,但在高斯算法中数列1,2,3,……,100只是一个特殊的等差数列,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和公式学生还是一无所知。

3、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本节课采取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以问题解答的形式,通过探索、讨论、分析、归纳而获得知识,为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搭

建了理想的平台,让学生去感悟倒序相加法的和谐对称以及使用范围。

四、教学目标

1、类比高斯算法,探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地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层层深入的探索方式,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学难点:公式推导的思路

3、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分类讨论、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欣赏图片——泰姬陵: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它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嵌,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1:你能计算出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泰姬陵的图片,并截取出三角形宝石图案,引导学生观察宝石数目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欣赏之余观察三角形中宝石变化情况并尝试解决问题1.

活动预设:

(1)能得到的信息:从上到下,宝石数目以1为公差依次递增,构成等差数列。

(2)需要解决的问题:100层中究竟共有多少颗宝石?

【设计意图】(1)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彩图呈现的问题,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的兴趣,并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

(2)以问题的提出作为引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更有目的性。

(二)探究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教师活动:指出此数列的求和方法在1787年已被高斯解决,让学生讲高斯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简介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老师非常吃惊。

问题1: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答案的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找出规律。

学生活动:高斯算法解决:1 + 2 + 3 + … + 50 + 51 + … + 98 + 99 + 100=? 活动预设:高斯算法:1+100=101,2+99=101,……,50+51=101,

所以原式=50×(1+101)=5050

问题2:在高斯算法中实际上利用了等差数列通项的哪种性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高斯算法的技巧性及理论依据。

学生活动:利用高斯算法计算答案,并指出算法的技巧性以及高斯算法隐藏的等差数列项的何种性质。

活动预设:构造数列:12991001,2,99,100a a a a ====,则有性质:

等差数列{}n a 中,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

【设计意图】高斯算法首尾组合的思想揭示了等差数列“角标和相等,对应的项和相等”的特征,为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倒序相加法”做好铺垫,开启了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大门。

问题3:你能否利用高斯算法解决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方法:倒序相加法 (借助几何图形之直观性,把这个“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由此引入倒序相加法)

教师活动::

12321n n n n

S a a a a a a --=++++++12321n n n n S a a a a a a --=++++++

12132231212()()()()()()n n n n n n n S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由性质“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可得:

11()2()2

n n n n n a a S n a a S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设计意图】(1)数学问题的解决讲究最优化原则,因此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方法的多样性,但需要寻求高效率的方法;

(2)倒序相加求和法是数列求和常用方法之一,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也为以后数列求和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公式理解和深化 公式一、1()2

n n n S a a =+ 问题1:此公式中有哪些变量,已知哪些量可求另外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变量

学生活动:观察公式,找出变量。

活动预设:此公式中,共有四个变量:1,,,n n S n a a ,可知三求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变量上理解公式,从形式上初步了解如何由已知探求未知,在头脑中初步建构公式的适用情况。

问题2:此公式还可进行怎样的变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n a 下手对公式进行变形,投影学生的变形过程。

学生活动:尝试对公式进行变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