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欧洲古代史

欧洲古代史

欧洲古代史

1.请简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并列举两处文明的实例。

时处爱琴文明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宫殿式建筑)

(1)克里特文明(克里特岛、诺萨斯遗址王宫):

·1·创建者:米诺斯人,创建了优雅精致的克里特文明。

·2·经济:繁荣稳定的商业文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

·3·政治:松散的政治联合与复杂的阶级制度,宫殿是米诺斯文明社会形态的

体现,宫殿没有围墙,城市之间和平共处。华丽的宫殿显示贵族的身份高贵,

其下有商人、手工艺人、官僚、劳工等阶层。

·4·文化:繁荣,建筑上有壁画,发明了线形文字A

·5·宗教:母神崇拜

(2)迈锡尼文明(伯罗奔尼撒岛):

·1·创建者:粗犷善武的迈锡尼人

·2·经济:有一些商人,但大部分是农民;与地中海世界别国有贸易纠纷。

·3·政治:贵族等级制,官僚收税。

·4·军事:好战,外出侵略多,青铜兵器,军事崇拜。

·5·文化:制器水平较高(阿伽门农面具),线形文字B。

2.请综述古希腊殖民运动/ 移民运动的历史社会背景,并简述几种主要的解释理论。你

自己的看法如何?为什么没有用侵略、扩张这些词来形容这场历史运动?

一、背景:1.经济上:一些工商业者为扩大经营范围,到海外开拓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

产地。

2.政治上:城邦为了平息公民内部斗争而向外输出某些“骚乱分子”。在古希腊城邦,一

些破产失地农民反对贵族统治,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城邦就把这些“骚乱分子”向外输出,以维护城邦的正常秩序。另外,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政治集团被迫出走海外,以谋发展。

3.社会上:人口的增长超出了城邦所能承受的极限。土地问题是殖民运动的根本原因。

山多地薄的希腊,一旦人口增加或遇自然灾害,城邦就难以承担,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公元前7世纪后期,锡拉岛大旱,7年无雨,居民被迫抽签,从两兄弟中选出1人,殖民海外。另外,欠债、失地的农民无法维持生存,被迫出外谋生。

4.客观条件:希腊港湾众多,海岸线长给它带来的发达航运业和造船业的条件以及海军

优势,这些为殖民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理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古史现代化的思潮,资本主义的经济术语和理论模式被广泛用于古代史的研究,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古希腊人的殖民如同近代西欧的海外移民和资本主义的殖民运动一样,其主要目的和动因是为了商业利益,即为了在海外建立商业据点和开辟殖民市场。持此种观点的代表者有迈尔、贝洛赫和罗斯托夫采夫等。

②迈尔认为公元前八到六世纪的希腊相当于近代发展起来的公元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

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则相当于公元十六世纪的欧洲。

③经济学家J·利维甚至断言:“公元前六至四世纪之间,古希腊的经济正飞速上升,如

果充分估计到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雅典经济给人的印象与十九世纪的欧洲有些相似。”

三、殖民,就是把本邦的部分居民迁移到国外甚至海外某地。在公元前8—公元前6世

纪,希腊人除建成了自己的城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新的殖

民城市。

四、

1.侵略(aggression):表现行为的动词,所表现的特性,必须具有三大要件组成:第一,

组织性。是指具有统一指挥的国家军队以及民间众人所组织的团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非文化趋同性或文化同一性的他国、异域、异族发动武装行为。第二,掠夺性。指武力入侵非文化趋同性或文化同一性的他国或异域、异族,并占领领土以及对被占领地人民进行财物的大肆掠夺、抢劫。第三,侵害性。对被占领地人民发起残暴杀戮与奴役(经济上的盘剥)。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有组织的发起侵占,杀戮与掠夺。

2.扩大范围势力,也有将希腊的殖民称作扩张的。

3.请简述斯巴达城邦的政治体制结构,并结合时代特点(如黑劳士等)分析斯巴达政制对

其社会稳定性的利弊.

一、见笔记。

二、利:

1.双王制,双王平时主管国家祭祀,战时一王出征,一王防守,国家的军事

权与宗教权被两个人分别掌握。军事强人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斯巴达双

王与其说是国王,不如说是部队司令,因为他们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决定权,

并且还受到长老会议,检察官严密的监控。军事强人出现的概率被大大降

低。

2.过长老会议决定对外关系,决定政令的制定与颁布的权利,实现贵族内部

的权利平衡

3.检察官政治实力的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取得了民事案件的管理权之后,公

民在自身权利上获得了保障。

三、弊:

1.斯巴达人统治着人数远远多出自己的希洛特人。在斯巴达人进行着内部纷

繁的权力制衡之时,广大希洛特人却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斯巴达的政治体

制设计对于斯巴人来说是精致的,但对于希洛特人来说是残忍的极端粗暴

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失败也即是斯巴达政治体制的失

败。

2.

4.请试述斯巴达的教育体制与其城邦政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教育体制对斯巴达社会发展

的影响.

一、

1.斯巴达仍处于奴隶制社会,政体则采用奴隶主寡头专制政体。斯巴达对外不断征

服扩张,对内也对作为奴隶阶层的希洛人进行着非常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得其国土内起义不断。做为统治阶级,斯巴达人的首要任务便是维持其统治,在这种局面下,斯巴达不得不利用他的教育来帮助维护统治。由于需要大量的战士镇压起义、对外作战,斯巴达人便把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作为其教育目的。与之相符的是其教育内容体系,从小到大,斯巴达教育的核心内容全部是军事训练与体育训练,以保证能够培养出合格且身体强壮的战士。在军事、体育训练之余向受教育者灌输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这也符合合格军人的培养要求。

2.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除7岁以前,

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外,斯巴达人今后所受的教育全都由国家提供,并强制接受。这是与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的。斯巴达的教育是军事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战士以维持其统治。既然斯巴达的教育是军事教育,是培养斯巴达战士的教育,

那么其教育就关系到国家的统治与安全,因此国家肯定不会轻易让教育的领导权旁落。

所以斯巴达将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抓住手中,完全控制国家的教育。

3.斯巴达教育的接受者只局限在斯巴达人中。这一点也是由斯巴达政治制度决定的。

斯巴达处于奴隶制社会,政体则是奴隶主寡头专制政体。斯巴达人作为斯巴达的统治阶级,一直致力于维护其统治。而斯巴达教育正是培养斯巴达战士的教育,因此,斯巴达教育的受众只能局限在斯巴达人中,奴隶与外邦人是没有权利享受斯巴达的教育的。斯巴达人以此保证斯巴达教育培养出的战士对斯巴达的绝对忠诚。在斯巴达教育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这与绝大多数古代国家不同。斯巴达的女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育训练,其目的是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并且在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职责。

二、

1.利:斯巴达的教育虽然严酷,但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为后世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在培养人的意志和爱国精神方面也都被后人所称道,战士们“像是一群蜜蜂……怀着近乎是忘我的热情和雄心壮志,将自身的一切皆隶属于国家”,从而培养出了大批勇敢善战的勇士,使它拥有全希腊最强大的陆军。凭借着这支军队,斯巴达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取得了希腊世界的霸权地位。当面临外敌时,斯巴达人通过严格的教育制度坚定地保持团结和一致对外,这相比希腊其他城邦来说是很难得的。此外,长期的军事训练也使得斯巴达人体育发达,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屡夺冠军。

2.弊: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使得斯巴达人几乎一生都在军营中度过。斯巴达社会这

种重武轻文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孩子智力方面的教育,造成对知识文化的轻视。斯巴达既不教写作也不教阅读, 连重要的修辞学也被禁止。当雅典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的时候,斯巴达人依然固步自封。所以当世界历史星空闪耀着雅典伟人之光时,斯巴达却没有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哲学家或艺术家。正是这种单一的军事教育严重阻碍了斯巴达迈向文明的脚步,被同时代的雅典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3.斯巴达的整个社会就像一座大军营,教育反复强调的是牺牲、服从、纪律等品质,严重

束缚了公民的身心发展,公民的个性完全被忽视,人往往变得呆板、木讷。如色诺芬所说,青年人“沿街行进时,双手插在衣袍里,默默前行,也不左顾右盼,只是一味谦恭地盯着地面”,斯巴达公民的人性被严重地扭曲了,从人的身心自由发展角度来说,斯巴达的教育是失败的。

5.请描述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在社会基础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各次改革的影响.

一、梭伦出任执政官着手改革前,雅典施行的是贵族寡头政治。那个时代是动乱的时

代,贵族大权独揽,他们凭借手中的特权,强占雅典最肥沃的土地,用高利贷和重租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者,使其处境不断恶化。许多负债农民,因无力偿还,只得以份地作抵押。失去土地的农民,租种贵族的土地,成为!六一汉?,即把收获作物的1/6留给自己,其余的交给债主。如果债务人无地作抵押,或!六一汉?交不出地租,那么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便沦为债务奴隶,有的甚至被卖到国外。氏族贵族的巧取豪夺,加深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引起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不满与反抗。

公元前7-前6世纪,随着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雅典兴起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这些人大都是平民出身,他们经济上十分富有,但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受到贵族的排挤与歧视。他们反对贵放的专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从而掌握政权。

到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初,雅典的阶级关系已相当紧张,!多数人被少数人所奴役,人民起来反抗贵族。党争十分激烈,各党长期保持着互相对抗的阵势。当梭伦就任为

执政官的时候,蔓延于社会中的恶弊已达到不可忍受的程度了。财产取得的争夺,成为当时主要的利害关系,已产生出不可思议的结果。雅典人中的一部分因为债务的关系已陷入

奴隶境地,负债者如不能偿清债务便有沦为奴隶的可能。

二、梭伦改革:梭伦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之中,后通过商业经营赢得中等资产,

但他并非巨富,始终位于穷人之列,故身上既有着贵族、工商业者以及平民三个身份的梭伦,在其主张采取中庸之道,在政治和阶级矛盾中进行改革时,受到大家的极力支持。

最终有效地改革了政治方法,对严峻的阶级矛盾进行调和,最终稳定了国内当时动荡的政治局面。

不过梭伦改革的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梭伦借助自己特殊的身份,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性的缓和了,但平民与贵族最终都会因为利益而愤怒。因此在梭伦去职之后,国内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由此可见,梭伦改革背景之下的工商业城邦的背景,并没有十分的强大,雅典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只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城市。

梭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经济方面,梭伦改革起到了振兴雅典城邦的作用,为实现城邦的富强开辟出一条大路,同样也大大促进了雅典城市农业与工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古希腊中最繁荣的工业城市。

梭伦改革通过动摇贵族阶层的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重要意义在上文梭伦改革的内容中也着重进行介绍。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历史的发展,接下来的克里斯提尼改革还有伯利克里改革,都是在它这一背景下推行,也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推动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确立。

三、克里斯提尼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百余年来平民反抗贵族斗争的胜利和雅典奴

隶制民主政治的初建。基本上肃清了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完成了雅典有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过程。首先,改革彻底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历史过程的最后完成。其次,改革结束了一个多世纪的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后确立。此后,雅典的社会矛盾不再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了,而是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古希腊从此进入以雅典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一般认为,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在雅典建立起奴隶主制民主共和国。因为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为治”的特点,但这时的民主尚不充分,特别是“主权在民”这点还不充分,主要是财产法定资格仍然有效,三、四等级公民的政治权力仍受限制,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所以,这时,民主政治尚未完全建立。

6.请简述罗马王政时期的军制、政制由库里亚(curia)向森都里亚(centuria)的改变,

并分析此项改革对罗马社会由氏族向国家过渡的影响。

7.针对罗马在共和国时期扩张成地中海霸权的解释大致有两种路径:一认为是内部的动力、

出于称霸的野心(主动说);另一则认为是抵抗外敌的需要、顺势崛起(被动说)。请结合罗马共和国当时内、外的历史背景论述你的观点。

一、内:

1. 扩张战争是罗马摆脱财政危机、解决经济困难的有效手段。罗马统治阶级奢

侈糜烂的生活,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大兴土木所耗费的钱财不计其数。公元前2

世纪一项耗费极大的马尔卡水道工程总计耗资450000阿司(古罗马货币单位),

而当时“来自罗马公民财产的直接税(或简单税)正常的平均年收入,在第二次布

匿战争期间并没有超过9000阿司,也许比这一数字还要低。”公元前142年竣工

的彭斯?艾米留大桥,是横卧台伯河的第一座石桥,耗资巨大。公元前2世纪是

意大人兴建道路的高峰期,许多重要干线道路都是在这一时期完工的。如果没有

发动战争而带来的滚滚财源,恐怕就没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了。

2.在古代罗马,美德在拉丁语中通常解释为勇气或勇敢,“荣誉与勇敢是孪生

兄弟”。大量的证据表明,荣誉是共和国中期罗马贵族孜孜以求的东西。在罗马

贵族的葬礼上,死者的遗体被抬到广场中央,他的亲属当众咏颂死者生前的荣誉

或美德。而个人荣誉最有说服力的是军事上的实绩。如果某位将军取得重大的

军事胜利,那么,他就受到类似丘比特式或者国王似的崇拜和悼念。罗马人热

爱战争并为战争大唱赞歌。在马略军事改革前,有产者才能参军,无产者是被排

除在这种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之外的。可以说,战争是罗马年青贵族的一种职业,

他们把战争当作一种令人愉快和舒心的消遣。只有在这种场合下,他们的天才和

智慧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而在家劳动或从事其他职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

崇尚战争还表现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罗马人引以自豪的战争或战役上面。

很多涉及或特别予以颂扬战争业绩的碑铭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已不是件新鲜事。

这些碑铭通常放在纪念战争胜利的神庙或祭坛里,还有的附注在著名的纪念物

上,如著名的C.迈留斯(公元前338年的执政官)的纪念柱、C.多尼斯(公元前260

年的执政官)和M?艾米留斯?保罗(公元前255年的执政官)的海战胜利纪念柱;

或者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才有的凯旋门上;或者在罗马广场上著名人物的雕像

上。这一时期突出地显示在公共建筑物上的绘画作品是庆祝军事上的胜利或是

战利品的再现。到公元前2世纪末,从费拉米留竞技场到鲍尼姆广场一带布满了

胜利将军的纪念物。

宗教,是一个影响人们生活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古代,罗马的宗教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宗教,它没有繁琐的教义和仪式。“在目的性上,罗马人的宗教更富于政

治性,而缺少人性。罗马人的宗教不是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荣华富贵和悠闲自

得服务的,而是为保卫国家免遭敌人进攻,为增强它的威力和使它繁荣昌盛而服

务的。”与战争相关的几个神灵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如维克托尼阿、马尔斯、

伯劳那、丘比特以及赫库勒斯等。

崇尚战争,作为一种社会风尚,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在战场上一争高低,重要的

是每个人都得把自己的生活行为纳入到战争的氛围之中。“战争荣誉制不仅刺

激那些看到别人受到奖赏的军人……而且也激励那些滞留在家的闲人。

二、外:

8.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与马略的军制改革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解决紧张的兵源问题以巩

固罗马的统治地位,请简述各次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改革策略的不同。

一、格拉古:

公元前133年,提比略出任人民保民官。就任后,提出土地改革法案。法案规定每一个土地占有者占有的土地不得超过500犹格,最大的两个成年儿子可以各占有250犹格,这样就限定每家占有土地只1000犹格(约250公顷)。凡超过的全部交还国库,然后分30犹格的小块土地,分配给贫穷农民世袭使用,但禁止出售和转让,防止农民再度破产。法案提出后,得到了广大平民的支持。

这个法案,触犯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他们用种种手段阻止法案的实施。他们一方面隐瞒土地数额,并一方面唆使另一保民官运用否决权,使法案不得通过。为了使法案得到贯彻,提比略违例提出连任下界保民官。然后就在选举大会上,贵族派人扰乱会场,选举被迫解散。次日清晨,提比略的拥护者占领了公民会议的集合地点。贵族唆使大批流氓无赖武装袭击会场,提比略及其拥护者300多人,倒在血泊之中,他们的尸体被抛入第伯河。

10年后即公元前122年,提比略的弟弟盖约当选为保民官,他在新形势下把土地运动推向新的高潮。盖约提出了以下一些改革法案:一是土地法,基本上是提比略土地法的继续;二是粮食法,规定从国库中拿出粮食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贫困的居民;三是修筑道路法,使城市贫民得到工作的机会;四是亚细亚行省法,把新设的亚细亚行省交给骑士承包税收,以满足骑士阶层的要求;五是审判法,在原来由元老担任的300名法官外,另增加300名骑士出身的法官。所有这些措施,使盖约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者。在城市平民和骑士的支持下他连任下一年的保民官,提出了两项更为激进的新法——殖民法和公民权法。拟以开辟殖民地作为保证土地法实施的补充措施。盖约又提议给拉丁人和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但罗马公民不论哪个阶层都不愿让非罗马人分享公民权,因为引起普遍的不满。他在竞选第三任保民官时落选了。盖约卸任后,元老贵族和一部分骑士对他进行公开的攻击。在讨论废除盖约在迦太基建立殖民地的提案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导致大规模的械斗。盖约派的3000多人被杀害,盖约也在被迫中不甘被俘自杀了。

格拉古兄弟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政治上打击了元老贵族派,揭开了内战时代的序幕。特别是盖约改革中,注意发展骑士利益,以及注意消除罗马人与意大利人政治差别的“同盟者”公民权问题,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二、马略改革:

1.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

马略放弃了早就难以为继的财产资格限制,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罗马公民,包括无财产者都可以应募入伍。这样就解决了困扰罗马多年的因符合服役资格者不足而导致的兵源匮乏问题。

2.延长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

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有时只有数月甚至数日。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以及罗马征服地区的扩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但一直没有统一标准。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这实际上就是将罗马军队明确为一支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做,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确保了士兵们的忠诚,也同时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

3.改革军团组成,统一武器装备

之前的军团步兵被按照年龄和作战经验分成三个级别:青年兵(Hastati)、壮年兵(Principes)和后备兵(Triarii)。这三个兵种装备略有区别,被排成前后三排,军团的战术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线完成的。

马略去除了这一兵种分工,将所有的重装步兵统一为军团士兵(Legionarius),统一装备以

投枪、短剑和拉丁长盾。同时他调整了军团的编组形式:每个罗马军团(Legio)由10个大队组成(Cohorts)。除第一大队由10个百人队(Centuria)组成外,其余大队由6个必要的连续性等级的百人队组成,每个百人队80人,由一名百夫长领导。同时,每两个百人队又被称为一个小队(Manipulus),由两个百人队中等级较高的那名百夫长统领。各个等级的部队都按照训练程度和作战经验的多寡编成,编号越小的单位作战能力越强,作战位置越靠前。此外,每个战斗单位都有自己的军旗和标志,每个军团都拥有自己的鹰徽——罗马的象征。此举无疑增强了每个单位的集体精神和荣誉感,丢失军旗或鹰徽甚至可能被处以十一抽杀律。新的军团由原先的4500人增至6000人,战斗队则形变得更加多样,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

效能得到加强,同时,还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而其他辅助角色,例如弓箭手、抛石手、骑兵等,都由的罗马在各地的,不具有罗马公民权的同盟者提供,称为辅助部队(拉丁语:Auxilia)。

实行募兵制后,由于武器装备由国家统一配给,规格、样式统一,因而便于军队补给。再加上服役时间的延长,军队能够进行长期的正规训练,十分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这支经过马略严格训练和改造的军队帮助马略在战场上连连获胜。前105年,朱古达被马略的副将苏拉活捉,朱古达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之后,马略又转战高卢,痛击两股日耳曼力量:辛布里人(Cimbri)和条顿人(Teutons)

四、不同:

9.共和国时代的末期罗马人都经历了哪几次内战,为何当时内战不断,这对共和制的覆亡

产生了何等影响。

一、内战:1.凯撒vs庞培2.屋大维vs安东尼

二、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出现全面危机,奴隶

起义风起云涌,平民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这

种危机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体危机,也就是说,由于奴隶制发展达到高峰,共和制

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适应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罗马共和国

已为元老贵族盘据垄断,改制之争阻力极大,延续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

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贵族的猛烈攻击,并在失败后遭到反动贵

族的疯狂屠杀。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却揭开了罗马内战时代的序幕。元老贵族既

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杀群众,以后当会变本加厉大开杀戒,而反元老势力也会以兵戎

相见,由内争转入内战。此后反元老势力仍继续改革派的传统,发出了平民运动的

号召。但反元老斗争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却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维护小农之类,而是打击元老贵族、改变共和体制、建立军事独裁和皇帝统治的罗马帝国。正是在

晚期罗马共和国危机重重、内部斗争不断激烈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公元前138—前132年和公元前104—前101年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和公元前73—前71年的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震撼了罗马统治阶级,沉重摧毁了元

老贵族不可一世的军政势力,为骑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势力的抬头创造了条件。当元

老们无人敢出头担任执政官时,正是其他势力乘虚而入的机会。就在此时,克拉苏

斯取得执政大权,恺撒等人也从此东山再起,客观上推动了帝制取代共和制的历史

转变。

本质上,内战的爆发是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结果。如上文所说,这样的失控局面是没有办法得到提前遏制的。那共和国有办法收拾局面吗?也没有。共和国体制

的弱点在内战中暴露得最明显的是元老院没有军队。为了抵御凯撒这个共和国的

“头号威胁”,元老院不得不和共和国的“二号威胁”庞培结盟,因为只有庞培手

里才有军队。内战的结果是凯撒获胜。

三、影响:

10.请简述屋大维在罗马树立个人统治的措施,并分析古罗马的所谓帝制是以什么为基础建

立起来的.

一、措施:从表面上来看,屋大维统治时期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和官职依然存在,

他所拥有的各种职权都是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的,其中有些职务和权力在

共和时代也不乏先例。其实,屋大维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加上他在当

时享有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成为罗马世界的

最高主宰者。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保证了他对国家事务的最高决定

权。所以,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实质上是隐蔽的专制

君主制。

屋大维提高元老院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削弱其实际权限。公元前28年,他改

组了元老院,把元老名额从1000人减至800人,并规定了元老的财产资格。公元

前18和11年,又对元老院进行改组,把元老名额降为600人。通过改组,屋大维

从元老院清除了不合格者,安cha了大量亲信。元老院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权力机构,

元老身居高位,备极荣耀,但其职权已今不如昔了。由于屋大维拥有以个人名义同

外国签订条约的特权,元老院的外交权几乎丧失殆尽。元老院的军事领导权和财政

权也大受削弱。行省分为元老院行省和直属元首的行省,前者包括业已安定的各省,

由元老院任命卸任执政官治理,后者包括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埃及则属于元首的私产,不在行省之列。既然屋大维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对行省军政掌握着最高权力,这种行省分治制度实际上仍是元首的一统天下。元老院名义上仍有财政权,掌管国库,但由于国库的主要来源是行省的税收,而各行省在财政上入不敷出,国库经常处于亏空状态,因此元老院的财政权也就名存实亡了。而屋大维对帝国财政掌握最后裁定权,他还建立帝国财政收支总账和元首金库,直接控制和调节全国财政收支。在立法方面,元老院的决议在共和后期实际上具有法律效力,而今其创制权和建议权往往掌握在元首的手中。元首还可以向公民大会提出法案,付诸表决通过,并有权直接颁布诏令。在司法方面,常设刑事法庭仍然存在,但涉及叛逆罪和牵连元老等级的重大案件,则由元首组成特别法庭或元老院审理。同样,各种官职和人员也都唯元首之命是从。此时,公民大会形同虚设,除了按照推荐法就所提名的高级官职人选进行表决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作用。不仅如此,屋大维还开始创设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他设立的元老级咨询会议(元首顾问会议的前身),几经变动,后由元首亲属和执政官以及15名元老组成,在决策中起重要的咨询作用。又建立元首金库等办事机构,对管理财政的督察使及其手下的文职官员发给薪金,甚至任用被释放奴隶办理公务,迈出了建立帝国官僚制度的第一步。总之,经过屋大维40余年的**统治和经营,在罗马建立起了元首制统治形式,后经修补,一直保持到前期帝国结束为止。

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和扩大统治基础,屋大维改善行省管理制度,调整了对行省的统治政策。他继承凯撒的政策,在行省中推行自治市制度,把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上层分子。在行省中,城市依次分为罗马殖民地、自治市、享有拉丁权的城市和纳税城市四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还实施凯撒业已开始的税制改革,对各行省实行人口和财产普查,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直接税。直接税分为土地税和非农业财产税,由地方当局直接征集,取消了直接税的包税制。间接税包括港口税、释奴税、奴隶买卖税、拍卖商品税和遗产税,仍采用包税制,但置于督察使监督之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行省居民的勒索行为。行省居民还得到直接向元首控诉的权利。另外,屋大维还在行省建立大约40个殖民地,安置大批退伍士兵。这些措施加速了行省的罗马化进程,促进了行省经济的发展。

军队是元首制的重要支柱。内战结束后,屋大维把他统率的60余个军团缩编为28个精锐军团,每个军团有5500名步兵和120名骑兵,并辅以相应的辅助部队,组成常备军。军团主要是从罗马公民中招募,辅助部队约有15万人,来自行省居民和依附部落。军团士兵服役期限为20年,辅助部队为25年。他们驻扎在行省和边疆。海军舰只停泊于拉温那和墨萨纳等地。此外,还创设近卫军9个大队,每个大队1000人,拱卫罗马和意大利。经过整顿和改编军队,屋大维使罗马军队最后完成了向职业常备军的过渡。他独揽军权,以军队作为其对内实行**统治,对外进行扩张侵略的工具。

屋大维依kao军队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在东方,他利用帕提亚和亚美尼亚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取灵活外交手腕,控制了亚美尼亚,并成功地使帕提亚归还了在以往战争中夺去的罗马军旗和其他卤获物。幼发拉底河被定为罗马和帕提亚的界河。为此罗马举城欢庆,屋大维的声望也随之大为提高。在西方,他对西班牙和高卢继续进行征服战争,扩展帝国的疆界。经过连年苦战,公元前19年才把西班牙西北部的山地部落完全征服。接着,进军多瑙河上、中游地区,建立

了里底亚、诺里克、潘诺尼亚和米西亚行省。公元前12年,罗马军队又越过莱茵河,侵入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建立了日耳曼行省。其间,潘诺尼亚爆发大起义,罗马经过三年讨伐才把起义压服下去。不久,日耳曼人又xian起反抗斗争。公元9年,罗马统帅发鲁斯率领3个军团和9个辅助部队前去镇压,结果被日耳曼部落首领阿尔米尼乌斯诱入条陶堡森林中,遭到围攻而全军覆没,发鲁斯自杀身亡。据说屋大维为此痛心不已,时而以头撞门呼叫:“发鲁斯,还我军团!”以后,莱茵河以东地区重归日耳曼人,罗马向北扩张受到阻遏,帝国北部边疆就限于莱茵河以南。

二、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