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本章的学习重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三、政策主张

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包括:

(一)货币管制政策

主张严禁金银输出,贵金属一旦进口以后,就必须留在国内。当时英国规定输出金银为大罪,西班牙则最为严厉,输出金银者最高可判死刑。

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者的货币政策有所松动。(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当时西欧各国都对国际贸易实行国家控制和垄断的政策。.

(三)奖出限入政策

例如,退还对出口产品原料征收的各种税款,必要时还给予补贴。各国对进口消费品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征收高关税,这样使其价格高到让消费者难以购买的地步。

(四)鼓励发展本国航运的政策

重商主义者认为,强大的商船队是一个国家外贸发达和经济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发展航运事业,为本国商品出口及转运创造有利条件。.

(五)发展本国工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向工场手工业者发放条件较优惠的贷款;

?(2)为发展本国的技术性产业而高薪聘请外国工匠并禁止本国熟练技术工人外流;

?(3)对进口的新技术设备减免关税并限制本国的新技术设备输出;

?(4)为了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各国普遍实行低工资制;

?(5)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制定各种工业管理条例,加强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四、简评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和政策适应当时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是,后期则变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贸易差额论实际隐含着一个错误的假定前提,即

认为世界的物质财富是固定的、有限的。一国之所得必为他国之所失。这会导致损人利己的贸易政策。?3、贸易差额论认为财富和利润都产生于流通过程的

观点是错误的。

?4、贸易差额论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但是在理论

上是肤浅的、不成熟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有着积极意义。贸易差额论产生于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距今虽已400多年,然而它的某些政策主张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

?(1)积极发展出口工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2)禁止奢侈品进口和对一般制成品奖出限入;

?(3)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等。.

第二节绝对成本论

一、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道路。.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是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代表产业资本的利益,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又称为

《国富论》)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又

称绝对成本论,这标志着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真正开端。

斯密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在爱丁堡大学讲授法学、政治学和修辞学,后来到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1778年他被任

命为苏格兰税务监督,1787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校

长,1790年逝世,终年67岁。

?斯密的代表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

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它集经济理

论、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于一体,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已经成熟并形成体系。.

二、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得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

从斯密到凯恩斯革命再到货币主义.

(二)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斯密认为,衡量一

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斯密认

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略。

3、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一国能持续积累金银财宝的观

点。斯密认为,一国长期保持外贸顺差是不容易实现的。他根据货币流量调整机制说明,如果一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金银会源源不断地流回本国,当商品供应量一定时,商品的价格会趋于上涨。价格上涨,商品成本增加,本国货在国外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出口也会减少。

因此,他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

(三)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

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

?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进;

?二是分工免除了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所损耗的时间;

?三是分工促进了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

他举例说,苏格兰这个国家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葡萄,因而应从国外进口葡萄酒。但如果采用

建造温室等方法,苏格兰也能自己种植葡萄并酿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从国外购买高3倍。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格兰政府限制进口葡萄酒,并鼓励在本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显然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3、绝对成本论概述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地域分工论”。.

4、绝对成本论例证(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

?

?(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

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6-1。

表6-1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生铁(吨)小麦(吨)

英国50天100天

法国100天50天

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2)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后,产品总产量增加。见表6-2

?表6-2 英法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

生铁(吨)小麦(吨)英国50天+100天/50天=3吨0

法国0 50天+100天/50天=3吨

?可见,分工后,英法两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未变,仍然是300

天,但两种产品的产量却增加了,由分工前的2吨生铁和2吨小麦,增加到了分工后的3吨生铁和3吨小麦。这就是分工所带来的利益。.

三、简评

?1、亚当·斯密提出的以绝对成本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2、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

?3、斯密关于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是由于人类有了交换的倾向,才产生了社会分工。斯密在这里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4、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有个重大缺陷: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

第三节比较成本论

一、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

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比较成本的论历史背景与斯密理论的背景相似,也是英

国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是

继亚当·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对商品价值理论和财富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地

租及国际贸易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完成了比

较成本学说。.

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pdf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1)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这两大学说主要以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从供给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2)西方经济学家穆勒(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理论。以国际交换比率为出发点,从需求角度分析和探索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形成。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 (3)两位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提出额生产要素禀赋模型。该模型以比较利益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形成和条件。(4)里昂惕夫反论(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及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与要素禀赋理论结论相反,即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绝对利益学说的内容:①强调了国际分工的利益,指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②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商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的有利条件,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比较利益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在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不同点:若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双方之间能否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绝对利益学说不能回答这一点。 3.比较利益理论的模型 比较理论模型可用转换曲线,或生产可能性曲线加以证明。 机会成本:公式:边际转换率=小麦的变动量/汽车的变动量 (1)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转换曲线呈直线状,斜率不变,机会成本不变。 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供给曲线呈水平线状。 在成本不变条件下,出现完全分工。 (2)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 特点:①成本递增导致转换曲线呈凹向原点的形状。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不同。 ②供给曲线向上,见P34分析。 (3)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与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的不同: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小于成本机会成本不变下的贸易利益。前者是部分分工,后者是完全分工。 4.无差异曲线与国际贸易 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各种可能的商品组合提供给消费者的满足度是相等的,或者说是无差异的。 特点:它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无差异曲线的反比关系表明,在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重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下划线标记为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对外贸易量: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已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应对外贸易的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易量。总贸易: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品的标准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在一定时期外贸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直接贸易:指商品消费国与生产国直接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间接贸易:指商品消费国与生产国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第二章 名词解释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简答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 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水平的 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生产力的 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生产力的 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国际分工的发展制约因素----人口、劳动规模和市 场 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本国际化 国际分工的性质取决于----国际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可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 展 2、比较成本说(课本18-21,全部看) 3、要素禀赋理论(课本22-27,全部看) 4、里昂惕夫反论:美国是资本比较丰裕而劳动力 比较稀缺的国家,根据H-O模型,美国应该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里昂 惕夫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美国出口品和进口 产品的要素含量,进而对进出口产品的要素含量进 行比较。他发现,美国实际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显然有悖于要素禀赋 理论。 第三章 计算:贸易条件 课本44-46,四个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及说明 第四章 重商主义 基本观点:只有金银才是一国真正的财富,除了 开采金银,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利 润是在流通过程中由于贱买贵卖而产生的,而国内 贸易,由于买卖得失相抵,对财富无所增益,对外 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只有出超才能使金银进 口,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保证金银进口。 货币差额论 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货币,在对外贸易上应奉行 绝对的少买多卖,以求增加贸易顺差,换回更多的 金银。主张国家要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禁止货币输出 国外,对于商品贸易实行奖出限入政策。 贸易差额论 反对早期重商主义禁止金银输出的思想,认为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主张在保证有更多 的金银运回本国的前提下,允许金银出口。在对外 贸易方面,扩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减少外国 制成品的进口,通过奖出限入的外贸易政策,保证 外贸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简答 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论点: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 有利的国际分工;扩大国民的实际收入;自由贸易 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自由贸 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 李斯特的保护理论: 历史背景 贸易保护理论是在与自由贸易理论论战的过 程中逐步形成的。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国家利益, 因而会对落后国家不利。国际自由贸易的有利性 是有条件的,必须以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 情为出发点,国家对经济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干预以 保持其经济利益。 主要内容 各国的经济划分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 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这样五 个阶段。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本章的学习重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概述论文.

国际贸易新理论概述论文 2019-04-29 论文摘要:新贸易理论对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种种新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也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建议。因此,文章对新贸易理论的一番述评,对于当前贸易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分支始于亚当?斯密。1776年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说。绝对成本说并不难理解,但是,它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乃至人类认识史上,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 1941年后,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说,克服了斯密绝对成本说的明显局限性。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保罗?A?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地基础”。 继而。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对上述理论的挑战。围绕里昂惕夫之谜所作出的种种理论分析,补充丰富了要素禀赋理论,增强了这一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力度。在雷布津斯基以及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的完善补充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流行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逻辑严密,形势完美。但是这也正是其缺点所在,毕竟现实世界并不如其想象的完美。 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内涵、产生、发展及特点 (一)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内涵 新贸易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涵盖了Paul?Krugman等人创立的新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制度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变量关系、环境问题与公共物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狭义上看,仅指以Paul?Krugman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克鲁格曼曾形象地概括说,如果要举一个什么是新贸易理论的具体事例的话,就可能是传统贸易理论将世界贸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样的商品上,而新贸易理论则将世界贸易看成完全发生在像飞机这样的商品上。 (二)新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考试试卷12页

《国际贸易》(第1单元-第13单元)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中国生产手表需要8个工作日,生产自行车需要9个工作日,印度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要9和10个工作日,根据比较成本学说()。 A 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B 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C 印度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D 印度不宜参加国际分工 2.假设英国生产每单位酒需要劳动人数比美国少40人,生产每单位呢绒比美国少10人,则下列错误的是()。 A 英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 英国在呢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 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 美国在呢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分工是()。 A 替代型国际分工 B 混合型国际分工 C 水平型国际分工 D 垂直型国际分工 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指出,()。 A 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 即使一个国家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 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获利更多 D 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5.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主要政策主张是()。 A 禁止货币出口 B 禁止贵重金属外流 C 奖出限入,包装贸易出超 D 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 6.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指()。 A 世界出口总额 B 世界进口总额 C 一国进出口总额 D 国际贸易量 7.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可以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流量,是因为()。 A 它以商品计量单位表示 B 它以货币金额表示 C 它只计算有形贸易 D 它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 8.假定A国生产X和Y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为100和120单位劳动,B国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90和80单位劳动,则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 B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产品,B国生产X产品 C 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Y产品 D A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B国不生产 9.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在它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也越大。 A 初级产品 B 工业制成品 C 工业原料 D 都不是 10.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3.5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3.7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7000亿美元,当年国际贸易总额为()万亿美元。 A 7.9 B 3.5 C 7.2 D 3.7

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 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国际贸易理论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念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1.国际贸易概念: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P21 2.对外贸易概念:对外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P22 3.净出口:一国在同类产品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其中出口量大于进口量P23 净进口:出口量小于进口量P23 4.贸易差额: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P23 贸易顺差: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我国称它为出超,通常以正数表示P23 贸易逆差: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我过称它为入超,通常以负数表示P24 贸易平衡: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P24 5.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采用这种体系国家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贸易进出口P24 总进口:凡进入本国国境的商品一律为进口P24 总出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P24 专门贸易体系:国家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贸易进出口P24 6.货物贸易:凡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货物进出口交易(有形商品贸易)P25 7.服务贸易:除货物贸易外其他的交易。在国际交易商品中,运输、保险、金融、旅游、技术劳务的提供与接受等的统称P26 特点:多为无形不可储存的;服务提供与消费同时进行;其贸易额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只得到部分反映;在各国海关统计中查寻不到 8.直接贸易:P27 间接贸易:P27 转口贸易:P27 9.对外贸易额:以金额(货币)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又称对外贸易值P28 进口贸易总额(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货物的全部价值P28 出口贸易总额(出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P28 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P28 国际(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通常单指世界出口货物总额P29 10.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量P29 11.贸易条件:在特定年份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P30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P31 12.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32 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P32 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P32 13.国际分工: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P34 14.国际分工的形式:水平型、垂直型、混合型,当代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P38 (1)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产业的纵向分工,其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旧的分工形势有所削弱,但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P38 (2)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新技术日新月异,分工更加细化,形成横向分工进一步发展P38 15.劳动密集型贸易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工资与原材料投入占据较大部分的商品,如纺织品与手工艺品资本密集型贸易商品:在生产过程中,资金和机械设备投入占据较大部分的商品,如钢铁产品等P39 土地密集型贸易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土地投入占据较大比重的贸易商品,如农副产品等P40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三章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南北贸易 2、外部 3、产业内 4、历史或偶然 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 11、自由贸易政策 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 14、出口替代政策 15、规模经济 16、最优关税 17、知识产权保护 18、大低 19、先发优势 20、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2、劳动密集型 23、战略性贸易理论 24、竞争效率 25、政府干预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问答题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产业内贸易是怎么发生的? 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有: (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价格就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四)在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条件下,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而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条件下,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来说,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有: (一)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 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 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 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出口那些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技术 比较成熟的工业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

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