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货币政策 答案

货币政策 答案

货币政策 答案
货币政策 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

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

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

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时间、按照某个价格,买入(卖出)相同数量的同种证券的交易。卖出并约定将来买入的交易,称为正回购;买入并约定将来卖出的交易,称为逆回购。

9.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它是对证券市场的贷款量实施控制的一项特殊措施。

10.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就一般商业银行对客户新购买住房或商品用房贷款的限制措施。对不动产信用施以控制,实际上就是中央银行对不动产的贷款额度和分期付款的期限等规定的限制性措施。

11.直接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从内部结构和数量两方面,根据有关法令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业务加以直接干预的总称。比较重要的手段有信用分配、利率管制、流动性比率管制和直接干预等。

12.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执行中央银行的政策。

13.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最多运用窗口指导手段的是日本中央银行,其最初目的是稳定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14.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

币政策工具现实地进行操作开始,到其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15.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固然与货币当局决策的正确与否、与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与作为政策传导体的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政策的配合程度等方面有关,但也往往受制于货币政策自身传导机制是否顺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问题。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16.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操作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并着手制定新政策,修正政策的实施方位或力度,操作政策工具,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

17.外部时滞:是指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滞,即从新政策制定到它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是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六、简答题

1.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具体含义。

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

(1)稳定币值;(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2.简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关系。

答:货币政策的四个最终目标,都是国家经济政策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正相关;除此之外,各个目标之间都有矛盾,主要表现在:

(1)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2)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3)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为什么要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其选择标准是什么?

答:在现实经济中,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往往难以直接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还需要确定一些适宜的中介目标,使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对这些中介目标施加作用或产生影响,再由中介变量的变动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般来讲,作为一个性能良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符合以下4个标准:(1)相关性。(2)可测性。(3)可控性。(4)抗干扰性。

4.简述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答: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优点:○1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3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4不易混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效果。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也有缺点:首先,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化,后者的受控因素非中央银行完全可控。其次,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第三,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析央行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及优缺点。

答: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2)调节货币供应量。

优点:首先,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有效工具。其次,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

缺点: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会通过银行信用的收缩和扩张产生放大作用,增加经济的波动,难以成为日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另外也可能使超额准备金比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造成金融不稳定。

简析央行再贴现政策的影响机制、优点及其局限性。

答: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产生四种影响。

首先,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从而影响他们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

其次,再贴现政策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和调整信贷结构。

第三,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作用,影响公众预期。

第四,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即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再贴现政策最大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但它同样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第一,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第二,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第三,利用再贴现率的调整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简述央行公开市场政策作用。

答: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

(1)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

(2)影响利率水平。

(3)影响利率结构。

公开市场政策特点:

(1)需要有较发达的证券市场,包括证券的数量和规模、适当的期限结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2)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操作规模、时机以及实施步骤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

(3)具有较强的可逆性,万一发现错误可立即实施逆向操作进行纠正。

(4)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5)国内外资本的流动、国际收支的变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和行为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可能抵消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

8.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2)不动产信用控制

(3)消费者信用控制

(4)优惠利率

9.简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主要内容。

答: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二是利率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即投资的利率弹性。具体思路是:货币供给相对于需求而突然增加后,首先发生影响的是利率下降,后又促使投资增加。如果消费倾向为已知量,则通过乘数作用,又可促使国民产值增加。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如下:

Ms↑→r↓→I↑→E↑→Y↑

上述表达式中,MS表示货币供给量;r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E表示总支出;Y表示收入。在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关键环节是利率。

10.简述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货币学派认为,

若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市场均衡将会被打破。个人和公司发现他们持有的货币数量超过他们愿意持有水平,这种非均衡就引发了一轮资产替代,人们通过购买股票、债券、汽车、住宅等在内的非货币资产,减少了手中过多的货币,使非货币资产价格上升。简言之,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下:Ms↑→P↑→……→Y↑

“……”表示可能存在但未被揭示的过程,也就是著名的“黑箱”理论。货币学派认为,实际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清全部传递机制,只要能证明货币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的相关性就可以了。

11.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和配合模式。

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共同点在于:这两类政策均由国家制定,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都是通过影响总需求来影响产出,以实现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而两类政策又存在区别:一是政策的实施者不同。二是作用过程不同。三是政策工具不同。

两者都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工具,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所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四种配合模式:

(1)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配合。

(2)宽松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

(3)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

(4)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配合。

其中“双紧”和“双松”政策,反映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侧重点保

持一致;“一松一紧”的政策,反映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总体要求一致的前提下,政策目标侧重点不同。

七、论述题

试分析央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调控货币供应量的?

答: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调整通过两条渠道影响货币供应量。第一条渠道是影响同业市场利率。第二条渠道是通过存款货币银行超额准备金的调整进行,然后通过资产和负债的扩张和收缩影响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首先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从而影响他们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其次,再贴现政策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和调整信贷结构。第三,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作用,影响公众预期。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可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等

存款货币机构的超额储备,从而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2、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解决这一问题?

答:在通货紧缩时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相对宽松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和放宽再贴现条件,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超额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再贴现率降低市场利率降低

信贷规模扩张货币

供应增加

银行融资成本降低

中央银行买入证券基础货币投放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成倍扩张。

3、试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歧。

答: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来加以传导,因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即:Ms↑→r↓→I↑→E↑→Y↑。其次,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指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如其中一个出问题,则货币政策将无效,强调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需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而可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即:Ms↑→P↑→……→Y↑。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只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能控制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

5、简述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答: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间接的,央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能直接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控制某一中介目标,并通过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来间接地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从而达到最终目标。一般地说,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对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经济变量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而这些经济变量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由于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将对实际的经济活动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因此,如货币政策操作得当,则其最终结果将是达到其预定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6、运用所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理论,评析2007年以来两大我国政策的转变。2007年,伴随经济连年快速增长,国民经济中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仍在发展,又出现流动性过剩、股市房市双膨胀和一般物价水平急速攀升等新问题。2007年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双防”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上涨转为全面上涨。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包括财政、货币等在内的多项紧缩措施,适时调控。2007年在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在2007年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其特点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工具变量调整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类政策配合模式往往只能分别对自身能够直接影响的变量产生效应,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作用力度较弱,但政策效应比较稳定,且不带有很大惯性。

2008年9月份,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来临,全球金融危机随之爆发,我国的金融界和实业界同样受到波及,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出口急速下滑,企业产效率降低,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下降,房市、股市双双下跌,等等。11月9日,我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特点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工具变量调整的方向是一致的,各中介变量均能按两类政策的共同机制对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发生作用。因此,这类政策配合模式的作用力度较强,变量间的磨擦力小,一旦调整政策,能较快产生效应,并带有较强的惯性。这对于目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来说,应该说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关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关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发表时间:2008-12-17T16:43:06.46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樊维清[导读] 0 引言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它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 币政策较合适。我们要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必须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币政策的作用。 0 引言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它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我们要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必须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币政策的作用。 1 货币政策的含义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 2.2 充分就业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2.3 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 2.4 平衡国际收支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3 通胀条件下应采取的货币政策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物价上涨较快,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需求拉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是由于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又是因为投资过大引起的;②调整工资和原材料成本价格;③在供求总量平衡时,某些关键产品供求失衡;④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资金运用不承担风险,投资效益很低,而且国有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即使没有效益也能维持,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加不成比例,需求的过渡积累最终带来物价上涨。在上述情况下,我国中央银行即人民银行应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变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化,通过中间目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最终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预警,以便观察政策操作是否使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进入目标区,并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具体应采取如下货币政策: 3.1 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作用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它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见效快,威力大,准备金率很小的调整,也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对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商业银行内部货币资金流动性逐渐减少。我国已多次提高准备金率,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必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保证流动性,保证支付,这必将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我认为: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不宜再提高比率,应采取其他货币工具综合调整,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3.2 灵活运用短期利率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等。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近年来转为采用联邦基金利率。日本采用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短期利率的变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内容摘要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地等同于金融政策。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根深蒂固的“廉价政府政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构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最终目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我国现行体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再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信用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渠道、手段和工具,发挥它的渗透扩散能力,必将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军的重要作用也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目录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 1、金融市场 2、金融机构 3、企业居民户 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二)紧缩性货币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物价稳定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五)其他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当前,我国所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 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

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总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金融学形考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1.通货-存款比率主要取决于()。 A. 商业银行的行为 B. 公众的行为 C. 政府的行为 D. 货币当局的行为知识点提示: 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答案是:公众的行为2.当发生“流动性陷阱”极端情况时,利率水平低到不能再低,就会出现()的现象。 A. 投机性货币需求无限大 B. 预防性货币需求无限大 C. 交易性货币需求无限大 D. 货币总需求反而减少知识点提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 答案是:投机性货币需求无限大 3.基础货币主要由()构成。 A. 流通中现金和企业单位库存现金 B. 存款货币和存款准备金 C. 流通中现金和原始存款 D. 流通中现金和存款准备金知识点提示: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供给。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正确答案是:流通中现金和存款准备金 4.()是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A. 强制储蓄 B. 失业增加 C. 经济衰退 D. 投资成本升高知识点提示: 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参见教材本章第三节。正确答案是:强制储蓄5.在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Ms=mB中,m代表()。 A. 货币供给量 B. 基础货币 C. 货币乘数

D. 派生存款知识点提示: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正确答案是:货币乘数 6.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 汇率 B. 利率 C.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D. 提现率(现金漏损率) E. 超额准备金率知识点提示: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创造。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 正确答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现率(现金漏损率), 超额准备金率 7.从宏观角度研究货币需求的有()。 A.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B.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C. 剑桥方程式 D. 交易方程式 E.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知识点提示: 货币需求的主要理论解说。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 正确答案是: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方程式 8.下列属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有()。 A. 央行购买办公楼 B. 央行购买外汇、黄金 C. 央行购买政府债券 D. 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 E. 央行购买金融债券知识点提示: 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与方式。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 正确答案是:央行购买外汇、黄金, 央行购买政府债券, 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 央行购买金融债券9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 A.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B.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减函数 C.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现代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推行不同财政政策的基本意图在于: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者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协调政府的有关财政经济活动以充分发挥现代财政的那些重要职能。() 2、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不同,前者是政府从事经济性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后者则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3、政府变动其开支水平(G)就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扩大G,使IS曲线向左移动,减少G,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另外,只要特定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也同样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 4、政府变动名义货币供给数量(M s )就可以取得改变LM曲线的位置:扩大 M s ,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M s ,使LM曲线向左移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 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取得改变LM曲线位置的效果,是政府货币政策独自发挥,或其配合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重要保证。() 5、利用IS-LM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均衡(收入均衡与利率均衡)是如何被决定的经济原理,而且也可以解释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均衡如何产生影响作用的经济原理。() 6、在其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至少发生三种主要作用,即降低利率、提高物价,和增加产出,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产生提高利率、降

低物价,和减少产出的作用。() 7、在经济社会中,资本投资规模,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以及技术进步速度等是改变AS曲线的重要因素。() 8、汇率(e)变动可以引起BP曲线的位置变动,一般情况下,e下降,会使BP曲线向左移,表示贸易盈余扩大;而e上升,会使BP曲线向右移,表示贸易盈余减少。() 9、财政政策时机的选择,并不会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 10、由于货币政策调整通常不须经过复杂的决策程序,所以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政府都要对市场实行广泛的经济干预,即借助财政政策执行其宏观调控职能。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D、收入分配合理化 E、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作为经济危机的先兆,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连续数月下降,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劳动失业剧增,进出口发生萎缩等等。针对这类经济衰退,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采用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什么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 【参考答案】 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种货币能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量,用e 表示。名义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国外货币的价格,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用国外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实际汇率是用两国(或地区)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加以调整后的汇率,用ε表示。与名义汇率相比,实际汇率更能说明一国(或地区)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如果本国产品的价格用本币表示为P ,某一国外产品的价格用外币表示为f P ,国内居民持有本国货币要购买国外商品,在国外生产商只接受外币来交换其商品的条件下,本国居民应该先用本币以名义汇率e 购买该外币,然后用该外币以f P 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这样,一单位国外商品用本币单位数量来表示就等于f eP 。由此可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f P e P ε=。 2.实际汇率与净出口关系如何表达? 【参考答案】 实际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净出口。一般来说,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一国的国民收入、进出口的商品相对价格、关税、进出口商品量限额等因素。由于实际汇率是本国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国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出口和进口。对于进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国外商品和服务就变得相对便宜,故进口正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对于出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本国出口商品会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抑制了出口,故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汇率变动。 由于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从总体上来看,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用图形表示:

3.在固定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以下我们用图形具体分析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分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资本完全流动下,BP 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当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比如增加政府支出或者减少税收,那么将引起总需求的扩大,结果导致IS 曲线向右移动,见下图。IS 曲线由1IS 移至2IS ,IS 曲线向右移动使得名义汇率面临上升的压力,此时,中央 银行为了维持汇率不变,增加本币供给,使得LM 曲线右移,即由1LM 移至2LM 降低均衡汇率,直至均衡汇率降低到固定汇率水平*e 。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使得小国经济的汇率水平固定在所承诺的水平上,但产出水平提高,即从1Y 增加到2Y 的水平。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货币政策理论

一、简述题 1、简述货币制度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规定货币币材②确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2、简述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理论。 3、简述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简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简述费雪方程式。 1911年费雪提出了货币需求方程。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物总产出,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总量。费雪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表示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积与名义收入相等。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费雪方程式只是一个恒等关系而已,它并没有说明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名义收入的等量同向变动,或者货币存量增加后,货币流动速度会自然地下降,从而使名义收入保持不变。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当货币存量发生变化后,名义收入就会同向等比例地发生变动,即:当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时,名义收入也会增加一倍;当货币存量减少一半时,名义收入也会减少一半。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6、简述剑桥方程式。 7、简述维克赛尔的累积循环理论 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他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是指从银行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威克塞尔所描述的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这是因为,他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的要点是: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是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下降,并且是累积性地下降。假定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导致增加投资、增加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要素价格和收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短文

【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货币政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2%以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2)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3)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4)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障碍。(5)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 综上所述,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传导效果。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2)中央银行要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测研究。(3)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4)要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

金融学 第十八章 货币政策 习题及答案

第十八章货币政策 第十八章货币政策 一、判断题 1-5:××√√× 6-10:×√√×× 11-15:√√×√√ 二、单选题 1-5:D C A C A 6-10:C D B B A 三、多选题 1-5:ABD AC ABC CD ABCD 一、判断题 1、货币政策是一国的长期的经济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在任何时期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2、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重的,但都不互相影响。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长短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是中央银行难以直接控制的。 4、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的。 5、我国目前主要的操作指标是货币供给量,主要的中介指标是基础货币。 6、从未来货币政策实施的发展趋势看, 再贴现政策将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向着紧缩性方向变化。 8、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的贷款利率。 9、公开市场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用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 一种手段。 10、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将会提高再贴现率。 11、当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2、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大大超过需求量,中央银行将会卖出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求关系。 13、窗口指导属于直接的信用控制。 14、一般来说,政府始终把物价稳定目标放在其他目标的首位。 1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通常被认为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二、单选题 1、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缺乏弹性或灵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A.公开市场操作 B.利率管制 C.再贴现政策 D.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2、流动性比率管理应属于()。 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B.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C.直接信用控制 D.间接信用控制 3、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其中()两大目标之间是一致的,不存在冲突。 A.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C.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由于M1数据从1990年才开始公布,故而1979年至1989年的相关数据由M0代替。财政政策变量用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数据表示,并利用HP滤波处理之后得到的周期(Cycle)部分代替。由于货币、财政政策的目标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所以用全国GDP和商 品价格指数以及各省市GDP和商品价格指数作为货币、财政政策的 最终目标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979-2010年的全国GDP、CPI、商品价格指数及M1、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人口数等全国 年度数据;选取各省区的GDP商品价格指数、人口数等地区年度数据。 为了剔除因人口增长快慢而扭曲的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各省区的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变量数据2。其次,与大部分研 究直接得到各省区物价指数的平均值不同,我们以各个地区的实际 生产总值占四大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比重为权重,计算 得到加权平均后的各省市商品价格指数(以商品价格指数1978=100 为基准来求实际值)。这一做法提高了物价指数的精确度。最后,对 各变量的实际值进行平稳化处理。 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利用VAR模型做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需 满足序列平稳性条件,故利用ADF单位根分析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表明,财政政策变量(CZ)、货币政策变量、四大地区 物价变量(SI_PR_DONG、SI_PR_DONGBEI、SI_PR_ZHONG、SI_PR_XI)、以及四大地区产出变量(SI_GR_DONG、SI_GR_DONGBEI、SI_GR_ZHONG、SI_GR_XI)取自然对数后的一阶差分值满足平稳性条件,且是一阶单 整的 (二)协整检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