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附历史大事)

为方便大家核对族谱上的年号之用。

说明:

1.网上找来的,不齐全且可能有错误,请大家补充指正。如:朱元璋跟朱允文的年代混乱(已改正)。

2.我将辽、金等依习惯不会出现在汉族族谱中的年号删去。

3.南北朝、五代十国、三国等朝代由于更替频繁及多国并存,纪年有点混乱,这个容后再整理。

4.缺少部分待考。

5.为方便对照,附上六十甲子表。

西汉

公元年皇帝年号干支年

前200 辛丑

前199 壬寅

前198 癸卯

前197 甲辰

前196 乙巳

前195 丙午

前194 丁未

前193 戊申

前192 己酉

前191 庚戌

前190 辛亥

前189 壬子

前188 癸丑

前187 甲寅

前186 乙卯

前185 丙辰

前184 丁巳

前183 戊午

前182 己未

前181 庚申

前180 辛酉

前179 汉文帝刘恒前元元年壬戌

前178 癸亥

前177 甲子

前176 乙丑

前175 丙寅

前174 丁卯

前173 戊辰

前172 己巳前171 庚午前170 辛未前169 壬申前168 癸酉前167 甲戌前166 乙亥前165 丙子前164 丁丑前163 汉文帝刘恒后元元年戊寅前162 己卯前161 庚辰前160 辛巳前159 壬午前158 癸未前157 甲申前156 汉景帝刘启前元元年乙酉前155 丙戌前154 丁亥前153 戊子前152 己丑前151 庚寅前150 辛卯前149 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前148 癸巳前147 甲午前146 乙未前145 丙申前144 丁酉前143 汉景帝刘启后元元年戊戌前142 己亥前141 庚子前140 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辛丑前139 壬寅前138 癸卯前137 甲辰前136 乙巳前135 丙午前134 汉武帝刘彻元光元年丁未前133 戊申前132 己酉前131 庚戌前130 辛亥

前129 壬子前128 汉武帝刘彻元朔元年癸丑前127 甲寅前126 乙卯前125 丙辰前124 丁巳前123 戊午前122 汉武帝刘彻元狩元年己未前121 庚申前120 辛酉前119 壬戌前118 癸亥前117 甲子前116 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乙丑前115 丙寅前114 丁卯前113 戊辰前112 己巳前111 庚午前110 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辛未前109 壬申前108 癸酉前107 甲戌前106 乙亥前105 丙子前104 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丁丑前103 戊寅前102 己卯前101 庚辰前100 汉武帝刘彻天汉元年辛巳前99 壬午前98 癸未前97 甲申前96 汉武帝刘彻太始元年乙酉前95 丙戌前94 丁亥前93 戊子前92 汉武帝刘彻征和元年己丑前91 庚寅前90 辛卯前89 壬辰前88 汉武帝刘彻后元元年癸巳前87 甲午

前86 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年乙未前85 丙申前84 丁酉前83 戊戌前82 己亥前81 庚子前80 汉昭帝刘弗陵元凤元年辛丑前79 壬寅前78 癸卯前77 甲辰前76 乙巳前75 丙午前74 汉昭帝刘弗陵元平元年丁未前73 汉宣帝刘询本始元年戊申前72 己酉前71 庚戌前70 辛亥前69 汉宣帝刘询地节元年壬子前68 癸丑前67 甲寅前66 乙卯前65 汉宣帝刘询元康元年丙辰前64 丁巳前63 戊午前62 己未前61 汉宣帝刘询神爵元年庚申前60 辛酉前59 壬戌前58 癸亥前57 汉宣帝刘询五凤元年甲子前56 乙丑前55 丙寅前54 丁卯前53 汉宣帝刘询甘露元年戊辰前52 己巳前51 庚午前50 辛未前49 汉宣帝刘询黄龙元年壬申前48 癸酉前47 甲戌前46 乙亥前45 丙子前44 丁丑

前43 戊寅前42 己卯前41 庚辰前40 辛巳前39 壬午前38 癸未前37 甲申前36 乙酉前35 丙戌前34 丁亥前33 戊子前32 汉成帝刘骜建始元年己丑前31 庚寅前30 辛卯前29 壬辰前28 汉成帝刘骜河平元年癸巳前27 甲午前26 乙未前25 丙申前24 汉成帝刘骜阳朔元年丁酉前23 戊戌前22 己亥前21 庚子前20 汉成帝刘骜鸿嘉元年辛丑前19 壬寅前18 癸卯前17 甲辰前16 汉成帝刘骜永始元年乙巳前15 丙午前14 丁未前13 戊申前12 汉成帝刘骜元延元年己酉前11 庚戌前10 辛亥前9 壬子前8 汉成帝刘骜绥和元年癸丑前7 甲寅前6 汉哀帝刘欣建平元年乙卯前5 汉哀帝刘欣太初元将元年丙辰前4 汉哀帝刘欣建平元年丁巳前3 戊午前2 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己未前1 庚申

1 辛酉

2 壬戌

3 癸亥

4 甲子

5 乙丑

6 汉孺子婴居摄元年丙寅

7 丁卯

8 大事:王莽篡政改国号新

汉孺子婴

初始元年戊辰

9 己巳

10 庚午

11 辛未

12 壬申

13 癸酉

14 甲戌

15 乙亥

16 丙子

17 大事:绿林赤眉起义丁丑

18 戊寅

19 己卯

20 庚辰

21 辛巳

22 壬午

23 癸未

24 甲申

余季乐2008-08-12 15:22

东汉

公元年皇帝年号干支年

25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乙酉

26 丙戌

27 丁亥

28 戊子

29 己丑

30 庚寅

31 辛卯

32 壬辰

33 癸巳

34 甲午

35 乙未

36 丙申

37 丁酉

38 戊戌

39 己亥

40 庚子

41 辛丑

42 壬寅

43 癸卯

44 甲辰

45 乙巳

46 丙午

47 丁未

48 戊申

49 己酉

50 庚戌

51 辛亥

52 壬子

53 癸丑

54 甲寅

55 乙卯56(西汉)成家公孙述龙兴元年丙辰56(西汉)东盆子建世元年丙辰56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元元年丙辰

57 丁巳

58 汉明帝刘庄永平元年戊午

59 己未

60 庚申

61 辛酉

62 壬戌

63 癸亥

64 甲子

65 乙丑

66 丙寅

67 丁卯

68 戊辰

69 己巳

70 庚午

71 辛未

72 壬申

73 大事:班超出使西域癸酉

74 甲戌

75 乙亥

76 汉章帝刘炟建初元年丙子

77 丁丑

78 戊寅

79 己卯

80 庚辰

81 辛巳

82 壬午

83 癸未

84 汉章帝刘炟元和元年甲申

85 乙酉

86 丙戌

87 汉章帝刘炟章和元年丁亥

88 戊子

89 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己丑

90 庚寅

91 辛卯

92 壬辰

93 癸巳

94 甲午

95 乙未

96 丙申

97 丁酉

98 戊戌

99 己亥100 庚子101 辛丑102 壬寅103 癸卯104 甲辰105 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乙巳106 汉殇帝刘隆延平元年丙午107 汉安帝刘祜永初元年丁未108 戊申109 己酉110 庚戌111 辛亥112 壬子113 癸丑114 汉安帝刘祜元初元年甲寅115 乙卯116 丙辰117 丁巳118 戊午119 己未120 汉安帝刘祜永宁元年庚申121 汉安帝刘祜建光元年辛酉

122 汉安帝刘祜延光元年壬戌123 癸亥124 甲子125 乙丑126 汉顺帝刘保永建元年丙寅127 丁卯128 戊辰129 己巳130 庚午131 辛未132 汉顺帝刘保阳嘉元年壬申133 癸酉134 甲戌135 乙亥136 汉顺帝刘保永和元年丙子137 丁丑138 戊寅139 己卯140 庚辰141 辛巳142 汉顺帝刘保汉安元年壬午143 癸未144 汉顺帝刘保建康元年甲申145 汉冲帝刘炳永憙元年乙酉146 汉质帝刘缵本初元年丙戌147 汉恒帝刘志建和元年丁亥148 戊子149 己丑150 汉恒帝刘志和平元年庚寅151 汉恒帝刘志元嘉元年辛卯152 壬辰153 汉恒帝刘志永兴元年癸巳154 甲午155 汉恒帝刘志永寿元年乙未156 丙申157 丁酉158 汉恒帝刘志延熹元年戊戌159 己亥160 庚子161 辛丑162 壬寅163 癸卯164 甲辰

165 乙巳166 丙午167 汉恒帝刘志永康元年丁未168 汉灵帝刘宏建宁元年戊申169 己酉170 庚戌171 辛亥172 汉灵帝刘宏熹平元年壬子173 癸丑174 甲寅175 乙卯176 丙辰177 丁巳178 戊午179 己未180 庚申181 辛酉182 壬戌183 癸亥184 大事: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甲子185 乙丑186 丙寅187 丁卯188 戊辰189汉少帝刘辩光熹元年己巳189汉少帝刘辩昭宁元年己巳189汉献帝刘协永汉元年己巳190 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庚午191 辛未192 壬申193 癸酉194 汉献帝刘协兴平元年甲戌195 乙亥196 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丙子197 丁丑198 戊寅199 己卯200 大事:官渡之战庚辰201 辛巳202 壬午203 癸未204 甲申205 乙酉

206 丙戌

207 丁亥

208 大事:赤壁之战戊子

209 己丑

210 庚寅

211 辛卯

212 壬辰

213 癸巳

214 甲午

215 乙未

216 丙申

217 丁酉

218 戊戌

219 己亥

220 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庚子

余季乐2008-08-12 15:23

三国

公元年皇帝年号干支年

220 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庚子

221 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辛丑

222 东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壬寅

223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元年癸卯

224 甲辰

225 乙巳

226 丙午

227 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丁未

228 戊申

229 东吴大帝孙权黄龙元年己酉

230 庚戌

231 辛亥

232 东吴大帝孙权嘉禾元年壬子

233 魏明帝曹叡青龙元年癸丑

234 甲寅

235 乙卯

236 丙辰

237 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丁巳

238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元年戊午

238东吴大帝孙权赤乌元年戊午

239 己未

240 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庚申

241 辛酉

242 壬戌

243 癸亥

244 甲子

245 乙丑

246 丙寅

247 丁卯

248 戊辰

249 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己巳

250 庚午

251 东吴大帝孙权太元元年辛未

252东吴大帝孙权神凤元年壬申

252东吴会稽王孙亮建兴元年壬申

253 癸酉

254 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元年甲戌

254 东吴会稽王孙亮五凤元年甲戌

255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元年乙亥

256 东吴会稽王孙亮太平元年丙子

257 丁丑

258蜀汉后主刘禅景耀元年戊寅

258东吴景帝孙休永安元年戊寅

259 己卯

260 魏元帝曹奂景元元年庚辰

261 辛巳

262 壬午

263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癸未

264吴末帝孙皓元兴元年甲申

264魏元帝曹奂咸熙元年甲申

265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乙酉

265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乙酉

266 吴末帝孙皓宝鼎元年丙戌

267 丁亥

268 戊子

269 吴末帝孙皓建衡元年己丑

270 庚寅

271 辛卯

272 吴末帝孙皓凤凰元年壬辰

273 癸巳

274 甲午

275 吴末帝孙皓天册元年乙未

余季乐2008-08-12 15:23

西晋

公元年皇帝年号干支年275 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乙未276 (三国)吴末帝孙皓天玺元年丙申277 (三国)吴末帝孙皓天纪元年丁酉278 戊戌279 己亥280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庚子281 辛丑282 壬寅283 癸卯284 甲辰285 乙巳286 丙午287 丁未288 戊申289 己酉290晋武帝司马炎太熙元年庚戌290晋惠帝司马衷永熙元年庚戌291晋惠帝司马衷永平元年辛亥291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辛亥292 壬子293 癸丑294 甲寅295 乙卯296 丙辰297 丁巳298 戊午299 己未300 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元年庚申301 晋惠帝司马衷永宁元年辛酉302 晋惠帝司马衷太安元年壬戌303 癸亥304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甲子304晋惠帝司马衷建武元年甲子304晋惠帝司马衷永兴元年甲子305 乙丑306 晋惠帝司马衷光熙元年丙寅307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丁卯308 戊辰309 己巳310 庚午311 辛未312 壬申

313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元年癸酉

314 甲戌

315 乙亥

316 大事:匈奴兵攻占长安丙子

余季乐2008-08-12 15:25

东晋

公元年皇帝年号干支年

317 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丁丑

318 戊寅

319 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己卯

320 庚辰

321 辛巳

322 晋元帝司马睿永昌元年壬午

323 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癸未

324 甲申

325 乙酉

326 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元年丙戌

327 丁亥

328 戊子

329 己丑

330 庚寅

331 辛卯

332 壬辰

333 癸巳

334 甲午

335 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元年乙未

336 丙申

337 丁酉

338 戊戌

339 己亥

340 庚子

341 辛丑

342 壬寅

343 晋康帝司马岳建元元年癸卯

344 甲辰

345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元年乙巳

346 丙午

347 丁未

348 戊申

349 己酉

350 庚戌

351 辛亥352 壬子353 癸丑354 甲寅355 乙卯356 丙辰357 晋穆帝司马聃升平元年丁巳358 戊午359 己未360 庚申361 辛酉362 晋哀帝司马丕隆和元年壬戌363 晋哀帝司马丕兴宁元年癸亥364 甲子365 乙丑366 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元年丙寅367 丁卯368 戊辰369 己巳370 庚午371 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辛未372 壬申373 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癸酉374 甲戌375 乙亥376 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元年丙子377 丁丑378 戊寅379 己卯380 庚辰381 辛巳382 壬午383 大事:淝水之战癸未384 甲申385 乙酉386 丙戌387 丁亥388 戊子389 己丑390 庚寅391 辛卯392 壬辰393 癸巳

394 甲午

395 乙未

396 丙申

397 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丁酉

398 戊戌

399 己亥

400 庚子

401 辛丑

402 壬寅

403 癸卯

404 甲辰

405 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乙巳

406 丙午

407 丁未

408 戊申

409 己酉

410 庚戌

411 辛亥

412 壬子

413 癸丑

414 甲寅

415 乙卯

416 丙辰

417 丁巳

418 戊午

419 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元年己未

余季乐2008-08-12 15:25

南北朝

公元年皇帝年号干支年

420 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庚申

421 辛酉

422 壬戌

423 宋少帝刘义符景平元年癸亥

424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元年甲子

425 乙丑

426 丙寅

427 丁卯

428 戊辰

429 己巳

430 庚午

431 辛未

432 壬申433 癸酉434 甲戌435 乙亥436 丙子437 丁丑438 戊寅439 己卯440 庚辰441 辛巳442 壬午443 癸未444 甲申445 乙酉446 丙戌447 丁亥448 戊子449 己丑450 庚寅451 辛卯452 壬辰453 刘劭太初元年癸巳454 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甲午455 乙未456 丙申457 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元年丁酉458 戊戌459 己亥460 庚子461 辛丑462 壬寅463 癸卯464 甲辰465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乙巳465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乙巳465宋明帝刘彧泰始元年乙巳466 丙午467 丁未468 戊申469 己酉470 庚戌471 辛亥472 宋明帝刘彧泰豫元年壬子

473 宋后废帝刘昱元徽元年癸丑474 甲寅475 乙卯476 丙辰477 宋顺帝刘准升明元年丁巳478 戊午479 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己未480 庚申481 辛酉482 壬戌483 齐武帝萧赜永明元年癸亥484 甲子485 大事:北魏实行均田制乙丑486 丙寅487 丁卯488 戊辰489 己巳490 庚午491 辛未492 壬申493 癸酉494齐郁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甲戌494齐恭王萧昭文延兴元年甲戌494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甲戌495 乙亥496 丙子497 丁丑498 齐明帝萧鸾永泰元年戊寅499 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己卯500 庚辰501 齐和帝萧宝隆中兴元年辛巳502 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壬午503 癸未504 甲申505 乙酉506 丙戌507 丁亥508 戊子509 己丑510 庚寅511 辛卯512 壬辰513 癸巳

514 甲午515 乙未516 丙申517 丁酉518 戊戌519 己亥520 梁武帝萧衍普通元年庚子521 辛丑522 壬寅523 癸卯524 甲辰525 乙巳526 丙午527 梁武帝萧衍大通元年丁未528 戊申529 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元年己酉530 庚戌531 辛亥532 壬子533 癸丑534 甲寅535 梁武帝萧衍大同元年乙卯536 丙辰537 丁巳538 戊午539 己未540 庚申541 辛酉542 壬戌543 癸亥544 甲子545 乙丑546 梁武帝萧衍中大同元年丙寅547 梁武帝萧衍太清元年丁卯548 戊辰549 己巳550 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庚午551 梁豫章王萧栋天正元年辛未552 壬申553 梁元帝萧绎承圣元年癸酉554 甲戌555梁建安公萧渊明天成元年乙亥555梁敬帝萧方智绍泰元年乙亥

556 梁敬帝萧方智太平元年丙子

557 陈武帝陈霸先永定元年丁丑

558 戊寅

559 己卯

560 陈文帝陈蒨天嘉元年庚辰

561 辛巳

562 壬午

563 癸未

564 甲申

565 乙酉

566 陈文帝陈蒨天康元年丙戌

567 陈废帝陈伯宗光大元年丁亥

568 戊子

569 陈宣帝陈顼太建元年己丑

570 庚寅

571 辛卯

572 壬辰

573 癸巳

574 甲午

575 乙未

576 丙申

577 丁酉

578 戊戌

579 己亥

580 庚子

余广孝2008-08-12 15:40

公元年皇帝年号干支年

581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辛丑

582 壬寅

583 (南北朝)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癸卯

584 甲辰

585 乙巳

586 丙午

587 (南北朝)陈后主陈叔宝祯明元年丁未

588 戊申

589 己酉

590 庚戌

591 辛亥

592 壬子

593 癸丑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年号列表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唐朝皇帝年号列表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唐朝皇帝年号列表唐代皇帝列表唐代皇帝世系表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年号一、唐朝618年—690年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626(8年)武德618年-626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649(23年)贞观627年-649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50-683(24年)永徽650年-655年显庆656年-661年龙朔661年-663年麟德664年-665年乾封666年-668年总章668年-670年咸亨670年-674年上元674年-676年仪凤676年-679年调露679年-680年永隆680年-681年开耀681年-682年永淳682年-683年弘道683年中宗(被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嗣圣684年睿宗(被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690(6年)文明684年光宅684年垂拱685年-688年永昌689年载初690年二、武周690年-705年则天大圣皇帝武曌690-705(16年)天授690年-692年如意692年长寿692年-694年延载694年证圣695年天册万岁695年-696年万岁登封696年万岁通天696年-697年神功697年圣历698年-700年久视700年大足701年长安701年-705年三、唐朝705年—907年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705-710(5年)神龙705年-707年景龙707年-710年恭宗殇皇帝李重茂710唐隆710年睿宗(复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710-712(2年)景云710年-711年太极712年延和712年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712-756(44年)先天712年-713年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56-762(6年)至德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公元1022年:壬戌,乾兴元年 宋仁宗: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佑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佑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佑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佑元年 宋英宗: 公元1064年:甲辰,治平元年 宋神宗: 公元1068年:戊申,熙宁元年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唐朝皇帝列表唐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

唐朝皇帝列表唐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高祖李渊于 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在其鼎盛时的公元7世纪,一度建立了南至罗伏州、北括玄阙州、西及安息州、东临哥勿州的辽阔疆域. 在690年,67岁的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 恢复大唐国号,还都长安。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极盛,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 年(907年)灭亡。唐共历经21位皇帝(若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 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 唐朝重要历史人物: 李世民: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武后四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哲),四子李旦。 代宗:不哑不聋,不做家翁升平公主郭暧《打金枝》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 唐懿宗: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 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唐昭宗?一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复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形势, 并发誓自己要复兴王朝。但是唐朝已经积弱难返, 回天无力。这种境况恰恰是昭宗的哥哥僖 宗(公元873—888年在位)造成的。 唐宪宗贬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李白(701年2月28日一762) 杜甫(公元712 —公元770) 白居易(772年?846年?)

你认为唐朝在哪个皇帝最有作为?C李渊,唐高祖,唐朝开创者; C李世民,唐太宗,开贞观之治; 李治,唐高宗,开永徽之治; 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唐朝皇帝年号表

年号起讫时间使用时间备注 李渊(在位:618年—626年) 武德618年五月—626年 9年九年二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唐太宗(在位:626年—649年) 贞观627年—649年23年一作正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 即位沿用 唐高宗(在位:649年—683年) 永徽650年—655年6年650年,新罗开始使用中国唐朝年 号 显庆656年—661年二月6年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 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 又作光庆 龙朔661年三月—663年3年 麟德664年—665年2年《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 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 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 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 朔四年六月一日改”,与史书的 记载相差半年。 乾封666年正月—668年二月3年 总章668年二月—670年二月3年《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 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总章 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 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 咸亨670年三月—674年八月5年 上元674年八月—676年十一月3年 仪凤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4年 调露679年六月—680年八月2年 永隆680年八月—681年九月2年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 朝人多称永崇 开耀681年九月—682年二月2年 永淳682年二月—683年2年 弘道683年十二月1个月 乾封666年正月—668年二月3年 唐中宗(在位:683年—684年) 嗣圣684年正月—二月2个月 唐睿宗(在位:684年—690年,684年九月后,武则天临朝称制) 文明684年二月—八月7个月 光宅684年九月—十二月4个月

垂拱685年—688年4年 永昌689年正月—十一月11个月 载初689年十一月—690年八月2年从元年起用子正 武周年号 武则天(在位:683年—705年) 天授690年九月—692年三月3年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周 如意692年四月—九月6个月用子正 长寿692年九月—694年五月3年用子正 延载694年五月—十二月8个月用子正 证圣695年正月—九月9个月用子正 天册万岁695年九月—十一月3个月用子正 万岁登封695年十二月—696年三月4个月用子正 万岁通天696年三月—697年九月2年用子正 神功697年九月—十二月4个月用子正 圣历698年—700年五月3年用子正 久视700年五月—701年正月2年元年十月复寅正 大足701年正月—十月10个月 长安701年十月—704年4年 唐中宗(在位:705年—710年) 景龙707年九月—710年六月4年 李重茂(在位:710年) 唐隆710年六月—七月2个月或作唐元、唐兴、唐安 唐睿宗(在位:710年—712年) 景云710年七月—712年正月3年 太极712年正月—四月4个月 延和712年五月—八月4个月 唐玄宗(在位:712年—756年) 先天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2年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29年 天宝742年—756年七月15年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唐肃宗(在位:756年—762年) 至德756年七月—758年二月3年称“年”为“载” 乾元758年二月—760年闰四月3年元年二月复载为年 上元760年闰四月—761年九月2年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号,称元 年,以建子月为岁首 宝应762年四月—763年六月2年元年四月十五日改元,并恢复寅 正。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沿用唐代宗(在位:762年—779年) 广德763年七月—764年2年 永泰765年—766年十一月2年 大历766年十一月—779年14年 唐德宗(在位:779年—805年) 建中780年—783年4年

中国历代朝代帝王表

中国朝代帝王表 (夏朝--清朝) 夏朝(约前2070-1600年,共471年) 历代皇帝:大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共555年) 历代皇帝:汤、太丁、外丙、中壬、伊尹、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 西周(约前1046-771年,共276年) 历代皇帝: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共550年)其中:春秋(前770-476年,共295年)、战国(前475-221年,255年) 历代皇帝: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王子姬颓、周襄王姬郑、周王子姬带、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王子姬朝、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周惠王姬杰。 秦朝(前221-206年,共16年) 历代皇帝: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嬴子婴。 西汉(前202-公元8年,共195年) 历代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

刘弗、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新朝(公元8-23年,共16年) 历代皇帝:新帝王莽。 玄汉(公元23-25年,共3年) 历代皇帝:更始帝刘玄。 赵汉(公元23年-24年,共2年) 历代皇帝:汉帝王郎。 赤眉汉(公元25-27年,共3年) 历代皇帝: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公元25-36年,共12年) 历代皇帝:公孙述。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 历代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 周1.西周(前1046-前771) 2.东周(前770-前221)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楚汉争霸(前206-前202) 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8) 2.新(8-23)和更始帝(23-25) 3.东汉(25-220)三国(220-280)1.魏(220-265)2.蜀汉(221-263)3.吴(222-280) 晋(265-420)1. 西晋(265-316)2.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09) 1.南朝:1)宋(420-479)2)齐(479-502)3)梁(502-557)4)陈(557-589) 2.北朝:1)北魏(386-534)2)东魏(534-550)3)北齐(550-577) 隋(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1.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6)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 2.十国1)吴(902-937)2)南唐(937-975)3)吴越(907-978)4)楚(907-951)5)闽(909-943)6)南汉(991-971)7)前蜀(903-925)8)后蜀(934-980)9)南平(924-963)10)北汉(951-979)宋(968-1279)1.北宋(960-1127)2.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1115-1234) 元(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称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 清(1616-1911)努尔哈赤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建文元年己卯建文二年庚辰建文三年辛巳建文四年壬午1399 1400 1401 1402 洪熙元年1425年

成化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465年1466年1467年1468年1469年1470年1471年1472年1473年1474年干支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成化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纪年1475年1476年1477年1478年1479年1480年1481年1482年1483年1484年干支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成化二十一二十二年二十三年 纪年1485年1486年1487年 干支乙巳丙午丁未

正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西元1506年1507年1508年1509年1510年1511年1512年1513年1514年1515年干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正德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 西元1516年1517年1518年1519年1520年1521年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支 嘉 靖 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 纪年1532年1533年1534年1535年1536年1537年1538年1539年1540年 1541 年 干 支 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嘉靖二十一 年 二十二 年 二十三 年 二十四 年 二十五 年 二十六 年 二十七 年 二十八 年 二十九 年 三十年 纪年1542年1543年1544年1545年1546年1547年1548年1549年1550年 1551 年 干 支 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嘉靖三十一 年 三十二 年 三十三 年 三十四 年 三十五 年 三十六 年 三十七 年 三十八 年 三十九 年 四十年 纪年1552年1553年1554年1555年1556年1557年1558年1559年1560年 1561 年 干 支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嘉靖四十一 年 四十二 年 四十三 年 四十四 年 四十五 年

最全的中国历史朝代及帝王表

最全的中国历史朝代及帝王表中国历史朝代 一、上古【三皇五帝】,存在争议。 三皇五帝年表 燧人氏约公元前10000年前在位110年 华胥氏 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前在位118年 女希氏约公元前7000年前在位130年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祝融氏 浑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迁巢湖)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朱襄氏 无怀氏

…… …… …… 少典 炎帝神农氏前3216年~前3077年在位120年 临魁(炎帝子)前3076年~前2997年在位80年 帝承前2996年~前2937年在位60年 帝明前2936年~前2888年在位49年 帝直前2887年~前2843年在位45年 帝来(厘) 前2842年~前2795年在位48年 帝裹(哀) 前2794年~前2753年在位42年 榆罔炎帝前2752年~前2698年在位55年 黄帝少典子前2697年~前2597年在位101年 少昊黄帝长子前2598年~前2525年在位74年 颛顼昌意子前2514年~前2437年在位78年 帝喾蟜极子前2436年~前2367年在位70年 帝挚帝喾长子前2366年~前2358年在位9 年 唐尧帝喾次子前2357年~前2286年在位72年 虞舜瞽叟长子前2285年~前2225年在位61年 二、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列表: 夏朝约前2070-1600年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夏禹夏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到殷)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后迁朝歌河南淇县商汤商纣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周幽王 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三世嬴子婴 汉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孺子婴刘婴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数及分支对照表 从已知的公历年计算分支的年份:年数减3,余数除以10为天干,余数除以12为地支 根据已知日期计算主干和分支日期的公式为 g = 4C+[C/4]+5Y+[Y/4]+[3 *(M+1)/5]+D-3Z = 8C+[C/4]+5Y+[Y/4]+[3 *(M+1)/5]+D+7+I 其中奇数月份i=0,偶数月份i=6,C为世纪1月和2月是根据前一年的13个月和14个月计算的。[]表示四舍五入g除以10的余数是天极,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部支持日期,清宣彤元年,1909年,清德宗年,载湉光绪年,1875年,义海年,清穆宗载年,1862年,淳同治元年,清文怡咸丰元年,1911年,清宣宁道光元年(1821年),清仁宗元年(公元1796年),清元年(公元1736年),清雍正帝元年(公元1723年),清叶璇元年(公元16年)62年(公元1644年),仁贤生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沈嘉年(公元256年)+ 年(公元1621年),明太祖元年(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公元1621年),明朝太仓元年,朱常洛、光宗、16XXXX、庚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年,明朝的贵由、穆宗、朱载垕、隆庆、1567年,明朝的丁卯、师宗、朱厚熜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朝的朱厚昭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明朝的朱由堂弘治元年(公元1506年),公元1488年,朱见深成化元年,明宪宗于公元1898年,公元1466年,徐兵年,朱祁镇天顺年,明英宗年,丁丑年,朱祁钰景泰年,明代宗年,武庚年,朱祁镇郑桐年,明英宗年,1436年,明朝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仁宗朱高炽弘熙年(1425年),伊势年(1425年),明朝成祖年(1403年),朱迪永乐年(1368年),文健元年(1399年),贵妃年(1368年),公元年的乌审年元 年的皇帝年数、公元日期、干部供养日期、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40年的、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35年的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年、陀玛特木尔年、元元年、1333年元宁宗年,林逸之班年,顺三年,任申年,元朝年,屠铁木年,元朝年,顺元年,1330年武庚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元年、明太祖元年,清元元年宗海山铁木尔达德元年宗海山,贞元元年铁木尔渊,贞元元年忽必烈 南宋, 皇帝年号:元年,许,宋端宗元年,赵昌景延元年,宋公宗元年,赵显德祐元年,宋度宗赵琪元年,贤淳元年,宋理宗昭丁运景宋理宗昭云开清远年,宋理宗昭鲍云祐元年,宋理宗昭云淳祐元年,宋立宗昭云嘉熙元年,宋立宗昭云段平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天兴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邢凯元年,西夏一元化主宋理宗赵云少定,西夏末

(整理)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含照片)gxj

唐朝皇帝世系附帝王像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 年~626年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历代帝王 谥号 年号 庙号

秦(秦代帝王无謚号.以世代作為帝号) 始皇帝赢氏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汉 太祖高皇帝刘氏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孝景皇帝讳啟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奭 孝成皇帝讳驁 孝哀皇帝讳欣 孝平皇帝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孝和皇帝讳肇 孝殤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孝顺皇帝讳保 孝衝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纘 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弘农王讳辩 孝愍皇帝讳协(又謚孝献皇帝) 三国 魏 太祖武皇帝曹氏讳操 世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睿 蜀 昭烈皇帝刘氏讳备 后主讳禪(十六国时被汉王刘渊追謚為孝怀皇帝) 吴 武烈皇帝孙氏讳坚 大皇帝讳权 晋 高祖宣皇帝司马氏讳懿 景皇帝讳师 文皇帝讳昭 武皇帝讳炎

孝惠皇帝讳衷 孝怀皇帝讳炽 孝愍皇帝讳鄴 元皇帝讳睿 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哀皇帝讳丕 废帝讳奕(无謚号)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 孝武皇帝讳曜 安皇帝讳德宗 恭皇帝讳德文 南北朝 宋 高祖武皇帝刘氏讳裕 少皇帝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讳骏 前废帝讳子业(无謚号) 太宗明皇帝讳或 废帝讳昱(无謚号) 顺皇帝讳準 齐 太祖高皇帝萧氏讳道成世祖武皇帝讳賾 郁林王讳昭业 海陵恭王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鸞 东昏侯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梁 高祖武皇帝萧氏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陈 高祖武皇帝陈氏讳霸先世祖文皇帝讳蒨 废帝讳伯宗(无謚号) 高宗孝宣皇帝讳頊 后主讳叔宝(无謚号) 魏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氏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讳燾 高宗文成皇帝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讳詡 孝庄皇帝讳子攸 前废帝广陵王讳恭(无謚号) 孝静皇帝讳善见 北齐 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氏讳欢 世宗文襄皇帝讳澄 显祖文宣皇帝讳洋 废帝讳殷(无謚号) 孝昭皇帝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讳湛 后主讳纬(无謚号) 幼主讳恒(无謚号) 周 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 孝閔皇帝讳觉 世宗明皇帝讳毓 高祖武皇帝讳邕 宣皇帝讳斌 静皇帝讳衍 隋 高祖文皇帝杨氏讳坚 煬皇帝讳广 恭皇帝讳侑 唐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氏讳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 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唐朝初期 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635年病死,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在献陵。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病死,享年50岁,谥号为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3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病死,享年55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

中宗(为武后所废)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被毒杀,时年5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睿宗(为武后所废)李旦(662年~716年)684年在位,高宗第九子,(以及710年-712年)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享年54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之丰山)。 武周时期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24年~705年),690年—705年在,位16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享年81岁,葬于乾陵。 唐朝中期 中宗(重祚)李显(见684年)705年—710年,在位5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 少帝(殇帝)李重茂(694年~?)710年,在位1个月,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1个月后,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 睿宗(重祚)李旦(见684年)(662年—716年),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712年—756年在位,共44年。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病死,享年78,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葬于泰陵(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金粟山)。朝代故事:开元之治、安史之乱。 肃宗李亨(711年~762年),756年—762年在位,共6年。唐玄宗第三子。病死,享年52岁,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之武将山上)。 代宗李豫(726年~779年),762年—779年在位,共17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病死,享年54岁,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檀山上)。 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780年—805年在位,共26年。唐代宗长子,病死,享年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葬于崇陵(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嵯峨山)。 顺宗李诵(761年~806年),805年—806年在位,1年。唐德宗长子。病死,时年46岁,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葬于丰陵(今陕西省富平县东瓮金山)。朝代故事: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八司马事件。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 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 武帝刘彻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昭帝刘弗陵 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 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黄龙:前49年—前49年 元帝刘奭 初元:前48年—前44年

唐朝历史事件

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唐朝皇帝列表 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後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唐朝皇帝列表 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後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唐朝历代皇帝

唐朝历代皇帝 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 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 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後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 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後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後,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历代皇帝顺序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列表唐朝历代皇帝顺序 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唐朝皇帝列表 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後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後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後,李世民经常出征,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後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此後,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