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熔断事件”对楼市的警示详解

“熔断事件”对楼市的警示详解

“熔断事件”对楼市的警示详解
“熔断事件”对楼市的警示详解

“熔断事件”对楼市的警示

章林晓

猴年伊始,“熔断事件”折腾一周后,终于暂告一段落了。A股新年第一周四度触发熔断,两日暴跌市值蒸发逾8万亿元,投资者人均损失近16万元,无疑令人震惊。房产与股票一样,同属中国投资市场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标的,这次股市财富瞬间的灰飞烟灭会否在楼市重演?这种财富瞬间的灰飞烟灭,对房地产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熔断机制为何不管用

熔断机制酝酿半年,推出四天即被叫暂停,引发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熔断机制的设计,其初衷是通过“暂停交易”让市场参与者恢复理性,以避免触发程序交易引起连锁崩盘。然而,中国A股在4天内4次熔断,其中1月7日累计交易时间不足15分钟,创单日最短交易纪录,这令世界为之侧目。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面对复杂纠结的经济现象,或许需要的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熔断机制当年为何要在美国出台?熔断机制今日中国借鉴学习为何效果不

彰?从“两种货币”入手,或许不难对此作出解释,而且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其他经济现象也可以作出合理解释。

“两种货币”是指“实体货币”和“虚拟货币”。在过去文章中,笔者曾指出,理论常常落后于现实,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更是如此。按照现代信用货币理论来说,现代信用货币发行的依据,应当是以商品物资保证为基本依据的,其发行量也要求控制在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这部分货币暂且称之为“实体货币”。

然而,上个世纪70~80年代之后,美国开始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促进了虚拟资本快速发展,最终全球虚拟资产的交易量远远超过了商品和服务贸易。譬如,2009年,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量为4.2万亿美元,是商品和服务的90倍;金融衍生品场内交易日均成交量为10万亿美元,是产品和服务的200多倍。

当“虚拟经济规模”远大于“实体经济规模”之后,有相当部分货币的发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商品和服务的支撑,这种货币就很难再用现代信用货币理论加以解释,这部分货币暂且称之为“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脱离实体经济,其最大特征就是高度投机性。不同于过去实体经济时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虚拟经济产品的价格具有极大的

波动性;从定价方式上说,虚拟经济产品更多侧重于心理预期定价,这种心理预期定价在市场投机者之间极易相互感染,导致市场的狂热或恐慌,加剧市场非理性波动,熔断机制就是为此应运而生的。

美国推出熔断机制,缘于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道指暴跌508.32点,跌幅22.6%;随后,美国熔断机制出台。1988年2月,美国推出熔断机制至今,虽然只在1997年10月27日触发了一次熔断机制,但另一套被称为“48号规则”的盘前熔断机制,自2007年12月实施之后,已被调用77次。对于熔断机制究竟能减缓市场波动,还是加剧市场波动,国外研究者其实并未取得一致结论。

这些年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是美元,交易、结算和储备的核心是美元,当美元拥有“虚拟货币”和“实体货币”双重属性时,由于人民币发行的主渠道是外汇占款,外汇资产的主体又是美元资产,人民币与虚拟货币又岂能撇清关系?从本质上讲,人民币这些年来事实上也早已拥有“实体货币”和“虚拟货币”的双重属性了。

当然,中国与美国毕竟有很大不同,美元“虚拟货币”一方面有规模庞大的虚拟经济可以对应,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美元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的优势地位,跨越国界将其超发到全球,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而中国以外汇占款方式为主超发的人民币

“虚拟货币”只能在国内自己消化,消化的主战场又主要集中在楼市和股市,楼市和股市投机性之重、价格波动性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据统计,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增发了4万亿美元,增幅40%,中国增发了93万亿人民币,增幅230%。中国楼市和股市最终成为海内外“虚拟货币”的主要渗透地和集结地,这就是这些年来中国楼市“十年九调、屡调屡涨”,A股涨跌起伏幅度之大举世瞩目的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原因。

A股熔断机制之所以相对于美国更加不管用,除了中国散户交易量居多,而美国机构投资者交易量居多,中国股市相对更容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之外,更主要的是中国相对市场容量较小的股市承载着相对过多的人民币“虚拟货币”。在美元“虚拟货币”流出中国、人民币“虚拟货币”被动收缩的大背景下,熔断机制不但未能让市场参与者冷静,反而让市场参与者更恐慌,最终起到了助跌作用。

楼市该采取何种措施

房产与股票同属中国投资市场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标的。A股股民财富瞬间的灰飞烟灭会否在楼市重演?对房地产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来说,又将会造成何种冲击?这已成当前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

现在的货币,虽然从本质上可区分为“实体货币”和“虚拟货币”,但是,麻烦就在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额头上没有刻字,没有注明这个是“实体货币”,那个是“虚拟货币”,实体货币和虚拟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混杂在一起,很难区分的。麻烦更在于,当数量无比庞大的虚拟货币数量渗透到实体经济之后,实体经济也会随之传染上虚拟经济之弊病,譬如价格的极大波动性;于是,“剪羊毛”和“被剪羊毛”的故事,也就随之展开了。

按照马歇尔的“四要素说”和“四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组织(企业)—利润。劳动得到工资,土地得到地租,资本得到利息,企业获得利润,各方各得其所,井水不犯河水,大家和谐相处。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麻烦,在于虚拟货币规模飞速膨胀,导致金融资本“一个要素”如此“独大”,与其他“三个要素”(严格讲,应该是“四个要素”,另外一个要素是产业资本,为叙述的方便,这里将其忽略了),不能和谐相处了。

经济生活类似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前提是生态需要平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各类生物就会遭受灭绝的威胁。统计显示,次贷危机暴发前夕,美国金融衍生品规模高达531万亿美元,而美国2007年的GDP仅为14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一旦金融资本想要得到2.6%的回报,美国所生产的商品物资就要被它一扫而光。

次贷危机暴发后,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金融衍生品规模不但没有减小反而不断膨胀。据统计,2011年华尔街大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数量比2008年危机高峰时还增长了41%。如此飞速膨胀的虚拟经济规模,对应的自然是飞速膨胀的虚拟货币数量,金融资本“一个要素”如此不受节制的膨胀“独大”,绝非是其他“三个要素”所能承受的。

只不过,在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时,其他“三个要素”难以承受的问题暂时得到了掩盖;因为从货币供求角度讲,量化宽松是一种让钱不值钱的手段。而当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进入加息通道时,其他“三个要素”难以承受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暴发了;因为加息意味着一个要素如此独大的金融资本要张开“血盆大口”了。

在美联储货币政策一松一紧背景下,一个要素如此独大的金融资本化身为海量游资大肆进出各个经济体“猎食”,其实质就是一个“剪羊毛”的过程。资本不受节制通吃一切,最终结果必然是全球财富的高度集中。据法国《费加罗报》1月18日报道,据非政府组织乐施会(Oxfam)发表的报告显示,世界财富集中呈现加速趋势,世界1%最富有的人收敛的财富,现已超过99%其他剩余人口所拥有的财富。

全球大宗商品包括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以及波罗的海干散货指

数的一路下降,虽然可以浅层次地从供求关系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但从更深层面来讲,更主要的还是与一个要素如此独大的金融资本正张开“血盆大口”有关。A股新年第一周两日暴跌,投资者人均损失近16万元,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熔断机制,而在于“剪羊毛”过程的启动,其表现形式就是美元流出中国,人民币被动收缩。

央行数据显示,中国12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33万亿美元,降至逾三年新低,低于预期3.415万亿美元,前值3.4383万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大降1079亿美元,创史上最大降幅;12月末央行口径人民币外汇占款下降7082亿元,至24.85万亿元,下降幅度再创历史记录。央行1月18日至21日接连出招,通过SLO、MLF、逆回购等向市场净投放资金高达9550亿元,应该与此不无关系。

相对股市来说,楼市问题更加复杂,如果应对措施不当,后果自会更加严重。楼市问题复杂性,关键在于四个“密切相关”:一是与民众财富密切相关,房地产资产约占全中国家庭财富总量的七成左右;二是与地方财政密切相关,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普遍在三成以上;三是与银行放贷密切相关,各商业银行普遍偏爱以房地产作为贷款抵押物,抵押贷款占比估计不会低于六成;四是与产能过剩密切相关,房地产上下游关联产业是产能过剩重灾区。

“熔断事件”警示我们,技术手段改变不了“虚拟货币”规模远

超“实体货币”而导致金融资本在整个经济生态中“一股独大”的危害。应对“虚拟货币”化身海量游资对实体经济的“剪羊毛”,上策是在海量游资大举进入国门之前实施“阻击”,在海量游资大肆流出国门之前实施“管制”;下策则是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让海量游资如入无人之境,自由出入国门,最终“被剪羊毛”。

值得庆幸的是,在对海量游资的“阻击”上,中国除了当年在金融市场没有实施托宾税之外,在房地产领域(包括土地市场)则是打了三个漂亮的“阻击战”:一是直接对海外游资进入中国进行阻止,出台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等政策;二是出台了限购限贷政策,确保楼市成为消费市场而非投机市场;三是在农地改革上明确了“三条底线”,而不是如有些专家所建议那样,让“农村土地之肉”去喂“货币老虎之口”。

如果没有这三个“阻击战”的“先手棋”,楼市的“熔断事件”或许会早于股市发生,海量游资现或许也已在逐鹿广大的农村土地了。当然,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现在海量游资流向已经发生改变,当前除了农地改革“三条底线”不可动摇外,楼市调控重点也应该由“阻击”转向“管制”了。

此文已发《中国地产》2016年第3期,文章标题有幸被选登在杂志封面上。

医院护理-安全警示教育

XX医院护理安全警示教育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主动报告得激励机制 护理不良事件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得对患者不安全得、增加痛苦与负担得事件;护士不希望发生得、未预计到得事件;可能引发纠纷,造成事故得事件。包括给药错误、治疗不及时、针刺伤、压疮、烫伤、跌倒、坠床、药物外渗、管道滑脱、标本错误、手术患者部位错误、手术器械遗留在体内等。 一、报告范围:凡在医院内发生得或在院外转运病人时发生得不良事件均属主动报告得范围。 二、不良事件分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得死亡,或就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就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得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Ⅲ、Ⅳ级事件):立即报告护士长,2448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及《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及院投诉办。

2、严重不良事件(Ⅰ、Ⅱ级事件):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同时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核实结果后上报分管院领导,护士长于6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及《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及院投诉办。 四、报告形式: 1、口头报告: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知情人员立即向护士长、科主任、总值班、护理部口头报告事件情况。 2、书面报告:知情人员书面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报护理部。 3、网络报告:知情人员登陆医院内网,填写完成《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电子表格,以电子邮件形式报告。 五、奖罚机制: 1、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报告且积极整改者,视情节轻重可减轻或免于处罚,并按照报告人得意愿对报告人行为给予保密。 2、对阻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得报告者根据情况予以现金奖励。 3、对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得科室或个人给予奖励。 4、对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得非责任护士给予奖励。 5、隐瞒不报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由此引发得纠纷或事故按本院《医疗安全责任状》处理。 六、护理不良事件得防范及处理: 1、有护理风险防范制度及措施,对护理质量定期进行分析及改进。 2、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应及时评估事件影响,所在科室及护理部积极

护理安全警示教育

护理安全警示教育 讲课地点:讲课时间: 主持人:讲课者: 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安全警示教育息息相关,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对患者不安全的、增加痛苦和负担的事件;护士不希望发生的、未预计到的事件;可能引发纠纷,造成事故的事件。包括给药错误、治疗不及时、针刺伤、压疮、烫伤、跌倒、坠床、药物外渗、管道滑脱、标本错误等。对全年发生的不良事件,组织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警示教育,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以此,来做好护理安全警示教育工作。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查对制度流于形式、违反操作规程、巡视病房不及时、沟通不良、疏于个人防护等而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病人病情,造成了护患矛盾产生,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安全。 一、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在不良事件中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在给病人输液时未能将液体瓶上的标签内容与患者腕带、床头卡、输液单认真核对,个别护士凭主观判断,在发放口服药时,未能与患者床头口服药卡及床头卡、腕带认真核对,造成输错液或发错口服药。

二、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措施: 护士长认真组织学习核心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必须做到人人熟练掌握,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管理,只有人人掌握了流程、标准,才可能正确执行。 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按照级别护理巡视病房,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床栏、约束带等,同时告知家属留陪伴人,必要时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组织学习各种操作流程,教育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不能随意简化流程,不能存在懒惰心理,稍有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护士长加强监管力度,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尽量实施夜班双岗制,这样就可以减少夜班工作时间太长而造成的一些不良事件,同时也保证了护士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护理工作当中去。同时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对有可能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要有预见性,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加强与患者之间、医生之间的沟通,多说一句话、多走几步路也许就能减少很多不良事件的发生。以下是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及处理措施。 一、报告范围:凡在医院内发生的或在院外转运病人时发生的不良事件均属主动报告范围。 二、不良事件分级: I级事件(警告时间):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