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有助于对第一章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⑧?”【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是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

《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到称字,只有曾参合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悌: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

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少的意思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

若为代词,一般至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

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弟作

为仁指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认识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吧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立即诶控制仪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一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真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度的道德要求。

孝悌鱼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倒是有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解释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

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和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人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该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直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曾子①曰:“五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

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检查、查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时三次检查;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

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指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

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

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言行,是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为他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中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谓之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即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言,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she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

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

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的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无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既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的办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白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子曰:“弟子①入②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言,汎爱众,而亲仁⑤,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役使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使用第

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的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

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汎:fa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区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学知识。”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弟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指致力于孝弟、谨言、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本书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吧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知识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层,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是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欧诺

个字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易:有两种解释;役使改变的意思,词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而是轻视的意

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致其身:致,以为“献纳”、“尽力”。这是说吧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上一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注释】

①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②重:庄重、自持。

③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

固;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

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跟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过:过错、过失。

⑧惮:da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的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①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②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就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的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吧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祖先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原文】

1.10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已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①字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

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

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剧《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渠道这一称谓。孔子曾经担任过

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是。《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④邦:是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⑤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

弟子对他的赞誉。

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是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权利上让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为就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功名;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请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与团结、亲善、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①其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注释】

①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xing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

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次,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

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它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进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跟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异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不是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景,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1.12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即指“周

礼”,礼节、仪式,也只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和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截至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到:“喜怒哀乐指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到:“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指发一事也。和今而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里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能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职级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器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惟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只是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有感到,孔子即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原文】

1.13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⑤也。”

【注解】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②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③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④远: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⑤因:依靠、凭借。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下不妥之处。

⑥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知道尊敬了。”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这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作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是不“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是绝不能做,做了就是不“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儿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就:靠近、看齐。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的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①,福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④’,其斯指谓与?”子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注释】

①谗:chǎn,意为巴结、奉承。

②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③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④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

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蹉,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⑥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指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够做到各按其位,便可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话中科院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1.16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患:忧虑、怕。

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是别人了解自己。

《为政》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词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极星。

③所:处所,位置。

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的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教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原文】

2.2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注释】

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说,此书是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②蔽:概括的意思。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做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

一解为“直”,后者较为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

【注释】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位“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②齐:整齐、约束。

③免:避免、躲避。

④耻:羞耻之心。

⑤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位“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是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

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是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的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行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只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距,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仁德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就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合适的。

【原文】

2.5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

孔子学礼。

②无违:不要违背。

③樊迟:姓樊名须,子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

进行革新。

④御:驾驭马车。

⑤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事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及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当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是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理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指忧②。”

【注释】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为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疾病而担忧,其他反面不必过的的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注释】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②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做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原文】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①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②服劳:服,从事、负担。服劳即服侍。

③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④馔:音zhuàn,以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事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

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的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注释】

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②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③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

所以:所做的事情。

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所安:所安的心境。

廋:音sōu,隐藏、隐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的言行的动机,观察头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的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章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的了的。

【原文】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控制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习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2.12子曰:“君子不器①。”

【注释】

①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

君子食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指处。

【原文】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开工资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注释】

①周:合群。

②比:音bì,勾结。

③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是其积极意义。

【原文】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注释】

①罔:迷糊、糊涂。

②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是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尤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2.16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注释】

①攻:攻击

②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段。

③斯:代词,这。

④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2.17子曰:“由①,诲②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②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来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是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在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原文】

2.18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疑,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②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③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④疑:怀疑。

⑤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有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拿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人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和行而这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原文】

2.19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枉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行姬名蔣,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在位。

②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③举止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

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不服从统治了。”

【评析】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为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以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原文】

2.20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是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②以:连接词,与“而”同。

③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④临:对待。

⑤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是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有教育能力差的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二十篇)

目录

《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14 《论语》——八佾---------------------------------------------------------------- 25 《论语》——里仁---------------------------------------------------------------- 37 《论语》——公冶长------------------------------------------------------------- 45 《论语》——雍也---------------------------------------------------------------- 57 《论语》——述而---------------------------------------------------------------- 70 《论语》——泰伯---------------------------------------------------------------- 84 《论语》——子罕---------------------------------------------------------------- 94 《论语》——乡党--------------------------------------------------------------- 105 《论语》——先进--------------------------------------------------------------- 115 《论语》——颜渊--------------------------------------------------------------- 127 《论语》——子路--------------------------------------------------------------- 137 《论语》——宪问--------------------------------------------------------------- 148 《论语》——卫灵公------------------------------------------------------------ 163 《论语》——季氏--------------------------------------------------------------- 175 《论语》——阳货--------------------------------------------------------------- 182 《论语》——微子--------------------------------------------------------------- 190 《论语》——子张--------------------------------------------------------------- 195 《论语》——尧曰--------------------------------------------------------------- 203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论语》全文及翻译

l un y u qucnw e n j i f m y i 《论语》全文及翻译 -----------z i yu e xu e e sh i x i zh i b u y i shu o h u y du p e n g z i yu M fm g l c b u y i l e h u r e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y i w e kon g z 1 shu o 译文孔子说: xu e le y d jsh i ch dg w e x i h e li E x i b u sh i h 宙y U ku d rm y o zh it(51 g d do h e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z 1 yu e 2、子曰:“qi db y a nl in g s e xi 31 y 1 r en 巧言令色,鲜矣仁。” y i w e kon g z 1 shu o 译文孔子说: hu m y c n qi 沁y u rrfin li 3 du i xi E de zh ezh o g r e sh i h 的sh c oy o r e d e de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c e n g z 1 yu e 3、曾子曰: w u r i s m sh 宙g w u sh e n w e r e mcu e b u zh a n g h u y u p e n g y o ji a o e b u x in h u chu c n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y i w e cen g z 1 shu o 译文曾子说: w o m!i ti a dcu yao du o c i f 3 x 1 n g z i j 1 w e bi e r en ch u zh u y i zu o sh i sh i f cu “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 z 1 yu e 4、子曰:“j m z 1 sh w u qi u b ao j u w u qi U a min y u sh i er sh ei y u y d ji u y ou dm e zh ei g y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y i w e kon g z 1 shu o 译文孔子说: j u z 1 ch i b u zhu iqi u b a o z u zh u b u zhu iqi u a y i zu o sh il in g min y c n t c “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 z 1 yu e 5、子曰:“b u hu a r e zh i b u j 1 zh i hu di b u zh i r en y E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y i w e kon g z 1 shu o 译文孔子说: b u p a m e r e li a oji e z i j 1 ji u p a z i j 1 b u li d ji e bi e r en “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z 1 yu e 6子曰:“ sh i s a b 3 y i y c n y 1 b i zh i yu e s i w u xi 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y i w e kon g z 1 shu o 译文孔子说: sh ij in g s a n b a i l in g w u sh cu y O n g y j u hu a k e y 1 g d ku o j i “《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 z 1 yu e 7、子曰:“w u sh i y o w u e zh i y u xu e s ai sh i e l i s i sh i e b u hu o w u sh i e zh i ti a min g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y i w e kon g z 1 shu o 译文孔子说: w o sh w u su i y ou zh i y u xu e w e n s a n sh i su i d en g l 1 y i shu ohu a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 z 1 yu e 8、子曰:“wei gu er zh i x in k e y 1 wei sh i y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y i wen kon g z 1 shu o f u x i ji u zh i sh i sh i y d u nen Q in g w u dao x in de don g x i ji u k e y 1 p in g zhe zu o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论语前四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们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使役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子能竭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中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全文及白话译文

论语全文及白话译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 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试译:子夏说:“尊敬贤人,连自己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变好了;服侍父母,能竭尽全力;辅佐君长,能不惜身命;与朋友结交,说话算数。做到了这几点,即使说没读过书,我却敢断定他有学问。” 1.8 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试译: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学问就不扎实。主要靠忠信处世,也没有哪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试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老师主动打听的,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得以了解的。老师了解国情的办法,也许跟别人的办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试译:孔子说:“父母在世,看子女的孝心;父母过世,看子女的孝行;父母过世多年,还是不改变父母的正道,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试译: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和气。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这一点好,因为大事小事都用礼,还是有用不到的地方。不过,明白和气的好,因而总是一团和气,却不用礼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 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zh ì 。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 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原文与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以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就是修养好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从多个方面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忠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探求学问,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不会迷惑,五十岁懂得天意,六十岁各种话都能听得进去,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越出规矩。”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却不加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只凭自己思考而不学习,就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行好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忍受不了心中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行好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做的食物,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这中间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挑选他们身上的优点,学习那些优点;对照他们身上的缺点,改掉自己身上相同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的源头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a))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④不亦说(yua)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 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全文翻译(拼音版)

《论l ún 语y ǔ》全qu án 文w én 及j í翻f ān 译y ì 1、子z ǐ曰yu ē:“学xu é而ér 时sh í习x í之zh ī,不b ù亦y ì说shu ō乎h ū?有y ǒu 朋p én ɡ自z ì远yu ǎn 方f ān ɡ来l ái ,不b ù亦y ì乐l è乎h ū?人r én 译y ì文w én 孔k ǒn ɡ子z ǐ说shu ō:“学xu é了le 又y òu 时sh í常ch án ɡ温w ēn 习x í和h é练li àn 习x í,不b ù是sh ì很h ěn 愉y ú快ku ài 吗m ɑ?有y ǒu 志zh ì同t ón ɡ道d ào 合h é 2、子z ǐ曰yu ē:“巧qi ǎo 言y án 令l ìn ɡ色s è,鲜xi ǎn 矣y ǐ仁r én 。” 译y ì文w én 孔k ǒn ɡ子z ǐ说shu ō:“花hu ā言y án 巧qi ǎo 语y ǔ、满m ǎn 脸li ǎn 堆du ī笑xi ào 的de ,这zh è种zh ǒn ɡ人r én 是sh ì很h ěn 少sh áo 有y ǒu 仁r én 德d é的de 。” 3、曾c én ɡ子z ǐ曰yu ē:“吾w ú日r ì三s ān 省sh ěn ɡ吾w ú身sh ēn ,为w éi 人r én 谋m óu 而ér 不b ù忠zh ōn ɡ乎h ū?与y ǔ朋p én ɡ友y ǒu 交ji āo 而ér 不b ù信x ìn 乎h ū?传chu án 译y ì文w én 曾c én ɡ子z ǐ说shu ō:“我w ǒ每m ěi 天ti ān 都d ōu 要y ào 多du ō次c ì反f ǎn 省x ǐn ɡ自z ì己j ǐ:为w éi 别bi é人r én 出ch ū主zh ǔ意y ì做zu ò事sh ì,是sh ì否f ǒu ” 4、子z ǐ曰yu ē:“君j ūn 子z ǐ食sh í无w ú求qi ú饱b ǎo ,居j ū无w ú求qi ú安ān ,敏m ǐn 于y ú事sh ì而ér 慎sh èn 于y ú言y án ,就ji ù有y ǒu 道d ào 而ér 正zh èn ɡ焉y ān 译y ì文w én 孔k ǒn ɡ子z ǐ说shu ō:“君j ūn 子z ǐ吃ch ī不b ù追zhu ī求qi ú饱b ǎo 足z ú,住zh ù不b ù追zhu ī求qi ú安ān 逸y ì,做zu ò事sh ì灵l ín ɡ敏m ǐn ,言y án 谈t án ” 5、子z ǐ曰yu ē:“不b ù患hu àn 人r én 之zh ī不b ù己j ǐ知zh ī,患hu àn 不b ù知zh ī人r én 也y ě。” 译y ì文w én 孔k ǒn ɡ子z ǐ说shu ō:“不b ú怕p à没m éi 人r én 了li ǎo 解ji ě自z ì己j ǐ,就ji ù怕p à自z ì己j ǐ不b ù了li ǎo 解ji ě别bi é人r én 。” 6、子z ǐ曰yu ē:“《诗sh ī》三s ān 百b ǎi ,一y ī言y án 以y ǐ蔽b ì之zh ī,曰yu ē:‘思s ī无w ú邪xi é。’” 译y ì文w én 孔k ǒn ɡ子z ǐ说shu ō:“《诗sh ī经j īn ɡ》三s ān 百b ǎi (零l ín ɡ五w ǔ)首sh ǒu ,用y òn ɡ一y í句j ù话hu à可k ě以y ǐ概ɡài 括ku ò,即j í: 7、子z ǐ曰yu ē:“吾w ú十sh í有y ǒu 五w ǔ而ér 志zh ì于y ú学xu é,三s ān 十sh í而ér 立l ì,四s ì十sh í而ér 不b ú惑hu ò,五w ǔ十sh í而ér 知zh ī天ti ān 命m ìn ɡ 译y ì文w én 孔k ǒn ɡ子z ǐ说shu ō:“我w ǒ十sh í五w ǔ岁su ì,有y ǒu 志zh ì于y ú学xu é问w èn ;三s ān 十sh í岁su ì,(懂d ǒn ɡ礼l ǐ仪y í,)说shu ō话hu à 8、子z ǐ曰yu ē:“温w ēn 故ɡù而ér 知zh ī新x īn ,可k ě以y ǐ为w éi 师sh ī矣y 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