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姚久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弹簧20根、橡皮筋20根、烧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个。小黑板四个、钩码20个(每组五个)。塑料尺24个。拉簧4个。健身器一个,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健身器:请学生来讲台来试试谁能把它拉开?

学生上台来拉一拉,(这里只要两个学生来做,节约时间)

教师:在我们的一拉一松之间,健身器有什么变化?你自己有什么

感觉?

学生:健身器被拉的时候会伸长,松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

在拉的时候手很费劲。教师板书:拉-变长,松开后恢复。手费劲。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健身器是用弹簧来做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

弹簧,你们试试看这些弹簧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教师:下面请你们用手轻轻的拉一拉老师提供的弹簧,观察在一拉

一松之间弹簧有什么变化以及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开始拉,然后回答:弹簧在手拉的时候会变长,手松开会缩回

去。感觉有点紧、感觉有点费力……(教师板书学生的话拉一拉,

变长、松开、缩回去“恢复原状”、手感觉费力。)

教师:看来弹簧都有相似的性质

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类似弹簧的情况呢?你们还可以试试

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和塑料尺,观察

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教师:你们在做的时候,整个过程和弹簧相似吗?手又是什么感

觉?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三样物品的变化过程总

结出来吗?

学生:用手拉------形状改变

手松开------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师:在形状发生改变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呢?

教师:在松手的时候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

教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是这样的的吗?

教师做小实验: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皮筋在恢复时产生了什么。在拉皮筋的时候挂上一个勾码,手松后勾码会跟着弹簧缩回的方向移动。然后提问,为什么勾码会随着弹簧一起移动?

教师:很好,我们把刚才拉、放健身器、皮筋和塑料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弹性,你们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吗?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科学家是这样总结的,教师说出比较严密的定义。在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你们能说说弹力和弹性的区别吗?

学生说说区别。

教师总结: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弹性和弹力的区别和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啊都是摸上去软软的,柔柔的物体,你们觉得玻璃烧瓶这种摸上去硬硬的物体也有弹性吗?

教师:真的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教师介绍实验过程)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观察完成后,教师问学生你们看见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看见水柱上升,是因为玻璃瓶的压力让水上升。

教师总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有弹性,只不过我们的眼睛不容易察觉。

请你们想想,要想让弹簧更长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要用更大的力量,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的伸长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你有办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吗?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开始发言,教师给予引导(重点几个问题:1、如何得到具体的数据?2、拉力如何能够确定大小?3、量弹簧变化后哪一段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提示学生为他们准备了那些材料)

教师:请你们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设计吧。

学生开始讨论并完成实验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你们觉得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

学生开始回答,教师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在做的时候用一个拉簧来做时要挂在不同的位置。提醒学生完成后把线连接起来。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实验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让学生把纸放在黑板上。教师提醒学生把线连接起来。

学生回答:拉力越大,越长。

教师:根据如果在第四个位置挂上四个勾吗,你能直接用笔在纸上点出弹簧可能会达到的位置吗?

学生来点,完成后教师问你为什么能做到?

学生回答:因为根据规律应该在这个位置(这里有个计算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把勾码挂上看看是不是这个位置。

挂上后学生会知道这个规律是科学的。

教师:那么我们刚才只是挂了五个勾码,如果我们继续挂六个、七个甚至一百个,弹簧还会无限制的伸长吗?

学生回答:不会会断掉。

教师:下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买或者找一个弹簧去验证一下。

三、反思和解释

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师出示录象:1、在玩蹦蹦球2、骑自行车3、用夹子夹文件

一起来分析他们是怎么样工作的?

教师请学生在生活去找一找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弹性或者弹力。它们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帮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板书设计:

附件:探究表格

皮筋拉皮筋时:

画出皮筋的样子:

手的感觉:

松皮筋时:

画出皮筋的样子:

手的感觉:

塑料尺

弯塑料尺时:

画出尺子的样子:

手的感觉:

松塑料尺时:

画出尺子的样子:

手的感觉:

外力施加

弹力

外力撤消

弹力

物体原状

形状改变

请画出你的设计

方案:

勾码的个数 1 2 3 5 单位:个伸长的长度单位:厘米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来进行构建的,在知识的呈现上体现“总——分——总”的特点,第一课从总的层面讲述力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第二课至第四课分别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第五课是对力的综合运用。 《物体的形状改变》这课,在本单元处于第二课的位置,是在第一课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总的认识之后,具体认知生活中常见的力,其中的第一课。本课是对常见的力——弹力的研究。教材是按照从现象到认识,从探究到利用的线索编排而成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的共同特点,即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改变,去掉外力时恢复原状,进而找出这些物体的相同性质——都具有弹性。同时,感受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力——弹力。二是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长的关系。三是以撑杆跳高、跳跳球和自行车坐垫三个现象为例,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讨论分析,让学生了解物体弹性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便学生关注身边存在的科学现象。 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但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不会产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但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已经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生活中又有经验基础,在教学上,可以从此处进行突破,带领学生进入新知。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引导,让学生能更具体的了解什么是弹性和弹力,以及如何区分它们。四年级的学生在手动操作上也有了一些经验,课上更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利用典型材料,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感知,通过捏、压、挤、拉等动作,体会这类物体的共同属性:在外力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总结出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感受形变物体的弹力。 科学知识: 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样子; 2、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从而认识物体的弹性,建立弹性、弹力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乐于与同伴交流、研究,感受观察、实验之后收获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木条、长铁丝、课件、弹簧称、弓箭。 学生准备:海绵、橡皮筋、弹簧、小木条、吸管、烧瓶、纸巾、铁架台、弹簧称、钩码一盒、实验数据记录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姚久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弹簧20根、橡皮筋20根、烧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个。小黑板四个、钩码20个(每组五个)。塑料尺24个。拉簧4个。健身器一个,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健身器:请学生来讲台来试试谁能把它拉开? 学生上台来拉一拉,(这里只要两个学生来做,节约时间) 教师:在我们的一拉一松之间,健身器有什么变化?你自己有什么 感觉? 学生:健身器被拉的时候会伸长,松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 在拉的时候手很费劲。教师板书:拉-变长,松开后恢复。手费劲。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健身器是用弹簧来做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 弹簧,你们试试看这些弹簧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教师:下面请你们用手轻轻的拉一拉老师提供的弹簧,观察在一拉 一松之间弹簧有什么变化以及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开始拉,然后回答:弹簧在手拉的时候会变长,手松开会缩回 去。感觉有点紧、感觉有点费力……(教师板书学生的话拉一拉, 变长、松开、缩回去“恢复原状”、手感觉费力。) 教师:看来弹簧都有相似的性质 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类似弹簧的情况呢?你们还可以试试 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和塑料尺,观察 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教师:你们在做的时候,整个过程和弹簧相似吗?手又是什么感 觉?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三样物品的变化过程总 结出来吗? 学生:用手拉------形状改变 手松开------恢复原来的形状。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二课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活动体验,理解弹性和弹力 1、玩弹簧 师: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中有弹簧,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来玩一玩、拉一拉,看看有什么发现?当我们松开手时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玩弹簧) 生:用手拉时弹簧伸长了,松开手后弹簧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2、玩气球 师:请同学们再玩一玩气球,用手压一压,看看气球有什么变化?松开手时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玩气球) 生:用手压时气球变扁了,松开手后气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3、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 师:每个小组还准备了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现在请同学们再玩一玩、看一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生1:用手拉橡皮筋时会变长,或者把它变成别的形状,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生2:用手压、拧、折海绵,松开手后也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生3:用手用力弯直尺或把直尺的一端放在桌上用手按住,用另一手用力往下压,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 师:那它们的特性和弹簧、气球的特性有相似之处吗?相似之处是什么呢? 生:当它们受到外力的时候,形状或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大小。

4、理解弹性 师:像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直尺等许多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评析:材料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材料大家才有“玩”——探究的东西,所以准备材料很重要,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这样学生有“东西”可玩。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指导儿童学习科学的教学特点。玩中会有许多收获,大家交流谈感受,教师提升总结——让大家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学生亲历了多个活动过程,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了物体的弹性性质,培养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关心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5、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 师:除了刚才我们研究的那几种物体,你认为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桌面有弹性吗?我们的皮肤呢?其它物体呢?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学生猜测) 师:当遇到外力的时候,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比较明显,能够直接看出来;有的物体形变极其微小,要用仪器才能显示出来。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一个装满水的广口瓶,瓶口用插有细管的橡胶皮塞塞上。用手按压玻璃瓶,细管中的水面就会上升;松开手,细管中的水面又降回原处,这说明玻璃瓶在受到外力时发生了形变。 6、认识物体的弹力 师:请大家继续来玩刚才玩的弹簧、气球、海绵、直尺、橡皮筋等物体,但在玩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手上的感觉。 学生玩后交流各自的感受。 师:谁来说说,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们给弹簧一个向外的拉力时,它就有一种向里的力; 我们在给气球向里的力时,气球就会产生一种向外的力让它恢复原形;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习题

图5-6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习题 一、填空 1、有些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 ;有些物体变形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 。 2、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1)测量前要了解弹簧测力计的______________,要明确____________,还必须要_________。 (2)在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___________一致。 (3)读数时,眼睛观察指针的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线------------ (4)在记录结果时,既要记录_______________,还要注明------------。 4、弹簧测力计上最大刻度值就是弹簧测力计的___________,用弹簧测力计所测量力的大小___________超过这个值(选填“能”或“不能”)。 5、观察图5-6所示的弹簧测力计,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图中的字母“N ”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6、、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 ),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 )或( ),这种性质叫做( )。 7、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 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 。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 。 8、在物体的弹性范围内拉力越 弹簧拉伸的长度越 产生的弹力也越 。 9、能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 )。 二选择题 1、关于形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发生形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 B.用力压桌子,桌子是坚硬物体不会发生形变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具有普遍性并认识弹力。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 学情分析: 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的普遍存在及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2、能够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3、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教学重点: 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 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具准备:铁架台弹簧钩码实验记录单拉力器 学具准备:弹簧海绵橡皮筋钢尺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教学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演示谈话:当我用手按这个篮球时,它会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 2.谈话: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样的本领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出物体的变化,激发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认识物体的弹性。 (1)谈话: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弹簧、钢尺、海绵、橡皮筋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玩的时候同学们想办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开始探究。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一位同学说,另一位演示。 (4)师提问:①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改变? ②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 (5)在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并用课件揭示概念: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2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设计者:安岳县岳新乡中心小学刘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共同特征。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的共同特征。 2、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实验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拉力器、弹力球、压簧、橡皮筋、塑料直尺、海绵、硬币、拉簧、钩码、木板支架台。 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你们想玩吗?(教师出示儿童拉力器、弹力球)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分别拉一拉儿童拉力器,压一压弹力球。注意观察,这两样东西形状有没有改变呢?分别有什么样的变化? 2、学生说观察结果:拉儿童拉力器时它变长了、压弹力球时它变扁了。。 3、引入课题:不论是拉力器变长还是弹力球变扁,我们发现,给它们施加外力时,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又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齐读课题: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二、实验与探究发现: (一)通过实验认识物体的弹性、弹力 实验一(学生演示实验):探究容易发生形变的物体的性质 1、师导入:刚才我们发现,对拉力器、弹力球施加外力时,它们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其他的物体有这种本领吗?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些不同材料的物体让同学们来体验一下。 2、教师分别出示橡皮筋、压簧、海绵、塑料直尺,让各小组4位同学每人依次从实验器材盒中拿一件在各自的手中。教师出示课件,明确学习任务。 3、按教师提示,学生依次分别演示:拉橡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塑料直尺,没有演示的学生仔细观察:对这些物体施加外力与去掉外力时,它们各自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4、填写好实验报告单,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汇报,交流点评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来进行构建的,在知识的呈现上体现“总——分——总”的特点,第一课从总的层面讲述力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第二课至第四课分别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第五课是对力的综合运用。 《物体的形状改变》这课,在本单元处于第二课的位置,是在第一课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总的认识之后,具体认知生活中常见的力,其中的第一课。本课是对常见的力——弹力的研究。教材是按照从现象到认识,从探究到利用的线索编排而成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的共同特点,即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改变,去掉外力时恢复原状,进而找出这些物体的相同性质——都具有弹性。同时,感受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力——弹力。二是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长的关系。三是以撑杆跳高、跳跳球和自行车坐垫三个现象为例,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讨论分析,让学生了解物体弹性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便学生关注身边存在的科学现象。 学情分析: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但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不会产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但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已经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生活中又有经验基础,在教学上,可以从此处进行突破,带领学生进入新知。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引导,让学生能更具体的了解什么是弹性和弹力,以及如何区分它们。四年级的学生在手动操作上也有了一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A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特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且有大小和方向的不同;通过合作探究,研究弹簧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实验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利用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尝试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些疑问:力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力有什么特点?如何来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本课学习的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这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力。他们在生活中玩耍弹性物体,自创丰富多彩的自娱游戏(打弹弓、弹橡皮筋),利用弹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他们了解不同的物体弹力的大小是不同的,知道怎样使弹力加大……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研究各种弹性物体,发现弹性物体的共性,用多种方法表达研究的发现,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学会初步处理信息,使原来关于弹力、弹性经验的、感性的概念发展为较为科学的、理性的概念,且进一步拓宽知识的范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让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弹性物体,玩玩各种弹性物体。利用校园资源,结合体育活动课开展一次跳跳球比赛。我们这样处理教材:淡化知识目标——弹力、弹性的概念,侧重训练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变“会做实验”为“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课前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各种弹性物体,有目的地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弹簧、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钢尺等。教师准备各种非弹性物体:橡皮泥、湿黏土、标准弹簧、钩码。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 能够探究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 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及力对物体运动与形状的影响后,从本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按照从现象到认识,从探究到利用的线索编排而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并按弹性大小给物体排序。这一部分包括两个逐渐扩展的内容: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弹性。教材利用一组图片: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施力时物体形状改变,撤除外力时物体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在发现了弹性较大物体的形变特点后,进行弹硬币的活动,使学生在分析中发觉即使肉眼观察不到,这些物体的瞬间形变也是客观存在的。其次,要求学生列举弹性大小不同的物体,并给它们排序,力图在列举与排序中,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物体的弹性,从而认识到物体弹性的普遍存在性。 第二部分,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要求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预测,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结论:钩码的数量越多、弹簧的长度就越长。如果要使学生发现弹簧伸长的长度与钩码的数量关系(拉力大小),就需要认真记录实验中的数据,然后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教材提供的方法是:各组分别将挂有不同数量钩码的弹簧挂放在一条直线的不同位置上,然后标出这些弹簧伸长的距离。在学生具有丰富的弹性感受后,教材对“弹性”、“弹力”进行了水到渠成的阐述,并通过假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在思考中懂得: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这是受力与形变成正比的先决条件。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教材列举了三个现象:一是撑杆跳高运动员撑杆跃起时的受力情况;二是孩子玩跳跳球时的受力情况;三是自行车车座利用弹簧缓解颠簸冲击的现象。利用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些现象中哪些物体被施加了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了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让学生学会在分析中,了解物体弹性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关注身边存在的科学现象。 学情分析

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1)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实验。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 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拉力器。 学生材料:弹簧、橡皮筋、铁尺、海绵、铁架台、钩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出示拉力器)今天老师带来一件物品,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想不想玩一玩? 2.在同学拉拉力器的过程中,同学们观察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使拉力器发生了变化了呢?当同学松开手,停止对拉力器用力时,拉力器怎样了?(板书:形状改变受到外力恢复原状) 3.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刚才拉力器变化的过程描述一下呢?(拉力器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拉力器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4.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揭示课题) 过渡语:那么,还有没有具有拉力器这样本领的其它物体了呢? 二、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许多材料,打开看一看你认识它们吗?谁来介绍一下?(出示弹簧、橡皮筋、铁尺、海绵) 2.现在请同学们在不损坏物品的情况下来捏一捏、拉一拉、弯一弯,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当我们松开手时又有哪些变化?将你的发现写在记录表内。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3.这些物品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4.(出示:弹力和弹性的概念)像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直尺等去多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这种让有弹性的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我们把它叫做弹力。弹力的方向和你对物体用力的方向正好相反 过渡语:除了刚才我们研究的那几种物体,我们周围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学生汇报)5.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学生猜测) 6.让我们来做个“弹硬币”的实验吧。 7.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不能用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小结:所有物体都有弹性,有些物体的形变是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的。 8.物体的弹性大小是不同的,那么你能给这些物体按弹性的大小排序吗?(学生汇报)小组实验,小组汇报 9.讨论:你为什么这么排序? 汇报:按压,看谁的形变大,谁的弹性就大。 过渡语: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不同的物体它的弹性大小是不同的。 三、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1.像弹簧这样的弹性物体给弹簧一个拉力,弹簧怎么样了?那么弹簧拉伸的长度跟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测) 2.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这些想法都是出自你们的生活经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现在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研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若干钩码,一根弹簧,你打算怎么实验?将自己的想法带到小组中交流,并确定小组的实验方案。3.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得出弹簧拉伸的准确数据,那就需要尺子进行测量) 4.指导实验: 为了方便大家的的研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记录表,横轴上的数字,依次表示的是所挂钩码的数量,“0”表示没有悬挂钩码。纵轴上的数字,依次表示的是弹簧所拉伸的长度,“0”表示弹簧没有伸长,每格是1厘米。 教师讲述实验要领: ①首先小组分工明确:实验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观察员; ②将没有挂钩码时弹簧的指针先对准“0”刻度的位置。在曲线统计图的原点处做好标记; ③挂上一个钩码,在钩码数为“1”的竖线上标记此时弹簧指针所指的厘米数; ④后面依次类推,分别标记出挂2个、3个、4个时弹簧指针所指的厘米数。 ⑤一定要在弹簧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指针保持水平。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拉簧、钩码、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簧、弹簧、钢尺(塑料尺)、橡皮筋、橡皮、硬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还带来一个小玩具,想看吗?(想) 2、出示玩具 3、师提问:这只小蝴蝶为什么能够自由的摇晃呢?(有弹簧)

(5)教师提问:还有别的发现吗?我们再拿出这些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先对他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体会你手上的感觉。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这股力是往什么方向的?与你所用的力的方向一样吗?(不一样) 大家觉得这股力有什么作用呢? (6)师:我们把这股力就叫做弹力。 教师出示弹力的概念: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3、认识弹性和弹力 (1)师:我们现在了解了弹性和弹力,那我想考考大家(出示弹簧,放在桌子上),提问:大家看这个弹簧有弹性吗?有弹力吗? (2)学生交流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反思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反思 “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片断: 师:(师出示一个吹有气的气球)问:当我用手按这个气球时,它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 生:用手压气球时,气球会被压扁,松开手后气球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师:让我们来做一次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实验,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先要注意观察它们的外形,再观察对它们施加各种作用力后外形发生的变化,最后观察去掉这些力后外形的变化)师:说说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吧! 生:原来气球是圆圆的,当我把它往下压后它就变成扁的了,等我松开手后它又变成原来的样子了。 生:我们小组也是这样。 师: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做类似的实验,会不会也有同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用实验桌上的材料试一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生(边演示):我拿弹簧做了实验。原来弹簧是这样的,我用力压后就压扁了,松开手它又恢复原来的形状。 生(边演示):我们也是用弹簧做的实验,我们是把弹簧向外拉,发现弹簧被拉长了,松开手后,弹簧又恢复原来的形状。 生:老师,我对他的还有补充。原来这个弹簧是直的,我用

力折后就变弯了,松开手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不错,富有创造力。一个小小的弹簧你们就想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其他小组呢? 生:我是用钢尺做的实验。钢尺原来是直的,我用力后就变弯了,去掉力后它又变成直的了。 生:老师,我的实验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是拿橡皮泥做的实验。我把橡皮泥搓成圆球,用力压它就被压扁了,松开手后它仍然是扁的,没有恢复成原来的 形状。 师:是吗?有没有和他一样的同学? 生:我是这样的。 生:我们小组也是这样的。我们还拿黏土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也没有恢复原来的形状。 生:我们拿海绵做了实验。原来海绵是长方形的,用力一捏,就变成一团,松开手又恢复原来的长方形。 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有些物体被我们压扁或者拉长后,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但是有些物体就不行,如橡皮泥、黏土等。 生:像气球、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等物体受到力时,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当去掉力时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其实物体的这种性质就叫做“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