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父母的心教案

父母的心教案

父母的心教案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明确“父母的心”的真正含义,在至爱亲情中受到教育。

2、明确本文采用对话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

2、对话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 法:

在对比中品味文本,体味课文感人的原因。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事,酝酿感情气氛。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另外,《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奖。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并概括人物所做的事。

2、复述课文。

四.比较研读。

1.结合复述的情况带学生读文后练习一中的文段。

问:改写得怎么样?

质疑:与课文相比,课文更感人,为什么?

2..用二子换长子,穷夫妇陈述的理由是什么?

自己的话概括 书上的话品读。

3..用女儿换二子,去要回女儿,这理由分别是什么?

自己的话概括 书上的话品读。

4..小结:

对话细节描写的作用。

5..送子,要子的理由是各不相同的,老诗意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呀,认为理由是相同的。思考交流:穷夫妇送子、换子、要回女儿的根本理由是什么?

明确:父母的心

6..找出自己认为感人的句段朗读,问:课文为什么感人?(明确父母的心的内涵,学会感恩;体会对话细节描写的精妙,进行读名著的引导)。

五.布置作业

用对话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精彩的对话,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父 母 的 心”对话细节描写。 比 较

比 较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 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执教者:李明伟执教班级;镇江市第十中学八(1)班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 3.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 4.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 (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

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 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 (三).小结 三.拓展延伸 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 2.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学父母对我们的爱时总习惯于直接抒情,往往写出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能感动人。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你能联系实际,用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小片段吗?我们能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父母的心》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2.理解父母在送孩子时候的心理活动,感悟一家六口的不离不弃的挚爱深情; 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意。 教学难点: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父母送孩子的心理; 2、学习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视频创设情境导入: 放映《我的兄弟姐妹》的剪辑视频,教师讲述画外音: 《我的兄弟姐妹》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母亲咳血,父亲背着病重的母亲上医院,临走前嘱咐大儿子:“忆苦,你是哥哥,照顾好弟妹”,谁知,意外发生了,天黑路滑,父母跌落山崖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大哥齐忆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们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当忆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仨人的名字,面对着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里,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叫喊:“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思甜,齐天,齐妙,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那是一个略带童声的稚气的孩子、歇斯底里的呐喊,既是对弟弟妹妹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又是向父母忏悔身为一个家庭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责任落空,也是对老天命运安排的不满和控诉,更是一个孩子发泄诸多爱与恨的表达。 导入:命运总是捉弄多难、贫穷的家庭。当一个家庭面临着分离,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亲情是血浓于水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去体会那血水深情。 二、朗读课文

合作朗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父亲的对白,女生读财主夫人、女佣、母亲的对白。 朗读要求: 1、正音 褴褛(lán )(lǚ)嗓门(sǎng )一妥百妥(tuǒ) 爹妈(diē)酬谢(chóu )失魂落魄(pò) 2、揣摩人物心理,带着情感朗读。 3、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贵妇人的故事。 三、构思探究 1、“最终”只是故事的结局,这个故事,如果只是一句话,就没有感染力了。试梳理概括情节。 送走大儿子——用次子换大儿子——用女儿换次子——要回女儿 明确结构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想一想:如果文章一开始就写穷夫妇拒绝了财主夫人,不同意把孩子送给她,这样的情节安排与原文相比,哪个更好些?课文这样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一波三折的写法的好处: 1、符合生活真实; 2、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3、更富于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四、小组合作探究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情节找相应的表情词句品析,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活动。

B4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义安二中__八__年级__语文__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三单元知识要点串讲课型复习课时班级姓名 主备教师授课教师备写日期12.25 序号:_________ 学 习目标1.归纳主要知识点。 2.练习巩固拓展所学内容。 学习流程 一、字音 狼藉(jí) 蹒跚(pán shān) 箸(zhù) 呼啸(xiào) 停滞(zhì) 磨蹭(cèng) 吮(shǔn) 瞅(chǒu) 馍(mó) 病笃(dǔ) 恸(tòng) 瞥(piē) 憧憬(chōng) (jǐng) 脸颊(jiá) 嘱(zhǔ)托颓(tuí)唐琐屑(xiè) 惦(diàn)记 二、成语 (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理感到悲伤。 (2)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 (3)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4)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 (5)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 (6)唏唏嘘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 (7)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8)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9)一饱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的事物,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10)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11)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12)辗转反侧: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13)无精打采: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14)失魂落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三、课文知识 1、《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人。其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本文记叙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2、《甜甜的泥土》作者黄飞,其体裁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的特点是:(1)立意新奇;(2)结构严谨;(3)结尾惊奇。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3、《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4、《我的母亲》选自《经历》,作者邹韬奋,名恩润,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本文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选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子安集》。《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四、背诵内容略 五、古文、古诗词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批注 第____页共 ____ 页

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爱心,去 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哀怨 教学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教学难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母亲以手喂熊救孩子”的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看到一篇文章,内容很令人感动。文章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到抚顺市劳动公园玩,当他们走到黑熊所在的笼子附近时,工作人员正准备把黑熊搬到室内过冬,已经将笼子外的铁丝网拆除。这时不知不觉中,孩子走近黑熊,拿一块糖伸向黑熊,于是小手被黑熊咬住了。这一刻,母爱化为巨大的勇气,使母亲将双手伸进黑熊嘴里,一只手代替小手喂给黑熊,另一只手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的从熊嘴里往外拉,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位勇敢的母亲以双手重伤的代价保住了儿子的小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和崇高。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表达父母崇高爱心的文章,这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说《父母的心》。

2、作者简介 由学生介绍 二、初读,整体感知 学生速度,完成以下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 濑.户冷酷.犹豫 ..酬.谢妥.当缘.故 ..褴褛 2、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你们认为父母的心是怎样的?请读文章后给予补充:父母的心是,因为。 明确:纯洁的、无私的、崇高的、伟大的等等。原因略 (2)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文中的父母却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贫穷、多子等原因 (3)本来父母打算把孩子送出去,这可使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最后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具体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交流,最好能从课文中找出父母送孩子的心情的句子。 明确:简单的说是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离开,宁愿饿死。 具体原因:①、送大儿子的原因(让他过上好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 ②、二儿子换大儿子的原因(大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 ③、女儿换二儿子的原因(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补充提问:这次换孩子顺利吗? 明确:不顺利。但最终还是换了,为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后一次讲演学案新版语文版

15.最后一次讲演 第一部分: 1、《最后一次讲演》是在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2、解释词语: ①挑拨离间: ②赋予: 3、下面的句子表现了闻一多() 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 A、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B、坚持真理的精神。 C、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精神 D、不畏强暴的精神 4、“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句中连用两个“最”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A、讲演一开始就说明李先生没有罪。 B、引起听众注意。 C、讲演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揭露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D、使敌人害怕 5、题为“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意义? 6、阅读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读选文,回答问题: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说出了千万人民心中压着的话,大家有笔有嘴有理由讲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偷偷摸摸地杀!(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暗杀了人,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7、这两段文字中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话,语气上和用语上感情色彩截然不同,说到李公朴时用“是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对李公朴先生的感情;斥责敌人时,用“无耻啊!无耻啊!”表达对敌人的;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立场。 8、闻一多先生讲演中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指出:暗杀李公朴先生是昆明历史上出现的“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然后从三方面层层深入揭露反动派制造暗杀李公朴先生事件的险恶用心,这三个方面是: ① ②

八年级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父母的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体会开头和结尾写法的妙处,积累语言。 朗读训练。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一波三折的特点。揣摩人物心理。 3.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波三折的结构。 2.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生词音形义: 二、猜读 教师讲本文故事的开端,请学生猜测:贫穷父母会怎么办? 三、细读 阅读课文,了解文中的贫穷父母又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3.教师组织讨论:文中的这对穷夫妻在经历了犹豫、三次送子的波折后,最终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出去。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角色朗读7—15段,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感。听的学生边听边勾画出能显示贫穷父母内心活动的词语。

小结:这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作者运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组织得曲折生动:先犹豫不决,之后又三次送子、三次要子,最后决定不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送与不送都是爱,那矛盾冲突的父母之心经历着怎样的痛苦煎熬啊。正是这矛盾的爱子之心激荡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四、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 1.简介作者川端康成的经历和其作品的主要风格。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章的精彩之处。 3.交流:读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说说感受。 五、你如何看待父母的心 请结合文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以“父母的心是”为形式,写上一两句话,写出你对父母之心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检测 1、《父母的心》选出《_______》,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______。他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成名作是《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2、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课文将这个“脏”字改作“破旧”。为什么要这样改?请说说你的体会。(10分) 3、给下面文字续写一句话。(6分) 对一个年近古稀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子女们对父母为他们创造幸福所表示的感激更为高兴的事了,反之,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写父母对三个孩子一个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8分)

《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

《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生字词,提高品读文章的能力。 2、学习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3、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能表现亲情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过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高尚、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日本的一艘轮船上去听一听川端康成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 个怎样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感受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怨。 3、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三、自学反馈 1、给下列字注音: 濑(lài )佣(yōng )酬(chóu) 舱(cāng )褴褛(lánlǚ )一模(mú)一样 2、解释: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如数奉还:按照原数还给人家,如:依照、按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复述)。 3、梳理课文的情节。(板书) (本文的故事情节有怎样的特点呢?“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 喜平。平铺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却能引 人入胜。) 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吗? (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 故事)概括方法指导: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跳读课文,找出在送走孩子时,这对夫妇的表情和不送的理由各是什么?并将其圈点勾画出来,揣摩他们当时的心理。 (这对穷夫妇之所以有这样的表情,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爱子之心啊!理由充分吗?看似很荒唐的理由中其实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 四、探究交流,理解课文 合作探究(一)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甲】:“这可谢谢啦??”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 分犹豫。最后,他告诉女佣,这事要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 【乙】:“对不起小姐,请您帮我谢谢你家太太的好意。我们虽然穷,但 是我们一家人宁可饿死在一起,也不会分开的”那位父亲坚定地说。 答:因为父母总是替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 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1、符合生活的真实;2、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 活动表现出来; 3、使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我们所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这个道理。 合作探究(二) 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父母的心》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

第15课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 ⒈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⒉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课前预习】 ⒈摘录有关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俗语等。 ⒉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⒊查字典,解决生字。 【学习过程】 活动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投影展示字词内容,并指出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全班同学更正完善自己的答案。 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漱户内海( ) hàn ( ) 馆舱 ( ) 房 奉还 ( ) 犹 yù ( ) sǎng( ) 门 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自主先学〗 ①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每次理由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②分析人物形象: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展示交流〗

小组内部相互交流形成统一答案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不同小组可分配不同任务。 活动三品析语言,把握主题。 本文语言细腻、深沉且蕴含深刻,文中哪些话语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一说为什么使你动情? 〖展示交流〗 小组内部相互交流形成统一答案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展示者可以在板书的基础上讲解)。不同小组可分配不同任务。 【检测反馈】 1.《父母的心》的作者是__ ______,他是_____ ___人,当代________家。 2.给加粗词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1)无精打采()_____ ___。 (2)衣衫褴褛()______ __。 3.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忧豫。() (2)财主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混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3)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幕你们。()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这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为学生更为全面的感悟亲情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很淡漠,视为当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私心理,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方法与过程: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探究,重点揣摩人物心理,深刻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对孩子至真至诚的爱意,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尊敬、爱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难点:体会文中表现的浓浓的爱意、淡淡的哀愁。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这

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为学生更为全面的感悟亲情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很淡漠,视为当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私心理,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方法与过程: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探究,重点揣摩人物心理,深刻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15《父母的心》教学案(无 答案)苏教版 助学目标: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助学重点:一波三折的结构特色。学会揣摩人物心理,理解父母的爱心。 助学难点:理解作者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淡淡的哀怨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2课时 助学流程: 课前准备:搜集作者简介,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1.创设情境: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 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 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 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2.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 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 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 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 伤感的情绪。 3.学生自助: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 抓住主要事件○2语言生动简明○3时间不超过3分钟。 4.求助互助:结合以下问题,作好阅读批注。 (1)故事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并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3)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1)首先送大儿子(眼含热泪→用二儿子换大儿子(无精打采)→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失魂落魄)→最后请求归还女儿。 (2)教师引导:这是一对伟大的父母,他们虽然处在极其困难的境地,但他们最终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 (3)教师让学生先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点拨:父母的每一次决定虽然并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的,但是,后来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悔。这说明,起初的答应

父母的心教案4

《父母的心》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2、导语“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这篇小说共有17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2),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

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第五部分(17),小说的结局。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三、探究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四、语言训练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2、送走长子时?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5、要回女儿时? 五、积累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学生互相交流。六、小结1、中心意思本文通过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2、写作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

《父母的心》(导学案).doc

《父母的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岀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瀨()户衣衫褴()褛() ? ? ? 即()馆珊()谢失魂落哩() 2.读?文思考:川端康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 么? 3 ?阅读下面的背景材料。 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当代小说家。二岁时父母双亡,后抚养照顾他的祖父母和姐姐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表现在其作品中便有哀怨的,一种伤感的情绪,所以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o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活动方案】 活动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 (1)请同学们口读课文,然后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事件,语言生动简明。 (2)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请结合课文内容,对文章题目作适当的补充: 父母的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活动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次数 送换情况所去的人表情理由 一送去人儿子

二儿换大儿 三女儿换二儿 四要回女儿 (2)? 活动3:三读课文,探究父母心。 再次研读课文,根据文屮几次换回孩子原因的有关语句,探究“父母的心”的具休内涵。 助学提示可结合“探究?练习"二.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活动。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活动4:拓展延伸,共议父母心。 回忆实际生活中,体现你的父母关心着你、深爱着你的具体的事例,组内口由交流,感受父母的爱。 课堂随笔: 教后记: 【反馈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uan _______ 故无精打ca i ________ 女II数feng ______ 还x i dn ___________ 慕

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

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 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查字典理解字词标注读书感受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遇疑惑善提问学后运用乐趣多

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父母的心》选自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主题为至爱亲情。编入的课文依次是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刘义庆的《人琴俱亡》、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亲情的伟大,读来感人至深。《父母的心》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感受父母之心。我认为在完成前几课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对至爱亲情的感受已经很深,而且初二的《思想品德》课程同时进行至爱亲情这一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已经达成了对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而学生对赏析文本的方法并未完全掌握。对不同作者在反映同一主题方面的写法,学生们也需要不断地强化和训练,以此使得他们认识到细心观察、用心品味生活,用灵动的笔触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希望能帮到你。 《父母的心》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至爱亲情。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父亲深沉的爱、母亲温暖的爱、手足真挚的爱。《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所写。他年幼父母双亡,只好寄居在体弱多病的祖父家中。不久,祖父也猝逝了。作者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因而特别渴望父爱、母爱。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让学生们能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至爱亲情。这篇小说情节短小,但却一波三折。父母的形

象也在这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升华。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普遍逆反心理比较重,不能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仍然非常重要。而在这一单元中的学习都是有关于至爱亲情的,所以,在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倦怠情绪。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理解文中父母的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至爱亲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应该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自己的感情世界。我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叙事笔法作为教学目标,是因为初中生擅长的文体是写记叙文,但学生却很容易犯记流水帐的毛病,让学生在本文简单的情节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的中人物的描写让学生们看到了人物的特征,然后了解了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爱,父母为其倾注了一切,但是理解父母辛苦的又有几个呢?因此在情感上有必要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懂得感激、孝顺父母。 四、说教学重、难点

《父母的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 册) ――川端康成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导语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说共有19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5—6),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7—10),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11—13),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14—18),高潮部分。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9),小说的结局。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三、探究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语言训练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送走长子时?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五、积累 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学生互相交流。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养母导学案[1]

景泰三中《父母的心》导学案班级姓名: 审核者:七年级语文组制作者:田种霞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悟父母深情,乌鸦反哺,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2 预习案 1、知识链接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濑.户内海( ) 褴褛 ..()女佣.( ) 频频 ..()失魂.落魄.()酬.谢()不妥.()3. 解释词语我在行 失魂落魄:无精打采: 探究案 一\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二..整体感知课文 ①分角色创意朗读课文 ②梳理故事情节:送走()→()换()→()换()→要回() ③细读品味体会主题 1.找出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细细体会。 2..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怎样对待父母呢? (提示:用“父母的爱是……,我会……”的句式表达) 练习 仿写: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父母的心是,。父母的心是,。 反思: 景泰三中《养母》导学案班级姓名: 审核者:七年级语文组制作者:田种霞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2.品读文章细节描写,从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3.体会浓浓的亲情,学会理解并接受亲人的爱。 预习案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拮据()兄姊()吸溜( ) 剜 ( ) 庇( )护熬煎()煞()费心机掺()纯粹() 2.解释下列词语。 微不足道: 深明大义: 恩重如山: 3.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写下来。 《养母》选自,本文作者:,男,出生于张家口市,祖籍山西五台,曾在国家机关工作,担任过大学教师,现任《都市》文学月刊副主编,太原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有散文随笔集《》等。 4.补充,知识积累(有关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 探究案 1.“养母”是什么意思?作者的称呼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让我对养母的称呼发生变化?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养母的小气?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养母对家人的爱? 3.你觉得养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养母》写了许多养母的小气之处,结尾却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这是不是矛盾?谈谈你的看法。联系《背影》《慈母情深》中父母的某些表现,再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 反思:

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与反思

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选择父母关爱你的一件小事畅所欲言。 2、抓住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表达真情实感。 3、体会父母的爱,学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2、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渲染亲情 课前打开课件,播歌曲《让爱住我家》。让同学欣赏跟唱。 二.激情导入,感受亲情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老师也喜欢这首歌,那你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这首歌表达了家人之间浓浓的爱。 师:父亲、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爱。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述父母爱的故事。(板书:爱) 师:其实我们每一天也都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让我们将生活中每一个温馨的镜头定格,重温一下那充满温馨的感人瞬间。 三.情景播放,诱发亲情 播放录像:(父母培养孩子成长的感人场景——1分半) 话外音: 孩子,当你很小很小的时候,

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教了你很多很多的东西。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 教你梳头发,擤鼻涕, 教你读拼音,认汉字,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令我忘怀! 孩子,是否还记得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 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 是否还记得我们穿越了千山万水, 与动物们一次次的亲密接触; 是否还记得博物馆、科技馆内, 我们一同惊叹历史,探索未来;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们绞尽脑汁, 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 这一路的欢声笑语,千疑百问, 是多么的让我留恋! 师:看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一定也会让你起点什么吧。 生: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养大有多么不容易! 生:我觉得我的父母有多么的了不起,他们慢慢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使我们逐渐长大。 师:是啊,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心就为你牵动着。你的每一点每一滴的成长,都饱含着父母的心血。

15、《父母的心》导学案 飘红剑客

《父母的心》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3. 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濑.户(lài)女佣.(yōng)褴褛 ..(lán lǚ)酬.谢(chóu)舱(cāng )吩咐( fēn fù)失魂(hún )落魄(pò)妥(tuǒ)函.(h án )馆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 吩付风度极佳痛哭失生无精打彩冷酷无情如数俸还 答:咐声采奉 3、填空: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三、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准备回答两个问题: ①请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答:本文写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 ~ ②你觉得这对父母可恶吗他们居然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卖掉。说说理由。 答:不可恶 A、他们地位低下。一家六口,生活艰难,把孩子送出去,是现实所迫。 B、富人家条件好,孩子去了能过上好日子,也会减轻家里的

负担。 C、他们最终还是把孩子要回来了。 因此,这对父母并不可恶。 2、划分文章的结构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答:破题(1、2)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开端(3-6)想领养孩子。 发展(7-12)三次送换子女。 | 高潮(13-16)要回女儿。 结局(17)一家六口团聚。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按次序每组完成一 . 船上相遇-----请求领养———换送子女(送大儿子——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用女儿换二儿子——要回女儿)——一家团聚3、体会“父母的心”。 通过前面的表格,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的,他们一直处于犹豫矛盾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考虑。那他们究竟考虑了些什么 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对父母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