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及习得研究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及习得研究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及习得研究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及习得研究

——以“吃”地结构为例

第一章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地历史与现状

.前人地研究成果

..宾语地研究综述

在现代汉语语言分析中,学术界对宾语地见解可谓众说纷纭.宾语和补语常常混淆不清.有地学者把动词后面地成分全看成宾语;有地学者认为可以看成一种成分,但是不同意叫做宾语,可以叫做“补语”;有些学者认为表示事物状况地才是宾语,而表示时间、处所、数量地是补语;有些学者认为后者是“副位”,可作状语.笔者查阅了各种资料,梳理后按照时间地顺序罗列了学者们对宾语地认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吕冀平先生在《汉语语法基础》一文中认为:“在句子里,作为受动词地支配或者制约地对象,回答‘什么’或者‘谁’等问题地动词地后置成分,叫作宾语”. 年,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补语这个名称比宾语好,不但是不跟主语对,而且可以包括某些不便叫做宾语地成分”.年,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认为“动词后头可以有宾语.动词、次动词后加宾语叫做“动宾结构”.年,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并没有为宾语下明确地定义,而认为“动宾结构地一个附带地语法意义,是宾语表无定地事物而主语表有定地事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把动宾关系分为:()致使,如“跑马”,“来饭”,“红着脸”,“丰富词汇”. ()工具,如“我睡大床”,“他吃小碗”. ()使或让某些事物出现或消失,如“写字”,“生小孩儿”“丢了东西”. 宾语是什么呢?年,在邢福义、汪国胜编撰地《现代汉语》教材里,“宾语是动语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地成分,能回答‘谁’‘什么’之类地问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中认为动宾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年,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认为主语和谓语之间地关系松弛,中间可以有停顿;述语和宾语意义上和结构上地联系都很紧密,当中没有停顿.年,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认为:“动语和宾语是共现共存地两个成分,句内有宾语,就必有动语,无宾语就没有动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丁声树留学生汉语动宾搭配能力地习得页对宾语地定义

..宾语地界定

什么是宾语呢?从吕冀平、邢福义和汪国胜地定义中可以找出两个共同点:宾语可以回答“谁”或者“什么”之类地问题.宾语与动词性成分相对应,通常在动词性成分之后.笔者却认为,把动词后面地成分统统看成宾语,似乎扩大了宾语地范围,也给语法分析带来了困扰.如“吃一小时”、“吃一顿”、“吃一回”,动词“吃”后面地成分分别是时量、物量和动量,假如全部作为宾语,就无法区分三者地语义关系.然而,如果全部看成是补语或状语,也是不现实地,不符合汉语运用地实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谢晓明在《语义相关动词带宾语地多角度考察》一文中,对宾语地范围做了一个界定,笔者比较赞同.“宾语必须是受动词直接支配和关涉地对象,一般能用‘谁什么哪儿’之类地词提问.”细而言之,可以看作宾语地有两种情况:在没有事物名词地前提下,用数量词来修饰限定名词地物量词.受动词支配或有关联地事物名词,通常放在动词后边,而仅仅与动词发生从动作到动量关系地成分应看作补语成分.例如:“吃一小时”、“吃一回”中地“一小时”、“一回”都应看成补语成分,因为这里地“一小时”、“一回”都是用来补充说明“吃”地状态,而不能修饰“吃”所支配地事物名词.如“一回饭”、“一小时饭”都不能说.而“吃一顿”中地“一顿”可以看成宾语成分,因为这里地“一顿”可以修饰动词“吃”所支配地事物名词,即“一顿饭”.可以看成宾语成分地还有能用“什么”之类地词提问地谓词性成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点点建议:

首先,论文地大体应该是可行地,但是可能会遇到一些地问题,比如民大地留学生比较少,你地问卷如何完成?如果问卷无法完成,你地数据从哪里来?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地问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次,还有一点点问题.

第一,如果以“吃”为例,那么你讨论地是动宾结构中地宾语,邢福义等对汉语中动词所带地宾语进行考察,指出,汉语动宾之间地关系具有复杂性,也就是说动词所带地宾语可以使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常规宾语,包括对象宾语和目标宾语.“常规宾语”为说汉语地人共同认知和共同接受.只要提到某个定性及物动词,人们会按照自己地生活经历想到它要求带上常规宾语.如:吃——苹果,饭,菜(对象宾语);造——船,车,纸(目标宾语).第二种是代体宾语,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带入常规宾语位置地非常规宾语.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常规式:【及物动词】【常规宾语】

:代入式:【及物动词】【】

﹙代体宾语﹚

写毛笔

写黑板

吃食堂

吃老本

吃利息

打奥运会

打主力

打二传手

打前锋

打后卫

打时间差

打体力

打世界冠军

打日本队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三百问》《汉语语法学》等著作中,对代体宾语都有详尽地分析和说明.可以参看.

第二,既然要做问卷,就要首先考虑问卷地考察对象,你这份问卷,估计初级班地学生做不了,只能到高级班去尝试,因为这种代体宾语是否能被留学生掌握,不能确定.同时因为问卷面对地是留学生,就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考虑,比如文化背景,比如接受能力,如果留学生对所做地题目都没有办法理解,那么,问卷地效果将会比较差.所以最好能给予适当地引导和解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三,对问卷地结果需要有一定地预测,就是说需要心中有个结果,问卷只是帮助你证明那个结果,如果问卷地结果与你预测地结果相符,那么你地结果就是对地,如果问卷地结果与你地结果不符,可能有哪些解释.这个建议考虑考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对现代汉语词义的新认识

浅谈词义的主观性 —对词义定义的再认识 摘要:“词义”的概念历来都让人难以把握,在中国,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研究可以说是很成熟了,古今中外,无数的学者定义过词义,让人遗憾的却是没有任何一个定义是让人完全信服的。词义的定义中通常只体现了词义的“客观性”,忽视了“主观性”这一性质。然而主观性在词义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综合利用现代汉语词义研究的成果,借鉴中外语言学界的意义理论,主要从词义的内容和性质出发谈及主观性及其在词义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词义和思维的关系,对词义的定义进行思考。 关键词:主观性;词义;现代汉语;意义;思维; 要准确地定义词义,我们首先得深入的了解词义和思维的关系、词义的内容、词义的性质以及词义的功用。只有掌握了这几个部分以后,我们才能对词义有完整真实的概念,目前中国的学者对词义的定义主要还是体现了词义与思维的关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内容,甚至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内容,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来词义的全部面貌。比如,王德春在《普通语言学》中认为: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他把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所有内容包括在内,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定义涉及到的词义的内容,主要还是和概念相关的词汇意义,更多的还是强调了词义和思维的关系。正如张先亮、聂志平在《语言学概论》中谈到:语义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群体对现实事物现象的认识和反映。这个定义实则也是强调的思维关系。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各种词汇学理论的著作中,“词义”的定义似乎都如出一辙,几乎“词的意义内容就是词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精练,实则并不完善界定就这样被我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葛本仪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学》(2000)中说到“可以说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词义”,然后进一步解释了词的意义内容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不同的学者对这个意义内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苏新春在《汉语词义学》(2008)中,把词的意义内容分为了表层义、深层义、语法义、文化义。符淮青先生对词义的界定几乎和葛本仪先生一致。王军在《汉语词义系统研究》中认为词义的内容主要包括表层规

现代汉语词汇全部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题目:“铁路”是词,“铁锅”是词组。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分别与不同的词构成反义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关联性联系形成的新义是词的比喻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啤酒”“芭蕾舞”是合成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词的本义又叫基本义,是词的最初意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叠音词属于合成词中的一类,如"莽莽”"姥姥”。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虚义语素”是指“子、儿、”等无具体词汇意义的词缀。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找茬儿”中的“茬儿”是单纯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固定语在结构、意义、作用上有自己的特点,但仍是词汇的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鼓掌”“睡觉”都是离合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主要表现之一是语素义变得模糊。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构词能力强是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 MTV、WTO都是带字母的词语。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是词义,也可以是语素义。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由于成语意义的整体性特点,构成成语的语素义直接相加不能显示成语的整体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同音词即声、韵、调相同或相近的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同义词是概念义与附属义完全相等的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常用词可以是基本词汇中的词,也可以是一般词汇中的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 "摩托车”是半译音半译义外来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词都有概念义,同时也有附属义。 正确答案:错误 【第二次作业】 1、简答四音节的成语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成语绝大多数是四音节的,有一部分后来成为成语的词语,原来就是四音节的。如"一息尚存”,出自《朱子全书?论语》:"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一息尚存”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②但大多数成语为四音节,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同汉语语言片断双音节化有关相当关系。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而绝大多数成语都用了这种节奏。各种长短不同的词语形成四音节的成语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2)用四字概括事情、故事、寓言等的主要内容。 (3)省略句中虚词而成。 (4)增加成分(多为虚词或重义成分)于原句而成。 2、简答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主要有哪些表现? 答:(1)语素义完全消失。这指的是某个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它构成的一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词义完全由另一语素表示,例如"国家”中之"家”,"忘记”中之"记”的意义完全消失了。 (2)语素义模糊。这指的是某些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其构成的某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但词义又并非完成由另一语素表示,因此不能说这个语素完全没有意义,却又不能说词义减去另一语素的意义等于这个语素新获得之义。这里语素的意义是模糊的。例如"捣蛋”中之"蛋”,"电池”中之"池”在这里的意义是模糊的。 3、简答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1)新旧词并存可以构成同义词,如:文法——语法,母音——元音等; (2)标准语和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馒头——馍,玉米——棒子等;(3)外来语词和本民族语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幽默——诙谐,海洛因——白面儿等;(4)外来语言的译音词和意译词也可以构成同义词,如:公尺——米,连衣裙——布拉吉等;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语言的词

现代汉语词语比较

语言学里的几组词语比较 “差点没”和“差点”的区别何在? 一位学汉语的韩国人曾问中国老师:[考大学]差点没考上,差点考上。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有差别,一是考上了,二是没考上。——但是,[活太多]差点没累死,差点累死。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无差别,都是没有死。同样是“差点没”和“差点”,为什么效果不同? 差点没累死是“差点没把我累死”的省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也就是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差点没考上,就不一样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差点,差点没”后的那个词是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么意思就有差别,比如“我上次四级考试差点就优了”,表示惋惜。 而“我上次四级差点没优啊!”表示好险优了。而“差点,差点没”后跟的是和自己愿望不符合的东西,句意就相同了。 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上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反;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下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同 "有点”和“一点”的比较 “一点”和“有点”在表义上有相同点,即都表示“略微,稍微”,但两者在表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大致规律如下: 1,如果需要修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动词、形容词前用“有点”作状语,如果需要补充说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V/A后用“一点”作补语。(V/A 表动词或形容词) 2,当一个句子具有请求、劝告、命令、催促、对比、比较等意思的时候,一般要在V/A后面用“一点”作补语 3,否定句的V/A不能用“一点”作补语;而要用“有点”作状语 4,陈述句一般也要用“有点”做V/A的状语 5,有时候,V/A既可以用“有点”作状语,也可以用“一点”作补语,此时,是用哪个要看具体语言环境 eg:(1)酒一口一口吞下去,心头好象有点活泼起来了。(鲁迅《在酒楼上》) (2)我的汉语水平有点提高。 (1)可以说成“心头好象活泼一点了”;(2)可以说成“水平提高一点了。” 在这些句子里,用“有点”和“一点”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语气不完全相同 接受“和“接收“的区别是怎么解释? 1 我《接受+接收-》了他的礼物 2 我接受+ 接收- 了他的感情 3 信号接受- 接收+ 到了 4 这个学校接受+ 接收+ 外国留学生 5 他的条件我不能接受 从上面例子我觉得他们有两点区别 第一接受是在客观上收到和主观上同意接收是客观上收到不强调主观 第二接受连接的宾语多是感情和看得见的事物接收的是虚拟的象信息,汇款之类 方位词“里边”和“里”如何区分 答1:主要是具体使用上的区别,特别是在做词语的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时。如:“里面很宽敞”,就不能说成“里很宽敞” 答2:我觉得里边是名词里是副词,前者做主语宾语后者只能做补语 答3:里跟在别的名词后构成方位短语之后,整体作句子的主宾,里边是复合方位词,可单独做句子的主宾 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该如何比较辨析呢?请说说分析方法!比如:一样和同样

最新现代汉语词汇教案

第三节现代汉语词汇 词汇是一切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我们看到中外语言的学习都是从词汇开始的,比如说汉语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是要求组词,英语是要求去默写它的单词。实际是看到了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一、词的意义 从词的意义的多少来划分:词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 1.单义词: 顾名思义,是指只有一项词义的词。 再根据词的指向范围和对象来分,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专有名词:鲁迅、北京、中国等 b.一般名词:人、自行车、椅子等 c.人称代词、数量词:她、一、二等。 ——专有名词的指示对象是唯一的,而一般名词可以指示的对象范围很广,所揭示的也只是这类事物的一般特征,这是两者的区别。 2.多义词: (1)多义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词义以上的词。 一般来讲,一个语言发展的历史越悠久,文化积淀越深厚,它所拥有的一些词的内涵,使用范围也就越广。因此多义词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汉语中的大多数词就是多义词。 比如在我们书上80页,说到“脸”,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指人的头的前部,从前额到下巴这一块。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就慢慢发展了“情面、面子”这样一些意义出来了。(关于“打”,打仗、打架、打气、打水、打酱油、打官司)要识别这些多义词的具体含义,需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 (2)多义词各义项的联系 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讲,多义词的各种义项的产生,都是围绕着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意义为核心来进行的。大体来讲是首先有基本意义,然后才产生转义。 ①本义: a.多义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词最主要、最常见的意义。 ——我们一般学习某一种语言最容易掌握的,也是一个词的最基本意义,而且这个基本意义是不要特别的语境提示,也能清晰地辨别出来的。 例如,以书上80页,“火候”为例,它最基本的词义是: “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发展到最后才是用来比喻“人的修养程度的深浅”,或者是用来比喻“一个最关键的时刻”。 b.本义与原义的辨析: “原义”:是指原初本义。 ——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多义词的最本的意义,往往是它的原初意义;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可能会偏离它最初的原初意义。 以“兵”为例:

[之美,汉语,修辞]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1 前言 人们在谈话和表达想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汉语谚语,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长辈们以他们的经验给我们讲道理而我们却不听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无奈之语;当我们经历了漂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就会感叹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狗窝。谚语是历史上长期流传,表达民俗,含有深刻社会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它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熟语形式。谚语中一部分出自典籍或民间性的作品,但大部分是历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民间口耳相传。 谚语内容丰富、运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有关饮食保健的谚语: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有关行走坐卧的谚语:只要迈开两脚,哪愁千里迢迢有关衣食的谚语:人是衣裳马是鞍有关时令节气的谚语: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有关医药卫生的谚语:伤筋动骨一百天教人勤奋学习的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关农事的谚语就更多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 谚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例如风格美、音乐美、对称美、修辞美等。本文就汉语谚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等,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谚语的例子来展示其修辞之美。 语言学家郭绍虞先生在论及汉谚语时说:谚语在民众艺术上所以有留存的余地,与其说由于它的内容幽玄深邃,不如说它形式的奇峭警拔,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巧妙地遣词造句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接受文化模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运用修辞手段,调度语言元素表达对事理的认识和态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汉民族思维能力很强,尤其擅长具象思维,喜欢在万事万物之间发现某种联系,甚至包括非逻辑的联系,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的思维倾向形成汉民族审美观念:就是以形象为美、含蓄为美。比喻、起兴、借代、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都表现了汉民族的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些修辞手段在汉谚语中显得特别活跃。 2 汉语谚语修辞之美的表现手法 2.1 精彩的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它能贴切生动地表达抽象复杂的事物,浅显通俗地说明深奥难懂的道理,在谚语中,运用方式多样。有的是明喻,出现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犹、若、好像、好比、如同、仿佛、一样、一般等等;有的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是暗喻;有的只有喻体而不出现比喻的对象,是借喻;有语句层面的比喻也有意义层面的比喻。比如:①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②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③田是崽,水是娘。④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⑥杀鸡焉用牛刀。 以上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谚语中,例①、②是明喻,本体分别是困难和病来、病去,喻体分别是弹簧和山倒、抽丝。比喻词分别用了像和如。例①把困难比作弹簧,告诉我们对待困

什么是语义关系及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什么是语义关系及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 知识大全- 语义关系(一)什么是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畴建立起来的关系。语义关系跟句法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 ①我不吃了 ②香蕉不吃了 ③鸡不吃了 这三例句法关系都一样,都是主谓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的语义关系是不同的,例1,我是动作的发出者,称为施事。例2,香蕉是动作的承受者,称为受事。例3,鸡可能是动作的发出者,如鸡吃米;也可能是动作的承受者,如我吃鸡。因此,例3是歧义的。可见,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内部种种复杂的情况。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类型 动词跟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叫格关系,是各种语义关系的重点。名词可跟动词直接组合,也可靠介词引人,因此介词也叫格标记。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有: 1.施事 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如:他哭了。/进来一个大汉。/被狼咬死了。 2.系事 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如: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了。/这个任务很重要。 3.受事 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如:地扫干净。/我们战胜了敌人。/他把树砍了。 4.与事 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可用介词给引进。如:他们教我英语。/他捐给家乡一笔钱。 5.对象 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对、向引进。如: 我们学习雷锋。/他对孩子进行教育。/大家向老师敬酒6.致使 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可用介词使引进。如: 我热了一碗饭。/我们要振作精神。 7.结果 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如: 我写了一篇文章。/妈妈蒸了许多馒头。 8.工具 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可用介词用、拿引进。如:他在刻铜板。/胳膊上裹着纱布。 9.材料 指动作行为使用的材料,可用介词用引进。如: 脸上搽了一层粉。/他在给庄稼施肥。 10.方式 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如: 钱存定期。/我们寄挂号。 11.处所

现代汉语中的类固定词语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类固定词语浅析 类固定词语是一些准凝固性的四字格短语。类固定词语与成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总体结构形式框架固定;语型意义复杂,但个体意义较为单一;构词能力强;部分有成语化趋势;语型数量庞大。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类固定词语的比率相当高,对类固定词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类固定词语成语语型 一、成语和类固定词语的研究概况 类固定词语是相对于成语的概念提出来的。成语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词汇成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58年,马国凡先生最早出版了研究成语的专著《成语简论》。一般研究汉语词汇的著作都对成语有所研究,如符淮青的《现代汉语词汇》、武占坤与王勤合著的《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和葛本仪的《现代汉语词汇学》等都有对成语的论述;另外,一般高等院校的汉语教材也都有成语一节,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等。学者们在研究成语的同时,往往忽视汉语词汇体系中的另一种语言现象,即类固定词语。近些年来才有学者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胡明扬在《语言学概论》中曾提到部分成语的不固定现象;齐沪扬在《修辞学习》上发表的《有关类固定短语的问题》开始正式对类固定词语的问题加以研究。张斌在其主编的教材《现代汉语》及著作《现代汉语语法十讲》中对此也有论述。但目前学界对类固定词语的研究远不如对汉语成语的研究那样深入。本文试对类固定词语的研究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二、类固定词语的特征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非常独特的部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把它定义为“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把它的特征概括为:第一,意义具有整体性,即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第二,结构的凝固性,即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类固定词语是相对于成语的概念提出来的。张斌在其主编的教材《现代汉语》中,把类固定词语界定为:“类固定词语主要是指一些准凝固性的四字格短语,当然,也可以包括一些非四字格的固定格式。”我们赞同这一定义。类固定词语的特征与成语有相似性,但更多的是相异性。 我们把类固定词语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总体结构形式框架固定 在结构上,类固定词语中的一部分成分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如大量存在的“没A没B”式,其中“没”和“没”是不变的,而A、B位置的词可以是适合语境的任意一个词,例如:

谚语研究综述_陈成

M 2013.10谚语研究综述 □陈 成 摘 要: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开始运用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谚语。研究内容涉及汉语谚语的本体研究、汉语谚语与其他民族谚语(主要是英语)的对比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谚语研究,但缺乏对汉语谚语的社团性的系统研究。 关键词:谚语 汉语谚语 谚语社团 汉语谚语十分丰富, 谚语的定义至少有八九种。据温端政(1985)所讲,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谚语只包括以说明事理、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俗语。温端政在《汉语语汇学》(2005)中进一步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乘的表述语”。其要点是:谚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谚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这是谚语区别于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主要特征;谚语是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是谚语区别于表述性成语的形式特征。本文中的谚语指狭义的谚语。 现代的谚语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温端政(2000)的观点,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谚语研究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谚语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郭绍虞、薛诚之等。郭绍虞《谚语的研究》(1921)认为广义谚语太宽泛,首次主张把狭义谚语作为讨论对象。杜同力《关于谚语的报告和说明》(1925)涉及谚语的方方面面,但讨论的问题不够集中,也不够深刻。曹伯韩《谈谚语》、陈以德《从谚语的搜集整理谈到口头语的语汇》和王国栋《谚语的搜集和整理》从谚语的搜集整理中看到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王顺德《北夏农谚研究》从地方性谚语这一角度去研究农谚的意义、性质和功用。薛诚之《谚语的探讨》(1936)最先提出谚语是一种语言形式,属于民俗学的范畴。 这一时期的研究观注把谚语同其他容易混淆的语言形式,特别是格言、歇后语、歌谣等进行比较,指出其间的异同;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口语调查,到人民群众中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但这时并未把谚语研究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水平。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谚语研究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谚语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马国凡《谚语的特点》(1960),杨欣安《成语与谚语的区语研究侧重于特点、分类和内容等方面,把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自觉运用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 三、新时期的谚语研究 新时期谚语研究进入鼎盛时期,研究范围广泛。主要著作有武占坤、马国凡《谚语》(1980)、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1980)、孙维张《汉语熟语学》(1989)和温端政《谚语》(2000)。在广度上,注重谚语的语用研究,包括谚语的社会功能、语用作用、修辞作用,以及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谚语研究的广阔领域。在深度上,对谚语的性质,除了多方面探讨其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外,还注意探讨更有概括力的本质特点。另外,谚语语义研究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此外郁福敏、郭珊莲《英汉习语对比》(1999)和蒋晶《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2000)从跨文化差异角度对汉、英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四、新世纪的谚语研究 新世纪对汉语谚语本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何学威、陈素萍《论谚语的形式美》(2003)论述了汉语谚语的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多样统一美。罗圣豪《论汉语谚语》(2003)指出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西方谚语逐渐消亡,而汉语谚语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同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语谚语的历史与定义作了概述。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运用》(2004)对几部谚语集子和谚语词典进行考察,发现汉语复句谚语中95%以上是用意合法创造的,并从汉语社会的文化特质、历史变化、汉民族语言习惯、汉语特点等角度分析了其原因。江源源《从系统功能角度解读汉语谚语》(2011)讨论了谚语在“表达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方面的独特性。侯璞《谚语的语篇功能》(2012)提出“谚语语篇块”的概念,论述了谚语语篇块的信息结构、内部衔接、内部连贯、篇章分布及语用功能。 理论?综述

什么是语义关系及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什么是语义关系及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一)什么是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畴建立起来的关系。语义关系跟句法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 ①我不吃了 ②香蕉不吃了 ③鸡不吃了 这三例句法关系都一样,都是主谓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的语义关系是不同的,例1,我是动作的发出者,称为施事。例2,香蕉是动作的承受者,称为受事。例3,鸡可能是动作的发出者,如鸡吃米;也可能是动作的承受者,如我吃鸡。因此,例3是歧义的。可见,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内部种种复杂的情况。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类型 动词跟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叫格关系,是各种语义关系的重点。名词可跟动词直接组合,也可靠介词引人,因此介词也叫格标记。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有:

1.施事 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如:他哭了。/进来一个大汉。/被狼咬死了。 2.系事 页 1 第 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如: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了。/这个任务很重要。 3.受事 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如: 地扫干净。/我们战胜了敌人。/他把树砍了。 4.与事 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可用介词给引进。如: 他们教我英语。/他捐给家乡一笔钱。 5.对象 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对、向引进。如: 我们学习雷锋。/他对孩子进行教育。/大家向老师敬酒6.致使 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可用介词使引进。如: 我热了一碗饭。/我们要振作精神。 7.结果 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如: 我写了一篇文章。/妈妈蒸了许多馒头。

8.工具 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可用介词用、拿引进。如: 他在刻铜板。/胳膊上裹着纱布。 9.材料 指动作行为使用的材料,可用介词用引进。如: 页 2 第 脸上搽了一层粉。/他在给庄稼施肥。 10.方式 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如: 钱存定期。/我们寄挂号。 11.处所 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点、终点,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书放抽屉里。/回娘家。 12.时间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他回家乡过春节。/我的课请排星期五。 13.目的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如: 出版社在催书稿。/他在跑材料。 14.原因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用介词因为引进。如:

现代汉语词汇作业答案

现代汉语词汇》 1、简答四音节的成语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如:乘风破浪(愿乘长风,破万里浪。)②用四字概括事情、故事、寓言等的主要内容。如:狐假虎威 ③省略句中虚词成分。如:后来居上(后来者居上)④增加成分。如:短兵相接(车错毂兮短兵接) 2、简答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主要有哪些表现? 答:(1)语素义完全消失 如“国家、忘记、窗户”的“家、记、户” (2)语素义模糊 如“牲口、打尖、淡水”的“口、尖、淡” 3、简答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①新旧词并存构成同义词(母音一元音)②标准语和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构成同义词(玉米一棒子) ③外来语词和和本族语词构成同义词(幽默一诙谐)④外来语言的音译词和意译词构成同义词(公尺一米) 4、简答谚语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1)农谚(2)气象谚(3)讽颂谚(4)规诫谚(5)风土谚(6)生活常识谚(7)修辞谚例略 5、简答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答:①基本词汇中的词派生的词,构成的新词,绝大多数属于一般词

汇②一般词汇中有些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了基本词汇的特点,进入基本词汇③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某些基本词汇的词所代表的概念在社会 生活中已不重要,即变为一般词汇的词 6、简答同义词与反义词各有什么作用。答:同义词的作用:(1)增强语 言的精确性 (2)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反义词的作用:(1)表示不同事物现象的对立(2)表示同一事物现象在不同关系上的对立(3)帮助构成双音词、成语7、简答成语的整体义表现为哪三种情况。 答:(1)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直接相加。(2)成语整体义同语素义的联系是人赋予的,约定俗成的。(3)比喻义是成语的意义。 8、举例阐述成语和谚语的特点与区别? 答:①成语书面语性强,谚语口语性强②成语比谚语更定型化③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词,谚语多数可** 成句或** 于句外。 9、举例论述离合词与述宾结构词组的区别。答:名词并入与汉语的述宾式离合词都是由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组成的一个整体,有可分可合的句法特点, 但二者性质不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前者是共时平面的句法规则,后者是历时的词汇化的产物, 要区别对待. 10、举例论述上下位词在语言中出现的情况。答:正上下位词是上下位概念关系的词, 如“人”和“男人”“女人”, “鱼”和“带鱼”“鲤鱼” , “植物”和“苹果”“小麦”等, 从上下位词在语言中存在的情况和它的作用来看, 上下位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先谈上下位词在语言中出现的情

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的比较

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的比较 08级对外汉语班陈桂平学号2008034103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汉英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相似之处,有助于对谚语的学习与研究,并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 谚语是民间广泛流传运用的剪短并含有劝告或借鉴意义的语句。不止是汉语有谚语,英语也有。我们接触到过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Practice makes perfect”等,都是为我们熟悉的。谚语本是来源于生活的,它以简洁通俗、生动准确的语言综合概括多种生活现象,科学地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说明普遍真理,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哲理,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汉英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两种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汉英谚语的语音对比 谚语之所以能迅速而持久地为民众所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其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使人容易记忆。在这一点上,汉英谚语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一)重复 英汉两种谚语在语音上有一种相同的表现形式,即重复。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包括重复某一个词,也包括重复某一元音,从而达到强调强调的效果。1、词汇的重复 (1)汉语例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这条谚语中,汉字“瓜”出现重复,旨在强调“任何的收获都来源于自己的努力”。 (2)英语例句 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自有强中手)。

在这条谚语中,单词“diamond”重复两次。旨在强调“在你的同行中还有更强大的对手”。 2、音韵的重复 (1)汉语例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句中的“处”和“夫”,重复了韵母u。 (2)英语例句 Learn to creap before you leap.(先学跑,后学走) 这个例句中的“creap”和“ leap”,重复了「i:p」。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是汉语谚语还是英语谚语,在语音上都通过重复出现相通的词或者韵律来达到音韵美的效果。 (二)韵律 1、前后押韵 (1)汉语例句 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在这两条谚语中,两个例句的前后都押韵。①句有相同的韵母「en」,②句有相同的韵母「ao」。 (2)英语例句 ①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 ②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在这两条英语谚语中,两个例句前后的词都押韵。①②句末尾都含有发音相同的单词组合一构成押韵。 3、双句对仗 汉英谚语在句式搭配上有个共同点——双句对仗。这种句式主要是前后两部分,结构整齐对称,音节数目相等,在语感和视觉上都给人美的感受。 (1)汉语例句 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两类限定性定语的语义类型及顺序研究

两类限定性定语的语义类型及顺序研究3 樊青杰 提要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名词短语中限定性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以及限定性定语在中心语前的排列顺序。本文对“生物”和“人工物”两类名词的限定性定语进行了考察,得到了两个不同的语义类型排列顺序,并对这两个排列顺序做了简要的解释。 关键词 限定性定语语义类型语义关系生物人工物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名词短语中的限定性定语。张卫国(1996)将名词短语结构中中心词前的定语归为三类: [区别性定语][描写性定语][限定性定语]中心词 中心词前可以同时有区别性、描写性和限定性三类定语。也可以认为,中心词前面有三个槽,符合一定要求的词语可以进入某个槽中,充当区别性、描写性或限定性的定语。对中心词来说,各个槽位是任选的,在对中心词的修饰上,从右到左,是递加关系。中心语前的描写性定语或限定性定语可以有多项,但在功能上各项没有什么不同,可以看作一项。区别性定语最多有五项。这样,从名词短语整体上观察,中心词前最多可以有三个槽,七个位置: [领属][范围][特征][远近][数量|指量][描写][限定]中心词① 1234567 处在这七个位置上的定语,从右到左,递相附加在中心词上。本文所研究的限定性定语是中心词前最后一个“的”字后紧靠中心词的部分,即上文中的“7”部分。 从形式上说,限定性定语是粘合式的(朱德熙,1982:149);从意义上说,限定性定语是对中心语的限制和认定,在中心词所指的人或事物中限定一个小类。 1.2中心语前面可以有多个限定性定语,这些限定性定语的排列是有严格顺序的。对于多重定语的顺序,前人研究多有涉及。从语义角度来研究定语排列顺序的文章也不少,如 3①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及编辑部的宝贵意见。 “|”表示两侧的词语是替换关系。例如:A|BC可以组成AC或BC。“[]”表示其中的词语是任 选项目。例如:[A][B]C可以组成C、AC、BC、ABC。

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

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 俞士汶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1.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 在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与中文系合作,经过几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服务于语言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并将数以万计的词语实际进行了归类,与此同时还按类详细描述了每个词语的多种语法属性,初步建成了“现代汉语语法电子词典”,另外对数十万字的语料进行了切分和词性标注。这就又进一步检验了词类划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这到如此规模和如此浓度的汉语语言工程实践可能是罕见的。 本文介绍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分类的理论基础,并以若干词类例详细介绍具体的划类准则。 现代汉语的词分以下18个基本词类,括号中的拉丁字母是各个词类的代码。 名词(n),时间词(t),处所词(s),方位词(f),数词(m),量词(q),区别词(b),代词(r),动词(v),形容词(a),状态词(z),副词(d),介词(p),连词(c),助词(u),语气词(y),拟声词(o),叹词(e)。 这些基本词类可以合并为较大的词类。名词、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数词、量词统称为体词,动词、形容词、状态词统称为谓词。有一部分代词属于体词,另一部分代词属于谓词。体词、谓词、区别词和副词又合称为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合称虚词。实词与虚词是汉语两大词类。此外还有拟声词与叹词,它们游离于这两大词类之外。 自然语言处理的常规技术要求庆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中配备一部电子词典。对于计算机来说,可以认为作为电子词典的登录项的语言单位是“词”。基本中大部分肯定是语言学家认同的词,这也就是暗示了其中一部分不能看作“词”。从计算机处理实际文本的需要出发,从提高计算机处理效率的角度考虑,词典中另外包含了以下7类语言成分: 前接成分(h):阿,老,非,超,单 后接成分(k):儿,子,性,员,器 语素字(g):民,衣,失,遥,郝 非语素字(x):鸳,批,蚣 成语(i):接部就班,八拜之交 习用语(l):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简称略语(j):三好,全总 前4类是比“词”更小的单位,不成词。这些成分的数量是有限的,只要电子词典的规模允许,应当尽可能地将这些成分全部收入。后3类是比“词”更大的单位,词典中只能收一部分使用频率高的。本文将电子词典中登录的各种语言万分笼统地叫做“词语”。

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

一、谚语概述 (一)定义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他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广泛的通俗性、生动的口语化等特点。[1](P101-104)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注英语谚语的定义为: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而虽然现代对有关谚语的研究很广,但在学术上,有关汉语谚语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朱介凡先生在其《中国谚语论》中说:“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思众人的经验和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而武占坤、马国凡在《谚语》中道:“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由武占坤主编的《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中说:“谚语是靠群众口碑流传的艺术魂宝,它虽然只是词组,形式极为短小,但却凝练得像百炼的精金,纯净得如晶莹的钻石,生动得似潺潺的流水,风格质朴,韵味清新,满身泥土香,一派民族气。” 由上文关于英汉谚语定义的界定,可以总结出英汉谚语都具有广泛的流传性,以说知识、讲道理为主,且大都以短句的形式出现。 (二)内容 在内容上,英汉谚语都可以划分为三大类:讽喻、劝民和传播常识。 讽喻谚语是谚语的重要种类。这类谚语产生于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等其它复杂环境中,其内容主要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如: 1)The words of a dying man are good words.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What is near red becomes red;what is near black becomes black.(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不会有不思念马群的马匹,不会有不怀念祖国的壮士。 4)大浪当前,不可抛桨;大敌当前,不能弃抢。 英汉谚语中最主要部分,是劝民谚。这类谚语富有哲理,教人学善,做好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如: 1)Failure teaches success.(失败为成功之母。) 2)If one studies very hard when young,he will become a very useful man when old.(幼有所学,老有 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 冯建民许丽红 (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龙口265713) 摘要:谚语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用来表达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启发和感想的各民族文化的结晶。谚语作为习语的一种,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一般精练短小,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谚语的特色受到各民族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谚语;语言对比;文化对比 收稿日期:2009-5-11 作者简介:冯建民(1979~),男,汉族,本科,助教,黑龙江省黑河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许丽红(1982~),女,汉族,本科,助教,吉林省松原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现代汉语词义组合分析——以名词非自由义为例

现代汉语词义组合分析 ——以名词非自由义为例? 王惠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chswh@https://www.sodocs.net/doc/1911570512.html,.sg 摘要: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以及语言应用需求的推动,词义组合分析成为当今语言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4300余个名词(以义位为单位)的语法属性描写基础上,首次明确定义了现代汉语名词自由义和非自由义的划分标准,并详细刻画其在组合中所受到的语法限制、搭配限制,探讨词义特征与词的组合能力之间复杂的制约关系。目的是为大规模的汉语词义组合分析探索出一条路子。 关键词:词汇语义学 词义组合分析 自由义 非自由义 汉语名词 A Grammatical Study on Restricted Meaning of Chinese Nouns Wang Hu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117570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Lexical Semantics, especially the syntagmatic study of lexical meaning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and motive force from Applied Linguistics, 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linguists’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arge-scale and in-depth syntagmatic analysis of nominal meaning in Mandarin Chines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more than 4,300 noun senses, a distinction criterion between the Free meaning and Unfree meaning is put forward, and their syntactic behaviors and semantic constrains in sentences are also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lexical meaning and its distribution, which will advance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semantics in general and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Chinese lexicography and grammar description. Key words:Lexical Semantic, Syntagmatic Analysis, Restricted Meaning, Unrestricted meaning, Chinese Nouns ?本项研究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研究基金(编号:R -102- 000 - 029 - 112) 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编号:YB105-51)的资助,谨致谢意。

现代汉语词义辨析(考研)

1.“嗜好”一般用作名词,“爱好”除做名词外还可以做动词。 2.“嗜好”是指习惯成癖的爱好,因此,语义比“爱好”重,而且常含有贬义。“爱护”“爱抚”与“爱戴”这三个词词义相近,但存在差异,是不能混用的。“爱护”指爱惜并保护,指人时常用于上对下,如老师爱护学生、要爱护年轻一代;指物时,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如爱护公物、爱护集体荣誉。“爱抚”指疼爱抚慰,如母亲爱抚地给女儿梳妆。“爱戴”的意思要高一层,指敬爱并拥护,只指人不指物,常用于下对上,大多用于对领袖,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受到人民的爱戴;也可用于对有名望、有突出贡献的人,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学家受到人民的爱戴。对一般领导不能用“爱戴”,只能用“爱护”,如尊重领导、爱护领导。 1.描写环境时,“平静”着重在没有动乱;“安静”着重没有声响。 2.描写人物时,多用“平静”,如“心情平静”;“安静”为安稳,如“安静的小姑娘”。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前者指宽解、安慰;后者指心情安适(或用作使动)。 1.介词,都有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和凭借的意思. 2.“按照”可用于口语或书面语,适用范围较广,有时可以和“说来”“来说”搭配;“依照”是书面词语,多用于法律条文、军政文告中 1.“安分”指守纪律,不胡作非为; 2.“本分”安于现状,不提出过分的要求,不进行非分的活动。“守本分”“安分守己”不能互换。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解脱”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摆脱”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 陈设:(动词)摆设。摆设:(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相同之处是,如“颁发命令”也为“发布命令”,意义用法相似。差别是,如“中央向硬骨头六连颁发嘉奖令”,着重受奖励者;“中央发布通令,嘉奖全体军人”,是让全军人知道这次嘉奖的命令。 2.使用范围差别“发布新闻”,不说“颁发新闻”;“颁发证书”,不说“发布证书”。 颁布: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公布:(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