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8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补给:recharge

径流:runoff

排泄:discharge

8.1概述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地下水通过补给与排泄,获得与消耗并重新分布可溶气体及盐量,更新溶滤能力。

地下水通过补给和排泄,保持不断流动循环支撑有关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行。

8.2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饱水带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以松散沉积物为例,讨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包气带截留的水量,用于补足降水间歇期由于蒸散造成的水分亏缺。

一次降水过程,除去植被截留以及包气带截留外,大气降水量最终转化为3部分:地表径流量、蒸散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图8.1)。

一次降水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图8.2)。

入渗机理:

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

v→K)(P48,公式6.11;P72,图8.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 ),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① 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

② 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

③ 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q x =p -D -?S

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p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

?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p

q p =α (小数或%表示) 式中:α为入渗系数,无因次;q P 为年降水单位面积补给地下水量,mm ;P 为年降水量,mm 。

一般α =0.2 ~ 0.4。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p ·F ·1000 (注意单位统一,p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

① 年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

② 降水强度及其时间分布: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

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

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

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

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

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

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大气降水、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1)平原区:

①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入渗系数法):

Q=p·α· F ·1000

式中:Q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m 3/a );

p ––––年降水量(mm );

α––––入渗系数(无量纲);

F ––––补给面积(km 2)。

② 河水补给量:

a 达西定律:q x =KAI ;

b 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2)α的确定

① 地中渗透仪(或蒸渗仪:lysimeter ,P69,图7–8):测定入渗到地下水的水量来计算α。

② 潜水位变幅(埋藏较浅):观测降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幅?h ,来计算α:

X

h X q x ?==

μα 3)山区:

由于山区“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规律较复杂,分别区分大气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往往较困难,所以常常将大气降水补给量和地表水补给量统一放在一起,作为一个量来考虑––––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山区,一般: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的排泄量:

山区入渗系数α的计算: 1000??=p f Q

α

式中:Q ––––年地下水排泄量(≈ 补给量)(m 3/a );

f ––––汇水面积(km 2);

p ––––年降水量(mm/a )。

3.地表水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地表水水位高于地下水;②两者之间存在水力联系。

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水;

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河床的透水性;②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

①达西定律:q x=KAI;

②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Q上 Q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

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

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

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

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由于地表水归根结底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少。

补给特点:

潜水: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接受补给;

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面积上接受补给。

4.凝结水的补给

气温下降:气态水→液态水→凝结水。

对于高山、沙漠及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一定意义。

5.地下水人工补给

①农田灌溉

灌溉回归水––––灌溉渗漏补给含水层的水称之为灌溉回归水。

②人工补给地下水

6.含水层之间的补给(越流补给)

1)两个含水层之间存在弱透水层,且有水头差时,水头较高的补给水头较低的含水层,形成→越流。

越流(leakance)––––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称作越流。

2)隔水层分布不稳定,局部缺失,形成“天窗”→补给。

3)越流量的大小用Darcy 定律计算:

M

H H K V B A -=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上的水流体积––––通量) 式中:V ––––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层的越流量(m/d );

K ––––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m/d );

H A ––––含水层A 的水头(m );

H B ––––含水层B 的水头(m );

M ––––弱透水层的厚度(m )。

则,通过整个越流层的水量(m 3/d ):Q=V·ω。

由此可见,相邻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愈大,弱透水层厚度愈小,垂向透水性愈好,则越流量愈大。

尽管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K z 相当小(可能比含水层小若干个数量级),但是由于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往往比水平流动大2~3数量级,产生越流的面积(全部弱透水层分布范围)更比含水层的过水断面大得多,对于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越流量往往大于含水层的侧向流入量。

与含水层的过水断面(侧向)相比较,由于弱透水层分布面积(水平)大,越流量往往不容忽视。

8.3 地下水的排泄 排泄––––饱水带减少水量的过程。

1.泉(spring )

M K

潜水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泉的分类:

1)按含水层性质: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符号(尾巴上升):

下降泉:由潜水含水层补给。符号(尾巴不上升):

2)按出露原因(进一步分,P75图7–17):

例子,泉城济南:

在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上形成泉群。

O石灰岩呈一单斜构造(强含水层),下伏地层为?(相对隔水层),大气降水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顺O石灰岩倾斜方向运动,遇岩浆岩(隔水层)受阻,溢出地表成泉。如著名的趵突泉等。

2.泄流(discharge flow)(向河流排泄)

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的泄流。

通过对河流流量过程线的分割→地下水泄流量。

关于分割流量过程线,更多的例子可参考有关《水文学》方面的著作。

3.蒸发(evaporation E)

涨水点落水点

干旱气候条件下,地势低平的平原与盆地,蒸发→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壤水的蒸发;另一种是潜水的蒸发。

1)土壤水的蒸发:不直接消耗饱水带的水,但影响饱水带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2)潜水的蒸发:

紧接潜水面存在支持毛细水带,潜水沿潜水面不断上升(以毛细方式),然后由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向大气蒸发(潜水埋藏浅的条件下)。

水分沿毛细带不断蒸发,盐分浓集于地表(土壤积盐),降水时,盐分淋洗,返回潜水(土壤脱盐),当积盐量>脱盐量时→土壤盐渍化。

强烈蒸发条件下→地下水浓缩盐化。

不合理的灌溉,使潜水面抬升,原先没有盐渍化的土壤产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

①气候:愈干燥,蒸发量愈大(定量:蒸发量E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式);

②潜水面埋深:埋深小,E大;埋深大,E小(E=0,极限地下水埋深)(定量:E与

埋深的关系,阿维里扬诺夫公式);

③岩性:

砂:毛细上升高度小(不利于蒸发);

粘土:毛细上升速度太慢(不利于蒸发);

亚砂土、粉砂土:毛细上升高度较大,速度快→蒸发强烈。

4.蒸腾(transpiration T)

叶面蒸发––––蒸腾。

根系吸收水分→叶面蒸发。

生产1kg小麦,需耗水1200 ~ 1300kg。

实际工作中:土面蒸发量E、植物蒸腾量T,常常作为一个量来计算,称为腾发量ET (evapotranspiration)或蒸散量。

具体计算ET的方法:可参阅有关《农业气象》方面的著作。

5.人工排泄

用井孔开采地下水、矿坑疏干、开发地下空间排水、农田排水等,都属于地下水人工排泄。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工农业发达地区,大强度开采地下水已经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导致河流基流消减甚至断流,损害生态环境,引起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

8.4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和排泄

常见的含水层(含水系统)之间水力联系的方式有:含水层之间通过叠合接触部分发生补给(排泄),如图8.14a ,b 所示;含水层之间通过导水断裂发生补给(排泄),如图8.14c 所示;含水层之间通过穿越其间的井孔发生补给(排泄),如图8.14d 所示;含水系统内部通过弱透

水层越流而形成统一水力联系(图8.14e)。

松散沉积物中,通过粘性土弱透水层越流,沟通砂砾含水层,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松散沉积物含水系统中,通过含水层顺层输运的水量,往往没有经由弱透水层的越流量大。

思考题

1.地下水补给?

2.凝结作用?

3.地下水排泄?

4.泉?

5.上升泉?

6.下降泉?

7.侵蚀(下降)泉?

8.接触泉?

9.溢流泉?

10.断层泉?

11.接触带泉?

12.地下水的泄流?

13.试解释图8.3所示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14.利用定水位埋深的地中蒸渗仪求取降水入渗系数时,可能产生哪些误差?原因是什么?

15.降水分别以活塞式或捷径式入渗时,对地下水补给有何不同?

16.平原中微小的地形起伏,对于降水补给地下水有何影响?

17.试分析地下水径流条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盐化的影响。

18.湿润平原区的潜水同样存在蒸发消耗,为什么水土不会盐化?

19.试分析图8.14中影响含水层之间补给(排泄)量的因素。

20.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的重要环节。

2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与。

22.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

23.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有、以及专门性

的。

24.松散沉积物中大气降水的入渗有两种方式:、。

25.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26.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的三个去向是、和。

27.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主要有、、、

和。

28.由于地表水归根结底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的多少决定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

的多少。

29.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包括、与等。

30.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

31.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及两大类。

32.根据泉的

33.成因,下降泉可分为、与。

34.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与。

35.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及。

36.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循环划分为和两大类。

37.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

38.松散沉积物中存在哪两种降水入渗形式?二者有什么不同?

39.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40.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定量计算方法?

41.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在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42.大气降水与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补给来源。从空间和时间分布上二者有什么不同?

43.地下水开采后,由于水位的下降,其补给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44.潜水、承压水接受补给的特点?

45.平原区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方法?

46.山区如何确定地下水的补给量?

47.为什么平原区计算含水层的补给量时,越流量往往不容忽视?

48.含水层之间进行水量交换时,必须具有水力联系,常见的联系形式有哪几种?

49.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内容和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哪些?

50.简述泉的分类?

51.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的水质是如何影响的?

52.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53.影响河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54.如何确定地下水的泄流量?

55.平原区确定入渗系数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各方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56.画图说明泉的分类?

57.影响地下水蒸发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58.水位埋藏浅的平原或盆地,潜水蒸发会产生什么结果?

59.有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100米,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80米,两含

水层之间有一层10米厚的弱透水层,其垂向渗透系数为0.00l米/天,试计算单位时间、单位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

60.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80米,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70米,两含水层

之间有一层5米厚的弱透水层,测得单位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为0.01立方米/天,试计算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

7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补给:recharge 径流:runoff 排泄:discharge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7.1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入渗机理: 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 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 水转化为土壤水); 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 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 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q x=X-D-?S

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 ?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 q x =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 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 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 <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 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 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 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 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 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地表水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 水; 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 河床的透水性;② 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 ① 达西定律:q x =K ωI ; ② 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 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 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 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 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8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补给:recharge 径流:runoff 排泄:discharge 8.1概述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地下水通过补给与排泄,获得与消耗并重新分布可溶气体及盐量,更新溶滤能力。 地下水通过补给和排泄,保持不断流动循环支撑有关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行。 8.2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饱水带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以松散沉积物为例,讨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包气带截留的水量,用于补足降水间歇期由于蒸散造成的水分亏缺。 一次降水过程,除去植被截留以及包气带截留外,大气降水量最终转化为3部分:地表径流量、蒸散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图8.1)。 一次降水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图8.2)。 入渗机理: 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 v→K)(P48,公式6.11;P72,图8.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 ),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① 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 ② 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 ③ 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q x =p -D -?S 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p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 ?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p q p =α (小数或%表示) 式中:α为入渗系数,无因次;q P 为年降水单位面积补给地下水量,mm ;P 为年降水量,mm 。 一般α =0.2 ~ 0.4。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p ·F ·1000 (注意单位统一,p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 ① 年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 ② 降水强度及其时间分布: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 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 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 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 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 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 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大气降水、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1)平原区: ①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入渗系数法): Q=p·α· F ·1000 式中:Q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m 3/a );

生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2、滤过分数 3、肾糖阈 4、球管平衡 5、渗透性利尿 6、水利尿 7、血浆清除率 二、填空题 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为,由和两部分组成。 2、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由、和组成。 3、肾血流量主要靠,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和。 4、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的结果。 5、肾小球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 6、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而滤过的动力为。 7、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内压)。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生成原尿,及,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 11、葡萄糖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其部位发生在。 12、在肾小管液中的HCO3-是以的形式被重吸收的。 13、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氨基酸的重吸收需要伴随的重吸收才能进行。 14、NH3的分泌不仅促进的分泌,而且增进的重吸收。 15、酸中毒时,肾小管分泌H+增多,H+-Na+交换,K+-Na+交换,因而血钾升高。 16、肾髓质组织间液中主要的渗透物质是和。 17、肾小管中滤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这种定比重吸收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 18、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和的调节。 19、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的升高和________减少。 2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其分泌受和的调节。 三、选择题 1、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D ) A、肠道 B、泪腺 C、肺 D、肾 E、皮肤 2、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 D ) A、排出代谢终产物 B、排出多余或无用物质 C、分泌肾素 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3、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E A、肾小球 B、肾小体 C、肾小管 D、集合管 E、肾单位 4、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D A、致密斑 B、系膜细胞 C、间质细胞 D、颗粒细胞 E、感受器细胞 5、肾脏致密斑的分泌是直接感受 D A、肾血管血压变化 B、肾血流NaCl 含量变化 C、肾小管内压变化 D、肾小管液NaCl 含量变化 E、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6、有关肾素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它是由近端小管细胞分泌的 B、肾素分泌可导致血钠和水丢失 C、肾素分泌是由平均肾动脉压升高引起的 D、它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 E、它使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 7、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D A、血流量小 B、血流分布均匀 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E、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 8、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 A、自身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前馈调节 9、当动脉血压( A ),肾血流量可保持不变。 A、80~180mmHg B、60~180mmHg C、80~120mmHg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 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 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 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 —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 活塞式下渗过程:

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 (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 (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通常情况下,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塞式下渗,而在粘性土中则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同时发生。 (2)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 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有三个去向:转化为地表径流,蒸发返回大气圈,下渗补给含水层,如图(7-4)。 由下渗过程可知,渗入到地面以下的水不等于全部补给含水层的水。其中,相当一部分水滞留在包气带中构成土壤水,通过土面蒸发与叶面蒸腾的方式从包气带水直接转化为大气水。 以平原地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水量表达式: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1. 地下水的概念 地下水是指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地下水也是参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处于地下隐伏径流阶段的循环水。 地下水是储存和运动于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那么地下水必然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地质条件包括岩石性质、空隙类型与连通性、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历史等。 地下水环境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2.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岩石和土体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又是运移通道。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性、充填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埋藏条件。根据成因可把空隙区分为孔隙、裂隙与溶隙三种,并可把岩层划分为孔隙岩层(松散沉积物、砂岩等)、裂隙岩层(非可溶性的坚硬岩层)与可溶岩层(可溶性的坚硬岩石)。孔隙岩层中的空隙分布比裂隙可溶岩层均匀,溶隙一般比孔隙、裂隙岩层中的空隙规模大。这三种空隙的大小分别以孔隙度、裂隙率与岩溶率表示,即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裂隙和溶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空隙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水,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和固态水。此外,还有存在于矿物晶体内部及其间的沸石水、结晶水与结构水。水文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饱和带的重力水,即在重力作用支配下运动的地下水。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

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1) 孔隙。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是影响其储容地下水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由于多孔介质中并非所有的孔隙都是连通的,于是人们提出了有效孔隙度的概念。有效孔隙度为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占据的空间)与岩石体积之比。显然,有效孔隙度小于孔隙度。 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连通良好,分布均匀,在不同方向上,孔隙通道的大小和多少都很接近。赋存于其中的地下水分布与流动都比较均勻。 (2) 裂隙。固结的坚硬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一般不存在或只保留一部分颗粒之间的孔隙,而主要发育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裂隙。按裂隙的成因可分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成岩裂隙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收缩(岩衆岩)或固结干缩(沉积岩) 而产生的。岩浆岩中成岩裂隙比较发育,尤以玄武岩中柱状节理最有意义。构造裂隙是岩石在构造变动中受力而产生的。这种裂隙具有方向性,大小悬殊(由隐蔽的节理到大断层),分布不均一。风化裂隙是风化营力作用下,岩石破坏产生的裂隙,主要分布在地表附近。 裂隙的多少以裂隙率表示。裂隙率(K)是裂隙体积(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K)的比值,即或(V/F)100%。除了这种体积裂隙率,还可用面裂隙率或线裂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3.肾糖阈 @ 4.渗透性利尿 5.球-管平衡 二、填空题 1.肾单位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3.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脉注射甘露醇后尿量将_______,这种利尿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 5.促进ADH合成和释放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6.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_______________的重吸收和对_______________的分泌。 三、选择题 1.完成尿生成的结构是() A.肾单位 B.肾小体和肾小管 C.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D.肾单位、集合管和输尿管 E.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2.关于致密斑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近球小管起始部 B.是钠离子含量的感受器 C.可释放肾素 D.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E.是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3.肾不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现象发生在下列哪种情况时()A.囊内压升高 |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血压降至90毫米汞柱 D.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E.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4.下述哪种情况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A.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 D.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 E.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

水文地质课件习题七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习题七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2.入渗系数: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3.凝结作用:温度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4.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5.地下水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6.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7.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形成的泉。 8.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形成的泉。 9.侵蚀(下降)泉:当沟谷切割揭露含水层时形成的泉。 10.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形成的泉。 11.溢流泉: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或隔水底板隆起,潜水流动受阻而涌溢于地表形成的泉。 12.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水位处涌溢地表形成的泉。 13.接触带泉:岩浆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形成的泉。 14.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 15.蒸腾: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分,在叶面转化成气态水而蒸发,称蒸腾。 二、填空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 补给来源、补给条件 与 补给量 。 2.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 3.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有 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 人工补给 。 4.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的三个去向是 转化为地表径流、腾发返回大气圈 和 下渗补给含水层 。 5.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主要有 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岩性和厚度、地形 和 植物 。 6.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包括 排泄去路、排泄条件 与 排泄量 等。 7.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 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 8.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 上升泉 及 下降泉 两大类。 9.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 侵蚀(下降)泉、接触泉 与溢流泉。 10.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 侵蚀(上升)泉、断层泉 与 接触带泉 。 11.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 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 及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 12.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循环划分为 渗入-径流型 和 渗入-蒸发型 两大类。 三、判断题 1.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 √ ) 2.活塞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 √ ) 3.捷径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 × ) 4.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强度没有关系,只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 × )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七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七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2.地下水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3.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4.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二、填空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2.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3.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 4.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的三个去向是转化为地表径流、腾发返回大气圈和下渗补给含水层。 5.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主要有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岩性和厚度、地形和植物。 6.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包括排泄去路、排泄条件与排泄量等。 7.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8.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上升泉及下降泉两大类。 9.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泉与溢流泉。 10.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与接触带泉。 11.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及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12.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循环划分为渗入-径流型和渗入-蒸发型两大类。 三、判断题 1.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 2.活塞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3.捷径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4.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强度没有关系,只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 5.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与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河床透水性成正比。(√) 6.当河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时,河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呈反比。(×) 7.利用天然潜水位变幅确定入渗系数,一般要求研究区地下水水平径流及垂向越流与蒸发都很微弱、不受开采影响。(√) 8.相邻含水层之间水头差愈大、弱透水层厚度愈小、垂向透水性愈好,则单位面积越流量便愈大。(√) 9.昼夜温差越大,产生的凝结水量越大。(√) 10.判断泉是上升泉还是下降泉,只根据泉口的水是否冒涌来判断即可,不必考虑含水层是潜水含水层还是承压含水层。(×) 11.气候俞干燥,相对湿度越小,潜水蒸发便愈强烈。(√) 12.砂最大毛细上升高度太小,而亚粘土与粘土的毛细上升速度又太低,均不利于潜水蒸发。粉质亚砂土组成的包气带,最有利于潜水蒸发。(√) 13.地下水的泄流是地下水沿河流呈带状排泄。(√) 14.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低,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高。(√)15.越流系统包括主含水层、弱透水层以及相邻含水层或水体。(√) 16.在越流系统中,当弱透水层中的水流进入抽水层时,同样符合水流折射定律。(√)四、简答题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 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和人工补给。 2.松散沉积物中存在哪两种降水入渗形式? 二者有什么不同? 两种形式为:捷径式和活塞式。 两者不同点: (1) 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2) 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地下水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地下水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2.地下水的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类型 位置 流向 补给 分布 深度和水质 潜水 (重力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从高处流向低处 雨水和地表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承压水 (自流水) 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 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 潜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Fundamenta Is of Hydrogeo logy

本章内容 7/1地下水的补给 7.2地下水的排泄 7.3地下水径流 7.4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同时,盐量、能量等也随之增加。 排泄:含水层或含 UJ 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 量的过程,减少水量 的同时,盐量和能量 等也随之减 少。

根据地下水循环位置,可分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 >径流区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补给区(recharge area )是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是地 下水埋藏、分布、补 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抽水井 隔水层 补给区 IE饱和帯 非承斥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 排泄区 隔水层 世紀 承压含水层亿年

7.1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 ?:?思考: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 ?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停滞。 O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 O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一 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 活塞式(piston/diffuse) 含裂隙的土层--- 径式(bypass) 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第八章 排泄练习题

第八章排泄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排泄 2. 肾小球滤过率 3.滤过4.球—管平衡 5.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6. 肾糖阈7.渗透性利尿8. 水利尿 二、填空题 1.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 2.肾脏除排泄功能外,还有功能。 3.肾脏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和。4.肾单位由和两部分组成。 5.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有利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有利于。 6.肾内有两种感受器与肾素分泌的调节有关,它们是和。 7.近球细胞具有分泌的功能。 8.致密斑能感受小管液中离子含量的变化。 9.当全身动脉血压在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10.肾血流量适应泌尿机能主要靠调节,适应紧急情况则主要靠调节和调节。 11.肾小球滤过膜由、和三层构成。 12.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和。 13.肾小球滤过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及。14.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1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16.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能力的肾小管。 17.肾小球滤过的Na+ 约有65% ~ 70% 是在被重吸收的。 18.肾小管分泌一个H+,可重吸收一个和回血,对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9.尿液中排出的K+主要是由和分泌的。 20.在和,H+ —Na+交换与K+ —Na+ 交换同时存在,二者间存在作用。 21.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将引起尿量。 22.静脉注射甘露醇后尿量将,这种利尿方式称为。 23.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这种现象称为。24.原尿中大部分溶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水的调节性重吸收部位在 和。 25.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称为尿,若低于血浆渗透压,则称为尿,肾脏稀释和浓缩尿的机能均发生严重障碍时,无论饮水多少,将排出 尿。一般情况正常人尿的渗透压是于血浆渗透压。 26.促进ADH合成和释放的主要因素有和。 27.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中有感受器,当循环血量时,该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 28.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 29.血Na+ 浓度和/或血K+ 浓度,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多。

第八章 排 泄

第八章排泄 一、A型选择题 1.当肾血流量不足或血钠降低时,可刺激肾脏近球细胞释放 A.血管紧张素 B.肾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肾上腺素 2.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因素是 A.任何程度的动脉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囊内压增加 D.肾血流量增多 E.交感神经兴奋 3.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主要靠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一体液调节 D.肾血管自身调节 E.以上均不是 4.剧烈运动时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多 E.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5.在实验中给动物快速注射生理盐水,引起尿量增加,其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D.肾小球毛细血管升高 E.囊内压升高 6.动脉血压变动于80~180mmHg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是通过下 列哪种调节实现的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心输出量的改变 E.神经和体液调节双重控制 7.肾小管各段中,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 A.近球小管 B.远球小管 C.集合管 D.髓袢 E.远曲小管 8.静脉注射20%葡萄糖50mI,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 C.有效滤过压增高 D.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 E.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9.下列哪项属于渗透性利尿 A.大量饮清水 B.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C.大量饮生理盐水 D.静脉注射甘露醇 E.静脉注射速尿 10.促进肾小管分泌H+的因素是 A.葡萄糖的重吸收 B.K+的分泌 C.NH3的分泌 D.肌酐的排泄 E.尿素的排泄 11.在酸中毒的情况下,肾小管的 A.H+ -Na+交换减少 B.K+ -Na+交换增多 C.H+ -Na+交换增多 D.K+-Na+交换不变 E. H+ -Na+交换不变 12.酚红试验用于测定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一)填空题 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 [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 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 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 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 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 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的

生理题目第八章 排泄

第八章排泄 一、名词解释 1.排泄 2.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3.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4.肾小球滤过率 5.滤过分数 6.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7.葡萄糖的吸收极限量 8.球一管平衡 9.肾糖阈 lO.渗透性利尿 11.Na+ -H+交换 12.高渗尿 13.低渗尿 14.水利尿 15.血浆清除率 二、填空题 1.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有——、——、——和——。 2.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和——。 3.滤过膜上电学屏障的主要作用是限制———的大分子物质滤过。 4.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动力是———,阻力由——和——组成。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和——。 6.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物质的重吸收是——,这样能保留对机体有用的物质,清除对机体有害和过剩的物质,实现对内环境的净化。 7.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血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时,部分葡萄糖就不能被重吸收,随尿排出而出现糖尿。 8.肾小管主要分泌————、————和————。 9.终尿中的绝大部分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其分泌量的多少取决于——,受——的调节。

10.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一个H+,可以重吸收1个——和1个——人血,这对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1.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是由于髓袢升支粗段对——的主动重吸收和对———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所致。 12.在内髓部,渗透压梯度是由——和——共同形成的。 13.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血K+升高和血Na+降低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 14.如果每天的尿量长期保持在多于——,为多尿;在——,为少尿;少于——,为无尿,均属不正常现象。正常成人每天约产生35g固体代谢产 物,最少 需——尿量才能将其溶解并排出。 15.排尿反射的过程中,存在着——反馈。 三、选择题 (—)A型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A.肾小球 E.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B.肾小体 5.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C.肾小管 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D.集合管 B.肾血浆流量增大 E.肾单位 C.血浆蛋白浓度增高 2.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大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 E.滤过膜上带糖蛋白减 胶体渗透压一囊内压) 少或消失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 6.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 体渗透压一囊内压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 A.自身调节

最新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 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 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 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 —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 活塞式下渗过程:

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 (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 (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通常情况下,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塞式下渗,而在粘性土中则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同时发生。 (2)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 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有三个去向:转化为地表径流,蒸发返回大气圈,下渗补给含水层,如图(7-4)。 由下渗过程可知,渗入到地面以下的水不等于全部补给含水层的水。其中,相当一部分水滞留在包气带中构成土壤水,通过土面蒸发与叶面蒸腾的方式从包气带水直接转化为大气水。 以平原地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水量表达式: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第一节概述 地下水是天然溶液。地下水在参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与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同时发生着水量交换、化学成分的交换(—水质状况)。 水是良好的溶剂,地下水在空隙中运移时,可以溶解岩石中的组分,使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丰富多彩。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嗅、味、密度、导电性与放射性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气体成分、离子成分、胶体物质、有机质等 地下水的放射性、微生物成分等。 第二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一、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 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常见的气体成分与地下水所处环境,地下水的来源有关。 (1)氧()、氮() 来源:在大气成分中、含量很高,随降水一起入渗进入地下含水层中。反过来,如果地下水中富含与——也说明地下水是大气起源。由于活跃,在地下水运动中易发生氧化作用而消耗,因此,大气起源的地下水中,也可能独立存在。此外,氮还有生物起源与变质起源。 指示意义:含量高指示氧化环境;封闭环境下,氧被耗尽只剩下,则为大气起源封闭环境。 (2)硫化氢()、甲烷() 来源:这两种气体,都是在封闭环境下生成的。如是在有机物与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还原环境下地下水中的→,在成煤过程中,在还原作用下产生,使煤田水富含。同理,甲烷()是成油和油气藏形成过程的结果,油田水富含甲烷()。 指示意义:富含和的地下水,指示封闭的还原环境。 (3)二氧化碳() 大气降水中的含量较低,地下水中主要来源: ①主要源于土壤层(入渗过程溶于水中):有机质残骸发酵产生、植物呼吸作用产生

②碳酸盐岩地层的脱碳酸作用 ③深部高温下,变质作用生成 ④人类活动,在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时,大气中的增加 作用:地下水中增加,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解、结晶岩风化溶解的能力愈强! (4)地下水中气体成分特征小结: ①气体成分——指示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 氧化环境 还原环境 ②气体成分增加水对盐类的溶解能力→促进水—岩的化学反应(即相互作用) 二、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 (1)概述:地下水中组分很多,而分布广、含量多的主要有七种离子 阴离子:,, 阳离子:,,, 离子成分含量与什么有关? ①各种元素的丰度(克拉克值)—即某元素在地壳化学成分中的重量百分比 ②该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在自然界,丰度较高的元素,如Si、Al、Fe,在水中含量很低;而某些丰度较低的,如Cl、S、C,在水中含量却很高。这说明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起主要作用。 (2)主要离子的相对含量与地下水中的总含盐量(TDS)关系 常见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与地下水的矿化度(或TDS)具有以下关系矿化度:低→ 中→ 高 阴离子: 阳离子: 我们可以得出主要离子构成的盐类溶解度的大小为: 碳酸盐类 < 硫酸盐类 < 氯化物(氯盐) (3)主要离子成分的来源 低矿化度水中的常见离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