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法导论》吕忠梅——章节重点

《环境法导论》吕忠梅——章节重点

《环境法导论》吕忠梅——章节重点
《环境法导论》吕忠梅——章节重点

导论

◆环境法上所讲的“环境”,是指物质的客观存在,即环绕着人类而存在的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环

境。

◆环境的特征:物质性,生态性,唯一性,有限性,资源性。

◆根据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地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未受人类干预或只受人类轻微干预、

尚保持自然风貌的环境,如野生动植物、原始森林等。

◆人为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改造或人类创造的、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环

境,如水库、道路、公园、城市等。

◆环境问题是一种不利的后果,它指各种因素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

和环境质量变化。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自然环境的物理、化学、

生物学性质发生变化,产生了不利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自然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一个或数个要素,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使它们的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以致破坏或降低其环境效能、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而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现象。

◆因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对不特定多数人的损害,通常被称为公害。

◆旧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

米糠油事件、痛痛病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新八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气污染、非洲大灾荒。

◆《增长的极限》,探索了全球关切的五个主要趋势:加速工业化、快速的人口增长、普遍的营养不良、

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环境的恶化。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在扬弃这两种观点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环境问题的新认识: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人类只要对这一能力善加运用,便可以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人类必须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同自然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是指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是人类针对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积极对策。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较为明确和科学的概念,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来的。

◆纵观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

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防止人类在环境的不良影响下产生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同时也保证自然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再生产。

◆环境法是为解决环境问题、实行环境保护而产生的一类新型法律,它是人类进入到生态文明阶段出现

的新兴法律现象,也是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发展,它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

◆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法治社会,以经济理性为基础,形成了个人主义的法律价值观,其所确立的

绝对所有权、契约自由、自己责任原则,以及法律只关照人的社会属性、割裂人的社会性生存方式与生物性生存方式的思维,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以新的理性为基础,形成新的

法律价值观。这种新的法律价值观以生态理性为基础,强调整体主义,综合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生存方式与生物性生存方式的协调,以可持续发展、公共利益保护、社会责任为原则,是对工业文明时代法治理念的革命。

◆生态理性产生于对生态系统与生态规律的认识,是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认知能力。其关键在于辨识是否

处于“生态安全”状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及时调整人的行为。

◆生态意识是指人类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对生态危机觉醒的观念。

◆生态智慧是生态意识与生态知识相结合而显现出来的生态评价与判断能力以及决策能力。

◆生态理性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既是具有不可分性的公共资源,还是具有多功能、多价值

的资源。任何个人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所产生的后果都不仅仅归属于他自己,它包括了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人与自然、当代与未来。因此,个人的行为必须受到整体公平与正义的约束。

◆催生了不同于个人主义价值追求的新型法律——环境法,引发了全球的法律革命。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

们共同的未来》,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它作为一种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新思维,是伴随着生态和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对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以新的理论观、价值观和自然观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在将人类的共同的、长远的和整体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将人类利益作为人类处理同外部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的价值尺度。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

◆从本质上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既坚持人与自然两个方面的和谐,又要求在二者和谐

的基础上以人为发展中心,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行动和措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符合法律是人类社会规则的本性,可以为生态法治建设提供伦理指引。

◆“主客体二元结构”与“公私法二元结构”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法律基础,也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的法律思维源头。

◆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生产世界上最多产品的同时,让生态产品成为了自己最短缺的产品;中国在制造

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让生态差距成为了自己与现代国家最大的发展差距。三十多年来,中国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形成的GDP快速增长,一路带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尾巴。

第一章环境法概述

◆立法文件上所指称的“环境法”,表现为那些直接以环境或某一环境要素命名的法律文件。

◆学科意义上的环境法或环境法学,表现为对环境立法、社会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法律现象以及这些现

象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理论化的总结。

◆各国的环境立法,从一开始就强调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宣布成立新的机构、实行新的制度,

这与传统立法的做法有所不同:一是不再以单一法律关系为调整范围,而是将民法、行政法、刑法等规范综合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另外也不再努力划清政策与法律的关系,而是直接以“政策法”“对策法”命名,表明其明显的法律政策化倾向。

◆我们将环境法定义为:环境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为了确认、建立和保护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法律秩序,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的含义:1.环境法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体规则

2.环境法是调整“人一自然一人”关系的规则

3.环境法是“沟通与协调”的法律规则

◆环境法正是人类经过重新思考后所进行的新的法律选择,可供选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打破旧世界,

建立新规则;二是在原有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延拓。

◆所谓沟通,是指环境法与各法律领域的交流和对话,目的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共同认可与接受

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原则。

◆所谓协调,是指在沟通的基础上,按照新理念而对具体法律原则和制度的系统性考虑,通过统筹安排,

将新目标、新理念、新原则贯穿到法律之中,最终达致共同目标的实现。

◆环境法的体系,是指环境法的内部层次和结构,是由有关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所组

成的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整体。

◆在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环境保护基本法为基础,以各环境

保护单行法为主体,以相关部门法为补充的环境立法体系。

◆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环境法的基础,是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

◆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一个国家制定的综合调整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文件。这个法律文件以对人类环境

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为立法目的和法律控制为内容,以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义务以及国家的环境保护职责和管理权限为形式,以全面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宗旨,对一国环境法律秩序的建立、确认和保障发挥基础与核心作用。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颁布,是一国环境保护法制化的标志,也是一国环境保护或环境管理水平的标志。

◆各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一)政策宣示型立法(二)全面调整型立法

◆政策宣示型立法最典型的是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

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各具体目的之间存在递进关系:

第一,《环境保护法》的直接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环境保护法》的实质目的是为保障公众健康。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法》的最终目的。

◆《环境保护法》的法律机制

1.环境与发展协调机制

2.统一监管机制

3.公众参与机制

4.决策实施机制

5.责任追究机制

第二章环境法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由环境法所确认并体现,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反映环境法的目的价值、

基本特征及性质,对贯彻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具体而言,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在于:

(1)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理念的提炼与汇集,具有强烈的价值宣示功能。

(2)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制度的指导,具有明显的制度协调功能。

(3)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实施的基础,具有直接的执行指导功能。

(4)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司法中法律规范适用的援引,具有重要的法律漏洞弥补和利益衡量功能。

◆任何制定法都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全部,加之环境法较之于传统法律更加广泛而复杂,

环境法律规范更不可能涵盖全部环境社会关系,法律适用空白与不足的情形必然会出现。

◆风险,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危险、意外事故、损失等的可能性。

◆环境风险则是指环境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包括环境遭受风险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所致损害的严重性。其

特性在于:(1)性质上,环境风险属于未知的风险。(2)危害的后果上,环境风险的危害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3)影响范围上,环境风险更多地表现为国家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风险。

◆回顾风险预防原则的演进历程,其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德国人较早地意识到必须克服

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弊端,即解决因不确定性导致的行动上的滞后性与环境保护的预防性需要之间的矛盾。

概括而言,风险预防原则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有下列思想内核:

(1)环境风险的危害被怀疑到一定的程度,如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或重大的风险。这是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前提。

(2)该原则是为解决环境危害的科学不确定性问题而选择的一种基本法律态度。对风险预防原则而言,有关环境危害的科学不确定性是其支点所在。

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去观察和预见,并提前采取行动,这是对待不确定性的合适途径。

◆在本质上,风险预防原则是对环境法传统思维的转变。

◆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律适用要素

1.不确定性

确定与不确定实际上是针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损害之间因果关系而言的,也是与风险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问题。

2.阈值的确定

阈值就是适用风险预防的临界线,其作用主要是解决适用依据问题,同时也防止风险预防原则的滥用。

3.利益的平衡

风险预防原则的合理运用,必须关注如下问题:

(1)风险预防原则中的平衡因素。

(2)成本与效益的评估。

4.适当预防措施的采用

◆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地规定风险预防原则。

◆我国目前尚未在法律上确立风险预防原则。

◆在我国环境法中充分实现风险预防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建立强制禁止和淘汰制度

2.建立针对某些特定活动或产品的“白名单”制度

3.在一定程度上,以“最佳可得技术”标准取代传统环境标准

4.完善现有的相关制度

5.加强对生态特别保护区的保护

◆环境公平原则的本质在于改变少数人污染和破坏环境却由全体社会成员承受后果的不公平状态,按照

利益衡量原则重新分配因环境问题造成的利益失衡,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环境公平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环境利益的公平享有;二是环境责任的公平负担。

◆环境利益的公平享有,是指所有的当代人与后代人,都享有平等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这是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它由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部分组成:(1)代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所有的当代人,无论其国籍、种族、性别、贫富、文化水平等等,都平等地享有利用自然资源和享受清洁、良好环境的权利。

代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实现的目标。

(2)代际公平。代际公平是指人类在世代延续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当代人满足或实现自己的需要,还要保证后代人也能够有机会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思想的最大特征。

◆环境责任的公平负担,是指环境责任必须得到公平的分配。

◆每一个公民,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都平等地拥有享受清洁、良好环境的权利,这是实现代内公

平和代际公平的前提与基础。

◆环境公平原则的法律适用:

(一)实现环境利益的公平享有

(二)实现环境责任的公平负担

◆实现环境利益的公平享有:

1.明确规定公民环境权

2.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

3.积极探索实现后代人环境权的制度安排

◆污染者负担制度:

(1)落实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健全了排污收费制度。

(3)明确了污染者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责任,采取限期治理的措施。

(4)实施了环保奖励政策。

◆《奥胡斯公约》化繁为简,将环境民主的内容高度凝练为获得信息、公众参与以及司法救济三项。

◆环境民主原则的法律适用

(一)参与

1.确立公民环境权

2.制定有关公众参与的专门法律

3.扩大和保障环境诉讼机制

4.发展民间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团体

第三章环境权

◆环境权是指人所享有的在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把握如下方面:

首先,环境权的目的是为了人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其次,环境权的主体是人,是法律上的人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并非环境本身所享有的权利;

再次,环境权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多个层次,是一种集合性权利或一般性权利,可类型化为若干子权利,这一点是我们正确理解环境权的关键;

最后,环境权的观念基础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理念、人对自然充分尊重的环境伦理,以及以资源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观。

◆西方有学者认为,人权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代人权”主要是一些不干涉个人自由的“消极权利”;

“第二代人权”主要是参与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积极权利”;

“第三代人权”则是涉及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的权利,以及发展权、环境权等“社会连带权利”。

◆环境权是可以成为人权的:

(1)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环境,这是人成为人的前提和基础,人天生地享有环境权,并不依赖法律的规定与否。

(2)环境权可以成为权利的基础,在整个权利体系中处于高位阶,如环境权本身可以成为具体权利——采光权、安静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等的基础;也可以成为其他人权——生存权、发展权的基础。

(3)环境权具有道德和法律双重属性,在道德层面,环境权是一项天然的、应然的权利;在法律层面,环境权又被诸多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所确认。

(4)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涉人格尊严实现与否。

◆环境权是一项主体广泛、客体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型人权。

(1)环境权的主体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使得环境权兼有个人权、集体权、国家权、人类权、代际权的性质。

(2)由于环境权的客体包括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以及其他非经济功能的环境资源,使得环境权兼有财产权、人身权以及其他经济性法权和生态性法权的某些性质。

(3)由于环境权的内容包括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享受适宜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等方面,使得环境权兼有生存权、自然资源权、生命健康权等方面的某些内容。

◆环境权的逻辑层次

1.价值层面的环境权

价值层面的环境权,是指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和主体权利义务总体的环境权,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简言之,这个意义上的环境权是作为环境法基石范畴的抽象性权利。

2.宪法层面的环境权

宪法层面的环境权,是指宪法中所规定的、以公民基本权利为形式表现出来的环境权。

◆确立价值层面的环境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正当环境利益的判断提供标准。

(2)体现现代法治“权利本位”的基本价值取向。

(3)为具体制度提供指引和监督。

◆宪法层面的环境权意义在于:

一方面,将价值层面的环境权以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为环境权的内在价值取向进入法律体系提供了路径,实现了应有权利的法定化;

另一方面,宪法性环境权在一国实定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位阶和最高效力,可以且必须运用各种法

律手段加以保障,这就使得环境权具有了实定法上的效力。

宪法层面的环境权是连接环境权抽象价值和具体制度的桥梁,意义十分重大。

◆环境权的类型:

(1)个人面向的环境权。这是归属于单个主体的环境权,即公民环境权。

(2)集体面向的环境权。这是为了保障公民环境权而从中推导出来的手段性权利,其归属于享有环境权的公民总体。

◆环境权作为一项复合性和社会连带性的新型人权,其本质上区别于自由权和社会权性质的传统人权,

具有个人和集体两个面向,而环境权的类型也就可以分为公民环境权和国家环境管理权。

◆所谓公民环境权,是公民所享有的在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公民环境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公民环境权是一项新型的人权。它是人不可或缺的、与生俱来的、天赋的自然权利。

其次,公民环境权是一个权利束。它包含了若干项权利类型,它是一个集合性的权利。

再次,公民环境权是个人属性与集体属性的统一。它是个人权利,又是集体权利。事实上,个人权利是集体权利的基础,集体权利又是个人权利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最后,公民环境权是代内权利和代际权利的统一。

◆公民环境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和环境侵

害请求权。

◆从学理的角度,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利用,例如人们利用水资源灌溉、开发森林的林业资源、开采矿产资源等;

二是对环境资源生态价值的利用,主要是指排污者利用环境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即环境容量而实施的排污行为;

三是对环境资源美学价值、宗教价值等其他非经济价值的利用,主要是指人们基于身心健康、审美需要、宗教信仰等原因,而对环境资源非经济价值的利用。

◆环境状况知情权是公众有权获得关于本区域乃至本国的环境资源状况、国家环境管理现状等相关信息

的权利。

◆环境事务参与权是指公民享有的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到与环境利益相关的一切决策、实施等事

务中的权利。

◆环境侵害请求权是指当公民的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情权和环境事务参与权等环境权益受到侵

害时,受害人或者相关主体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

◆(一)国外国家环境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

1.其他行政管理主体兼任

2.委员会

3.专门机构

4.独立机构

5.几种机构并存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反映和体现了环境管理体制的最新变化趋势:从侧重行政部门之间的分

权到重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和监管;从强调以行政区划为中心到强调以自然生态区划为中心。

第四章环境管理基本法律制度

◆环境管理基本法律制度是指由环境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特定体系。就其实质内容

而言,是以环境管理的职权职责及行使为核心,调整的是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环境管理基本法律制度是一系列法律规范组成的特定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规范化。

(2)体系化。

(3)相关性。

◆环境管理基本法律制度的分类

1.源头控制基本制度

源头控制基本制度是指在可能影响环境的人类活动进行前,法律赋予管理者或被管理者某种权力及义务,使其可依法进行必要的管理以使该活动不致危害环境的法律制度。

源头控制基本制度主要有环境规划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过程控制基本制度

过程控制基本制度是指在开发利用环境的过程中,法律赋予管理者或被管理者某种权力及义务,要求行为人或相关人采取相应措施或履行某些义务以避经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管理制度。

过程控制基本制度主要有环境监调制度、联合防治协调制度、激励机制和环境监察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政策、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

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并实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措施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制度化和法定化,通过立法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相关

规则,以法定方式赋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执行效力。

◆环境监测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对组成环境的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及时掌握、评价并提供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二是进行环境污染监测,即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执行各种环境法规、标准,实施环境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三是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为环境科技的发展积累背景数值和分析依据。

◆激励机制包括三个方面:

1.激励环保产业发展

2.激励市场主体节能减排

3.支持市场主体转产、搬迁、关闭

第七章环境法律责任

◆狭义上的环境法律责任,其是指主体实施了环境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环境法律责任。

(1)环境法律责任是环境法律的否定性评价。

(2)环境法律责任是环境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3)环境法律责任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义务。

◆环境法律责任自身的特殊性:

(1)环境法律责任以保护与实现环境权为核心和宗旨。

(2)环境法律责任范围扩大。

(3)环境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化。

◆环境民事责任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环境保护义务,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系统、侵犯他人环境

民事权益而应依法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环境民事责任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环境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第二,环境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

第三,环境民事责任形式多样,主要是以补偿为目的的财产责任,也包括能财产责任。

第四,环境民事责任的严格性。

◆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1.有损害事实存在

2.有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行为存在

3.因果关系

4.不要求行为人有主观过错

◆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故意

◆环境法上的行政责任是指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范或者不履行环境行政法律

义务时应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

◆环境行政责任有如下特征:

(1)环境行政责任是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责任,它包括环境行政管理主体的责任和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责任。

(2)环境行政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是由于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范所设定的法律义务而产生的,任何主体违反了这种法律义务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环境行政责任是环境资源领域的行政法律责任。

(4)环境法上的行政责任是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必然法律后果。

◆从环境行政违法行为后果来看,法律上主要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行政违法行为人进行惩罚;

二是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补救。

◆环境刑事责任是指构成犯罪的侵害环境行为所要承担的刑法上的不利后果。

◆所谓专门环境法律责任特指违法者对其环境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专门由环境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利的

法律后果。

◆专门环境法律责任的具体形态

1.污染者负担责任

“污染者负担”既是环境法律原则也是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它是指在生产和其他活动中造成环境资源

污染和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承担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

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指将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利用阶段,使生产者承担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有关的法律义务,促进改善产品全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状况的一种环境保护制度。

生产者承担的延伸责任的内容主要有:第一,经济责任,指生产者承担产品生命周期内全部或部分环境成本,包括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或最终处置的成本;第二,废物管理责任,指生产者直接参与废弃产品管理,负责产品回收及限期淘汰有毒有害危险材料的使用等,要求生产者对于产品在使用寿命终结之后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当承担具体的责任;第三,信息责任,生产者要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其他相关主体提供必要的信息。

3.环境保护问责制

环境保护问责制是行政问责制的一个方面。环境保护问责制就是在环境保护领域,对环境保护享有职权承担职责的各级政府、各级政府所属机构及其公务员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使其公共权力的行使最终达到保障公民环境权、保护环境的目的。其所追究的“责任”主要涉及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四个方面。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33个教师节中心校长致辞

第33个教师节致辞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思考。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冰心无愧承天地,莘莘学子识渐高。 广施甘露千株翠,报得桃李花枝俏。 尊敬的向军乡长、振宏书记、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伴随着时光款款的脚步,相携着岁月累累的硕果,满载着流年盈盈的喜悦,第三十三个教师节如期而至。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六村乡中心校向一贯关心和支持六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六村乡党委政府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过去的一年,六村教育是捷报频传的一年,是振奋人心的一年,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六村教育继续坚持“德育为首、质量至上、安稳第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全乡教职员工呕心沥血、恪尽职守,坚持常规教学科学管理,坚持课堂教学科学改革,坚持教学研究科学高效,狠抓以“学课、送课、赛课”和研读“教育专著”的“三课一读”活动为载体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这一举措得到了县局、县教研室领导的高度赞誉,在今年春天的“内黄县抓教研促质量现场会”上作为农村教研中唯一一个被重点推介的经验做法。多个系列教科研活动的成功开展,全乡教师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先进行列。今年春天,半数学生参加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试,初中位居乡镇第一,小学位居乡镇第三;升级测试中,全员参评、全县统一网上阅卷的六七八年级三个年级均获乡镇第一名。中招升学仍据32所初中第一方队,特别是培优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六村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休戚相关。2017年教师节,在乡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拿出2万元资助教育,与全县其他乡镇相比,这种力度是绝无仅有的!对我们六村教育来说,

公共政策学相关资料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简答题]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中心校校长个人述职报告

个人述职报告 XXX中心校—— 2017年度,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本人团结班子成员,认真履职,廉洁奉公,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我校的根本任务,努力做好学校各项工作,使XXX小学各方各面的工作取得较好的发展。在此,我真诚地感谢大家。下面,我就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述职如下:(请同志们给予评议) 一、工作体会。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故为师者不可以不明道,明道则需要先修德。只有师德高尚的老师才能真正做到爱学生、爱学校、爱岗敬业。作为农村基层学校,由于师资缺乏,条件艰苦,课务繁多,再加上个别教师服务意识不高,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工作态度。因此,我在工作中倡导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能力修养强,作风朴实,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老师学习,重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指导教师学习管理学生的方法。 (二)坚持以身作则,树立模范形象。 有人说:“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不进就是退。”我觉得很有道理。作为校长,如果不能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那就是一种罪过。多年来,我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大大小小的工作都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天坚持早到校、晚回家,各项教学常规带头落实,用实际行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而有序进行。 (三)明确目标管理,树立学校新形象。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正确的目标,再制订好实施目标的合理规划,工作就能有条不紊。任职以来,我本着‘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干得实一点’的工作理念,我不断摸索工作经验,掌握了解每一个管理细节,解决落实每一个工作难题,逐步规范学校的各项常规,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校园文化建设。2017年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我校于秋季学期投入使用新教学楼。新 页脚内容1

中心校长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教师节表彰大会发言稿 各位乡党委政府、村委会领导、尊敬的老师们:大家好! 金秋沃野,硕果累累,伴着丰收的喜悦,我们共同迎来了第27个教师节。乡党委、政府隆重集会,全乡教师欢聚一堂,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全乡中小学领导,向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乡党委政府领导、各村委会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呕心沥血、恪尽职守的每一位教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在大会上获得表彰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全体教师节日快乐! 首先对***上学年的工作情况进行简单回顾。 一、上学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教育蓬勃发展的一年!是捷报频传的一年!是振奋人心的一年!全乡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一)过去的一年里,在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今年中考再创历史新高,再铸新的辉煌!在去年的基础上有了大幅提升,上学年度初中毕业班参加中考()人,高中上线()人,比上年增加()人,升学率为()%;优秀人数()人,比上年增加()人,优秀率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乡总名次仍保持全县前三名,并且有()三科被评为全县优胜学科,这是我乡教育的一大亮点。

(二)项目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我们投资()万元,在一中新建(),在二中新建(),在()小学新建()。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在()学校新建(),无论是生在小康之家,还是贫困农户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已经变为现实! 随后我谈一下对新学年工作的思考 二、新学年工作的思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是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回答的两个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在** 教育科学发展的问题上,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今天,我们不谈具体的工作部署,而是和大家就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共同探讨。 第一个问题: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要坚持内涵发展,在教育质量上让人民满意;二是要坚持和谐发展,在学校安全上让人民满意。 (一)坚持内涵发展,在教育质量上让人民满意。 一个学校好不好,家长说了算。我们坚持内涵发展,关键是全面发展,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让孩子们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能够德、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最新中心校长述职报告

最新中心校长述职报告 校长述职报告1 __-__学年年是让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学校事情多,变化多,相应的是自己经受的考验也多,得到的锻炼也多。纵观一年来的工作,自己能摆正心态,不计是非得失,埋头苦干,勤勉工作,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尽心尽力,较好地履行了校长职责。具体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正确方针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高举__的伟大旗帜。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不贪图享受,永远忠诚自己的祖国,忠诚教育事业。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我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各级规章制度,遵守学校劳动纪律,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听从上级安排,以服从命令作为天职。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迟到,不早退,不私自离校。关心学生,热心公务,团结同志,为人师表,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管何时何地,从事何种工作,我都保质保量地完成,深受领导和家长的好评。我遵守社会公德,发扬中国优良传统,不计个人得失,不谋取私利,不贪图名利,学校评优或表彰,总是主动让给别人,五年来在校只评过一次荣誉类奖。关心他人,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而不计报酬。在家孝敬父母,爱护家人,不与左邻

右舍发生冲突,时时注意维护教师形象。 二、强化师生管理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才能出效益。 (1)管理好班子成员。领导班子团结合作,分工不分家。形成工作面前齐抓共管。补台不拆台,通气不赌气,齐心下活一盘棋。树立“无功便是过”、“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在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教师、学生的人格,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肯定长处,宽容不足。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施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育行风新形象。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我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注重提高自身和教师的素质,把师德修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3)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和教师们一起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深入到教学第一线,上课、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在科研中总结经验,撰写成果,由经验型过渡到专家型。努力打造了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学、科学育人、热情为学生服务的教师队伍。 三、后勤工作 1、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认真执行校务公开。加强经费的收支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作者:日期: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内涵: 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以他政治团体所指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为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的本质: ①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公共管理的手段③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3“范式”特征 ①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 法论,又是艺术。③公共政策分析设计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 而且也是规范的 4(1)1951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艺术,被人们当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2)叶海卡·德罗尔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 。 第二章 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 优点: ①目标导向②所有选择皆为已知③偏好明确④偏好已知 ⑤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⑥最好的选择可是报偿价值最大化 缺点: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②在政策制定中, 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是的决策者犹豫不决。③ 要列出所有达成目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以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2)有限理性模式 优点: ①更符合实际, 更适用于行政决策行为。 ②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 并强调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缺点: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3)渐进模式 优点:比较符合政策分析的实际, 承认政策制定者缺少时间、信息和其他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时所必须的,同时,通过渐进方式作出的是有限的、注重实效并容易被人接受的决策或政策。 缺点: ①倾向于保守主义, 安于现状和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②注重目

中心校长年终述职报告

校长述职报告1 20__年在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本人能够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爱业敬岗,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团结拼搏、卧薪尝胆、自加压力、不断进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校园20__年中考打了一个翻身仗,各项工作取得必须成绩。现将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成绩总结如下: 组织教职工开展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无论教师会还是行政会都安排必须的时间学习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教育教研文章,同时不定期的组织党员、团员及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并检查学习笔记。 在经费相当紧缺的状况下,优先思考并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学科新课程知识培训,鼓励教师继续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强化教师育人的职责感。 强化德育管理,净化育人环境 领导校园德育小组,由校团委具体负责班级和学生检查和管理工作,使德育工作得以落到实处,校园校风、学风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继续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讨各班教与学的状况,交流各班管理经验,探讨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本周各班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要求各班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透过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得以培养和养成。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和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群众主义教育,每周一早晨升国旗后,都安排学生代表和校领导进行国旗下讲话。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报道各种好人好事及文学稿件,为师生免费点歌祝愿等,使学生每一天都在简单、愉快的环境中度过。 注意把家长作为校园教学工作管理的有力助手,让关心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的家长参与校园教育管理工作,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集他们来校指导检查工作。他们的参与对教育、教学的管理起到监督作用,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狠抓常规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校园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校园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作为各类评优表模的主要依据,已经构成质量兴校,以教学质量论英雄的良好局面。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规范了具体的客体、 指向目标、 制定程序, 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 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事) 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 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 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1) 1)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 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 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如果做好一名中心校校长

如何做好一名中心校校长 学校校长不但要有上下衔接、组织协调的能力,还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水平;校长不但要有宽阔、豁达的胸怀,还必需要有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校长不但要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还必须要有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能。作为中心校校长,除了具备以上一般校长的能力外,必须负责对村校上级政策要求的传达和贯彻执行落实的纽带作用,组织、引领、指导各村校及时做好各项工作,要求做到短期有安排,长期有计划和打算,突出重点、抓住纲要开展教学活动。 一、必须及时指导村校抓好的几大项工作 (一)抓好安全工作是一切学校工作的前提 学校安全重于泰山,学校安全警钟长鸣,搞好安全工作是学校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任何工作都可以弥补,惟独安全工作不能弥补。所以必须认真指导村校时刻要紧绷“安全”这根眩,建立建全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当好安全校长。加强对学生进行交通、饮食、防火、防暴、防溺水等安全方面的知识教育。指导村校做好校舍、围墙、设施设备的检查和维修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做好常规安全演练,上好每周的安全教育课程和每天的安全小结课,引导教师每天考查学生人数,作好安全教育记录。 (二)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接班

人、主力军。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黑板报、手抄报,以及各班的班会课,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加强教育,运用大量的典型事例进行宣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必须抓好学校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他一切工作是为教学工作服务,指导各村校长要从其他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抓住这个中心,以教学为主。学校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研究教材教法,多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转变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村校必须采取三个办法 (一)营造校际间团结和谐氛围 作为中心校校长,必须团结各个村校的校长,集村校校长凝成一股劲,团结一致,组织搞好镇内各校工作。我们明确国家搞经济建设,需要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的细胞是各个家庭和各个单位。团结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只有团结,单位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有计划组织开展提高教师素质业务培训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中心校校长,要站在全镇的教育的大局上,统领全局,开展教师素质业务培训活动,随着教材的不断变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不断普及,要求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跟上教育的发展,改革的浪潮。所以要指导学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应以校本培训为主,针对学校

2010版 公共政策学 0318 自考必过 重点完全归纳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 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 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 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

中心校长竞聘演讲稿

中心校长竞聘演讲稿 中心校长竞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叫xxx,是中心校业务专干。今天怀着十分激动、忐忑的心情参加此次活动。之所以激动,是因为这样升职、能更大程度服务石桥教育的机会非常难得;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我们的田主任已经把石桥教育干到了一个成绩优秀、正气凛然、人人奋进的很高水平,要想维持并超越他,确实需要鼓足勇气、朝乾夕惕、和衷共济、更加努力。 认真工作,踏实做人。“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不管工作多艰难,我都将坚持不懈,团结同事,共同为学校的进步竭尽全力! 我认为教育的长足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句:摆正位置,当好副手。校长是学校的掌舵人,不可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我将虚心学习,尽快适应工作,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发挥好校长的纽带桥梁作用,及时向校长反映学校的管理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意见供校长参考,同时在执行校长指令时,做好老师们的思想工作,认真听取老师们的意见,统一思想,团结一心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1、必须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康复是一个尊重生命,关爱健康,给生命激发最大潜能的地方;是一个尽最大可能利用一切手段恢复或重建人的功能;使人们能够回归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地方。康复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康复中心的成立是我院领导高瞻远瞩的一项英明决策,是积极适应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为我院扩大病源,为社会解决后顾之忧,为伤、病患者,残疾人带来光明的重大举措,是我院惠民政策的延伸!我深感康复工作大有可为,潜在的市场价值无可估量!我认为康复工作更能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发挥我的潜能! 首先要更加重视安全工作。安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要细化要落实安全承包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安全员巡视制度、检查评比制度。 其次要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校容校貌的改观使家长得到实惠,增加老百姓对石桥教育的认同程度,使有识之士谈到石桥教育时会竖起大拇指。 最后要和镇委村委及各驻镇部门建立互相补台的合作关系,保证石桥教育长期成为石桥政府工作的鲜艳旗帜。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其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制定和实施的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政策系统: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 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研究程序的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1、一手资料的收集(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

调任中心校校长就职演讲稿

调任中心校校长就职演讲稿 调任中心校校长就职演讲稿 老师们: 德高望重的老校长____支书从一线退到二线,把我们青年同志扶上马,并表示还要送一程,这种长者风范和崇高品格,让我感动,催我奋进。但遗憾得很,我这个人不是当校长的料,倒像个军人或走江湖专打抱不平的人。可今天,我面对众多的支持者,我又有了信心当好这个校长! 17年前,我就是__校长麾下的一名小兵,对____镇中心校的情况知道一些,后来虽调离了____,但不断听到____成功的喜讯,本学期开校后我又拜会了一些学校领导、教师,也实地观察到了一些情况,我认为____镇中心校有人才,99.99%(相当于24K黄金纯度)的领导、教师是好的或相当好的同志,他们进取心强,自尊心强,集体荣誉感强。____今后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这个当班长的’怎么个带法。____镇中心校现在是环境第一,管理第一,质量第一,我坚信,今后____镇中心校的各项工作也能第一! 我是100%的农民的儿子,出生环境造就了我这样的品格——不吹、不拍、不捧、还不怕得罪人,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和骨气。今后,我保证做到:刚正不阿,不屈从任何权贵! 中国有句古话“官大如同父母”,这是泛指。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当学校领导的,要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护我们的每一个教职工。今后,无论是谁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反映,在我职权范围内我能解决

的一定设法解决,不能解决的,我将做好解释工作。总之,在我们学校,只要我还是校长,就不会让那些兢兢业业干工作、勤勤恳恳教书的人吃亏。相反,那种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无事生非之辈休想得到任何好处。我们一定要树正气,压歪风! 83年____校长就任____校长时,我清楚地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叫干工作?干工作就是干一帮人。”其实,这句话是当代西方最为盛行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最朴实、最恰当的表述,我将用它作为我今后工作的座佑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衷共济,使学校各项工作让上级领导满意,让全体教职工更满意!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