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抗日战争战区

抗日战争战区

抗日战争战区
抗日战争战区

抗日战争战区

抗日战争战区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所规划的战区划分。以国民革命军为主体所划分的此战区,最初所辖范围为长城以南,以山西,河北、山东、江苏为主,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及日军占领区域,分别于1938年、1939年与1944年做过三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一般来说,此作战区划分是以陆军作战为主。简介

就战略与兵力言,1937年战区划分,是以第三战区为重心,期间也发生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1938年战区划分,则以华中地区的第五、第四、第六战区为主,整编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巩固武汉核心”,战略目的则在于“东保津浦,西守道清”。另一方面,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以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方式,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定为战时政府之实质统治机构,也将统率国军的委员长取代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中国实际领导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国军队于临时首都武汉保卫战失利加上南战场重要据点广州亦极为危险,至此,中华民国政府再度迁都至重庆。为了此战略异动变量,加上兵士折损众多,战区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动。而跟随战区,中日战争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阶段亦告正式结束,而中国也正式迈入以重庆为根据地的第二期抗日战争。

1939年-1943年,随战争型态趋于固定,战区除了小更动之外,并无太大变化。1944年则因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成立,战区再度予以更新。除了将中国战区涵盖缅甸与越南之外,更增加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及第三方面军。1945年中日战争末期,为了反攻及9月之后的胜利受降准备,战区扩充为十二战区并维持方面军设置。值得一提的是,以接受日军投降及遣返日俘为主的最后一次战区划分,因为苏联进军东北及人民解放军与国民革命军的决裂,受降区或战区并未涵盖长城以北。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最初第一战区所辖范围为河北北部及山东北部,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第一战区分别于1938年、1939年与1944年做过三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

1937年

中国战区的首次划分是于1937年8月﹔在日军迅速占领北平与天津,且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与日谋和落空之后。而同年第一战区的划分是以河北山东两省尚未被日军占领区域为主要战区范围。第一战区总司令本为委员长蒋中正身兼,之后不久,蒋中正因全心投入淞沪会战,将第一战区总司令交由程潜担任。另外在部队编成方面,则有宋哲元率领的第1集团军,刘峙率领的第2集团军及卫立煌率领的第14集团军。

1938年

1938年,增援日军迅速于华北取得优势,并在占领上海后,切断中国军队之华北运输线。为此,同年1月发表的1938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当中,将第一战区的区域略作更动,变成以北平至武汉的连接线为主,也就是平汉铁路沿线带状扩张区域。而所辖军队以商震率领的第20集团军与宋哲元带领的第1集团军﹔共25个步兵师,2步兵旅,2骑兵师为构成部队,以整编师8000人计算,人数超过20万人。

[编辑] 1938年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第一战区部分

司令长官:程潜

第20集团军商震

第32军商震(兼)

骑兵第14旅张占魁

第1集团军宋哲元

第53军万福麟

第77军冯治安

第181师石友三

第17师赵寿山

骑兵第3军郑大章

第68军刘汝明(直属)

第92军李仙洲(直属)

第106师沈克(直属)

第118师张砚田(直属)

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

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

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

1939年

司令长官:卫立煌

作战地区:河南及安徽一部份

第2集团军:孙连仲

第40军庞炳勋(战区直辖)

第3集团军孙桐萱

第76军李铁军(战区直辖)

兵力:12步兵师、1步兵旅、1骑兵师、1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1944年

司令长官:胡宗南

作战地区:陜西南部

第31集团军王仲廉

第4集团军孙蔚如

商南指挥所主任郭寄峤

豫省警备总司令刘茂恩

第34集团军李文

第37集团军丁德隆

第38集团军童钊

直属特种部队

1945年(受降区)

第一战区:平汉铁路北段及河南一部份日军战俘集结:北平、新乡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最初第二战区所辖范围为山西及察哈尔,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第二战区分别于1938年、1939年与1944年做过三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1937年

中国战区的首次划分是于1937年8月﹔在日军迅速占领北平与天津,且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与日谋和落空之后。而同年第二战区的划分是以山西察哈尔两省,也经历了长条山争夺战等激烈战役。另外在兵力部署方面,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兵力包含了第6集团军(杨

爱源率领)、第7集团军(傅作义)、第18集团军(朱德)及预备军。

1938年

1938年,增援日军迅速于华北取得优势,并在占领上海后,切断中国军队之华北运输线。为此,同年1月发表的1938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当中,将第二战区的区域略作更动,变成以山西及陜西北部为主,其战斗序列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

共辖27个步兵师,3步兵旅,3骑兵师﹔不含特种部队。

1939年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及陜西一部份

第14集团军:卫立煌

第4集团军孙蔚如

第5集团军曾万钟

第9军郭寄峤(战区直辖)

第6集团军:杨爱源

第7集团军傅作义

第18集团军朱德

兵力:32步兵师、14步兵旅、5骑兵师、3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或地方部队在外

1944年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6集团军:杨爱源

第7集团军赵受绶

第8集团军孙楚

第13集团军王靖国

第18集团军:朱德

直属暨特种部队

1945年(受降区)

第二战区:陜西日军战俘集结:曲阳

抗日战争第三战区

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最初第三战区所辖范围为江苏及浙江,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第三战区分别于1938年、1939年与1944年做过三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

1937年

中国战区的首次划分是于1937年8月﹔在日军迅速占领北平与天津,且中华民国政府确定

与日谋和落空之后。而同年第三战区的划分是以江苏与浙江两省,也经历参与了淞沪会战等激烈战役。另外在战斗序列方面则是:

司令长官冯玉祥,淞沪会战爆发后由蒋中正兼任

作战地区为江苏、浙江

第8集团军:张发奎

第8集团军:张治中

第8集团军:刘建绪

第8集团军:陈诚

第8集团军:薛岳

1938年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为江苏、浙江

第十集团军:刘建绪

第十九集团军:罗卓英

第二三集团军:唐式遵

第二八集团军:潘文华

新编第四军叶挺(独立)

独立第六旅周志群(独立)

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共辖24个步兵师,六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及游击部队。

1939年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为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

第25集团军:陈仪

第10集团军:刘建绪

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

第23集团军:唐式遵

新编第四军叶挺(独立)

共辖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及游击部队。

1944年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32集团军:李默庵

第25集团军:李觉

第23集团军:唐式遵

直属暨特种部队

1945年(受降区)

第三战区:江苏(不含上海)、浙江、福建日军战俘集结:杭州、厦门

抗日战争第四战区

(重定向自中日戰爭第四戰區)

抗日战争第四战区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最初第四战区所辖范围为广东及福建,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第四战区分别于1938年、1939年做过两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并于战争末期与第三战区合并。

1937年

中国战区的首次划分是于1937年8月﹔在日军迅速占领北平与天津,且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与日谋和落空之后。而同年第四战区的划分是以广东福建两省,也经历了广州争夺战等激烈战役。该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辖有第4集团军(蒋鼎文为集团司令)及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五战区的划分是以山东南部及江苏一部份。而该战区司令长官为蒋中正兼任,辖有第3集团军(韩复矩为集团司令)及第5集团军(顾祝同)。

1938年

司令长官何应钦(参谋总长兼任)

作战地区为广西、广东

第十二集团军:余汉谋

以上共辖9个步兵师,两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及要塞守备部队

1939年

司令长官张发奎

作战地区为两广方面

第9集团军:吴奇伟

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16集团军:夏威

以上共辖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

参考文献: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1982年,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

(重定向自中日戰爭第五戰區)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最初第五战区所辖范围为山东南部及江苏北部,并爆发了惨烈的淞沪会战。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第五战区分别于1938年、1939年、1944年做过数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

1938年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为天津至南京浦口之华东一带(津浦铁路沿线)

第三集团军:于学忠

第十一集团军:李品仙

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

第二二集团军:邓锡侯

第二四集团军:顾祝同(兼)

第三军团:庞炳勋

第二七集团军:杨森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

1939年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廖磊

第33集团军:张自忠

第11集团军:李品仙

第22集团军:孙震

第29集团军:王缵绪

以上共辖26个步兵师,1各骑兵师、不含特种部队。

1944年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2集团军:刘汝明

第22集团军:孙震

直属暨特种部队

受降区

第五战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日俘集结地:河南堰城

抗日战争第六战区

(重定向自中日戰爭第六戰區)

抗日战争第六战区是指1944年左右,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最初第六战区所辖范围为湖北西部,并在1945年9月13日订定的受降计划中,划分为接受日军缴械的作战区之一。

1944年

司令长官孙连仲

作战区域:湖北西部

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

第10集团军:王敬久

第26集团军:宋肯堂

第33集团军:冯治安

直属暨特种部队

1945年9月受降区

第六战区:湖北西部

日俘集结地:河南堰城

抗日战争第七战区

(重定向自中日戰爭第七戰區)

抗日战争第七战区是指1944年左右,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第七战区所辖范围为广东省,并在1945年9月13日订定的受降计划中,划分为广东地区(包含香港)接受日军缴械的作战区之一。

1944年

司令长官余汉谋

作战区域:广东

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直属暨特种部队

1945年9月受降区

第七战区:广东省(含香港)

日俘集结地:香港

抗日战争第八战区

文章讨论编辑本页历史不转换(重定向自中日戰爭第八戰區)

(重定向自中日戰爭第八戰區)

抗日战争第八战区是指1938年左右,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第八战区所辖范围为内蒙一带,并在1945年9月13日订定的受降计划中,划分为受降区之一,接受日军缴械。

1938年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为甘肃、绥远、宁夏及青海一带

第十七集团军:马鸿逵

第八O军:孔令恂(独立)

第八二军:马步芳(独立)

以上共辖5步兵师,4步兵旅,5骑兵师,4骑兵旅,不含特种部队。

1944年

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为甘肃、绥远、宁夏及青海一带

晋陜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

东北挺进军马占山

第17集团军:马鸿逵

第3集团军:赵寿山

第29集团军:李铁军

直属暨特种部队

1945年9月受降区

第八战区:甘肃、绥远、宁夏及青海一带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设立于1944年冬天,组成成员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其任务为协助同

盟国作战,并负责中国西南部各战区与缅甸北部的反攻与防守战情。另一方面,也配合同盟国各国部队如:史迪威部综合运用。

驻守于云南昆明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兼任,辖有远征军卫立煌部、黔桂湘汤恩伯部、第四战区张发奎部、滇越边境卢汉部、及杜聿明和李玉堂两支集团军,共有二十八个军,八十六个师,以一整编师八千人来核算,规模在六十五万兵员以上。之后,虽缩编为第一方面军(卢汉为司令官)、第二方面军(张发奎)、第三方面军(汤恩伯,1945年之后,抢滩上海接受日军受降)及第四方面军(王耀武)等四个方面军,不过配置美军配备的该司令部师军力成为了中国陆军主力,并在1945年8月后,成为接受日军受降的战区划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