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学方剂对比

1、麻黄汤和桂枝汤

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

相同点---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点--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

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

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

相同点: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点: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5、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之功,以治邪犯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等。

小柴胡汤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配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扶正,宜用于

伤寒邪犯少阳,胆热较轻而正气虚弱者,寒热相当,舌白不腻。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青黛、竹茹清解胆热,配半夏、陈皮、枳壳行气化痰,滑石、赤茯苓以清热利湿,重在清胆热,兼利湿化痰,宜用于湿热犯于少阳,胆经热重,兼痰湿内阻而正气不虚者,寒轻热重,呕吐痰涎,或吐酸苦水,舌红苔腻。

6、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

相同点:组成:犀牛角、生地主治:热入营血证

不同点: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主治热传营分,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

7、麻杏甘石汤和泻白散(治肺热咳喘)

麻杏甘石汤:石膏清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清透肺中实热,平

喘止咳力强。宜用于肺热重而正盛邪实之喘咳。

泻白散:桑白皮泻肺清热平喘,配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郁热。重在泻肺中伏火郁热,清热平喘之力较弱。宜用于伏火郁肺,肺热不甚;阴液渐伤,而阴伤亦不重之喘咳。

8、清胃散和玉女煎(治胃热牙痛)

清胃散:重在清胃火,兼用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胃中实火)

玉女煎: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功能清胃火,滋肾阴,属清补之剂,主治胃火炽盛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证。(胃热阴虚)

9、同名方鉴别《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和《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重在清暑养阴生津,主治暑热耗气伤津证。

《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力弱,重在益气健脾祛湿,主治脾胃元气素虚,伤于暑湿之证。

10、小建中汤和桂枝汤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重加饴糖变化成。

桂枝汤桂、芍等量,并喝热稀粥以助药力,故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以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小建中汤重用饴糖为君药,芍药是桂枝的两倍,不啜热粥,故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兼调阴阳、和营卫,而治中焦虚寒,阴阳气血俱虚诸证。

11、理中丸和小建中汤

理中丸温、补、燥结合,方中配白术,长于健脾燥湿,主治偏于中焦虚寒兼寒湿所致的满、痛、吐、利,并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

小建中汤温、补、润结合,方中配伍白芍,温补阳气之中兼能益阴血,

且长于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兼阴血不足之腹痛,心中悸烦,发热等。

12、当归四逆汤与四逆汤、四逆散

四逆散:和解透热。治阳气内郁之热厥;见冷在肢端较轻,冷不过肘、膝,伴身热,脉弦。四逆汤:回阳救逆。治阳衰阴盛之寒厥,厥逆重,伴衰欲寐神,恶寒蜷卧,脉细欲绝等全身虚寒证。

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通脉。治血虚寒凝经脉之寒厥,四肢厥寒较轻,不过肘、膝关节,不伴全身虚寒证,脉细而不微。

13、四君子汤和理中丸(补气健脾)人参\白术\炙草

四君子汤配茯苓健脾渗湿。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配干姜温中祛寒。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主治:中焦虚寒证。14、桂枝汤和玉屏风散(治自汗恶风)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自汗恶风,伴

发热,或头痛,或时发热,脉浮缓或浮弱。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治卫气虚弱,肌表不固之自汗,恶风,伴面色晄白,舌淡脉虚而无发热者。

15、白虎汤和当归补血汤(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象洪大)

白虎汤(实热证):大渴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当归补血汤(虚热证):口渴喜温饮,身热而无汗,舌淡苔白,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16、理中丸和归脾汤(脾不统血)

脾阳虚脾不统血,治以温阳摄血,宜理中丸。

脾气虚脾不统血,治以益气摄血,宜归脾汤。

17、归脾汤和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草)

归脾汤:配补血养心安神之品,意在补益心脾,以复脾统血之职;故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以及脾不统血等证。

补中益气汤:配升阳举陷之品,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故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肢倦乏力,发热及中气下陷等证。

18、六味地黄丸和大补引丸(滋阴降火治阴虚内热证)

六味地黄丸偏于补养肾阴,清热力不足,主治肾阴不足而虚火不重,脉细数者。大补阴丸滋阴与清热降火之力均较著,主治阴虚而火旺较甚,尺脉数而有力者。

19、逍遥散和一贯煎(治阴血不足,肝郁不舒之胁痛)

逍遥散:疏肝养血之力较强,并能健脾,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伴脾失健运,神疲食少。一贯煎:滋养肝肾之力较强,主治肝肾阴虚,肝郁不舒之胁痛,并治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吞酸吐苦。

20、牡蛎散和玉屏风散(卫气虚弱肌表不固-自汗)

牡蛎散:补敛并用而重在固涩止汗为主,并能敛阴潜阳,为收敛止汗之方,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复因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

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为主,补中寓散,为补益之剂,主治卫气虚弱,肌表不固之自汗或虚人易感风邪者。

21、四神丸和真人养脏肠(温暖脾肾,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泄泻)

四神丸:偏于温补命门真火,兼以温脾涩肠,主治命门火衰,火火不生土之肾泄。

真人养脏肠:涩肠止泻力强,偏于温中补脾,兼以温肾;主治脾肾虚寒,以脾阳虚寒为主之久泻久痢,滑脱不禁。

22、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孔圣枕中丹(治阴血亏虚之虚烦不眠症)天王补心丹以补心安神药与滋阴清热养血药相配,其中生地用量独重,且

与二冬、玄参大队滋阴清热药相伍,主治以阴亏内热为主的心神不安症。柏子养心丸以补肾滋阴药与养心安神药相配,方中重用柏子仁与枸杞子,滋阴清热之力不足,主治心肾两虚,内热较轻的神志不安症。

孔圣枕中丹以滋阴潜阳之龟板、龙骨与宁心益智、交通心肾之远志、菖蒲配伍,主治心肾不足之健忘,失眠。

23、天王补心丹与酸枣仁汤

相同点:均以滋阴补血,养心安神为主,配伍清虚热组方。以治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

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调气行血之川芎,重在养血调肝,滋阴清热之力不足,主治肝血不足之虚烦失眠,伴头目眩晕,脉弦细。

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配二冬、玄参滋阴清热,并与大队养血安神药相伍,滋阴清热之力强,主治心肾阴亏血少,虚火内扰之虚烦失眠伴手足心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4、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合称为“温病三宝”)

相同点:功用:芳香开窍,清热解毒,镇惊安神。

主治:热闭证。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

不同点:安宫牛黄丸-最凉。长于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熄风止痉之力不如紫雪,开窍豁痰之力不及至宝丹。最宜用于热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偏于热盛毒重者。

紫雪--凉性次之。开窍豁痰力最弱,清热解毒之力不及安宫牛黄丸,但长于清热凉肝,熄风止痉,兼能滋阴,通利二便。最宜用于热陷厥阴(心包、肝),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神昏烦躁,抽搐痉厥,口渴唇焦,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数,偏于热盛动风者。

至宝丹--凉性最次,清热力最弱,但长于芳香开窍,辟秽化浊。最宜用

于痰热内闭之昏厥,痰盛气粗,舌苔垢腻,脉滑数,偏于痰浊壅盛而昏迷较重者。

25、治喘咳类方小结:(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泻白散、苏子降气汤和定喘汤)麻黄汤以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发汗解表之力强,并长于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之喘咳。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为临床特点。小青龙汤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配干姜、细辛、半夏之温肺化饮,是解表化饮,表里同治之法,主治风寒外束,寒饮犯肺之喘咳。临床特点是既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之表寒证,又见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之寒饮内停症。

麻杏甘石汤用辛甘大寒之石膏清肺泻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是辛凉清热,宣肺平喘之剂。主治肺热之喘咳,伴发热,口渴,苔白或黄,脉滑数或浮数为特点。

泻白散以桑白皮泻肺清热,平喘止咳,伍以地骨皮泻伏火而退虚热,药用甘寒,善清肺中伏火郁热。主治肺中有伏火郁热之喘咳,伴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者。

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配半夏、厚朴、前胡以降气平喘,伍肉桂以温肾纳气,是治上实为主,兼顾下虚之方。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以喘咳短气,痰多色白,腰疼脚软,苔白腻为特点。定喘汤以白果、半夏、苏子、杏仁、冬花降气祛痰,平喘止咳;麻黄宣肺散寒,桑白皮、黄芩清肺泻热;宣降肺气之中,兼能化痰清热,解表散寒。主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喘咳,以痰多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与小青龙汤相比,小青龙汤表寒重而内有水(寒)饮;本方证是表寒轻而内蕴痰热。

26、治呕逆类方小结:(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和丁香柿蒂汤)

小半夏汤:长于祛痰化饮,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停于心下之呕吐或呃逆。旋覆代赭汤:祛痰降逆中兼补气益胃,适用于胃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鞕,嗳气以及反胃呕吐。

橘皮竹茹汤:补气和胃降逆之中,长于清胃热,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或呕吐。丁香柿蒂汤:补气益胃之中,长于温中祛寒,适用于胃气虚寒之呃逆。

27、王清任活血化瘀五大名方的区别运用:

通窍活血汤---血头面部瘀:头痛头晕、耳聋、脱发、面部黑斑

血府逐瘀汤---胸胁部瘀血:胸痛、胁痛、心悸、失眠多梦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膈下、脘腹部瘀血:胁下、脘腹疼痛不移,或有痞块

少腹逐瘀汤---少腹部、冲任脉寒凝血瘀:少腹积块,或疼痛、或胀满,或痛经、或漏下身痛逐瘀汤---躯干、四肢经络瘀血:肩、臂、腰、腿疼痛

经久不愈

28、治脾不统血类方鉴别:归脾汤、理中丸和黄土汤(益气健脾以摄血,以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失血之证。)

归脾汤以黄芪、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配伍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茯苓、远志等补血养心安神,重在益气摄血,兼以补血养心,主治脾气虚脾不统血,以及心脾两虚之神志不安。理中丸以干姜温中祛寒为主,伍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为温中健脾摄血剂,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黄土汤以灶心黄土配白术、附子温阳健脾摄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止血力较理中丸强,标本兼治,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而出血较重者。29、镇肝熄风汤和附方建瓴汤

相同点--组成: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不同点-- 镇肝熄风汤:配玄参、天冬、龟板、茵陈、川楝子,镇潜清降力较强,适用于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并走于上而见脑部热痛,或面色如醉,甚或中风昏仆者。

建瓴汤:配伍生地、淮山、柏子仁,故有宁心安神之功,适用于肝阳上亢,症侯

较轻而兼失眠多梦,烦躁不宁者。

30、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

均治肝肾不足,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之头痛、眩晕。

不同点---镇肝熄风汤:以怀牛膝配代赭石、龟板、龙骨、牡蛎、天冬、玄参、白芍等,降逆熄风,滋阴潜阳之力强,适用于肝肾阴,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头痛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甚或中风者。

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钩藤配伍石决明、山栀、黄芩、夜交藤、朱茯神等,

滋阴潜阳熄风之力较弱,但长于清热安神,适用于肝肾不足,肝阳偏亢,阳亢化火而见心烦失眠多梦者。

31、清燥救肺汤和桑杏汤(清宣燥热润肺止咳主治温燥伤肺)

清燥救肺汤:清宣燥热、养阴润肺力强,并补肺气,主治燥热甚而气阴两伤之重证。桑杏汤:清宣燥热、养阴润肺之力较弱,主治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

32、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健脾利湿温阳化饮)

五苓散:以泽泻为君,且配猪苓,利水渗湿力强,能直达下焦,主治水饮停于下焦之脐下动悸,吐诞沫而头眩等。

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配伍甘草,且桂枝用量较五苓散重,利水之力较逊,而偏于温阳健脾,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心下悸而头眩。33、真武汤和实脾散(附子白术茯苓生姜-温补脾肾利水-阳虚水肿)

真武汤--以附子为君,并配芍药。功偏温肾阳,兼养阴柔筋,缓急止痛,主治阳虚水肿,偏于肾阳虚,兼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并治阴随阳伤之筋惕肉瞤。

实脾散--以附子配干姜为君,并配木瓜、草果、木香、槟榔、厚朴、甘草、大枣,功偏温脾阳,助阳散寒之力较胜,且长于行气导滞,消胀除满,主治阳虚水肿,偏于脾阳虚,而见胸腹胀满。

临床选方参考

清热镇静:首选安宫牛黄丸,次选紫雪,最后选至宝丹。熄风止痉:首选紫雪,次选安宫牛黄丸,最后选至宝丹。开窍豁痰:首选至宝丹,次选安宫牛黄丸,最后选紫雪。附:安宫牛黄丸新剂型

1、醒脑静(安宫牛黄注射液)

2、新安宫牛黄针

3、清开灵Ⅰ号(注射剂)牛胆酸、猪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素、

银花提取物、栀子板兰根等

4、清开灵Ⅱ号(滴鼻液)

5、安宫牛黄栓(栓剂)水湿病的治法(1)治湿三大法

开鬼门——发汗。

洁净府——利小便。

去宛陈莝——攻逐水湿(或活血化瘀)。

(2)根据湿病的病位及寒热虚实论治

水湿在表在上——微汗祛湿。

水湿在里在下——芳香化湿、苦味燥湿、淡渗利湿。湿从热化——清热祛湿。

湿从寒化——温化水湿。

湿夹风邪——祛风胜湿。

7经典条文及方剂 (1)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 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

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 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 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经典条文及方剂(150+50)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身痛,喘而无汗宜服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功用:发热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4.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6.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 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功用: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8.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9.麻杏石甘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宣泄用此方。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汤服,祛风除湿功效宏。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12.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 13.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 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1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 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腹痛 17.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人参甘草与大黄, 寒热并行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麻子仁丸治便难,枳朴大黄杏芍餐, 土燥津伤兼热结,润肠通便自能安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 攻补兼施 19.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逐水 20.十枣汤

中医经典条文

《内经》条文精选(4 条) 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 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6.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1.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2.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3.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4.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15.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

中医必背典范条文

《黄帝内经》 素问 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

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荒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

中医经典条文

《内经》条文精选(4条)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1.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2.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3.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4.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中医经典条文

《内经》条文精选(4条)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1、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2、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3、阳明之为病,胃家实就是也、 14、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1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篇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 一、概要 (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 1. 《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此两部分分别包含81 篇专题,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内容涉及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内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体观察以及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通过经络沟通其相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

《内经》条文精选 Δ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Δ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Δ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Δ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7.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8.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9.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10.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伤寒论》条文精选 Δ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Δ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Δ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Δ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Δ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Δ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Δ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Δ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Δ10.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Δ1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2.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1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14.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条文考点汇总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百病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2阴阳 天地——万物之上下; 阴阳——血气之男女;万物之能始:左右——阴阳之道路;水火——阴阳之征兆;3阴阳属性 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昼为阳,夜为阴;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4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5消长平衡 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冬至到立春)至夏至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夏至到立秋)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阴阳双方在相互消长的状态中彼此相互作用,保持着稳定性。 6互根互用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阴者,藏精而起亟(ji)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7相互转化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8偏盛偏衰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9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10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变动为握(抽搐,为筋的病象)。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变动为忧(言语吞吐,反复不定)。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变动为哕(干呕)。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课件资料

9.麻杏石甘汤【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 常用方剂歌诀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解表剂第一章 10.柴葛解肌汤【功用】解肌清热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辛温解表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麻黄汤1.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 外感风寒。【主治】扶正解表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11.败毒散发汗解表,散风祛湿。【功用】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 桂枝汤2.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用】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外感风寒。【主治】12.参苏饮【功用】益气解表,宣肺化痰。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九味羌活汤3.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效】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主治】13.再造散【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香薷饮4.【功效】解表清暑,健脾利湿。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主治】适用于夏季感冒,夹暑湿证。14.加减葳蕤汤【功用】滋阴清热,发汗解表。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5.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泻下剂第二章外寒里饮证。【主治】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寒下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大承气汤15.峻下热结【功用】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5.止嗽散[功效]宣肺疏风,止咳化痰。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外感咳嗽[主治]鞕痞满泻热良,去硝名曰小承气,便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大黄牡丹汤16.【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辛凉解表【主治】肠痈初起。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银翘散7.【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温脾汤17.温补脾阳,攻下冷积。【功用】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主治】脾阳不足。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桑菊饮8.风温初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功用】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咳。润下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麻子仁丸18.【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肠胃燥热,津液不足。【主治】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调和寒热 26.半夏泻心汤攻补兼施 19.黄龙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当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归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表里双解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27.大柴胡汤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黑,脉虚。28.防风通圣散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逐水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十枣汤20.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表

伤寒论背诵条文带方剂

伤寒论背诵条文带方剂 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桂枝家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一斤膏(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经典条文及方剂

经典条文及方剂 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四时瘟疫)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胃肠感冒)5.小青龙汤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外寒里饮证(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证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1.2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辛凉轻剂”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甘石汤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10.柴葛解肌汤 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11.升麻葛根汤 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 12.败毒散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喻嘉言痢疾“逆流挽舟” 13.参苏散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参苏散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4.麻黄细辛附子汤 助阳解表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暴哑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症,寒重热轻脉沉良。 15.加减葳蕤汤 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16再造散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二.泻下剂 2.1 寒下剂 17.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8.大黄牡丹汤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冬瓜仁:清肠利湿,利尿,消痈排脓,内痈要药 19.大陷胸汤 泻热逐水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症,泻热逐水效非常。

伤寒条文方剂

伤寒论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各三分一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2:1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 枚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表郁内热轻证,解表清里轻剂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生姜三两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逆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葛根加半夏汤生姜减一两加半夏半升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

中医综合经典条文

考点 2014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总结 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阴阳的基本概 念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 如 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 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 加、夜甚 ,,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 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 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 而 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 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 之 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 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 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 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 所说:“春日浮” ,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 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 是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 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 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 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 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 阴阳对立制约 的含义 2010-1/2003-1/1997-1/1992-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 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 制约(消长平衡)】 阳。” 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 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

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 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 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