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A卷

武汉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西方哲学史(上)

(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

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根本否定。

(正确。普罗泰戈拉的这种相对主义认为个人自身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与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等超感觉概念来否定现象世界的思路是针锋相对的。)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密的机械论。

(错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然而这种机械论本身却并不严密,其绝对必然性自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偶然性,而且原子的运动也要由外在的推动决定,这样就在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上留下了空档。)

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思想的抽象物。

(错误。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具体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抽象的种属概念即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的。)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要害就在于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

(错误。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才是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而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则以经验的证据为出发点,从有限的存在上升到无限的存在。只是这一论证隐含着的先验原则仍然只能付诸信仰而已。)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真理与意见

(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则是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并不是无知。)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

唯名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唯名论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三表法

(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在收集相关感性材料步骤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分别通过“本质或具有表”、“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以及“程度表”或“比较表”来列举有关例证,再以分析比较和排除对其进行归纳。)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各种本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又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质料与形式共同构成个别事实,因此它们都是实体,而形式由于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此比无定形的质料更称得上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同时,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由此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从“纯质料”即“非存在”到“纯形式”即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的统一序列。)

2、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

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

(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

拉图把理念看作真实的存在,但他并没有像巴门尼德那样把感性事物说成是非存在,而是批判性地综合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观点,最终形成了关于理念(存在)、原始物质(非存在)与可感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三者间关系的学说。)

B卷

武汉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西方哲学史(上)

(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分):

1、芝诺“飞箭不动”诡辩的关键在于否定了运动的连续性。

(正确。芝诺将整个运动过程割裂开来,认为飞箭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必然处于某一点上,因而是静止的,而所有静止的点加起来仍然是静止,因此飞箭不动。)

2、“形而上学”一词的原意就是指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

(错误。形而上学原意是指“物理学之后”,因后人编纂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各篇时将其置于《物理学》后面而得名。汉译取“形而上之谓道”之意。)

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

(正确。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定义是指“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赖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

4、古代怀疑论只是对感觉的可靠性进行了怀疑。

(错误。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承认主观感受的真实性,而高尔吉亚的怀疑论认为“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认为一切客观对象,进而是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是假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存在与非存在

(巴门尼德将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世界本原表述为存在,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则被称为非存在,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区别。即“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

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综合早期自然哲学提出四根说,将万物本质理解为水火土气这四种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每种元素都是房屋不变和有定形的,不能相互转化,但能够通过结合和分离产生万事万物。)

回忆说

(柏拉图的认识论学说,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前曾经居住在理念世界中,因而早就具有了关于各种理念的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后,则会由于后者的遮蔽而暂时忘记各种理念知识,需要学习,也就是回忆来重新唤醒这些知识。)

原子与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的点,是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虚空作为非存在同样也是存在的,构成了原子运动的空间。)

四假相

(培根把包括经院哲学在内的各种思想偏见称为“假象”,它们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族类假象,即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偏见;二是洞穴假象,即个人受其环境和习性影响产生的偏见;三是市场假象,即由于语词的误用引起的偏见;四是剧场假象,即由于人们对权威教条的盲目信仰导致的偏见。)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试论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根本分歧。

(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实在论站在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是比个别事物更加根本和实在的一般实体,也是具体事物存在的根据。这不仅是对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的和发扬,同时也构成了基督教基本教义和信条的理论基础。唯名论则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有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而不能独立存在。而如果共相不是独立实在的,三位一体的教义和罗马天主教廷的普世性权威就会失去根基,所以说这种观点必然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

2、说明亚里士多德哲学与柏拉图哲学的内在联系和精神差异。

(亚里士多德对其师柏拉图深怀敬意,从本体论上来说,他沿着自巴门尼德到柏拉图的思路,承认最普遍的、无所不包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在哲学上的绝对性和第一性。但他反对将各种不同的存在混为一谈,第一个对存在本身进行研究,建立了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也就是“存在论”或者说“本体论”。他深入而全面地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将具体的个别事物看作是“第一实体”,与柏拉图与普遍的抽象的种属概念也就是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然而他的“第二实体”概念又承认了作为种属概念的理念也具有实体的性质,从而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部分的回归。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同样表现出这种折中与调和的特点。他的“蜡块说”已经接近于经验主义的反映论,与柏拉图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他同时又认为感官只能把握事物的形式而非实质,仅把感觉经验当作普遍知识的触媒而非来源,又明显留有柏拉图“回忆说”的痕迹。)

A卷

武汉大学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哲学史”(下)

2003级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任课教师:赵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

(克将物体产生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称为性质,第一性质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比如体积、广袤、运动等,反映的是物体的客观状态;第二性质同则是指物体借助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比如色、声、香、味等,它们并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东西,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2、身心交感说

笛卡尔为了避免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割裂,将人理解为这两种实体的联合体,并认为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结合是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来实现的。这种理论实质上与其心物二元论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

3、前定和谐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一次性地设定了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使得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在保持封闭的同时能够和谐共处于有秩序的世界图景之中,称为前定和谐。

4、普遍立法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去除一切感性的外部条件,仅按照理性的本性,也就是逻辑上的不矛盾律来设立纯粹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这样得来道德律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法则。康德的道德原则相应地可以概括为:“你应这样行动,使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成为普遍立法的原则。”

5、具体的同一

黑格尔认为谢林所说的“绝对同一”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同一”,也就是包含有差异在自身之内的同一,因此它才具有内在的冲动,能够通过自我否定而把自己在一个过程之中实现出来。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16—18世纪西欧哲学中就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错误。经验论和唯理论这对概念是从认识论角度来划分的,而从本体论的立场来看,这两派中都既有唯物主义者,也有唯心主义者,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比如斯宾诺莎就是著名的唯物的唯理论者。)

2、斯宾诺莎把神当作“实体”,把自然当作“样式”。

(错误。斯宾诺莎认为神即自然,是唯一的实体。样式是实体的特殊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个别事物。)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

(正确。思维与存在是整个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也不例外。只是它不再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理解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关注理论与实践、自然与必然。)

4、与谢林的“绝对理性”不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一种合逻辑的

理性精神。

(正确。黑格尔认为谢林的“绝对理性”陷入了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主张一切都要从理性和逻辑出来理解,“绝对精神”也应当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精神,这种逻辑不仅包括通常的形式逻辑,而是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精神本质,是宇宙精神的必然规律。)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试析从洛克经验论发展到休谟怀疑论的逻辑必然性。

(洛克所提出的“白板说”将一切知识的来源都归于经验,同时又将“复杂观念”和“第二性质”的原因归于心灵,实质上承认了心灵具有先天知识能力或知识形式,并且在经验之外独断地设定形而上学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明显暴露出经验论哲学自身隐含的逻辑矛盾。贝克莱否定了他的物质实体却保留了精神实体。休谟则彻底否定了一切实体,进而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取消了经验论的认识论意义,从而在将经验论贯彻到底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2、论述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内在矛盾。

(康德认为认识的基础是判断,判断分为先天分析判断,其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后天综合判断,即一切偶然经验性的判断;以及先天综合判断,既具有先天必然性又能够扩充人类的

知识。其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则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具体分为四个问题,即:“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由先验感性论回答;“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由先验方法论回答。与之对应,他所理解的人类知识结构被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理性又分为消极的辩证法和积极的方法论,后者是向实践理性的过渡。康德认识论的内在矛盾是由于严格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试图通过隔离的方式限制理性本身,以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性即辩证法,正好暴露出辩证法是理性的本质属性。)

B卷

武汉大学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哲学史”(下)

2003级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任课教师:赵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白板说

(洛克在批判天赋观念的基础上,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明确表述为“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即所谓的“白板说”。)

2、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方法,发现“我在怀疑”本身,即作为一个思想主体的“我”存在这个事实是不可怀疑的,是为其哲学的第一原理,构成其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根基。)

3、泛神论

(斯宾诺莎认为神是唯一的实体,而这个唯一的实体同时也就是自然。神内在于自然之中,自然万物都是神性的具体表现。)

4、二律背反

(康德认为,如果离开经验来对世界整体作形而上学上的推断,理性派和经验派的独断论者都可以从各自立场出发,运用同样的知性范畴得出截然相反,而又各自言之成理的结论,从而陷入于“二律背反”即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之中。)

5、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本身是绝对的实体,同时本身又是能动的主体,拥有自身运动的内在根据,从而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比较完满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贝克莱把经验论原则推向极端,从而否定了一切实体的存在。

(错误。贝克莱只是否定了不可感知的“物质实体”,但他并没有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而是肯定了同样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

2、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是通过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错误。莱布尼茨认为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影响是流俗哲学的看法,而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一次性地设定了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使得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在保持封闭的同时能够和谐共处于有秩序的世界图景之中。)

3、康德哲学中的“自我”和“自在之物”都是经验性的实体。

(错误。康德哲学中的“自我”只是思想的逻辑前提,即一个“主词”而非主体;“自在之物”同样也是逻辑上的设定和限制,是经验的前提和来源而非对象。)

4、在黑格尔的“历史的与逻辑的相一致”的原则中,逻辑的东西总是在先的。

(错误。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认为历史上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的逻辑推演次序是相同的,历史发展就是逻辑体系的形成过程,而全部哲学史展示了最后出现的最完备的哲学的内部逻辑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上的东西有时候是最后才实现的。)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简述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在身心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笛卡尔为了解决心物二元论的理论困难,提出了身心交感说,认为人的身体与心灵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相互作用,使人成为物质与精神实体的结合,同时也与这种二元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马勒伯朗士提出偶因论,试图在坚持心物二元论的前提下用上帝的即时干预来说明心物之间的协调;斯宾诺莎则将笛卡尔的二元论改造为一元论的泛神论,把上帝与自然直接等同起来,用身心平行论来解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莱布尼茨通过前定和谐理论,在身心平行的前提下认为上帝的一次性创造就设定了身心之间的协调一致。)

2、试论德国古典哲学中矛盾思想的发展。

(康德将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即“二律背反”看作是对人类理性的警告,试图通过对理性的限制来回避矛盾,避免理性的僭越;费希特的知识学基本原理构成一个“正、反、合”的命题系统,将辩证法的灵魂注入康德的三分法和二律背反;谢林利用排斥一切差别的“绝对”概念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用“天意”统一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黑格尔将对立和矛盾理解为一个从差异向同一回复的过程,认为矛盾是同一个东西自己与自己对立,即形式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以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恰好是万物的充分根据和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A卷 武汉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西方哲学史(上) (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 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根本否定。 (正确。普罗泰戈拉的这种相对主义认为个人自身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与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等超感觉概念来否定现象世界的思路是针锋相对的。)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密的机械论。 (错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然而这种机械论本身却并不严密,其绝对必然性自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偶然性,而且原子的运动也要由外在的推动决定,这样就在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上留下了空档。) 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思想的抽象物。 (错误。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具体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抽象的种属概念即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的。)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要害就在于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 (错误。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才是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而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则以经验的证据为出发点,从有限的存在上升到无限的存在。只是这一论证隐含着的先验原则仍然只能付诸信仰而已。)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真理与意见 (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则是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并不是无知。)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 唯名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唯名论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三表法 (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在收集相关感性材料步骤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分别通过“本质或具有表”、“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以及“程度表”或“比较表”来列举有关例证,再以分析比较和排除对其进行归纳。)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各种本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又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质料与形式共同构成个别事实,因此它们都是实体,而形式由于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此比无定形的质料更称得上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同时,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由此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从“纯质料”即“非存在”到“纯形式”即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的统一序列。) 2、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 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 (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

一大学教案

一、《大学》教案 一、《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三纲”“八目”基本知识, 2、了解《大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二)能力目标 1、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3、理解《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分析“八目”的基本含义 2、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大学 1、导语: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着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 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国学”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学科分: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思想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着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着作“四书五经” 3、国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以历史经验为鉴而资治:多取《尚书》《春秋》三传制典修仪多取: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课后思考题

西哲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战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战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在以往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反映企业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方面的职能管理的理论发展较快,而反映企业全面的、战略性和方向性的整合性管理理论则显得比较落后。企业管理技术系统在美国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长期计划、60年代的战略规划之后,直到70年代顺应时代要求才告诞生战略管理。因此,美国是战略管理研究的发源地也是领头羊,战略管理理论基础雄厚,发展脉络清晰,渗透领域广泛:产业战略、联盟战略、制度战略以及知识战略。而我国的战略管理研究还处于基础和学习阶段,尤其在本土企业案例研究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1、科研工作者缺乏“出野外”的精神,对于企业的研究不够深入。2、对于研究过于注重方法论而忽视了从本质的层面上去研究。3、中国的案例研究水平仍落后与发达国家。我国管理学术界同样面临如何推进我国管理科学化进程、提升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水平、构建我国管理学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任务。二选择匹兹堡大学商学院原因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在美国学界的声望颇高;匹兹堡大学是美洲大学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简称AAU〉的成员学校之一。AAU的成员是由美国、加拿大共63个顶尖的研究机构所组成的联盟团体,在北美洲学界享有

极高的声誉。而匹兹堡大学的人文学科,在AAU之中更有龙头的地位。凯兹商学院〈Joseph M. Katz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也被列名为全美前50名的商学院。其次,凯兹商学院的信息管理水平在全美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攻读战略管理博士期间可以同时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和数据 分析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管理学术研究方面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不足。再次,匹兹堡大学是一个国际化背景很突出的学校,比较欢迎国际留学生的加入。与武汉大学经管院有较多的合作和交流项目。三完成博士学位的可行性分析及学习计划在武汉大学经管院攻读硕士期间,本人是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有较多的研究经历:(1)《公司治理》第二版,Kenneth A. Kim 和John R. Nofsinger,2008年11月出版,译者之一;(2)《价值链研究白皮书》,Kapinsky and Morris,第二部分译者;(3)国家自科项目“关于‘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升级策略研究”课题号:70772046负责人:谭力文研究小组成员,参与每周课题讨论,负责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价值链升级策略研究;(4)国家社科项目研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评价与升级模型”课题号:07CJY009负责人:刘林青研究小组成员,负责组织每周课题讨论,邀请课题相关教授进行论文探讨,研究成果:“武汉市汽车产业价值链升级战略研究”;(5)教育部规划项

武汉大学管理学期末试卷(包括参考答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2008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1、管理: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2、激励: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3、计划:对未来行动的安排。它包括明确组织的目标、考核的指标,实现目标的手段选择、战略制定以及进度安排 等。 4、控制: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 二、判断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判断正确1分,对自己判断进行正确的解释2分。注意:不管判断是否, 都必须对自己判断的结论进行解释。) 1、由于西蒙认为,决策的标准是满意,因此,在决策工作中就不存在决策的优劣与好坏之分了。 错!决策的满意是西蒙教授根据决策主客观条件的有限性所作出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决策中就没有优劣和好坏的标准。 2、在控制环节中,由于前馈控制可以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因此能够有效地防范工作中可能出 现的各类问题,而被管理人员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控制方法。 错!前馈控制由于以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因此能够有效地防范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具有控制的有效性,但任何事情的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不能完全在事先作出预测与判断,所以三种控制方法都有其独自的有效性,互相补充才能正真实现有效的控制。 3、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把人的行为描述为:B=f(P?E)这样的函数式。这表明:人的行为往往是其个性特点和经 济目标追求的函数。 错!勒温所描述的的函数式中,E是指environment,环境,而不是economic。 4、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好组织的成员,使其听从和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 错!管理好组织的成员不错,但仅为“听从”和“服从”是不对的,这违背了管理的基本原则:双方共同的思想革命。 5、计划工作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对!计划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变化是计划制定的主要原则和思想。 6、由日籍美国人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是对人们人性的一种假设的理论。 错!大内提出的“Z理论”,是针对美国企业管理模式(A)与日本管理模式(J)的一种相互结合的模式。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6分,共24分) 1、泰罗往往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试分析,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答:该题可以在两个答案中选择一个作答:1、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双方在盈余管理上共同的思想革命;用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2、泰罗的四项管理原则:对个人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取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科学地挑选工人,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 一、名词解释 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 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 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 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

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二、简答题 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南开大学2015研] 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 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2)具体内容 ①孙中山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知、行范畴往往局限于对道德的体认和践履。 a.“知”是指运用科学或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 b.“行”是指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而具有近代认识论的特点。 ②孙中山将人类知行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为不知而行之时期,这一时期以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 b.为行而后知之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 c.为知而后行之时期,这一时期是科学昌明时代以“真知特识”指导实践。

武汉大学845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试题真题2004-2014、2019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历年考研真题 845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 2019(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 1.存在(巴门尼德) 2.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阿奎那) 3.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洛克) 4.人是机器(拉美利特) 5.自在与自为(萨特)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简述休谟关于两类知识的区分 3.简述早期维特根斯坦关于可说与不可说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试述康德的绝对命令学说 2.试述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评 2014(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2.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说” 3.霍布斯的“利维坦” 4.斯宾诺莎的“神即自然” 二、简述题 1.简述希腊化时期怀疑主义对感觉和理性的否定 2.简述对笛卡尔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理解 3.简述对莱布尼茨实体、属性和样式的理解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中世纪时实在论与唯名论的斗争及评析 2.康德对旧的形而上学批判,希望建立未来的形而上学,试论述康德论述的思路2013(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的“知识”和“意见” 2.古代怀疑论 3.亚里斯多德的实践智慧 4.莱布尼兹的“自然从不飞跃” 5.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6.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7.后结构主义 8.忘了 二、论述题 1.笛卡尔的第一原理和上帝存在的证明 2.康德的先验演绎 3.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 2012(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2.柏拉图的通种论 3.普罗提诺的太一说 4.我思故我在 5.贝莱克的存在即被感知 6.尼采的权力意志 7.思维经济原则 8.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论述题 1.比较康德的范畴论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2.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到谢林的同一哲学 3.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前结构和伽达默尔的前见论 2011(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四根说 2.光照说 3.利维坦 4.绝对精神 5.皮尔士确定信念的四个方法 6.尼采的超人学说 7.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步骤 二、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身心关系说的发展 2.评述康德的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及其解决 3.维特根斯坦的“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理论,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4.误解是一种理解吗?结合解释学相关理论回答 2010(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1、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几种境界呢?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划分这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觉解。什么是觉解?了解和自觉。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四、整体感知 (一)自然境界 首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自然境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生七嘴八舌)。 明确:自然境界的人处于一种蒙昧状态,板书:蒙昧。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试题

武汉大学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系别学号姓名考分 “西方哲学史”试卷 梳理和分析如下哲学文本中的思路和论证,并简要评价(2题,每题50分)。 1、“我早就注意到,为了实际行动,有时候需要采纳一些明知很不可靠的看法,把它们当成无可怀疑的看待,这是上面说过的。可是现在我的目的是专门寻求真理,我想做法就完全相反: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像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看看这样清洗之后我心里是不是还剩下一点东西完全无可怀疑。因此,既然感官有时欺骗我们,我就宁愿认定任何东西都不是感官让我们想像的那个样子。既然有些人推理的时候出错,连最简单的几何学问题都要弄乱,作出似是而非的推论,而我自己也跟别人一样难免弄错,那我就把自己曾经用于证明的那些理由统统抛弃,认为都是假的。最后我还考虑到,我们醒时心里的各种思想在睡着时也照样可以跑到心里来,而那时却没有一样是真的。既然如此,我也就下决心认定:那些曾经跑到我们心里来的东西也统统跟梦里的幻影一样不是真的。可是我马上就注意到:既然我因此宁愿认为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我那样想的时候,那个在想的我就必然应当是个东西。我发现,‘我思,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怀疑派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2、“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这一假定也许将更好地与所要求的可能性、即对对象的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相一致,这种知识应当在对象被给予我们之前就对对象有所断定。这里的情况与哥白尼的最初的观点是同样的,哥白尼在假定全部星体围绕观测者旋转时,对天体运动的解释已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了,于是他试着让观测者自己旋转,反倒让星体停留在静止之中,看看这样是否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在形而上学中,当涉及到对象的直观时,我们也能够以类似的方式来试验一下。如果直观必须依照对象的性状,那么我就看不出,我们如何能先天地对对象有所认识;但如果对象(作为感官的客体)必须依照我们直观能力的性状,那么我倒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可能性。但由于要使直观成为知识我就不能老是停留于它们之上,而必须把它们作为表象与某个作为对象的东西相关联,并通过那些表象来规定这个对象,所以我可能要么假定,我用来作出这种规定的那些概念也是依照该对象的,这样一来,我如何能先天地对它知道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就使我又陷入了同一个困境;要么,我就假定诸对象,或者这是一样的,诸对象(作为被给予的对象)唯一在其中得到认识的经验,是依照这些概念的,这样我马上就看到了一条更为简易的出路,因为经验本身就是知性所要求的一种认识方式,知性的规则必须是我还在对象被给予我之前因而先天地就在我心中作为前提了,这个规则被表达在先天的概念中,所以一切经验对象都必然依照这些概念且必须与它们相一致。……我们关于物先天地认识到的只是我们自己放进它里面去的东西。”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 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 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管理学期末试卷

河南财经学院期末考试卷 《管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首次提出人际关系论的实践依据来自于(B ) A、威尼斯兵工厂的建立 B、霍桑实验 C、流水线的创造 D、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的搬运生铁块实验 2、管理的首要职能是(A )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3、中国万里长城的建造体现了_______管理思想。(C ) A、分工 B、战略 C、组织 D、系统 4、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这种观点是(D ) A、道德的权利观 B、道德的功利观 C、公平理论道德观 D、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5、“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管理原理体现在(C ) A、职能型组织结构 B、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6、为了避免一些人在组织中逃避责任或滥用职权,必须坚持(A ) A、集中统一的原则 B、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C、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D、现权对等的原则 7、管理的核心是

A、建立组织机构 B、协调人力物力 C、协调人际关系 D、尽力减少支出 8、关于非正式组织的论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管理者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保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B、非正式组织是非法组织 C、非正式组织只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反作用 D、非正式组织不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 9、关于领导方式,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和管理方格论三者研究的共同出发点是(C ) A、研究关心领导职权与关心环境的关系 B、研究关心生产任务与关心环境的关系 C、研究关心生产任务与关心人的关系 D、研究关心领导职权与关心生产任务的关系 10、多数人干活都是为了满足其基本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鼓励他们去工作,这种观点源于(D) A、“复杂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经济人”假设 11、组织确定管理幅度最有效的方法是(C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随机制宜 D、不断调整 12、授权应遵循的原则是(C ) A、越级授权 B、以功授权 C、视能授权 D、随意授权 13、控制的基础是 A、职权 B、手段 C、职位 D、信息 14、通过提高主管人员的素质来进行控制,这种方式属于(B ) A、间接控制

现在企业战略管理

武汉大学土建学院2010学年度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模拟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A)2. 公司战略主要有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收缩战略。在三种战略中最重要的是。 A 发展战略 B稳定战略 C收缩战略 D 其它战略 ( A)3.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体称为企业的。 A外部环境 B 政治环境 C行业环境 D 内部环境 (B)4. 产业处于的特征有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产业特点、产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较多。 A 投入期 B 成长期 C 成熟期 D 衰退期 (D)5. 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其特征是: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A完全竞争 B垄断竞争 C寡头垄断 D 完全垄断 (B )6.市场营销学中,关于市场需求有这样一个公式: A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B市场需求= 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C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D市场需求= 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B )7. 一般来说,一种产品相近的可替代品越,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就越。 A多…小 B 多…大 C少…大 D 小…大 ()8. 两个或多个企业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并提高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可采用的策略。 A订立联盟 B游说 C讨价还价 D融合 (C )9. 目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组织规模的发展呈现“两极”趋势。 A 一极 B两极 C三极D 多极 (B )10. BCG矩阵的实质是为了通过业务的优化组合实现企业的。 A 资源平衡 B 利润增长 C 现金流量平衡 D 人力资源优化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1. 企业愿景:是企业对其前景所进行的广泛的、综合的和前瞻性的设想。即我们要成为什么?这是企业为自己制定的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它是用文字描绘的企业未来图景,它使人们产生对未来的向往,从而使人们团结在这个伟大的理想之下,集中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奋斗。愿景只描述对未来的展望,而不包括实现这些展望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2. 企业哲学:指企业为其经营活动所确立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此处的企业价值,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价值,即通常所说的“价值观”。准确地说,企业的价值是企业的选择倾向性,它表明的是企业看重什么、崇尚什么、鼓励和提倡什么。 3. 价值链:是企业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如设计、生产、营销、发运以及支持性活动等)的集合体,其核心是将企业的所有资源、价值活动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连接起来,以价值增值为目的,形成了一个简明而清晰的结构框架,使企业可以清晰认识到其自下而上相关各链条的重要意义。 4. 核心能力: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使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并获得较大利润的要素作用力,具体来说就是组织的集体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术以及如何将多种技术、市场资源和开发活动相结合的能力和知识。核心能力体现了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向,是决定企业战略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 5. 标杆管理:是指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从而进入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比较各个企业开展其价值链中一些基本的活动和职能的优劣程度。 6. 多元化战略 :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1.简述企业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 企业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它所规定的是企业的总体行为,它所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效果。虽然它必然包括企业的局部活动,但是,这些局部活动是作为总体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战略中出现的。

武汉大学管理学识记要点

武汉大学管理学识记要点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武汉大学《管理学》 ——识记要点 整理于2011年12月 第一编:总论 在组织中,为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以达到提高组织效果和效率的社会活动。其中的四个内涵:1目标是对未来的追求;2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之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的协调。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第一节:管理 第二节:管理者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 第二节:对西方管理思想演进的简单评述 第三章:中国的管理思想与21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展望 第一节:中国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21世纪管理思想展望 一、管理工作的特点: 1管理是一项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工作; 2管理的二重性; “在资本家手中,管理不仅是一种由协作劳动过程或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本身产生的特殊职能,而且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是建立在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基础上的一种职能。” 在实际过程中,一方面的管理工作会涉及各种经济资源的安排和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所有者和经营者,管理者和雇员,上级和下级等。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对管理理论性的描述,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的实践性的描述。科学性突出了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使用于任何组织、反应组织管理工作内在规律,并能知道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实践性突出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理论与方法,还要注意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的创新。 拥有这样特性的原因:管理是一本不精确的学科;管理是一本边缘性的学科。 二、凯兹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使用技术手段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是做什么和与事打交道的技能;人际技能——在组织目标取得的过程中与人共事的能力,是一件事怎么做和与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理解受环境影响组织复杂性的能力,是一件事为什么做和形成公司整体概念的技能。 技术技能是组织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要技能,人际技能是管理人员普遍应具有的技能,概念技能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要技能。 三、明茨伯格的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名义首脑、领导者、联络人),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人、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创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四、科学管理思想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主要的管理思想:A对操作工人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方法;B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C与工人们亲密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理去办;D资方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相等的。 (劳资双方思想态度上的两个转变:双方合作尽到生产最大盈利的责任,必须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2措施:对工具进行改革,如对钢铁产工人使用铁锹的改革;在工资制度上,突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在职能管理上,强调管理工作与劳动的分离。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1对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方案;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层结构;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已安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2 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武汉大学 李维武 本科

附件: 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 一级学科门类 二级学科门类 课程名称 学 校 负责人 层次 1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 李中华 本科 2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武汉大学 李维武 本科 3哲学 哲学类 逻辑学 西南大学 何向东 本科 4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 陈雨露 本科 5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家税收 厦门大学 杨斌 本科 6经济学 经济学类 货币金融学 西南财经大学 殷孟波 本科 7经济学 经济学类 政治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 程恩富 本科 8经济学 经济学类 计量经济学 西南财经大学 黎实 本科 9经济学 经济学类 政治经济学 山东大学 于良春 本科 10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学 南开大学 马君潞 本科 11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薛荣久 本科 12经济学 经济学类 贸易经济学 南京财经大学 徐从才 本科 13经济学 经济学类 运输经济学 北京交通大学 荣朝和 本科 14法学 法学类 诉讼证据法学 湘潭大学 廖永安 本科 15法学 法学类 法理学 武汉大学 汪习根 本科 16法学 法学类 经济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李昌麒 本科 17法学 法学类 民法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陈小君 本科 18法学 法学类 知识产权法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吴汉东 本科 19法学 法学类 国际商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沈四宝 本科 20法学 法学类 武装冲突法 西安政治学院 俞正山 本科

21法学 社会学类 民族与社会 北京大学 马戎 本科 22法学 政治学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二炮工程学院 朱松山 本科 23教育学 教育学类 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林崇德 本科 24教育学 教育学类 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 西南大学 赵伶俐 本科 25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育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 柳海民 本科 26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学理论与设计 浙江大学 盛群力 本科 27教育学 体育学类 排球 北京体育大学 葛春林 本科 28教育学 体育学类 竞技教育学 吉林体育学院 宋继新 本科 29教育学 体育学类 排球 福建师范大学 陈铁成 本科 30教育学 体育学类 大学体育 东南大学 陈瑜 本科 31教育学 体育学类 田径 首都体育学院 李鸿江 本科 32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 北京大学 黄必康 本科 33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语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王桂珍 本科 34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南京大学 王海啸 本科 35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综合英语 湘潭大学 文卫平 本科 36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东北大学 赵雯 本科 37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综合英语 华东师范大学 邹为诚 本科 38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 涂光晋 本科 39文学 艺术类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 王次炤本科 40文学 艺术类 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 西安美术学院 刘文西 本科 41文学 艺术类 声乐演唱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 周小燕 本科 42文学 艺术类 播音创作基础理论 中国传媒大学 张颂 本科 43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大学 温儒敏 本科 44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古代文学 南京大学 莫砺锋 本科 4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古代汉语 北京大学 蒋绍愚 本科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试卷

武汉大学1997—1998年第一学期“西方哲学史”试卷 (全校公选课)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西方的“哲学之父”是(),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家是()。 2.赫拉克利特把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叫做();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提出的著名命题是();而第一个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家是()。 3.古代原子论和理念论的代表分别是()和()。 4.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解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问题时,提出了()与()的理论。 5.在中世纪,提出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而提出“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则是()。 6.中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是围绕着()与()的关系问题进行的。 7.近代西欧经验论的创始人是(),他在()一书中系统地制定了经验归纳法和创立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学说;近代西欧唯理论的创始人是(),他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说。 8.洛克的主要哲学著作是(),他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说。 9.斯宾诺莎认为唯一的实体就是(),他同时又把它等同于神,他的这种世界观通常被称为()。 10.莱布尼兹创立了()的世界观理论体系,为了解决“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矛盾,他又提出了()的学说。 11.贝克莱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和“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把经验论推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的结论。 12.卢梭的主要著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 1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两个,一是笛卡尔“物理学”中的(),一是洛克的()。 14.康德的认识论思想集中表述在()一书中,康德认识论的出发点是()与()的二元对立,前者提供形式,后者提供内容,共同构成作为认识对象的()。 15.费希特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谢林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概念是()。 16.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它内部所包含的(),而绝对精神运动发展的形式则是()。 17.黑格尔“逻辑学”的起点是(),终点是()。 18.费尔巴哈把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基础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转化为“人”,他的哲学因此而被叫作()。 (说明:以下各题的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二、辨析题(每题判断正误1分,说明3分,三题共12分): 1.柏拉图认为,理念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的反映。 2.洛克认为,我们的所有知识或观念都是来源于感觉。 3.黑格尔哲学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就是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回忆说 我思故我在 自然神论 绝对命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