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宏观经济学整理课件

宏观经济学整理课件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表现为整个经济的波动。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其最高点称为顶峰。但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下降阶段也称为衰退,如果衰退严重则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但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转折点。以后又经济逐渐复苏进入上升阶段。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中周期(朱格拉周期):持续长度为9-10年的经济周期。

?短周期(基钦周期):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经济周期。

?长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持续长度为五六十年的经济周期。

?(三)经济周期的成因

?1、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

?(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危机具有周期性。马克思把危机的周期分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伴侣和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2、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

?乘数原理说明投资增加对实际GDP的影响,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实际GDP增加的倍数叫乘数。加速原理说明实际GDP增加对投资的影响,实际GDP的增长率所

引起的投资增长率的倍数称为加速数。这两个原理说明了投资与实际GDP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从而可以解释经济周期。

?凯恩斯主义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由于投资、消费、收入之间等变量的相互作用,经济的波动就是正常的、难免的。要改变或缓和经济波动程度,就要求助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一)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增长速度换档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1、增长速度换档期

?2012、2013年增速均为7.7%,是1999以来最低值,最近20年来“倒数第

二” 。

?2015年增长率进一步跌到6.9%,创25年来新低。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2012年内蒙古与全国主要经济指标

增速(%)比较

?2013年内蒙古与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2014年内蒙古与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2015年内蒙古与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怎样看待经济增速放缓趋势?

?增长放缓既有需求波动的短期因素,又有潜在增长率变化的作用。中国经济出

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经济增长的市场约束日益强化。

?低要素成本转向高要素成本,经济增长的成本约束日益强化。

?企业将面临趋于饱和的市场和不断上升的成本的双重压力。

?市场需求约束

?外需: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外需低贡献成为新常态。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发展环境更为复杂

?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2%,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也远远低

于年初预期10%的增速。

? 201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7.6%(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

7.3%)。尽管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但仍未完成全年8%的预期增长

目标。

? 2014年,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增长6.1% 。

? 2015年,我国进出口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8% 。

?内需动力仍然不足

?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投资增速开始

回落。

? 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6%,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

?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5.7%,比上年又回落3.9个百分点。

?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比上年又回落5.7个百分点。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传统消费热点趋于平稳(汽车,住房)。

?201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3%,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

?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同比增长13.1%,继续比上年回落1.2个

百分点。

?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同比增长12%,继续比上年回落1.1个百

分点

? 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同比增长10.7%,继续比上年回落1.3个

百分点。

?

?要素成本约束

?人口、资源、环境红利减弱甚或消失,高成本时代来临。

?劳动高成本

?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

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首次下降)。2014年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

? 2015末,16-59 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

人口的比重为66.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 。

?土地高成本

?资源高成本

?环境高成本

?技术高成本

?中国经济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

?2、结构调整阵痛期

?经济增速放缓本质上是因为传统的增长动力(“三大红利”)衰减。

?出口。“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

?人口。“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

弱”。

?资源环境。“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表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到了不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就难以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必须把经济的下行压力变成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把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

力、改革的红利叠加起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

?要付出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

?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与“三期叠加”判断一致

?总体上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关键在于正确应对,树立底线思维,从坏处准备,争取好的结果。

?(二)关于国家宏观政策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经济工作,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

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

?(一)宏观政策要稳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好经济工作,要“静观其变,平心

静气,小心翼翼”。

?

?“稳增长”不同于“保增长”,是保持平稳、合理增长,是使经济增长率、就业

水平等不突破下限、超出底线,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只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不轻易对宏观政策作大的调整。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市场继续释放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

?(二)微观政策要活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抓紧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各项政策,继续推

出新的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

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在全国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落实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及时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创造条件

使企业进行存量调整,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内生活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二是“主动做好政府该做的事”。

?把政府工作重点从过去冲在第一线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转向维护公平竞争市场

环境、制定标准、保护环境、支持创新、搞好公共服务等方面来。

?当好保安员

?当好裁判员

?当好监管员

?当好指导员

?当好服务员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

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三)社会政策要托底

?加强改善民生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

?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经过奋斗都有成功机会。

?通过政策“托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宏观、微观、社会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宏观政策稳定,市场主体才能稳定预

期,企业才能有序竞争。

?微观政策放活,才能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反过来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

?社会政策托底,就可以缓解社会压力,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为宏观经济“稳”

和微观经济“活”创造条件。

?产业政策要准

?改革政策要实

?新制度经济学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八九十年代形成高潮。

?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坎南、科斯、诺斯等,三位大师分获1987、1990、1993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制度经济学探讨制度的构成、起源、变迁、创新以及制度对人的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的转换和变迁过程。

?制度因为稀缺而重要。凝聚改革动力,重建改革共识,新制度经济学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特殊的应用价值。

?一、什么是制度

?(一)制度的内涵

?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行为规范.

?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制度的外延

1正式规则。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如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等。

2非正式规则。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包括习惯、习俗、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

3实施机制。包括自我实施(自律)、互相实施(监督)、第三方实施(一般是政府)

?二、为什么制度重要

?降低交易费用;

?为合作创造条件;

?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

?决定经济增长。

?(一)降低交易费用

? 1.生产和交易

?生产是指人与自然界之间发生关系的活动,交易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活动。

?经济活动=生产+交易。

?交易包括:买卖的交易(市场中平等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管理的交易(上下级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限额的交易(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2、交易费用

?为交易的达成和实现而发生的费用。包括获取交易对象信息、谈判、签约及监督契约实施等方面发生的费用。

?交易费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易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前者指交易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后者指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3、交易费用是制度的源泉

?经济制度可以减少交易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约束人的投机取巧倾向,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如合约降低购买商品的交易成本,股票交易所降低了企业筹资的交易费用等。?(二)为合作创造条件

?1、“囚徒困境”模型。

?揭示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即合作的必要性。即自私不等于自利,合作则能带来“双赢”和效率。

?“麻将思维”与“对调”意识。

?2、制度是多人社会中促成合作的行为规范或游戏规则,制度为合作创造条件。

(三)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外部性内在化)

?1、外部性

?经济主体的活动给他人造成的非市场性影响。可以分为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

?存在正外部性,说明社会收益>私人收益;存在负外部性,说明社会成本>私人成本,都会影响资源优化配置,

?2、制度使外部性内在化

?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从而提供激励;

?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从而提供约束。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能使人“弃恶从善”。

?(四)决定经济增长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制度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

?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制度的变迁是最根本的变迁。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主要是制度的差异。

?“由于缺少进入法律约束和其他制度化社会的机会,造成了现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诺斯,1990)。

?即使没有投入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单是制度创新也能带来经济增长。因为增加投入能带来经济增长,提高效率也能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创新能通过生产成本的节约实现效率,制度创新则会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效率。

?三、制度与发展的关系(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应用)

?(一)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最根本的制约是制度制约。

?(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决定性的因素是制度因素。

?(一)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最根本的制约是制度制约。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落实到制度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体制问题。

?为什么消费需求难以启动?

?

?为什么贫富差距难以缩小?

?个人所得税制度

?国民收入记录制度

?为什么“三农”问题久治不决?

?改变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给予平等的人权保障

?受教育的权利

?看病就医权利

?政治参与权利

?为什么一些干部不能“以人为本?”

?干部产生方式

?政绩评价体系

?为什么腐败问题难以遏制?

?关于教育、监督、制度并重的反腐思路

?建立和完善社会生活的基础制度

?(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决定性的因素是制度因素。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发展和转化要以有效的制度作保证。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但人才的涌现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人才环境为前提。

3.资金是第一推动力,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更重要。

?地区之间竞争的焦点,是制度环境的竞争。

?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增强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各个方面的创造力,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切实把制度创新、优化环境作为发挥后发优势、缩小地区差距、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

?一、市场失灵

(一)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二)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三)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失灵

?(一)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垄断

?形成垄断的最基本原因是进入限制。

?垄断分为:

?自然垄断(如规模经济要求和对资源的垄断性开采);

?技术垄断(专利);

?行政垄断(政府行政权力阻止介入,如对产业、金融、中介机构、精神产品的垄断)。

?垄断妨碍自由竞争,不利于消费者主权的实现,不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容易导致腐败。

?限制垄断

?自然垄断与垄断利润

?技术垄断与鼓励创新

?行政垄断与市场准入

?我国最重要的是反行政垄断。

?(一)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外部性

?外部性的含义:经济主体的活动给他人造成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外部性的分类:“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

?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无效率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社会收益=私人收益+外部收益

?个人决策原则:私人收益>私人成本

?社会决策原则:社会收益>社会成本

?校正外部性

1、经济措施:通过税收和补贴使外部性内在化。

2、行政措施。

3、法律措施。

4、自愿协商。

?(一)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公共物品

?特征:

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

?分类:

?纯粹公共物品

?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

?“搭便车”与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公共物品主要依靠政府提供

?(一)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不完全信息

?1、次品市场

?为什么一个用不长时间的车难以卖出好价钱?

?次品市场的特点:作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个体之间内在质量差异很大的同类产品,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为回避风险而降低或提

高价格,只可能把高质量的产品挤出市场。即“劣品驱逐优品”。

?如旧车市场、保险市场

?次品市场问题的解决

A. 产品标准化。

B . 了解交易者的情况,主要是信誉。

C.政府介入,分摊风险。

D.市场信号。学历不等于能力,但用处很大。

? 2.道德风险

?交易双方在达成协议时,由于只存在有限信息的一方不可能准确的监督另一方使其按协议办事,因而另一方在签约后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利益。

?典型的表现是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

?现代公司是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

?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委托人不可能对代理人时时、事事监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就可能侵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不被发现。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关键是建立激励机制。

?(二)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不能自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惟有政府担负起对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才能实现经济稳定。

?(三)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失灵

?市场的分化性,不能自动实现公平收入分配.

?市场机制框架内不能解决再分配问题,需要政府以财政手段来完成。

?二、政府职能

?资源配置

?稳定经济

?收入分配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第二讲总量平衡与调控

——宏观经济是怎样平衡的?

?国民经济均衡

?宏观经济调控

?一、国民经济均衡

?国民收入的大小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水平决定的。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总供给:总收入

?总需求:总支出

?(一)两部门经济国民经济的均衡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总供给=各种要素供给的总和=C+S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C+I

?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为总供给=总需求,即C+S=C+I,或S=I。

?(二)三部门经济国民经济的均衡

?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总供给=C+S+T

?总需求=C+I+G

?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C+S+T=C+I+G或S+T=I+G。据此可分析政府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三)四部门经济国民经济的均衡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C+S+T+M=C+I+G+X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

?政府可以视具体形势灵活调整以上变量进行宏观调控。

?二、宏观经济调控

?(一)宏观调控目标

?(二)宏观调控政策

?(一)宏观调控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

——一切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

失业;失业者是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想工作,而且正在找工作,但

现在仍没有工作的人。(联合国国际劳工局)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古典主义失业

?需求不足失业

?隐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增长1%,实际GDP增长率下降2.5%左右。

?物价稳定

——既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

?用物价指数来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是用一篮子固定物品与劳务不同时期的价格来表示 .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一篮子固定物品是消费品与劳务,所用的价格是零售价格。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一篮子固定物品是生产资料,所用的价格是批发价格。

?GDP平减指数:一篮子固定物品是所有物品与劳务,计算公式是:某一年名义GDP/某一年实际GDP 。

?经济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八九不离十”.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率.

?国际收支平衡

?外贸顺差大、外汇储备多一定是好事吗?

?(二)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第三讲经济增长与发展

——怎样理解经济发展的“快”与“好”?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国(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即GDP的增加。

? 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1)是个流量概念;

(2)度量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包括有形和无形产品的价值;

(4)核算的是市场价值。

? GDP与GNP

? GNP是指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 GNP以人口为统计标准,GDP以国境为统计标准。

? GNP= 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 GDP+净海外资产收入。

? GDP度量

(1)支出法(产品流动法):

GDP =C+I+G+X-M

(2)收入法(分配法):

GDP =Y= 折旧+劳动者报酬+政府税收+企业利润

(3)部门法(生产法):

GDP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GDP有缺陷,GDP很必要。

?增长和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增长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发展是指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既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包括经济素质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及成果的共享。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一方面,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另一方面,有增长又不一定有发展。

?二、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如何才能稳定增长?

?哪些因素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应不应该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

?经济增长率(G)=储蓄率(S)/资本-产量比率(C)

?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资本-产量比率(C)是不变的,因此储蓄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

?

?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和斯旺提出):强调经济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劳动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认为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和资本的比率和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肯德里克、丹尼森等人提出并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概念,进一步对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进行了定量分析。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产生的“新增长理论”,进一步把知识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得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中心的结论。

?诺斯等人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优于技术”,制度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

?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论”

?米香的“增长价值怀疑论”

?三、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和问题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和问题

?成就突出,问题也突出。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代价太大

?发展失衡

?资源环境代价

?精神文化代价

?发展失衡

?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

?经济社会之间

?民生问题凸显

?经济风险增大

?“欧非共同体”

?“三座大山”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时代的要求,实践的呼唤;经验的总结,认识的深化。

?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十八大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十八大提出“四个必须更加自觉”

?1、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发展,主题是发展。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而是鼓励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强调更好地发展。

?我国“三个没有变”:即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 2、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必须以人为价值核心与社会本位,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又要考虑子孙后代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从认识论意义上完整准确地把握它的主体内容和基本要求,还要从方法论意义上正确地领会和掌握它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努力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三)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持续健康”

?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

?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个立足点“:即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