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摘要: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深入分析得出了内蒙古各旗县之间不存在“资源诅咒”的结论,并以此现实问题为背景,讨论了内蒙古未落入“资源诅咒”效应的成因及预防途径。

关键词:资源诅咒;资源丰裕;荷兰病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75-01

“资源诅咒”的概念,最早由auty于1993年提出,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经济体。国内学者对“资源诅咒”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徐康宁、王剑(2006)以1995――2003年各省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资源诅咒”在省际层面上成立的结论。但就“资源诅咒”在各省内部是否成立,目前从事研究的人员还相当少,而这样的研究对与各省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又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下文笔者就以内蒙古为例,对自治区内部是否存在“资源诅咒”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一)内蒙古资源经济概况。“资源诅咒”产生有三个重要前提,即矿产资源富集、经济欠发达、处于经济转型期,而这些与内蒙古情况有诸多吻合。根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字,内蒙古拥有世界储量第一的稀土和亚洲最大的整装气田。不仅如此,内蒙古的煤炭、贵金属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但与此同时,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6年全年生产总值4790亿元,仅占全国的gdp总量的2.3%。内蒙古同时处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一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过程都难以避免的存在寻租和官员腐败。因此,内蒙古经济增长同样存在“资源诅咒”等问题困扰的可能性。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为了探究内蒙古自治区内部是否真的存在“资源诅咒”,我们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i=α+β?yi,1997+γperi+ωdi+πxi+ui

在回归中增加了虚拟变量d,用以表示一个旗县i所处的位置自然资源是否丰裕。具体地,我们考虑三种不同标准。首先,将样本中101个旗县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与当地人口比例这一相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认为自然资源丰裕,这样的旗县di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从而得到d1;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这一绝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这样得到d2;按照平均能源产量排名,位于排名前15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得到d3。我们试图通过虚拟变量d的设置来反映资源丰裕旗县对其他旗县的“溢出”效应。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所有方程中,d1、d2和d3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这意味着资源丰裕的旗县可能对其它旗县存在正的“溢出”效应。在不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的情况下,d2和d3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0.203和0.261。d1的估计系数为0.142,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加入初始条件、边境城市虚拟变量等控制变量时,d3的系数变得不显著了。但d2的估计系数是0.167,仍然在统计上显著,其p值为0.027。

(三)分析结论。尽管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与“资源诅咒”的前提假设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以上证据表明,内蒙古各旗县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而且资源丰裕的旗县对区内其他旗县可能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

二、内蒙古未陷入“资源诅咒”现象原因分析

(一)资源价格相对稳定。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广大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产品的价格往往受到发达国家的操纵,这就使得他们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并且加剧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而这种不公平价格待遇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在内蒙古内部并不存在。

(二)劳动力剩余。“资源诅咒”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荷兰病”效应。“荷兰病”是指由于采掘业急剧膨胀,导致传统制造业萎缩。“荷兰病”模型之所以不适用于内蒙古主要是该模型

假定各地区资本和劳动供给是固定的且充分就业。这样资源部门的繁荣将导致资本和劳动从农业和制造业转出,从而增加了这些部门的生产成本。但是,中国通常都具有劳动剩余,内蒙古也不例外,从而不能在这个方面影响经济发展。

(三)资源经济发展属于初级阶段。内蒙古的资源储量是近十年才开始被逐渐探明的,有很多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相对于山西等资源省份的开采程度而言,还未达到白热化。资源在开发的初期,一定会对经济产生很强的推动作用,而那些长期的负面影响还未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不提早预防,内蒙古也终将难逃“资源诅咒”的噩运。

三、如何避免“资源诅咒”陷阱

(一)改革现行“资派租”使用方式,建立有效透明的监督机制,提高“资源租”使用效率。如何使用资源税和转移支付等资源租是资源丰裕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大量的资源租被用于政府的消费性支出,效率低下。为了有效利用资源租,必须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建立严格的专向拨款审批制度。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出应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受益面最广的社会发展领域。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现代经济的发展受制于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先进程度,而人力资本才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体。为了逃避“资源诅咒”,资源丰裕的地区必须加强人力资本的培养,以加快科技创新带动人力资源提升,以优厚待遇吸引人才,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

(三)放缓资源开发。放缓资源丰裕地区的资源开发,把自然资源留在地下。表面上看,这一建议有些极端,但对资源丰的地区而言,由于产业单一化,集中于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将使得本地经济变得更加脆弱。资源开发项目的放缓可能使得一个地区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能力调节伴随而来的收入流。相应的,由荷兰病所带来的资源转移效应和挤出效应也会变得轻微。特别是目前我国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水平相对落后,政府应当采取断然措施,控制资源产量的增长速度和供应节拍。

内蒙古的大草原风情

青青草原,源于你无尽爱 ——寻觅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源泉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人们总会不自觉的想起那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古歌谣。从此,在人们的心中,青青草原就成了内蒙古的代名词。 而当我们放身于这片绿的外沿时,望着这片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我们难免会发出一声疑问,这样的绿是源自何方呢?经我们调查了解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形成不仅得益于天然的气候、地质地理等条件,还包括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 从气候方面看: 首先,内蒙古大草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主要位于北纬40—45度之间,所以内蒙古大草原日照充分,并且全年的太阳辐射量从内蒙古的东北方向逐渐向西南方向递增,在这种条件下,内蒙古年平均日照时数基本在3400小时以上。而充足的日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更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充足的日照,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别适合独特的饲草类的植物,,尤其是羊草、野黑麦、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是著名的优良牧草,富有奶牛、牧羊等牲畜所需的营养物质,这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在大草原上形成了一条丰富自然的植被食物链。 其次,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非常显著,大部地区的气温的极差普遍为65℃-85℃,而气温日较差年为13℃-16℃,是我国气

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而且内蒙古大草原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干物质的凝结,能够让草原植物生长得更绿,更加茂盛。 从地理位置方面看: 内蒙古大草原海拔虽然高达1000多米,但是地势起伏微缓,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都非常的充足,非常适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长,从而造就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 当地传承的生活习惯: 最初当人们提及内蒙古大草原,附带着总会有草原上的牛羊群、草原上的白带(河流)、草原上放牧的牧民等等,此类无不成为青青草原上一大靓丽的风景,为什么这些都与“草原”二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原因是内蒙古牧民都知道回归自然,让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和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也可以说这片绿是源于这些牧民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 另外,内蒙古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内蒙古大草原所赋予当地居民的经济价值就是这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富有奶牛、牧羊等牲畜所需的营养物质,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据数据显示,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占全国国土很大一部分,其中有效的天然牧场面积也十分广阔,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 这样天然的绿色宝藏就使得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源泉就由此而源远流长。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5-2016学年度 第一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内蒙古草原资料

内蒙古草原资料 内蒙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位置: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北部并与俄罗斯和蒙古相邻。 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我国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 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 锡林郭勒大草原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乌兰察布大草原乌兰察布大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四周,交通十分便利。有许多大型度假村和旅游中心,其中格根塔拉是我区规模最大的草原旅游点。 鄂尔多斯大草原鄂尔多斯大草原属半荒漠草原,响沙湾是游人滑沙、乘骆驼游沙漠的好地方。这里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墓而驰名。鄂尔多斯歌舞者衣着装饰华丽,这里的祭祀活动礼仪隆重,元代宫廷“诈马宴”非常独特。 阿拉善大草原阿拉善大草原为荒漠草原,中国最著名的“骆驼之乡”。在这里可乘骆驼深入沙漠,探访额济纳胡杨绿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尝烤驼峰、烤全羊。 内蒙古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煤、铁、稀土等,适合钢铁、电力、还有纺织等工业发展。

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摘要: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深入分析得出了内蒙古各旗县之间不存在“资源诅咒”的结论,并以此现实问题为背景,讨论了内蒙古未落入“资源诅咒”效应的成因及预防途径。 关键词:资源诅咒;资源丰裕;荷兰病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75-01 “资源诅咒”的概念,最早由auty于1993年提出,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经济体。国内学者对“资源诅咒”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徐康宁、王剑(2006)以1995――2003年各省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资源诅咒”在省际层面上成立的结论。但就“资源诅咒”在各省内部是否成立,目前从事研究的人员还相当少,而这样的研究对与各省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又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下文笔者就以内蒙古为例,对自治区内部是否存在“资源诅咒”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一)内蒙古资源经济概况。“资源诅咒”产生有三个重要前提,即矿产资源富集、经济欠发达、处于经济转型期,而这些与内蒙古情况有诸多吻合。根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字,内蒙古拥有世界储量第一的稀土和亚洲最大的整装气田。不仅如此,内蒙古的煤炭、贵金属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但与此同时,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6年全年生产总值4790亿元,仅占全国的gdp总量的2.3%。内蒙古同时处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一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过程都难以避免的存在寻租和官员腐败。因此,内蒙古经济增长同样存在“资源诅咒”等问题困扰的可能性。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为了探究内蒙古自治区内部是否真的存在“资源诅咒”,我们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i=α+β?yi,1997+γperi+ωdi+πxi+ui 在回归中增加了虚拟变量d,用以表示一个旗县i所处的位置自然资源是否丰裕。具体地,我们考虑三种不同标准。首先,将样本中101个旗县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与当地人口比例这一相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认为自然资源丰裕,这样的旗县di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从而得到d1;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这一绝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这样得到d2;按照平均能源产量排名,位于排名前15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得到d3。我们试图通过虚拟变量d的设置来反映资源丰裕旗县对其他旗县的“溢出”效应。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所有方程中,d1、d2和d3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这意味着资源丰裕的旗县可能对其它旗县存在正的“溢出”效应。在不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的情况下,d2和d3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0.203和0.261。d1的估计系数为0.142,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加入初始条件、边境城市虚拟变量等控制变量时,d3的系数变得不显著了。但d2的估计系数是0.167,仍然在统计上显著,其p值为0.027。 (三)分析结论。尽管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与“资源诅咒”的前提假设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以上证据表明,内蒙古各旗县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而且资源丰裕的旗县对区内其他旗县可能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 二、内蒙古未陷入“资源诅咒”现象原因分析 (一)资源价格相对稳定。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广大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产品的价格往往受到发达国家的操纵,这就使得他们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并且加剧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而这种不公平价格待遇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在内蒙古内部并不存在。 (二)劳动力剩余。“资源诅咒”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荷兰病”效应。“荷兰病”是指由于采掘业急剧膨胀,导致传统制造业萎缩。“荷兰病”模型之所以不适用于内蒙古主要是该模型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蒙古文化内涵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河北,也涉及南方草山。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虽有学者提及文化内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内涵具体开发内容、开发结构的研究。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发掘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并以此塑造内蒙古的人文形象,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2009-6-10)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 内政发[2009]50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煤炭资源是我区的战略性优势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科学配臵管理煤炭资源已成为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煤炭资源管理的政策要求,结合近年来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现就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煤炭资源配臵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配臵管理煤炭资源的原则。煤炭资源配臵必须符合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臵方案。 (二)坚持政府调控、市场调节、有偿使用的原则。煤炭资源和矿权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全区范围内统一管理设臵。 (三)坚持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的原则配臵管理煤炭资源。 (四)坚持以调整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为导向,重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

转化项目配臵煤炭资源的原则。严格控制向产能过剩的行业配臵煤炭资源。 (五)坚持整体布局、整装开发、集约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的原则。 (六)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严格遵循谁利用、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二、煤炭资源配臵的条件、标准与要求 (一)煤炭资源配臵的条件 1 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煤炭转化和综合利用项目。 2 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认, 一次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在40亿元以上的新建大型装备制造 和高新技术项目。个别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同行业领先的项目,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可适当降低有关条件。 3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的矿权。 4 自治区内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服务年限不足10年、职工安臵困难大、无接续资源的资源枯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重点煤炭企业。 5 资源整合中需要扩大周边不宜单独设臵采矿权区域的项目。 6 现已配臵的煤炭资源量超过项目实际需求的企业,新上 项目可先利用已配臵的煤炭资源。如果新上项目后续资源不足,可按有关规定另行配臵接续资源。

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012年2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F ebruar y 2012 第4期总第254期 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4T o tal N o .254 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X 陈红宇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从资源流失严重、投入相对不足、产业发展滞后、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非遗保护力度欠缺、人才匮乏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草原文化;保护;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G 12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4—0006—03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草原文化为根基,加快了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草原文化保护与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草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 造成草原文化资源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1 强势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土默特和蒙古贞地区,随着汉语的强势进入,许多年轻人只会讲汉族,而不会讲蒙古语。这种状况使在同一屋檐下的祖孙,语言交流上出现了隔阂,如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就会造成这些地域蒙古语的完全流失。再如:蒙古族胡尔沁和朝尔沁说书艺术,是蒙古贞地区传统艺术形式。它以神话传说、英雄史诗为题材,通过说书艺人用蒙古语说唱和音乐伴奏,将语言诗歌化,思维哲理化。并通过说书人的表情、唱腔、手势、体态的变化把民间格言、谚语、笑话融为一体,结合故事情节交错运用,以达到娱乐蒙古族群众的艺术效果。但随着这一地区蒙古语言的流失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的淡化,胡尔沁和朝尔沁说书艺术展示空间逐渐缩小,说书艺术传承人生存出现困难,很难将这一艺术传承下去,从而造成胡尔沁和朝尔沁说书艺术的流失。1.2 传播和开发中保护不当 例如:草原优秀文化资源被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业界开发和利用,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如意大利音乐家贾科莫?普契尼创作的著名歌剧《图兰朵》;北京麒麟公司制作的网络游戏《成吉思汗》;……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不完善,使内蒙古自治区在这些优秀作品产出中没有成为受益者,反成为买单者。1.3 城镇化的发展 例如:作为草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总是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城镇化的发展,使草原文化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各民族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地域性、多样性、活态性以及集体性都发生了变化,也使其传承性发生了变化,从而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速度。1.4 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模式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审美爱好和价值取向,从而造成草原文化资源的流失。例如:历史上草原民族是逐水草而游动的民族,交通工具主要是骑马。因此,衣着主要是着长袍、马靴和带着帽子。而且不同部落其帽子形状和长袍领口样式以及长袍衣边装饰也不同。但随着生活定居和交通工具的改变,以及人们对时尚的追求,原来的服饰文化已经流失,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本部落特有的服饰,民族服饰只有在节庆和婚礼中才能看到,而且很难区分出各部落之间的不同。2 投入相对不足 投入相对不足,依然是制约草原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2.1 从政府对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 近年来虽有所增加,但与发达省区相比投入仍显相对不足。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是0.42%、0.49%、0.45%、0.51%,同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相比,差距很大,同云南、宁夏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100个旗县图书馆中有57个无购书经费,全区人均图书藏有量仅为0.36册,人均购书费为0.4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1元。农村牧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3.4元,是全区平均水平的7.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左右[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文化产业投入增幅较大,居全国第九。这也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生产力指数和驱动力指数有所提升。但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底子薄,欠账多,文化服务成本高等,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率很难在短时期见效。再加上政府对文化产业财政资助力度明显不够,政府直接向文化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较少,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2.2 从金融机构来看,融资非常艰难 一方面,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产业融资的许多先决条件难以具备。金融机构传统的融资做法是以抵押担保为先决条件,而文化产业多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的主要是知识产权、名牌价值等无形资产,没有实物资产进行抵押和担保。 ? 6?X 收稿日期:2011-12-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边疆课题前期成果。 作者简介:刘红宇,女,大学本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论文提要) 孙兆文王亚男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生产方式塑造了草原文化和牧民的精神气质。没有草原生态环境,就没有游牧生产方式,也就没有草原文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草原文化的根基。在开发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这不仅是继承、繁荣和发展草原文化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内蒙古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发展工农牧业生产和改善群众生活的需要。 如果说孕育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第一水塔,那么作为华北、东北诸多河流如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永定河发源和上游流经地区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则应被看作中国的第二水塔。保护好林草植被有利于充分发挥内蒙古高原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因而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又是构筑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蒙古草原,干旱少雨,大风天气多,土壤构成多为栗钙土和风沙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开发中特别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第一,工程建设中要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建厂、筑路、规划城镇建设时,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少占用草场、林地和耕地;对于破坏了的植被要及时修整和恢复;采掘区抽出的疏干水不得污染河流、湖泊水体;剩离土和粉煤灰回填采空区灌上疏干水用以恢复植被;煤矸石要用于发电和制砖。第二,推进工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污染,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拒绝引进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第三,推进农牧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生态农牧业,就是要实行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维持土壤肥力,保持牧业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牧草生长量与牲畜用草量大体相适应,对退化、沙化的草场要有计划地实行休牧、禁牧,以利于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林业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实行农牧林结合。第四,有计划地发展生态旅游。内蒙古有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兴安岭森林,浩瀚的沙漠,诸多河流湖泊温泉,各类风光独特的自然保护区,还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绚丽

资源诅咒与荷兰病

资源诅咒概述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所谓“资源诅咒”是指从长期的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而要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许多;尽管资源丰裕国家可能会由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又会陷入停滞状态,丰裕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赢者的诅咒”(winner’s curse)。 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究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诸种因素和条件,即增长的源泉问题。自然资源或自然禀赋、物质资本、技术进步、公共秩序与法律乃至信念和价值观,相继被揭示出来并置于突出的地位。其中,自然资源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品,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通常蕴含了更大的发展潜力。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自然资源的确对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初始积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快速工业化与其丰裕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 20 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增长陷阱的事实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深思。经验数据显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来看,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国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期却下降了1.3%。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四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人均GNP年增速达到4%(1970—1998),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00)。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我们也能发现非常相似的情况。资源诅咒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的内生增长理论对于索洛增长理论的“趋同过程”和“赶超假说”提出了质疑,大量的实证研究开始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一些经济学家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却令人失望,开始探求其中原因。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 他们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测算自1970—1989年这些国家GDP的年增长率,结果发现仅有两个资源丰裕型国家年增长速度超过2%。回归检验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型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出口占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1%。即使将更多的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比如制度安排、区域效果、价格波动性等,负相关性依然存在。 资源诅咒产生的理论观点[1] 一、非制度安排观点 (一)人力资本观点

内蒙古煤炭市场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市场分析 一: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疆域辽阔,土地富饶,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截至2010年,内蒙古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达到7323亿吨,居全国第一位。探明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的煤田有五个,主要有东胜煤田(探明储量927.7多亿吨)、准格尔煤田(探明储量259亿吨)、伊敏煤田(探明储量126亿吨)、霍林河煤田(探明储量131亿吨)、胜利煤田(探明储量158亿吨);储量大于50亿吨的煤田有白彦花、乌尼特、白音乌拉、扎赉诺尔、大雁、平庄、乌海、石拐、陈巴尔虎和呼和诺尔煤田。 二、内蒙古煤矿分布及归属 1、分布:内蒙古的地下矿藏富集,特别是煤炭处于国内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全区118万平方公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全区101个旗县区中,有67个旗县区储存煤炭资源。全区累计探明的保有储量为2317.1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2%。其中,分布在四个盟市的六大煤田,即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锡林郭勒盟的白音华煤田、胜利煤田,呼伦贝尔市的陈旗煤田,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田,探明储量就达1800

亿吨,占全区探明储量的80%。 主要盟市矿产资源分布为: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准格尔、东胜两大煤田的资源储量突破1000亿吨,约占全区煤炭资源总量的53%,且煤质优良,可作动力用煤和化工用煤。乌海-阿拉善东部焦煤是本地区的重要优势矿产,其中乌海、阿拉善盟焦煤的资源储量约占全区的60%以上。锡林郭勒煤炭也是区内重要优势资源,探明储量1000多亿吨,已发现资源储量大于100亿吨的煤田5处,即胜利、白音华、五间房、巴棋北和巴彦呼硕。赤峰-通辽地区煤炭资源具一定优势,煤炭约占全区6%,现有赤峰元宝山煤田、通辽霍林河煤田。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区14%,现有伊敏煤田、扎赉诺尔煤田、大雁煤田、宝日希勒煤田。巴彦淖尔、包头地区也有一些煤炭资源。 内蒙古煤炭种类比较齐全,东胜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无烟煤,以质优著称于世。内蒙古煤炭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资源分布广、总量多;二是种类齐全、品质优良,以低变质烟煤和褐煤为主,低硫优质煤占总储量的70%,低灰、低硫烟煤又占优质煤的60%;三是煤层埋藏浅、厚煤层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层位稳定、煤田规模大、易开采。 2、归属:现有煤矿501家。煤矿平均单产由原来的14万吨提高到了目前的100万吨以上,要求产能在30万吨以下

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的经济现象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过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我们的国家十分富有,但人民却很贫困”。从 17世纪的西班牙,到19和20世纪的俄罗斯,再到二战后的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一些海湾产油国等,这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缓慢(Sachs and Warner,1997)。相反,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 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瑞士、日本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的NIE(New Industry Economics,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却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人们有理由怀疑,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否造成对经济增长的“诅咒”? “资源诅咒”的国内外发展 “资源诅咒”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Auty(1993)的《丰富的资源与经济增长》,其基本涵义为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反而比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慢。然而,“资源诅咒”的思想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出现了。Prebisch 和 Singer 通过实证分析,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解释资源出口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他们发现,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在面临不断贸易恶化的状况时,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取更多的工业品,从而大量贸易利益为发达国家所占有。这一思想被称为“普雷维什——辛格假说”。 经济学家对于“资源诅咒”的解释虽多样化,但概括而言,“资源诅咒”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在于丰裕的自然资源通过某种机制“挤出”了其它生产性的组织或经济活动。 日本学者Matsuyama(1992)将整个经济分成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由于制造业具有“干中学”的性质,如果一国中的制造业被更多体现资源优势的初级产业所挤出,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就会下降。 Sachs 和 Warner(1995,1997,1999,2001)提出了“荷兰病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在荷兰病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有三个部门:可贸易的自然资源部门、可贸易的非自然资源部门以及不可贸易的部门,从而建立了Sachs-Warner模型(简称S-W模型),并成为“资源诅咒”理论研究的主流模型。该模型认为:自然资源禀赋越大,对不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分配给制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负责草原监督管理具体工作。下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接受上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监督和指导。 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公安、工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草原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草原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承包经营 第五条在草原承包经营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草原承包经营权,允许其依法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草原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依法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草原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草原时,承包方在承包草原上投资,建设畜牧业生产设施、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第六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草原。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草原等特殊情形确需对个别农牧户承包的草原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和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 下列草原可以用于调整: (一)集体经济组织预留的机动草原; (二)发包方依法收回的草原; (三)承包方自愿交回的草原;

草原文化定义及特征

草原文化是推动内蒙古巨型企业成长的人文密码。 草原文化深远地影响和熏陶着内蒙古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文化。内蒙古企业的成长壮大是草原文化在经济领域的积极体现,是草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文明合乎中国国情的、部分实现一次次完美对接。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正是因为草原文化多元、开放、包容、发展的特质,才使内蒙古巨型企业在传统产业获得现代性方面成为可能。 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自由、崇拜英雄、倡导刚健有为,这些积极因素是巨型企业健康成长的催化剂。随着内蒙古现代企业的崛起,草原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一种重要形式。 而伊利、蒙牛、永业等企业深受开放包容的草原文化影响,最终创造了品牌效应,实现了国际接轨,完成了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在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作为内蒙古企业的杰出代表,伊利开放,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对接;蒙牛进取,实现了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永业创造,实现了与科技、管理和组织创新的对接。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而且具有独特的精神禀赋。它是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草原文化的这种基本精神,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概括以下四点: 1、开拓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经·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 3、自由开放精神。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他们来说,自由开放早已不再是纯粹的精神王国的至上原则,而是人们在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中践行的对象。由于草原民族把践行自由开放的精神融入其民族性格和气质之中,因而在他们那里,自由是那样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完全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这是草原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最具个性的地方之一。 4、崇信重义精神。崇信重义既是草原民族的行为准则,也是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草原民族以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荣,以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耻,为追求这一崇尚的价值目标,他们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因此,守信讲义历来被认为是草原民族最优秀的民族禀性之一,也是草原文化始终高扬的精神旗帜。 2、英雄乐观精神。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这一点,在草原民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很多史籍描写草原民族“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因此不难看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改革的总体规划,内蒙古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提出创建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构想。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壮大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大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标准,国家统计局利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各省市区2004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等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54亿元,从业人员11.1万,资产总额78.1亿元,全年营业收入85.7亿元。从增加值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内蒙古GDP的1.07%,与全国2.15%的平均比重比较,低1.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高达6.37%;最低的是河北省为0.89%。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比重维系在1.0-2.0%之间。 根据有关数据和现有的情况汇集,初步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文化产业总体上呈逐步加快趋势 初步测算,200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实现增加值41亿元,比2004年增加8.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5%,较之上年略有下降。比重下降的原因在内蒙古GDP的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仍是第二产业,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敌不过第二产业。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不断加大。2001―2005年内蒙古平均每人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为548元、679元、770元、859元和969元;农牧民为214元、230元、256元、292元和309元,呈逐步上升并继续扩大趋势。 (二)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 内蒙古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些年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物、文学、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族的地上地下文物古迹遍布内蒙古,馆藏文物和散布各地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首屈一指,现已发现各种文化遗存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及其西部地区煤炭铁路运输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及其西部地区煤炭铁路运输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及其西部地区货运铁路运输简介 一、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总体情况 1、 煤炭资源丰富: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现探明煤炭储量7323亿吨,居全国第1位,远景预测煤炭储量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2位。 2、 煤炭资源分布集中:煤炭资源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以鄂尔多斯市为主的低变质烟煤区域;二是蒙东地区的褐煤区域。 3、 煤种以动力煤为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煤炭探明储量中,低变质烟煤占53%,褐煤占45%。而炼焦煤仅占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桌子山煤田和乌达煤田。 4、 全国尚未探明煤炭预测地质储量统计表: 全国(亿吨) 内蒙古(亿吨) 内蒙古占比总量 455211225026.91%褐煤 1903175392.12%低变质烟煤24215900437.18%气煤 9392107911.49%焦煤 1957 364 18.60% 尚未探明煤炭预测地质储量 二、 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分布及简介 1、 主要煤田的分布图

2、主要煤田简介 煤田探明储量(亿 吨) 主要煤种分布地区 大雁煤田36褐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西南 呼山煤田23褐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左旗交界处伊敏煤田48褐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 扎赉诺尔煤田83褐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 白音华煤田140褐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 胜利煤田214褐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 霍林河煤田131褐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 元宝山煤田16褐煤赤峰市 桌子山煤田29肥煤和焦煤为主乌海市与鄂尔多斯市交界处 准格尔煤田253长焰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神府东胜煤田2236不粘煤为主,低硫低灰,发 热量高,属优质的动力煤 陕北的神木,府谷,榆林,横山,靖边一带向 北延伸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 三、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简介 1、鄂尔多斯市是我国第一大产煤地区,面积86752平方公里,市域 面积70%含煤,现已查明并在国家能源局备案的煤炭探明储量4300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大家谈】 浅谈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敖特根巴雅尔 (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文章从内蒙古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学术界的文化行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谈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178-01 1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在“十一五”前就及时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决策,把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开创性地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加大文化财政投人,加速文化基础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使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民族文化事业充满无限生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提出并实施文化建设的“九大工程”,具体阐明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进入“十一五”之后,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理论先导、规划预案、项目跟进的基本思路,再次提出以实施“九个一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为切入点,全区上下一起抓、一起落实、一起考核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努力加大文化财政投人,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相关政策的支持、有效措施的采取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全区各地重点文化工程、大型文化设施以及各项民族文化事业,以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和速度迅速崛起。目前,“九大工程”和“九个一批”任务正在逐一变成现实,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 2学术界的文化行动 2011年,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学术和文化建设工程,形成思想武装的架构和理论先导的声势,论证了草原文化是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产业化的后发优势,使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具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草原文化地位、特征与精神的基本认定,以及对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所进行的一系列高端策划、系统规划与文化创意,不仅为全区各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得以迅速传播与彰显,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最具内涵的文化名片已享誉国内外。 3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2年,自治区投资1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建设工程就有50多项。一大批具有文化展示、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化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地标建成并投人使用,成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里程碑。特别是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区博物馆从原有的十几座发展到现在的50座。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居委会)的五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与此同时,自治区全面整合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着力扶持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积极鼓励出名作、塑名剧、创名牌、推名人,使一大批独具风范的草原文化品牌诞生,并走出草原、享誉全国、蜚声世界。 以保护为先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下大力气夯实文化资源的转化基础,永续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价值,彻底杜绝因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片面性利用、建设性破坏、垄断性牟利所导致的糟蹋、浪费、闲置甚至毁灭文化资源的不良现象。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加强现有物质和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蒙古族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少民族”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加强革命文物、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化开发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通过维护和管理,实现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充实、改造和提升,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普查、完 871内蒙古水利2013年第1期(总第14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