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3612采购环境20170415自考真题

03612采购环境20170415自考真题

03612采购环境20170415自考真题
03612采购环境20170415自考真题

03612江苏自考2017年4月15日采购环境考试真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略。。。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5题,每题1分,共计5分。

21、私营部门所需资金来源于投资、收入以及▲。

22、如果商品的需求数量对收取的价格相对不敏感,则商品被描述为▲。

23、道德环境包括一系列与社会责任感和▲相关的问题。

24、习惯法和衡平法归类在▲法的名义下。

25、非盈利机构旨在提高公共、社会和▲服务。

三、名词解释: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

26、品牌定位。

27、进入障碍。

28、贸易集团。

29、PEST。

30、社会经济阶层。

四、简答题:5题,每题5分,共计25分。

31、简述创新的供应链方法。

32、简述自然环境因素对采购活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33、试列出5种环保监管的工具。

34、简述电子采购的工具。

35、简述霍夫施泰德提出的国家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

五、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36、试述完全竞争对于采购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难点。

37、列举三种当前的人口趋势并阐述它们对采购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15分

情景。。。。

问题:

(1)在与供应商关系方面,公共部门采购与私营部门采购有哪些区别?

(2)法规关于公共部门的供应源搜寻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3)根据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买方在什么情况下力量最强大?请结合本案例进行分析。

最新00228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2014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一般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D 】p50 A.原生环境问题 B.生态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次生环境问题 2.“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出自【 A 】P57 A.西周的《代崇令》 B.秦朝的《田律》 C.韩非子的《内储说上》 D.荀况的《王制》 3.环境保护组织一般指由公民依法自发成立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社会团体,也称【 D 】P77 A.政府性机构 B.非盈利性社会团体 C.准政府组织 D.非政府环境组织 4.1968 年,萨克斯教授出版了《保卫环境-公民行动战略》一书,首次提出了【 B 】P78 A.“消洁生产机制”理论 B.“环境权”理论 C.“可持续发展”理论 D.“绿色消费”理论 5.依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标准主要包括两类,即污染物排放(控制) 标准和【A 】P116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基础标准 D.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6.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环境费制度具体表现为征收排污费制度和【C 】P132 A.环境受益费制度 B.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C.自然保护费制度 D.环境税制度 7.当前,我国对主要污染物或重点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的领域不包括【C 】P145 A.水污染防治 B.大气污染防治 C.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D.海洋污染防治 8.在我国.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行政机关是【B 】P165 A.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公安机关 C.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D.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 9.如果向海洋倾倒毒性大的物质,应当【 C 】P159 A.事先取得普通许可证 B.事先取得特别许可证 C.事先取得紧急许可证 D.倾倒在临时倾倒区 10.为解决诸如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我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A 】 A.《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B.《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C.《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D.《大气污染防治法》P146 11.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 】P183 A.市民甲发现有人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金丝猴,遂向野生动物部门举报 B.某高校野生动物研究专家乙,为了研究需要捕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C.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象毁坏了丙村村名种植的农作物,后该村村民决定人力驱逐,并打伤大象 D.某个体运输户为获得免费收入,为偷猎者运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藏羚羊的皮从丁市是到戊市 12.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外国人进入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 B 】P193 A.省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批准 B.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 C.省辖市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批准 D.省级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 13.根据我国2009 年12 月制定的《海岛保护法》,国家对海岛实行科学规划【 B 】P200 A.开发优先、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B.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C.利用优先、适度保护、永续开发的原则 D.开发优先、适度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14.我国地方政府收取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70%低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B 】P205 A.房地产开发 B.耕地开发 C.补贴财政开支的不足 D.耕地保护 15.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10 条的规定,石油、天然气勘查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 D 】P229 A.1 年 B.3 年 C.5 年 D.7 年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四)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学习本章,要求考生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依据,掌握各项原则的作用,了解其贯穿实施,尤其重点理解公众参与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等内容。本章为重点章节,多以选择、简答、论述的形式出现。考生应重点掌握并领会和运用,如: 【03、10单选、论述】 、 【04、10单选、多选】 、 【05、1论述】 、 【06、1单选】 、 【07、10单选】 、 【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 一、含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确定依据第一,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第二,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第二节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提出和发展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其具体内容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性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们简称之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含义和作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人类社会这五种增长趋势的起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真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环境的形成,可以将人类环境分成人工环境和() A.生物环境B.生活环境 C.自然环境D.生态环境 2.下列罪名中不属于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是() A.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渎职罪B.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罪 C.盗伐林木罪D.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3.狭义的环境问题也称次生环境问题,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 ()A.人文环境的破坏B.自然环境的破坏 C.大气质量水平的降低D.水体污染 4.我国的取水许可制度,不适用于 ....() A.直接从地下取水的用户B.直接从江河取水的用户 C.直接从湖泊取水的用户D.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 5.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和() A.以人类为中心B.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 C.以环境为中心D.以国家经济发展为中心 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其一份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是() A.《里约宣言》B.《21世纪议程》 C.《我们共同的未来》D.《斯德哥尔摩宣言》 7.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和() A.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B.以人为本 C.切实保护环境D.公众参与

8.环境法中的“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B.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同时验收 C.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同时建设D.同时投资、同时建设、同时验收 9.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中的经济刺激措施有财政援助、税收和() A.征收排污费B.低息贷款 C.征收超额排污费D.政府拨款 10.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和天然孳息与()A.自然添附B.继受取得 C.原始取得D.传来取得 11.在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主要是征收自然资源费和() A.排污费B.自然资源使用权出让金 C.自然资源承包费D.自然资源税 12.在环境法中首次使用“公害”一词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 C.日本D.英国 13.下列行为中,违反我国有关化学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是() A.押运员让朋友在装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舱里搭乘 B.小王向某化工专营店一次购买50克的危险化学物品 C.某五金仓库拒绝保管危险化学物品 D.因科研急需,小李将极少量危险化学品试剂快件托运给小王 14.某厂因事故向一湖泊排放污染物,造成该湖泊中的鱼苗全部死亡。渔民为此向该厂索赔,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可得利益和间接损失。其中可得利益是指()A.清除湖泊被污染的费用B.饲养鱼苗所付出的劳务 C.鱼苗成长后的预期收益D.购买鱼苗的费用 15.结合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来看,“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 A.导致水资源枯竭的现象B.导致水中含氧量减少的现象

自考本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案例及答案汇总 (以下是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整理后打字打出来的,对自考生很实用哦) 1、1991年7月,甲化工厂向乙化工厂签订供货合同,规定甲向乙提供工业用三氯化磷10吨。8月初,乙因故暂时停产,于是乙根据《经济合同法》第27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提出变更合同的履行期限,同时电告甲暂停发货。9月初,甲未征得乙同意即用汽车将货运至乙。乙先拒绝接收,后经双方协商,乙同意暂为保存,并介绍由丙运输公司负责卸车。以后,在卸车过程中由于甲未向丙运输公司交代卸车的必要规则,同时又由于丙运输公司装卸工操作不慎,造成装有三氯化磷的容器阀门断裂,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外泄,使周围6.2万余平方米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事发后,乙所在地市环保局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甲处以1.5万元的罚款,对丙运输公司处以5000元罚款。而甲对该处罚决定不服,认为:其一,事故主要是丙运输公司操作不慎造成的。应由其对事故负主要责任;其二,货已运抵乙市,货物所有权已转移给乙,再出事应由乙负全部责任;其三,甲厂属甲市管辖,即使处罚也应由甲市环保局做出,乙市环保局无权对甲厂进行处罚。于是甲市化工厂向乙市环保局所在地的乙市××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乙市环保局的处罚决定。 问:1、法院受理此案后,应当通知哪几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2、乙市环保局是否能够对甲做出行政处罚?为什么? 3、甲的理由能否成立?为什么? 答:1、由于本案属于行政诉讼案,最后的决定将涉及其他行政处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所以法院应当通知丙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而乙则与本案的行政处罚无关不应当通知其作为本案的第三人。 2、乙市环保局能够对甲做出行政处罚,因为,污染事故的发生地是在乙市,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地方环保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权,所以乙市环保局对该事故的处理具有法定管辖权。 3、甲的理由不能成立。除了乙市环保局有权对甲做出行政处罚外,本案中甲的主要责任在于:首先,甲仍为该货物的所有人,而乙仅为保管人且事故并不是在保管货物后发生的;其次,甲未向丙交代清楚该化学物品必要的装卸规则,存在严重的主观过错,因此应当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2、1998年5月,某居民楼住户李某等向本市环境保护局反映,该居民楼楼下的一个酒店昼夜营业,人声喧哗造成周围居民夜间无法休息并导致失眠、血压升高等病症。经环保局监测,该酒店夜间排放的边界噪声严重超标,做出处理决定如下:1、责令该酒店立即采取措施治理噪声,并罚款20000元;2、对于李某等提出的赔偿请求,由该酒店向每户居民赔偿500元。做出决定后环保局从该酒店的银行帐户上划拨了20000元罚款。酒店对环保局的决定不服,向当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做出判决:1、环保局的第一项决定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59条规定

自考环境保护法模拟试题

自考环境保护法模拟试题环境与资 源保护法学试题课程代码: 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 小 题,每小题 1 分,共24 分) 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 未选均无分。 1.环境法所说的环境”是指( ) A ?人类环境 B ?生境 C?人工环境 D .环境科学中所说的环 境” 2.当社会规律、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等不一致 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经济规律 B ?自然规律

C ?社会发展规律 D .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3?我国第一次把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规定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4.在环境法中规定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依据的主要生态学规律是( ) A.负载定额”律 B.能流物复”律 C.相生相克”律 D .协调稳定”律 5.从20 世纪60 年代至70年代,很多国家的环 境管理采取了( ) A .先污染后治理"的措施B.单纯治理的被 动政策 C.综合防治的政策D .制定发展与环境的总 体战略 6.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和当代人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

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提出这句话的文件是( ) A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B ?《东京宣言》 C.《里约热内卢宣言》 D.《北京宣言》 7.《城市规划法》规定,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地 城市、l0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需要由( )

ok 00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0年(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C 5.A 6.C 7.B 8.D 9.D 10.C11.C 12.B 13.B 14.A 15.C 16.C 17.D 18.C 1、建设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征求建设项目() A、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B、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C、所在行政区域公众的意见 D、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2、一般而言,环境权是指() A、法院有审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权利 B、国家有管理环境的权利 C、公民享有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D、企业在获得排污许可后,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3、下列罪名中不屑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是() A、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罪 B、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渎职罪 C、盗伐林木罪 D、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4、《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 A、按相关行政区域分段管理迸行统一规划 B、按多部门共同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C、接流域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 D、接流域和季节变化进行统一规划 5、下列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旅游、游泳活动的是() A、一级保护区 B、二级保护区 C、三级保护区 D、四级保护区 6、下列行为中,违反我国有关化学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是() A、小王向专营店一次购买500克的化学危险物品 B、某五金仓库拒绝保管化学危险物品 C、押运员让朋友在装运化学危险品的船船里搭乘 D、因科研急需,小李将少量化学危险品试剂快件托运 给小王 7、民用核设施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当贯彻的方针是() A、效益第一 B、安全第一 C、质量第一 D、效率第一 8、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将土地分为()

自考法律,环境法问答题整理

自考法律本科,环境法简单题系列整理 1、简述为什么说环境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答:1、环境法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环境社会 关系,其是以人类―环境关系为基础,其具有广泛 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2、环境法有自己的调整方法,大多采用预防性 手段或大量采用技术规范。 3、环境法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和目的――保护环 境。 4、环境法有自己的特征――社会性与公益性。 5、环境法有独立的法律体系。 2、试述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点 答:环境资源法也就是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 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特点(涵义):1、环境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因人类-环境关系而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它所保护的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目的在于协调人类与环 境的关系,使人类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开发利用环 境。2、环境法要求的协调人类-环境关系的目标,只有通过调整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调整环 境社会关系才能实现;人类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 系中从事活动才能与环境发生联系。3、环境法是 建立和维护环境法律秩序的主要依据。 3、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答:1、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 条款;2、环境保护基本法;3、环境保护单行法; 4、环境法规; 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 6、地方性 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7、环境标准;8、国际 环境保护条约。 4、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与内涵 答:1、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 力构成威胁和危害。 2、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1)强调人类追 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是坚持与 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2)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 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 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 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 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 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3、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穷当作是实现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 件;(2)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 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 有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在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环境权利;(4)可持续 发展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5、环境法的本质 答:1、环境法是社会法;2、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3、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4、环境法是以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6、简述环境权与已有法律权利的不同之处: 答:1、环境权是新型人权;2、环境权是复合性权利; 3、环境权是体系化的权利。 7、论什么是环境权?为什么说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 权? 答:1、环境权的语义上有两种认识:一是理解为“环境的权利”,这是比照“人权”一词的解释方法, 就是环境所拥有的权利,而不是人类对一个健康环 境拥有的权利;二是理解为“对环境的权利”,即 人类对环境的权利。 2、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因为: (1)环境权作为一项人权已为一系列国内和国际法文件所肯定; (2)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核心是生存权;(3)公民环境权具有作为人权的本质属性: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及答案.doc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0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的大气污染造成的四日市哮喘事件和多氯联苯污染造成的“米糠油”事件发生在现代环境法的( B ) A.产生阶段 B.发展阶段 C.萌芽阶段 D.完备阶段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动植物检疫法律所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B )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能流物复”律 D.“负载定额”律 3.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 A ) A.实现环境质量标准 B.保护人群健康 C.使生态良性循环 D.达到环境基准 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控制和防治泥状废弃物质污染的法律是( B ) A.《水污染防治法》 B.《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C.《海洋环境保护法》 D.《矿产资源法》 5.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的时候,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D ) A.环境与资源管理 B.污染防治 C.总量控制 D.资源保护 6.作为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立法依据的是( D ) A.行政法 B.经济法 C.民法 D.宪法 7.根据法律规定,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行为,体现了( C )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负载定额”律 D.“协调稳定”律 8.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 B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三同时”制度 C.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D.排污许可制度 9.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B ) A.开发许可证 B.排污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生产销售许可证 10.目前我国针对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开采采用的收费方式是( C ) A.生态税 B.开发税 C.自然资源税 D.排污费 11.确定某地区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是( A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方法标准 D.环保基础标准 12.《环境保护法》规定,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诉讼时效为( B ) A.10天 B.15天 C.30天 D.45天 13.下列物质中,导致地球臭氧层破坏的物质有( B ) A.用于制冷的氟氯烃类物质 B.二氧化碳气体 C.二氧化硫 D.甲烷 14.《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境外的废弃物( A ) A.不得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 B.不得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运输 C.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特别许可证 D.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紧急许可证 15.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所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 B ) A.《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C.《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D.《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16.下列不适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噪声危害的是( A ) A.社会生活噪声危害 B.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的噪声危害 C.航空噪声危害 D.建筑施工噪声危害 17.《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开垦种植农作物的陡坡地是( D ) A.45度以上 B.小于25度 C.25度以上 D.5度以上 18.《森林法》规定,对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树木的株数是( D ) A.盗伐株数1倍以上 B.盗伐株数3倍以下 C.盗伐株数5倍 D.盗伐株数10倍 19.我国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体制,实行( C ) A.分部门和分级管理体制 B.分级管理体制 C.分部门管理的体制 D.统一管理体制 20.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内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C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自考复习资料章节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章节复习重点 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基础)(非重点) 重点难点:1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定义;2环境问题的分类(可简答可论述);3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4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环境”的范围与环境科学中“环境”的范围不同与差异(P5)◇ ⑴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⑵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 ⑶相同点:“环境”在法律上的定义必然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据的,且在质的规定性方面,二者是一致的。 ⑷不同点: 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 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而且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②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作为法律保护的自然客体的范围,只能是那些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调节或支配的自然客体,凡是人类不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自然物,即使它与人类生存有关,也不属于法律保护的范围。 ③人类把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④某些自然物存在于自然界具有环境功能时,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当其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客体,而可能成为民法的保护对象。 补充: 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科学中最常用分类。 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我国宪法采用此分类。 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室内环境和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P7) 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 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整个生物界一样,要完全依赖于地表的环境条件。 如地表大气中氧的形成,一切动物离开氧气便不能生存、臭氧层的形成也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之一、对人体血液成份所作的科学测定表明,人体血液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而且其平均含量同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在比例上惊人地相似。 ⑵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类能通过劳动,通过社会性的生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环境系统工程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⑴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 ⑵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果超出这两种界限,就会打破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一方面造成资源枯竭,一方面使环境质量恶化。 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主要是生态学的规律。 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人伊*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研究动物同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后来被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主体从动物扩大这整个生物界。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3 生态系统的组成○(P11)(单选或多选)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 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每个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界活动的基本单元,人类便处于由各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圈内。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⑴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在生态系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⑵消费者。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一级消费者是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是二级消费者;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是三级消费者。有的动物包括人类是杂食者,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混合消费者。消费者虽然不是有机物的直接生产者,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因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其作用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循环,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⑷无生命物质。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生存条件。 4 生态系统的功能◇P12 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它们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非常密切。 食物链概念◇ 形成一条以食物把各种生物连结起来的锁链,叫做食物链。 营养级概念◇ 在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为营养级。一般有4至5个营养级。 1/10定律(P13)◇ 是指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1/10被上一营养级所利用(即1/10定律)。 生物放大(P13)◇ 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 象称为“生物放大”。 生态平衡○ 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 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泥石流等,都可以在短期内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为因素,如建造大型工程,从而大规模改变环境条件;大量毁坏植被,从而改变生物的生境;向环境中大量排放有毒污染物,

1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9分) 1.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有机体 2.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转变的标志是由谁提出的建议:“防重于治”?( ) A.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宣言》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21世纪议程》 C.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D.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第二次环境部长会议纪要 3.“三同时”制度首创于( )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英国 4.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几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终止承包合同?( )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责任的主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 A.针对性 B.单一性 C.广泛性 D.特定性 6.某排污工厂附近的农户,故意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造成了农田减产,于是,该农户向工厂索赔。对此,由谁承担责任?( ) A.该农户 B.排污单位 C.该农户和排污工厂 D.该农户和排污单位均无责任 7.在环境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原则为( ) A.谁主张谁举证 B.举证责任倒置 C.共同举证 D.一般的诉讼举证规则 8.由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断增大,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 ) A.酸雨 B.沙尘暴

C.煤烟一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 D.“温室效应” 9.夜间突发的噪声,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 ) A.15dB B.20dB C.25dB D.30dB 10.征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由谁批准?( ) A.国务院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土管部门 11.针对臭氧层的保护,第一个认识到有必要在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实际危害之前采取预防性的措施的公约是( ) A.《人类环境宣言》 B.《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C.《关于削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2.使用供水工程的单位和个人应缴纳什么费用?( ) A.水资源费 B.水费 C.水开发建设基金 D.取水费 13.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 A.可行性研究阶段 B.设计阶段 C.施工阶段 D.竣工投产阶段 14.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 A.确定环境是否被污染的依据 B.确定应否让排污者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和责任的根据 C.确定某环境标准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 D.确定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环境纠纷中有关各方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 15.民用核设施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当贯彻的方针是( ) A.效益第一 B.安全第一 C.质量第一 D.效率第一 16.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的确定必须经谁批准?( ) A.国务院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 17.在我国领域内不适用《水污染防治法》的是( )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试题及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环境”的要素是( D ) A.张家界自然保护区 B.承德避暑山庄 C.南海 D.创新创业环境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表述正确的是( C ) A.生态系统以人类为中心 B.生态系统只由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是以整个地球上的生物与其环境等客观存在为中心D.生态系统保持着绝对的静态平衡 3.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使用的,根据法律规定有处罚权的部门是( D ) A.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 B.建设项目的计划部门 C.建设项目的审批部门 D.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4.下列关于环境保护法的民事责任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环境侵权责任应当适用民事侵权的过错原则 B.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C.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导致的环境污染损害,免予承担责任 D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四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5.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关于排污标准制定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做规定的项目,也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做规定的项目,只能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质量标准只能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6.国家建立的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不包括( B ) A.统一规划 B.共同负责 C.统一标准 D.统一监测 7.某企业违反法律规定,在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下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但该企业拒不执行,继续排放污染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拘留 B.情节较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以拘留 C.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拘留 D.处以拘留后,不再予以其他处罚 8某化肥厂以其污水处理设施效率低、费用高为由,予以停运拆除。其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是B A.未在事前获得权威性技术论证 B.未征得环保部门同意 C.未采用替代性的污水处理措施 D.未征得附近村民的同意 9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履行的职责中,表述错曝的是D A.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B.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 C.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D.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10.村民甲准备盖房子,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砍伐l0多棵(8立方米)自留山上的树,在运输途中被林业公安人员查获,其行为构成 ( D )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考试真题合集(精心整理)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太阳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有密切关系,但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还不能把它作为保护对象,这是因为() A.它是人类共同财产B.人类不能对它产生影响 C.它可以作为民法的保护对象D.它的价值无法计量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在开发、利用、保护环境与资源活动中产生的() A.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B.人类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C.既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我国首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宪法是() A.1954年宪法B.1972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 4.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A.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占有核心的最高地位 B.是在我国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健全的基础上制定的 C.是其他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制定依据 D.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 5.我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等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的时限是() A.半小时内B.1小时内C.2小时内D.3小时内 6.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 A.自然保护区制度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C.土地资源管理制度 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7.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据以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的环境标准是()

历年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自考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能够作为环境法律保护对象的是( D ) A.太阳 B.阳光 C.生物圈 D.自然环境 2.所谓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它由( C ) A.生物环境和空间环境共同组成 B.生物群体按照自然规律组成 C.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 D.生物群体和非生物群体组成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内容是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 B ) A.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B.保护自然资源 C.保护生态环境 D.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最早使用“公害”一词的是日本在1896年颁布的( D ) A.《河流与港口法》 B.《矿业法》 C.《制碱业管理法》 D.《河川法》 5.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解释是( B ) A.一定要努力满足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 B.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C.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D.应当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6.环境管理是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 ) A.保护自然资源C B.防治环境污染 C.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D.体现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 7.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不少国家总结了治理阶段“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以后,改变了单纯治理的被动政策,采取了( A ) A.“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B.“边污染,边治理”措施 C.“限制污染,及时治理”措施 D.“浓度控制,净化处理”措施 8.我国的城市规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个是总体规划,一个是( D ) A.村镇规划 B.土地利用规划 C.综合利用规划 D.详细规划 9.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分为两大类,即( C ) A.单项和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B.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C.规划和建设项目 D.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 10.在我国,自然资源集体所有权的取得主要有三种方式,除法定取得外,还有( A ) A.天然孳息和开发利用取得 B.继受取得和天然孳息

法律自考本科 环境与资源法试题五(13.01)

法律自学考试本科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五(13.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 A.物质B.一切资源 C.能量D.物质和能量 2.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生物放大B.物质循环 C.十分之一定律D.生态失衡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有 A.物B.物和行为 C.物、行为、精神财富D.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权益 4.在现代环境法的发展阶段发生的较为有名的环境污染事件是 A.1880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B.1882年开始的日本足尾铜矿含毒废矿石污染事件 C.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 D.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事件 5.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 A.集体所有或农民家庭所有B.集体所有 C.农民家庭所有D.农民个人所有 6.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7.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提出的著名概念是 A.环境权B.节能减排 C.可持续发展D.保护臭氧层 8.我国加强城市和乡镇规划管理的基本法律是 A.《城市规划法》B.《城乡规划法》 C.《土地管理法》D.《乡镇规划条例》 9.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是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习方法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学习方法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2014年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习方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自考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法学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是法学的二级学科。它不仅涉及国际法、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学科的内容,还涉及环境自然科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学科的内容。但它主要还是一门具有特定体系和内容的独立的法学学科,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在自学考试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通过率相对来说是不高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这门课内容比较庞杂,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都很强,很多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得比较远;第二,学习方法问题。学习这门课应该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正因为内容庞杂,知识点比较分散,同学们很难从头到尾将教材熟记,因此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区分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去学习。深入理解基本理论,熟悉基本规则和基本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从总体上看,教材中各章的重要程度不同,其中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第六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最重要;第四章(环境污染防治法)、第五章(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第七章(国际环境法)重要性次之;第一章导论再次之。 另外,同学们还要注意试卷中各种题型的要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考试主要有五种题型,单项选择题,主要要求大家在四个选项中识别中

符合题干要求的那个选项,考察的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点;多项选择题难度大,需要对某个知识点综合掌握,从五个选项中找出正确选项,遗漏一个就得不到分了;简答题要求简要回答,论述题则要求深入分析阐述,对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更高了;案例分析要求运用法律规则和具体制度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一定难度。 此文章由()整理提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