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开发与整理笔记

土地开发与整理笔记

土地开发与整理笔记
土地开发与整理笔记

土地开发与整理重点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用工程或其他措施,改造为可供利用土地的过程。

2、土地整理:(1)对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通过基础措施进行宏观调控。(2)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的目标用途,采取行政、法律、技术措施进行调控,提高其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土地复垦:是对各种人为和自然原因导致破坏的土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期望状态。

4、土地退化: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或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5、土地改良:为了防止土地退化,改变土地的不良性状和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6、盐碱土:指当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受到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不断地在表土积累,当达到危害植物生产时,土壤称为盐碱土。

7、矿化度ESP:代换性钠离子占整个代换性阳离子的百分数。

8、水盐平衡:是以动态平衡的观点和基本理论,对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水分和盐分数量上的盈亏分析。

9、可溶性钠SSP:是指可溶性钠离子的含量占可溶性阳离子的百分数。

钠吸附比SAR:是指钠离子的含量比上√(Ca2++Mg2+)/2。

10、冲洗定额:单位面积土地上使计划的脱盐层盐分含量降低作物正常生长程度所需要的冲洗量。M(方/亩)

=m1+m2+n-o m1:冲洗前灌水灌到田间持水量时所需的水量,m2:计划脱盐层的盐分降至作物正常生长时的盐分所需要的冲洗水量。

M2=666.67×h×p·(s1-s2)/k p:土壤容重,s:含盐量,k:排盐系数,每方水从脱盐层冲走的盐分,n:蒸发损失的水量,o:降水

11、淤灌定额:淤灌区达到淤灌层厚度所需要水的数量(亩/方)

M(亩/方)=667×H·a/s a:土壤容重,s:每方水含泥沙量

12、土地污染防治:由于人为活动使污染物进入土壤,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的劣变,从而影响了作物产量、质量和人体健康。

二、简答及论述

1、盐土与碱土的主要区别

2、盐碱的主要特点:(1)溶解度大,20oC,96-700g/L,Nacl-744g/L,NaHco3-96g/L,受温度影响Naso4 0oC-50g,Nacl基本不受温度影响;(2)盐溶液都有强导电能力(3)盐溶液都有较高的渗透压(4)盐水溶液冰点下降

3、盐碱与土壤作物的关系:(1)盐碱过多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2)盐碱过多直接毒害植物生长,氯离子过多可降低叶绿素含量,烟草氯离子过多可造成结火,钠离子吸收多可影响钙离子、镁离子等离子的吸收,造成缺钙(3)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4)盐分类型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物理:板结、分散、泥泞、耕性不好,化学:养分转化(5)影响土壤温度,发凉,盐土水分多,热容大,升温慢,温度低

4、盐渍土形成条件:(1)地下水位高,盐随水上,盐随水下,地下水位相差半米,蒸发量可相差5-10倍,受气候和土壤质地的影响(2)蒸发量大,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春天蒸发量大,降雨少(3)有盐分来源,1矿物岩石风化形成的无机盐;2火山爆发,CO2、SO2落地加重盐分积累;3海水、滨海盐土;4生物残留物;5灌溉水(4)地形地貌,高出不碱低处碱,中地形易形成盐渍土,微地形—低碱高不碱(5)人为因素,灌溉排水抬高地下水位;耕作方式;施肥,增施有机肥可改良盐碱;管理措施,地膜覆盖,开沟躲碱

5、我国盐土和碱土的主要亚类:(1)滨海盐土亚类,特点:不仅表层含盐多,新土层含量最高;平行于海岸线,越远含盐越少,且北部比南部含盐量高,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PH 值一般中性或微碱性7.5~8.5之间,土地、地下水中盐分与海水基本一致,氯化物占70~80﹪以上(2)草甸盐土分类,黄淮海平原、河套平原、内蒙、青岛等,盐土附加草甸化过程,类似于潮盐土,特点:越向西积盐层越厚,程度越大,蒸降比大;盐分组成在不同地区有差异(3)沼泽盐土亚类,附加盐泽化过程,特点:分布于内蒙、青海、西藏等,在封闭区域内,出现沼泽;地下水矿化度不高,蒸发高;不同区域盐分类型差异(4)洪积盐土亚类,特点:分布于新疆天山南麓;来源于高山融水等;剖面中盐分有明显分异现象,表层是易溶盐,中部以石膏为主,底部积累石灰(5)残积盐土亚类,两个积盐层,最大含盐量在新土层,主要是CaSO4,改良困难(6)碱性盐土亚类,分布于松辽平原、陕西盆地等,东北主要是Na2CO3,地表生长碱性植被,矿化度相对较高,地下水埋藏深度2m,矿化度不高

碱土亚类:(1)草甸碱土,特点:钠离子多,土壤分散,表层有结皮现象,影响作物出苗,矿化度20﹪-40﹪,甚至到70﹪,矿化度高,通透性查,地下水水位2-3米,矿化度

3-4g/L,含盐量小于5﹪,PH>9。(2)草原碱土: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东部的高原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5m,表层有机质含量高,矿化度为20﹪,新土层是CaCO3聚集层,生草量多,易改造成草原土壤(3)龟裂碱土,分布于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冲积平原或阶地等,碱化层露在地表、坚硬、生长地衣、藻类,表层有机质含量低,地下水埋深4-7米,容重1.5-1.7,矿化度40-60﹪,甚至70-90﹪,改造难度大,可采取淤灌。

6、盐渍土改良的原则:(1)综合措施综合治理;(2)因地制宜;(3)防治并重,防重于治;(4)考虑生态平衡,改良与利用相结合。

7、改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盐渍土地区要考虑灌排水配套设施;(2)改良与培肥相结合;(3)低矿化水的利用;(4)高矿化水的利用,晒盐等。

8、改良技术措施与原理:《一》水利的改良措施:(1)排水:a目的:排走土体内多余水分或地下咸水;通过排水来调解地下水的临界深度;通过排水有利于改良措施的实施。b方式:明沟、暗排、竖井、蒸散。c排水的深度:是根据不同的作用和目的。d排水沟断面。e排水沟的间距:影响排水半径的两倍,一般为沟深120-240倍。f排水沟的布局:沟和渠的布局:平列式,相间式;沟渠路林布局。(2)冲洗:a冲洗的田间要进行沟渠布置。b脱盐标准:土壤盐含

量要降低到植物正常生长时的标准,与盐种类、作物耐盐度有关。c冲洗定额:单位面积土地上使计划的脱盐层盐分含

量降低作物正常生长程度所需要的冲洗量。与盐渍土的类型有关,土壤的含盐量有关,土壤质地有关。M(方/亩)

=m1+m2+n-o m1:冲洗前灌水灌到田间持水量时所需的水量,m2:计划脱盐层的盐分降至作物正常生长时的盐分所需要的冲洗水量。M2=666.67×h×p·(s1-s2)/k p:土壤容重,s:含盐量,k:排盐系数,每方水从脱盐层冲走的盐分,n:蒸发损失的水量,o:降水 d冲洗时间:考虑冲洗后盐分的利用;考虑温度是否有利于冲洗;考虑是否在蒸发量大的季节冲洗;考虑冲洗时劳力是否紧张;考虑水源是否充足;降雨量大的时节;地下水位是否影响冲洗效果。e冲洗的次数:至少冲洗2-3次(3)灌溉;(4)井灌井排:a原理,b作用:降低地下水位;灌溉起到洗盐压盐;抽咸换淡;防涝、排涝。(5)淤灌:a原理,b作用:抬高地面,降低地下水位;埋淹杂草;培肥作用。c淤灌定额:淤灌区达到淤灌层厚度所需要水的数量(亩/方)

M(亩/方)=667×H·a/s a:土壤容重,s:每方水含泥沙量。(6)围堰蓄淡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启蒙辩证法笔记整理

论《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批判 1、定义。 大众文化兴起的早期主要是一种广场文化,服务于社会的中下阶层,正如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文化的“大传统”(主要在学校)和“小传统”(主要在乡村生活中)说,早期的大众文化因此就是指乡村文化和民间文化。但霍阿的大众文化概念异质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新科技革命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以服务大众之名而受资本家操纵的大众文化,因此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界定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被描述为与新的再生产技术一起出现的大众艺术,以及垄断组织的娱乐工业组成的制度性组合”。阿多诺后来就《启蒙辩证法》正式出版时用“文化工业”代替该书草稿中的大众文化概念进行了解释,“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 2、背景 (1)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改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延续,(2)其空间环境和具体诱因则是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宣传和美国的文化统治,这构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典型的发生学语境。

3、特点 “文化工业”以大众文化的形态出场,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商品化、标准化、平面化及强迫性四大特征。 (1)商品化:大众文化与资本的逻辑和市场原则相结合,表明文化不仅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且向经济和生产领域滑动;文化成为商品,表明了资本的逻辑对于大众的双重控制,即不仅仅局限于大众政治生活层面的统治,而且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渗透。“文化工业”使大众文化成为“公平的交易”,大众文化不断商品化、技术化。 (2)标准化:文化商品在科学技术作用下,标准化的生产带来了更多利润,从而不断实现量化生产。大众文化的量化原则,造成了文化商品的雷同性和同质化,文化的高雅与低俗的区分消失了,人们的文化欣赏能力相对下降到同一水平;量化原则同时也造就了人们装饰的同一性和生活的同一性,使大众的日常生活格式化。 (3)平面化:文化艺术领域大规模机械复制时代,致使文化“震惊”效果的消解、文化艺术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差异的式微、艺术品“灵韵”和独创性的消失。同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混乱”僭越了传统艺术品真实风格与伪造风格的区别而造就了“风格统一体”,文化的图式化使其外在的目的性超越其内在目的性,艺术的自律原则被他律原则所取

形势与政策尔雅2018秋季章节答案

形势与政策尔雅2018秋季章节答案 1.1 1【单选题】关于我国修宪的原因,正确的是()。 ?A、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 ?B、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C、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列关于我国修宪的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 ?B、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C、使我国直接迈入共产主义 ?D、更好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习近平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A、有法可依 ?B、依宪治国 ?C、制定法律 ?D、制定宪法 我的答案:B 4【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是在()通过的。 ?A、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我的答案:A

5【多选题】下列关于我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B、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 ?D、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我的答案:ABCD 1.2 1【单选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过七轮机构改革,其中1982年的侧重点是()。?A、精简机构 ?B、转变政府职能 ?C、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 ?D、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机构改革“优化”部分的是()。 ?A、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B、优化党的组织机构 ?C、科学设置中央和地方事权 ?D、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整合)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2003年,我国政府为了适应WTO组建了()。 ?A、经济部 ?B、商务部 ?C、市场部 ?D、以上皆不对 我的答案:B

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整理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1、关于文化的内涵 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 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是交际工具 1、交际媒介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2、符号功能 符号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符号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形式,必须是人们可感知的途径,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另一个是意义,即这个形式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形式和意义结合,就成了“符号”。人类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

跨文化交际整理

Unit 1 1 economic globalization(经济全球化):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e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rough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apital flows, migration, and the spread of technology. 2 barter system(物物交换):exchange without money –Farming communities traded their surplus produce in exchange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without the medium of money. –Human society has always traded goods across great distances. 3 global village(地球村):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4 melting pot(大熔炉):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 5 culture(文化):can been seen as shared knowledge, what people need to know in order to act appropriately in a given culture. 6 cultural diversity(文化融合):refers to the mix of people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in the labor force with a full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to which members belong. 7. Communication(交际): mean to share with or to make common, as in giving to another a part or share of your thoughts, hopes, and knowledge. 8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distinct(不同)enough to alter(改变)their communicaion。 9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on(交际的十大要素) ①source(来源):the person who desires to ②encoding(编码):the process of putting on idea into a symbol ③message(信息):identifies the encoding thought ④channel(渠道):the means of transmission(传播途径) ⑤noise(干扰):anything distorts the messages ⑥receiver(接受者):the person who attends to the message ⑦decoding(解码):assigning meaning to the symbols received ⑧receiver response(接受者反应):anything the receiver does ⑨feedback(反馈):the portion which the source has knowledge and to which the source attends and assigns meaning ⑩context(场景):help define(使明确)the communication

启蒙的界限_兼及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_启蒙辩证法_李慧娟

作者简介:李慧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①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 参见安东尼·J .卡斯卡迪:《启蒙的结果》,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4页。 启蒙的界限 ———兼及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李慧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作为近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启蒙规定了其视阈和话语。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从启蒙和神话、科学知识、极权主义、文化工业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启蒙如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一自反的逻辑与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变密切相关。只有从启蒙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出发,永葆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突破启蒙的界限,真正实现启蒙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启蒙;理性;界限 中图分类号:B 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9-0049-03 自进入近代以来,哲学的发展就和“启蒙”密切相关。启蒙开启了近现代哲学的视阈,规定了相应的哲学话语以及现代社会的进程。但是,进入到“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打破了人类永恒进步的梦想,启蒙不再只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表征,它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甚至相反的东西,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苦难,对启蒙的反思成为20世纪以来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著作,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原著译为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通过把启蒙概念泛化,从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特别是近现代文明的反思入手,深刻剖析和揭示了启蒙怎样由于自身的发展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1 “启蒙”这一概念,与作为历史事件的启蒙运动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它具有作为历史事实的不可逆转性,但是,启蒙精神本身又获得了同历史事件不同的发展逻辑和模 式。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在法国大革命的践行中,启蒙完成了自己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造就了本身的现代形式,同时启蒙也规定了现代社会的品格、方向和内容。启蒙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追求无可否认,但其和理性的最直接和最大程度的契合,是启蒙在近代最为突出的表现。“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①。近代启蒙的事实也证明启蒙实现了这样的目标。但问题是,在这些诉求得到满足之后,启蒙本身发生了翻转,这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论证的重点。他们通过将启蒙过程描述为不完整的,对启蒙运动的进步叙事提出了质疑。②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更多地关注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并没有带来他们所预想的人类的大踏步前进,反而给人类的文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致命的打击。在人们以为启蒙完成之时,他们指出,启蒙导致的并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他们从整个的社会发展出发,在人类进步的大环境下看到了人类退步的因素,并把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了启蒙批判上。 启蒙在完成了对于宗教的批判之后,自己与理性相结合,产生出了消灭上帝之后的作为主体的人、代替宗教神学的科学知识、作为评价标准的理性。在他们看来,启蒙正是由于自身的逻辑发展而49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试题

1.Thre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have made intercultural contact more pervasive (无处不在), they are .(D ) A. new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B. changes in the world’s population C. a shift in the world’s economic arena D. A, B and C 2.___C___ has evolved that lets societies share cultural experiences with one another as films are produced and shown around the world. A. Show business B. I.T. C. international film industry D. Mass media 3.__A____ in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profoundly affected by population and immigration increases, are a primary setting for domestic intercultural contact. A. Schools B. Community C. Workplace D. club 4.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single definition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ecause__D____. A. the complex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B. the issue of intentionality C. the issue of unintentionality D. A, B and C 5. To Reusch and Bateson, communication often takes place __A___. A. without awareness B. consciously C. intentionally D. deliberately 6. Which of the statements of communication is not true? D A. Communication is dynamic https://www.sodocs.net/doc/1a11839007.html,munication is symbolic https://www.sodocs.net/doc/1a11839007.html,munication is Interpretive D. Communication is static 7. Communication has a consequence means that ___D___. A. Communication is irreversible B.Our response to message does not have to be immediate C. The nature of our responses to messages is rooted in our culture D. A, B and C 8. Which of the item is not the basic component of culture? C A. Values B. Emotions C. Personality D. Attitudes 9. We learn our culture not through __D______. A. proverbs B. art C. mass media D. self-taught 10.Although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are subject to change, the _B______ of a culture resists major alterations. A. history B. the deep structure C. background D. tradition 11. ___C___ is at the cor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sender B. receiver C. culture D. language 12. Although cultures change through several mechanism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em is not the three most common ones.C A. Diffusion B. Acculturation C. Invention D. Innovation 13.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asks for foreigners in learning a new language is learning the _____A____ and ________ in which they are used. A. different styles, the contexts B. grammar, accent C. different styles, the speech acts D. vocabulary, the pronunciation 14. Language is accompanied by a continuous flow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which involves not only ____ but also ____ and _____.B A. the tone, gaze, posture B. the voice, the face, the body C. the pitch, gaze, gesture D. the pace, the distance, touch 15. ___B__ is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organizing, and interpreting sensory data in a way that enables us to make sense of our physical and social world. A. Interpretation B. Perception C. Analysis D. Understanding

作业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启蒙辩证法》是霍克海默流亡美国7年后与阿道尔诺合著的一本书。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法西斯主义在其祖国德国肆虐,极权主义使得个体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资本家的崛起,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变成了机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看到的是“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由此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这本书所探讨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的主题。读后这几个词加深了我对文化工业的理解,及“现代科学技术”、“商品化”、“娱乐”、“软性的丝绒手套”。 关于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是针对于大众文化所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众文化就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文化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并大量销售给普通大众,是打着文化的包装的工业产品。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之间产生并流行的一种文化,只有当大众文化产品工业化得大批量生产时,大众文化才会成为文化工业。我认为这两者的关系是:文化工业的基础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结果是文化工业。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是指没有能力运用自己不经他人引导的知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概念并与“大众文化”加以区别。他们极力主张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强调文化工业的否定性,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小说、流行音乐等,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霍克海默、阿多诺之所以用“文化工业”这个概念来代替“大众文化”进行表述,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把大众文化归结为大众化、通俗化,反对简单地把一时在群众中通行的东西同从大众出发、为大众服务的文化相混淆的做法。而文化工业更强调文化产品的模式化以及易机械复制和按市场需求批量生产特征。 在他看来文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反文化。因为文化工业的根本目的也与生产领域的目的一样,最终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目的的。所以,商业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利润就是他们的生命,消费者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教徒。 关于文化工业与个性消灭 文化工业的恐怖之处就是它给我们设定好了一切,只要我们按照它所设定好的去做,我们就能获得幸福。“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个性有关于个人的,也有关于艺术。个人是如何被消灭了个性的呢,作者认为是文化工业导致的,文化工业给每一类人都打上了标签,每一类人都有其所属的特定产品。在文化工业中,个性是一种幻象。社会里所依凭的每个人,都戴上了社会的烙印,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 生产商给不同阶层的人的产品都制定好相应的价格,然后通过广告商传递给每一个人,使个人认识到那些事属于他们的产品。这对满足大众追求独创性和新颖性的心理无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从而顺利实现了文化工业诱使消费者按照它设定流行模式进行行为活动的野心,取代其思考,将其行为牢牢的局限在对制造商有利的范围之内。正因有此假象,所以对风格的追求愈演愈烈,以致人们不能接受没有风格的事物。所以在大众文化下,个性就这样被消灭了。而艺术品的个性则是被市场所消灭的。 关于文化工业与极权统治 文化工业并没有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相反它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但却没有满足人们审美上的饥饿感。文化工业不断的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的再欺骗消费者。并让受众认为这种欺骗是一种满足,而他们是被服务者。文化工业使娱乐变成一种谎言,使得人们把娱乐变成一种理想,从而放弃了更高级的情感,譬如:在电影设定好的程序模式里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放弃一些深度的思考,诸如真理等。电影、杂志和广播等不停的塑造出各种英雄,让我们信以为真;不停的讲述成功者的故事,让我们以为成功可以复制,我们也能获得成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跨文化交际》_名词解释

1.Globaliz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increasing involvme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经济学视角中的全球化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国际商务往来过程。 2.Macroculture:The term macroculture implies losing ethnic differences and forming one large society. 宏观文化意味着种族差异的消失和一个大社会的形成。 3.Melting pot means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lities. 熔炉:不同背景和国籍的人们之间的社会文化的同化。 4.Microcultures:cultures within cultures 微观文化:文化中的文化 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e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跨文化交际: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文之间进行的交际。 Chapter 1 6.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values,and norms,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范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7.Culture identity refers to on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文化身份:指有意识地把自己归为某一特定文化或种族群体。 8.Subculture are formed by groups of people possessing characteristic traits that set apart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s within a larger society or dominant culture. 亚文化:具有能在更大的一个社会范围内或主流文化中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特点的人类群体所形成的文化。 9.Subgroup are groups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does not agree and with which it ha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亚群体:与主流文化不一致,并与主流文化有交际障碍的交际群体。 10.Rules may refers to socially agreed-on behavior or to individual guidelines for behavior. 规则:社会认同的行为或行为的个体原则。 11.Norms are culturally ingrained principles of correct and incorrect behaviors which, if broken carry a form of overt or covert penalty. 规范指的是正确和不正确行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则,这种不正确的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一种显性或隐性的处罚。 Chapter 2 12.Enculturation is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you go through to adapt to your society. 社会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13.Acculturation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learning and adopting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new host culture. 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新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14.分隔和隔离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 refer to maintaining one’s original culture and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new culture.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保留了原有文化,完全没有接受和习得新文化。 15.融合Integration takes place when individual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ew culture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

Case 1 Girl-ness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in an American university, Zhang Hua was invited to give a lecture to a group of American students. He talked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question-and-answer period after the lecture, one female s tudent asked a question that surprised Zhang Hua. “When you talked about female students, you referred to them as girls. Why?” “Because they are girls. That’s what they are called,” Zhang Hua tried to answer, but he knew he did not really understand the in tent of the question. “ I don’t quite understand your question, I’m afraid.” “In the States, we call ourselves ‘ women’ if we’re old enough to go to the university. Calling us ‘girls’ is insulting.” Do Chine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refer to be called women? Case 2 Many years ago, a Chinese man showed a photo of his wife to some American visitors. Out of courtesy, they all said,” She is very beautiful.” Also out of courtesy, the man replied with what he would have done in Chinese under the circumstance,” Where! Where!” Quite taken aback, nobody said anything for a moment, until the most ingenious one among the visitors, taking another look at the photo, said, “Oh, everywhere!” What did the Chinese intend to mean by replying with “ Where! Where!”? Case 1 Girl-ness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in an American university, Zhang Hua was invited to give a lecture to a group of American students. He talked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question-and-answer period after the lecture, one female student asked a question that surprised Zhang Hua. “When you talked about female students, you referred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物极必反 ——读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有感 “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民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启蒙了的世界会走向其原初宗旨的反面而使这个世界重新陷入野蛮的状态呢? 此书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精神文化。通过对工业文化、大众文化的批判,作者极力反对技术所带来的没有真正内容的、片面同一的文化生产。它使人把文化当作一种消费品,并在消费中泯灭个体的独特性,使大众心灵变成简单、划一,这是对人类精神多样化契机的扼杀。《启蒙辩证法》有两个主题:“神话已经是启蒙”,指神话本原地包含了启蒙精神,是以启蒙精神为基础的;“启蒙退化为神话”,启蒙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开发和教育,以获得完全控制自然和人的权利。自古希腊以来理性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工业化之前,它没有与暴力合谋,退化为工具理性,并在一味地追求进步中,制造着新的野蛮和暴力——对自然,也对人类。 神话是最初的一个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神话及启蒙。在神话之前的世界中,主要一泛灵论和巫术的世界为主。如果没有启蒙理性,那么人只能处于一种混沌状态。那么,启蒙又如何成为神话呢?事实上在神话中要遭遇的是不可掌控的、无法预知的事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启蒙与神话是对立的。启蒙出来的东西本来是为人所控的,但是却又被其禁锢,在数学化、规则化的世界里,人这个主题无法与其同一。由此说,启蒙也是神话。极端的发展就是极权主义或者是法西斯主义,历史上已经有过这样的悲剧。个人认为,如果启蒙太过,那么人就会失去其自身的个性并被异化,所谓物极必反。 阿多诺在《启蒙辨证法》中对启蒙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事实上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因为这种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面对启蒙这样一个事实,也能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启蒙带来的利弊,而不是被启蒙带向对我们不利的方向。

大学跨文化交际期末总结word打印版

Chapter 1 Culture Definitions: 1 Culture is the deposit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beliefs, values, actions, attitudes, hierarchies, religions, notions of time, roles, spatial relations,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and artifacts acquired by a group of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generations through individual and group striving. 文化是个人和群体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阶级、宗教、时间观、角色、空间观、宇宙观和艺术品的集合。(P12/P29) 2 Cultural Identity refers to on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文化身份: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文化或民族群体的感觉。(P19/29) 3 Subculture exist within dominant cultures and are often based on economic or social class, ethnicity, race, or geographic region.指存在于主流文化中的文化,其划分通常基于经济地位、社会阶层、民族、种族或地理区域.(P23/29) 4 Subgroups usually do not involve the same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ought of as accumulating values and patterns of behavior over generations in the same way as culture do.相对于亚文化和共文化群体,亚群体通常规模不大,也不一定有文化群体世代相传积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P25/30) ?Case 2 (P8) The case reflects the similes and metaphors in the text. Culture is like an iceberg: we can identify the color of the dress worn by women in different cultures, but we do not know the values underneath.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a fish swims in: people wear dress of different colors for different context but they usually take it for granted and never ask why. Chapter 2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efinitions: ?Sender/Source: A sender/source is the person who transmits a message.(信息发出者/信息源:信息发出者/信息源指传递信息的人。)(P37/P60) ?Message: A message is any signal that triggers the response of a receiver.(信息:信息指引起信息接受者反应的任何信号。) ?Encoding: It refers to the activity during which the sender must choose certain words or nonverbal methods to send an intentional message. (编码:编码指信息发出者选择言语或用非言语的方式发出有目的的信息的行为。) ?Channel/Medium:It is the method used to deliver a message. (渠道/媒介:渠道/媒介指发送信息的方法。) ?Receiver: A receiver is any person who notices and gives some meaning to a message. 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指信息接收者是指注意到信息并且赋予信息某些含义的人. ?Decoding: It is the activity during which the receiver attaches meaning to the words or symbols he/she has received.(解码:解码指信息接受者赋予其收到的言语或符号信息意义的行为。) ?Feedback: The response of a receiver to a sender’s message is called feedback.(反馈:反馈指信息接收者对信息源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Noise: It is a term used for factors that interfere with the exchange of messages, including external noise physiological noise, psychological noise and semantic nois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