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二.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目录

上篇古代部分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二.城市的产生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二.城市的产生(续)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1.郑州商城:P9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城市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殷墟(安阳小屯)

?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

?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长方形等。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原由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挖基坑填土夯实。

2.周代的城市与城制:

①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P10 2-2-1)。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

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都城城制: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3.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③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二.城市建设

1.燕下都: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1.燕下都:(续)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

2.齐临淄:P19

建于公元前4世纪,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城市人口在30万人之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城市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

3、赵邯郸: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年。

?包括内城和宫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似方形,有几处形成了一条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遗址。

4、郑韩故城:

?城市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夯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城墙是黄土和黏土分层夯实而成,高度一般为10米。主城近似正方,主要是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位于中央偏北,居住区位于宫殿区的北边;

?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外城中央有一仓城。

5、城市总体特征: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

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

●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

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率、货币、度量衡等,秦朝还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

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长期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经过初期恢复,到汉武帝时期,政治得到巩固,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东汉光武帝时首都东迁,公元220年东汉灭亡。

二.城市建设

1.秦朝都城咸阳:P26

建于公元前350年,城址位于今咸阳城以东20公里的渭水河北岸。

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

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秦咸阳的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秦都外围规划建设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气势宏大。

?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向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2.汉长安:P28

位于秦咸阳以南,今渭水河的南岸,秦咸阳的正南方。汉长安的建设基本上是沿袭秦制,汉长安在先后的二十年间逐步形成。

城市情况:

①先扩建长乐宫,再建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

②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以后年代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辟雍等礼制建筑。

③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④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⑤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⑥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⑦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3.东都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220年汉朝首都改在洛阳。

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共有十二门;

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宫占据城市的几乎一半用地;

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

城内除宫殿和闾里外还几处皇家园囿;

祭祀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新丰城、陵城、汉代军市

新丰城——刘邦为解父母思乡之苦,仿照丰城在临潼县以东十八里处建新丰城。

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续)

?陵城——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陵城。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成帝“徙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徙一百万以上居平陵”,这些城市集中居住大量的富户,成为高消费和游闲城市。

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续)

?汉代军市——汉初为了抵御匈奴侵扰,曾打通河西走廊,联结西域,使丝绸之路畅通。在沿通往西域的商路上建设了一些驻军城堡。这些军市实行“屯垦戌边”政策,在城堡附近就形成商市。

5.城市总体特征:。

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⑥出现了礼制建筑;

⑦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南北朝结束(公元589年)。

从三国至南北朝的近400年间内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当时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

●由于有了文化的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

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

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流行,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

●在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淮一带,但军政中心还在北方,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修建

了大运河,以解决了南北方的物资及交通问题,同时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发展。

●三国与西晋时期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制三级制。

二.城市建设

1.曹魏邺城:三国时期曹操的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位于漳河沿岸。

城市平面呈矩形。城市中偏北有一条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宫城外是戚里与王室专用园林。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

●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东魏和北齐的邺南城规划

?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位于北部中央,沿曹魏邺城南正门形成全城的中轴线,市场、坊里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

?邺南城规划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仍然沿袭这种规划布局特点。

2.南朝都城建康:

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城;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与此,称为建业;东晋王朝南迁也在此地建都,称为建康,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

城市地形复杂,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马鞍山、石头山,南面也有低山丘陵,北面有玄武湖,城市位于山峦之间的平坦地带。

三国时期:

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有九座城门,城市中轴线从宫城开始,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淮水,称为苑路。

●晋朝时期:

城市得到较大发展。东晋初期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呈方形;西晋末年建西州城;东晋中期新建军事中心——东府城,宫城东南方位,形成了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城市之间是坊里和商市。

城区范围很大,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西至石头山、东至东府城以东的倪塘。

城市的商市位于城南秦淮河和雨花台之间;

城内集中了许多官办手工业作坊;

城内佛寺兴盛,有几百座佛寺;

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地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城市特征:

①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②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③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

④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3.隋唐长安:

最早是隋朝在此建都,定名为大兴城;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的基本轮廓仍和隋初建城时相同。城市南对终南山和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铲水、灞水以及汉代漕渠。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大的城市。

城市情况:

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城门。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起点,经皇城南面正门朱雀门和朱雀门所对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明德门;两条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署、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之间有很宽的道路相隔,宫城由太极宫、东宫、庭掖宫组成,主要宫殿座

北朝南;宫城外东北建大明宫。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

道路系统

全市性道路成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十分宽阔,位于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两侧设有排水沟;

街坊内道路:居住坊里内的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市场内的街道有所不同,宽度相对小,石子砌筑,两侧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一米宽的人行道。

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填铺,道路两侧植行道树;

里坊制

全城分为109个坊里,规模较大,坊里有五种规模,最大约80公顷,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

坊里周围有坊墙,高约2米,坊内为一字形道路时设二个坊门,坊内为十字形道路时开四个坊门;

里坊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坊门。

市场设置及其它

在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集市按行业集中,有外国商人开店;

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全城河道通往渭河,最后流入黄河,便于商品运输。

市场内以商品交易为主,也有一些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一般的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可能分散在各个坊里内。

城市影响:

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隋唐长安平面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

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4、洛阳城:宇文恺负责规划

?(1)先修宫城、皇城,南面正对中轴线,但受原有县城影响,坊里区向东向南发展;

?(2)全城基本方形,西南角为洛河河道,城墙有所弯曲;

?(3)皇城、宫城位于西北角,地势高,皇城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宫城近似方形;

4、洛阳城(续)

?(4)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共107个坊,形状均为方正规则;

?(5)道路为方格网路,主轴大街120米左右,干道40——60米不等,一般宽度在30米以下;

?(6)市肆有三个集中市,南市、北市、西市,坊里内也分布了一些商业、服务设施,城内的商市都与洛河有联系。

5、唐代商业城市

?隋唐时期实行了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一些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产生、发展了一批商业城市。

?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南方海港城市广州(番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广陵),大运河与黄河转运中心开封(汴州)。

?此外四川的益都(成都)、江西的洪州(南昌)等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当时扬州最繁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5.唐代商业城市扬州:P62图5-7-2

唐代的扬州分为子城和罗城,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衙署集中的地区;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

唐扬州的分区布局是唐代有都督、节度使驻节的重要州城通制。

5.唐代扬州:(续)

?子城周长7000余米,城墙为土筑,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

?罗城在子城的南面,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街道5——10米宽。

?城内有运河河道,沿岸有码头和街市;商业则集中在城南与城南沿大运河一带。

?唐代城市普遍实行里坊制,但史料记载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6、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移和融合对边远地区生产力的提高有很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吸取了汉民族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逐渐建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建立了一批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根据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这些地区也兴建了一些城市。

6.高昌城:

古称西昌,唐带疆域。

分为外城、内城、宫城。外城近似方形,四面城墙弯曲,西北角内凹,东西墙体保存完好,城墙修筑马面,夯土筑城,城门有的设有瓮城;

内城在中央,南、西城墙保存下来,内城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堡垒,西北有高台建筑物,与宫城中轴线上的建筑相对。

宫城在城市北部呈长方形,宫城北墙为外城北墙,城内殿基较多。

居住采用土坯或垒土成墙或窑洞形式。

7.统万城:P53图5-9-5

统万城位于陕西靖边县东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16国中的夏国都城,是中国最早用三合土筑的城。

遗址现状为东西两城并列,其南沿无定河北岸边有外廓。城池由东城、西城和外廓组成,有三重城墙,全城呈长方形,中间由一道城墙分隔为两部分;城墙基本笔直,直角相交,城的四角有突出的角墩;城墙四周筑有密排的马面,部分马面内还建有仓库。

统万城城墙坚固,用砂、石灰、粘土混合夯筑而成,夯层均匀紧密,每隔一定高度平铺一层水平木骨,极为坚固。

基本布局沿用汉民族的规划制度,宫城居中,左祖右社,还修建了明堂、花园等。

8、渤海上京龙泉府

?上京龙泉府仿造唐长安建造,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矩形平面;

?内城和宫城在外城的北部中央,宫城宫殿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

?除朱雀大街外城市有四条大街纵横交错,下一级次要道路划分出坊里。

9、唐代交河城

?位于两条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故名交河城。

?城市中部为庙宇建筑;城内的主要大街正对佛寺,两侧的住宅被小巷划分出许多坊里;

?河流干涸,城市废弃与之有关。

10、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

?唐代为绛周州州治所在,当时地处山西太原向西南到稷山再渡过黄河通往关中地区的要道上,商旅较为发达。

?城市平面不规则,充分结合地形。州衙署位于城市北部山丘,地势较高,可以俯瞰及控制全城。

?。城内通向城门的道路为主要道路,将全城划分为正平、孝义、桂林、安元四坊。

隋唐时期的城市:

?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都城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与皇城一般位于城北部居中,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城市分区布置严格;

?城市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

?城市商业集中设市、统一管理;

?府州城市一般由子城和罗城组成;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持续混战,混战主要在北方进行,南方的战事相对小,北方的人民再次

向南迁移,使南北朝以来的经济文化南移的形式进一步发展。

公元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有利措施,促进城市更加繁荣,大城市的数量较唐代有很大的增加;城市面貌也与唐代城市有很大的改变。

宋代的发展

?兴修水利,仅江苏、浙江、福建三地水利工程达817项;

?奖励开荒,扩大耕作区域,全国耕地达1470多万顷;

?讲求耕作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城市更加繁荣;手工业规模扩大,主要表现在采矿、冶炼、纺织、制瓷、造纸、造船等方面;

?促进了商贸的发展,产生了最早的流通纸币——交子,开始征收城市、市镇的商业税,商业和手工业中出现了行会组织。

在宋代边缘地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如西夏、辽、金、高昌、大理等,这些地区城市建设吸收了汉民族的技术和经验;

北宋与辽基本同期存在,公元1127年金朝灭辽国、北宋,形成金朝与南宋南北相持的局面;

公元12世纪末蒙古族兴起,先后灭金朝和南宋建立元朝。

?元代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建立“行中书省”,全国划了国都所在地为“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河北等,其他地方如河南、陕西、四川、湖广、岭北等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这是以后省制的先声。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

二.城市建设:

1、汴梁

北宋东京汴梁(开封):P58 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

北宋定都汴梁(开封),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北宋东京城市人口达一百数十万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后周世宗柴荣对汴梁(开封)改建颁布诏书:

?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使用地相当于原来的4倍;

?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

?疏浚河道;

?制定防火、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具体措施;

汴梁(开封)就有三重近方形城墙——罗城、内城、宫城,每重城墙外围都有护城河。这种宫城居中的三重城墙的格局基本为金、元、明、清的都城所沿袭。

最内为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居城市中心,为正方形,有城墙和城壕;四面开门,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与长安城相似;宫城四角建角楼,城内建宫殿为皇室办公、所居服务。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城墙外有宽阔的城壕;南、北三面各三个门,东、西面二各个门,城门设瓮城;里城内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水旱门共20个,其中水门7个;城门设瓮城,上建城楼和敌楼,城墙外有宽阔的城壕。

道路系统

在逐步的扩建中形成了一条中轴线,且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城市的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直接与城市的干道相连,并无坊里的另一种道路系统。

街巷制

中国古代的街巷制大体从北宋开始沿袭下来。北宋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传统的设市和里坊制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情况。

商市

汴梁没有固定的“市”,而是商业与全城居住区混杂,沿街开设各种店铺;

居住

居住地段分为许多坊,但实际上这些坊只是地段的名称和行政管理的单位。整个开封里城分为8厢121坊,外城分为9厢14坊,道路系统大致呈方格网状,街巷间距较密。住宅、商铺、作坊临街混杂而建。

宋朝的汴梁(开封)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很大,当时的开封建立了完善的防火制度,一定地段建立消防了望观测的望楼,每处有士兵值班,有灭火设施。

汴梁(开封)城地势低,城内还修建完善的下水系统,沿河有防洪堤。

北宋汴梁(开封)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

汴梁(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的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质内容发生变化,如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发展。

2、南宋临安:

?临安地形复杂,南宋建都后在原有基础上稍加改建而成。

?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越府州所在的子城,周长九里,前朝后寝格局,地势较高,是全城最凉爽的地方;

?山水文化城市;

?最高机关三省六部在北门以北,较为集中,其他行政机构分散;

?全城分8厢,城外还有2厢,共68坊,坊只是地段名称、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

?城内有集中的市,还有团行,属行会组织;

?宋代平江府(苏州)

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的府城。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都城,隋唐以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宋高宗拟迁都平江,当时按都城的要求进行修建。

公元1229年平江郡守将重建后又历经百年发展的平江府城平面图刻在石碑上,即是著名的平江府石碑。城市情况:

平江府城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城桓内外个有护城河环绕,城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总平面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南端。

宋代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商市、道路、庙宇、园林

?子城的西北角集中各种商市,是城市的商业中心。

?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的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

?河流和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大街之间多是东西方向的小巷。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

?寺庙与园林——城内有庙宇寺院百余座,,寺观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往往选择恰当位置,与街道、河流配合良好。

4、港口城市泉州

是宋代重要的商港城市,成为重要港口城市的原因:

泉州的地理位置位置适中,有地利之优势;

泉州及其附近的手工业发达,盛产出口商品;泉州的造船业发达,为海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唐宋以来国家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措施和保护政策。

泉州始建于东汉,宋元时期成为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子城建于唐代,呈长方形,城桓每面一门,南门正对衙城双门,有南北街,形成城市中轴线。

子城外是罗城,始建于南唐,有七门,形状随地形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呈不规则形,俗称“鲤鱼城”。

城内道路基本上是形状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在南宋后期,对南门进行加固,修建了瓮城,并沿江建翼城。

商业:宋代泉州的商业街道多在城东南部;

“蕃坊”地区: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后元代扩建南城时才把它包入罗城内。

泉州没落:在元朝末年泉州地区发生战乱,使城市和港口受到很大破坏,加之泥沙淤积、丧失物产优势,明代因倭寇侵扰和清代闭关自守、实行海禁,泉州港便日益没落。

5、元代的城市建设及元大都:

?(1)元代城市建设

?注重交通的畅通,使水陆交通干线上的城镇得到较大发展;

?多民族文化繁荣并存,在城市规划上有不少创新实践;

?中西文化交流水平进一步提高。

5、元代的城市建设及元大都:(续)

(2)元大都

元朝都城,以规模巨大、建筑宏伟而著称于世,元大都城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有统一的规划和周密的建设计划,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

对元大都建设较大影响的城市——元大都城址附近有金朝都城金中都、辽陪都辽南京,另外还有元上都等城市对元大都的建设都有着直接影响。

布局形制:

城市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建城。城市形态呈近正方形,北面两门,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四角建角楼;城外设瓮城、吊桥,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

有三重城桓,形成外城、皇城(内城)、宫城。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

道路系统

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整齐方正。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

水系和排水

城内主要水体有海子和太液池,太液池位于皇城内,有运河与水体相连,并流出城外,保证大都城和宫苑用水。城市排水是在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1米的明渠,将废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排出城外。城市规划特点:

①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

②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

③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

④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

6.钓鱼城:

?唐代在此创建千佛石窟、悬空寺等;

?宋代防御性城市,始建于南宋,位于合川县以东,系防止蒙古人进攻重庆的天然屏障。城市地处三江环抱的丘陵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分为内、外两重石砌城墙,沿山体修筑,皇城居中,街道沿山势等高线展开。城内修筑水池,水井,供军民饮用。修筑水军码头,有一字城墙连接。

宋元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宋代:

?1、都城保持了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的格局,但城市的坊市制和城厢制上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2、城市中出现了新的设施和内容:固定、非固定的文化娱乐演出场所“瓦子”,也出现了最早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

?3、众多随着经济发展兴起的小市镇和中小城市,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不规整,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改变了隋唐时期城市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元代:

?1、从宋朝开始崩溃的坊、市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有明显地对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礼制观念的回归。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

?社会背景

?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商品流通发展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全国大中小城市及众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明代采取了高度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活和发展农业的种植,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

?清朝建立后,同样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商业的措施,如招民垦荒、治理河流、“圣世滋丁,永不加赋”等,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桑茶、棉花、烟草等都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清王朝的物质基础。

明朝在城市建设上有三个显著特点:

?①修筑城墙:明朝初年为防止外来的侵略,全国曾出现一个筑城高潮,城墙的普遍加固重要原因是由于火炮技术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对城防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修建王府或王城:在城市的修建和改建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城市新建或改建王府或王城;这种王府或王城规格上次于都城的宫城,但布局完全按照王城的规则,即前朝后寝和宫殿建筑群的轴线布局方式。

?③明代中期还加强了边防重镇和防御城堡的修建;

?清: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城市建设特点:

?①在清代初期由于统治尚不稳定,城市建设较少,都城及宫殿完全沿用明朝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在清代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的票号、典当活跃,这些对城市建设有一定影响;

?③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满城。

?其他情况

?①城市园林兴盛,在江南地区尤为集中;

?②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城市集中居封建官僚、贵族、地主、商人,并有一些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的劳动人民;

?③明初海外贸易再次繁荣,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中后期贸易衰退;

?④封建社会城市经济有较大发展,在全国出现了大量的商业、手工业城市,原有城市的城区由于经济的发展,城桓内的用地不足,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⑤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明代三都并建设的南京、中都凤阳的基本情况:

明清南京

明代初年的都城,1421年迁都北京。南朝时期在此建都;唐朝在此建畀(bi)州,南唐以畀州为都城;北宋在此设江宁府治,南宋又改称建康,作为行都。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此设应天府;后朱元璋统一全国,便定都于此;由于不便对北方边防管理,在明朝初年又迁都北京。

南京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定都前,建设着重于军事、农业;

②设应天府,修建城墙、皇宫、太庙和祭祀建筑;

③开封、南京、中都三城并建,着重于建设中都(凤阳),三都的作用不同:开封是为了抵御西北方元朝

的军事力量,以军事为主;中都是朱元璋的故乡,计划建为都城;南京是朱元璋的创业基地、经济中心、基础较好;

④定都南京,成为唯一的都城,再次大规模地建设;

⑤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称为留都。

城市格局

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皇城在城东南部,皇城呈方形,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而又加以发展,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有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宫城南面大门的东西两侧。

应天府城即为现在的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防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形。应天府城内分为宫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三区。

外城主要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是耕地和村落。城桓十分坚固。

街巷制、市肆地区

?应天府城内有规则方整的皇城、宫城区和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市肆区自南唐以来已形成,其南部连接秦淮河,秦淮河一带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南京采取街巷制,以户籍管理居住地带,按职业划分居住地带。

明清时期的南京城有四个特点:

1)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

2)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3)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严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

4)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

中都风阳:

?规模宏大,有宫城、皇城,中都城三道城;

?宫城方形,各边一门,四角有角楼;

?宫城外有皇城,再外为中都城,包围了五个山峰在城内,呈扁方形;宫城、皇城及南向轴线都是左右对称布局;

?中都城的建设历经六年,后因迁都北京停建。

3.明清北京城的基本建设:

?自1421年明朝迁都于此,明、清两朝和民国初年都建都此地。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清代沿用并有所增修。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的明代都城。

明代北京城廓布局

?明北京城包括内城和外城。

?城南的市肆及居民区是明代中晚期由于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而形成,后因边防紧张才补砌外城城墙。

?城市布局运用中轴线的手法,从外城南面正中永定门起向北延伸,经内城南面正中的正阳门、宫城南面的大明(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到达紫禁城六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出宫城经景山、皇城北部的地安门,最后到达中轴线的终点——鼓楼和钟楼。功能分区

?宫城布置皇帝的听政、宫室和御花园。宫城外南面对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宫城布局承袭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王城形制。

?紫禁城的前朝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和保殿三大殿,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

?后寝部分有处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三座宫,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

紫禁城的建造

?从备料到现场施工历时13年。动用了全国十万工匠和几十万劳役,在设计、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上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木料主要来自四川、湖南、湖北一带,通过长江、南北运河的漂送到京城;

?大砖产自江苏苏州,质地坚硬,外形方整,敲击发出金属声,故称“金砖”;

?石料产自河北曲阳,采取旱船滑冰的方法——利用冬天取井水泼地成冰,用旱船载石在冰上用人畜齐力拉,搬运至京;

?琉璃瓦主要是北京城南琉璃厂产。

居住

?分布在皇城四周,明代分37坊,(清代分10坊),坊已不具有里坊制的性质,居住结构沿袭大都城,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平民。

商业区——分布的密度较大,明代在内城南门外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由于行会的发展,同行业者相对集中;城内有些地区形成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还有庙会性质的集市;有固定的商业街。

道路系统——采用棋盘式道路网,街道走向大都为正南北、正东西;由于皇城居中,所以内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向交通受到一些阻隔,方格网式的路网中出现了不少丁字街。

给水排水——城市一般居民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明清北京的排水系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紫禁城内的沟渠自成独立系统,除了地下暗沟外还有明渠——内金水河;护城濠既有防御的作用,也是城市供水和排洪泻污的明渠。内城还有一些沟渠,在与护城濠相通,也是排水系统的一部分。

清代北京

?清代时期的北京的城市范围、道路格局均没有改变,只有居住地段有变化。

?清朝对皇室子弟采取集中在京城建造专门王府,王府也是四合院的住宅形式,但比普通住宅大很多,还占据内城比较中心的地段。

?内城的一般居民(汉人)迁至外城,内城为满人以及王亲贵族府第,以及八旗营房;清雍正、乾隆后在北京西郊修建大片园林宫殿;

?商品流通运输由城东的大运河承担,因此仓库集中在城市东部;清代城市除原有的佛教寺院外新建了一些喇嘛庙。

明清北京城特点

?①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

?②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主次分明,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

?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中,城内的一些地区还形成了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

?⑤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四合院;

?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水多为掘井取水;

⑦城内各种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4、明清时期的地区性统治中心城市——成都

?古蜀文明—传说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有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部落间不断发生战争,黄帝打败各族成为今天华北人的祖先。

?皇帝一支(传说为羌族)南下到川西北地区,与古蜀本地土著蚕丛氏杂居通婚,后成为统治者。

?经过柏灌、鱼凫,到杜宇时代开始进入农业生产时代,定居下来;

?约公元前600—700年开明氏取代杜宇称王,并由郫邑迁都至成都,治水、开荒,人民才逐渐安定下来;

成都历代建制:

?开明氏传位十二世后于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秦朝统一全国就在此设成都县,是蜀郡治所在地;后汉末年设益州(汉代由大城、少城、锦官城等组成);

?三国时期蜀汉建都此地;

?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孟知祥在此割据;

?元朝设成都路;明清时期设成都府。

明清时期成都格局

?包括府城和皇城两部分,设四门。

?城市有锦江从东、从南流过,城墙修筑顺应河流走势,呈不规则方形。

?皇城居于城市中心,形态为长方形,砖砌城墙,有四门,城外有宽广的护城河,与城外锦江相通;皇城按宫城城制修建;皇城朝向为正南正北向,与城市道路的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皇城在清代的时候被改做贡院。

满城——王城西南另有城墙分隔,设满城,为清朝八旗兵驻扎地。

商业地带——商业繁华地带在城市的东南部,包括春熙路、总府街、提都街等,沿街密集各种店铺。东

南部水陆交通便利,因此这里商旅贸易频繁、商店较多。在城市南北西的城门外沿城市对外交通道路还形

成了长条形的市区;城外两江汇合处也形成了大片市区。

地方特色——茶馆特别多。建筑墙体多为竹片及泥

土砌筑,建筑之间往往屋檐相连,门前多设宽廊,形成遍布城区的、可供市民在雨天活动的半户外空间。

边防城市建设:

?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总兵驻地为镇,称为九边重镇,山西的大同就是九边重镇之一。

明代的边防城市

按一定的防御体制及兵制要求规划,主要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进攻和南方倭寇侵扰;

这类城市按一定等级分布;

设防城堡按一定规划形成方整平面,有严格的城防设施;

城堡驻军轮换驻守;

边防城市以军事目标为主,不一定分布于重要交通干道,城市商业、手工业不发达;

边防城市对我国偏远地区的开发有一定促进作用。

大同

?历史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在大同筑城屯兵,秦代设郡,汉代设平城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曾经在此建都西京,著名的云岗石窟就是北魏时期开凿的。金、元、明清时期均设大同县或大同府。

?地理条件——大同对外主要是陆路交通,地处山西、内蒙古和北京的交通要道上,因此在商贸和军事方面有重要地位。

现有大同城垣系明代包砖并整修,是明代初年修建的第一批防御城堡,也是边防防务长官驻地。

城内布局为典型传统的十字街方正城特征。明初年建的城是正方形,东、南、西、北各开一门,门上均建高大城楼。

主要大街十字形,正对四个城门,其余为通向这十字街的次要小巷。代王府即建在城中偏东。城内还有一些衙署、孔庙、关帝庙等大型建筑物;在东西和南北干道相交处建牌楼、鼓楼、钟楼。

其他设施

城内有众多的军事机构及设施,在北门有大教场,

西南有小教场。另有规模较大的军需粮仓,大有南仓、大有北仓。

关厢地区

清代大同成为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的中心,在城南

门、北门、东门都发展了关厢地区,并另筑了城墙。

北关为清代的兵营,称操场城,南关狭长,面积较大,东关最小。

大同规模不大,位于重要的商路上,因此城市一直延续,没有荒废。

(2)右玉卫:

?位于长城沿线,属于大同管辖范围。

?城墙基本为矩形(东南角为洪水冲毁,后补城墙缺口);各方有一门,各门均有瓮城,城门外有翼城;

城内十字形主干道正对四个城门,交叉口处建有鼓楼。

?在清代,虽然军事职能丧失,但由于地处通网蒙古的商路上,一直较为兴旺,直到修建京包铁路,城市失去经济作用,逐渐荒废。

(3)杀虎堡:

?为大同所辖边防城堡,位于由晋北通往内蒙的要道。

?包括平集堡、夹城、杀虎堡三部分,乃历史多次建设形成:明嘉庆年间筑杀虎堡,后在其南修筑平集堡,后于新旧两堡之间联成一体;

?杀虎堡北面正中有玄武庙,整个较大的门为平集堡南门,有瓮城。

6、明清时代一般府州县城市

(1)南通 P173

?南通地处河流的冲积平原,是长江多年河沙淤积形成的陆地,土地肥沃。

?唐代这里为盐场,开始有居民点,随后的时期逐渐发展为城市。五代十国时期在此建通州城,后来逐渐成为苏北长江口地区重要经济中心。

?明代开通了到扬州的运河,更加促进南通州城商业的发展;这里的土质适合种棉,通过引入纺织技术使南通州的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城市布局

南通城是典型的一般府州城市平面,为长方形,原城墙为土城,明代加砌砖石城墙。城南、城东、城西各开一门,均设瓮城,城墙四角有角楼。城外设宽阔的护城河,城门设吊桥。

方形衙署位于城市中偏北处,有中轴线由衙署一直延伸到城市南门;明代中期,在城南加筑城墙一圈,称为新城,并将中轴线延伸到形成南端。

城市道路——城内道路包括大街、街和巷道三种。城内主要道路与三个城门直通,呈丁字形,为大街,一般的街较大街略窄,沿街布置商店;巷道为最窄的城市道路;城市部分道路为砖砌路面,下设有砂填层。

城市分区——城市有明显分区:政治中心—衙署位于丁字口北面,文教中心----文庙、学宫、试院等位于城市东门附近、东西大街的北侧;仓库区和军事机关分布在衙署正北面;东西大街以南为居住区,商店沿街分布;城市在东南西北各方都有各行业的集中市。

保定 P173

?地处太行山麓,元明清时期是京师的南部重要门户;

?保定府城接近正方形,四面各开一门;护城河距离城墙有百余米,主要由于该地地势低洼,易受水患,而且弓箭仍可防御。

?城内主要大街四条,在中心附近丁字形交错‘两交叉口分别建有大慈阁和鼓楼。

?城市内部分区明显,西大街为商业市肆区,南大街为手工业区,西南角为军事区,新县街、署衙街一带为行政区;其余为居住区。

河南安阳:P174

?位于河南北部地区,始筑于北魏,宋代增建。

?县城基本呈正方形,南北各一门,东西各开两门。

?城内南北城门正对大街为南北向主要街道,东西城门不正对,通向城门的街道与南北大街成丁字相交。

?县署在城东北角,其余的相关设施有的在县署内,有的则在城外附近。

?城内寺庙较多清代城内还有书院;集市在城内的不同地点,按不同时期定期集市。

甘肃天水

?天水位于甘陕川三省交通要道上,唐代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陇右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蕃汉“茶马互市”的主要口岸。

?城市为“五城相连”的格局。现存五城建于明代,包括大城、东关城、西关城、小西关城(即伏羲城)和中城。

?大城为衙署所在地,官署较为集中,商业也比较繁荣,方形,四座城门,城内有十字形主干道。

?东关城在五城中最长,有四门,以居民为主,商业活动少。

?中城东西窄、南北长,开三门,在五城中最小,是集市和手工业作坊集中地区。

?西关城位于中城以西,呈梯形,开五门,历史上商业最繁盛,商行、药铺分布较多。

?伏羲城呈长方形,主要城门两个。

?天水的城厢部分主要在北关,多为中下层居民。

淮安:

?淮安地处江淮平原中心,位于运河入淮口,东晋开始筑城,唐代以来由于运河的修建,使淮安的经济职能得到加强,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城市经多次修建逐步形成,包括旧城、夹城和新城。旧城为古已形成的集镇,道路基本方正,规模最大;新城为明代建设的新城,清乾隆衰落;夹城为明代为防止倭寇侵入加筑的。

?三部分城防设施完备,砖墙、角楼、雉堞、窝铺等,墙外有完善的城壕系统。

明清时期的保宁府(阆中):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是川北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盛产阆茧,促进了城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城市四周多高山,嘉陵江由西、南、东流过城市;

?城市形态呈不规则叶形,用地形态有“城小关大”的特点;关厢地区商业繁荣,市廛密集,会馆多。

?城内主要道路呈十字形,石板铺路;

?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保留的楼宇、寺庙、祠堂建筑较多。

7、明清时代府州城市一般特点:

?①小地区的中心,方正规则形,规模不大,结构简单,只有一道城墙,方形城池,城墙坚固;

?②道路结构为十字形或丁字形,方整路网,交叉口处设府衙或太庙,大的县城有宗教或祭祀建筑;

?③功能简单,以居住为主,沿街设市,按行业集中;

?④清代城门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关厢地区,成为商业集中地带;

理解票号城市的背景及平遥建设情况:

平遥:山西的平遥有悠久的历史,在明代就基本形成了现在保存的城墙规模,清代中期的票号发展与兴起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内容,是我国封建时代城市中的特例。

票号:又称为汇票庄,起源于清康熙、乾隆,衰于清末,是由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所致。由于

银圆和铜圆运输不便,而在封建社会后期对外贸易渐盛,各地结帐频繁;外债增多,并向各省摊派各省饷

银以及向中央输送国库收入等,于是出现的一种专门性的商业金融信贷机构。

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城市情况:城墙在明初修建,保存完整。南城墙呈弯曲形,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并修瓮城;在明万历年间修建城墙包砖。

城市的外形接近方形,城市基本保持明代或明代以前的格局,城内主要道路成丁字形或十字形相交,东西城门相对,南北城门相错。

在县衙东、跨南大街设立——鼓楼,后称市楼,内悬钟鼓以报时辰。县衙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文庙在城市东南。

商业——平遥城内商旅云集,在西街上布满了大批发的商号、各种商店、饭馆、酒楼、旅馆、妓院等。沿街建筑多为2层砖木结构房屋,木雕店面装饰华丽。

道路——城市的街道分为大街、巷里、马道、庙街四类。大街是通向城门的主要街道,宽约4米,两边全是店铺;巷里分为大巷和小巷,大巷与大街直通,是大街商号和大宅第的侧门,宽约1.5-2M仅供人行;马道顺城环绕一周,宽约5M,为巡警驰马所用。庙街宽9M,通向主要庙宇,两侧无店铺。街道均为土路,无排水明沟;路面标高较低,大街两侧的店铺前均有五、六级踏步。

广场——城内分布有大小广场,如县衙前建有牌坊和八字形门墙,以衬托县衙建筑。南寺广场面积约1公顷,形状不规则,有戏台、市集、节日庙会、耍龙灯等活动,广场四面有路通至大街。

寺院——城内寺庙较多,四处分布。

关厢地区——明清以后在城东门和城西门外又发展了关厢地区,这些地区逐渐成为商业集中的地带。

(2)太谷城

?封建城市中典型特征,方形平面,主要道路交叉口建鼓楼,鼓楼以北为衙门。

?平遥、太古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因金融业而繁荣的城市,但是这种经济的发展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

并没有引起因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城市没有突破一般封建城市的布局。

.1)景德镇: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城市--封建社会典型的手工业城市之一

城市概况:

位于丘陵地区,昌江边上,曾名昌南镇,后因景德年间制的瓷器而闻名天下,叫景德镇。

城镇附近分布了许多瓷窑,景德镇是周边地区瓷器集中和输出的商站。

?城市形态不规则,围墙不规则;

?主要街道平行昌江,次要街道垂直于昌江,形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沿江集中了码头和许多商店;

?城市的经济主要依靠制造瓷器,大量的生活物资依赖外界输入。

?城内集中了大量的工业,民窑与居住地区混杂。

?城市规模不大,但人口较多,主要是居民和手工业者;

总体特征:

城市用地不大,人口多;

城市的工业和商业比重较大;

城市既是商品的集运中心,也是商品的制造中心;同时不同于其他封建城市,城中心无官庙,无高墙防御;城内窑址与居住用地混杂,城市环境状况不佳;

2)明清时期的盐业城市——自贡

?晋朝在贡井等地区就开始规模化的井盐开采;

?明代自流井和公井的产盐区联成一片,并逐步形成以井盐生产区为中心的若干生活区,为自贡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贡分自流井和贡井两部分,沿釜溪河呈带形分布;

?自流井在城市东部,是城市主体,道路系统紊乱复杂,主要街道有正街、新街;

?贡井在城市西部,由于采盐地点的不断变化,街市发展也不断变化;

.明清时期的一般集镇——南翔工商市镇

镇位于两河交会处,是当地农业和手工业集散地,城镇沿二河发展为十字形。

镇内较大的建筑有官府衙门和书院,庙宇和祠堂分布城镇各处,其间是民居院落;镇上驻有防军,设有慈善机关,有多处私家园林和坊表。

由于跨河发展,桥梁众多。

12、市镇

(1)消费生活市镇——周庄

?位于苏州府和松江府交界处,地势低洼,水网密布,南宋北人南下才逐渐形成人居聚落;元末设镇,明初商市迁到异地后周庄逐渐衰落;

?清初周庄恢复生机,中叶人口大致有5000余。

?集镇中心主要以后港、南北市河、中市河水系布局,沿河两侧形成大街,沿街布置商业,店铺密集。

?生活居住是城镇的主导功能,商业主要集散本地棉织品、水产和本地粮食交易,手工业主要以与生活相关的行业为主。

(2)居住生活市镇——同里镇

?位于苏州府吴江县治东十余里,地处交通不便的低洼水乡地区,四面环水,环境优美。

?同里内部河道纵横,十多条河道将地形分割为十多个小岛,通过40多个桥梁连接,总体上呈集中的团状格局。

?镇内有大型宅院,沿街普通民居多为宅店合一建筑,上宅下店或前店后宅形式。

?同里的河道、街巷尺度稍大,沿河街道空间开阔,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交往空间;

13、明清时期的边疆城市——归绥(呼和浩特)

?归绥由归化和绥远两城组成,是典型的双城结构,两城建设的时间不同,功能差异很大;

?归化地处中原到蒙古、新疆的商路上,城市商业发展很快,从清初开始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了不规则的城市形态;城市道路系统也很不规则;杀虎口的商埠移到归化,进一步促进了归化的商业发展;相对发达的商业而言,归化的政治职能较弱;

?绥远新城为清乾隆年间建设的驻防城市,位于归化东北5公里,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作用;正方形城,四面各一门,门外设瓮城;

?城内四条大街正对城门,中心建鼓楼,是典型的中原城市模式;城内有军营、将军衙门等,也有官兵家属住宅;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商业也有所发展,主要集中在四条大街上;

?归绥城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汉、满、蒙、回等少数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满族集中在绥远,蒙族集中在归化,回族则集中在归化城北部和北门附近。

14、迪化(乌鲁木齐):

?清乾隆时期开始在此屯兵,设置行政机构,并修建土城,逐渐繁荣起来;

?后因人口增加,房屋渐稠,城市用地不足,便在土城北部修建迪化城,并将军事设施迁移至此,开始屯垦开发,商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再次增建城墙将关厢地区包入城内,清代在城东北修建满城。

?主要城区有旧城、汉城、满城和南关四部分。

15、大理:

?位于云南西北,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城镇之一。

?明代设大理府城,呈长方形,四面筑墙,各开一门,建城楼、角楼等防御设施,至今格局未变;

?城内道路较为规整,十字形主要街道,中心设鼓楼,附近建提督署;

?大理为云南西部工商业集中之地,商业、手工业较为发达,市场繁荣;

?同时修筑上关和下关,近代下关发展较快,逐渐取代了府城,成为大理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讲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一、城市的类型:

1、按行政管理意义分:

都城:封建王朝政权统治中心,隋唐长安、北宋开封、明清北京等,按一定的城制进行建设,规模较大;隋唐时期两都制,辽代五京制;个别时期都城还有变迁。

地区性统治中心:元代行省省会城市,这些级别的城市明代多建王府、清代多建满城;

府州县城市:基层地区统治中心,府州城市是地区物资集散地,设衙门、城墙、府学、州学,常驻军。

2、按城市性质分:

手工业中心:景德镇——瓷器、自贡——盐都等,形态多不规则;

商业中心:这类城市多在通航的河道或两河交会处,交通便利;商业中心城市商业比重较大,人口众多,富户集中,服务设施齐全,城中有许多客栈、商店、饭馆、酒楼、会馆、行会建筑等。

海外贸易中心:隋唐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突出,如广州(汉唐以来就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泉州(宋代最大的港口)、宁波等。

●边防城市:汉代军市、明代九边重镇及沿海防御城市、内地防御城市等;防御城市从军事目的出发

新建,规模不大,多一次建成,防御设施完善(高墙、深壕),防御城市在失去其军事目的后有的就衰退下来,有的由于位于交通要道边,一直保留下来。

●集镇: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有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设有少量商业服务设施,一般城镇

规模小,设有基层的地方管理机构,是城乡联系的纽带。

3.城市形态:

●规则形:

●方形——这种城市形态为多数,北方和南方的平原地形城市多是矩形或方形,方城十字街是古代一般

中小城市的典型形态;

●圆形——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件而成。

3.城市形态:(续)

●不规则形:

●沿河城镇——多位于两河交会处,一般顺应河势展开,也有跨越河流发展,中国古代沿江河城市往往

位于两江交会处;

●山城——城市往往也是靠近河流,因水路交通条件优越,虽不适合建城,但仍发展为较大的城市;

●双重城——由于不同民族居住,或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两个独立城镇,如内蒙古的绥远和归划二城,

距离很近,甘肃夏河(汉人城区和回民城区)。

●特殊类型——西汉新丰城、汉代陵城、汉代军市等。

●多重城

二.中国古代城市分布

1.奴隶社会及早期封建社会:

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城市大多在农业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一带,长江和淮河流域居民稀少,城市不多。

2.南北朝时期:

是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北方大批有较高技术和文化的汉民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和淮河流域城市数量增加分布更广,文化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

3.隋唐至北宋:

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区或关中地区,而经济中心已经在江淮一带,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大量的物资要通过运河、汴河、黄河调运,运输的沿线城市很繁荣;唐末和宋元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出现了贸易港口城市。

4.元明清时期:

国家的统治中心仍在北方,南方经济发达,北方统治阶级的物资供应仍然依赖江南和大运河的漕运,运河北段的城市在这一时期也有较大发展,如天津;但宋元时期留下的港口城市到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城市因而衰败。

5.都城:

选址考虑军事和政治上的因素更多,都城往往随势力范围的扩张而迁都,(元上都——元大都、金上京——金中都);选址还因皇帝的势力范围有关(东汉刘秀定都洛阳);有的都城虽在原地建城,但都另外择址新建。

6.商业城市

基本上在原址重建或扩建(扬州——唐代有子城、罗城,宋有宝佑城、夹城、大城,元有旧城,明清有新城;平江府——多次在原址重建),分布于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

7.海港城市

实际为河港城市,宁波、泉州、广州等,河港吃水深度可以满足当时船只的要求,沿海城市仅有一些防御城市,如镇海。

8.城市分布

总体上,长江、黄河、运河城市发达、分布密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口城市发达、密集;其余华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次之,西部、北部(内蒙古、东北)城市稀少。

三.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

等级:宽度分级,城市性质规划不同道路宽度不同;

形式: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与分级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量有关。都城每边三门即城市有纵横各三条路,府州城市每边两门即形成井字形道路系统,一般县城每边一门即形成十字形或丁字形道路系统。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多为类似棋盘式的方格形道路网,有的城市道路完全规整方正,有的城市道路部分规则、部分不规则。

路面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