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篇 第五章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第四篇 第五章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第四篇 第五章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第四篇 第五章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发酵过程起泡的利弊:气体分散、增加气液接触面积,但过多的泡沫是有害的

一、泡沫形成的基本理论

泡沫的定义:一般来说: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属于气液非均相体系

美国道康宁公司对泡沫这样定义:体积密度接近气体,而不接近液体的“气/液”分散体。

(一)泡沫形成的原因

1、气液接触

(1)气体从外部进入液体,如搅拌液体时混入气体

(2)气体从液体内部产生。气体从液体内部产生时,形成的泡沫一般气泡较小、较稳定。

2、含助泡剂

在纯净的气体、纯净的液体之外,必须存在第三种物质,才能产生气泡。对纯净液体来说,这第三种物质是助泡剂。当形成气泡时,液体中出现气液界面,这些助泡剂就会形成定向吸附层。与液体亲和性弱的一端朝着气泡内部,与液体亲和性强的一端伸向液相,这样的定向吸附层起到稳定泡沫的作用。

3、起泡速度高于破泡速度

起泡的难易,取决于液体的成分及所经受的条件;破泡的难易取决于气泡和泡破灭后形成的液滴在表面自由能上的差别;同时还取决于泡沫破裂过程进行得多快这一速度因素。

高起泡的液体,产生的泡沫不一定稳定。体系的起泡程度是起泡难易和泡沫稳定性两个因素的综合效果。

4、发酵过程泡沫产生的原因

(1)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

(2)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

(3)菌种、种子质量和接种量

(4)灭菌质量

(二)起泡的危害

1、降低生产能力

在发酵罐中,为了容纳泡沫,防止溢出而降低装量

2、引起原料浪费

如果设备容积不能留有容纳泡沫的余地,气泡会引起原料流失,造成浪费。

3、影响菌的呼吸

如果气泡稳定,不破碎,那么随着微生物的呼吸,气泡中充满二氧化碳,

而且又不能与空气中氧进行交换,这样就影响了菌的呼吸。

4、引起染菌

由于泡沫增多而引起逃液,于是在排气管中粘上培养基,就会长菌。随着时间延长,杂菌会长入发酵罐而造成染菌。大量泡沫由罐顶进一步渗到轴封,轴封处的润滑油可起点消泡作用,从轴封处落下的泡沫往往引起杂菌污染。

(三)泡沫的性质

泡沫体系有独特的性质,研究泡沫的性质,是解决消泡问题的基础。

1、气泡间液膜的性质

泡沫中气泡间的间距很小,仅以一薄层液膜相隔,研究液膜的性质很有代表意义,又因为,只有含有助泡的表面活性剂,才能形成稳定的泡沫,所以应当首先研究表面活性剂与液膜的关系

表面活性剂示意图

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时,以第一种情况为主;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出现第二种情况。在泡沫不断增加时,表面活性剂会从胶束中不断转移到新产生的气液界面上

2、泡沫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发过程,总是从自由能较高的状态向自由能较低的状态变化。起泡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如下:

△G=γ△A

△G——自由能的变化

△A——表面积的变化

γ——比表面能

起泡时,液体表面积增加,△A为正值,因而△G为正值,也就是说,起泡过程不是自发过程。另一方面,泡沫的气液界面非常大。显然,液体起泡后,表面自由能比无泡状态高得多。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中,△A是一个绝对值很大的负数,也就是说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自由能减小的

数值很大。因此泡沫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终归会变成具有较小表面积的无泡状态

3、泡沫体系的三阶段变化

即使外观看来平静、比较稳定的泡沫体系,泡沫液也在不断地下落、蒸发,不断进行着下述三阶段的变化

(1)气泡大小分布的变化

气泡大小的再分布,就是由气泡膜内气体的压力变化引起的。气泡中气体压力的大小,依赖气泡膜的曲率半径

由定量观点看,气泡内外压差

如果起泡膜很薄,内外表面积近似相等,则

=

由该式可知:因此当相邻气泡大小不同时,气泡会不断地由小气泡高压区,经过吸附、溶解、解析,扩散到大气泡低压区。于是小气泡进一步变小,大气泡进一步变大。即使相邻气泡曲率半径最初差别不大,也会由于△P 的不同,气体的扩散,泡径差别逐渐增大,直至小泡完全并入大泡。结果气泡数目减少,平均泡径增大,气泡大小分别发生变化

(2)气泡液膜变薄

泡沫生成初期,泡沫液还比较厚,以后因蒸发排液而变薄,泡沫液会受重力的影响向下排液,泡沫液随时间延续而变薄。

(3)泡沫破灭

泡沫由于排液,液量过少,表面张力降低,液膜会急剧变薄,最后液膜会变得十分脆弱,以至分子的热运动都可以引起气泡破裂。因此只要泡沫液变薄到一定程度,泡沫即瞬间破灭。

泡沫层内部的小气泡破灭后,虽一时还不能导致气液分离,只是合并成大气泡,但排液过程使泡膜液量大幅度减少,使合并成的大气泡快速地破灭,最后泡沫体系崩溃,气液分离。

(四)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1、泡径大小

对任何泡沫体系稍加观察都会发现:大泡易于破灭,寿命较长的的都是小泡。

2、溶液所含助泡物的类型和浓度

(1)降低表面张力

降低表面张力会降低相邻气泡间的压差。压差小,小泡并入大泡的速

△P=

(2)增加泡沫弹性

助泡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气液界面上,使表面层的组分与液相组分产生差别,因而使泡沫液具有可以伸缩的称为“吉布斯弹性”的性质,对于泡沫稳定性来说表面活性剂使液膜具有“吉布斯弹性”比降低表面张力更重要。

吉布斯曾对泡沫液弹性做如下定义:

E=2A ( )

E ——膜弹性

A ——膜面积

σ——表面张力

可以看出大,吉布斯弹性大,泡沫抵抗变形的能力就大。大意味着:当面积发生变化时,表面张力的变化较大,即收缩力较大,泡沫也就稳定。单一组分的纯净液体,表面张力不随表面积改变而改变,液体没有弹性,所以纯净液体不会产生稳定的泡沫。

(3)助泡剂浓度

溶液中助泡剂浓度增加,气液界面上的吸附量就增加,液膜弹性随之增加,泡沫稳定性增高,直至到达助泡物的临界胶束浓度为止。到达临界胶束浓度后,气液界面上的定向排列“饱和”,弹性不会再增加,增加胶束浓度只会增大、增多胶束。

3、起泡液的粘度

某些溶液,如蛋白质溶液,虽然表面张力不低,但因粘度很高,所产生的泡沫非常稳定。因为粘稠的液膜,有助于吸收外力的冲击,起到缓冲的作用,使泡沫能持久一些。液体粘度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比表面张力的影响还要大。

4、其它

*温度 表面张力最低值时的浓度随温度变化。

在最低表面张力时泡沫排液迅速,否则排液缓慢。

*pH 影响助泡剂的溶解度和表层的吸附状态

*表面电荷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解后带电荷,泡沫的定向吸附层为双电层结构。由于离子间静电的排斥,阻碍着离子彼此接近,减少排液速度,延缓泡沫变薄过程,使泡沫稳定。

(二)、消泡剂消泡 1、消泡剂的作用机理为了弄清消泡剂如何发挥作用,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消泡剂,需要了解消泡剂的作用机制及一般性质。

与稳泡因素有关的几种消泡机理

a 、消泡剂可使泡沫液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因而导致泡沫破灭

在起泡液中分散的消泡剂颗粒,随着泡沫液变薄,露到表面,因消泡剂表面张力比泡沫液低,该处受到周围的拉伸、牵引。不断变薄,最后破灭。

把高级醇或植物油洒在泡沫上,当其附着到泡沫上,即溶入泡沫液,会显著降低该处的表面张力。因为这些物质一般对水的溶解度较小,表面张力降低只限于局部,而泡沫周围的表面张力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表面张力降低的部分,被强烈地向四周牵引、延展,最后破裂。

b 、消泡剂能破坏膜弹性而导致气泡破灭

稳泡因素中谈到,因泡膜表面吸附表面活性剂,具有“吉布斯弹性”,当受到外部压力时有自愈作用。

消泡剂能破坏泡膜的这种弹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产生的泡沫,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定向排列形成双电层,借助排斥作用阻碍泡沫合并而使泡沫稳定。这种性质的泡沫,只需向体系中加入一种离子电荷相反的表面活性剂,甚至本身也是助泡剂,就可降低泡沫稳定性。这是因为两种表面活性剂彼此干扰,妨碍在气液界面上定向排列,破坏了膜弹性,因而产生消泡作用。

C 、消泡剂能促使液膜排液,因而导致气泡破灭

加入不产生氢键的表面活性剂,取代产生氢键的表面活性剂,就可以使排液加快。

2、破泡剂与抑泡剂的区别

(1)消泡剂可分为破泡剂和抑泡剂

破泡剂是加到已形成的泡沫中,使泡沫破灭的添加剂。如低级醇、天然油脂。一般来说,破泡剂都是其分子的亲液端与起泡液亲和性较强,在起泡液中分散较快的物质。这类消泡剂随着时间的延续,迅速降低效率,并且当温度上升时,因溶解度增加,消泡效率会下降。

- - - - - -

抑泡剂是发泡前预先添加而阻止发泡的添加剂。聚醚及有机硅等属于抑泡剂。一般是分子与气泡液亲和性很弱的难溶或不溶的液体

(2)作用机理上的区别

破泡剂的破泡机理大致有二种。第一,吸附助泡剂第二,低级醇等溶解性较大的消泡剂,加到气泡液中局部降低表面张力,发挥破泡作用,同时本身不断破为碎块,陆续溶解而失去破泡作用。

抑泡机理:一般认为抑泡剂分子在气液界面上优先被吸附,它比助泡剂的表面活性更强,更易吸附到泡膜上,但是由于本身不赋予泡膜弹性,所以不具备稳泡作用。这样当液体中产生泡沫时,抑泡剂首先占据泡膜,抑制了助泡剂的作用,抑制了气泡。

(3)破泡剂与抑泡剂的相互关系

溶解度大的破泡剂,消泡作用只发挥一次;溶解度小的破泡剂,消泡作用可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溶解度进一步降低,即成为抑泡剂。另一方面,破泡剂大量使用,比有抑泡作用,抑泡剂大量使用也比有破泡作用。

3、对消泡剂的要求

(1)在起泡液中不溶或难溶

(2)表面张力低于起泡液

(3)与起泡液有一定程度的亲和性

(4)与起泡液不发生化学反应

(5)挥发性小,作用时间长

4、常用消泡剂的种类和性能

(1)天然油脂

天然油脂是最早用的消泡剂,它来源容易,价格低,使用简单,一般来说没有明显副作用,如豆油、菜油、鱼油等。油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酯和高级一元醇酯,还有高级醇、高级烃等。但油脂如保藏不好,易变质,使酸值增高,对发酵有毒性。此外,有些油是发酵产物的前体,如豆油是红霉素的前体,鱼油是螺旋霉素的前体。近年来出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天然产物消泡剂的地位又有些提高,而且还在研究新的天然消泡剂

a酒糟榨出液b啤酒花油研究年发现向啤酒添加1~5ppm啤酒花油是减轻气泡溢出损失的有效措施。紧分析啤酒花油具含有消泡活性的物质有:石竹烯、荷兰芹萜烯、香叶烯和蒎烯等。

(2)聚醚类消泡剂

聚醚类消泡剂种类很多我国常用的主要是甘油三羟基聚醚。由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混合物进行加成聚合而制成的。只在甘油分子上加成聚合环氧丙烷的产物叫聚氧丙烯甘油定名为GP型消泡剂;用于链霉

素发酵,代替天然油,加入基础料,效果很好。

GP型的消泡剂亲水性差,在发泡介质中的溶解度小,所以宜使用在稀薄的发酵液中。它的抑泡能力比消泡能力优越,适宜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以抑制整个发酵过程的泡沫产生。

GPE型消泡剂亲水性较好,在发泡介质中易铺展,消泡能力强,但溶解度也较大,消泡活性维持时间短,因此用在粘稠发酵液中效果较好。

(3)高碳醇

高碳醇是强疏水弱亲水的线型分子,在水体系里是有效的消泡剂。醇的消泡作用,与其在起泡液中的溶解度及扩散程度有关。C7~C9的醇是最有效的消泡剂。

C12~C22的高碳醇借助适当的乳化剂配制成粒度为4~9μm,含量为20~50%的水乳液,即是水体系的消泡剂。

还有些成酯,如苯乙醇油酸酯、苯乙酸月桂醇酯等在青霉素发酵中具有消泡作用,后者还可作为前体。

(4)硅酮类

最常用的是聚二甲基硅氧烷,也称二甲基硅油。它表面能低,表面张力也较低,在水及一般油中的溶解度低且活性高。它的主链为硅氧键,为非极性分子。与极性溶剂水不亲和,与一般油的亲和性也很小。

值得注意的是:消泡剂有选择性。消泡剂用多了有毒性,而且还影响通气和气体分散,因此要少量地加。

第六章 发酵过程控制-4

第六章发酵过程控制 第四节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泡沫的定义:泡沫是气体在少量液体中的粗分散体,属于气液非均相体系,泡沫间被一层液膜隔开而彼此不相连通。是一种密度接近气体,而不接近液体的胶体体系。 泡沫的类型: 一种是存在于发酵液的液面上,气相所占比例特别大,并且泡沫与它下面的液体之间有能分辫的界线。例如:某些稀薄的前期发酵液或种子培养液中的泡沫。 另一种泡沫是出现在粘稠的菌丝发酵液当中。这种泡沫分散很细,而且很均匀,也较稳定。泡沫与液体间没有明显的波面界限,在鼓泡的发酵液中气体分散相占的比例由下而上地逐渐增加。 一、泡沫形成的原因 1、通气搅拌 产生泡沫的首要条件是气体和液体发生接触。而且只有气体与液体连续、充分地接触才会产生过量的泡沫。 如下图所示,通气强度大、搅拌强烈可使泡沫增多;在发酵前期由于培养基营养成分消耗少,培养基成分丰富,易起泡。 2、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 在纯净的气体、纯净的液体之外,必须存在第三种物质—助泡剂,才能产生气泡。

助泡剂在气液界面处就会形成定向吸附层:与液体亲和性弱的一端朝着气泡内部,与液体亲和性强的一端伸向液相,这样的定向吸附层起到稳定泡沫的作用。见下图: 培养基营养丰富,多数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作为助泡剂,因此发酵培养基中通气后易产生稳定的泡沫。例如在50L罐中投料10L,成分为淀粉水解糖、豆饼水解液、玉米浆等,搅拌200rpm,通气,泡沫生成量为培养基体积的2倍。 3、培养基的粘度 粘度很高的发酵液,产生的泡沫非常稳定。因为粘稠的液膜,有助于吸收外力的冲击,起到缓冲的作用,使泡沫能持久一些。体系的起泡程度是起泡难易和泡沫稳定性两个因素的综合效果: 泡沫产生速度小于泡沫破灭速度,则泡沫不断减少,最终呈不起泡状态; 泡沫产生速度等于泡沫破灭速度,则泡沫数量将维持在某一平衡状态; 泡沫产生速度高于泡沫破灭速度,泡沫量将不断增加; 4、菌种、种子质量 菌种质量好,生长速度快,可溶性氮源较快被利用,泡沫产生几率也就少。 5、灭菌质量 培养基灭菌质量不好,糖氮等营养成分破坏严重,抑制微生物生长,使细胞自溶,产生大量泡沫。 总结: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多寡与通气搅拌的剧烈程度和培养基的成分有关如蛋白、粘度、糖类、灭菌情况等。 发酵过程中起泡沫的方式: 在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性质随菌的代谢活动不断变化,是泡沫消长的重要因素。发酵过程中起泡沫的方式通常有5种情况: (1)整个发酵过程中,泡沫保持恒定的水平; (2)发酵早期,起泡后稳定地下降,以后保持恒定;

第六章 发酵过程作业参考答案

第六章 发酵过程作业参考答案 1、简述补料分批发酵的定义及优缺点、分类。(20分) 答: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或培养,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4分)补料分批发酵与传统分批发酵相比,其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低基质浓度的优点: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致于加剧供氧的矛盾。2)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3)与连续发酵相比,补料分批发酵不需要严格的无菌条件,也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异等问题,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抗生素、氨基酸、酶蛋白、核苷酸、有机酸、及高聚物等、4)在发酵的不同时间不断补加一定的养料,可以延长微生物对数期的持续时间,增加生物量的积累和静止期代谢产物的积累。(8分)补料分批发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a: 单一补料分批发酵:在开始时投入一定量的基础培养基,到发酵过程的适当时期,开始连续补加碳源和(或)氮源和(或)其他必须基质,直到发酵液体积达到发酵罐最大工作容积后停止补料,将发酵液一次全部放出。这种操作方式称为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由于受发酵罐工作容积的限制,发酵周期只能控制在较短的范围内。(4分)b 重复补料分批发酵:重复补料分批发酵是在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每隔一定时间按一定比例放出一部分发酵液,使发酵液体积始终不超过发酵罐的最大工作容积,从而可以延长发酵周期,直至发酵产率明现下降,才最终将发酵液全部放出.这种操作方式既保留了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点,又避免了它的缺点。(4分) 2、通过哪些手段可提高发酵过程的溶氧量并分析比较各种措施的效果。(30分) 答:(1) 提高KL a KL a 与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可以使用下式表示: 对于牛顿型流体发酵液, KL a 的关联式可简单表示为: (2分) ①搅拌效率对KL a 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高转速可有效地提高 KL a ,但太大或搅拌器的类型不当也会损伤菌丝,或产生漩涡,反而降低混合效果。对于高粘度的流体,转速、器型的影响会更明显。 ②气体流速对KL a 的影响:由上式得知:提高WS ,即提高通气量Q ,也可以有效的提高KL a 。研究表明,当通气量Q 较低时,随着通气量Q 的增加,WS 空气表观线速度也会增加。但Q 过大时,搅拌器不能有效地将空气气泡充分分散,而在大量气体中空转,形成所谓的“过载”现象 。会导致Pw/V 会随着Q 的增加而下降,即单位体积发酵液所拥有的搅拌功率会下降。 ③设备参数的影响:式中的α、β与发酵罐的大小、形状、搅拌器的类型等因素有关。Bartholomew 研究指出,9L 的发酵罐的α为0.95;0.5m3的发酵罐,α变为0.67;而27~57m3的发酵罐的α变为0.5。搅拌器的类型不同,α、β值的大小也不相同,对于α值,弯叶>平叶>箭叶;对),,,,,,,(g D W N d f K L s L a σρη=βαs w L W V P K K a )(=

发酵过程泡沫的控制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与控制 摘要:泡沫对发酵过程产生多种不利因素,是影响发酵过程重要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就泡沫的性质,以及泡沫消除的方式进行论述。并阐述了消泡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新型的化学消泡技术。 关键词:发酵、泡沫、消泡剂、活性剂 一、泡沫产生的原因 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产生泡沫的首要条件是气体和液体发生接触。而且只有气体与液体连续、充分地接触才会产生过量的泡沫。,按产生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①外界引入,在通气过程中,伴随机械搅拌、空气被分成细小的气泡,从溶氧的角度讲,气泡越细越好,使空气中的氧和发酵液中的CO2能充分的进行交换,这些气泡升到发酵液面时无法及时消除而形成泡沫。②由发酵液内部产生微生物在进行发酵活动时,往往产生一些气体,如CO2,这些代谢气体凝结形成气泡,冒出到发酵液面,成为发酵泡沫,菌体代谢越旺盛,这部分泡沫的产生量越多。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以及性质对泡沫也有很大的影响。培养基营养丰富,黏度大,产生泡沫就多而持久 二、泡沫的性质: 泡沫是气体被分散在少量液体中的胶体体系。泡沫间被一层液膜隔开而彼此不相连通。发酵过程中所遇到的泡沫,其分散相是无菌空气和代谢气体,连续相是发酵液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1、泡径大小 通常情况下大泡易于破灭,寿命较长的都是小泡,另一方面,气泡只有上升到液面才能够在破灭之后减少泡沫体积,所以气泡越小,上升速度越慢。小气泡上升慢,给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提供充足的时间,增加了稳定性。、 2、溶液所含助泡物的类型和浓度 (1)降低表面张力 降低表面张力会降低相邻气泡间的压差。压差小,小泡并入大泡的速度就慢,泡沫的稳定性就好。 (2)增加泡沫弹性 泡沫液具有可以伸缩的称为“吉布斯弹性”的性质,对于泡沫稳定性来说表面活性剂使液膜具有“吉布斯弹性”比降低表面张力更重要 吉布斯曾对泡沫液弹性做如下定义: E=2Aσ E——膜弹性 A——膜面积 σ——表面张力 (3)助泡剂浓度 3,发酵液的粘度 某些溶液,如蛋白质溶液,虽然表面张力不低,但因粘度很高,所产生的泡沫非常稳定。 4、其它 温度:张力最低值时的浓度随温度变化。

第四篇 第五章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发酵过程起泡的利弊:气体分散、增加气液接触面积,但过多的泡沫是有害的 一、泡沫形成的基本理论 泡沫的定义:一般来说: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属于气液非均相体系 美国道康宁公司对泡沫这样定义:体积密度接近气体,而不接近液体的“气/液”分散体。 (一)泡沫形成的原因 1、气液接触 (1)气体从外部进入液体,如搅拌液体时混入气体 (2)气体从液体内部产生。气体从液体内部产生时,形成的泡沫一般气泡较小、较稳定。 2、含助泡剂 在纯净的气体、纯净的液体之外,必须存在第三种物质,才能产生气泡。对纯净液体来说,这第三种物质是助泡剂。当形成气泡时,液体中出现气液界面,这些助泡剂就会形成定向吸附层。与液体亲和性弱的一端朝着气泡内部,与液体亲和性强的一端伸向液相,这样的定向吸附层起到稳定泡沫的作用。 3、起泡速度高于破泡速度 起泡的难易,取决于液体的成分及所经受的条件;破泡的难易取决于气泡和泡破灭后形成的液滴在表面自由能上的差别;同时还取决于泡沫破裂过程进行得多快这一速度因素。 高起泡的液体,产生的泡沫不一定稳定。体系的起泡程度是起泡难易和泡沫稳定性两个因素的综合效果。 4、发酵过程泡沫产生的原因 (1)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 (2)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 (3)菌种、种子质量和接种量 (4)灭菌质量 (二)起泡的危害 1、降低生产能力 在发酵罐中,为了容纳泡沫,防止溢出而降低装量 2、引起原料浪费 如果设备容积不能留有容纳泡沫的余地,气泡会引起原料流失,造成浪费。 3、影响菌的呼吸 如果气泡稳定,不破碎,那么随着微生物的呼吸,气泡中充满二氧化碳,

而且又不能与空气中氧进行交换,这样就影响了菌的呼吸。 4、引起染菌 由于泡沫增多而引起逃液,于是在排气管中粘上培养基,就会长菌。随着时间延长,杂菌会长入发酵罐而造成染菌。大量泡沫由罐顶进一步渗到轴封,轴封处的润滑油可起点消泡作用,从轴封处落下的泡沫往往引起杂菌污染。 (三)泡沫的性质 泡沫体系有独特的性质,研究泡沫的性质,是解决消泡问题的基础。 1、气泡间液膜的性质 泡沫中气泡间的间距很小,仅以一薄层液膜相隔,研究液膜的性质很有代表意义,又因为,只有含有助泡的表面活性剂,才能形成稳定的泡沫,所以应当首先研究表面活性剂与液膜的关系 表面活性剂示意图 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时,以第一种情况为主;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出现第二种情况。在泡沫不断增加时,表面活性剂会从胶束中不断转移到新产生的气液界面上 2、泡沫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发过程,总是从自由能较高的状态向自由能较低的状态变化。起泡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如下: △G=γ△A △G——自由能的变化 △A——表面积的变化 γ——比表面能 起泡时,液体表面积增加,△A为正值,因而△G为正值,也就是说,起泡过程不是自发过程。另一方面,泡沫的气液界面非常大。显然,液体起泡后,表面自由能比无泡状态高得多。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中,△A是一个绝对值很大的负数,也就是说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自由能减小的

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发酵过程泡沫地形成与控制 西安道尔达化工有限公司 发酵过程起泡地利弊:气体分散、增加气液接触面积,但过多地泡沫是有害地 一、泡沫形成地基本理论 泡沫地定义:一般来说: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地粗分散体,属于气液非均相体系 (一)泡沫形成地原因 、气液接触 因为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地粗分散体,产生泡沫地首要条件是气体和液体发生接触.而且只有气体与液体连续、充分地接触才会产生过量地泡沫.气液接触大致有以下两类情况: ()气体从外部进入液体,如搅拌液体时混入气体 ()气体从液体内部产生.气体从液体内部产生时,形成地泡沫一般气泡较小、较稳定. 、含助泡剂 在未加助泡剂,但并不纯净地水中产生地泡沫,其寿命在秒之内,只能瞬间存在.摇荡纯溶剂不起泡,如蒸馏水,只有摇荡某种溶液才会起泡. 在纯净地气体、纯净地液体之外,必须存在第三种物质,才能产生气泡.对纯净液体来说,这第三种物质是助泡剂.当形成气泡时,液体中出现气液界面,这些助泡剂就会形成定向吸附层.与液体亲和性弱地一端朝 着气泡内部,与液体亲和性强地一端伸向液相,这样地定向吸附层起到稳定泡沫地作用. 、起泡速度高于破泡速度 起泡地难易,取决于液体地成分及所经受地条件;破泡地难易取决于气泡和泡破灭后形成地液滴在表面自 由能上地差别;同时还取决于泡沫破裂过程进行得多快这一速度因素. 高起泡地液体,产生地泡沫不一定稳定.体系地起泡程度是起泡难易和泡沫稳定性两个因素地综合效果. 泡沫产生速度小于泡沫破灭速度,则泡沫不断减少,最终呈不起泡状态;泡沫产生速度等于泡沫破灭速度,则泡沫数量将维持在某一平衡状态;泡沫产生速度高于泡沫破灭速度,泡沫量将不断增加. 、发酵过程泡沫产生地原因 ()通气搅拌地强烈程度 通气大、搅拌强烈可使泡沫增多,因此在发酵前期由于培养基营养成分消耗少,培养基成分丰富,易起泡.应先开小通气量,再逐步加大.搅拌转速也如此.也可在基础料中加入消泡剂. ()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 培养基营养丰富,黏度大,产生泡沫多而持久,前期难开搅拌. 例:在罐中投料,成分为淀粉水解糖、豆饼水解液、玉米浆等,搅拌,通气,泡沫生成量为培养基地倍. 如培养基适当稀一些,接种量大一些,生长速度快些,前期就容易开搅拌. ()菌种、种子质量和接种量 菌种质量好,生长速度快,可溶性氮源较快被利用,泡沫产生几率也就少.菌种生长慢地可以加大接种量()灭菌质量 培养基灭菌质量不好,糖氮被破坏,抑制微生物生长,使种子菌丝自溶,产生大量泡沫,加消泡剂也无效. (二)起泡地危害 、降低生产能力 在发酵罐中,为了容纳泡沫,防止溢出而降低装量 、引起原料浪费 如果设备容积不能留有容纳泡沫地余地,气泡会引起原料流失,造成浪费. 、影响菌地呼吸 如果气泡稳定,不破碎,那么随着微生物地呼吸,气泡中充满二氧化碳,而且又不能与空气中氧进行交换,

发酵技术中泡沫控制

发酵技术中的泡沫的控制 1 泡沫的产生、性质及变化 形成条件: 气-液两相共存; 表面张力大的物质存在; 发酵过程中泡沫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发酵液液面上的泡沫,气相所占的比例特别大,与液体有较明显的界限,如发酵前期的泡沫; ?另一种是发酵液中的泡沫,又称流态泡沫(fluid foam),分散在发酵液中,比较稳定,与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实质:气溶胶构成的胶体系统,其分散相是空气和代谢气,连续相是发酵液,泡沫间隔着一层液膜而被彼此分开不相连通。 泡沫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发过程,总是从自由能较高的状态向自由能较低的状态变化。起泡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如下: △G=γ△A △G——自由能的变化 △A——表面积的变化 γ——比表面能 起泡时,液体表面积增加,△A为正值,因而△G为正值,也就是说,起泡过程不是自发过程。另一方面,泡沫的气液界面非常大。 例如:半径1cm厚0.001cm的一个气泡,内外两面的气液界面达25cm2;可是,当其破灭为一个液滴后,表面积只有0.2cm2,相差上百倍。 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中,自由能减小的数值很大。因此泡沫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终归会变成具有较小表面积的无泡状态。 发酵过程泡沫产生的原因 (1)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 发酵前期培养基成分丰富,易起泡。 →采用较小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再逐步加大。 →也可在基础料中加入消泡剂。 (2)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 前期培养基营养丰富粘度大,产泡沫多而持久。 例:在50L罐中投料10L,成分为淀粉水解糖、豆饼水解液、玉米浆等,搅拌900 rpm,通气,泡沫生成量为培养基的2倍。如培养基适当稀一些,接种量大一些,生长速度快些,前期就容易搅拌开。 (3)菌种、种子质量和接种量 菌种质量好,生长速度快,可溶性氮源较快被利用,泡沫产生几率也就少。菌种生长慢的可以加大接种量 (4)灭菌质量 培养基灭菌质量不好,糖氮被破坏,抑制微生物生长,使种子菌丝自溶,产生大量泡沫,加消泡剂也无效。 泡沫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几种规律: ?整个发酵过程中,泡沫保持恒定的水平;

发酵第六章

1 发酵过程 第六章2 定义 发酵过程即细胞的生物反应过程,是指由生长繁殖的细胞所引起的生物反应过程。它不仅包括了以往“发酵”的全部领域,而且还包括固定化细胞的反应过程、生物法废水处理过程和细菌采矿等过程。 3 为什么要研究发酵过程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不仅取决于生产菌种本身的性能,而且要赋以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它的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研究方法了解有关生产菌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如培养基、培养温度、pH、氧的需求等,并深入地了解生产菌在合成产物过程中的代谢调控机制以及可能的代谢途径,为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了掌握菌种在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如取样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菌体浓度,糖、氮消耗及产物浓度,以及采用传感器测定发酵罐中的培养温度pH、溶解氧等参数的情况,并予以有效地控制,使生产菌种处于产物合成的优化环境之中。 4 本章讲述的内容 ?第一节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第二节发酵工艺的控制 ?第三节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5 第一节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代谢变化就是反映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发酵参数(培养基,培养条件等)和产物形成速率三者间的关系。 ?了解生产菌种在具有合适的培养基、pH、温度和通气搅拌等环境条件下对基质的利用、细胞的生长以及产物合成的代谢变化,有利于人们对生产的控制。 6 代谢曲线 代谢变化是反映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发酵参数(培养基,培养条件等)和产物形成速率三者间的关系。把它们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绘制成图,就成为所说的代谢曲线。 7 ■发酵过程按进行过程有三种方式: 9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 9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fermentation)9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 这节介绍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及连续发酵三种类型的操作方式下的代谢特征。 8 1、分批发酵的定义 ?是指在一封闭系统内含有初始限量基质的发酵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氧气、消泡剂及控制pH的酸或碱外,不再加入任何其它物质。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成分减少,微生物得到繁殖 。 一、分批发酵

发酵泡沫的控制

发酵泡沫的控制 一、泡沫的产生、性质及变化 产生原因:①外界引入,在通气过程中,伴随机械搅拌、空气被分成细小的气泡,从溶氧的角度讲,气泡越细越好,使空气中的氧和发酵液中的CO2能充分的进行交换,这些气泡升到发酵液面形成泡沫。 ②由发酵液内部产生微生物在进行发酵活动时,往往产生一些气体,如CO2,这些代谢气体凝结形成气泡,冒出到发酵液面,成为发酵泡沫,菌体代谢越旺盛,这部分泡沫的产生量越多。 性质:泡沫实际上是气溶胶构成的胶体系统,其分散相是空气和代谢气,连续相是发酵液,泡沫间隔着一层液膜而被彼此分开不相连通。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在发酵过程中,发酵液面的泡沫聚集的量的变化。根据泡沫产生的原因,我们总结出泡沫变化的规律:从通气搅拌方面来看,通气量越大,搅拌越剧烈,则产生的泡沫越多;从发酵液的性质来看,培养基中蛋白质含量越多,发酵液的粘度,浓度越大,则生成的泡沫稳定性就越高。从菌体方面来看:菌体旺盛生长时,产生的泡沫多,当发酵液中营养基质被菌体大量消耗时,浓度下降,则气泡的稳定性也减弱,在发酵后期,伴随菌体的自溶,使发酵液中蛋白质浓度又上升,则发酵液的起泡性又增强。因此,发酵周期中,各阶段泡沫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时期变化较大,应具体分析。 二、泡沫对发酵的影响 发酵过程中产生过多持久的泡沫会给发酵带来很多不利: ①减少发酵的有效容积,若不加控制,过多的泡沫通过排气管溢出,造成发酵液流失; ②过多的泡沫可能从罐顶的轴封渗出罐外,这就增加了染菌的机会; ③使部分菌体粘附在罐盖或罐壁上,而失去作用; ④泡沫严重时,影响通气搅拌的正常进行,妨碍代谢气的排出,对菌体呼吸造成影响,甚至使菌体代谢异常,影响生产率。 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应控制泡沫的产生。 三、泡沫的控制 泡沫控制的目的在于打碎泡沫液膜,使气相和液相分离。因此,可以通过化学方法,降低泡沫液膜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灭,也可利用物理方法,使泡沫液膜的某些部分局部受力,打破液膜原来的受力平衡而破裂。 (一)化学消泡 1.消泡剂选用依据: ①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内聚力弱),消泡效果明显。 ②对气-液界面的散布系数必须足够大,才能迅速消泡; ③无毒害性,且不影响发酵菌体; ④不干扰各种测量仪表的使用;

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第十章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知识要点和教学要求 (1)、理解微生物发酵的动力学 (2)、掌握补料分批培养 (3)、掌握连续培养 (4)、掌握发酵工艺控制最优化 (5)、掌握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 (6)、掌握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和控制 (7)、掌握泡沫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和控制 ●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微生物发酵的分类及温度、PH值、泡沫等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和控制。 ●教案内容 10.1 微生物发酵的动力学 一般来说,微生物学的生长和培养方式可以分为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和补料分批培养等三种类型。 1. 分批培养 分批培养又称分批发酵,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的条件下只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随着微生长细胞和底物、代谢物的浓度等的不断变化,微生物垢生长可分为停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死亡期等四个阶段,图10-1为典型的细胞菌生长曲线。 2. 停滞期 停滞期是微生物细胞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实际上,接种物的生理状态和浓度是停滞期长短的关键。如果接种物处于对数生长期,那么就很有可能不存在停滞期,微生物细胞立即开始生长。反过来,如果接种物本身已经停止生长,那么微生物细胞就需要有更长的停滞期,以适应新的环境。 3. 对数生长期 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细胞的生长速度大大加快,单位时间内细胞的数目或重量的增加维持恒定,并达到最大值。其生长速度可用数学方程表示: 式中,x---细胞浓度(g/l);t---培养时间(hr);---细胞的比生长速度(1/h)。如果当t=0时,细胞的浓度为x0(g/l),上式积分后就为:于是,用微生物细胞浓度的自然对数对时间作图,就可得到一条直线,该直线的斜率就等于。 微生物的生长有时也可用“倍增时间”(td)来表示,“倍增时间”(td)定义为微生物细胞浓度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即: 3. 稳定期 由于细胞的溶解作用,一些新的营养物质,诸如细胞内的一些糖类、蛋白质等被释放出来,又作为细胞的营养物质,从而使存活的细胞继续缓慢地生长,出现通常所称的二次或隐性生长。 4. 死亡期 当发酵过程处惊天动地死亡期时,微生物细胞内所储存的能量已经基本耗尽,细胞开始在自身所含的酶的作用下死亡。 5. 微生物分批培养生长速度的动力学方程

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精品

【关键字】化学、历史、生物、情况、条件、质量、问题、机制、有效、充分、平衡、合理、快速、持续、加大、保持、发展、提出、发现、了解、研究、措施、稳定、地位、基础、需要、环境、体系、能力、作用、结构、反映、速度、关系、分析、吸引、逐步、形成、丰富、保护、优先、发挥、解决、加快、取决于、促进、提高、减轻 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西安道尔达化工有限公司 发酵过程起泡的利弊:气体分散、增加气液接触面积,但过多的泡沫是有害的 一、泡沫形成的基本理论 泡沫的定义:一般来说: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属于气液非均相体系 (一)泡沫形成的原因 1、气液接触 因为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产生泡沫的首要条件是气体和液体发生接触。而且只有气体与液体连续、充分地接触才会产生过量的泡沫。气液接触大致有以下两类情况: (1)气体从外部进入液体,如搅拌液体时混入气体 (2)气体从液体内部产生。气体从液体内部产生时,形成的泡沫一般气泡较小、较稳定。 2、含助泡剂 在未加助泡剂,但并不纯净的水中产生的泡沫,其寿命在0.5秒之内,只能瞬间存在。摇荡纯溶剂不起泡,如蒸馏水,只有摇荡某种溶液才会起泡。 在纯净的气体、纯净的液体之外,必须存在第三种物质,才能产生气泡。对纯净液体来说,这第三种物质是助泡剂。当形成气泡时,液体中出现气液界面,这些助泡剂就会形成定向吸附层。与液体亲和性弱的一端朝着气泡内部,与液体亲和性强的一端伸向液相,这样的定向吸附层起到稳定泡沫的作用。 3、起泡速度高于破泡速度 起泡的难易,取决于液体的成分及所经受的条件;破泡的难易取决于气泡和泡破灭后形成的液滴在表面自由能上的差别;同时还取决于泡沫破裂过程进行得多快这一速度因素。 高起泡的液体,产生的泡沫不一定稳定。体系的起泡程度是起泡难易和泡沫稳定性两个因素的综合效果。泡沫产生速度小于泡沫破灭速度,则泡沫不断减少,最终呈不起泡状态;泡沫产生速度等于泡沫破灭速度,则泡沫数量将维持在某一平衡状态;泡沫产生速度高于泡沫破灭速度,泡沫量将不断增加。 4、发酵过程泡沫产生的原因 (1)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 通气大、搅拌强烈可使泡沫增多,因此在发酵前期由于培养基营养成分消耗少,培养基成分丰富,易起泡。应先开小通气量,再逐步加大。搅拌转速也如此。也可在基础料中加入消泡剂。 (2)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 培养基营养丰富,黏度大,产生泡沫多而持久,前期难开搅拌。 例:在50L罐中投料10L,成分为淀粉水解糖、豆饼水解液、玉米浆等,搅拌900 rpm,通气,泡沫生成量为培养基的2倍。如培养基适当稀一些,接种量大一些,生长速度快些,前期就容易开搅拌。 (3)菌种、种子质量和接种量 菌种质量好,生长速度快,可溶性氮源较快被利用,泡沫产生几率也就少。菌种生长慢的可以加大接种量(4)灭菌质量 培养基灭菌质量不好,糖氮被破坏,抑制微生物生长,使种子菌丝自溶,产生大量泡沫,加消泡剂也无效。(二)起泡的危害 1、降低生产能力 在发酵罐中,为了容纳泡沫,防止溢出而降低装量 2、引起原料浪费

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工艺控制 2.1概述 一. 发酵体系的主要特征 1. 细胞内部结构和代谢反应的复杂性 2. 细胞所处环境的复杂性 3. 过程系统状态的时变性及参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影响因素多,有的因素未知,主要影响因素变化。 发酵水平主要取决于:生产菌种的特性;对工艺条件的控制(适合程度) 必须了解:菌体的生理代谢规律工艺条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发酵过程的有关变化规律 常规发酵的工艺控制参数:温度、pH、搅拌转速与功率、空气流量、罐压、液位、补料速率及补料量等。 二. 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 1.直接状态参数 指能直接反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理代谢状况的参数 包括:pH、DO、溶解CO2、尾气O2、尾气CO2 、黏度、基质和产物浓度、菌体浓度(OD、DCW、湿重)等 参数的检测 在线检测各种传感器:pH电极、DO电极、温度电极、液位电极、泡沫电极尾气分析仪:测尾气O2和CO2含量 离线检测分光光度计、pH 计、温度计、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HPLC)、色质连用(GC-MS)等 2.间接状态参数 指利用直接状态参数计算求得的参数 包括:比生长速率μ、摄氧率OUR、CO2释放率CER、呼吸商RQ、氧的得率系数YX/O 、氧体积传质系数KLa、基质比消耗速率QS、产物比生成速率Qp等 综合各种状态参数,获得代谢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对发酵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控制,以获得最经济的发酵生产。 三. 发酵过程的代谢调控和优化 1. 代谢调控 以代谢(流)的调节最重要 调节酶的合成量,称为“粗调”调节酶的催化活性,称为“细调” 工艺控制和过程优化的实质,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细胞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最适合基质和能量流向产物合成的生物途径,以获得最大的产量。 2. 发酵过程优化的一般步骤 确定反映发酵过程的各种理化参数及其检测方法 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获得最佳的范围和最适的水平 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个参数间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过程优化控制提供依据 通过计算机实施在线自动检测和控制,验证各种控制模型的可行性及其适用范围,实现发酵过程的最优控制 2.2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先进的培养基组成是充分支持高产、稳产和经济的发酵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 基质种类 一般包括: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前体

发酵工艺过程控制

第七章发酵工艺过程控制 教学目的:1、熟悉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2、掌握各因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过程控制方法和原理;3、熟悉几种发酵操作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控制参数 一、发酵工艺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从产物形成来说,代谢变化就是反映发酵中的菌体生长、发酵参数的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和产物形成速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这里介绍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半连续发酵及连续发酵四种类型的操作方式下的代谢特征。 1、分批发酵 指在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基质的发酵方式。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收获产品的发酵方式。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根据产物生成是否与菌体生长同步的关系,将微生物产物形成动力学分为(1)生长关联型 产物的生成速率与菌体生长速率成正比。这种产物通常是微生物分解基质的直接产物,如酒精,但也有某些酶类,如脂肪酶和葡萄糖异构酶 对于生长关联型产品,可采用有利于细胞生长的培养条件,延长与产物合成有关的对数生长期。 (2)非生长关联型 产物的生成速率与菌体生长速率成无关,而与菌体量的多少有关。 对于非生长关联型产品,则宜缩短菌体的对数生长期,并迅速获得足够量的菌体细胞后,延长稳定期,从而提高产量。 2、补料-分批发酵 是指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低基质浓度的优点: (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2)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3、半连续发酵 是指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地放掉部分发酵液的培养方法。 优点: (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2)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3)缓解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