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A Charming Town with Folk Painting 杨柳青年画英文介绍

A Charming Town with Folk Painting 杨柳青年画英文介绍

A Charming Town with Folk Painting 杨柳青年画英文介绍
A Charming Town with Folk Painting 杨柳青年画英文介绍

A Charming Town with Folk Painting

Sabrina Chinese Lunar New Year is a grand festival to celebrate, if you’re in Tianjin and want to know some culture about it, there is a relaxing and interesting place to go. It’s a historic town with enchan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name is Yang Liuqing.

As a historic town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culture and legacy, Yang Liuqing is famous for Yang Liuqing Folk Painting of the Luanr New Year. This painting is one of the three famous New Year Paintings in China, which first appeared in Yang Liuqing Town in

17th century. It combines the methods of woodcarving and manual color drawing characters. Yang Liuqing Folk Painting takes the raw materials from daily life, or some folk customs and stories. And it’s characterized by combination of block print and colored hand drawing. In tradition, people liked to stick these paintings for luck in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Now, people regard the paintings as national treasures and stored them as a collection. At the town, many stores sell these paintings, showing that tradition is still essential for modern life.

It is said that where there Chinese people, there ar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Paintings, and so is Yang Liuqing. This ancient

town is famous for its folk art during four centuries, and these glo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ll still shines there.

Zhang Clay Figurines Pass Down the Legacy of Culture

Sabrina When you walk into the Ancient Culture Street of Tianjin, you may feel surprise about the transition from metropolitan high buildings to small, grey brick buildings. Art is all over the narrow street, and the vivid clay sculptures will mostly draw your eyes.

In Tianjin, the concept and art of clay sculpting was attached to a family: niren Zhang. Zhang Clay Figurines have passed down the legacy of clay sculpting for 180 years since its origin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rt takes it name from Zhang Mingshan, its initiator. He observed people from different walks of life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would work those observations into his sculpted pieces. He brought originality and imagination to his work. His subject extent was wide and would apply bright colors.

Figurine making requires the skills of stone carvers, painters, and papercut makers. When the basic figurines is detailed, it needs to be coated with varnish to preserve the color. Clay figurines are not

fired to dry like pottery. Instead, the final step consists of leaving the figurine to dry in the shade. The entire process lasts at least one week. Images most commonly applied to figurines are flowers, animals, and patterns that convey auspicious meanings. Though simple in style, the images are strong, vivid and impressive.

In recent years, Zhang Clay Figurines have been serving as a bridge of cultur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traditional folk art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prosper.

中西文化对比

中西文化对比 自打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起,二者间的文化差异就开始困扰着双方,双方经常无法理解对方的基于自身文化的行为,这就给双方的往来造成了大大小小的不少的麻烦。那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呢? 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形成。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己,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 2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3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4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5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 6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7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8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 9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11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12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13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14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15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策略 16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17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18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19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20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21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22 目的论在公司宣传广告英译中的应用 23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24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25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6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27 28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29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30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31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32 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叙事技巧分析 33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34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35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36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 37 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 38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 39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 40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41 中文菜名英译的失误与分析 42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中西酒文化的不同特点(资料总结)

中西酒文化的不同特点 中国古诗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东方诗仙李白以“不愧天为己任”的去爱酒,这位斗酒诗百篇的嫡仙在品酒的灵感下,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没有葡萄酒的日子就如同没有阳光”西方的葡萄酒之父巴斯德更是把葡萄酒比做赐予万物生命的阳光,很难分出到底是李白还是巴斯德对酒更热爱一些。但是有一点很明确,他们对酒的喜爱虽然相同,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品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种种不同。 一、酒种的不同 中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因为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她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中华文明产生在黄河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早成为农业大国,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与西亚、中美洲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在希腊广泛种植,于是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 二、饮酒礼仪的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很大差异。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首要位置。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再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品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而自古以来的小农意识,也使得中国式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对手打倒,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而西方人的观念则与这大相径庭,他们认为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竞争才会出现人才,经济才能在竞争中快速发展。而西方人也认为竞争是可以让人与人共同发展的,应该公开公正的竞争,很多突破性的成就都是在竞争中完成的,所以,西方人的看待竞争的方式,也会一定程度给他们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动力。 因为文明类型不同,所以也就导致了文化的差异,我们喜欢东方文化的含蓄与谦虚,也喜欢西方文化的自由和平等,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个呢? 1、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上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这门课,跟着刘勃老师学习了中外各种文化,第一节课我就被刘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课深深吸引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一开始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是谁?何谓文化?何谓中国?何谓西方?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让我明确了接下来的学习方向,让我以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 学习这门课程的开始,我便碰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法,各种局势的变化在高中上历史课时已有涉及,高中时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次的学习则充分调动了我的兴趣,课上老师各种生动的例子更是加深了我们的理解。接着讲的便是古希腊与希腊化世界,讲了希腊的城邦与希腊的民主制度。而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希腊的神话,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 讲完制度变开始讲思想,中国的百家争鸣,希腊的哲学。虽说百家争鸣,但是在学说和流派上真正能称上“家”的,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谓“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了后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影响到寻常百姓的儒家而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所谓“三教九流”之“九流”)。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八家在当时都是与儒家学说旗鼓相当影响相近的学派,并且和儒家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到古希腊哲学,则不得不推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苏格拉底反诘法,他以不断提问的方式来不断的完善一个概念,达到定义的目的,由此可见西方哲学及其注重逻辑。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懂得:不论中西文化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应以开放的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更好的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发展服务。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课程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 导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2、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3、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化的特质;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三、教学学时:4 四、讲稿: 世界文化通常被分为四大体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覆盖欧美、澳洲;二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覆盖西亚、中亚、北非、中非以及南亚、东南亚;三是印度文化文化体系,覆盖南亚,影响东南亚;四是中国文化体系,覆盖和影响整个东亚。在四大文化体系中,领先于世界文明的,最早是古希腊,随后是中国,再次是欧洲。古希腊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其青铜、冶铁、造纸术的发明领先于世界。中国约公元前476年进入封建社会,在公元3—15世纪,保持着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李约瑟语),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在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贸易、旅游、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增长正在产生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随之而来的应当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然而,科索沃上空轰鸣的飞机、阿富汗化为灰烬的巴米扬大佛、耶路撤冷的爆炸、伊拉克的炮火,都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表面繁荣下潜伏的危机。冷战结束十多年来,由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导致的地区性冲突与局部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内部的冲突多数与文化有关。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既有国家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从丝绸之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管理) 20120161521 郑伟铭摘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中西方古典小说本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虽然同为“小说”,但由于受差别极大的民族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作者和读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二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古典小说,艺术特色,对比 “文学类型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与时代、国情、社会心理、作家创作个性等密切相关,并随着特定的文化而发展、演变、消亡。”小说作为不同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各自独立的类型之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中西小说虽有着很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两者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公元前1000年(周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庞大帝国 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 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 3、温暖湿润的气候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

从中西神话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神话看中西文化差异鲁迅先生给神话的定义是:“昔之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由此可见,神话皆是由人所造,不同的地域对人们的认识和感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神话也会不同。中西方的神话无论从神的形象,价值取向还是民族精神等方面来看,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神话讲究天人合一,注重集体主义,尚“和”。而与之对应的,西方神话讲究物我二分,注重个人主义,尚“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神话有许许多多与历史挂钩的人物,尧舜禹皆是。尧帝崇尚节俭,他住茅屋,吃糙米,食野菜,着麻衣。舜平易近人,能以身作则,他历山耕田且与人谦让。传舜居地三年,则成村落,人们都愿意与他为邻生活。而大禹治水的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他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风历雨,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从这些人物形象来看,中国神话里的人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虽每个人物故事各有不同,但形象大同小异,缺乏个性与真实性,将人神化且放在群体利益之中。这与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分不开,而后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些人物的品德也与儒家的思想相吻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道德的约束与培养。 在西方神话中则是将神人化,一个神有人的优点和缺点,甚至他们的缺点比人还多。在希腊神话中,男人多是好色之徒,而女人多有妒忌之心。宙斯好色,他喜欢神殿里的倒水侍女海伦,而海伦与特洛伊的王子伊相恋。当海伦知道太阳神阿波罗和智慧女神雅典娜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时候,她去报信被抓。宙斯迁怒于伊,却被伊的面貌吸引而把伊捉到宙斯神殿为他倒水。而赫拉妒忌伊的美丽,设

中西文化对比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同时持有排斥态度。 A、五四时期 B、改革开放时期 C、新生活运动时期 D、文革时期 正确答案:D 2 关于人对事物的好恶,说法错误的是()。 A、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B、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C、人的好恶是无法被自身控制的 D、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正确答案:C 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更具有内在的高度。 A、格律诗 B、白话诗 C、古体诗 D、现代诗 正确答案:A 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更加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这样才能更加展示创作的独特性。() 正确答案:x 审美递增递减规律指的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正确答案:X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 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是()。 A、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B、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C、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D、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正确答案:D 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是为()服务的。 A、大众 B、精英 C、个人 D、特定人群 正确答案:A 长期来看,人对于事物的喜好最容易被()影响。 A、事物的外表 B、蕴含的意义 C、接触的频率 D、他人的喜好 正确答案:C 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来提高自身的审

正确答案:x 审美活动中既存在效用递减律,也存在递增规律。() 正确答案:v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村山节和浅井降的《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是()年- -转折。 A、300.0 B、600.0 C、800.0 D、1200.0 正确答案:C 《易经》运用的是数与()的结合。 A、气 B、道 C、象 D、规 正确答案:C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天地 B、阴阳 C、男女 D、日月 正确答案:D 4 从大体_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往往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正确答案:v 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在欧洲出现的时间要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正确答案:X 万物五象选择律 事物的发展更倾向于向()个方向发展。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是()。 A、环境、语文、社会 B、环境、传统、社会 C、语文、传统、社会 D、语文、环境、传统 正确答案:A 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 A、互根律 B、互抗律

中西文化比较

一、填空题: 1. 逻辑推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形式化和确定性;重视定理、公理、演绎、推理和抽象思维。 2. 西方法律的第一要义是天赋人权,第二要义是人人平等。 3. 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4.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生产形式,中国是农耕文明,西 方是商业文明。 5.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分别被视为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6.古希腊文化中,人的动物性与理性并列存在,表现为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激情的创造精神和阿波罗代表的和谐的理性精神的并存。 7.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西方偏好细剖静析的逻辑分析。8.英语是直线型思维模式,闪语是平行型思维模式,东方语言是螺旋型思维模式,罗曼语、俄语是曲折型思维模式。 9.东西方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佛教与印度教,西方系列的梭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0.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和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规约形态。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 3、逻辑分析:逻辑有极强的推理认知的作用,作为思维规律可以被人们共同掌握,成为思维外在化的工具,从而使思维这种主观性的活动能够被传达、被理解、被记录、被检验。它把一切的经验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本质被现象包裹着,要认清本质必去除表象,这种去伪存真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成为西方哲学认识的心理基础,由此发展出追求精密分析和严谨逻辑的科学文化形态。 4、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5、个体本位: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希腊人个体一时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提本位的文化精神。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 6、中庸和平: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日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7、西方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1)理性精神即所谓“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执著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8、中国的“家天下”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有哪些根本差异?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1)实行“家天下”的宗主统治。(2)讲究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a有能力的皇帝往往乾纲独揽,兼听万事。b权力中心始终向皇帝侧近的机构和侍臣转移。c中国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d统治者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 古希腊: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在政治上实行以巴西勒斯为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军事民主制。(2)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权,设立了公职津贴和戏剧津贴等,鼓励公民担任公职和参加文化活动。(3)显示了契约原则。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便是作为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契约的法律对个人政治权利和平 等地位的肯定。 9、“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10、简述中西宗教文化的主要差异: (1)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 尺度;西方文化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2) 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 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 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早在轴心 时代就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过渡,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 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3)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在 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 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追求乐 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4)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方面:在中 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 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而在西方,教会与王权分庭抗礼,并在很长一 段时期内教权高于王权。 12、结合中西神话的特征对二者进行比较: (1)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中国古代神话由于世俗化和历史化的影响,保存 较零散,未能在后世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西方神话则以其丰富的形象,成 熟的形式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广泛渗透,成为滋润西方艺术和文学创造的源 泉。 (2)中国神话(主要指汉族)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以下突 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 自然神。c神话的单一性。d中国神话关于神袛的记载非常简单,是零星的、片段式 的有关事件的概述;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 多。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 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d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比较完整、有起 有落的故事框架。 (3)希腊神话的感性化特征成为希腊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向往,中国神话则由于 其历史化的变形而成为中国人世代敬仰的道德楷模。 11、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以综 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2)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 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编码方式、结 构框架和基本结构单位不同。a语法型语言中现实的特征是通过问接或曲折的方式 反映的,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是不一致的,语法型语言以形态体现跟概念范畴相对 应的语言范畴。语义型语言采用直接编码的方式,现实的特征在语言中得到直接的 反映,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保持一致。b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 语义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 c西方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 法结构的基本单位; 汉语的情况刚好相反,“字”是汉语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 (3)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 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 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4)从语法范畴分析,西方语言是严式语言,汉语是宽式语言。语言严式与宽式 的差异源于形态的差异。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 (5)中西语言——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领悟·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 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6)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而语义型 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 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 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式类型上的显著差异是:西 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具有虚拟语法范畴,汉语缺少虚拟 语法范畴。 (7)在修辞方面,西方语言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 简约、含蓄。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周严与简约、直 露与含蓄的差异。在语篇修辞上,英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直线型结构,而汉语句子 的典型模式是螺旋型结构。 一、填空题: 1. 逻辑推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形式化和确定性;重视定理、公理、演绎、 推理和抽象思维。 2. 西方法律的第一要义是天赋人权,第二要义是人人平等。 3. 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 4.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生产形式,中国是农耕文明,西 方是商业文明。 5.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分别被视为两种文化精神 的核心。 6.古希腊文化中,人的动物性与理性并列存在,表现为狄奥尼索斯代表 的激情的创造精神和阿波罗代表的和谐的理性精神的并存。 7.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西方偏好细剖静析的逻 辑分析。 8.英语是直线型思维模式,闪语是平行型思维模式,东方语言是螺旋型 思维模式,罗曼语、俄语是曲折型思维模式。 9.东西方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佛教与印度教,西方 系列的梭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0.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和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 基本规约形态。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 事物本质。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 有极强的主观性,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 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 3、逻辑分析:逻辑有极强的推理认知的作用,作为思维规律可以被人们共同掌握, 成为思维外在化的工具,从而使思维这种主观性的活动能够被传达、被理解、被记 录、被检验。它把一切的经验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本质被现象 包裹着,要认清本质必去除表象,这种去伪存真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 法成为西方哲学认识的心理基础,由此发展出追求精密分析和严谨逻辑的科学文化 形态。 4、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 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 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 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5、个体本位: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 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希腊人个体一时的 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提本位的文化精神。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 上的体现,是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 6、中庸和平: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日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 位。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谓“中庸”,:“不 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便是 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 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儒道两家的 中道观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 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7、西方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 的执著。(1)理性精神即所谓“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 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 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 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 的客观态度上。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 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探索科学 真理的执著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 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8、中国的“家天下”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有哪些根本差异?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1)实行“家天下”的宗主统治。(2) 讲究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a有能力的皇帝往往乾纲 独揽,兼听万事。b权力中心始终向皇帝侧近的机构和侍臣转移。c中国皇帝不仅是 政治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d统治者 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 古希腊: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在政治上实行以巴西勒斯为首 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军事民主制。(2)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 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权,设立了公职津贴 和戏剧津贴等,鼓励公民担任公职和参加文化活动。(3)显示了契约原则。实现 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便是作为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契约的法律对个人政治权利和平 等地位的肯定。 9、“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 关系问题。(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 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 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 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 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 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 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 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 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天 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 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 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倡导“知行合一”的实 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 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 为模式,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 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 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0、简述中西宗教文化的主要差异: (1)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 尺度;西方文化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2) 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 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 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早在轴心 时代就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过渡,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 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3)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在 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 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追求乐 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4)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方面:在中 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 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而在西方,教会与王权分庭抗礼,并在很长一 段时期内教权高于王权。 12、结合中西神话的特征对二者进行比较: (1)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中国古代神话由于世俗化和历史化的影响,保存 较零散,未能在后世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西方神话则以其丰富的形象,成 熟的形式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广泛渗透,成为滋润西方艺术和文学创造的源 泉。 (2)中国神话(主要指汉族)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以下突 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 自然神。c神话的单一性。d中国神话关于神袛的记载非常简单,是零星的、片段式 的有关事件的概述;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 多。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 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d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比较完整、有起 有落的故事框架。 (3)希腊神话的感性化特征成为希腊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向往,中国神话则由于 其历史化的变形而成为中国人世代敬仰的道德楷模。 11、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以综 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2)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 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编码方式、结 构框架和基本结构单位不同。a语法型语言中现实的特征是通过问接或曲折的方式 反映的,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是不一致的,语法型语言以形态体现跟概念范畴相对 应的语言范畴。语义型语言采用直接编码的方式,现实的特征在语言中得到直接的 反映,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保持一致。b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 语义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 c西方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 法结构的基本单位; 汉语的情况刚好相反,“字”是汉语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 (3)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 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 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4)从语法范畴分析,西方语言是严式语言,汉语是宽式语言。语言严式与宽式 的差异源于形态的差异。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 (5)中西语言——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领悟·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 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6)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而语义型 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 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 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式类型上的显著差异是:西 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具有虚拟语法范畴,汉语缺少虚拟 语法范畴。 (7)在修辞方面,西方语言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 简约、含蓄。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周严与简约、直 露与含蓄的差异。在语篇修辞上,英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直线型结构,而汉语句子 的典型模式是螺旋型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