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学号

——原始农耕、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

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左边地图中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

A.距今1万年前后人们已学会栽培谷物 B.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 C.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农耕聚落 D.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4.当人类做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个“新发现”距今约

A.1000年

B.1万年

C.10万年

D.300万年

5.史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农业起源也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下列最能体现该特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稻谷遗存

C.陕西半坡、湖南玉蟾岩、浙江河姆渡等遗址发现粟和水稻遗存

D.除黍、粟、水稻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

6.“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帝王世纪》的这段记载是

A.神话传说,基本上没有史料价值 B.原始史料,证实了原始音乐起源C.神话传统,但能够印证农业革命 D.一手史料,印证了人类进化历程

7.炎黄传说是

A.早期先民创世的历史

B. 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C.早期先民创世的英雄事迹

D.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

8.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9.右图是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50年—3550

年文化遗存中的宫殿复原图。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印证

传说中

A.“家天下”的出现

B.“公天下”的昌盛

C.“邦国制”的产生

D.“大一统”的形成

10.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时代转变突出地表现在

A.禅让制的沿用 B.世袭制的出现

C.察举制的施行

D.内阁制的建立

11.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型宫殿,有些历史学者推论这个社会已初具“国家”形态,极可能是文献所记载的夏代晚期王都。这些学者的推论依据是

①文献中夏墟的位置与考古发掘的位置相符②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年代与传说的夏代相当③二里头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夏禹治水的传说④大型宫殿建筑说明强大权力机构已经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

C.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 D.是一种历史倒退的现象

13.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图一:司母戊鼎图二:甲骨文图三:《史记》

①图一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

②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③图三记载的所有内容已被证明是确实可信的

④上述三图所代表的史料互相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右图为中国商朝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饰。它反映了商朝人

A.依赖图腾保佑

B.宣扬等级制度

C.讲究礼乐文化

D.希望沟通神灵与祖先

15.“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6.据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黍、秬、穫等。据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

A.文字书写较为随意,结构还不够成熟

B.当时气候较温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C.农作物种类已经多元化,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人们相信这些谷物能帮助他们与先祖或神灵沟通

17.《史记》记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这一现象大约发生于

A.公元前21世纪早期 B.公元前17世纪早期

C.公元前11世纪中期 D.公元前8世纪早期

18.“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柳宗元的文章《封建论》的主题可能是

A.王位继承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19.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20.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21.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2.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到“封国”

C.从“封国”到“帝国” D.从“帝国”到“共和”

23.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私田大量开垦

C.商人地位提高

D.诸侯重视教育

2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

25.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是

A.仁义道德B.追功逐利C.清静无为D.兼爱非攻26.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典章,称“周监(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中的“二代”是指

A.夏代、殷商 B.商朝、西周 C.西周、东周D.春秋、战国

27.在孔子看来,要纠正他所生活时代的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

A. 人人应重义轻利

B. 重建周礼的权威

C.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D.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28.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说:“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其:

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的主张

C.“王道”的主张 D.“克己复礼”的主张

29.“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一观点属于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30. 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是

A.孔子B.老子 C.孟子D.荀子

3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33.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34.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

A.周王朝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

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 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

班级姓名学号

二、非选择题

1.长期以来,夏王朝的建立被看作是华夏民族告别史前孩提时代的成人礼,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对T夏朝的存在,史学界却有学者提出质疑。

材料一:《史记·夏本记》引《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云:“太康居斟鄂: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郡在洛河一带)

材料二:1 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郡的所在地。

材料三: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 028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继商之后是周朝。

问题:(10分)

(1)从已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哪些基本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史学界为什么质疑夏朝存在?(1分)其论证的依据是什么?(2分)

(3)材料三认为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试分析其依据的史料价值。(2分)

2.东周时期的根本变革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10分)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期”?(不得照抄材料)(1分)

(2)“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6分)

(3)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3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现代史学名家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⑴为什么郭沫若认为“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请你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7分)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学号

——原始农耕、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

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左边地图中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

A.距今1万年前后人们已学会栽培谷物 B.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 C.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农耕聚落 D.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4.当人类做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个“新发现”距今约

A.1000年

B.1万年

C.10万年

D.300万年

5.史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农业起源也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下列最能体现该特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稻谷遗存

C.陕西半坡、湖南玉蟾岩、浙江河姆渡等遗址发现粟和水稻遗存

D.除黍、粟、水稻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

6.“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帝王世纪》的这段记载是

A.神话传说,基本上没有史料价值 B.原始史料,证实了原始音乐起源C.神话传统,但能够印证农业革命 D.一手史料,印证了人类进化历程

7.炎黄传说是

A.早期先民创世的历史

B. 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C.早期先民创世的英雄事迹

D.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

8.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9.右图是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50年--3550年

文化遗存中的宫殿复原图。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印证传说

A.“家天下”的出现

B.“公天下”的昌盛

C.“邦国制”的产生

D.“大一统”的形成

10.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时代转变突出地表现在

A.禅让制的沿用 B.世袭制的出现

C.察举制的施行

D.内阁制的建立

11.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型宫殿,有些历史学者推论这个社会已初具“国家”形态,极可能是文献所记载的夏代晚期王都。这些学者的推论依据是

①文献中夏墟的位置与考古发掘的位置相符②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年代与传说的夏代相当③二里头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夏禹治水的传说④大型宫殿建筑说明强大权力机构已经存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

C.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 D.是一种历史倒退的现象

13.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图一:司母戊鼎图二:甲骨文图三:《史记》

②图一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

②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③图三记载的所有内容已被证明是确实可信的

④上述三图所代表的史料互相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右图为中国商朝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饰。它反映了商朝人

A.依赖图腾保佑

B.宣扬等级制度

C.讲究礼乐文化

D.希望沟通神灵与祖先

15.“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

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6.据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黍、秬、穫等。据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

A.文字书写较为随意,结构还不够成熟

B.当时气候较温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C.农作物种类已经多元化,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人们相信这些谷物能帮助他们与先祖或神灵沟通

17.《史记》记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这一现象大约发生于

A.公元前21世纪早期B.公元前17世纪早期

C.公元前11世纪中期D.公元前8世纪早期

18.“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柳宗元的文章《封建论》的主题可能是

A.王位继承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19.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20.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21.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2.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到“封国”

C.从“封国”到“帝国” D.从“帝国”到“共和”

23.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私田大量开垦

C.商人地位提高

D.诸侯重视教育

2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

25.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是

A.仁义道德B.追功逐利C.清静无为D.兼爱非攻26.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典章,称“周监(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中的“二代”是指

A.夏代、殷商 B.商朝、西周 C.西周、东周D.春秋、战国

27.在孔子看来,要纠正他所生活时代的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

A. 人人应重义轻利

B. 重建周礼的权威

C.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D.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28.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说:“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其:

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的主张

C.“王道”的主张 D.“克己复礼”的主张

29.“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一观点属于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30. 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是

A.孔子B.老子 C.孟子D.荀子

3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33.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34.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

A.周王朝民族融合不断加强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

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 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

班级姓名学号

二、非选择题

1.长期以来,夏王朝的建立被看作是华夏民族告别史前孩提时代的成人礼,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对T夏朝的存在,史学界却有学者提出质疑。

材料一:《史记·夏本记》引《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云:“太康居斟鄂: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郡在洛河一带)

材料二: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

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郡的所在地。

材料三: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继商之后是周朝。

问题:(10分)

(1)从已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哪些基本特征?(3分)

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大型都城遗址;设官分职,

(2)根据材料一、二,史学界为什么质疑夏朝存在?(1分)其论证的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一《史记·夏本记》引《竹书纪年》,而不是第一手史料。

材料二的考古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虽然是第一手史料,与史书记载的夏朝在时间上也相吻合,但没有当时人留下的任何文字记载。相当于

(3)材料三认为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试分析其依据的史料价值。(2分)

依据: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及之后有较有影响的周朝。

史料价值:第二手史料,因为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结论没有有力的第一手史料加以印证。

2.东周时期的根本变革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

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10分)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期”?(不得照抄材料)(1分)

(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封国之间连年战争,社会动荡。(1分)

(2)“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6分)

(2)生产力的变化: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买卖禁令失效,逐渐转为私有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的局面。(6分)(其他合理亦可)

(3)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3分)(3)政治上:从分裂到统一;从“封邦建国”体制到中央集权体制(帝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等。思想上: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法家文化成为此后影响中国政治的主要思想。经济上:小农经济和重农思想影响久远。民族关系上:多民族的统一。(任二,3分)(其他合理亦可)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现代史学名家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⑴为什么郭沫若认为“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请你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7分)

因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分)

原因:经济: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内政改革。思想文化:当社会转型期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个不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6分)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中国古代史常考简答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一)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早的实践是什么?其理论来源于谁的思想? (2)最早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朝代是什么?这一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请解释这句话。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时发展了哪些制度? (5)在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是哪项措施? (6)汉武帝时期开创和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措施? (7)隋朝是个开创性的朝代,它首创了哪些制度? (8)唐朝时既削弱相权,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制度是什么? (9)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 (10)北宋通过设立什么官职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11)元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是什么? (12)元分别设立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台湾?元时的监察机构是什么? (13)明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时期。最能说明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14)明清时期对人们思想控制的显性措施和隐性措施分别是什么?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答案: (1)商鞅变法,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秦朝,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由皇帝任免) (3)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而是由于秦朝的暴政。 (4)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编户齐民(5)封国制 (6)剌史制度、察举制度中的孝廉科、推恩令、附益法 (7)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庸(8)三省六部制 (9)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极度削弱地方,高度集中于中央 (10)转运使(11)实行行省制度 (1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御史台 (13)明:设立特务机构、清:设立军机处 (14)文字狱、八股取士 (15)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史(二) (1)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2)商鞅变法对这个制度作了什么修改? (3)墨子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4)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5)汉武帝时期,士大夫的主要做官途径是察举制中的什么科? (6)三国时魏国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7)隋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8)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9)谁在改革中改革科举制度? (10)科举制形成于哪一个皇帝时期? (11)从历史上得出什么选拔人才的经验或启示? (12)秦朝、汉朝、北宋、元朝、明朝监察的官职和机构分别是什么? (13)历代重视监察给我们什么启示? (14)什么选官制度是从上而下的? (15)哪一朝代科举录取人数太多而导致冗官冗员冗费? 答案: (1)世袭制,门第 (2)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3)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4)察举,才能和品德 (5)孝廉 (6)九品中正制 (7)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8)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9)王安石 (10)隋炀帝 (11)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12)御史大夫、刺史制度、通判、御史台、提刑按察使司

大学中国古代史习题..

中国古代史 第十章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 1、名词解释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大运河瓦岗军 2、简要回答 (1)简述隋朝统一中国的经过。 (2)简述隋初发展经济的措施。 (3)简述隋朝的大运河。 3、论述题 (1)论隋朝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2)试论隋炀帝的是非功过。 第十一章唐朝的强盛与衰落 1、名词解释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三省六部武则天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两税法元和中兴甘露之变会昌灭佛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唐八史刘知几 2、简要回答 (1)说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2)简述唐代前期的重要制度。 (3)简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4)唐代诗歌的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3、论述题 (1)论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2)分析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如何评价武则天。 (4)分析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5)论隋唐文化的特点。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的演变 1、名词解释 五代十国沙陀三王朝长乐老 2、简要回答 (1)简述周世宗柴荣的改革与北伐。 第十三章宋、辽、夏、金的社会状况 1、名词解释 陈桥兵变通判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靖康之难绍兴和议

《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程朱理学 2、简要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岳飞的生平事迹。 3、论述题 (1)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论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3)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第十四章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1、名词解释 成吉思汗耶律楚材行省制度达鲁花赤驱口色目人《授时历》 2、简要回答 (1)简述蒙古三次西征的情况。 (2)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3、论述题 (1)试论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 第十五章明朝的专制统治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A、政治统治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 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 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 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 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 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 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案:3、(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 治的秦朝。(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 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 亡,此皆肤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 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太宗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 宗耳。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 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 (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1、以下表明夏朝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史实有:①私有制的产生②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分化③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④监狱、军队、管理的产生和设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历史的进步,主要依据是 A、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有利于社会大多数成员实现自身的价值 B、奴隶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平等、和谐 C、原始社会末期大规模屠杀战俘的现象基本消失,奴隶主阶级富有人性 D、运用国家权力保护私有财产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史学界把“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的斗争称之为“汤武革命”,予以充分肯定。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其领导的斗争代表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利益 B、汤、武本身就是奴隶或平民 C、斗争解放了奴隶和平民 D、斗争推翻了暴政、解放了生产力 4、东周和西周时期的最大不同点是: A、都城位置 B、疆域版图 C、周王地位 D、生态环境 5、关于春秋列国之间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尊王攘夷” B、主要在大国之间进行,小国没有卷入 C、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 D、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 6、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学术文化却异常活跃,科技成就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 A、各诸侯国统治者重视学术文化的发展 B、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 C、与境外各国的文化交流的频繁 D、社会大变革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7、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此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六国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必要前提: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促进了秦朝国力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C、长城和灵渠的修建表明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国力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D、六国的灭亡表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汇编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选择题 (本卷共有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 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据此回答 1-4 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 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 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 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长期的实行, 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 ( 《货殖列传》 ),说明秦汉 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 作的传记, 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 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 .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 .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 .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 .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 .修建防御工事 B .和亲与互市 C .进行战争 D .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 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 使当地文化丰 富多彩。据此回答 7-8 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主要是由于 ( ) A .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C .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 C .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回答 5-6 题。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 B .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D .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中国古代史部分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部分练习题 1、(2006·广东卷)反映了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2、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时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B、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4、《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刺史 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 5、“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中设立机构的实质是 A、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全权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C、皇权削弱,军机大臣权力上升 D、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6、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曾出现过以下现象,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分封制②郡国并行制③废除丞相制度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7、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措施是 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中书省 B、(元)中书省 C、(明)内阁 D、(清)军机处 9、下列人物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产生或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是 ①韩非子②秦始皇③汉武帝④黄宗羲⑤商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0、西方一些社会学家在形容中华文明时,提出“西方的病,应用中药来治”,孔子思想是“中药之源”。其中“中药”含指孔子思想中的 A、民贵君轻,取信于民 B、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C、依法治国,以人为本 D、天下大同,见利思义 11、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下列对郡守、县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地方行政长官②由皇帝直接任免③可以制定、颁布法令④可以世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2、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北魏、隋、唐的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缓和阶级矛盾 C、保证赋税收入 D、使农民有土地生产 15、北宋取消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是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新转折,它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政府对商业的重视 B、商人势力的强大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北宋城市规模的扩大 16、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载:“初,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答案】B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答案】C 4.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 ] 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 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 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 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答案】B 5.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 A.突厥族 B.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答案】D 6.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 ①养蚕②铸铁③酿酒④制碾磨⑤制瓷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7.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 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答案】A 8.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答案】A 9.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 ] ①耧车②水排③翻车④筒车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A 10.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A 1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答案】A 1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A.推广植棉 B.奖励垦荒 C.实行“更名田” D.实行“摊丁入亩”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第1、2章) 一、填空题 1、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就是_原始群___时期和_氏族公社___时期。 2、原始社会也叫石器时代。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的阶段叫_旧石器__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阶段叫_新石器__时代。 3、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_云南(元谋)__人,距今约有_170万__年。 4、原始群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类化石是发现于山西襄汾的_丁村_人。 5、夏朝是夏族首领_夏启__建立的,时间约在_ 21世纪__。 6、禹___死后,其子_启__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废除了_禅让__制,确立了_王位世袭__制。 7、商朝在_盘庚__位时,由奄迁到__殷_,从此定居下来。 8、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_青铜器__。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_司母戊鼎_。 二、选择题 1、北京人距今约有( D )。 A、170万年 B 、80至60万年 C 、10万年 D 、70至20万年 2、北京人进化最快的部分是( B )。 A 、大脑 B 、手 C 、下肢 D、头骨。 3、据专家考证,最早在( D )时,大约已经知道用火了。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河套人 4、夏朝是我国第一个( C )国家。 A 、封建领主制 B、封建地主制 C 、奴隶制 D、农奴制 5、商代的农业奴隶叫( A )。 A、众人 B、仆 C、奚 D、臣 三、名词解释 1、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属晚期智人。1930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数次发掘,发现了人类化石和一些文化遗物,时代为距今约1.8 万年。人类化石共八个个体,既有婴儿,也有少年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体质特徵已接近现代人,脑量也达到1300-1500毫升,与现代人相一致。石器有砍斫器,加工方法与北京人相同。但骨角器中的骨针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缝纫工具。有的骨针直径只有3.3毫米,上面钻出细孔,技术已相当先进。此外,山顶洞人还出现了墓葬。在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周围,发现有散布的赤铁矿粉末和一些随葬品。这些装饰品和墓葬的出现,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2、禅让时代:尧、舜、禹时期实行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作“禅让制”,这一时期史称“禅让时代”。 3、盘庚 4、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墟中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它的内容多为占卜文辞,反映了商朝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材料题1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这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伟》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别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搞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5分)(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超过北方(1分);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1分);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靠南方(2分)。(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第,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材料题2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对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用权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型,犹不能禁也。……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得农主张。(10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2016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作业答案

1 历朝历代延续的重本抑末,“末”是指()。 A、农业 B、牧业 C、工商业 D、官宦仕途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语出()。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战国时期的变法加强了所有贵族们的权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制度变法,最著名的是李悝在燕国实施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战国时代的西部地区主要是()。 A、羌系民族 B、胡系民族 C、蜀人 D、越人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下列关于荀子思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要行善 B、性善论 C、重视人自身的能力 D、主张法制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非常清晰的划分。()我的答案:√得分:0.0分 4 《尽地力之教》是变法家商鞅的作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下列不属于秦朝统治思想的是()。 A、主张专制 B、中央垂直领导 C、刚柔并济 D、受法家思想影响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 A、丞相、太尉、奉常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丞相、卫尉、奉常 D、太仆、太尉、奉常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依赖于法家思想的“法术势”,秦始皇用军事战争建立国家,但力图通过实施仁政来建设国家。()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游牧民族由于人们骁勇善战,所以其国家基础比农耕国家更为实在和牢固。()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1 秦朝对思想文化自由发展的禁锢的典型事件是()。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广泛纳谏 D、收缴兵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下列不属于秦朝统治内容的是()。 A、书同文 B、车同轨 C、统一货币 D、设置三省六部制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秦始皇时期将全国文字统一为()。 A、楷书 B、隶书 C、大篆 D、小篆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秦朝实施的刚性统治的积极性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中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知识巩固题。答:第4页两段(分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 第二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第8页课中题。答:1.对中国来说,唇亡齿寒,侵略者的战火蔓延到中国大地上,新生的人民政权将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有可能重新回到屈辱和痛苦的昨天。2.对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来说,朝鲜如果被颠覆,社会主义力量将受到严重损伤。 二.第10页课中题。答:1.过去清政府等反动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不敢面对强敌;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政权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毫不妥协,敢于斗争。2.旧中国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弱,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三.畅想天地题。答:1.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2.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4.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敢于胜利的精神。 第三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一.第13页课中题。答:1.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土地改革中,依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可减少阻力,从而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2.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的土地占有情况、封建剥削状况都不一样,因而土地改革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3.新解放区各地的农民对土地改革的认识、态度、要求等也不一样,这同样要求在土地改革时,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4.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情况不一样。 ▲二.温故知新题。答:1. 第13页第二段。2.顺利完成原因:①国家政权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②党中央好人民政府在土地改革中正确决策。③《土改法》提出的目标明确,政策科学,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④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工作深入细致,方法得当。⑤土改符合广大农民的要求,得到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 ●三.畅想天地题。答:第1问答案略。●2.重要性:①土地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源。 ②对土地的占有、开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③国家和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是否得当,既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的安定、国家和政权的巩固。④土地问题的解决,事关国家工业的发展(因为农民的解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商品市场。 第五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第21页课中题。答:1.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农、轻、重、商协调发展。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第23页课中题。答:1.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史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几部宪法。2.世界:《汉谟拉比法典》、《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等等。 ▲三.畅想天地题。答:1.中共的正确领导,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决策。2.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和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三大改造的完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4.工人阶级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5.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的努力。6.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工业建设。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8.广大群众立志快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的热情和创造力。9.苏联的大力援助。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第28页课中题。答:1.看法: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而发动的。它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不顾国情国力,违背经济规律,造成了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极大破坏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引起了浮夸风和生产的瞎指挥风,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2.教训: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 ★二.畅想天地题。答:1.不能。2.因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的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