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

礼貌原则与中西文化的差异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film The Treatment (Gua Sha)

中式菜肴名称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转变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从文化角度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怪,或不怪--《小镇畸人》中的主要人物解读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

意象美,声响美,节奏美--评济慈《希腊古瓮颂》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Qiu Si”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论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禅宗思想在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体现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及其在广告中的体现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

论《福谷传奇》中的象征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从异化法和归化法看中式菜单翻译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科技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研究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浅析英文爱情诗的特点与翻译方法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

试论库珀的种族观——以《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为例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从功能对等的理论看英语歌词的翻译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

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解析《儿子与情人》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Teaching Liste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美国丽人》中的伦理主题研究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浅谈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试析盖茨比和迪克的美国梦破灭的原因—以《伟大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为例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沉默之语用分析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

《嘉莉妹妹》中的象征主义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谈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

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

《嘉莉妹妹》中女性自我意识探析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野性的呼唤》中自然主义探析

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

“eye”的认知分析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应用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

公众演说中修辞人格的研究——以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为例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

委婉语的语用礼貌分析

委婉语的语用礼貌分析 一、引言 英语词Euphemism(委婉)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好听的话”。《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等编著)中对委婉语的定义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关于委婉语的分类有很多,有人从委婉语的功能上将其分为传统委婉语和文体委婉语两类:前者与禁忌语(taboo)有关,是消极委婉语;后者与礼貌,避免冲突并满足交际双方利益和心理的需要有关,是积极委婉语。例如: janitor被称为building engineer, cemetery叫做memorial park,“He needs help in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fter class.”等都属于委婉语的范畴。 在日常交际中,仅仅清楚、准确地表达信息是不够的,由于语言不当甚至粗俗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礼貌作为一种社会润滑剂,被时时处处使用着。对此,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H .Leech在1980年从语用学角度,提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作为对Grice合作原则的“拯救”,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并指出,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这就不得不与委婉语产生密切的联系。 二、委婉语与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及其准则 Leech(1987)提出的礼貌原则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也就是尽量赞誉别人,让自己多吃一点亏。在语言形式上采取赞美对方和自谦的手段,取悦对方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其准则如下: 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自身受惠最小 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612939137.html,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作者:李敏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11期 摘要: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范 围涉及语用、语篇、语体、交际策略、文化差异等多个领域,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一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语用视角探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根源语用分类语用功能 一、引言 “模糊限制语”(hedge)最早属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范畴,由George Lakoff(1972:195)提出,指“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语用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国外有Fraser(1975:187~210),Brown/Levinson (1978),House/Kasper(1981:157~185),Blum-Kulka/Ohlstein(1984:196~213)和Franken(1997:135~151)等;国内有陈治安等(1997:18~24),戴建东(2002:21~25),高晓芳、张琴(2002:89~91),蔡龙权、戴炜栋(2002:1~6)和林波、王文斌(2003:6~12)等。由此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所做的研究很多。但仅从语用角度,对英汉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并就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从语用视角进行探讨。 二、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认知 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吴世雄、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国内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学者们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源于事物的模糊性;二是认为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三是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属性。但他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不全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语言模糊性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世界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本无模糊与非模糊可言,不管人们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它都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无所谓客观世界是否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源自人类的认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方式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之上的。由此,语言的模糊性也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模糊性。所以,我们认为,模糊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组成部分,当然具有自然语言的共性。因此,英汉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也是人类的认知。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初探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初探摘要: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语用模糊的概念,产生,类型,功能和存在的意义,目的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个语用模糊的基本概念并希望以此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这一现象。论文关键词:语用模糊,功能理解,语境 1. 语用模糊的概念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forces)的现象(Thomas, 1995; 俞东明,1993)。例如: 例(1)Would you like to come in and sit down? 这句话可以同时实施邀请,请求或命令等不同的言外行为,也可以是三种言外行为兼而有之,其界限是模糊的。 语用模糊比较常见的英文表述是“pragmatic ambivalence”(根据《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ambivalence”意指“矛盾情绪,矛盾心理”,笔者认为这里可能指语言结构形式进入运用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但是也有人称语用模糊为语用歧义,用“pragmatic ambiguity/ambivalence”来表达(项成东,2001;周红,2002)。笔者认为无论是“语用模糊”还是“语用歧义”,只要是从语用学角度,在语用学的范围内进行的研究,就都可以接受。 2.语用模糊的产生 根据Thomas(1995:22) 的动态语用学理论,语义的产生与理解是一个

动态过程,必须有以下要素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说话人与听话人对意义的商榷讨论,话语产生的语境(包括物质,社会和语言等诸方面),话语可能表示的各种潜在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语用模糊产生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周红,2002): 2.1 指示语引起的语用模糊。指示语是指那些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定冠词以及一些表示地点和时间的副词。指示信息不清楚的话语往往很难理解甚至会产生语用模糊。例如: 例(2)He said he was a teacher. 例(3)He said he was coming today. 2.2 会话涵义引起的语用模糊。在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说话的用意之间常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话语的用意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何兆熊,2001:152)。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一般是隐而不宣的,不能靠所说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确定,而要靠听话人根据语境进行辨认和推导,真正认识到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赋予话语的施事行为用意。例如: 例(4)Is that your coat on the floor?(可能是“指责”“命令”) 例(5)Waiter, there is a fly in my soup.(可能是“抱怨”“指令”) 2.3 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模糊。 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的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1975:60),是一种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理解“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然后从“字面用意”推断出间接用意,即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施事行为用

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作者:葛伟琪, GE Wei-qi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刊名: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21(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张乔模糊语义学 2004 2.钟守满.王凌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 2000(03) 3.杨慧玲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1999 https://www.sodocs.net/doc/1612939137.html,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1972 6.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7.沙夫语义学引论 1979 8.李佐文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8) 9.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2000 https://www.sodocs.net/doc/1612939137.html,koff G.Johnson M Metaphoers We Live By 1980 11.Levinson S C Pragmatics 1983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1612939137.html,/Periodical_nbgdzkxxxb200903003.aspx 授权使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whkjdxznfx),授权号:4af772f3-27c1-4760-8737-9e1c011658b6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7日

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摘要:委婉语是语言的“消毒剂”和“润滑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委婉语的使用,因此对委婉语的语用分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委婉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之后运用意义和所指理论及合作原则理论分析了委婉语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用、会话含义、委婉语、 1、关于委婉语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在各种文化形态中都大量存在,且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它的使用。委婉语的起源地在希腊,它最初是源于宗教迷信的禁语,宗教迷信反映了在委婉语的起源中社会心理的重要性。从古至今,遍及全世界,对于委婉语的解释千变万化,不尽相同,本文且采用邵军航在其《委婉语研究》中对委婉语的界定,即: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畏惧、惊恐、羞耻、自卑、内疚、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即痛苦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和信息理解者(听读者)感到痛苦。这个定义不仅涵盖了委婉语所涉及的语境依赖性(在特定的语境中——既包括时代、地域、文化等大的语境,也包括上下文、话题、交际双方等小的语境)、婉指对象(使人感到畏惧、惊恐、羞耻、自卑、内疚、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即痛苦的事物)、构成手段(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伴生性(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原动力(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和信息理解者感到痛苦)等方面,而且“语言或言语表达”既包括了词语又包括了句子和语篇,从而使委婉语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比较清楚地界定,将委婉语从非委婉语中区分出来。 2、委婉语会话含义成因探析 意义和所指理论中的“意义”主要指词、短语或句子本身的抽象意义,即词典中的意义,它是静态的;“所指”即意义所代表或指示的客观事物。“意义”是用来指称事物的,是人们表达“所指”的媒介,但它也需要具体的言语形式作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范围涉及语用、语篇、语体、交际策略、文化差异等多个领域,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一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语用视角探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 标签:模糊限制语根源语用分类语用功能 一、引言 “模糊限制语”(hedge)最早属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范畴,由George Lakoff(1972:195)提出,指“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语用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国外有Fraser(1975:187~210),Brown/Levinson(1978),House/Kasper(1981:157~185),Blum-Kulka/Ohlstein(1984:196~213)和Franken(1997:135~151)等;国内有陈治安等(1997:18~24),戴建东(2002:21~25),高晓芳、张琴(2002:89~91),蔡龙权、戴炜栋(2002:1~6)和林波、王文斌(2003:6~12)等。由此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所做的研究很多。但仅从语用角度,对英汉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并就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从语用视角进行探讨。 二、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认知 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吴世雄、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国内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学者们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源于事物的模糊性;二是认为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三是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属性。但他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不全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语言模糊性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世界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本无模糊与非模糊可言,不管人们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它都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无所谓客观世界是否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源自人类的认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方式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之上的。由此,语言的模糊性也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模糊性。所以,我们认为,模糊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组成部分,当然具有自然语言的共性。因此,英汉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也是人类的认知。 三、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也是英汉语言的共性。因此,模糊限制语在英汉语中都十分常见。模糊限制语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例如,Zadeh (1965:338~353)从语法角度将其分为四类;陈林华、李福印(1994:55~59)按其语义特征将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另外,对模糊限制语还可以从词性、结构和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划分,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我们赞同苏远连(2002:29~32)的观点,认为汉语的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可以按照英语的语用分类标准。根据何自然、冉永平(2009:178~184),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包括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模糊语言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探析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是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或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本文从模糊语言的含糊功能、委婉功能、礼貌功能和缓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这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模糊语言;语用功能;模糊性 一、引言 模糊语言研究是在美国学者查德( lofti zadeh,1965)的模糊集理论( fuzzy-set theory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语言研究领域。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模糊语言学作为研究模糊语言的主要学科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1]。著名的语言学家汤姆斯(j. thomas)认为,语言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意的现象。王希杰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可能性,这便是模糊语言。归根到底,模糊语言的含义不够细致精确,让听话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和推测[2]。模糊语言主要是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或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在交际中,语言有时虽然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影响有效的交际,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事实上,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词语,正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指出:“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了损害(《语义引论》中文本: 355)” [3]。事实上,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影响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模糊性在交际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自然语言更具有表现力。所以,模糊语言具有含蓄、委婉、礼貌和缓和等语用功能。 (一)含蓄功能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并不一定是越精确越好,有时也需要使用模糊语言。模棱两可的词句可作多种解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说话人处于相对有利的交际地位[4]。有时候出于面子的考虑,说话人会使用概括或笼统的说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当别人问起工资时,一些人会将不足1500 元(如1457 元)的工资说成1500 元,这种笼统的说法既可照顾到说话人的面子,又可使表达较为简约。如: a: does mary still study in the school? b: i am glad to tell you that mary has just received a degree.

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 1. 引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时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不严谨的、不确定的、或不明晰的词语来进行交流。而语言又是无边无际,变化无常,它可以视不同的语境运用不同的词汇或结构表现出说话者各自的意图和丰富的内涵。如果没有模糊性,交际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性。而精确性和模糊性这对对立的概念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只用精确的词语来描述一件事或一个客体,语言就会显得过分公式化,从而失去语言应有的生动性、丰富多样性。 2. 模糊限制语的概念: 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拉可夫(G. Lakoff) (1972)的开创性专题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一文中。模糊限制语用来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拉可夫(G. Lakoff) (1972)将其下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hedges)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英语界对模糊限制语的某些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模糊限制语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这都是其它词语无法替代的。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但对促进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有效的交际颇有实用价值。 3.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英语中构成模糊限制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某些形容词、副词、非人称短语,情态动词,感觉动词等等,都可以充当模糊限制语或起到模糊限制语的作用。模糊限制语的行为不同,所使用的模糊限制手段或方式也就不同。从语用功能角度来看,模糊限制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模糊限制语对话语结构的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或给出一个大体的变动范围,或是对话语本身进行模糊限制,即称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而另一类不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限制,而是表明话语的内容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即对说话者本人进行模糊制,称之为关系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3.1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可以改变甚至取消话语的原意。这

广告语的语用分析

广告语的语用分析 引言 广告(advertising)一词源自拉丁语“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导至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在当今社会,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语言在企业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宣传和促销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广告大师Leonard认为:“广告是人与人沟通的行业,广告效果实现的关键在于向人们提供一种切中销售要点的利益承诺或消费理念,而这主要是靠语言来实现的。” 我们认为广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言语交际行为涉及下面几个方面,孙维张概括为:①言语交际行为的主体——说话人和听话人;②言语交际行为的环境;③言语交际行为的目的;④言语交际行为的手段,即语言形式。 [1]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环境是言语交际行为发生的背景,任何言语交际行为都是特定环境中的行为,离开了环境就没有言语交际行为;目的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启动因素和终极目标,没有无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语言形式是目的的实现手段,是言语交际行为主体相互连接的外在手段。我们再来看广告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①交际主体——广告制作者和受众者;②交际环境——广告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语境);③交际目的——传递商品信息,最大可能地激起受众者购买的欲望甚至行为;④语言形式——广告语。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关注的是成功的广告言语行为。 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广告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同时考察关联理论在广告语理解中的体现。 一、广告语对合作原则的违反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2]分别包括: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广告这一言语交际行为中,广告制作者会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条准则,并力求使受众者能够察觉这一违反,迫使受众者解读广告语蕴含的会话含义,从而使这一交际行为获得成功。 (一)广告语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质量准则要求人们在交谈中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违反质量准则,广告语会显得缺乏逻辑性,夸大事实或者自相矛盾。然而在广告语中,广告制作者总是喜欢用一些夸张的表达手段向受众者传递信息,而受众者则能从这些夸张、矛盾的语句中推断出广告的真正含义。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的使用中。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类模糊限制语,然后试图就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分别从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等视角进行语用分析。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用;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1.引言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 创立了著名的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Theory),一举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排中律,对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模糊语言学就是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吴世雄,2001:7)人类语言学和认知的模糊性是任何科学理论所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学科的范围。在现今的欧美学术界,模糊语言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甚至是认知哲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模糊语言在中国起步于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被公认为中国模糊语言的开拓者,他的“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再探”(分别刊在《外国语》1979年第4期和1980年第5期)是国内最早运用扎德的模糊理论来研究语言模糊性的论文。(吴世雄,2002,4:435-36)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它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之中。语言的含糊只有从语用角度去分析才有意义,语用含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讨论语言的不确定性,言语交际中语言含糊的研究包括那些看似词汇,实际上是话语的“模糊限制语”,以及其他以为只是“语义模糊”而实际上是语用含糊的现象。(何自然,2000.1:7) 2.模糊限制语(Hedges)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家族中的一员最早由George Lakoff提出,Lakoff( 1972:195)认为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也各不相同。E. F. Prince(1982)等从语用学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为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两大类。 2.1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不影响话题的真值条件,即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说话者本人或他人就话题内容做主观猜度而使其肯定语气趋向缓和的词语,这类模糊限制词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2.1.1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 Shields) 直接缓和语指说话者本人就话题内容作直接猜测或持有猜疑的态度。包括:I think, I suppose, I am afraid, I wonder, as far as I can tell, hard to say, seem, probably等等。例如: 1) And I think we can probably just finish the work before evening…As far as I can tell you right now, we can start at once. 2) I was afraid that I can not be here tomorrow. 2.1.2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 ) 间接缓和语不表示说话者本人的直接推测或猜疑,而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间接地表达说话者对话题的态度,这类限制语包括:It’s said that…, as is well known,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 someone says that…, according to sb等等。例如: 3) According to Dr. Smith, there was a dramatic response after medication.

英语中“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学分析

摘要:从语用学的角度,用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语境理论、距离原则、动听原则和模糊理论对英语“死亡”委婉语进行了分析,为英语“死亡”委婉语的名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期望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重视这些委婉语,在社会交际中正确选择、使用它们,从而避免在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会和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用学;合作原则;语境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它在人类交际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些专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英语委婉语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1)研究历史及演变;(2)界定其定义;(3)探讨其构成手段;(4)从语言学角度研究;(5)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作专门分析研究的文章。而笔者认为,英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数量很多,它在一定层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等,它是我们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对它进行研究还可以避免在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会和冲突,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所体现的一些语用学原则,希望人们可以加深对它以及西方社会的认识,也可以在言语交际中更好地、正确地选择使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上处以绞刑,人们就用一些与白杨树有关的温和的、甚至是好听的表达委婉说出这些人的死,如“to be a cottonwood blossom”、“to decorate a cottonwood”、“riding under a cottonwood limb”。 (2)得体准则。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如将人死后称为“to became a land owner”、“go to Heaven/paradise”、“be with God、rest/be in Abraham?8 bosom”等。这是出于礼貌,给对方留有面子,也有可能让他人对自己有好感等。 (3)赞誉准则。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如对为国家或事业而献身的人给予崇敬和赞美,称他们是“to lay down one?S life”、“to make the Illtimate/l船t sacrifice”、“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to fire one?s last shot”礼貌原则为死亡委婉语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死亡委婉语的礼貌功能也使得尖锐的社会问题显得缓和与轻松。 1礼貌原则2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Leech?提出了一套各社会、各群体共享的普遍性的“礼貌原则”,它包括6个准则:策略准则(Tact Maxim)、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英语死亡委婉语则体现了这些准则。如: (1)同情准则。即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如西方国家以前多将犯人吊在白杨树Grice[2]根据会话的内容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一个总的合作原则。为了成功的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它包括4条准则:数量准则(适量)、质量准则(正确)、关系准则(关联)、方式准则(简明)。但人们有时会出现违反某条准则的情形。这时,违反准则的一方可能有言外之意,另一方要能领会“话外话”。英语“死亡委婉语”就故意违反了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这些准则,而这恰恰是为了遵循礼貌原则,维护他人的面子,保持他人的尊严,如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要求不要说自知是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死亡委婉语从本质上说违反了这一准则,如将死亡称为“to be on vacation”,“to take a one way ride/trip”等。另外,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要求讲话要有关联,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而死亡委婉语往往委婉含蓄,如将死亡称为“to cancel olae?s account”、“to return to dust/earth”、“to turn one?s toes to daisies”等,这样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其实隐含着其他的目的,即遵循礼貌原则,维护他人的面子,保持他人的尊严。 3语境理论 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不是任意地、毫无节制地选择交际语码的;相反,语码的选择与交际目的、交际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包括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前者指交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参与者、话题、面部表情等可感知的具体直接的物理因素;后者指交际参与者的文化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英语教学 引言 自196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德(L.A. Zadeh)教授发表《模糊集》(Fuzzy Sets)以来,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语义学等学科。赋予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内在特征,其丰富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功能是其它词语无法代替的,因此,它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关注。本文从模糊限制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讨论。 1、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hedges)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https://www.sodocs.net/doc/1612939137.html,koff, 1972)。它包括词、词组或结构,我们统称为模糊限制语,而非仅限于模糊限制词,主要目的是希望突出它们的语用特征。它可以就话语的真实程度或涉及范围对话语的内容进行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所作的直接主观测度,或者提出客观根据,对话语做出间接评估等。因此,模糊限制语影响到话语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有着独特的语义特点,它促进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理论的深化。模糊限制语不仅具有模糊语句信息的功能,而且在使话语接近于真值条件、缓和话语及模糊限制语的精确话语信息等方面的语用功能。 (一)模糊限制语接近于真值条件的语用功能 在模糊限制语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一般属于逻辑语义范畴,它可以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试比较: (1) a. A robin is a bird. (真) b. A robin is sort of a bird. (假) c. A chicken is a bir d. (接近于真) d. A chicken is sort of a bird. (真)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本文结合会话原则中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形探讨模糊语言的产生,并进一步分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即模糊语言会给人以意境美的感受。 标签:模糊语言合作原则审美特征违反 一、模糊语言的定义 Piece通常被认为是模糊语的最早提出者(Joanna Channell,2000:7)。Piece (1902)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人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然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之外还是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Linda Claire Burns(1991)也从正反两方面给模糊下了定义,她认为“非模糊词就是有明确界限的词,它能区分物体能否被包含在这个词的所指范围内,但是如果一个词的正确定义允许难以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情形出现,那么这个词便是模糊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论模糊性》一文中明确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也对语言的模糊现象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模糊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陈治安、文旭,1996),所谓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Schaf(1960)也指出:“一种语言如果完全没有模糊性,该语言将是枯燥乏味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十分普遍(Foolen,1991;Thomas,1995;俞东明,1997;Franken,1997;Zhang,1998;Fredsted,1998),人们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根据Lakoff(1972)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指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二、合作原则违反与语用模糊分析 美国哲学家Grice在《逻辑与会话》(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Grice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为了交际需要,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强调语言表达的充分性。不能使自己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也就是不能出现语言冗余。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关联准则规定说话要贴切、切题。方式准则规定不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晦涩、赘述和歧义;说话要简明有条理。 合作原则通常被认为是言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都只因有了合作的愿望才将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即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都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但不可否认,在交际中有很多情形是违反合作原则的。在此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语用模糊现象。Grice曾经解释人们在交际

十条广告语分析

十条广告语的艺术特色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 广告在人们生活中大量出现,大多数广告别出心裁,不拘一格,意境深远,读后使人回味无穷,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格式各样风格迥异的广告,这些形形色色的广告使人应接不暇,其中却也其中不乏一些极其优秀的广告语,使人难以忘记,下面就10条令笔者难忘的广告语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主要内容】 戴比尔斯的广告语“战士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堪称经典之作,语言朴实,合乎音韵,毫无修饰,去除一切华丽与虚无,让所有准备买戒指的男女,都被它吸引。因为这句话不仅说明钻石很坚固,可以保留很长的时间,但是更让人心动的是,它蕴含着每一对买钻石的情侣的爱情都会像钻石一样,天长地久,海枯石烂。 中国联通:“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联通的标志是一个中国结的形象,本身就充满了亲和力。联通的诞生,对于推动中国通讯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它们一次次向中国电信发起挑战,以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在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联通把自己的标志和品

牌名称自然的融入到广告语中,从外表到精神做到了和谐统一,反映了企业的精神理念。 “晶晶亮,透心凉”这新颖出众的广告语,能够一下子就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则广告语没有采用司空见惯的形式,而是从视觉的清亮和触觉的冰凉入手,挖掘商品的内涵,让人在炎热的夏天,一想起来就倍觉清凉,忍不住就想体验一下它给人的感觉。语言清新响亮、节奏鲜艳明快,对消费者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这是人们最熟悉的一句广告语,也是人们最喜欢的广告语。简单而又意味深远,朗朗上口,因为发自内心的感受可以脱口而出,正是其经典之所在。以至于雀巢以重金在全球征集新广告语时,发现没有一句比这句话更经典,所以就永久地保留了它。 美国芝加哥美容广告语:不要对刚刚从我们这里出来的姑娘使眼色,她很可能是您的奶奶。这则广告语用非常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使人发笑的画面,以此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它有意给人以滑稽感,用夸张的手法说明本店技艺高超,有令您恢复青春的功力。这种过分的夸张,触动了人们心中的情趣,加深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达到预期的效果。 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在与可口可乐的竞争中,百事可乐终于找到突破口,它们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市场,把自己定位为新生代的可乐,邀请新生代喜欢的超级歌星作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人,终于

语用模糊探析

语用模糊探析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那么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在自然语言中,模糊是绝对的,普遍的。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而且模糊在修辞中会起到精确所无法达到的作用。在语言交际中,一般要求语义精确,听起来清楚明白,但有时模糊语言更具表现力,能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模糊语言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其语用功能上,体现在与语境的相互作用上。说话者通过模糊语言的使用以求达到其交际目的,而这一交际目的的实现与否还取决于听话者能否理解模糊言语下的隐含意义。 一、语用模糊 尽管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颇多,但主要是对静态语言的研究,对语义模糊的研究,那么究竟什么是语用模糊呢? 沙夫(1960)认为:“在客观现象中,在语词所代表的各类事物(和各类现象)之间是有过渡状态的,这些过渡状态交界的现象,说明了我们所谓的语词的模糊性的根源”。简单说来,模糊性就是事物间的边界是区间而不是边线,而词语是有一个有限的应用区间的,但由于这个区间不能截然地和另一个区间分开,这就构成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模糊是语用模糊很大的一个源头,但语用模糊并不仅仅由语言模糊造成,因为语用涉及的是个没有方向滚动的立体,主体(人)、语词(能指)和客观事物(所指),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综合因素。无论是哲学家、数学家,还是语言学家们给模糊性或词语模糊下定义时,都仅仅考虑的是客观世界本身的模糊性或词语本身由于有限而造成的模糊性,独独没有因为主体而造成的模糊性。其实像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最大区别一样,考虑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由于人的参与,一切都活了起来,不仅仅因为人本身的因素,还因为具体的动态语用过程。吴涌涛说:“模糊性是怎样产生的?模糊性应从符号、符号所指和符号使用者三个方面来考虑”,这正好说明模糊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观(符号所指对象),不仅在于主体(符号的使用者),也不仅在于符号(语言),而是客体和主体在语言中相撞的结果,这其实就是语用模糊定义的雏形。何自然认为:“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而笔者更倾向于“语用模糊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力的现象。 二、语用模糊的言外行为的实现 (一)会话原则的遵守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会话有随意程度方面的差异,可按程度分为原意或刻意交谈( literal talk)和随意言谈( loose talk)。刻意交谈是说话者的“断言”,表达的只是话面意义,仅仅给出其命题信息,不具有言外之意。但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除了很少的一部分言谈是刻意要求按原意去理解之外,大都是比较随意的,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模糊的现象。随意言谈与原意有不同程度的距离,充满了语言的不确定成分,除话面意义之外,它包含了一定的交际功能,或不确定的意义,随意交谈成为交际双方交际时默认的原则。对说话者而言,他认为对

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广告语是一种以宣传或刺激消费为目的的特殊语言。-贝,广告成功与否,与语言文字的运用密切相关。修辞,作为一种文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到广告中来,使广告语言妙趣横生,扣人心弦。修辞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选取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定的思想内容,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言语活动。 修辞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使人能适当而巧妙地调整表意的方法,设计优美的形式,以明确而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意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广告语是一种以宣传或刺激消费为目的的特殊语言。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商品也需要广告来包装。 比喻: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性的另一事物。它是建立扭心理学所说的类化作用基础上的,利用已知经验引起新的经验。通过比喻,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从而便于理解新开传奇,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来看几个例子: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舒适的儿童鞋。(某童鞋广告)这则广告画面上是一双手捧着一只胖胖的小脚丫。此广告把鞋比作母亲温暖的手,突出产品柔软、舒适的特点,既形象直观,又亲切感人。像初恋般的滋味。(日本海而必思饮料)初恋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是美妙而值得怀念的。无论是谁,最难忘怀的恐怕就是初恋了。用初恋的滋味来比喻饮料的味道,显得形象生动,同时又触发了人们的怀旧情怀,诱导人们再次重温“初恋滋味” 夸张:运用语言有意地对事物或对象作言过其实的表现,借以强调和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修辞手段。夸张作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修辞手法,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是从故失其真开始的,而最终则要达到在更高层次上表现真实的目的。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广告自诞生以来似乎就从未与这个“夸”字断过联系。恰当地运用夸张,可以使广告语言熠熠生辉,引入胜。例如:1、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丽香皂)这是一则化妆品广告,女人是这类广告的主要受众,对年轻和美丽的追求成了众多女性优先考虑的大事,化妆品作为创造青春美貌的“灵丹妙药”受到女性的青睐。这则广告采用夸张的手法,指出自丽香皂具有美容功效,经常使用可使人显得年轻,迎合了女士们爱美的心理,激起了她们的购买欲望。2、不要对刚从我们这里出来的姑娘使眼色,她很可能就是您奶奶。(某美容院广告)这则广告故意夸大其实,幽默风趣,旨在说明此美容院美容技术的高超。 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词义的联系,故意使语言关联到两种事物,使语句构成双重意义的修辞。主要有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两种。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谐音(音同或音近)构成的,语义双关是日用词语的多义构成的。双关语表里双涉,富于联想,有一箭双雕之妙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