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4、隋唐时期的“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

5、隋唐长安的地形: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道路系统:1、呈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相交,其间还有许多山路,通道每户,成为坊曲。坊里:共划分109个坊里,面积之大,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也是空前绝后的,原因:1、坊里的划分完全是由干道网决定的,而是为了便于管理统治。坊的四周有夯土的坊墙。市肆:东市集中这位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

水系和绿地:城内最好的绿地是曲江池和芙蓉池园。

6、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一为南方海港广州,一为长江

与运河交会处的扬州,一为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此外益州、洪州等地也是商业中心。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1、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疏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影响: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的束缚,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防火及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都城大不相同。

2、开封平面规划特点: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是逐渐扩建的,号称四水贯都。四水: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3、《平江图》: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京绍定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最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4、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扬州。明初一度实行海禁,广州撑了第一大贸易港口。

5、辽上京,上京临潢府,辽代五京之一,是契丹人在草原上新建设起来的第一个都城。是由汉人康默记、韩延徽规划建设的。城市布局的显著特征:既重皇权,又有番汉参与。大内的规划布局:西为朝,东为寝,是中原都城规划思想与契丹毡庐而居的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6、金上京:除具备辽金城邑的典型特点外,上京城墙的建设较早采

用了砖砌外表的先进技术,并用铁渣与夯土混筑加固。

7、元上都由刘秉忠规划建造。

9、元大都规划的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而且三套方城整齐规则,中轴线也更对称。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加以烘托。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范围有机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4、城市建设宫城由有经验的中外建筑工匠参与规划和修建,统一领导与指挥。10、元上都是元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它的规模比大都小而又比和林城大,既有中原汉族城市规划的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民族特色。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

1、农村地区出现了定期集市且分布广泛、在山东称集,在广东称虚,在四川称场,江西称亥,定期集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市镇的大量兴起。其中以晋商的票号最为著名,山西中部的平遥、太谷、祁县构成了清代中国的金融中心。

2、主要的专业性工商业中心有: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业中心:开封、济南、常州、芜湖、荆州、南昌、成都;南北商业交易中心: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印刷及文具交易中心:徽州、池州、湖州、徐州;边地及各族茶马交易中心:大同、开原、洮州、河州、大理;沿海外贸港口:福州。;泉州、广州、宁波。

3、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其中汉口镇、佛

山镇与北京、苏州并称天下四聚。

4、明清时期城市的分布:长江下游地区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包括淮河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以及浙江北部。次发达地区包括两类地区,第一类为华北地区,第二类地区包括南方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华南东部,此类地区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不发达地区为衰落停滞的西北地区和发展起步的云贵地区及华南西部。落后地区为新开发的边疆地区,包括新疆、东北、蒙古、青藏以及东南沿海的台湾等地。

5、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优势得到发挥,称为东西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沿江城市迅速发展,形成沿江城市发展轴线。

6、明代的军事防卫城市:外三关:偏关、宁武、雁门。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固原。三边:延绥、宁夏、甘肃。明代的卫所城市具有以下特征:城防坚固,有大量驻军,经济职能相对薄弱,因此在清代失去军事意义后,除少数城市成功的实现了职能的转化而继续发展外,大部分卫所城市都衰落下去。在边防城市体系中,等级较高的为九边重镇驻地和行都司驻地,其下卫城以及独立的千户所城,最低层得为防御城堡、城寨等,其中九边重镇的城市多数为边境地区的中心,除军事防御职能外,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职能。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道路系统规划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

功能。道路开门,道路的宽度非常大,在古代城市中达到顶峰。宋东京的城市道路的性质与唐长安城有很大的不同,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唐长安城的道路有全市性的主要交通干道和一般的划分坊里的城市干道,在坊内另有道路系统。

2、元大都的市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考工记》的城制中有“前朝后市”的记载。

汉长安记载有九市,隋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洛阳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

宋以后,商市的分布突破了严格控制的集中市肆的方式,而是沿一些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隋唐长安的市中已有商业与手工业作坊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前为店后卫作坊。宋代的瓦子一般九市靠近商业中心的。明清时一些大的商市和庙会也属于这种综合的城市生活中心的性质。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等。

3、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夜间实行宵禁。宋代的城市中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4、汉长安总体布局虽然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也很严整。曹魏邺城的总体布局就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更加完善,城门的数目与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里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而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

近代部分:

1、特殊的租界地:上海、天津、汉口等。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租借香港

虎门条约-外人居留地-租借城市,上海、武汉、天津。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官办工厂,1865年,江南制造局。

1895年,马关条约,外人可在中国设厂。

2、1927年是武汉规划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将原先的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合并为一大区域,重新命名为武汉。

3、无锡:是近代发展的工业城市中民族资本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特别四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发展最为驯熟。

4、淮阴衰落的主要原因:1、帝国主义以先进、低廉的海轮运输代替了落后的运河运输。从此,中国沿海南北货运几乎都采用了海路运输,给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打击。2、1911年金浦铁路通车后,中国南北陆上运输几乎以铁路运输代替了大部分的水路运输。3、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仍回原河道由山东境内入海,同时淮河也因黄河流经时期河床升高而不从淮阴城经过了,这样原来作为三河交汇的淮阴城,改变了原有的交通条件和城市状况。成为近代衰落城市的典型。

5、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技术性法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6、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具有国家法律地位的《城市规划法》,成为我国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法。

7、我国现有6个经济特区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作为由开发区而建设的

新市区,主要有:经济技术、高新技术产业、边境经济合作、旅游度假、保税、外商成片开发等几种类型。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 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 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 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 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 初期城市生产的条件是什么?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 市建设技术发展水平有哪些表现?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 何不同性质? 4、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于解释。周代王城制度 对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其规划和平面形状有何特点?对 照周代营国制度的规定,为什么他们大都未予遵守?试加于分析。 5.1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师及理论?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8、秦明都城咸阳建设有何成就?如何评价? 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布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要素。 10、汉长安城门、道路、市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 12、西汉“五都”有哪些? 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应的城市的发展受到哪些重大因素? 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15、北魏时期洛阳改建后的布局有哪些主要内容? 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 18、隋大兴城选址重建的原因是什么?其建设经过、选址布局如何?绘平面示意图。 19、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 20、隋唐东都洛阳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什么?其规划选址布局有何特点和问题? 21、试比较隋唐长安洛阳两京城规划的异同点和后者的改进与问题? 22、我国古代名城扬州的城市地理条件自春秋时期以来发生过哪些变迁?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坡址、规划如何变化?扬州为何能在隋唐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 23、山西新绛在唐代的城市轮廓是如何通过文献记载分析和遗址考察与现代比较后判断的?新绛在唐代繁荣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24、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少数名族地区城市建设有哪些类型? 25、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展? 26、试从隋唐东都的建设和五代以后在开封建都说明我国中原及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中心东迁的影响? 27、唐代和宋代开封的布局有何特色?《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哪些都城的情况?28后周世宗柴荣关于改建扩建开封的诏书中包括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和价值?29开封在宋代的城市道路系统、市政街道、手工业区、文化娱乐设施布局有何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一、填空题。(55/1’)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 一、城市的概念 1、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 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 律。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2、城市的法律定义 ●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字源学释义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 5、结论 (1)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2)城市的特征 非农性、集聚性、领域性、人工特征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3)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的起源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3,重视城市分区。4,继承 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里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中心,改变了战国时期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公记》的规则。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说明各特点的原因(找不到答案)1,我国城市发展和分布中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2,形成沿大运河和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源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 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显著增多。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主要原因(找不到答案)? 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的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成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则的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位置从城北迁移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绘图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本为隋之大兴宫。宫内有16座大殿,其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的中枢所在。太极宫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宫女居住的掖庭宫。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所在。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天门北对太极殿,南临“横街”。横街宽三百步(合今441米),是当时在承天门前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北面无墙,与宫城以横街相隔。皇城内有东西向街5条,南北向街7条,其间分布着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皇城共设7门,南面3门,东西各2门。皇城的所有大门均与城内大街相通。南面正中的朱雀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这条南北直线就是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和朱雀大街,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平面形状为规整的长方形。在外郭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复墙。外郭城共设13个门,各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城的东、西、南三面,每面各3个城门,位置匀称。明德门是城的南面正门,共有5个门道,显得最为隆重、庄严。城的北面为4个城门,3个在宫城以西,仅1个在宫城之东。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一、原始时代 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礼.考工记》 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 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 《管子》; 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 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 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西二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 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2)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3)闾里制 意义:1、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与“面朝后市”相符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4、闾里制5、人口规模增大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形成了城市带。 五、东汉洛阳 总体规划特点①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奠定了礼制基调。②南北轴线的出现③沿袭营国制度④旧城改建类型。 六、曹魏邺城 影响:1)功能分区明确,中轴线对称应用于城市。2)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呈上启下3)功能区分布灵活创新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答案

1. 论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 答: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的发展起来,频繁的战争,城市逐渐产生。 2. 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的评判的标准有什么看法。 答:评判标准是:①城市需要一定的规模;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的大型建筑;③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商品贸易交换场所;④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城垣,壕沟等;⑤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址。其中还①是前提,②、③是实质,④、⑤基础和保障。 3.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还有一个原因是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 答:《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夫,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的实例中,表现明显。 5. 试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原因: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的要求。 6.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答:《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7. 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答:组成: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较密集。 位置:原始居民点选址的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土地肥沃松软的高爽地带,若在山坡则均位于向阳面,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台地上,这样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布局:已发现的居民点遗址已形成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基于当时简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简单的分区。 8. 试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措施,并阐明这一措施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答:“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全国各地,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 9.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10. 我国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经济区。 答:关中;三河;燕赵;齐鲁;梁宋;颍川、南阳;三楚;南越。 11.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答:①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②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③重视城市分区④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12.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答:①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之内;②继承了秦代的京畿制度,把秦朝的“内史”改为“三辅”,同时承袭了遗留在京畿之内的公馆和方边道;③没有外廊,积极发展郊区县,并建设陵邑,通过陵邑承担外廊的功能;④继承了秦朝咸阳重视利用地形的传统;⑤城内没有陵墓区,帝陵主要分布在渭北,并且许多陵墓建在陵邑;⑥继承了咸阳按功能分区的传统,以功能分区作为城市规划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⑦宫

中国城市建设史题库及答案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①第一次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目的是将殷商顽民管制于成周。第二次,解放后,在洛阳西部发现东周时代夯土城墙址可能即为周王城,其部分以为涧水冲毁,部分在涧水西岸,文化遗址多为东周及春秋时代,与该城建于西周不符,故可推断进行了第二次筑城高潮。②主要城市:丰京,镐京,洛邑,成周。③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顽民。 4: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经途九轨指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②影响:1“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秦统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局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实行有益于全国统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措施。如: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度;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促进其发展。建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政策上重农工商业的发展,各国都成虽被拆除,但这些城市依旧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淄博,邯郸,寿春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琅琊,芝罘等。 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①建国之初,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②布局: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同城的大道由3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城内直至曲江池,终南山全部为上林苑范围,为帝王专用园林。③以秦长安城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①当时,长安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宫室荡然,人口稀少,短期难恢复,匈奴也日益南下,对关中有威胁,洛阳虽在战争中有破坏,但南宫尚好,由于地理交通水运便捷,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商业都市。②东都洛阳城是一座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窄而南北宽,其中仍以宫殿为主,南北两宫几乎占据了城内一半土地,南北宫之间均为方整的闾里,街道呈方格形,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大街各五条,相互交叉形成24段,约有140多个闾里,祭祀建筑在城南洛水南,魏文帝曹丕亦建都洛阳,当时南宫已残破不堪,遂拆除改为闾里,而将主要宫殿建在北宫,另在东北角建金镛城。 12:西汉“五都”有哪些?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南阳,吴都建康,魏都邺城 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①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为两部分。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区域,正中为宫城,其中不止一组举行封建典礼的宫殿建筑和广场。东西轴线南部为房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正方的房里。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并建有三座正车门,形成一个关闭型广场。 ②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某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级当时的等级森严。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城。 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①春秋末年——战国筑金陵邑城——三国建都城建邺——晋改名为建康②在东晋王朝初年国力很弱,只是利用孙吴时代的都城,局部改建宫殿,称建康宫,后又改建。在东晋中期,新建军政中心东城府。建西周城,安置诸王。这样就形成了宫城,东府城,西周城鼎足之势。三城之间是居住坊里和商市,城共9门,每道三门,上有重楼,秦淮河为商市码头,佛事园林新建。③建康城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地区,山,河,湖地形复杂,而且由于各朝逐步扩建而成,整个城市呈不规则形,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坊市地区比较凌乱,有明显自发发展的情况,建康城实际上是一组城市形成。 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 ①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向江淮流域,但军事政治中心仍在关中,出现了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分离的情况。大运河开挖,沟通了南北交通,运河沿线发展了一些城市,国内经济统一,经济发达后加强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得到发展。②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重要的通商港口城市:广州,扬州,泉州.重要的商业城市:宋州,淮阳,泗洲,汴州.三大商业都市:广州,扬州,汴州③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5: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展?10万户城市增加到40个;出现繁华的商业街;南方城市成为巨大经济中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大规模营建都城并继承汉族城市规划传统;集镇大大增加;有的发展为城市;城市防御工事加强,城市发展迅速,形成关厢;坊里的封闭模式被打破。 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分布更远更广;商业都会出现;城市专业化加强;西域与边防城市出现。19: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 响?①由于城市是完全新建的,所以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的更加明显,城 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坊里制 度,道路突出宫殿,一切从皇帝意图出发。城市规模:道路宽,坊里大得 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城 市对称布局突出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突出宫殿,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 图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 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了以往任何城市. ② 长安城的规划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后建的东都洛阳,汴梁, 金中都,元大都也都受其影响,也是当时外国城市规划学习的榜样,如日 本平安京。 22:我国古代名城扬州的城市地理条件自春秋时期以来发生过哪些变迁? 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城址,规模如何变化?扬州为何能在隋唐时期成为 全国最大的城市?①春秋时长江江面很宽,达50里,唐代扬州有子城和罗 城,子城在蜀岗,为春秋时的邗城②战国时建沟城,楚怀王十年的广陵城, 秦统一扬州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城市有发展,汉初为盐铁等工业中心, 城址扩大,隋时有子城和罗城③a位于富庶的长江下游,又是长江与大运 河的交汇处b江,淮,盐的集散地c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 26:试从隋唐东都的建设和五代以后在开封建都说明我国中原及东南地区 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中心东迁的影响。隋唐东都的建设使政治中心和经济中 心产生分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两中心的联系,洛阳的供应条件较长 安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上的优势,开封与殷商时代就出现不少 城市,古代文化发展较快,经济发展迅速,处于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工 商业交通重镇,五代建都政中心,商业都会,经济发展会对政治中心东迁 起引导作用,起到积极影响。 29:开封在宋代的城市道路系统,市肆街道,手工业区,文化娱乐设施布 局有何特点?宋开封居住区对汉唐时代严格封闭的坊里制的废除有何意 义?绘平面简图。①道路系统:城市道路一官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 成井字形的方格网,其他一般道路多成方格形,也有丁字形相交的;开封 的市肆街道分布在全城,与居民区相混杂,沿街,沿河道开设各种商铺, 形成商业街,城市手工业大多建立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文化娱乐 设施多出现在城门附近或闹市区。②开封城内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了 夜市和晓市,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和市民阶级发展的需要。③严格的里坊制, 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限制了人们经济活动,更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宋开封 居住的街巷增加了人们经济活动的自由度,使经济较快发展。 33:宋代平江府(苏州)有何悠久历史?平面规划布局有何特色?①春 秋时代为吴国都城,自吴国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 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城市之一,这里由于大运河的开通,一直是江南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②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市道 路成方格形,主要是井字形或丁字形相交的,河道东西三条,南北四条, 人称三横四直,城中很多坊,但无坊墙及坊门,仅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商 业在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坊;宋代佛道两教并崇,因而这类建筑很多,苏 州的城市园林,在南北朝时已有相当规模,以后更加发展,成为独具风格 的古典园林艺术。 34:宋刻《平江图》有何价值?从中反映出古代江南城市骨架的相对稳定 性和空间的走向开放,如何解释?①这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 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作品。宋代城市现状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 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证据,更是 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展现了当时测绘水平的高 超。②古代江南城市的骨架是河道,河道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 脉,因此不会随便迁址,这就是相对稳定性。古代江南城市的格局不同于 北方城市那样平面规则方正,这也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 没有严格的里坊制,是不规则的街巷,这就是空间轴向的开放。 36:泉州城市布局有何特点?元末以后泉州走向衰落的因素有哪些?①泉 州城市平面式不规则的,一方面是河道导致地形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 于逐渐的扩建形成,最先建造的子城的平面和一般古代城市一样,由方城 及正对四个城门的十字形街道形成骨架,城市发展时,沿城门外的出城干 道延伸,城市扩建时,沿新发展的地区外围修筑城墙,泉州的道路系统虽 然不像其他城市那样方正规则,但仍以原来子城内的十字街及其延长线为 骨架形成不太规整的方格网系统。②海盗侵扰,海禁,帝国主义东侵,港 口淤塞。③元朝统治者对于工商业多度剥削,导致城市萧条明清闭关锁国, 商业受遏制,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更要注重加强海防以及保护生 态。抵制、排斥海洋文明和商业文明,这是泉州港衰败的根本原因。 38:元大都规划建设有何特点和成就?绘制平面简图。是唐长安后,平地 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 至今保留下来。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 —a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这反映 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加 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b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相结合; c完善的上下水道;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都是由刘秉忠负责元大都:统 一规划,统一建设,多方参与,机制保证。 41:明南京城市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盛况,试通过对其布局的说明加以简 要描述。南京城市是我国典型的不规则型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殿区 及反应商业及手工业的自发成长的市肆区,市肆区集中于鼓楼从南秦淮河 这一带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主要为自发形成的区域,布局不规则,明太祖 时因商旅繁盛,曾大量新建廊坊,塌房,供商旅居住并作为货栈,明代手 工业非常发达,清代以后更加发达,专门设有江宁织造府,明代的南京城 也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并且当时的宗教建筑也很多。 43:明代中都建设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中都规划布局手法对后来的北京规 划有何影响?①脱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国家财力物力,劳民 伤财,计划过大,朱元璋的英明决断,及早“下马”,避免隋炀帝的历史覆 辙。②明北京城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历代程度规划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都城以皇宫为中心。皇城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充分运用中轴对称的布置手法。44:明代北京城规划是如何利 用和更改旧元大都的?绘示意图说明①李永乐元大都的街道作为基础② 京城范围和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 ③居住单元与元大都相仿,用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④市肆与元大 都不同,在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河沿岸形成一条繁杂的商业区,由于是 自发形成,道路布局极不规则。⑤园林较元大都有较大发展,在中轴线上 有了景山公园⑥城市水系基本沿用元大都。①明北京城的布局集成了历代 都城规划的传统,整个城都以宫城为中心,完全符合左祖右社②在城市布 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了中轴线,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③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为元大都的基础,④商业市肆与元大都不同,改 在城南⑤居住区在皇城四周,划分为三个坊⑥城市水系沿用元大都 46:成都有何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地位如何?明清 时代形成的城市平面有何特征,为什么?1成都所在的成都平原为四川盆 地西部丘陵环绕的一小块冲积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称天府之国;2 成都自秦汉以来成为长江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工商业也十分繁 华,西汉时成为五大商业都会之一,唐代商业繁荣仅次扬州,有扬一益二 之称。汉末为益州治所,明清时皆为成都府,为四川省会城市;3由于筑成 时顺随河道,城市基本上呈正方形,但不规则,城池和街道非正南而是东 北,西南向,皇城位于商城中心,方正规则,正南北,因而与整个城市平 面及道路呈一角度。 48:明代边防体系在陆上和海边是怎样的?试述不同边防城市经济发展不 同境况与其它地理区位和形势演变的关系?①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 长城沿线内侧修筑了大量的军士卫所和边防城堡并划分防区,形成长城沿 线的九边重镇,在东南沿海也建立了大量的卫所城市,防御千户所。②a 九边重镇的城市多数为边境地区的中心,军事防御职能,较强的政治,经 济职能b千户卫所城市一般以驻屯为主,经济职能相对较弱,有不少非军 籍居民c防堡,寨为纯粹的军事设施,居民基本以驻为主,基本没有经济 职能。 49:我国明代陆上和海上城寨防御手段从城寨平面上得到哪些反映?举例 说明。陆上城寨以杀虎堡为例,由于新旧两堡之间东西筑墙连成一体,杀 虎堡仅留南门,门有瓮城,城内沿北墙正中建有玄武庙,平集堡有玄武门, 南门较大有瓮城,中间的夹城开东西二门, 海上城寨以水城为例,水城由水闸引海水入城。城内东西之间的街道为主 要街道,西北东南向,偏西跨街建有鼓楼,与鼓楼对峙的还有钟楼,南北 们之间也有街道但稍微错开,并不对正。 52:明代平遥城、太谷城繁荣的因素是什么?给城市建设带来什么成果? ①平遥和太古城为全国性的票号中心城市,主要是由于晋商的崛起②在城 市建设方面,平遥太古城内票号,商铺众多,票号建筑在前,中间为管理 部分,后有客房,沿街建筑十分考究,内部装饰华丽,但由于这种经济发 展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 因而也没有突破封建城市的布局。 54:从南翔镇平面布局看我国江南小城镇在利用河道进行规划建设方面的 经验和特色。城镇在四条水道交汇处的十字港形成中心,并沿四条睡到向 后延伸形成十字形主要街道,也沿河道形成十字形,与大街贯通的小巷多 达40余条,街巷较狭窄,弯曲,呈典型的自发性城镇的路网格局。 58: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可分为那几个阶段?从这些阶段的社会经济历史背 景说明其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①19世纪中叶至末叶,鸦片战争结束后, 清王朝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租界“,这一时期洋 务派采用资本主义技术开办工厂,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大量新兴 城市出现;②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马关条约》签订,辛亥革命没 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连年战争,谈不上什么城市建设,租 界畸形繁荣;③20世纪20年代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海江浙地区发展较 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④20世纪20年代末叶至抗战以前,政治 中心在南京,经济中心在上海,这一时期有较大发展,并制定过程规划; ⑤抗战期间至解放前夕,军事工业及资源的开发,使一些城市得到新建和 扩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地区基本没什么建设,解放区着手改变一些 就城市的不合理状况。共产党提出了为“工业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 城市建设方针,开始城市建设工作。 61:略述上海近代史上三次城市规划的大意及其历史评价。第一次城市规 划:1927年开始着手规划,1929年提出“上海新区及中心区的规划”。意义: 由于经济政治上的原因,该规划没有实现,由美国的市政专家作为顾问, 受到欧美规划理论的影响,一些中国建筑师在建造“中国固有形式”的建 筑方面起了献策所用,在中心区规划中试图采用中国传统手法。第二次城 市规划:1938年日本占领上海后,开始着手上海城市规划,意义:在规划 图上可以很明显看出军用机场,军事机关,码头有仓库,铁道等占有突出 位置,规划图虽然画的很细致,但形式主义色彩很浓厚。第三次城市规划: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手上海后再次开始上海的规划,这次规划分 为一二三稿。意义:这次规划由于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无法实施,尽 管如此与中国近代其他城市的规划相比较,在工作方法和科学性上精细很 多,在规划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调查资料,在近代新的规划理论的传播上也 起了一些作用62: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的上海市规划三稿有哪些在二稿基 础上的改进?应用了哪些当时较先进的规划理论?在中国近代城建史上有 何价值?改进:①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研究工 业区的分布②工业区附近建立独立住宅区③拟定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 ④引入式港口,铁路尽量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发现了实际问题如“编 组站”的设置问题,“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 价值:与近代中国其他城市规划相比较,在工作方法和科学性上精细很多, 在规划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调查资料,在近代新的规划理论的传播上也起了 一些作用。 65:青岛有何优越自然地理条件?1910年德国人所作的青岛规划是如何利 用这些条件的? ①青岛市地处胶东半岛东南部,有着天然的海陆优势,而成为五大外贸口 岸之一②众多地区进出口物资主要集散地。③也是太平洋国家与欧亚大陆 国家联系的纽带,④同时也是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港口设于 胶州湾内,可以避免海浪直接冲击,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非常好,道路与 绿化结合很好 66:日本占领青岛时期的规划有那两个层次?略述其大意并加以评述。① 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 及“母开计划”②企图扩大城市范围,成为华北战略基地及掠夺物资的港 口③青岛市将胶州,即墨两县划入,还拟扩充大港,新建运煤港,(客运通 过住宅到新市中)将客运与货运分开④将“母市”向北拓展,并拟将其扩 为一带形城市。青岛是帝国主义独占城市,有长期的建设目的,因而有一 定的规划,建设不像其他半殖民城市一样混乱。在城市规划的一些共体技 术及方法上, 69:旧中国在帝国主义独占下的城市规划有何共同点?如何评价?①城市 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有的偏重军事,有的工商,有的宫城,交 通也有综合的②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中国人和外国人居住分离③引 进外国的建筑形式,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占领时期则现代主义色彩主 义色彩浓重④表现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在多个方面都能体现出资本主义 有过统一规划的城市,①城市内各项物质要素安排比较合理②城市风格统 一,③建筑物及道路配合地形④建筑形式与色彩与地区的天然地形环境良 好结合,道路对景的变化及城市轮廓线的处理,绿化的细部处理⑤市政工 程的技术问题可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