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教育之怪现象

中国教育之怪现象

中国教育之怪现象

前几日,闲来无事,在网上看新闻。百无聊赖之时,偶见一帖,令偶心儿一颤——“艺校学生肆意侮辱,老教师人格尽丧”。认认真真的将帖子阅完,余心忿然难平,感慨颇多。纵观现如今的中国教育,现象之怪异令人作舌。

(一)、教育没有惩罚。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是希望。我们需要尽心竭力的呵护,不能任之凋零。于是乎,国家颁布各种法令、法规来保护这些未成年人。教师不许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否则就是触怒法律的威严。触犯法律啊!多么可怕的字眼,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啊!正因为如此,孩子们的身上便无形的绕了一圈高压线。教师是摸不得,捏不得,更说不得,要知道,说得“狠”了,学生可是会离家出走的哟。

于是,教师每天只能加着小心战战兢兢的过活,惟恐哪天自己的行为“过激”一些,被抓个现行,学生不如意,家长不愿意,领导不满意。故此,教师再不敢做“出格”的事情,夹着尾巴做人。即使是学生有了错误也不敢惩罚,只有好言相劝。如若孩子仍旧死不悔改,教师也就再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徒叹奈何。

在这种状况之下,惩戒也就如珍惜动物一般慢慢的灭绝。只不过同珍稀动物相比,二者的命运是如此的迥异。珍稀动物是要备受保护的,而惩罚则是受着全力诛杀的。殊不知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要不然怎么会有“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老话呢。这可是先人哲理的总结啊,我们不能惑忘。

学生犯了错误就应该受到惩罚(不仅仅限于体罚),让他知道,让他警醒,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反之,如果我们一味的宽容,学生的心理和自尊心就会在我们不得已的纵容下变的脆弱,不会也不愿意接受任何的指责和问难。等到他们铸成大错,我们再来惩戒,也就为时已晚,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失责。

相关链接:湖南一所退伍军人开办的学校用“爱”和“惩罚”将一位位走入迷途的孩子引回正道。

(二)、一日为师,终生为敌。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在以前,是多么经典的对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的概括啊!可,现如今,这句老话已经过时,一日为师,只能一生为敌。学生,教师似乎已经完全处在两个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上。学生需要自由,个性需要张扬,而教师需要管教,将学生锻炼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于是,矛盾点出现了,演愈烈,终于不可调和。

此外教师社会地位的低下也是造成师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需求旺盛,谋生的路子很多,金榜题名就不再是个体出息的唯一出路。因此,学习被相当一部分家庭看的淡薄。故此,教师的地位也就跟着这种大形势水落船低。

(三)、教育迷了方向。
中国教育喜欢两个极端,有打油诗云:“中国教育风不断,刮来刮去迷了眼。待得风去睁眼瞧,小树棵棵病恹恹”。
当个别人呼喊出“中国教育不行了”的时候,我们的教育高层就恐慌了,开始比较深刻的反思自己。于是,也就非常合理的找出许多自身的不足和别人的许多长处,一声令下,“学”,欧化,美化,日化。盲目的,不加批判的,结果是邯郸学步,“步”没学成,自己的东西也丢了。要知道别人可正在研究我们的孔孟之道啊!如此这般,长久以往,受害的只能是我们的孩子。

以上所言,乃酒后狂喷,如有过之,但乞见谅,只望吾之酸文贻汝之口。

中国教育之怪现状之三:“绑架”老师

首先,在一般看来绑架的对象是都是那些有钱的人,其实大错,被绑架的人不是有钱的,之所以绑架他们是因为他们能给绑架者带来钱;其次,绑架的对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全是弱者,比如女人,比如小孩。教师具备被绑架的一切条件。首先,教师不是有钱的,但他们的手里有学生,绑架了老师就可以通过他们从学生那里勒索到利益;其次,教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绑架自是没商量。说到这里读者诸君大概明白了:原来此绑架不是彼绑架,而是强迫性地利用、通过老师勒索利益之谓也。是的,所以我地题目里用了一个引号。呵。

老师的绑架者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级教育主管和那些能与教育粘上边的部门,比如教育局,比如妇联,比如“关工委”,就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比如文化宣传部门,比如地方上的共青团委员会,比如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等等,连算不上一级政府的行政村也可以对老师进行绑架的。另一个呢,就是老师所在的学校了。绑架老师虽然主要是通过老师向学生勒索,但也有直接向老师勒索的,如打着继续教育、充电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的各种各样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收费培训就是。

绑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搭车收费。开学了,保险公司来了,各种各样的险种老师自己都弄不清楚,但弄不清楚不要紧,你只要向学生宣传并使你所带班级的参保人数达到了一定的比例就成,你懂不懂一点也不重要。防役站的人来了,这学期有哪些防役针要打,预计收费多少,这可是硬任务,每个学生都要交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嘛。电影放映公司的人来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不能放松哦。牛奶销售公司的人来了,总理不是有个梦吗?“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一斤牛奶。”可不能马虎啊。当然,这些来人都是找学校的,哪能一个老师一个老师地去找呢?再说和老师说也没有用。他们找的是学校,学校再去找老师。老师就这样的被绑架了。

比如强制摊派。学校开会了,说有一本杂志对学生有好处,是关于绘画方面的,局教育科的领导要求我们学校每个班至少要订阅20本。这是任务,完不成的那就对不起,只好你做老师的自己订了。又开会了,说关工委的某主任最近出版了一本书,是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书很好,要求学校购买××××本,分摊到各个班,每个班××本,×月×日购买结束,请老师们抓紧做好这项工作。学校通知,说省妇联办了一个叫《恋爱·婚姻·家庭》的杂志,里面有一个家庭教育的栏目,要求老师发动学生家长订阅,任务是每个班××本。学校通知……都是有来头的,都是死任务,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绑架没商量。

绑架的手段是五花八门的。

有正式下文件的。如人事局有文件了,说在暑假期间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每人收费×××。如教育局有文件了,拟于×月×日在全县(区)中小学生中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参赛名额为学校人数的百分之×,参赛学生需购《爱国主义教育知识手册》一本,不收参赛费。因为是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收费不大好听,但别的如数理化竞赛,作文竞赛那是一定要收费的。

之外还有公开打招呼的,有组织活动的,有商业运作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笔者所在县的团县委有一次在我们学校的校园里支起了一长排课桌,覆盖着红布面,上面堆满了书。此前学校在会上说过,说团县委正在开展“千人千书”活动,就是每一千个学生拥有一千本

书,大家交换着看,一圈下来每个人就看了一千本书了。当时我想这真是好活动,心里直称赞团县委的青年领导同志,以为青年人就是富有创新精神。那天每个班级都派学生喜滋滋地去长桌前领书了。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各班的老师又从学生手里把书收回去了。怎么回事呢?一问才知道,原来团县委不是做好事赠送图书开展所谓“千人千书”活动的,而是先把书发给学生看一个晚上,看完后由老师在班上统计看有多少同学愿意买那书。至此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团县委的同志们搞的一次图书促销活动!这样绑架的招数由堂堂的团县委使出,真是匪夷所思。

因为“县官不如现管”,比起教育主管和与教育粘点关系的部门的绑架来,老师所在学校对老师的绑架显得更直接,老师更是敢怒不敢言,因而绑架的效果也更好。其中的苦滋味做老师的都有一本账,实在是有口难言,那么在这里不说也罢。

我们说学校是圣地,圣地不圣地的就不说了吧,让学校里的老师能静心地教书,学生能静心地读书,这样的要求总不为过吧?可是不行,一些部门和个人把学校当成了可以给自己带来财富的地方,老师也成了他们绑架的对象。中国的教育被人这样看,中国的教育这样办,教育还有什么前途?悲哀!

【特别策划】透视中国教育之怪现象(一)

https://www.sodocs.net/doc/1c13523896.html,综合消息:又一届高考录取工作结近尾声.这场类似革命的“运动”牵动着中国无数家庭的神经,影响着数以万计学子的命运。每年的这个暑期,除了天气热之外,大概最“热”的话题就属高考了。真可谓“沉埃落定,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时代变迁,人口增长,制度也不能雷打不动、一成不变。任何落后于时代的事物都将暴露其缺陷,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就在这个很热的暑期遭

遇了一些怪现象。

现象一:高考移民

导语→→“2005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7月18日在京发布,其中“高考移民”位列综合类十大流行语之第八位,可见“高考移民”已超出其现象本

身而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海南今年高考成绩公布不久,就有群众向海南省教育厅和省监察厅举报,海口市海天学校的20多名考生在海南高中阶段就读未满两年,不符合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接到举报后,海南省纪委、监察厅、教育厅迅速组成调查组,对20多名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28名考生违反了《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暂行规定》,因此决定取消这些考生报考第一批院校的资格。其中包括海南理科状元李洋。

李洋,这名以897分的高分名列今年海南省理科第一名的同学,因为“高考移民”,被取消了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资格,这意味着,他已经与自己心仪的清华

大学无缘。>>详细

“对省外就读生进行限报,是为了堵住投机取巧的“高考移民”,维护国家政策,保证高考招生工作的公正性。”这是海南省高招办有关负责同志对此事件所做的回答。但真正导致“高考移民”现象频生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都不一致。因各省人口多寡、高校招生能力、以及教育体制的优劣等等原因,使得各省之间录取分数线相差几十分不

止,有些省因人口多,录取比例可达1比几十倍。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高考移民”现象。

一个考了897如此高分的学生竟然不能到自己心仪的学校上学,而造成这个结果的不是学生自身存在某种缺失的品质、不是品德的恶劣、不是交不起学费,而恰恰是教育制度的限制。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悲哀的。“高考移民”不是今年有,年年都有,同样的试题,但大学在每个省份的招分线却不一样。这是公平的吗?在这种体制下,不难想象一些人口大省年年都有一部分成绩优秀的考生与向往的学校失之交臂。那么大学里呢?通过高考这种公平竞争的形式来到同所学校的考生,分数却相差如此多,这就是学子们在求知求学过程中要领略的“公平”意识吗?

如果对某些人的公平是以更多数人的不公平为代价,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续这种所谓的“公平”?

题外话→→某日,某社区论坛两个高中毕业生聊天,北京人说:“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说:“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一个傻子外都应该进北大、清华。”目前除上海外,全国均采用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的评分标准,但却没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下来了,令人吃惊的是,第一批本科的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居然比北京高上140分!高考总分

才750分,高了近1/5!

现象二:为“搏”名校自愿落榜

导语→→与往年家长逼着孩子复读的现象相比,今年有很多过了一本线、二本线的考生却是自愿落榜,甚至有些不顾父母劝阻而加入复读大军。前几年的高考,是“能不能进大学”的竞争,而现在这种竞争演化为“能不

能进入好大学”。

重点中学毕业的小唐今年高考分数虽然上了本科线,但由于成绩达不到第一批第一志愿,一心想上重点大学的他特地来到招生考试院咨询有关撤消志愿的事宜,经过接待人员的解释和劝说后,他暂时收回了申请。像小唐这样的考生在上海还有很多,许多考生抱着“非复旦交大不读”的想法加入复读班,希望来年能达成所愿。>>详细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北京、上海、湖北、天津、广州、江苏6省市600分以上的复读生就有3000多人,其中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没报到的有1800多人。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名校不上,非北大、清华不读”

的高分考生。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复读主要针对落榜生,而如今,复读显然早已变味。“文凭是一块敲门砖”,许

多家长认为: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如果不是名校毕业,在就业中就根本没有多大优势。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许多高考复读学校不惜重金吸引生源。这一新兴经济----“复读经济”

在这个暑期同样很“热”。>>详细

专家认为,高教大众化的实现,教育资源稀缺导致的“高考独木桥”被拆毁后,新的“独木桥”又在形成,这是由于高校就业环境差异所导致的。这一现象的自然延续,也折射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一种尴尬,更是

现实环境下的无奈选择。”

“名校效应”无疑是社会各个层面缺乏理智、过度重视下产生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名校在师资投入、教学质量、学术交流等等方面确实不是一般高校所能企及。现实往往就是这样,大家都懂的道理,但也只

有无奈的随波逐流。

很显然,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状况,谁都不能否认高校与社会舆论、就业环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题外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一个人成功是需要一个过程,只要自己有一个奋斗目标,自己有一种勤奋,第二步第三步同样能找到你自己理想这样一个目标,今年我们四川大学水利学院一个学生就破格被清华大学作为硕博连读(生)录取了,所以说你第一步没考清华、北大,你川大同样的这样一个学科体系,打

(一个)好的基础。”(待续)

幼儿教育竟分阶层目睹教育之怪现状

9月,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许多3、4岁的孩子也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开始了他们学生生涯的第一段旅程——幼儿园,但也就从这第一步开始,我们懵懂无知的孩子便开始经历着他们所不知道的阶层分化。

每个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绞尽脑汁为他们营造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已成为为人父母最重的责任和最闹心的事。而千方百计让孩子接受好教育已成为最主要的、必备的手段。

记者近日在太原市采访时发现,幼儿园已演绎成幼儿阶层分化的分水岭:由于金钱和权势的作祟下,幼儿教育的日益昂贵和贵族化,使得从幼儿阶段开始孩子就开始“阶层分化”,而其更严重的后果是,给懵懂的孩子纯洁的心理投下了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消除阴影。

第一阶层——农民工,无钱入园

为了生计,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在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中,企图在城市的缝隙里找到自己的一线生机。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孩子在随父母漂泊谋生的同时,却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太原市杏花岭区一个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小区,记者看到一群3到7

岁的小孩,抄着外地口音、浑身脏习习地在楼房前的空地上玩,显然他们都是没上幼儿园的孩子。孩子告诉记者,爸爸没钱,咋上幼儿园呢?看着别的小朋友衣着光鲜的准备上学,他们的眼中流露出的不仅是羡慕,还隐隐透出一丝憎恨。

一个从河南老家来太原“捡宝”的中年汉子告诉记者:和老婆两人捡破烂,一月最多能挣1000元,房费、暂住费、加上两个娃儿四人的伙食,就得花掉600余元,家里还有老爹老妈,还要近200元,那有闲钱送孩子上幼儿园?

第二阶层——城市低收入者,父母代管

父母在太原的一家国企干了一辈子,小王和爱人也都在这个厂里工作,可爱的女儿3岁半了,但他没把女儿送进幼儿园,却让两个老人看着。

小王说:“我们夫妻两人一月的收入不到1500元,住的还是厂里的公房,很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厂里的幼儿园,一月大约得100多元,可是邻居的孩子都不在这上,在这幼儿园啥也学不会。幼儿园管理又不到位,女儿还经常被别的孩子欺负。她爷爷奶奶又闲着,就让她和爷爷奶奶呆在家里,陪着爷爷奶奶,老人开心,孩子很开心。老人每天教她识字、背唐诗,和别的入园的孩子一比,倒学的比他们还好哩。”

记者看到该厂的幼儿园大、中、小班只各有一个,每个班也有10余个孩子,教师多是厂里的工人转来的,靠厂里给的一点经费维持着。

第三阶层——大老板,贵族幼儿园

目前太原也有四五家设备高档、教学质量很好的幼儿园,但高昂的收费却

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据了解,这样的幼儿园,每年一个孩子的花费至少需要7000多元,有的还要交好几千元的赞助费。

在一家双语幼儿园,记者看到他们的收费明细表上,赫然注明每年的赞助费为2000元,工作人员说三年一次交清可以优惠到4500元。见记者对赞助费很敏感,该女士解释道,现在不叫赞助费而叫预付费,包括物业费、房租和住宿费。记者问为什么别的幼儿园没有这项费用?工作人员解释道,这是私立幼儿园,房子是租来的,当然要付费,别的公家幼儿园就不用租房子,就不能收费。

该幼儿园还把游泳、舞蹈、国际象棋等特色教育项目单列开来,每月收取100元左右的费用,这样三年下来,一个孩子的花销就多达2万余元。

“不贵,”一位接孩子的男人从他的本田车里伸出头告诉记者,“不就2

万元吗?5年前我哥的孩子上幼儿园,老得求别人,这个批字,那个打电话,求爷爷拜奶奶才能进好点的园子,感觉老欠着别人的。现在多好,有钱就能进好园,一年一万我也掏,咱不能掉份儿!”

第四阶层——小官员,就让孩子混圈子

教育与其说是投资,倒不如说消费更准确点,这不是家长的经营就可以决定回报的。但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小张却认为,绝对是投资,我为孩子选择一个环境就是投资。

小张的儿子今年刚3岁,他便求领导把儿子塞进了政府的机关幼儿园。他说,为孩子咱不得不求人,可这是为他以后少求人。原来在政府机关的历练和磨砺,使他认识到社会关系的重要,就为儿子从小开始打造,进机关幼儿园就是想让他和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那些很有前途晋升为大官的人的孩子混个脸熟,将来在社会上自然就有了地位。

据了解,太原市这种性质的幼儿园仅有2、3所,这些地方不光是小官员的儿孙必争之地,也是一些“有眼光”的老板安排幼教的首选,于是成为“八旗子弟”的乐园。比富比权成了园中幼儿的时尚,进入这类幼儿园执教,也是幼儿教师的梦想,她凭此就可操纵一批丰富的社会资源,办事就会特省事,一个电话,一张条子就能办了普通人跑半年也办不成的大事,就是有了违法行为,也能很快找到保护伞。

一位在此类幼儿园执教的朋友说,一次她男朋友见卖假烟赚钱,就进了两箱。可卖了没半箱就被烟草公司的人查了,要扣烟封门,还要罚款。男友赶快打电话给她,她一翻幼儿家长通讯录,打了三个电话,不过20分钟,工商的、质监的、政府市场办的还有两个大领导的秘书就赶来了,最后不仅没罚款,连假烟也留了下来,只是告诉她男友,以后可不能这么集中的卖,和真烟掺一起就没事了。

古人云“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一辈子是在七岁以前就基本定型了。社会心理学者和赢告诉记者,弗洛伊德先生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指出了幼儿期经历对人一生的决定作用,这一观点也得到现在最为风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证实。幼儿期教育就像打造楼房的地基,任何的偏颇都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他的人生轨迹。然而目前我国现行的幼教体制,却将这一切推向了市场,过早让孩子接触到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其个人心理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甚至会引发大面积的心理扭曲。

最后,和赢建议,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推行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即把包括幼教在内的基础教育列入社会保障内容,只要是国家的合法公民,就享有同等的全免费基础教育,其费用通过国家征收基础教育税来实现。这也许是解决不公平幼教扭曲幼儿心理的最好的办法。

九企业家与中学携手兴教临潼首创助学教育基金

教育部公布举报电话社会监督“一费制”

为读书儿子告父亲农村少年的苦涩与彷徨(多图)

43名干部分成12个检查组中小学收费今明大检查

西安各区县检查校舍安全避免因纠纷封堵校门

农村义务教育不收取借读费按当地学生相同标准

长沙义务教育试行“一费制”缴费明白卡亮相

教育局为寿险公司拉生意西乡县长敦促发文纠正

教育部官员就北航考生遭勒索事件表态:绝不姑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