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5-正确态度

5-正确态度

5-正确态度

5-正确态度

有效沟通技巧与高效沟通

有效沟通技巧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 第一讲高效沟通概述 1.决定业绩的三方面:态度、知识、技巧 2.沟通技巧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三大基本技能之一 3.高效沟通概述 第二讲有效沟通技巧 1.完整的沟通过程:信息发送、接收、反馈 2.有效发送信息的技巧 3.关键的沟通技巧——积极聆听 4.有效反馈技巧 第三讲有效的肢体语言 1.信任是沟通的基础 2.有效沟通的五种态度 3.有效利用肢体语言 4.第一印象:决定性的七秒钟 5.说话语气及音色的运用 6.沟通视窗及运用技巧 第四讲高效沟通的基本步骤 1.步骤一事前准备 2.步骤二确认需求 3.步骤三阐述观点——介绍FAB原则 4.步骤四处理异议 5.步骤五达成协议 6.步骤六共同实施 第五讲人际风格沟通技巧 1.人际风格的四大分类 2.各类型人际风格的特征与沟通技巧 3.分析型人的特征和与其沟通技巧 4.支配型人的特征和与其沟通技巧 5.表达型人的特征和与其沟通技巧 6.和蔼型人的特征和与其沟通技巧 第六讲电话沟通技巧 1.接听、拨打电话的基本技巧 2.接听和拨打电话的程序 3.转达电话的技巧 4.应对特殊事件的技巧 第七讲怎样与领导进行沟通

1.向领导请示汇报的程序和要点 2.与各种性格的领导打交道技巧 3.说服领导的技巧 第八讲怎样与部下进行沟通 1.下达命令的技巧 2.赞扬部下的技巧 3.批评部下的方法 第九讲接近客户的技巧 1.如何使用接近语言 2.接近客户的技巧 3.面对接待员的技巧 4.面对秘书的技巧 5.会见关键人士的技巧 6.获取客户好感的六大法则 第十讲会议沟通技巧 1.会议的安排 2.会议的主持 3.成功地开始会议 4.会议主持人的沟通技巧 5.圆满地结束会议 6.灵活地应对会议的困境 导言 (一)决定业绩的三方面:态度、知识、技巧 【管理名言】 提高员工和个人的技能将变成一个企业和个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面临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以前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个产品的竞争,而现在我们的竞争越来越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无论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一个职业人士来说,提高员工或个人的素质和技能将变成企业和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取得怎样的业绩,决定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态度、知识和技巧。 大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技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英文是Skill。很多中国员工对于这一点理解得还不是非常深刻,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每一个经理人或者员工都迫切地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他们首先想到是学习MBA,学习英语或者学习项目管理。其实这些都是知识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职业人士来说,需要注意的是:态度、知识、技巧。 对更多的职业人士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技巧(Skill)。

塑造五种心态心得体会

培训课程内容 塑造五种心态 一、心态概述 1、什么是心态; 2、心态决定命运; 3、心态自己掌握。 二、积极心态 1、什么是积极心态; 2、为何要积极心态; 3、积极心态该如何做。 三、空杯心态 1、什么是空杯心态; 2、为何要空杯心态; 3、空杯心态该如何做。 四、感恩心态 1、什么是感恩心态; 2、为何要感恩心态; 3、感恩心态该如何做。 五、宽容心态 1、什么是宽容心态; 2、为何要宽容心态; 3、宽容心态该如何做。 六、老板心态 1、什么是老板心态; 2、为何要老板心态; 3、老板心态该如何做。

培训心得及反馈 心态就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看法、观点或心理态度。“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和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和人生。 改变自己,从改变心态开始。 一、积极心态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正反两面,即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它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 1、积极的心态发现机会,消极的心态发现困难; 2、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要想在对待任何事情上都能保持积极心态,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积极乐观的心态需要长期不懈的培养,做到走出失败的阴影,并多与积极乐观的人交朋友。 二、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最直接的含义就是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其引申含义就是:随时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整,清空过时的知识、技能或经验,为新知识、新技能的进入留出空间,保证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总是最新的。保持谦虚之心,放下过去的成绩,以“空杯心态”去完善自己,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就学、就研究,从而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1、空杯心态可避免掉入“经验主义”的陷阱; 2、空杯心态是自我不断进步的保障; 3、不断扬弃和否定自我,不断学习和进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优秀企业管理者的的五种心态

优秀企业管理者的的五种心态 为人处事,心态最重,行为次之。人,从出生那天起就面临着死亡,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怕从何来,怕做甚么,还有何惧? 人,一生不外乎八个字:事业、家庭、身体、朋友,只要事业能够成功、家庭能够幸福、身体能够健康、朋友能够快乐,夫复何求?但事实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朋友加薪了,自己依旧数着旧工资;同事升职了,自己依旧原地不动;看到非亲非故的张三与李四经常在一起亲近,不顺眼了;有位领导批评了自己是不是有别的看法,不顺心了……有的人整天生活在恐惧、不安之中;有的人被迫放弃了醉心的事业、美满的家庭、真诚的朋友和宝贵的生命。心态不正,害人匪浅! 什么样的心态才有助于人生获得成功?前人总结了以下五种健康正确的心态: 一是冷静。乐极生悲、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越是工作顺利,越不能自我感觉良好,越要保持冷静头脑。要见贤思齐、居安思危。头脑不冷静,分析就会不清晰,方向就会不明确,措施就会不到位,工作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前功尽弃。 二是低调。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一切,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只有低调做人,才可以让人在不顺时豁达大度,不至于牢骚满腹,才可以让人在顺利时持盈若亏,不会趾高气扬。 三是平常。平常心是清净心,是光明心。俗话说,平平常常才是真。一个人有了平常心,才能在平凡当中有伟大追求,在平静当中有满腔热情,在平常当中有极强烈的责任感,当平常人,怀平常心,做平常事! 四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就是约束。人要有“不可越雷池半步”的自我约束观,在自我约束方面做得比别人更好。现阶段,人们要倍加珍惜岗位,珍惜工作,对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什么事可以做到哪个程度,什么事不可做到哪个程度,意识要清楚,心中要有数。 五是谦虚。谦虚是一种能力,谦虚使人奋进。一个看不到自己缺点的人,不仅不能进步,早晚要摔跤。只有谦虚,才能看清差距,才能时刻向着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目标不断奋进。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 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 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 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 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 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 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 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 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一致性的改变”

时代光华--有效沟通技巧(时代光华)单选题答案汇总整理+考题2套

有效沟通的技巧(时代光华) 单选题答案(共58题) 1.与有效沟通连在一起的是: 1. A 组织的关系 2. B 组织的智能 3. C 组织的构成 4. D 组织的规模 2.领导的核心是: 1. A 服从 2. B 命令 3. C 沟通 4. D 执行 3.外在的行为表现的基础是: 1. A 人的理性 2. B 内在的情绪 3. C 人的信心 4. D 人的感性 4.沟通中语音语调所占的比例是: 1. A 88% 2. B 38% 3. C 28% 4. D 18% 5.对于性格的描述,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1. A 是一个人经常的行为特征 2. B 因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惯性行为倾向 3. C 包括显性行为特征和隐性心理倾向 4. D 包括隐性行为特征和显性心理倾向 6.人格特质在很深层次上影响着: 1. A 人们的价值观念 2. B 人们的认识方式 3. C 人们的行为方式 4. D 人们的思想信念 7.力量完美型的投诉的特点不是: 1. A 直奔结果 2. B 是目标导向的 3. C 条分缕析,有根有据 4. D 注重过程 8.听众错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A 应该与上司沟通的,却与下属进行沟通 2. B 应该与下属沟通的,却与同事进行沟通 3. C 应该与同事沟通的,却与上司进行沟通 4. D 应该与上司沟通的,却与同事进行沟通 9.沟通组织很差的一个表现是: 1. A 慢 2. B 等 3. C 快 4. D 强 10.明确把有效沟通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的是: 1. A 戴明 2. B 麦克卢汉 3. C 比尔·盖茨 4. D 彼得·德鲁克

11.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调查报告在所有对工作表现的影响因素当中,沟通占的比例是:1. A 75% 2. B 85% 3. C 65% 4. D 95% 12.活泼型的人格特质是: 1. A 记愁 2. B 稳定 3. C 安静 4. D 感染力 13.什么性格的客户投诉最好处理: 1. A 力量型的客户 2. B 活泼型的客户 3. C 和平型的客户 4. D 完美型的客户 14.以下沟通方式不正确的是: 1. A 与完美型沟通,情绪要中肯,别太饱满 2. B 与活泼型的人沟通时,情绪要饱满一点 3. C 与完美型沟通,情绪要中肯,要饱满 4. D 与活泼型的人沟通时,讲话的声音语调要上扬 15.典型的空是: 1. A 由说话的方式引出对方的需求,然后再对对方的需求进行回应 2. B 由问话的方式引出对方的需求,然后再对对方的需求进行回应 3. C 由命令的方式引出对方的需求,然后再对对方的需求进行回应 4. D 由自觉的方式让对方说出需求,然后再对对方的需求进行回应 16.高效沟通的三原则之一是 1. A 谈论个性不谈论行为 2. B 积极聆听 3. C 要模糊沟通 4. D 以上都不是 17.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要建立以下何种态度 1. A 强迫性 2. B 回避性 3. C 折衷性 4. D 合作性 18.以下选项中更容易沟通的是 1. A 思想 2. B 信息 3. C 情感 4. D 以上都不是 19.不符合聆听的原则的是 1. A 要适应讲话者风格 2. B 仅用耳朵听 3. C 首先要理解对方 4. D 鼓励对方 20.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 1. A 信息发送、接收 2. B 信息发送、反馈 3. C 信息发送、接收、反馈 4. D 信息接受、反馈 2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开放式问题 1. A 请问一下会议结束了吗? 2. B 请问去上海有哪些航班? 3. C 你对我公司有什么看法? 4. D 这个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比较好?

沟通中应该避免的七种行为举止.

沟通中应该避免的七种行为举止 1451 你是否对别人对你的态度感到迷惑?你想改善家庭关系、婚姻关系或者其他关系么?你是否想知道工作时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以下是7种行为,可以使你快速消除分歧,改善沟通.每一种行为都会让你看起来比其他人更优秀、更重要、更有魅力. 一、打断别人的讲话. 曾经我认为我是一个很善于倾听的人,我很真诚地关注其他人,能够轻松地加入一个谈话,听朋友高谈阔论,并不时地给他们鼓励.在日常的谈话中,我首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开始听其他人讲,我经常中途打断他们.大学毕业后,我决定重塑一个全新的自我.我问上帝,我应该在那方面改善自我,并请求他给我面对现实的勇气.第二天,我开始注意到,当我打断别人讲话时他们的面部表情,我被吓坏了.我做了个正确的决定,从此不再打断别人讲话,这个决定立即有了效果,它教会我如果建立友好的谈话. 二、设想. 这听起来有点滑稽,不过这确实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我们判断其他人行为,但是当我们相信只有我们自己的设想可能是正确的,我们就陷入了一个陷阱.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告诉你“设想”是怎样影响你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我和丈夫正在庆祝我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日.十年过的如此之快,令我非常吃惊,与此同时,我很欣慰这十年以来,我们夫妻非常和睦.这是一场成功的婚姻,但是这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为此而付出努力.其中最大的努力也是我们之间最大的困难——沟通.当我们刚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我们之间出现了一个矛盾,我们都做了许多设想.比如,(站在妻子的角度)如果他说了某些伤害了我的话,我就急切的等待他给我道歉,我设想,如果他真的了解我,关心我,注意我的感受,他真的爱我的话,他一定会知道此刻我有多心烦,他肯定会来给我道歉的.又比如,(站在丈夫的角度)如果我刚才说的话伤害了她,她会不会已经原谅了我.如果她真的了解我,关心我,注意我的感受,她真的爱我的话,她一定不会和我计较那么多的.错!在人际关系中,一个人冒犯了另外一个人,但是他确实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着他知道自己冒犯了他人,却设想别人已经原谅了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回想一下在你和其他人之间闹别扭时,你是怎么想的. 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真诚.不要去设想别人的感受,不要去斤斤计较,如果你冒犯了其他人,简单的三个字“对不起”,往往就能够化解矛盾,如果别人无意冒犯了你,对自己说三个字“没什么”,就不会影响你的心情.当你一直设想其他人的行为的时候,你是在给自己找不开心. 三、忘记感谢. 向别人说“谢谢”很大程度上从一个方面显示了你这个人的品质.我们中多有少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忘记了这一点?回想一下最近一次你非常感激的事情,你忘记了向别人道谢.或许你也想表示你的感激,但是你却忘记了说声“谢谢”,你让别人觉得你不知感恩.在

有效沟通的五个重点.教学文案

有效沟通的五个重点 (1) 正确地响应对方的话语 例1 “早!”张三早上时进公司碰到经理。 “这个月的目标达到了没有?”经理大声地问。 例2 “不知道经理什么时候有时间,我想向经理报告上次交办事情的处理状况。”张大年说。 “我现在有事在忙。”经理回答。 上面的二个例子都明显地看出,听话者都没有针对询问者的话语,做出正确地响应。第一个例子经理首先响应“早”是人之常情,他省略了寒暄而直接问到别的事情,让张大年的“早”有如断了线的风筝;第二个例子也是让说话者没有得到针对问题的正确的响应。正确的响应是有效沟通的第一个要件。 沟通时双方都扮演着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基本的关系是说话者期望听话者能正确地听自己的话,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意思,听话者要能正确地理解对方所说的话给予响应,如此双方才能在安心的状况下进行沟通。 (2) 注意沟通过程的态度 沟通时虽然都是在述说事情、讲明道理,希望经由道理的陈述打动对方、影响对方,但是影响人们行为除了理智外还有感情,并且受感情影响的人往往超过理智。 例如学钢琴是一件辛苦、磨练耐力的事情,小孩学琴学了一阵子,多半不想继续下去,若您得知老师认为小孩音感很好,颇有天赋,若继续学下去可达到一定的水准,此时您和六岁小孩沟通继续学琴时,若告诉他学琴能培养一种兴趣,对他有多大的好处,不如在态度上表示出您是多么喜欢听他弹琴。 沟通过程中秉持态度如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喜欢对方、爱对方,和对方站在同一立场、坦诚、率直、期望谅解……等都是促进有效沟通的良好态度。 (3)注意倾听 “听”在英文中有“hear”及“listen”的差别,hear指听说、听到,listen有专心听、注意听的含意,沟通时“听”非常重要,沟通深浅的程度从听话者接受的程度能辨别。 ?话语的水准 听话者只是将说话者发言说的话语听到耳里,就算结束了。例如父母要求小孩放假不要整天看电视,同样的话重复几百次,小孩也同样地听了几百次,听过只能代表听过这件事的事实。 ?理解的水准 理解的水准指对于说话者的话语能依照听话者自己的方式理解。例如与对环保人士沟通环保的重要性、迫切性您能依自己的知识理解。 ?如同身受的水准 能站在说话的立场了解说话者的感受、思想,能正确体会说话者的情绪及抓住说话者言辞无法充分表达的含意。

第三章--有效的沟通技巧(二)

第一节引言 信任是沟通的基础 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双方之间缺乏信任,那么沟通肯定是无效的、失败的。在工作中与同事接触时,有些人沟通起来非常地通畅,而有些人就很难沟通。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和不同人之间的信任度不一样。如果缺乏信任,沟通效果就不好,难以解决问题。信任是沟通的基础。任何一个人可能都说过,在公司里我和某某人好,我们相互信任好沟通。如何赢得这种信任?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效的肢体语言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信任。这一讲重点要探讨的是在沟通中如何运用你的肢体语言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忠告】 有效的肢体语言可以赢得别人 第二节 沟通的五种态度 (一)有效沟通的五种态度 每个人在沟通过程中,由于信任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态度也不一样。如果你的态度不是一个端正、良好的态度,那么沟通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在沟通过程中,根据果敢性和合作性的不同,分为五种不同的态度。请你注意,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态度问题没有解决,沟通的效果就不好。 1 强迫性的态度 强迫性态度,果敢性非常强,却缺乏合作的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如父母对小孩子、上级对下级,在这种强迫的态度下,沟通实际是不容易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 2 回避性的态度 在沟通中既不果断地下决定,也不和你主动去合作,那么这样一种态度叫回避的态度。他总是回避着你,不愿意与你沟通,不愿意下决定,所以得不到一个良好的沟通结果。 3 迁就性的态度 具有迁就态度的人虽然果敢性非常弱,但是他却非常非常地能与你合作,你说什么他都会表示同意,那么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对方采取的是一种迁就的态度?通常下级对上级往往采取一种迁就态度。当你与下级沟通的时候,你要注意:他的态度是否发生了问题,采取的是不是迁就态度。如果是,那么沟通就失去了意义,得不到一个正确的反馈。 在父母和小孩沟通的时候,小孩也可能迁就的说好、行,因为一方有权力,一方没有权力。 4 折衷性态度 折衷性的态度果敢性有一些,合作性也有一些,非常地圆滑。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 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在这次旅行开始后不久,当他们一行三人到一个小镇的一家最好的旅馆与服务员打交道时,拉皮尔心中甚是担忧,因为“在这个小镇上,当地人对东方人存在很狭隘的偏见”。令他们吃惊的是,服务员立即礼貌地接待了他们。拉皮尔继续叙述道:“两个月后,当我再次沿此路线旅游时,我给这个旅馆打了个电话,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一名重要的中国先生’,对方的回答却是个毫不含糊的‘不’字,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并使我着手进行这项研究”。 与那些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拉皮尔的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 【方法】

《有效沟通》沟通的三要素

沟通的三要素 我们太习惯向别人伪装自己,以致最后我们向自己伪装自己。 ——[法]拉罗什富科 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 ——[英]培根 在实际沟通中,彼此认同即是一种可以直达心灵的技巧,同时又是沟通的动机之一。沟通的三要素如下: (1)沟通的基本问题——心态(Mindset)。 (2)沟通的基本原理——关心(Concern)。 (3)沟通的基本要求——主动(Initiative)。 ◇沟通的基本问题——心态(Mindset) 很多人都以为,沟通是一种讲话的技巧,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一个人的心态不对,他的嘴就是像弹簧一样也没有用,所以沟通的基本问题其实是心态的问题。 怎么来理解心态呢?可以这么说,心态有三个问题: 问题1:自私——关心只在五伦以内 心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私。有一天你在城市里迷路了,将地图摊开,一直站在那里看,可能不会有人过来问你是不是迷路了,需要帮忙吗。但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在新西兰,有一次在奥克兰那个地方,打开一张地图,还没有一分钟,就来了两

个新西兰的女人问他:“迷路了?要帮忙吗?”这个事例说明我们中国的人情味在五伦以内,五伦以外就没有了。什么是五伦呢?在中国文化中,五伦是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这五伦由近到远,每个“伦”内都协调有序(“伦”的含义是次序)。 问题2:自我——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 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这叫做自我,眼中只有自己。在我们的生活中,吸烟的人非常多,吸烟的人在掏烟时先瞄瞄墙上,看有没有写“请勿吸烟”。墙上明明写有“请勿吸烟”却装作看不到,这当然不能够原谅。最有趣的是,墙上没有写时,他就放心地点火吸烟。其实,要不要吸烟不是看墙上有没有那个“请勿吸烟”的警示,重要的是看你的旁边有没有人,只要你确定你旁边的人都是吸烟的,包括你在内,那么你们就一起吸好了;但当你旁边的人绝大多数不吸烟时,如果能做到不吸,这叫做不自我。 很多男士在餐厅都喜欢吸烟,其实一个餐厅里面从来不可能是全部都吸烟的。这时你应该不吸。公司开会时总经理把烟一点,哪一个敢说他不能吸烟,但公司的大部分女士都是不吸烟的。这时,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非要在女同事的面前吸烟?为什么非要回家吸烟,让太太和孩子吸你的二手烟?有人可能会这样回答:那没办法呀,她嫁给我了就是倒霉,或者我的孩子敢不吸我的二手烟?有本事出去!其实这都是不对的。这种心态也许你自己不觉得,其实就是一种自我。 问题3:自大——我的想法就是答案 一次出差路上,我的一个属下突发急性肠炎。我带他到医院去的时候,属下跟那个医生说:“大夫,你看是不是要吊盐水?”没想到那个医生的回答很轻松:“想吊盐水还不容易吗?”结果我那个属下就去吊盐水。你猜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我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可见,当10试验者不知道大水池里面有鳄鱼时,都能成功而且较快速地通过桥,但当他们知道有鳄鱼时,再次问他们谁还愿意穿过房子,结果是由3个大胆的人考虑了很久才出来,后来知道有安全网时,才有5个人愿意再站出来,其他人由于担心网的安全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走出来。 所以,态度对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一个人他对某件事很有兴趣或者很乐意去做,那么,他会显得很有动力,不会酿酿跄跄的。而当一个人很不愿意或者和很害怕某件事时,他会显得很畏缩,很不情愿去做。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摘要: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沟通,以至于大家对于沟通这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了,但什么是沟通?很少有人进行过认真、深入的思考。我们在向几个大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提出这个问题时,多数人都不能予以全面的回答。据此,我们推测,善于运用沟通的技巧,并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的人可能更少。事实正如所推测的一样,在实际工作当中许多有才能的人,由于沟通环节存在问题而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一件本来很好的事情由于沟通环节出现问题导致结果适得其反……实践证明,良好的沟通对于任何群体和组织的工作都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了解有效沟通这门学科,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和解决沟通障碍的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有效沟通对我们未来工作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有效沟通,重要性,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沟通在工作中就如人的血脉,如果沟通不畅,就如血管栓塞,会导致器官缺血坏死。所以沟通是相当重要的。生活中没有沟通,就没有快乐人生。事业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成功。工作中没有沟通,就没有了乐趣和机会。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 一、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1、提高工作效率,化解矛盾 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决策都需要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才能施行,沟通的过程就是对决策的理解传达的过程。决策表达得准确、清晰、简洁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而对决策的正确理解是实施有效沟通的目的。每当决策下达时,决策者要和执行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对决策达成共识,使执行者准确无误的按照决策执行,避免因为对决策的曲解而造成的执行失误。想要完成某项工作的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包括:相互在物质上的帮助、支持和在感情上的交流、沟通,信息的沟通是联系群体共同目的和群体中有协作的个人之间的桥梁,良好的沟通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表象问题过渡到实质问题的手段 想要解决任何问题,只有从问题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解决问题。而在沟通中获得的信息是最及时、最前沿、最实际、最能够反映当前工作情况的。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如果单纯的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解决问题,不深入了解情况,接触问题本质,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惑和麻烦。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开展积极、公开的沟通,从多角度看待一个问题,那么在解决遇到的问题时就能统筹兼顾,未雨绸缪。甚至在许多问题还未发生时,就从表象上看到、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 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有效沟通的六大建议及答案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解决的是:√ A 观念问题 B 语言问题 C 方式问题 D 对象问题 正确答案: A 2. 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平台是:√ A 宽容 B 信任 C 理解 D 支持 正确答案: B 3. 在上级、下级沟通中,最常用到的思考方式是:√ A 降位、换位 B 升位、换位 C 降位、替代 D 升位、降位 正确答案: D 4. 最佳倾听有三个层次,其中第二个层次是:√ A 单纯的听 B 用综合感觉听 C 用体验的方式听 D 边听边问

正确答案: B 5. 下列不属于有效倾听技能的是:√ A 理解对方说什么 B 使用目光接触 C 时刻保持庄重表情 D 点头默许 正确答案: C 6. 在双向互应的交流沟通模式中,家长式沟通属于的沟通模式是:√ A P模式 B A模式 C PC模式 D C模式 正确答案: A 7. 关于批评和鼓励的使用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A 批评为主,鼓励为辅 B 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C 鼓励和批评并重 D 批评会造成负面影响,要全用鼓励 正确答案: B 8.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交谈的最佳距离是:√ A 0.5米左右 B 1米左右 C 1.5米左右 D 2米左右 正确答案: B 9. 在工作中,强调目标的实现,积极进取,自我中心意识强的沟通者,属于:√ A 表现者

B 爱心者 C 控制者 D 规则者 正确答案: C 10. 下列不属于下行沟通纲领的是:√ A 先听为主,不急表态 B 不说长短,免伤士气 C 知己知彼,塑好形象 D 态度和蔼,语气亲切 正确答案: C 判断题 11. 对于沟通中的原则问题,要坚持用自己的心智模式去代替对方的心智模式。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2. 对于管理者而言,分层次的倾听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要多多使用。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3. 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要注意语言模式的匹配,否则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导致话题中断。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4. 沟通互动过程中的体态语言主要表现在表情、姿态、服饰和沟通的距离等方面。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成功必备的八种心态和不应该有的五种心态

成功必备的八种心态和不应该有的五种心态成功必备的八种心态 凡是成功人士所走过的成功之路,无不证实了一个真 理-------心态是成功的关键。心态是什么?心态是您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自己遇到事情的态度。同样的人和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态,从而采取的行动不同,产生的 结果也不同。消极的心态只能看到问题,而积极乐观的心 态在忧患中看到的也是一个机会。既然心态是成功的关键,那么从事营销事业,我们首先要调整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心态:一、积极的心态人与人的心态只存在很小差异, 那就是积极乐观与消极悲观,但这小小的差异往往造成人 与人在结果上有较大的差距。所谓积极的心态是指鞭策自己、战胜自己的心理素质。事物永远是阴阳共存,好坏并进;积极的心态看到的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的心态则反之。比如:每天都有好消息,早晨一睁眼:哇!我还活着!要成功首先就要有积极的习惯:如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微笑, 积极的手势,积极的语言;当然还有积极的行动;更要有 积极的暗示,积极的暗示相当于给自己大脑输入了一个积 极的程序,这就是成功学上所说的潜意识,人的潜意 识是人的表意识的三万倍,当这个潜能被开发出来,奇迹

就会发生。说消极话的人,第一个受害者是他自己。积极的心态能把坏的事情变好,消极的心态却把好的事情变坏。消极的东西象水果上发烂的部位,当有一处腐烂它会迅速将好的水果感染坏。(大厂市场)如何建立积极的心态(1)学会正确的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以思考带动行动(遭受顾客拒绝)(2)学会心理暗示法(我行,我是最棒的)(3)养成阅读的习惯,看积极成功的书籍《成功八步》《沟通高手》《问题就是答案》《管道的 故事》《最伟大的推销员》《寻找最佳组员》(4)与成 功者为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积极的心态,能让您不断地往大脑中输入正面的信息,同时您以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团队,将给您的团队巨大的正面影响,让您的团队在低潮时看清方向,有信心和勇气不断前进;高潮时干劲十足,如果您是消极的心态,成天抱怨、叹息,说话没低气、脸上没笑容,缺泛自信心,谁愿意与你相处?长此以往可能会给您的团队毁灭性的打击。一个人是一首歌,当你放迪斯科的时候,身边的人会随你跳舞;但当你放哀乐的时候,身边的人只会随你流泪。⑸失败有许多借口,成功只有一个理由,遇到挫折只要坚持定能成功,表里如一,自始至终,学会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积极的心态。⑹学会调整心态(孩子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当人们看到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就认为他持有某种与之一致的态度,或认为已知一个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一致的行为紧随其后。这种简单的、不大合乎实际的、将态度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R.T.Lapiere,1934)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入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这一步骤也不是象合理推理模式所说的那么逻辑、正确,它也会出现错误。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验造成的。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的支持。 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在多数时间里,社会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误。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