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程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课程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课程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课程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课程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简答

一、简述使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1.讲授要准备充分

2.讲授要有科学性

3.讲授要有启发性

4.讲授要生动、影响

5.讲授要简洁

6.讲授要通俗

7.讲授要注意和谐行、语速、语调、音量等。

8.讲授要与板书相配合。

二、简述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关键上好一堂课,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此外还要符合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的要求等。(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得好

(5)教学效果好

三、简述研究性学习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时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所须学习研究的问题来自学生的自身生活和学习活动中;

(2)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习方法类似于科学研究方法。(3)研究性学习,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

(4)研究性学习,所做的“研究”的主要意图是培养研究意识与能力。

四、试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五、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优势和不足

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成都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势:

1、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3、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4、便于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

5、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6、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缺点:

1.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践性不强,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

3.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

4.教学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5.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六、简述讲授法及其优缺点

优点:

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省时。适宜传递较为艰深的知识概念,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可以和其他教学放学互为补充

缺点:

容易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学习气氛单调乏味,无法考虑学生差异,不太适合年幼学生和学科背景较弱的学生,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和激发创造性思维

七、简述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

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活动。

八、简述研究性学习概念、特点、教学目标、实施步骤及基本原则

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

特点:探究性、主题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创新性。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191页实施步骤:

1.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2.选题立题阶段。

3.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阶段。

4.实施阶段。

5.分析处理阶段。

6.展示成果阶段。

7.总结反思阶段。

基本原则:1.研究性的原则。这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贯穿于研究性教学模式始终

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二,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自主性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活动方式而言的,而指导性则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3.动态性和生成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研究课题的选择而言的。

简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九、简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

(1)扎实的课

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深入其中,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有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2)充实的课

充实的课是有效果、有效率的课。教师言之有物,学生学有所得。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均参与其中,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学习、耕种收获的美好乐园。

(3)丰实的课

丰实的课是动态生成的课。它不完全拘泥于预设,而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欲擒故纵,精讲点拨,期待课堂的精彩生成。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在探究的精彩瞬间,常常有智慧的火花在不经意间点亮了师生的眸子。

(4)平实的课

平实的课是常态的课,是实实在在的课。它不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是注重课程内容。它不哗众取宠,教师的眼中只有学生。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有何人听课,教师都会把课堂看

成是自己和学生的独有空间,看成是思维碰撞和智慧生成的神圣殿堂。

(5)真实的课

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真实的课必然是有缺憾的课,正因为不是十全十美,所以课堂显现着生命的原生态,也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细节和教学行为,永无止境地追求教学的更高境界。

您对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思考。

●【摘要】

●【现象】

●【事例分析】

●【对策及价值】

●【总之】

教学设计(5分)

一、《日月潭》

(1)写作特点:《日月潭》一文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国台湾省日月潭的美丽风光。作者以日月潭的具体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那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主要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通过不同时期的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2)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可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①③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孩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程开始后,教师可出示中国地图,请同学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请把你们去过的地方指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吧。在同学介绍完自己去过的地方后,教师可说: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从而导入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轻松有趣,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唤起学生的日常经验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程打下基础。

二、春天来了

(1)①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③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1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万、丁、齐、冬、百”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留心观察春天景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进入春天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歌曲?

2、同学们,你们认为春天在哪里呢?

3、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春天,开始学习《识字1》(教师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词,感知春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

2、你能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吗?

3、图中有什么鸟?他们各种在做什么?

黄莺在唱歌,我们可以用“莺歌”来表示;燕子在跳舞,我们可以用“燕舞”来表示。教师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小组赛读,齐读)

图中的黄莺和燕子表情怎样啊?你们能读出他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细心的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趁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三个成语的教学均按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卡——以点到面地读——在看图——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在“在看图”和“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环节,对于“柳绿花红”这个成语要引导学生观察

杜威现代的三中心说:儿童、活动、社会

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在杜威看来,教育决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和倾向。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角度,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他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可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溶为一体。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教育的又一特性,他把经验看作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以此出发,杜威指责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只让儿童静听”,把师幼关系搞成“像抽水筒和蓄水池一样的关系”,“忽视儿童的个性、个人经验以及他的自由的、直接的和主动的活动”。与之直锋相对,杜威主张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杜威提出,人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不忘的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要遵循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儿童准备相当的环境,使儿童“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杜威强烈反对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组成的学科课程,极力强调教材的中心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如木工、缝纫和各种服务性劳

动等。同时,他还提出了以集体的活动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反对教师所具有的专断性的作用,提出以儿童主导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2)赫尔巴特传统的三中心说:教师、课本、课堂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①教学阶段论

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赫

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

②教育性教学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

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各种品德。

③训育

赫尔巴特关于训育的概念是:“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换言之,训育是辅助教学进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儿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是赞许(奖励)。“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三是责备。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惩罚。“谁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失去享受;谁做坏了事,谁就没有资格享受;谁不节制,谁就得到苦药;谁讲话,谁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种每个人都听不到他讲话的地方去;如此等等。”这种惩罚“可以起告诫与使人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和训育也是有区别的。管理所关心的是现在的作用,其手段一般比较严厉。而训育"将注意到学生的未来,它表现为耐心,不是短促而尖锐的,而是延续的、不断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渐渐地停止的,使人感觉到一种陶冶的力量。

案例分析

案例1、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

问题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

该班大多数学生的理想是不合理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材料中,该班学生的理想只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即只注重智力的发展,这不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也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问题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因为诸育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应该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和领域的特点实施教育,有重点地完成教育目标,同时使诸育互相促进。

(2)注重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等于学生的平均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因此,学校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向。小学阶段,个性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使有特殊个性和才干的学生更有可能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教育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准备。

案例2、杨老师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

问题一:杨老师的导入值得学习。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导入运用了设疑导入的方法,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了学

生兴趣,激起了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热情,必然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问题二:课堂其他导入方法

①直接导入②经验导入③故事导入④直观导入⑤设疑导入⑥活动导入

案例3、肖老师是五年级老师,肖老师一直坚持用绿色批改作业。

问题:(1)请对肖老师的做法做出评析

肖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獐观,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创新独特的方法来批改作业,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谈谈教师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学生作业的批改形式可采取以老师批改为主,学生互动家长批改学生互改。教师对学生作业评分时应为求统一标准和客观公正,宽严适度,不得在作业上只批个日期或者查阅,在记分册上打个勾完事,需要写批语的,应写在适当位置上,字迹工整,语意明确。实事求是,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缺点,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要注重诊断性和激励性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评价,提高学生作业举,培养良好作业习惯

案例4、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问题:

(1)对孙老师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进行评析。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顺利、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地能够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迅速准确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的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材料中孙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小学生对六一儿童节故事的兴趣,把一道枯燥乏味的数学题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型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的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问题2:阐述老师处理教材内容时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处理教材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的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

②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

③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合理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知识点过多过难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而如果知识点过少过于简单,则容易浪费时间,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可接受程度又要考虑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化学教学论试题7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7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导入新课技能的构成程序的是( B ) A.集中注意 B.激发兴趣 C.明确目的 D.进入课题 2、推动、指导、支配化学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是化学学习的( C ) A.兴趣 B.能力 C.动机 D.行为 3、根据学习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综合)方法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再现性学习方 法和( C ) A.趣味性、探索性学习方法 B.趣味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C.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D.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方法 4、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D ) A.教学问题 B.教师问题 C.升学问题 D.课程问题 5、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 ( B ) A.就是教学的重点 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C.不是教学的重点 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 6、教育部在2001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是( B ) A.学生的全面发展 B.以学生发展为本 C.研究性学习 D.素质教育 7、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 D ) A.观察能力 B.实验能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 8、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D ) A.设计教学目标 B.设计教学媒体 C.设计教学策略 D.设计教学模式9、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A ) A.启发式教学模式 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10、我国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 ( D ) A.接受式学习 B.探索学习 C.研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 11、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D ) A.化学教材 B.化学教学实践 C.化学教师 D.化学教学系统12、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B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3、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 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 B ) 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 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3) 有1~2个正确 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1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0分。) 1、下列说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信度必有高效度 B. 高效度必有高信度 C. 高信度不一定有高效度 D. 高效度不一定有高信度 2、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3、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4、启发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综合的方法 5、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SO2有关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 A. 酸雨 B. 光化学烟雾 C. 臭氧空 洞 D. 温室效应 7、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2000年全国高考题)( )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 A. 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 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 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9、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2004年高考题*上海卷) A. 含磷洗衣粉 B. 酒精 C. 氟里昂 D. 含汞电池 10、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 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2003年高考题*江苏卷) A. 2w1=w2 B. 2w2=w1 C. w2>2w1 D. w1

化学教学论试题8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2、教学目标是指() A. 预期的教学效果 B. 教学目的 C. 培养目标 D. 预期的学习结果 3、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4、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5、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A. 2w1=w2 B. 2w2=w1 C. w2>2w1 D. w1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大学《化学教学论》考试-论述题-题库

1、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 (1)该教学原则的涵义:应尽量以化学实验、实物等开路、引导,并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观察――思维统一,通过实验启迪思维。 (2)提出该条教学原则的必要性:从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及化学实验的作用进行分析。(3)实施这一化学教学原则的途经: a. 多做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b. 教学中实施“看――做――想”相统一; c. 学生能做的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 d. 加强教学反馈。 2表”理论部分前后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请结合化学教学实践给予论述。 依据三序结合的原则,理论前部分为卤族元素,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归纳方式,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和知识体系; 理论后部分为氧族元素、氮族元素,采用了一般到个别,共性到个性的演绎方式,符合高一后半学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个体发展。 3、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 说明:围绕下述观点论述 (1)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a. 之所以要“教为主导”,是因为:一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间接经验,其学习行为受到自身生理、心理、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的主导;二是教师“学在先,术有专攻”,有能力进行主导;三是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进行主导。“教为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领导、指导和辅导。 b. 之所以要“学为主体”是因为:一是学生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的内因;二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是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权,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 (2)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多渠道传递与接收教学信息”――3分 a.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多,内容多,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b. 化学教学过程是具有多维性,是多向互动过程。 c. 有利于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教学原则。 a.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完整版)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 6 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以文字修正。 1. 使学生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就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错误,修正:不仅要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且要学会“怎么获得”和“如何应用”,以及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过程就基本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2. 国际上调查公民科学素养主要考察对三方面内容的了解程度:科学术语和概念; 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 3. 化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错误,化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列内容应达到的最高学习要求。 错误,“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应达到的最低(基本的)学习要求。 5. 化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错误,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是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一门交叉学科。 6. 化学学习策略可以解释为化学学习方式。() 错误,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修正:化学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化学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二、简答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四种“知识支柱”,请用英文和中文分别表达这四种“知识支柱”。

【参考答案】1、该书提出的四种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2. 简述21世纪初的全国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 课程:化学1 化学2 认识化学科学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实践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3.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A)与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B)建构的内容体系分别如下: 试通过分析比较,阐述两者的特点。 A:内容体现传统的教学观念,偏重化学学科知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探究),提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揭示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分) (评分的标准是以学生的语句含义考虑) 三、设计题(共50分) 1.通过“从碳酸饮料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活动为主题,设计简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15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化学教学论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一、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重点】 1、整体把握: ●(1)备起点 ●(2)备重点 ●(3)备难点 ●(4)备交点 ●(5)备疑点 2、包括环节 ⑴准备工作 ⑵教学目标设计 ⑶教学内容分析、处理 ⑷教学过程设计 ⑸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⑹教学媒体设计 ⑺教学反馈与学习巩固设计 ⑻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 ⑼课后反思设计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1、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任务、目的、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 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 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方法等; 2、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考虑本学段教学工作与前、后期间教学工作的联系; 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进度、基本工作方针、措施及教学评价工作等; 制定学段实验和活动等计划;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确定单元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的教学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本单元内容的内外部联系、重点内容的教学、课时划分、学习方式等); 确定单元的教学评价工作方案; 4、课时教学设计 确定该课时的教学目标; 构思该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三、化学基本课堂类型的教学要点【看看就OK了】 1、新课 2、实验课 3、复习课 4、练习课 5、讲评课 第二章 一、角色转变的需要【看看——可能出简单题】 二、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关键】 1、学习内容 (1)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怎样教?怎样评价? (2)化学课程中的问题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材) 课程评价 2、学习目标——六会【必考】 ●会备课( ●会写教案●会做课件) ●会上课●会说课●会评课 3、学习方式方法 ●课上 记笔记 思考讨论 ●课下 做作业 多讲多练 多反思 第三章 一、当前中学化学课程的组织形式【不要混淆】 1、必修,选修 2、分科,综合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孔企平曾经担任多年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1 6年级)主编,曾担任多个国家级中小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主讲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数学课程教材,数学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理论与案例分析,数学教学评价等。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学位(基础数学专业)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专业方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数学教育专业方向)。 本书目录: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就一轮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第三节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第二章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第一节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节新课程的目标体系 第三节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第三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四章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 第三节小学数学学业习过程 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的分类 第五节转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五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概述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第三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决策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上) 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加强与削弱 第二节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三节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化学教学论考试知识点肖大妈版

一、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重点】 1、整体把握: ●(1)备起点 ●(2)备重点 ●(3)备难点 ●(4)备交点 ●(5)备疑点 2、包括环节 ⑴准备工作 ⑵教学目标设计 ⑶教学内容分析、处理 ⑷教学过程设计 ⑸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⑹教学媒体设计 ⑺教学反馈与学习巩固设计 ⑻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 ⑼课后反思设计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1、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任务、目的、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 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 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方法等; 2、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考虑本学段教学工作与前、后期间教学工作的联系; 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进度、基本工作方针、措施及教学评价工作等; 制定学段实验和活动等计划;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确定单元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的教学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本单元内容的内外部联系、重点内容的教学、课时划分、学习方式等); 确定单元的教学评价工作方案; 4、课时教学设计 确定该课时的教学目标; 构思该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三、化学基本课堂类型的教学要点【看看就OK了】 1、新课 2、实验课 3、复习课 4、练习课 5、讲评课

一、角色转变的需要【看看——可能出简单题】 二、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关键】 1、学习内容 (1)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怎样教?怎样评价? (2)化学课程中的问题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材) 课程评价 2、学习目标——六会【必考】 ●会备课( ●会写教案●会做课件) ●会上课●会说课●会评课 3、学习方式方法 ●课上 记笔记 思考讨论 ●课下 做作业 多讲多练 多反思 第三章 一、当前中学化学课程的组织形式【不要混淆】 1、必修,选修 2、分科,综合 3、学科,活动 4、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 二、模块名称 三、三维目标的关系【细看】 四、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必修、选修【记住一一对应】 五、修读要求【记住数据】 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 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化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 第四章【理解为主】 一、教学问题【都看看】 第五章 一、传统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知道】 ◆概念:形成(强化理论、样例理论)、同化 ◆原理(规则):单个概念含义、概念间关系、内化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

2017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即将到来。为了各位考生能够更好的备考,我们根据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考情,提供了一些经典试题,希望能够助力大家顺利地通过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B.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展学习 D.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2.化学用语是学习、研究和交流化学科研成果的工具,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特点的是()。 A.国际性 B.美观性 C.准确性 D.科学性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的是()。 A.课程标准 B.教科书内容 C.教学方法 D.学生已有的知识 二、案例分析题 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做负极材料的是什么?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 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的NaOH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 (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三、教学设计 【内容1】 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问题情境的构建及其发展应揭示知识应有的内在逻辑结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使问题情境结构、化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 【内容2】 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本片段的教学目标。 (2)简述本片段包含的导课、新授课、结课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内容。 (3)在创设学习情境时,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能够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当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最新化学教学论试题2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1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0分。) 1、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2、启发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综合的方法 3、下列说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信度必有高效度 B. 高效度必有高信度 C. 高信度不一定有高效度 D. 高效度不一定有高信度 4、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5、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A. 标准差 B. 标准分 C. 算术平均数 D. 区分度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5年全国高考题)() A.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 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D. 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 7、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2003年高考题*江苏卷) A. 2w1=w2 B. 2w2=w1 C. w2>2w1 D. w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 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 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1.教学即教授 2.教学即教学生学 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 (一)国外的三种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 2.包含模式 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思想的孕育 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 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 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 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

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 二)对社会的研究 三)对学科的研究 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 四)表述目标 第三章 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期末复习

1: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 What is language? https://www.sodocs.net/doc/1a13723962.html,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2.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the basis for syllabus d esig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procedures in the classroom. 3.Different views on language generat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 ol ogies.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1.Structural view (language competence) —The found er: Saussure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mad e up of various subsystems (Larsen-Freeman & Long, 1991): phonology, morphol ogy, and syntax. —The target of language l earning is seen to be the mastery of elements of this system, which are generally d efined in terms of phonol ogical units (e.g., phonemes),grammatical units (e.g., clauses, phrases, sentences), grammatical operations (e.g., ad ding, shifting, joining, or transforming elements), and l exical items (e.g., function words and structure words). —Learning the language is to l earn the structural items, study the inner structure and rul e of language, ignore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language. 2.Functional view —Representative: Johnson, Marrow, swain canal (the core: grammar) —It views language as a vehicle for the expression of functional meaning, a means of d oing things/ combining grammatical rul es and vocabulary to express id ea. 3.Interactional view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mphasis: appropriateness —It views language as a vehicl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for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trans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Language is seen as a communicative tool for the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relations. —Learners need to know the rul es for using the language in certain contexts What makes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1.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d oes not sol ely d epend on his/her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el ement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These element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ethic d evo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ersonal styl es. How can one become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Wallace’s (1991) ‘refl ective mod el’ 1.Stage 1: language development 2.Stage 2: learning, practice, reflection 1)The l earning stage is the purposeful preparation that a language normally receives before the practice. This preparation can includ 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