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1.2 建设单位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1.1.3 建设性质

新建

1.1.4 建设地点

××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在××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

××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分别位于××镇、××镇、××乡、××乡的集镇上。

1.1.5 建设内容

新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扩、改建××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绿地率35%,配套建设供配电综合布线、安装一套监控系统、给排水、消防、道路、绿化。建成后将成为集人力资源市场、人力业务管理、社会保障服务、劳动维权、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建筑物。其中××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六层,具体布置如下:

1.一层为人力资源服务大厅,内设八大区,即就业信息发布区、职业介绍服务区、企业招聘洽谈区、就业服务指导区、政策咨询解答区、依法维权保护区、保障事务代理区及网络运行监控区。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

2.二至四层为综合业务办公室、行政人员办公室、档案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

3.五屋为后勤保障、会议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

4.六层为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

××镇、××镇、××乡、××乡4个乡镇各建300平方米的建筑,其中有人力资源服务大厅、社会保障经办功能区域以及综合利用服务区域和档案室。

1.1.6 建设规模

该项目占地18.6亩。建筑总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规划新建就业综合服务大楼一栋,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及相关服务设施、设备。4个重点乡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镇、××镇、××乡、××乡),改扩建建筑面积共1200平方米,其中:××镇300平方米、××镇300平方米、××乡300平方米、××乡300平方米,以及其它相关服务设施、设备。

1.1.7 可研结论

通过对××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进行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可行性的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后,本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环境上均是可行的。

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后,每日可服务1200人,工作人员为30人。

××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每日可服务500

人,工作人员为20人。

1.2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市劳动就业局是市人民政府统筹管理和承办全市劳动就业的事业性单位。局下辖3个业务机构:市××中心、市××中心、市××中心,全局现有干部职工79人,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54人;高级工程师2人;职业指导师10人;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共13人。

近年来,该局充分发挥劳动就业工作职能,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为主线,以失业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退伍军人等城乡劳动者为服务对象,以服务企业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始终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多轮驱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适时确立“面向全国,稳定京津,拓展西北,主攻沿海”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着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切实搞好跟踪管理服务。坚持以服务城乡劳动者为宗旨,以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中心为依托,以城乡劳动者交流互动、农业与非农产业互动重点,着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就业培训系统、跟踪管理、维权服务为基础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在全市建立了10个培训基地,举办就业前培训班186余期,参培人员达2.1万余人次;通过就业培训,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在全市建立健全了劳务信息网络,巩固完善了市、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在全市16个乡镇(处)、开发区和全国15个省市聘请了劳动输出联络员,主动加强了与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东北地区等的对口劳务协作,在全国建立了7个外向型劳务输出基地;使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不断扩大,在东北、京津地区形成了以建筑装饰行业为主业的劳务输出基地,约4.2万人;在浙江、上海地区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模具为主业的

劳务输出基地,约2.2万人;在广东、深圳地区形成了以电子、家电、玩具为主业的劳务输出基地,约3.7万人;在以××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以商贸饮食服务业为主的劳务输出基地,约2.1万人;每年12.2万余名农民工转移就业,逐步形成了“范围广、行业精、技术强、效益好”的特色打工经济。2009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12.2万人,全市劳务收入近10亿元;打工经济已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1.3 研究依据及范围

1.3.1 研究依据

(1)《××市城市总体规划》

(2)××市2009年统计公报

(3)《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联合颁发)

(5)××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功能布置要求

(6)××年××省××省长在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关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审批意见

(8)国家、省、地其他有关设计规范、规定。

1.3.2 主要设计规范与标准

◆建筑结构主要规范和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局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局修)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J50191-9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给排水及暖通主要规范和标准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城市给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2-9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电气、仪表主要规范和标准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54-95)

《能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民用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2004)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200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1.3.3 研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有有关法令、政策、规范、规程、规范、标准,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外部条件、总体规划方案及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研究,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建设总投资××万元,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160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80%;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14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7%;预备费为6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3%;技能培训设备费用为20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10%;。

本项目建设资金××万元,资金来源为:

(1)申请国家专项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

(2)市级配套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0%;

(3)自筹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并提出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发展目标。温总理指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把这一民生之本放在首位,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明确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服务公约》中规定:“各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的、无偿的职业介绍体系”。《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1)就业政策法规咨询;(2)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3)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4)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5)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6)其他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从上述报告法规中我们看到: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开放、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环境,既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举措,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路,更是落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最大保证,是人社部门履行工作职责的必备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面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高瞻远瞩、合乎民意,切合实际,应早日实施,尽早取得社会效益。

2.2 人力资源市场现状与担负的重任

××市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位于××路,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场面积100平方米,各种设备设施落后老化,信息化程度低,容量极其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现有人力资源市场已经不能充分发展其统筹城乡就业的平台作用,阻碍了××市经济的发展,与新时期人民群众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源。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因此,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非常必要。

2.3.1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就业促进法》的迫切需要

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劳动力供求均衡、建立灵活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求职人员,特别是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颁布实施的《就业促进法》,根据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方向,明确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和职责。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

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还规定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因此,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工作需要,是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法制化的必备条件,在立法上为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2.3.2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市位于××省东北部,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总人口62.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1.68万人,占总人口的82.5%,农村劳动力22.5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4.23万人。××市曾有××粮机厂、××棉纺厂、××铝厂三家省属国有企业,是孝感地区辖省属国有企业最多的县级市。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产生了近万名职工失业,其中近六成是“双下岗家庭”、“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全市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形势异常严竣。

××市就业工作存在着“两大”和“两难”的状况,即就业总量大、“4050”、“双下岗”等弱势困难群体就业比例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和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据测算,目前,我市还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1万人左右,每年新增剩余劳动力1万人左右,返乡择业人员0.9万人左右,未就业的失业下岗职工达0.6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困难就业群体,转移就业和就地安置就业压力巨大。因此,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加强城乡劳动者交流互动,繁荣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搭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沟通平台,实现集用工信息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依法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办公,推动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3.3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劳动者技

能素质,促进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市城乡劳动力普遍存在着素质不高、就业技能单一、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与就业岗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从而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企业喊渴,招不到人;一方面劳动者喊难,进不了门。据统计,我市城乡劳动者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2.5%左右,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5.6%。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节能环保、高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未就业的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提高其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其择业竞争力和支撑力,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已经就业的劳动者,通过技能再提升,能有效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更好地适应企业产品更新、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带来的技术真空,稳岗稳业。

2.3.4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就业保障机制的迫切需要

在我市的就业困难群体中,据统计,城市6000余名未就业的下岗失业职工中,其中绝大多数是原三大省属企业的“双下岗”、“4050”人员;农村1.3万余未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其中绝大多数为“零转移农户”、残疾人及家庭困难人员。这些困难群体难以依靠个人能力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是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就业保障机制,可通过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为这些困难群体提供用工信息、技能培训、转移输出、依法维权等各项劳动保障服务,采取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和实施动态管理,减轻政府社会保障的压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社会因素,促进百姓安居乐业。

综上所述,夯实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企业转型、技术升级、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城乡平等就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按照十七大报告、温总理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文件政策,做好××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四个重点乡镇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成为我市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成为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

2.4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形成我市就业服务的“两大机制”、“两大网络”,进一步优化城乡劳动者就业结构,缓解城乡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4.1 将形成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服务长效工作机制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就业网络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得到进一步活跃,刺激和促进劳动力流动就业,利于市场资源的有机匹配,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资本设施的闲置,提高人力资源和资本设施结合的利用效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水平,激活企业发展潜力;城乡统筹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破解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发挥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效益,使我市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况状彻底改观,提高就业总量,加速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成为××市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

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就业服务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而且还能对云梦、汉川、孝感、广水、京山、随州等周边县市进行辐射,形成城乡劳动者大培训、大转移、大输出、大服务的一体化工作格局,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4.2 将形成城乡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一站式”工作机制

城乡困难就业群体将定期享受到免费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劳动合同、依法维权等各种就业服务,就业服务的方式进一步灵活,就业服务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就业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就业服务,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2.4.3 将形成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网络

服务大厅信息网络将实现上与国家人力资源信息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就业信息网等部省信息网络联网,中与北京、上海等100余家大中型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联网,下与乡镇、社区及局系统实现互连互通,形成传递快、反馈灵、信息准的网络系统;电子显示屏、信息宣传栏为城乡劳动者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传播与发布,为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形成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网络。

2.4.4 将形成覆盖全市的就业培训网络

全市将形成以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为支撑,覆盖全市、遍布乡镇的就业培训网络,便于城乡劳动者就近参加就业培训,将极大地增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和水平,有利于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目标,对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开辟了智力扶贫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3.1 项目选址

3.1.1 场址选择

××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在××市开发区(××路以南、××银行以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建设条件较好。

××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分别位于××镇、××镇、××乡、××乡的集镇主街道,交通条件较好,运输建筑材料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建成后为各乡镇下辖的行政村服务。

3.1.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项目所在地公共设施状况

本宗土地权属国有。市级规划总占地18.6亩,其中各乡镇各300平方米。该宗地块规划用地性质为行政办公用地,符合××市总体规划。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已购置该宗地块,取得土地使用权,用于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建设。

其中××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位于××镇新大街13号,交通便利,由镇上供应自来水和电力,污水可排至附近污渠;××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位于××镇××街12号,由镇上供应自来水和电力;××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位于××乡××街36号,由乡里供应自来水和电力;××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位于××乡××街31号,同样由乡里供应自来水和电力。

3.2 建设条件

3.2.1 社会经济条件

××市位于××省东北部,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总人口62.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1.68万人,占总

人口的82.5%,农村劳动力22.5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4.23万人),辖9镇4乡2个办事处1个开发区。××市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公路、××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是××、襄樊、十堰的重要连接点。××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该市西北部的××山旅游风景区,以其秀丽的山色和浓郁的李白文化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10万多人次。

2009年,××市生产总值突破7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3.3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5.2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31.1:4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539元。

2009年,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3.8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2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出口总额达到20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3.2.2 自然条件

××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特点。主要气象条件如下:

(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5.7-16.5℃

极端最高气温44.1℃(1959年8月25日)

极端最底气温-16.℃(1977年2月1日)

(2)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雨量1175mm

最大日降雨量256mm

暴雨多集中在5-8月份,其间降雨量占全年的60%。

(3)湿度

平均相对湿度71%

(4)雪

基本雪压0.5KN/㎡

多年最大积雪深度280mm

(5)风

基本风压0.3KN/㎡

(6)工程地质条件

本项目区场地原为空地,场较为平坦,高度变化在0.5米左右,经勘探并结合场地地基土层特征,能满足地基的承载力和基础沉降要求。

3.2.3 地震

要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项目建设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3.2.4 交通条件

××市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公路、××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是××、××、××的重要连接点。

项目拟建地位于××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道路畅通,运输方便。

3.2.5 公共设施条件

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所在区域内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供电及通讯系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方便。

3.2.6 地形地貌

项目选址位于××市,建设场地较为平坦,适于项目建设。

3.2.7 周边环境

市级选址位于××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地理位

置优越,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建设条件较好。

××镇、××镇、××乡、××乡4个乡镇各300平方米。

3.2.8 施工条件

(1)物料供应

项目建设所需的钢材、木材、砂、石、水泥等各种材料均可在××市内采购供应。

(2)场地条件

项目建设选址地势较为平坦,工程地质条件及气候条件较好,自然条件对整个工程影响不大。但应注意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以免施工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

第四章工程技术方案

4.1 技术方案

市级选址位于××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经现场勘察,建设场地平整,可以满足施工需要;该区水、电供应充足;附近有城市排水管网,排水方便;场地外是城区主要交通道路,运输方便,建设便利。

4.2 工程方案

4.2.1 规划指导原则

1.在场地总体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满足城乡总体规划要求。根据城乡规划的相关要求,合理组织场地内外的各种人流\车流,力求做到内外交通简洁便利,畅通顺达,避免各种流线间的相互干扰。

2.在建筑单体设计上,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特殊性质,做到分区明确、流线清晰、布局合理,提高建筑的利用效率。

3.在材料使用上,积极运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提高建筑设计的技术含量,以达到先进合理、经济安全、洁净卫生的要求。

4.在场地环境设计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设计,除了对场地环境进行整体式设计外,还注重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废水、废气、噪音的处理。

5.注重消防安全设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防火设计规范。

6.注重场地无障碍设计,场地内设残疾人坡道,体现社会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7.走廊、楼梯和门窗等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设施的功能和求职者的特殊性,严格按要求设计,达到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设施的功能要求。

4.2.2 规划原则

(1)根据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

(2)安全原则:建立良好的安全保障机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或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3)“三同时”原则:环保、消防、劳动安全卫生等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系统原则:××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实现资源共享,各项设施配套合理,满足××市求职者的需要。

4.3 总平面布置

4.3.1 布局原则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规划布局与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筑应根据功能要求和工作流程合理布局,做到基本功能完备、流程便捷;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

2.建筑用地应根据建筑要求,合理确定总平面规划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应节约使用土地,并利用社会公共资源;

3.人员集散场地、道路和绿化用地等室外用地应统筹规划;

4.功能分区明确,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避免因人流过多发生拥堵、踩踏事件;

5.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物的朝向、间距、自然通风、采光,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6.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4.3.2 建设内容

××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共六层,具体布置如下:

1.一层为人力资源服务大厅,内设八大区,即就业信息发布区、职业介绍服务区、企业招聘洽谈区、就业服务指导区、政策咨询解答区、依法维权保护区、保障事务代理区及网络运行监控区。建筑面积为500

平方米。

2.二至四层为综合业务办公室、行政人员办公室、档案室等,建筑面积各为500平方米。

3.五屋为后勤保障办公室、领导办公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

4.六层为会议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

××镇、××镇、××乡、××乡4个乡镇各建300平方米的建筑,其中有人力资源服务大厅、社会保障经办功能区域以及综合利用服务区域和档案室。

4.3.3 平面布局

采用集中布置的方式,建筑全框架结构,无承重隔断墙,建筑主体破布对街,基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设施房沿建筑向北布置。其中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具体布置如下:

(1)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内设8大区。

就业信息发布区,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发布各类招用工信息,供求职人员浏览筛选利用;

职业介绍服务区,设立求职登记,招工登记,失业登记窗口,为求职人员发放各类表格,出具相关证明,提供信咨询等;

企业招聘洽谈区,接受企业招工申请,审核企业招工信息,设立企业招工台位,搭建供需见面平台;

就业服务指导区,开展求职测试,实施职业指导,交流择业体会,探讨择业观念;政策咨询解答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服务,解答各种疑惑;

依法维权保护区,设立投诉信箱,受理群众举报,督促签订合同,实施跟踪服务;

保障事务代理区,开展代理服务,受理档案托管;

网络运行监控区,调试设备设施,检修维护机组,支撑网络运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