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华吟诵与传承

中华吟诵与传承

中华吟诵与传承
中华吟诵与传承

中华吟诵与传承

李丹

2010年1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简称“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成立。

今已一百零五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贺词中说:“厚今而不薄古,重中而不轻外。”九十三岁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贺中华吟诵学会的成立,并表达他对这一文化盛事的欣喜之情。

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说:“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在申报‘中华吟诵’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南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说:“吟诵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继承传统的吟诵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华吟诵学会首任理事长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副院长、教授)说:“目前的工作主要分抢救整理、研究和推广三部分。三个部分同步进行,目前重点在抢救整理,主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依靠大学生的调研实践,组织系统的全国性的采录工作。目标是在五年之内,把大陆的传统吟诵基本保存下来,最终成果为吟诵语料库。”

秘书长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表示,中华吟诵学会的最终目标是使吟诵回归教育系统,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把它供在博物馆里。只有这样,才是恢复了吟诵传统的实质,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吟诵传统,也才能使吟诵传统的巨大社会作用得到发挥。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面对盛会,感喟叹道:“今天很难找到一个会吟诵的年轻人,吟诵面临失传的危险”,并表示将为吟诵这样的文化事业尽绵薄之力。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从西周开始,“家有塾,党有庠(党: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乡校),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历代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孔子创办的私学、以及学堂(始于西汉景帝末年。清末通称学校为学堂)、书馆(汉代的蒙学)、书院(私人或官府办的学校。始于唐代开元六年,宋代大兴。明清仍盛。清末废科举,改为学校)、学馆、私塾等教育系统,诵读经典,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吟诵,除了汉族之外,很多少数民族也吟诵汉诗文,如满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布衣族、白族等。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吟诵的教育是从幼稚园开始的。同时,在东南亚汉文化圈里,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吟诵汉文化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一直在传承。在日本,现今各种吟诗诗社的社员达500万人以上。他们吟诵的内容主要是汉诗文。吟诵在日本也早已进入了卡拉OK时代。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也都设有“孔子学院”、“中国国学馆”。

自废止私塾的近百年来,吟诵这一中国传统教育与学习方法,已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最后一代受过私塾教育的人,今多已年过九十了。

据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的初步调查:目前大陆吟诵保留较为系统的地区有江苏省常州、福建省漳州、广东省广州、湖南省长沙、河北省河间市、北京市、浙江等地。吟诵流派有唐调(不是“唐代的吟诵调”,而是以创办无锡国专与交通大学的光绪十八年进士、我国原交通邮电部部长唐文治命名的吟诵调。他曾发行过两张“唐文治吟诵唱片”。“唐调传人”有范敬宜、冯其庸、陈以鸿、唐孝纯、陈少松、唐孝纯等)、常州调(以周有光、屠岸为代表人物)、湘湖调(湖南长沙吟诵调)、闽调、粤语调、吴越调(以浙江大学文学院[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任铭善、刘操南、盛静霞、张同光、蔡义江、黄加灏等为代表人物)、北方调、普通话(以韩经太、赵敏俐、徐健顺为代表人物)。今一些知名教授也在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成立吟诵诗社,在近年来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许多市县的中小学教育引进了吟诵的形式。北京市中关村中小学都开设了吟诵课程。据了解,我国吟诵传统保存较好的是台湾地区。台湾传统吟诵分为河洛音、闽语、粤语等多个流派,唱诗形式更为普及。中华吟诵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说:“可惜的是现在大陆学习甚至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多年以来中华吟诵逐渐失去了传

承,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目前大陆各地会吟诵的人极其寥寥,大部分是年龄八十以上的老先生。如果不加以保护,五至十年之后,传统吟诵将基本消失。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准备“申遗”,为传承、推广吟诵古诗文古诗词吟诵,中华吟诵学会在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语用司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开展抢救中国传统吟诵工作。

自秦汉唐宋以来,学子吟诵的内容是儒家经典和诗词文赋,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的。从吟诵的内容到神态,都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为儒家文化精神,是汉文化共通性的体现。

吟诵,它与朗读、与朗诵,截然不同。

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如朗读课文。”(《现代汉语词典》第753页)朗诵,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要求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诗歌朗诵会。”(《现代汉语词典》第753页)朗诵是近百年“废私塾”后才从西方引进的。

吟诵,是我国传统美读诗词文赋的方法。吟,即吟咏,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现代汉语词典》第1502页),吟有曲调。“吟咏”还称之为“吟哦”。如陆游《喜郑唐老相过》:“吟哦屈宋作,蚤夜声琅琅。”诵,即诵读,是“读出声音来”(《现代汉语词典》第1201页),诵没有曲调。

古人读书,为什么要“诵”?原来,我国的古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给后人读古书增加了不少困难。新式标点符号是到了白话文时代才开始的。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书面语言的意义更加明确,还可以表现出说话的语气和神态,的确不是可有可无的。读古籍,只有通过“诵”,才能够知道何处需停顿。如《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何断句?蒙童生读私塾,要读通读懂此句,只有跟私塾老师诵读,才能明白。叶圣陶先生在《十三经索引》的“述例”中,他一开始就说:“此书以诵时之一停顿为一条,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折为三条。”一清二楚了:那没有谱调可依的“诵”,是为了明晓文章的停顿。对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人们一口气去念,在念得气顺中明晓停顿,就需要“诵”。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方法。

吟诵这一有节奏地吟咏诗词诵读文赋的方法,是历代欣赏和教学古典诗词文

赋的特殊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活。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吟咏诗词”、“诵读文赋”是专业术语。诗词是遵循汉诗的格律来进行吟唱的,诚如《唐音癸籖》卷十五所说:“古人诗即是乐。其后诗自诗,乐府自乐府,又其后乐府是诗,乐曲方是乐府。诗即是乐,三百篇是也。”;“古乐府诗,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如妃呼豨、伊何那之类是也。”“倚声制词,起于唐之季世。”文赋则是按照汉语文赋的句式特点来进行诵读的,它没有曲调。

吟诵这一中华教育绝活,它依靠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学子们都是“师从而得”。

孔子教学生学《诗经》,他是怎么样教的呢?《史记·孔子世家》说:“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即他一边吟唱那些诗,一边伴奏以弦乐器。他就是这样教的。

唐代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腰,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这首诗写一个南方少女在月夜乘凉时,一边吟诵诗歌,一边用玉钗在竹子上敲着节拍,形象动人。你看,她低吟轻歌,没有管弦伴奏就用玉钗敲竹来作为节拍。一曲唱罢,举头望月,于是发现自己形单影只。清歌易唱,知音难觅,她的淡淡的哀思在这“月如霜”中流露出来。这首诗又说明着:唐代人读诗是吟唱的、且需要伴奏。

同样以高适为例。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于是就由王昌龄出面邀请三人小聚恳谈唱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yì,往)旗亭(古代酒楼),贳(shì,买)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即‘坟墓’)何寂寞,犹是子云居(汉代文学家扬雄的字。诗中以扬雄比喻亡友梁九少府。这句说他虽然在九泉之下,那里依然是一处文学家的住

所。)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集异记》;又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王之涣条目)

这说明着:今天小学生必须背诵的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唐代,都能吟唱,有曲调,且十分普及。

《唐音癸籖》卷二有说:“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三也。’”令人三思。

是的,唐诗是配乐吟唱的。见之于史籍的载记,有如李白的《清平调词》、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最著名的广为吟唱的当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了(“渭城朝雨浥轻尘”)。白居易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刘禹锡有“更与殷勤唱渭城”之句,宋人还专门研究“阳关三叠”的唱法。

《唐音癸籖》卷十:“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著。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唐音癸籖》卷二十六:“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

“五音不全”的人也能吟诵诗词吗?请问:难道古代读私塾的人,都是“五音全”的吗?“五音不全”者,无非被纳入“俗”。私塾老师,也并不见得全部都是“五音全”或是“雅”的吟诵。

由是可知:吟诵,它适合于所有的读书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唐诗,需要吟,且必须吟。口耳相传的吟诵,它不仅能令人知书达理,也足以能自娱。

王世贞《调谑编》中载记有这样一件文人轶事:诗人郭祥正有次路过杭州,他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苏东坡看诗,他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他征询苏东坡的意见:“祥正的这些诗能评几分?”苏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得十分。东坡笑着答道:“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这一趣谈,历来就叫做“三分诗,七分唱。”同时也说明着:古诗,的确是吟唱的。

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1977第1版)中说:“古典文学形式中,有一种规矩严格的诗歌,人称它为‘律诗’,由于它完成在唐代,所以唐代人称它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世也就沿称。这都是对着‘古诗’、‘古体诗’而起的名称。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指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格,所以这种律又被称为‘格律’。至于词、曲,根本即在音乐的声律中,因此并无‘律词’、‘律曲’等名称。”吟诵,它的流派很多。吟诵的流派为什么这么多?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语音的问题。吟诵,它与音韵学有关。音韵学家和语言学家都用口法作为分析字音和语音的根据。口法包括“五音”和“四呼”。五音是喉音、舌音、齿音、牙音、唇音。五音的功用在于说明发出声母发音器官的动作部分。五音只是总的分类,每种音之内还可以更细致地划分。四呼则是韵母方面的问题,是“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简称“开、齐、合、撮”。每个汉字,又有声调。沈约发现了汉字的声调,名之曰“平上去入”。“声母、韵母、声调”是汉语音韵学的传统分析法。

我国地域广阔,方音复杂。例北方方言区中,如东北、西南的大部,河北、山东的许多地方,o与e不分,把o 韵母变成 e 韵母或uo韵母,也有的将e 韵母变成 o 韵母或 uo韵母。南京方言n、l不分。在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一部分n尾韵母变成了m尾韵母。吴方言、闽北方言和宁夏、河北、安徽等省的某些地区,前鼻音in、en、ɑn与后鼻音inɡ、enɡ、ɑnɡ相混同,发音没有区别。在北方方言中有很多翘舌音,但在南方方言中没有翘舌音。北方方言今没有入声字,而南方方言中有许多入声字。语言学家将全国的方言分为北方、吴、闽、粤、湘和客赣六个方言区。由于音不同,调不同,加上还受到南北各地不同的地方戏曲唱腔的影响,故吟诵

调很多,也就不稀奇了。

吟诵,它让人到老时,也能将幼时所吟诵过的古代诗词文赋“记忆犹新”,不会磨灭。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我在严州中学教书。校中有一位读过私塾的工友马竹山,他在退休前,仍能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一口气完整吟诵,无一错处。但若问其某句或某字是什么意思时,他却是不知道的。因此,全校学生常常拿他开玩笑。

吟诵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平声长扬,仄声短促”等。唐宋诗词的字格,主要是依据平仄来区分的。

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王力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为了‘吟’的。”即:读书人应该学诗词的平仄、懂得汉字字音的长短、高低、轻重、顿挫、速度、节奏、押韵。这样,吟诵才能够有滋有味。

吟诵,每个人的吟诵调都不会一样。我在大学读书时,同一首唐诗,不同的教授就有不同的吟诵调(见夏承焘教授题字的油印本《诗词朗咏谱》)。并且,吟诵者还可以按照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在吟诵诗词的篇中给加衬字“啊”“呀”“哪”“啰”“是”“也”等。如胡士莹教授吟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吟诵成为“洛阳亲友如相问(啊),一片冰心在玉壶”。张同光教授吟诵王昌龄的《出塞》,他吟诵成为“但使龙城飞将在(呀),不教胡马度阴山。”吕漠野教授吟诵李白的《蜀道难》,他吟诵成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哪)。”“上有六龙字高标,下有冲波逆字回川(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哪),侧身西望长咨嗟。”张同光教授吟诵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吟诵成为“却看妻子愁何在(啰),漫卷诗书喜欲狂。”王焕镳教授吟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吟诵成为“高者挂罥(是)长林梢,下者(是)飘转沉塘坳。”“床头屋漏无干处(啊),雨脚(是)如麻未断绝。”夏承焘教授吟诵秦观《鹊桥仙》,他吟诵成为“柔情似水(也),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吟诵诗词,在正字之外添加衬字,我细读油印本《诗词朗咏谱》,知道教授们基本上遵循着昆曲曲谱衬字理论的“衬不过三”,并不是随意或漫无限制地给添加衬字的。

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词,若个人情绪有变,若对某诗词的理解有变,

其吟诵调也不一样。如张同光教授曾有意地用了两种吟诵调给我们吟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作了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吟诵法的说明。

吟诵,由于它没有固定不变的调子,因此,当吟诵者掌握了诗词文赋的一定规律之后,吟诵者就可按照自己对诗词立意、基调、重音、布片的理解而自制吟诵调。我有几首自制吟诵调,就是按照立意、字格、句格、节奏的文义关系,采取了回环重复某个诗句,效果不错。喉气也很顺。是的,即使有固定不变的吟诵调,如宋词,我认为也可学学汤显祖写“临川四梦”的作法。汤显祖在填词中,乘兴之所至,有时就打破格律,造成入谱的困难。当时曲律家领袖人物吴江沈璟就批评汤显祖,但汤显祖依然不顾格律字非是,说“我填词在文词佳处,意兴所至,不惜拗断天下人嗓子。”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

吟诵难吗?不难。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说过:“所谓吟诗诵文,就是俗语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说得更通俗一些,吟诵它就是“摇头晃脑的读书腔”或“摇头晃脑的道士唱”。今人认为“难看”、“单调”,“难听”,实在是偏颇。古代私塾先生和读书人吟诵诗词文赋,为什么都摇头晃脑呢?原来,那“摇头晃脑”是在打节拍、分节奏、理板眼、品韵味。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已不能听到犹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说的“先生入神”时那迷人醉魂的古诗文吟诵了,因为现在的语文老师几乎都不会吟诵古代诗词文赋。

吟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到哪里去欣赏呢?我想:似乎只有到著名旅游胜地的大寺庙中去,才可以听到道场诵经或和尚念经——是的,那就是吟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在杭州大学中文系读书。我至今仍存有半个世纪前授业师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刘操南、盛静霞、任铭善、吕漠野、张同光、赵辉贤、张仲浦、蔡义江、雪克等先生亲自教我们吟诵的油印吟诵谱。

2010年2月23日,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中华吟诵学会常务理事兼社会教育工作部主任、“2009年中国十大公益律师”、北京市六艺至善国学馆董

事长陈岳琴博士等一行五人,千里迢迢从北京到浙江省松阳县来采访我并录制我的吟诵音像资料。我为之吟唱了1960年夏承焘教授、王焕镳(王驾吾)教授、胡士莹教授、任铭善教授、刘操南教授、盛静霞教授、张同光教授、吕漠野教授、张仲浦教授、赵辉贤教授、蔡义江教授等亲自教吟的古诗词文40首(篇),还吟诵了自制古诗词调20首,共61首(篇)。

我吟诵的具体篇目是:《诗经·魏风·伐檀》、《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刘操南教授吟调)、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刘操南教授吟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骆宾王《咏鹅》、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咏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登鹳雀楼》(张同光教授吟调)、王之涣《凉州词》(盛静霞教授吟调)、王昌龄《出塞》(张同光教授吟调与自度曲各一种)、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闺怨》(赵辉贤教授吟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胡士莹教授吟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胡士莹教授吟调与自度曲各一)、王维《鹿柴》、王维《竹里馆》、李绅《悯农》、孟郊《游子吟》、孟浩然《春晓》、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翰《凉州词》、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盛静霞教授吟调)、李颀《古从军行》(盛静霞教授吟调)、李白《长相思》(刘操南教授吟调)、李白《早发白帝城》(胡士莹教授吟调)、李白《月下独酌》(张仲浦教授吟调)、李白《静夜思》、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汪伦》、李白《子夜吴歌》(任铭善教授吟调)、李白《蜀道难》(吕漠野教授吟调)、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张仲浦教授吟调)、杜甫《登高》(胡士莹教授吟调)、杜甫《又呈吴郎》(刘操南教授吟调)、杜甫《兵车行》(王驾吾教授吟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驾吾教授吟调)、杜甫《月夜》(任铭善教授吟调)、杜甫《客至》(任铭善教授吟调)、杜甫《春望》(王焕镳教授吟调)、杜甫《春望》(自度曲)、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盛静霞教授吟调)、白居易《江南好》、李煜《相见欢》(盛静霞教授吟调)、李煜《虞美人》(盛静霞教授吟调)、李煜《浪淘沙》(盛静霞教授吟调)、柳永《雨霖铃》(盛静霞教授吟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夏承焘教授吟调)、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三十日记梦》(夏承焘教授吟调)、秦观《鹊桥仙》(夏承焘教授吟调)、李清照《声声慢》(夏承焘教授吟调)、辛弃疾《摸鱼儿》(夏承焘教授吟调)、辛弃疾《摸鱼儿》(盛静霞教授吟调)、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盛静霞教授吟调)。

由于我仍保存有1960年由夏承焘先生题字的油印本《诗词朗咏谱》,故我依照原曲谱吟唱,力求回归“一代词宗”夏承焘等教授在当年只教过我们这一届大学生吟唱的“原貌”。很幸运:教我们吟诵的,有几位国宝级教授,如先秦文学权威王焕镳教授(王驾吾、驾公)、有明清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教授、有宋词研究权威夏承焘教授等。夏承焘先生教了我们这一届之后,他就不教书了。我有幸享受到了“一代词宗”夏老等的治学精神与吟诵古诗词文赋的风貌。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国学学习热潮。从小孩子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学礼仪,学声律,学“诗书琴画”。“富二代”的子女几乎争着要进国学馆。“2009年中国十大公益律师”陈岳琴博士开办的“六艺至善国学馆”,不仅在北京市名声鼎沸,而且在美国还设有分馆。她欢迎我校同学毕业后能够到她的国学馆去工作。北京六艺国学馆编著的国学教材都配有光盘,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

中华经典我传承演讲稿文档

2020 中华经典我传承演讲稿文档 SPEECH DRAFT

中华经典我传承演讲稿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魅力演讲可以让演说者能够更好的抓住核心,把握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演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现演讲魅力,释放能量,从而产生最大影响力!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传承经典文化演讲稿篇 同学们是否知道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词典是什么?它不是中国的《汉语大词典》,而是韩国编纂的《韩汉大辞典》,它里面所收的词条和词汇量均比《汉语大词典》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场官司——中国和韩国因端午节的文化产权而产生的争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事情呢?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走进经典之中,我们会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我们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如金,我们还

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 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 吟咏李白,我们惊叹“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情怀。诵读杜甫,我们感动于他身处贫困却思索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们不仅领略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美景观,更感受到苏子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欣赏《窦娥冤》,我们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关汉卿揭露黑暗的勇敢与犀利。 阅读《三国》《水浒》,我们感受着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赏析《红楼》,我们在惊叹贾家的奢华糜烂的同时有流连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同学们,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走进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样,清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走进其中,你能领略学习的乐趣,明白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充实。在经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艺术,文学的境界。 同学们,想想你自己,面对愈来愈那学的学业知识,你是否想到了孔子的执著?面对与同学的摩擦,你是否选择了楚庄王的宽容?面对人生的不幸,你是否想到了司马迁的顽强?在个人爱憎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是否明白了苏武不因家亡而投降匈奴?

“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方案

戴庙小学“乘着梦想的翅膀”美文诵读 比赛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诗文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 经典古诗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无数古圣先贤智慧 结晶的文化宝典。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扎实有效地开展 古诗文诵读活动,传承中华文化,诵读经典诗文,开发儿童各种潜能,传承中华文脉,陶冶高雅情操,使学生阅读经典,增强文化底蕴,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智慧的启迪,提升人文素养。 二、活动目的: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 善诚信的品质。 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使 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人文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时间: 2016年12月9日下午2:00 四、活动地点: 餐厅 五、参加人员:学校全体老师暨学生 六、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按班级开始朗诵比赛。

3、宣布活动结束,校长总结。 七、组织机构: 组长:张德兵 成员:各班班主任 活动主持:胡娜娜 活动评委:张德兵郑伦陈春艳徐方明 计分:马国友 后台:李向阳 拍照:王英 音响:许胜国 字幕:向秀婷 秩序:袁宏霞陈文健 八、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本次活动要求1-6年级各班以班级集体参与,班主 任必须参加,每班一个诵读节目。作品自选,可以是中国古代、近 代或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体裁不限,内容健康向上。 表演形式要不拘一格,活泼新颖,个性突出,展现班级特色。可根 据节目需要,结合才艺表演,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创新性地展示诗文 的意境。表演时间为3-5分钟。 九、评选方法此次比赛取各位评委所评分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 十、评比奖励本次活动共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 三名,“最佳创意奖”、“最佳舞美奖”、“最佳音乐奖”各一名,“金话 筒奖”五名。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800字作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800字作文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 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 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 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马年伊始,中央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民间走访活动,这一话题也得到人们的热议以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家风不一定必须是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它其实相当于一种信仰,一种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去恪守的一种信仰,就像晋商坚持“诚信 经商,客户之上”的原则一样。潜移默化,慢慢传承下去,渐渐浓缩,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形成了这种精神的精华所在,并从中获益, 一般来说,家风都是些比较正义,比较美好的词语形容的,比如诚信,自强,老实,孝顺等等。我还记得年后某夜晚一家子围坐在 电视机旁谈心时,爸爸也适时问我:“你说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想了想问你往日的一些琐事,父母对我如何教育,悉照他人的一 些说法一一把我的想法细数出来。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却恰 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折射出我们的家风。父亲朗然大笑,褒奖了我的小机灵。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 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 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 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 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 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 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 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 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 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 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 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

传承中华经典

“传承中华经典,构建书香校园”系列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方案 为深入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智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根据学校工作计划,配合校本课程“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开展,决定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系列诵读经典诗文活动。 一、“诵读小明星”评选。 (一)参赛对象:三至六年级全体同学。 (二)评选办法: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利用五月份的校本课程举行本班的“诵读小明星”选拔赛。以背诗篇目多少,背得正确流利情况,感情是否充沛等为评分标准,选出3名本班的“诵读小明星”,并于3月26日上报名单给项目负责人。 (三)诵读内容: 必背篇目:校本课程教本。 选背篇目: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2、其他经典诗文。 (四)诵读表演:由项目负责人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庆“六一”经典诗文诵读汇演活动。 二、“十佳小歌手”选拔赛。 (一)初赛:学生自行在班主任处报名,各年级汇总后交项目负责人。3月25日——28日下午分年级进行海选。 三年级:3月25日(星期二) 四年级:3月26日(星期三) 五年级:3月27日(星期四) 六年级:3月28日(星期五)

(二)复赛:由评委选出选手参加复赛(时间另定),然后按成绩的高低评出“十佳小歌手”。再推荐选手参加庆“六一”经典诗文诵读汇演活动。 (三)内容:演唱古诗。 三、经典诗文书画展。 (一)比赛时间: 1、书法和诗配画作品上交时间:3月24日前。 2、写字比赛:24日(星期一)晚读课进行全校性的写字比赛。要求:三年级用铅笔,四、五、六年级用钢笔。内容:按规定写一首(组)诗或其他经典诗文(片断)。 (二)评比办法: 书法和绘画作品由学校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各班于24日上交5份铅笔或钢笔字作品,25日学校组织评委评出各年级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 优秀作品将于30日展出。邀请部分选手参加庆“六一”经典诗文诵读汇演活动。 四、班级墙报比赛。 各班以经典诗文为主题,在学校文化长廊中设计本班黑板报。 评奖办法:按低、中、高年段分成三组,各组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若干名。 工作人员分工: 总负责人:刘旭 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 项目评委(名字在前的为项目负责人):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总结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总结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总结 为深入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建中心学校于11月2日组织开展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 新建中心学校九年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通过讲述《抗日英雄王二小》、《刘胡兰英勇就义》等红色故事、观看《小小飞虎队》等红色电影,以及寻访叶挺将军等红色足迹,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通过此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精神,从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总结为深入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精神,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

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博湖县第四小学10月24日组织开展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 演讲比赛在学校音乐室进行。来自一至六年级的十多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演讲比赛。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位诚实、守信、友爱、善良的好少年,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唤醒学生抵制一切消极价值观和道德观,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演讲过程中,选手们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分别以生动感人的语言、具体翔实的事例以及饱满的激情进行了演讲,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他们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理解,表达了自己争当美德少年的决心,展现了孩子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相信通过本次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将会极大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一方面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让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去感受、去实践、去体验,把中华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演讲活动已评选出低高段名次,活动圆满收官。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总结为贯彻落实党的

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古风,

“诵读中华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古风”诵读比赛 一、活动名称: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 二:、活动背景 为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同学们在诵读经典和诗文创作过程中了解、熟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个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特在全校范围内策划举办此次经典诵读大赛。 三、活动目的: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提高同学们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诵读中华传统的优良学风。 四、活动宗旨: 熟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五、活动主题: 传统经典和红色经典诗文朗诵 六、活动对象: 本学院的大一新生 七、活动时间与地点: 初赛:2012-4-5 晚上6点50 地点:竞知508 复赛:2012-4-11 晚上7点地点:竞知510 决赛:2012-4-21到4-30 地点:另行通知 八、活动流程 本次大赛分为三个环节:初赛——复赛——决赛 比赛环节:自我介绍——自备篇目诵读 5、比赛流程: 1)主持人致开场白; 2)主持人介绍到场领导、评委老师和嘉宾; 3)选手诵读完毕后评委对其表现进行评分; 6)比赛结束后,统计结果,公布结果。 (初赛、复赛由各学院举办,决赛由校里举行) 九、评分细则:

本次比赛采用百分制进行评分,组织4名评委对每一位参赛选手进行打分,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将评委有效分相加除以有效分评委数,即为选手所得分。 评分细则(10分): (一)印象分(2’) 1、仪表端庄,衣着整洁 2、表情自然,动作大方得体 (二)朗诵内容分(2’) 1、主题鲜明 2、突出“传统经典和红色经典” (三)朗诵技巧分(5’) 1、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 2、表达流畅、生动,饱含感情 3、感染力强,整体效果良好 4、节奏把握准确,能准确表现诗歌的内涵 (四)时间掌握(1’) 朗诵时间5分钟,超过或不足酌情扣分。 十、注意事项: 1、正式比赛时选手必须提前20分钟到场,到指定区域就坐。 2、每五人结束后,公布该组选手的得分情况。 4、比赛开始1号门禁止出入。 5、活动结束安排打扫卫生。 十一、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统一参加完所有比赛,才进行颁奖 在校里获奖的由校里颁发证书 九、经费预算(元) 矿泉水:12元笔:12元信纸:3元 证书:30元 合计:57元 科技创新部 2012-3-28

中学2018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总结

中学2018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 动总结 为深入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组织开展了2018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是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工作。我校高度重视,德育主任高金燕老师主持召开班主任会议,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班主任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xxxx中学2018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方案》。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积极活动

我校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开展了以下活动: 1、“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之“小小百家讲坛”经典诵读大赛 组织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文化、历史典故、神话寓言等经典读物,开展诵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大赛让学生从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之“墨香书法”比赛 积极推动书法教育健康和深入发展,激发培育广大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的热情,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努力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爱好书法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 3、“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之“我的家风故事”征文大赛 鼓励学生熟记自己家族中的优良家风故事,通过征文形

诵读中华经典诗词 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诵读中华经典诗词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越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词的诵读. 我从小就让儿子诵读古诗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经典诗文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它能引导孩子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争做胸怀传统美德的新时代小公民和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从孩子的成长来说,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非常适宜于孩子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我清楚地记得儿子背出的第一首唐诗是《草》。他的“生”字落了地,我激动地跳了起来,因为我的宝贝居然已经会背唐诗了!平时,我时不时地给他读读唐诗,看他高兴了,就让他也跟着读一遍,他没有耐心,就让他玩自己的。就是在这样的闲散当中,他居然记下了一整首诗。 而后,他陆陆续续地迸出了《静夜思》、《咏鹅》、《悯农》……在潜移默化中儿子慢慢地爱上了古诗词,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我们伟大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这种子,随着他的长大,生根、发芽。 如今儿子能大量熟背经典诗文,所背古诗上自先秦,下至晚清,有诗有词、有歌有赋,,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长期的古诗词诵读,直接提高了儿子的诵读能力、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记得有一天,我带着一年级的儿子漫步在东湖的怡心园。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他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儿子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被宝贝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这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诵读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诵读不仅使儿子认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还认识

经典诵读进校园中华美文代代传

经典诵读进校园中华美文代代传 发表时间:2012-11-19T11:40:56.17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张春红 [导读]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哈尔滨市呼兰区建国小学校(150000)张春红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鉴于上述的认识,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对丰富民灵、培育人文精神、弘扬积极的人生理念、提升人的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诵读的意义在于诵读的过程,而不在于诵读的结果。 我们班就在学校倡导的特色语文活动中,开展了阅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的课外阅读活动: 1 营造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育墙壁。教育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论语的活动成果,包括论语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2 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朗朗上口的“论语”才能吸引学生。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3 晨韵对歌 每天早晨,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就让他们手不释卷,接受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常吟清词愈馨香”的无穷乐趣。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 4 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将《论语》诵读贯穿于学习生活中,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每天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条《论语》,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论语。同时,为减轻学生背诵论语的负担,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提倡每个孩子在课间以论语背诵比赛为游戏,提倡每个孩子睡觉前背诵一条论语等等。 5 成立读书小组 要求由学生自由组队,力求兴趣相近,取长互补,并选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背诵,组长起带头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实施,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6 组织论语诵读会,每月评选诵读小明星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每月从已经背诵的论语中精选20条,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配乐朗诵,浅吟低唱,编演小品)。在举行论语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明星,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内容、方法以及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论语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 7 将论语诵读列入期末口语测试达标内容之一 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学习成果,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8 开展假期经典诵读活动 学校每逢假期都会为孩子们组织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上学期的寒假主题就以本次特色语文行动研究相结合,以各年组子课题内容为指导,制定了相应的诵读学习计划。我们年组的主题为“研读经典怡情养性,吟诵诗文悟道修心”。我们提出了读书倡议,给孩子们拟定了论语学习内容,还引导学生制定适用于自身的学习计划,并将自我读经评价机制融入其中,使孩子读经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9 家庭亲子背诵活动 孩子和家长一起背诵,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取得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步环节的重要性。活动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有些家长不但有热忱,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背,进行互相考试比赛,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而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我们三年组开展论语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在学生的身上发现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这段时间的背诵,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讲台大声地朗诵,这给了人们学语文的自信心。 第二,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论语》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 第三,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首先是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 诵读古代经典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是让学生感受融会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襟怀、操守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

传承中华经典的研究

传承中华经典的研究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国学诵读多元评价 引言 本校为了更好地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质,把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礼,刚毅果敢,和谐包容,智慧诚信”的阳光少年。本校少年宫活动增设了国学内容。下面针对本校在少年宫活动中开展诵读活动谈谈点滴体会。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上好国学课 为了在少年宫活动中开展好学生诵读,教师诵读必须先行,以不断掌握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用国学的核心精神不断修养自身,体现良好的言行风范,为学生做出表率。为此在少先队的组织下少年宫指导教师能自己先研读国学经典,再从《论语》、《孟子》、《老子》、《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书目中选编了适合学生的优秀佳作,选编后的教材内容有:经典诗文、并链接相关的经典故事,同时在配以

鲜活的插图。这些自编的书目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成为学生的必读内容。 教材编好后,再根据教材内容指导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重视生本教育,符合本校“诱、探、点、练、拓”的五点一本位的主体化教学模式。指导教师能认真备课、上课、课后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构建了和谐“书香”校园 在诵读活动中,教师打造师生同诵读的浓厚氛围。师生诵读形式灵活多样,课堂上师生齐读、拍手读、轮读等。大课间活动中师生齐诵经典、将弟子规内容编成体操,师生一起做。在课堂内外,经典内容无处不在,师生诵读融为一体,随着日积月累,学生感悟到了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主动改善自己的言行,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良好的师德和文雅的语言,不仅做到了身先士卒、增加了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素养,从而营造了和谐书香校园。 此外,在少年宫活动中,实施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作业: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充分发挥教育的辐射作用,共同传承中华传统经典。读书一家亲的开展,让经典走进了家庭。家长与孩子的同读同诵,成为每个家庭茶余饭后的必修课,家长与孩子一起读背国学经典,一起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等,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经典美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经典美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智慧的结晶,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更重要的是,在诵读中,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 一、指导思想 以“经典浸润人生”为办学特色,以“创建书香校园,奠定人生根基,发展艺术教育,打造品牌名校”为办学目标,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溢满书香的育人氛围,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和谐校园文化,形成“书香溢满校园,诗意伴随童年,艺术伴我成长,班级各有特色”的独特风景。 二、特色项目:经典浸润人生 三、创建目标 一是感受经典。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国经典文化中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通过声像书等丰富的手段向学生介绍,让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编一编,学一学,做一做,多视觉多角度地感受经典,丰富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是经典养正。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通过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熏陶,能够培养孩子建立正觉、正念,潜移默化地滋养道德心灵,能开启智慧,懂得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懂得爱国、爱家、爱长辈、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三是与经典同行,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学校

组织力量编写《拔山小学古诗文和道德经典读本》,按照时代的脉络,涵盖各个时期优秀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有《道德经》、《周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五经》、毛主席诗词等经典的内容,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进行不懈地坚持诵读,通过教师的指导教育,掀起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高潮,形成校园人人读经典、时时读经典的氛围。 四是以经典促品质。中国文化经典中最灿烂的光芒是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刻哲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不必苛求学生现在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在长期不断诵读、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会从经典的德善美的信息中得到德性和智慧的滋养和启迪。读经典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要使学生在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美好的品质,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四、实施途径 1、编写《拔山小学古诗文和道德经典读本》,作为学校经典诵读的课程。 为使读经典与学生的学习更好的相结合,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读本教材,有选择地把学生书本中的一些经典诗词文章录入读本中,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提出各个年级的选诵篇目,并按学段提出有层次的学习要求和德育目标,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诵读的兴趣和效率,有利于形成浓厚的读经典之风。 2、构建感受经典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重在突出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沐浴着经典文化的洗礼,因此在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2021年中华经典我传承演讲稿

中华经典我传承演讲稿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我们要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以下是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华经典我传承,供你阅读。 同学们是否知道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词典是什么?它不是中国的《汉语大词典》,而是韩国编纂的《韩汉大辞典》,它里面所收的词条和词汇量均比《汉语大词典》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场官司——中国和韩国因端午节的文化产权而产生的争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事情呢?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走进经典之中,我们会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我们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如金,我们还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

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 吟咏李白,我们惊叹“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情怀。诵读杜甫,我们感动于他身处贫困却思索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们不仅领略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美景观,更感受到苏子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欣赏《窦娥冤》,我们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关汉卿揭露黑暗的勇敢与犀利。 阅读《三国》《水浒》,我们感受着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赏析《红楼》,我们在惊叹贾家的奢华糜烂的同时有流连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同学们,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走进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样,清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走进其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中华经典美文朗诵

中华经典美文朗诵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实施方案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拟举办了“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现初定方案如下:一、强化意识明确意义中华美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扎实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对于帮助小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此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活动以“阅读优秀书籍,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为主题,借助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广大边坨学子从小接受

中华古典诗文的基础训练和文化熏陶,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并通过该书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使用普通话的意识。二、活动主题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自觉使用普通话。三、活动时间、地点时间:2010年4月27日地点:前操场四、参赛对象一年级至六年级每班选出3组比赛选手。五、比赛形式和内容以朗诵形式,可以配音朗诵,也可以群体朗诵,还可以几人对诵,甚至可以有背景表演的朗诵。要求每组选手准备一篇美文。六、奖励设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团体奖2名。 七、相关事宜1、各班级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扎实做好组队和节目的编排工作。2、参赛节目所选择的美文原则上在《经典读本》范畴之内。篇二: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主持词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四年级四班甲乙:各位老师,同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西亭小学六(2)班陈钱穿越五千年时光,走进中华文明的古老源头。今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将关注的目光对准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追根溯源、鉴古知今。今年的主题是“中华骄傲”,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依然会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是第三课“棋以明智”。 还记得几个月前,那场震惊围棋界的“世界大战”吗?柯洁大战“阿尔法狗”,这次,柯洁自己也来到了开学第一课,他谈到自己在与“阿尔法狗”的对决中,虽然惜败,但虽败犹荣,体现了他敢于面对输赢的勇气。柯洁说:“虽然‘阿尔法狗’赢了我,但我感受不到它对围棋的热爱,并且是人类创造了它,所以说最后还是人赢了。”是啊,在输赢之外,对围棋的热爱才更重要,而对“阿尔法狗”来说,它的感情只不过是胜率表上那些跳动的数字罢了。就像接下来,机器人“TEO”与郎朗共同演出。与几位音乐达人拼速度,“TEO”必胜无疑,它快、稳、准,不会出错,但它弹得毫无感情,相比之下,郎朗的演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乐曲的理解,让人感觉如痴如醉。 中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有高山流水的琴,有变化万千的棋,有让人明理的书,有丹青妙笔的画,有震惊中外的四大发明……可现在,会琴棋书画的,可以说是越来越少了,很多同学肯定都认为,打会游戏比去学一项特长简单,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必定要我们

去传承。因此,不妨利用起现在越来越成熟的人工智能,让它们与人合作,传授、讲解中华传统文化与知识,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因此,在未来,人与机器人会成为伙伴,共同进步。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当人遇到机器人,当中华传统文化遇到现代人工智能,必将相得益彰,擦出绚丽的火花。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五千年来一代传一代。今年,一个对全中国人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年度,更应该向全世界拿出我们的文明礼仪,发扬我国传统美德。 对别人有礼貌也会得到别人的礼貌。周恩来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总是保持着他应有礼貌。每次接见外国来宾时,他总是提前到达会面地点,站在门口和大家一一握手,态度非常诚恳。会见结束,他总是把客人送到门外,直到客人走后才离开。身为一个国家,他处处以礼待人:服务员为他端茶递水,他总是站起来双手接过,并微笑地点头表示谢意;在汽车行驶中,他也再三关照司机礼貌行车,让外宾车先走……外国记者曾赞美道:“凡是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魅力,其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 这说明了一个人的文明礼貌,就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就是一面照着你自己的肖像的镜子,你对他怎样,他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但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体现比较明显的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一个老人晃晃悠悠地站在一个年轻人旁边,年轻人就装作没看见一样。尽管如此,不是有人从后面站起来请老人坐,而此时年轻人却羞愧得无地自容。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是频频出现,如有人乱丢垃圾,就有人捡起来扔进垃圾箱等,也在社会还是具有那么多有文明、有礼貌的人,只要有这些人的存在,社会还是美好的。

再过不久,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北京举行,现在电视上天天都在播放关于“讲文明,树新风,迎奥运”的广告。其中有一条广告是这样的:有一用纸包裹的垃圾放在路边的椅子上,路边行人来来往往,画面定格在垃圾箱口处,此时便听见一段广告词“比赛已经开始了数十分钟,还没有一球进门,突然有人接到了球,并且带球进门,球进了!现在比赛仍在继续”,就这么一个公益广告就体现了举办绿色人文奥运的主题。 传承文明礼仪,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一定要肩负起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的责任,在这特别的年度里,向全世界展现我国国民的风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 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 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 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 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 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 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 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 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 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 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 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

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 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 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 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 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 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 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 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 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 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 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 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 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