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美国《独立宣言》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选修3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美国《独立宣言》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选修3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美国《独立宣言》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选修3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美国《独立宣言》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选修3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美国《独立宣言》备课资料新人教版选修3

本课教材主要叙述了《独立宣言》这一伟大历史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及深远影响。应引导学生探究密切相关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二是《独立宣言》体现了哪些民主思想? 在探究中学生应明确《常识》和《独立宣言》两个重要概念。

一、《独立宣言》的发表

(一)启蒙思想是《独立宣言》的理论渊源。

学习此目之前, 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必修Ⅲ中欧洲启蒙运动的内容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鉴于启蒙思想家的具体主张存在一定差异, 建议教学过程中将重心放在对《独立宣言》影响最直接的洛克思想的介绍上, 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天赋人权" 、"社会契约"、"主权分立"这些抽象的政治学术语, 为下一目及下一课《人权宣言》的教学打下基础。1、洛克的思想

作为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基人, 洛克的学说具有很强的兼容并包性。他发展论证了西方的“天赋人权”,指出"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 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气这是人类与生俱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

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 洛克也用"社会契约"来解释国家的起源。他认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彼此间的自由会发生碰撞, 每个人都主张自己所有的自由, 他人的自由就会受损害。为了趋利避害, 人民决定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 由此产生了保护人们整体利益的国家和公共权力。

洛克强调, 这种让渡并非全部权利的转让, 一些极为重要的权利, 如财产权、对政府的监督权和反对权仍旧保留在人民手中。仅得到部分委托权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政府不可能拥有专断、绝对的权威, 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是人民。因此, 只有在人民自由表达意志的基础上、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政权才是合法政权; 合法政权也必须按人民的意志来行使权力; 如果政府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或滥用权力侵害人民的权利, 人民就有权收回委托, 并将它重新交给能够保障自己安全与权利的人, 为此他们甚至有权使用武力推翻政府。这就是"人民主权论"的核心内容。

洛克认为, 限制政府、防止权力滥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是对主权进行分割、实行分权的原则。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成由议会行使的立法权和由君主行使的行政权及对外权, 前者是最高权力, 后两项受其控制。至于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 思想的发展, 可作为下一课《人权宣言》的理论背景再进行重点介绍。

2、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二)英属北美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 是《独立宣言》发表的内在动力。

民族自由意识与个人自由意识的觉醒, 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两大观念前提。

"美利坚民族形成" 这部分内容学生较熟悉, 可略讲, 后者则可适当作些补充。

《论美国民主》的作者托克维尔指出, 最初抵达北美的英国人中, 有不少是受过良好教育、讲道德守秩序、追求平等自由的清教徒。他们离开欧洲到新大陆, 根本不是为了淘金发财, 而是为了实现一种他们极为珍视的、不惜为之牺牲一切的宗教理想。

此外, 独立前英属北美各殖民地实行的政治制度含有程度不一的民主因素, 如基本设有立法机构, 实行代议制, 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议会掌握征税权等。这种传统不仅是民主意识得以不断生长的前提保证, 也是日后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历史根基。

欧洲启蒙思想的长期熏陶, 催生了北美殖民地的本土思想家。著名的有痛恨种族歧视、反对奴隶制、主张各殖民地在英帝国范围内实现统一和自治的富兰克林, 有思想更激进、被誉为"美国民主运动中涌现出的最伟大的民主主义者"的杰斐逊。在《英属美洲权利概述》一文中, 杰斐逊大胆抨击英王的高压政策, 否认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权利, 强调人民享有自由平等权利, 美洲人民有权进行革命反对暴君、建立一个新社会。这些观点唤醒了北美争取独立的民主意识。(三)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 使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终演变为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 为摆脱因军费开支造成的财政困境, 英国议会陆续通过了向北美征收糖税、印花税、茶税的一系列法案, 结果遭到了强烈的反抗。北美人民提出了捍卫自身权益的口号一一"没有代表权, 就不得征税!"( 结合教材中"历史纵横"的资料讲解) "波士顿倾茶事件" 后, 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进一步趋向强硬。

1775 年, 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打响了反英战争的第一枪。但即使这时仍有很多人幻想能与英国和解, 如富兰克林就作为殖民地的全权代表赴英谈判。由于英国的一意孤行, 依靠和平手段调解矛盾的努力最终失败。

1775年8月, 英王颁发诏书宣布北美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 而各殖民地的分散反抗也逐渐朝着同仇敌'内的联合斗争发展。

(四)《常识》的发表, 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

1774 年, 年仅37岁的托马斯·潘恩离开英国远航北美。此时殖民地的反抗更多还是出于对英国当局高压政策的不满, 而非基于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的考虑。所以, 大陆会议发表的宣言仍宣称忠于英国王室、依附大不列颠, 希望恢复双方"旧有的和谐关系"; 所以, 北美大陆军的军官餐厅里, 每天晚上都还在为英王的健康干杯。

1776年1月, 潘恩发表《常识》, 号召人们不仅要以武力反抗暴政, 还要运用常识来判断独立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他首先破除人们的忠君思想, 指出君主制本身是一种荒谬政体, 英王乔治三世则是所有君主中最坏的一个。潘恩强调, 一旦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获得独立, 不仅将避免遭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 而且将就此摆脱欧洲的各种纷争。最后他批判了反对独立的种种遁词, 认为独立的时机已经来到, 只要北美人民团结一致, 就能赢得胜利。

《常识》三个月发行12万册, 许多大陆军士兵行囊中都装有一本读得皱巴巴的《常识》,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坦承引用过它并对此"引以为荣", 以上事例足见其对美国革命影响的程度。《常识》的发表打破了北美殖民地对英国的幻想, 也"打碎了把革命冻结起来的坚冰", 要求独立成为了普遍呼声, 共和制成为了人民的必然选择, 独立战争获得了崭新的内涵。

(五)《独立宣言》的起草与发表。

1776年6月7日, 弗吉尼亚代表向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提议。会议决定在表决前先指定一个五人委员会起草一项公开声明, 陈述宣布独立的理由。才华横溢、擅长写作又年富力强的杰斐逊成了最重要的执笔人。从11日到28日, 他将自己关在下榻处, 忘我地投入到宣言初稿的激情创作之中。 7月2日, 大陆会议做出支持独立的选择。7月4日, 讨论修改后的《独立宣言》获得一致通过, 这一天也因此成为美国的独立纪念日。

二、《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一)关于《独立宣言》的文本结构。

第一部分为前言, 简要说明发表宣言的目的。

第二部分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作为殖民地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 鲜明地表达了北美人民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与信念。第二部分历数了英王迫害掠夺殖民地的27条罪状, 进一步强调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第四部分庄严宣告独立。

(二)《独立宣言》所体现的民主思想。

宣言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 提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宣言强调"追求幸福权利"的深意。(参见"教学设计与案例"部分)

"政府的正当权力, 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弊政和侵夺证明这个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 人民就有权利, 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 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这种强调人民是主权所有者、政府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的"主权在民"思想, 以及人民为保障自己权利有权革命、起义的理论, 显然与洛克学说相一致, 当然, 宣言的表述更为酣畅淋漓。

(三)《独立宣言》发表的重大历史意义。

可引导学生从"对美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贡献"两个层面来认识。

《独立宣言》表达了北美殖民地追求独立自由的愿望, 在动员革命力量、鼓舞人民斗志、赢得战争胜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仅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一崭新国家的诞生, 而且深深地影响到她的未来。作为美国立国精神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不仅通过宪法得到了切实的实践, 而且至今仍然是吸引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从世界范围看,《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 将"人民主权"这些以往只是写在学者著作中的思想第一次贯彻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建国实践中。它不仅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对亚洲和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也有着深远影响。

(四)《独立宣言》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南部蓄奴州代表的反对,《独立宣言》修订稿删除了杰斐逊原稿中谴责奴隶制的内容。从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实践看, 宣言提出的"人人平等"、"主权在民"这些原则并非绝对的、无

条件的, 实际上还存在着财产、性别、种族的各种限制。因此, 真正有权参与政治、享有这些原则的还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 穷苦白人、妇女及广大黑奴在当时仍被排除在外。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历史的缺憾。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四:美国》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国别史专题四:美国
美国的诞生(独立战争 1775-1783) 1、原因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美利坚民族形成、启蒙思想传播、英国压制 2、导火索:1773/12 波士顿倾茶事件 3、六件大事 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 第二届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发表(1776) 萨拉托加大捷(1777) 北美英军投降(1781)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4、推翻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为发展奠定基础 双重性质 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1、1787 年宪法 A、应用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学说 B、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内容: 1、中央与地方 2、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特点:三权分立,制约权利、平衡利益 评价: 1、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民主制度 4、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 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利 C、局限:允许奴隶制的存在,实行种族歧视 2、联邦政府的成立 1787 年华盛顿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联合专政 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第一层 联邦与州之间的分权,其实质是联邦与州共享主权 第二层 中央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华盛顿 ①1773 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华盛顿参加反英,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 1775 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整顿大陆军,训练正 规军,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b5E2RGbCAP ③ 1776 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7 月 4 日,通过〈独立宣言〉 ,宣告美国成立。 ④ 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胜利,鼓舞了各地的爱国者 ⑤ 1781 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拒绝接受王位。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美国独立战争》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20课美国独立战争 教学目标 1、知道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爆发与结果,第二届1776年通过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独立;了解华盛顿的功绩及其历史地位;理解《1787年宪法》的历史地位及其基本原则。 2、学习运用图表形式归纳整理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 3、通过学习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事迹,感受其爱国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发展线索。 难点:美国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自由女神像图片。图中雕像是哪个国家的象征?2、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回答:(美国,象征独立、自由。) 一、克星敦枪声 1、背景: 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发展 英国在北美殖民开始于17世纪初,到18世纪30年代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其中绝大多数处于英王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出示一段材料,请同学从中汲取信息,思考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有哪些?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和文化、统一的国内市场。 3)启蒙思想的传播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启蒙思想的传播,北美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这是促使北美人民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的内在动力。 4)英国的殖民压迫和北美人民的反抗 出示材料,从总知道英国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不准殖民地人民向阿巴拉契亚以西迁移,禁止殖民地发行纸币,颁布《印花税法》以强行征税。 思考: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遭到北美人民的激烈反抗这是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发动“波士顿倾茶事件”;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列克星敦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二、独立宣言 1、独立宣言 教科书第107-108页《独立宣言》一目内容。 史料: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的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 以及的权力。阅读材料:思考1)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宣言的发表有何意义?2)该宣言体现了法国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2、独立战争的过程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美国独立战争基本线索。(1775年打响列克星敦枪声(开始)--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约克镇胜利(结束)。) 引导学生从国际地位、经济、军事等方面对英美双方的实力进行对比。提出问题:从战略、战术等方面分析处于劣势的美国为什么能在独立战争中取胜?通过双方实力对比得出:英国强大,美国弱小。 战略:内部充分发动民众力量(民兵)外部成功取得法、荷等国支持、孤立英国。 战术:发挥本土作战优势,以少胜多,华盛顿军事指挥正确。 三、一七八七年宪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六单元《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詹天佑的主要生平事迹及其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2.感受詹天佑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辩证、唯物地解释和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积极的精神财富。 二、重难点 重点: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的贡献 难点:詹天佑个人业绩和国家命运的关系;詹天佑取得个人业绩的主客观条件。 三、学情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必修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有一定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铁路时代的到来→铁路成为列强殖民的工具→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的 重要性 (二)时代中的中国铁路困境 结合必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艰难的原因,理解詹天佑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取得个人业绩的。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多个原因中提炼要素的能力。(三)时代中的詹天佑 1.詹天佑的个人业绩 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找出“铁路之父”的史实依据,培养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和能力。 探究:个人业绩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本题设计意图是培养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同时也体现本课的核心精神——家国情怀对詹天佑取得业绩的影响。 2.时代际遇 从詹天佑的人生履历切入,探究时代环境的变化对铁路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理解个人取得的业绩离不开时代中的进步因素,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晚清是落后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中蕴含着历史的进步因素。 3.个人素养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身优秀的素养。从詹天佑的人生履历中也可以看

出其优秀的个人因素。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要客观地看待个人取得成功的原因,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探究:时代际遇和个人素养,你更倾向于哪一要素影响个人取得 业绩?以詹天佑为例说说理由。 该探究题设计的意图:①训练思维的开放性②对开放式问题答题方法指导。 (四)时代中的他们 ——1919年,怎样爱国 图片展示孙中山、顾维钧、陈独秀、荣氏家族、詹天佑人物图像,意图是要学生思考20世纪初这些人物各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爱国、救国。培养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专长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总结 图文展示詹天佑奖的设立。 ●探究:詹天佑奖的设立意图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总结本课内容。詹天佑奖的设立既是缅怀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的贡献和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也是激励后人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材梳理

庖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升华 一、“分权与制衡” 1.宪法的颁布与构成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来自各州的代表经过互相争论与妥协,最终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构成。序言阐述制定宪法的目的和宗旨,即“为了建立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正文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具体规定,还提到了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修正案的制定等问题。 2.联邦政府的基本结构 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这是对三权分立学说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知识拓展三权分立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最先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分属议会和君主。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认为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独立,君主则只享有行政权。三者之间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为核心,互相独立、互相监督。 (1)立法权归国会。①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部分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②黑人和奴隶计算在内,使得南方各州种植园主取得较多席位,而议席增多的同时,直接税税额也增多,所以按3/5人口计算。这样宪法又协调了南方各州与北方各州之间的矛盾。③国会拥有批准法律权、征税权、贸易权、征兵调兵权、单独拥有对外宣战权等大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总统权力,如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等。宪法还规定在职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2)行政权归总统。①总统的选举: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各州先选出与本州出席国会议员人数相等的选举人,再由他们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总统和内阁不经国会选出,不向国会负责。②总统的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行政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有时还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行使权力。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总统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施行否决权等。美国总统的权力大于国会,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这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称为总统制共和制,即总统制。 (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行使最高审判权,除非犯罪终身任职。联邦法院还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3.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权分立使各部门的权力相互独立,而权力的过分集中又会导致专权。为了避免这一点,三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 国会掌握立法权,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总统行使行政权,但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国会可以通过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来限制联邦法院的权力,而联邦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和总统的行政命令违宪而使其无效。 联邦政府三个部门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题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对华盛顿拒绝“王冠”事件这样评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 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华盛顿不慕权势的崇高品质让他拒绝了做国王的请求 B. 独立战争时的美国缺乏实行君主制的社会基础 C. 创建民主共和制是华盛顿自始至终的愿望追求 D. 当时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 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 B. 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C. 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D. 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3.费城是美国最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之,很多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①华盛顿在此地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②《美国联邦宪法》在此地通过③华盛顿在此 地举行首任总统就职仪式④华盛顿就任总统期间美国国会和政府机关在此地办公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 “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约翰·亚当斯认为( ) A. 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民族战争更是社会革命 B. 美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受到英国影响 C.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对英国的感情依赖 D.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表明美国实力强于英国

美国的独立战争教案

美国的独立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 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第一届大陆会议。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进行探讨。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分别代表美英双方。站在本方立场上总结得失。为活跃气氛可以选出两方的统帅整理本方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特别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二、地位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从美国的起点入手。而独立战争正是美国的起点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当时大的历史环境看,美国独立战争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分析: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而是受到外来势力英国的压制。这是美国独立战争区别于英国和法国的重要特点。了解它就可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为什么具有双重性质。对于把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亦有很大帮助。 难点分析: 种植园经济的性质。种植园虽然是用黑人奴隶劳动但种植园进行的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面向市场,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不明确这一条就无法理解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的反英斗争中能够达成一致。当然这两种经济形式的巨大差异又为日后的美国内战打下伏笔。 三、重点: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历史选修4复习提纲[人教版][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㈠儒家文化创始人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②从政失败③周游列国④献身文教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②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2017教资面试高中历史万能教案模板:《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高中历史万能教案模板:《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政府权力机构,分析美国两党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提升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客观看待事物,正确理解历史发展进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 【难点】联邦制与邦联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音乐,分辨歌曲的唱法。师:这是一首什么唱法的歌曲?(流行唱法) (二)讲授新课 1.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对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独立之初的情况进行回顾,提示学生从当时美国的困境和领导者的主观认识去分析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得出当时的背景是(1)地方权力大于中央,难以管理(2)州与州直接设置关卡,对美国经济发展造成限制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让学生结合世界史近代史所学习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来思考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理论依据,即借鉴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这是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基础。对于本课的难点,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三权分离的这一问题,教师结合材料以及ppt,对联邦制与邦联制深入讲解让学生加以区别。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可以得出:(1)联邦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2)联邦制和邦联制的区别是中央权利与地方权力的分割(3)联邦制的作用是稳定政治经济发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对比联邦制和邦联制,教师结合中国历史举例说明地方权力过大对国家的消极影响,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对本课的重点,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并结合今天美国的例子,让学生深入分析三权分立的特点以及权力制衡如何体现。学生逐一分析所给材料得出结论:(1)三权是立法,行政,司法(2)特点是相互制衡(3)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弹劾总统,总统可以提名和任免大法官,法院对总统监督和审查,法院监督国会的立法,国会确认大法官人选 3.美国联邦政府的发展—两党制形成和发展教师结合美国大选的事件引出美国的两党制,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问总结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得出无论哪一个党派执政,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当政。 (三)巩固提升 结合已学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英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异同学生逐个分析异同点后得出结论:国家元首分别是总统和国王,产生的方式分别是选举和世袭,元首任期分别是4年和终身,地位分别是有实权和虚位,政府首脑分别是总统和首相,阁员产生方式分别是总统任命和首相任命,政治中心分别是总统和议会;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后比较美国与中国的政治制度。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教案

专题七第四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导入新课】: 师:学习历史,也要关注现实。首先请同学们来关注一则新闻。 出示材料: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巨星陨落,中国上下举国哀悼,中国科协将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师: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钱学森 师:对,他就是我国科技界的巨星钱学森同志。随着钱学森的去世,他生前提出的一个问题,迅速成为现在网络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史称“钱学森之问”。有人知道,钱学森的问题是什么吗? 出示材料: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现在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之一。 生:不知道(我估计他们不知道) 师:大家大概接触网络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不太清楚,那老师来告诉同学们,钱学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屏幕上打出来),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网络已经有很多各种角度的答案,其实,我想我们不防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孕育出许多杰出人才?”(屏幕打出来)。比如说我们今天要上的近代科学之父牛顿。那么,今天,我们仅以牛顿一课为例,针对钱老的问题,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讲授新课】 师:探究1:怎样理解牛顿是“近代科学之父”?同学们想想看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是什么?生:牛顿的科技成就 师:完全正确,我们进入第一篇章:牛顿之牛——科学成就篇。 出示邮票的图片: 注:图片有点模糊,可以让学生看书本131页。 师:从邮票中同学能发现哪些牛顿的科学成就呢? 生:苹果——万有引力 师:是的,大家都知道苹果的故事。对于科学家而言,牛顿家乡的那棵苹果树,也许是世间最神圣的树了。(出现图片和这行字)其实,同学想想看,神奇的是那棵树吗?”(不是),真正神奇的应该是(牛顿那颗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脑袋),还有呢?我想仅仅靠一棵苹果是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在发现问题后的不断的实验研究,探索等等)。在牛顿发现万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美国《独立宣言》资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美国《独立宣言》资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 修3 “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 1.约翰·洛克的《政府论》 人们既生来就享有完全自由的权利,并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或许多人相等,不受控制地享受自然法的一切权利和利益,他就自然享有一种权力,不但可以保有他的所有物──即他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其他人的损害和侵犯,而且可以就他认为其他人罪有应得的违法行为加以裁判和处罚,甚至在他认为罪行严重而有此需要时,处以死刑。但是,政治社会本身如果不具有保护所有物的权力,从而可以处罚这个社会中一切人的犯罪行为,就不成其为政治社会,也不能继续存在;真正的和唯一的政治社会是,在这个社会中,每一成员都放弃了这一自然权力,把所有不排斥他可以向社会所建立的法律请求保护的事项都交由社会处理。于是每一个别成员的一切私人判决都被排除,社会成了仲裁人,用明确不变的法规来公正地和同等地对待一切当事人;通过那些由社会授权来执行这些法规的人来判断该社会成员之间可能发生的关于任何权利问题的一切争执,并以法律规定的刑罚来处罚任何成员对社会的犯罪;这样就容易辨别谁是和谁不是共同处在一个政治社会中。凡结合成为一个团体的许多人,具有共同制订的法律,以及可以向其申诉的、有权判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和处罚罪犯的司法机关,他们彼此都处在公民社会中。 ──〔英国〕约翰·洛克著《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 【解读】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学家。洛克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是小土地所有者,做过律师,是清教徒。1652年,洛克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习医学,后来成为辉格党政治家沙夫茨伯里伯爵的秘书,后随沙夫茨伯里数次担任政府及其他职位的工作。 《政府论》是洛克最有影响的政治思想著作。上篇主要批评君权神授理论,下篇从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理论出发,论述了政府的起源、范围和目的。洛克在《政府论》中明确提出了“天赋

九年级历史美国独立战争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历史美国独立战争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是中学阶段的最后一年,面临升中考的压力,在这重要时期里,我们应该怎样学好九年级历史呢?x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历史美国独立战争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九年级历史美国独立战争练习题及答案(一)1.英国在18世纪中叶时号称“日不落帝国”,其殖民地遍及全球,其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就有() A.11个 B.12个 C. 13个 D.14个 2.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 波士顿倾茶事件 B.来克星顿枪声 C.《独立宣言》的发表 D.大陆会议的召开 3.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A.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 B.英国政府从政治上对北美人民采取高压政策 C.北美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 D.英国在加拿大建立了殖民地 4.小明同学是长江中学九年级(1)班历史黑板报负责人,他上网查找了以下历史资料,按时间先后排了下列几种情况的顺序,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萨拉托加大捷②来克星顿枪声③《独立宣言》发表④美法联军

在约克镇打败英军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5.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 B.约克镇战役 C.瓦尔密大捷 D.萨拉托加大捷 6.1947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创立这一传统的著名人物是() A.华盛顿 B.杰斐逊 C.林肯 D.罗斯福 7.美国独立战争领导阶级是() A.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C.资产阶级 D.种植园主和新贵族 8.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特点在于() A. 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革命主要是反殖民主义统治 C.革命没有出现反复 D.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顺利发展 9.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 大陆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作战 B.法国等国的国际援助 C.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美国人民为正义战争而战 10.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 A.它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它推翻了封建王朝在北美的统治 C.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D.领导这场战争的是北美资产阶级

高中历史 第20课 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教案 岳麓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20课 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知识模块】 1、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创立了,为科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提出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震动当时的物理学界。 3、狭义相对论和的问世,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难题,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 4、相对论的提出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的统一性,奠定了系统科学的和,为人们的认识打开了新窗口。 5、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和。 6、爱因斯坦作为和平的捍卫者,一战期间,参与发起成立反战团体,二战期间受迫害,被迫移居美国;20世纪的50年代,爱因斯坦和罗素联合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反对。 7、爱因斯坦除了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以外,还是一位和优秀的。 8、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 问题探究 问题: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曾经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最光辉的巨星之一。”“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入的进入了人类思想要领的结构中”。探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的力学体系的关系。 思路点拨: 1)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这些定律适用有一个前提,即物体在低速情况下运动。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物质运动而变化,爱因斯坦还提出质能转换原理,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3)但并不是说,牛顿的贡献被相对论抹掉,而是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所创的概念,至今仍然是指导物理学的重要思想。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本质属性③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④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的科学贡献,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牛顿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B、爱因斯坦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C、法拉第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D、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天体力学的基础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高中历史知识-美国冷战政策

高中历史知识:美国冷战政策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

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案

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李时珍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课标解读] 基础目标是掌握詹天佑幼年留学、回国建造铁路、维护国家铁路主权等方面的主要活动。能力目标是理解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感受他为振兴中华孜孜以求的精神。考查的重点多与其他科学家综合命题,集中在突出贡献和科学精神、爱国精神上。 【情境激趣诱思】 货币上折射的历史右图是一枚1914年交 通银行发行的纸币,面额50元,主图为京张铁 路实景,取材于该路开通之初拍摄的“青龙桥站 西上下火车同时开行由南望景”照片。京张铁路 于1909年建成,它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施工 的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了一条“之” 字形线路,成功地越过了八达岭之巅。纸币上的铁路正好处于“之”字形线路的分岔处(拐点在右侧画面外)。两段轨道近似平行,且路基高度相差如此悬殊,极为罕见。看上去两列火车都朝左侧行进,而实为上下行反方向运行(上边的火车下行,开往张家口方向;下边的火车上行,驶向北京方向)。这在单线铁路上堪称奇观。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为世人瞩目,同年,他被选入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和英国皇家工商技艺学会会员。京张铁路的通车,极大地增长了中国人民自强奋进的志气,“实业建国”“筑路强国”的呼声日益高涨。1912年,孙中山先生提出10年建造20万公里铁路的宏伟设想,亲自视察京张铁路,并邀请詹天佑协助筹划全国铁路。1913年,詹天佑又赴日本考察铁路,为建路募集资金。上述纸币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而面市的。 【诱思探究】上面的材料显示出京张铁路和詹天佑在当时国人心中怎样的地位? 【教材内容详解】 一.幼童留学生

高中历史美国的联邦制

课题:美国的联邦制 授课教师:陈观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特点,认识美国联邦制的利弊 能力目标:运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分析美国联邦与州关系演变的能力。 运用有关联邦的基本知识,分析美国各州与联邦政府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到政治体制的健全与完 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懂得政治文明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增进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信心。 教学重点:美国的联邦制特征及利弊分析 教学难点:美国的联邦制特征及利弊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比较分析法情景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简单介绍美国国旗,然后引入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推进新课:美国的联邦制 一、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1、美国的邦联制 (1)形成:1871年的《联邦条例》 (2)特点: 作为邦联政府的唯一机构的邦联国会,由各州代表组成。 国家真正权力在州,中央政府对公民没有直接管辖权,邦联国会法令须经州同意才产生约束力。(3)弱点: 首先,最根本的弱点是,邦联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只是各州之间的松散联盟。 其次,在财政和经济方面,邦联政府既无权向国民征税,又无权管制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邦联政府所需经费,根据各州土地的价值,按比例摊派到各州,但是否缴纳则取决于各州。 再次,在国防上,邦联也十分软弱。邦联政府拥有海陆军,但军队规模很小,不得不依靠各州民兵的支持。 2、从邦联到联邦 (1)过渡的原因:实行邦联制期间,政府难以应付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外部军事威胁等问题。(2)过程: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3)联邦与邦联的区别: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联邦制国家的成员单位没有独立的主权,不具有国家的地位;而邦联的成员单位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第二,在联邦制下,联邦宪法和法律是全国性的最高法,联邦中央政府拥有最高国家权力,可以直接对各成员单位的人民直接行使权力;在邦联制下,虽然也设有各成员国派出的代表组成的中央机关,根据各成员国的明确委托行使某些权力,但它的决定是协商式的,只有经所有成员国政府认可后才具有约束力。第三,邦联各成员国人民没有共同的国籍;联邦制国家中各成员单位的人民具有统一的国籍。第四,邦联不是国际法的主体;而联邦是国际法的主体。 二、美国联邦制的特点及利与弊 1、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的基本特征 (1)分享政治权力。 联邦政府:享有宪法“列举的权力”。 州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 (2)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表现: 第一,各自规定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各自对公民有直接管辖权; 第二,各自设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各自有宪法和法律; 第三,各自的任命、监督和考核各自的政府官员,互不干涉事务。 (3)联邦地位高于州。表现: 第一,联邦宪法、法律及以联邦名义缔结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 第二,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法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第三,各州的宪法与法律,若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 三、联邦制的利与弊 (1)、最大的优点: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2)、最大的缺点: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 课堂总结:归纳单一制与联邦制的不同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