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狼图腾》读后感

《狼图腾》读后感

《狼图腾》——丢失的文明

放下《狼图腾》这本书,我再一次回味了一下蒙古牧民与草原狼的“爱恨情仇”:狼既是牧民们在大草原上唯一值得较量的狡猾勇敢的对手,但又是维持整个草原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使草原在数百甚至数千年中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一提到人与动物的关系,我们总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人是凌驾在动物之上的,人驯化、饲养、利用、宰杀动物,动物只是无奈的被动接受,甚至连自己的思想都没有。但是,在草原上,牧民与狼的关系从来就不是这样,可以说,牧民和狼是平等的关系,甚至狼被作为神灵一般的存在而受到他们的敬畏和膜拜。

在千年的草原历史上,为什么慢慢会形成这种“狼图腾”的文化、牧民们为什么对狼饱含敬意呢?

首先,要从狼自生的本性说起。书中提到,我们总是说狐狸狡猾,殊不知狼更狡猾,从狼对待捕兽夹子严谨的态度、群体作战表演“飞狼偷羊”、利用天时地利有组织有计划地伏击军马、母狼“反侦察”甩掉跟踪者等等,就可以看出狼有多狡猾了,他们几乎拥有人类一般的智慧,甚至在“领兵打仗”方面,还成为人类的“师傅”。难怪陈阵会感慨,只知道蒙古人打仗厉害,建立了元朝,并不断开拓疆土,几乎战无不胜,原来,他们的兵法知识是在不断跟狼的较量中得来的。

当然,狼还很勇猛,从他们袭击猎物的狠劲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凶残程度,他们甚至会赌上自己的性命,和对手放手一搏,除了蒙古原始牧民,相信骨子里被深深植入农耕文明的我们,都很难克服人性中软弱怕死的天性,在性命攸关的时候,至少会产生一丝退缩。

狼性不灭,狼不会被驯化,人类文明经历了几千年,草原文化也就有几千年,在人与自然共存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各种动物都渐渐被驯化了,牛、羊、狗,甚至狗和狼的杂交-狼狗,他们逐渐丧失天性、依附于人、任人宰割,但是,狼却总是保持着他的天性,陈阵虽然从小狼崽一出生就收养了它,细心呵护照顾它,但最终也没能“收服”它。

除了狼本身特殊的本性,狼对草原的贡献也是牧民们尊敬他们的原因。狼是草原生物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了狼,牧民就会放松警惕、产生惰性,失去整个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另外,一但失去狼这个天敌,草原上的羊生活就会自由散漫地多,失去了在和狼追逐搏杀中锻炼出来的健壮的肌肉,“质量”也会差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没了狼,羊、兔子等草食性动物就会大量繁衍,危害草原上的牧草,对牧民生产生活造成灭顶之灾。

草原的原牧民们深知这一点,正是狼,维持了草原的生机,草原在动物与人们的互相活动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而狼正是维持这平衡的关键一环,人不能够破坏这种平衡,如果贪图眼前利益,一味地打狼、灭狼,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牧民们对于狼的敬意,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牧民们对于草原,对于整个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体系的敬畏,这种敬畏以蒙古草原的“天葬”最能体现。牧民们在死后,对于将自己的尸体抛弃在草原上,任狼啃食,灵魂升上“腾格里”推崇备至,这在农耕文明养育的我们看来,可能会是是荒诞的、原始野蛮的做法,但是,换做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的思想可能反而比我们更先进:我们来于自然,成长于自然,最后也将归于自然之中,书中毕利格老人说他自己这辈子打了这么多狼,等他死去后,将尸体喂狼,也算是对狼、对草原的一种回馈,这也算是一种平衡吧。

当然,故事最后,结局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农耕文明蚕食着牧民的文化,改变着牧民的观念,像毕利格老人一样崇拜“狼图腾”的人越来越少、狼被逼入绝境、草原的环境也逐渐被破坏,失去了这些支撑,在过去亘古不变的文明也摇摇欲坠,在利益面前,人们变得盲目,失去了内心该有的敬畏,失去了自己。

书中的文明的演变和衰落固然有它独有的时代背景,但放到今日来说也肯定有相同的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从很久以前就提倡可持续发展,可惜那是在环境危害已经产生并愈演愈烈的时候才有的深刻的领悟,有些智慧,并不是我们没有,而是在某个时代、某个特定环境,被我们自己丢失了,相信这也是这本书最后想表达的不容争辩的事实,也是这本书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