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核医学(PETCT显像剂

核医学(PETCT显像剂

核医学(PETCT显像剂
核医学(PETCT显像剂

PET显像剂的种类

正电子显像剂的一般性质量要求

正电子显像剂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即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完成生产和就地就近使用,而且在生产与应用之间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目

前认可的所有质量控制(QC)试验,不仅细菌学、内毒素检查是如此,某些化学质量检查也是如此。

正电子显像剂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因所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短,生产这些化合物时必须涉及高水平的放射性,以便最后能得到临床研究需要的有用数量,生产工序必须遥控。其二,所研究的化合物极其微量,生产的绝大多数正电子显像剂不加载体,通常相当于近纳摩尔量级。这在测定生理机能时具有不产生药效效应的优点。因此,使用于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必须具有更低的探测下限。

在正电子显像剂这种特殊情况下,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受到时间的限制,对质量保证来讲,过程控制成为主要因素。因此应建立单独而又严格的生产控制测量方法和程序。例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放射性气相色谱(GC)等方法,无疑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在线(Online)生产控制更有效的方法是连续监测合成中放射性的变化,这有可能在很早阶段就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大多数问题。生产工艺研究结束时以及随后工艺和物料来源的任何明显变化,都应通过对几批放射性显像剂的必要质量指标进行验证以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成分和原材料的质量管理是正电子显像剂质量保证的重要的过程控制。这些原材料包括生产器具以及药物制品等所有成分。每批原材料的一致性和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并有证明文件。经过“入口控制”后,该批产品必须作出标记并登记批号,且应备有关生产控制方式的证明文件,并制订试验记录和分析方法细则说明。凡药典收载的成分,

有详细的说明书就足够了。如果试验方法药典未载明,则必须对其确认并被证实符合质量要求。如果药典未载明而通常用作PET显像剂合成前体的原材料,必须以专题报告形式作出说明,包括名称、鉴定方法、纯度试验说明、稳定性和物理、化学性质。

在18F-FDG生产中,比较重要的原材料包括靶材料的纯度和丰度、三氟甘露糖的纯度、乙腈的纯度与含水量的高低以及其它化学试剂的质量,同时也包括靶室的清洁程度、反应器皿的清洁程度以及分离纯化材料的质量等,只有这些材料均合乎要求,才能生产出符号要求的18F-FDG。

任何满足短寿命放射性药物质量要求的体系,均取决于经过良好培训、具有经验的高素质人员,这就要求有一支在药物实践方面有经验的放射性药物化学专家或有经验的放射性药物专家,并要在短寿命放射性药物的专业化生产与分析方面进行培训。

18F-FDG国家暂行标准

?本品为无载体的氟[18F]脱氧氧葡萄糖的无菌、无热原、等渗水溶液。含18F的放射性浓度,按其标签上记载的时间,为标示量的

90.0-110%。

?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测试液体

?鉴别:(1)取本品适量,用合适的仪器测量本品的半衰期(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附录XIII,半衰期测定法),其半衰期为105-115分钟之间。

?(2)取本品适量,照g谱仪法(中国药典2000牘二部附录XIII,g谱仪法)测量,其主要光子的能量应为0.511Kev和可能有的合成峰1.022KeV.

?(3)取本品适量,照放射化学纯度项下的方法测量,在Rf值约为0.45处有放射性主峰。

?检查:pH值:应为4.5-7.5(中国药典2000牘二部附录XIII,pH值测量法)

?含氨基聚醚2.2.2(K2.2.2)量对照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氨基聚醚(2.2.2)0.025g于50ml 烧杯,加热的二次蒸馏水溶解,次却后定量转移到250ml量瓶里,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含氨基聚醚(2.2.2)量为100.0mg的对照溶液.

?工作曲线的绘制:精密量取对照溶液0.00,

0.05.0.10,0.20,0.40ml,分别置于5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pH值为6.4的柠檬酸一氢钠缓冲溶液1.0ml(称取5.25g柠檬酸和2.0氢氧化钠于烧杯,用50ml水溶解,以0.1mol/L的NaOH溶液和pH计调节pH 值为6.4,再稀释到250ml,摇匀,即可),含Pb2+500mg/ml的硝酸铅溶液(称取79.93mgPb(NO3)2于烧杯中,加水溶解,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摇匀,即可)1.0ml,加水到刻度,摇匀.照紫外分光光度

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在254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工作曲线相关系数不小于0.99.

?测量法: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0.5ml于5ml量瓶中,以下操作步骤同工作曲线的绘制.测定供试品的吸光度,根据工作曲线求出氨基聚醚(2.22)量.本品每ml含氨基聚醚(2.2.2)量不超过25mg.

?细菌内毒素:取本品适量,至少稀释6倍后,依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IE检查,本品每1ml含细菌内毒素量应小于15EU.

?无菌:取本品适量,依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I H,无菌应符合规定.

?其它: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规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IB)

?放射化学纯度取本品适量,以硅胶为固定相,以乙腈:水(85:5 V/V)为展开剂,按放射化学纯度测量第一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藏XIII)测量,含氟[18F]脱氧氧葡萄糖放射化学纯度应不低于90%.

?放射性浓度取本品适量,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III,放射性浓度测量法第一法,按标签上记载的时间,放射性浓度应不低370MBq/ml.

?类别放射性诊断用药

?规格 0.37-7.4GBq

?贮藏本品密封于30ml或10ml无菌瓶中,置于铅容器内.

?有效期从标定时间开始计算为6小时.

18F-FDG的质量指标

第篇第06章内分泌放射性核素显像

第六章内分泌放射性核素显像 第一节甲状腺摄碘试验显像剂与方法 方法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第五节放射性核素肾上腺髓质显像 第二节放射性核素甲状腺显像显像剂与显像方法 药物、仪器与方法临床应用 结果分析与意义第六节放射性核素激素分泌性肿瘤显像 放射性核素甲状腺血管造影原理与显像种类 亲甲状腺肿瘤药物显像PET显像 甲状腺放射免疫显像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第三节放射性核素甲状旁腺显像第七节放射性核素骨骼显像 显像剂与方法显像剂与显像方法 临床应用图像分析与临床意义 第四节放射性核素肾上腺皮质显像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尤其在内分泌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提供较全面和较精确的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信息。例如,放射性核素激素测定能定量分析各种激素的水平,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远远超过其他生化和生物学方法。放射性核素显像既能确定内分泌腺的解剖形态,又可反映腺体或其局部的血液供应、代谢和功能状态。 近年来,由于放射性核素药物及探测仪的迅速发展,核医学在内分泌学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和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放射性核素显像,实际上是将获得的有关数据、曲线和图像信息融为一体的影像诊断学技术,其原理都是基于内分泌腺的功能和代谢变化,所获得的图像反映了内分泌腺的功能和代谢状况,故又称功能显像或代谢显像(function imaging或metabolic imaging)技术。这些技术已成为许多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方法。 第一节甲状腺摄碘试验 口服(或静脉注射)示踪剂131I(或99m Tc)后,用放射性核素探测器在颈部的甲状腺部位测量甲状腺对示踪剂的摄取率可判断甲状腺的功能状态。甲状腺摄131I率与血浆碘的浓度,甲状腺对碘的清除率及甲状腺内碘贮量有关。甲状腺摄131I率的检测方法较多,所

核医学名词解释简答概述

1、核素nuclide :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 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2、同位素isotope :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3、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4、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5、放射性核纯度:也称为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志的 量有关. 6、放射化学纯度(放化纯):指特定化学结构的放射性 药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7、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放射原子(放射性核素)而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8、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9、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 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响,构成断层影像的仪器。10、“闪烁”现象(flare phenomenon):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11有效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生物代谢与物理衰变共同作用而致在生物体内放射性活性降低到一半的时间。决定放射性核素在体内滞留时间的长短。12体外放射分析:是指在体外条件下,以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物为踪剂,以放射测量为定量手段,对体内微量物证 进行定量检测的技术的总称。13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物理半衰期,常用来表示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14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5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16甲状腺热结节:在甲状腺显像中,放射性强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的结节。17比活度specific activity:也称为比放射性 ,指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与其质量之比。 20、骨显像的原理,正常骨影像表现答:原理:利用亲 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与骨的主要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发生化学吸附、离子交换以及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相结合沉积在骨骼内。在体外用SPECT探测核素所发射的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正常骨影像表现:全身骨骼放射性聚集,两侧呈对称性均匀分布. 3、原子的结构.元素、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活度的概念,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答: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他们统称核子. 核素: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

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 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属于一门特殊的学科,其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给予诊治疾病。核医学影像诊断的优点在于其功能以及代谢特征。现如今,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达到分子层次,然而核医学和其联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分子核医学,分子核医学能够为肿瘤进行有效鉴别,为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标签:发展现状;肿瘤;分子核医学 肿瘤指的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之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危害。虽然大家对肿瘤的初期诊断给予关注,可是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依然较低,特别是肺癌,其5年生存率只有15%。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分肿瘤标记物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其示踪技术,揭示病理变化组织细胞受体的相关变化以及基因的异常表达等,为其初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2-3]。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对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给予详细阐述,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1 肿瘤标记物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Herberman在USA国立癌症研究所召开的人类肿瘤免疫诊断会当中所提出来的[4]。肿瘤标记物一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846-1928年,第一次发现本周蛋白;第二阶段:在1929-1962年,发现部分蛋白、激素酶以及同工酶在肿瘤出现异常情况,如乳酸脱氢酶、促性腺激素、异位激素以及碱性磷酸酶;第三阶段:在1963-1975年,发现了部分胚胎蛋白性标记物,如AFP、CEA等[5];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今天,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日益成熟,众多的标记物被发现,如CA19-9、CA15-3及CA125等[6]。 这些物质一般是糖蛋白,能够利用检验血液等相关体液检查出来,同时给予监测[7]。现如今,经常使用的肺癌肿瘤标记物去、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群、hCG、CA125、CA153、CA724、CA199等[8]。其一般在肿瘤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检测出来,有助于初期及时发现病灶,则显示治疗效果也许不明显;如临床手术切除肿瘤一段时间以后标记物开始明显升高,则一般显示身体当中也许有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如在临床治疗以后显著降低,则显示治疗有效,不然,需要给予密切监测。所以,有相关临床丰富经验的医师一般会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对瘤体大小给予全面评估,动态观察相对应标记物,以便对其相关状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提醒临床医师是否更换疗法[9]。 2 肿瘤标记物 2.1 甲胎蛋白(AFP)

核医学新技术碘粒子治疗肿瘤

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其实也是一种放射治疗肿瘤的方法。不过,它是在CT和超声引导下,将发出低能量γ射线的碘125粒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对肿瘤组织进行持续性的、最大程度的毁灭性杀伤。 常规治疗肿瘤的方式有3种:手术切除、化疗和放射治疗,以及生物治疗等,而这几种疗法并非对所有肿瘤都适宜,常规放射性治疗由于辐射面积较大、放射性射线剂量大和贯穿人体,对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损伤很大。与常规外照射治疗相比,在CT和超声引导下植入碘125粒子优势显着:内照射射线剂量小,作用时间更长,治疗定位更准确,对肿瘤局部作用均匀,辐射半径小(两厘米左右),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极小,是一种非常好的局部治疗措施。与化疗配合,治疗肿瘤的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杀灭远处的微转移病灶)。 该技术对肿瘤的局部治疗可以达到或接近手术和其他毁损病灶疗法的效果。对于某些经手术后,出现复发或者局限转移的肿瘤,碘125粒子植入具有明显优势。此外,还可作为常规放射治疗的补充和协同治疗的手段,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很多人眼中,碘125粒子植入只是治疗肿瘤的辅助方式。其实不然,它不但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而且对部分肿瘤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对常规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如前列腺癌,过去常用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其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可以不用手术,直接植入碘125粒子,抑制肿瘤生长,达到常规治疗一样或更好的效果,而且保留了它的生理功能。另外,对于不愿行根治性手术以及一些无法手术的子宫颈癌、鼻咽癌患者,碘125粒子植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对于已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选用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可达到有效控制转移

核医学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核医学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肿瘤治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前沿与热门问题之一,核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以其学科特色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PET\CT 的临床应用,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转移灶的寻找,对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总要意义,是常规CT和MRI的有效补充。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方法,疗效肯定,是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体层摄影术,单光子,内照射,DTC,粒子植入 核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近年来飞速发展,与各个学科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使得临床传统科室间的界限划分受到挑战。曾经,核医学作为独立学科单独发挥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现代核医学已经在包括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改善肿瘤的预后及延长生存期有跨时代意义。125I粒子植入技术日臻成熟,其作为粒子源植入体内,目前在国内外广泛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用于前列腺癌治疗已相当成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在国内的应用也日益增多,现以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改善肿瘤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延长生存期起了重要作用。 1.PET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是利用11C、13N、15O、18F等正电子核素标记或合成相应的显像剂,引入机体后定位于靶器官,这些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正电子,这种正电子在组织中运行很短的距离后,即与周围组织中的负电子作用,发生湮没辐射,发射出方向相反、能量相等(511KeV)的两个光子。PET显像是采用一系列成对的互成180°排列并与符合线路线路相连的探测器来探测湮没辐射光子,从而获得机体正电子核素的断层分布及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代谢和功能,对疾病进行诊断[1]。可以称之为生化显像、分子显像或功能显像,它可以在生化、血液浓度或组织改变之前发现异常而诊断疾病[2],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也是技术比较成熟的肿瘤核医学显像方法。此种显像剂反应了体内葡萄糖的代谢及利用情况[3],能够对肿瘤良恶性鉴别、临床分期、复发等进行早期诊断,指导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研究也得到了较为肯定的结论。相关研究表明,18F-FDG PET结合CT指导放疗可以发现更多的转移淋巴结,提高适形强调放疗(IMRT)的治疗剂量,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但是,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18F-FDG PET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研究较多的是11C标记的甲硫氨酸(11C-MET),他进入细胞后通过几种生化途径,能够被蛋白合成系统利用或转化为S-腺苷甲硫氨酸,后者是甲基转移反应的主要供体和多种氨基酸合成的前体,起被摄取的程度反映了肿瘤细胞氨基酸转运增加。 另外,PET技术对放射治疗中靶区的确定也具有重要意义。放射治疗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靶区的确定,以CT、X线等影像技术为基础确定靶区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核医学技术是显示机体功能的技术,其影像结果是功能性影像,不仅对放射治疗靶区的确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这些技术可以显示组织的代谢状态,使得肿瘤的体外无创性检查成为可能。核酸代谢显像剂3,-脱氧-3,[18F]-胸腺嘧啶核苷能够反映肿瘤的增殖状况,且其在炎症病灶中的摄取率明显低于肿瘤病灶,这解决了传统显像剂因为炎症病灶的摄取而产生假阳性的问题,为肿瘤的诊断打开的新的篇章。 2.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 美国的统计治疗显示,确诊肿瘤的患者甲状腺癌占1.4%,甲状腺癌占因肿瘤死亡患者的0.2%。我国上海市的统计资料显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2.39/10万,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DTC分为乳头状和滤泡状两种,乳头状癌约占85%,恶性程度较低,但较早发生淋巴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