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二语文宋词四首

高二语文宋词四首

高二语文宋词四首
高二语文宋词四首

宋词四首

【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

2、了解宋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要代表作。

3、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

4、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5、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词的意境。

6、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一、导入新课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味它们的动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雨霖铃

1、知识简介

(1)关于柳永: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但屡试不第,就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喜爱。

(2)关于《雨霖铃》: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就是其中的一首。《雨霖铃》是唐教坊名曲。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此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之作。

2、研习内容

(1)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示例: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由此可见全词是表现一种离愁别恨。感情基调:悲戚哀婉低沉。

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虚实相济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情景交融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这三句词人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这三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是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凄凉的离愁(细心留意景物特点发现“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瑟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造成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3)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示例: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凉情景。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示例: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于此,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只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5)解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示例:由自身推展开去,泛写此情此恨自古皆然。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又恰恰在冷落凄清的秋天,就使人倍感忧伤,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比古人、他人更不幸。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所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那么,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示例:“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7)解读“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示例:设想别后相思的景况。此后将年复一年,孤处寡欢,心爱的人不在,纵有良辰美景,谁与为欢?纵有千种风情,可以向谁倾诉?由于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即使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其他平常日子,可想而知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设想细腻,出语心酸,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着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

3、总结

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整合分享五篇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整合分享五篇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 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 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 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 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2 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 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 《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 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 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 的正确。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 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 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 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 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 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 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 仍有借鉴作用。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3

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

课题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课堂类型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吟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方法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一)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教师活动: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背几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设计意图: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登高蜀相 介绍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诗圣”、“诗史”、“李杜”)杜甫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1、漫游时期(731-745)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赵。《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744年与李白相识 2、长安时期(746-755)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 3、任左拾遗和流亡时期(756-759) 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职,被贬,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760-770)

宋词四首练习及答案

《宋词四首》练习 【雨霖铃】 “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答案:“念”在结构上是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它把实与虚巧妙地联结起来。 【踏莎行】 1、简析词中“失”“迷”“闭”“砌”任一字的好处。 答案: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与朦胧,又用被动的笔法,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无寻处”埋下伏笔。 “闭”字,是对袭人春寒的逃避,是对杜鹃哀鸣的阻止,是对落日夕阳的阻挡,而究其实质,不过是作者自己心灵之门的紧锁。表达了作者对政治环境及自己遭遇的深沉怨愤。 “砌”,堆积之意,表现了怨愤情绪的由来已久,也突出了怨愤的沉重严密,无可疏泄无可排遣。 2、苏轼认为这首词末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好,王国维却更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词作具体分析。(4分) 示例一:赞同苏轼的观点。这两句表面上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实则借以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竞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了呢?” 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山水有情,(或答“以诘问的形式结尾,意蕴丰富”)表达了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 示例二:赞同王国维的观点。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

忍受在春寒料峭中一个人孤独地客居旅馆,更加上此时此刻,杜鹃正阵阵悲鸣,夕阳正徐徐落下。作者借“孤馆”“春寒”“杜鹃”“夕阳”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气氛,(分析原句内容及意境,2分) 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谪居他乡的寂寞孤独和强烈的怨愤情绪。(手法和感情的分析,1分) 【苏幕遮】 “五月渔郎相忆否?”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是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请例举以前我们学过的诗词中的相似句。 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好处:自我思念对方,设想对方思念我,构成了多重空间结构,留给人想象空间。“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自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声声慢》 词中多处运用叠词,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本词中多处运用叠词,将词人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将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体现出不事雕饰的本色。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词,极富“顿挫凄绝”之感。一滴滴,一声声,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不能自抑!

重点高中语文《登高》学历案

重点高中语文《登高》学历案

————————————————————————————————作者:————————————————————————————————日期: 2

高中语文《登高》学历案 教材来源: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阅读鉴赏” 主题:《登高》(杜甫)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全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解释字词。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能够理解诗人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3.通过独立思考,能写出本词及其它相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评价任务: 1.自主研读本诗后,完成《学历案》中“自学反馈”部分。 2.能用恰当的语言独立回答“群学探究”中设置的四个问题。 3.能独立写出学历案中所给出诗歌的“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资源建议: 借助《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初步理解本诗大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培养语感。 2.从字词意思、意象特征、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切入,深入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 3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完善知识结构。 学习过程: 环节一:自学反馈(建议用时:6分钟) 一、自读下面“知人论世”部分,了解本诗背景知识。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 杜甫写这首诗时55岁,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诵读诗歌。 听名家的视频朗读之后,仔细阅读课下注释,自读本诗二到三遍,品味感情基调。自读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三、自我检测。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4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精选最新五篇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精选最新五篇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1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 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 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 时相遣归。”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路,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 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 南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 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 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2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龞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龞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3 蜀道难(背诵全文)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 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 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 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 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 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 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4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这里姑且分而述之。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

页 1 第 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又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功盖三分国,名成八 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 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 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 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点出武侯祠地理位置和 自然环境,其间妙笔天成的一个“寻”字,使得一问一答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

高二语文宋词四首

宋词四首 【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 2、了解宋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要代表作。 3、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 4、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5、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词的意境。 6、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一、导入新课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味它们的动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雨霖铃 1、知识简介 (1)关于柳永: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但屡试不第,就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喜爱。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 讲义《登高》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谢立凡 风急①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翱翔低空飛回。①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②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③渚:水中的小洲。④飞回:回旋地飞。) 无边落木①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然无边无际,萧萧索索纷纷而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奔腾而来。①落木:落叶。②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身在万里作客悲秋,常年到处漂泊;年过五旬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万里”两句含意丰厚,概括了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

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多病,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分析,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①,潦倒②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无奈戒酒停杯。①繁霜鬓:白发日多。②潦倒:衰颓、失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勾画出一幅清秋君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会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起笔择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描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暗示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一幅惨烈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些细节,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天高风急”的秋天,万物惶然无主,仿佛就是国难当头之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深深地浸透着诗人长年飘泊,居无定所的悲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前句

高二语文必修三必背古诗词名句(Word版)

高二语文必修三必背古诗词名句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高二语文必修三必背古诗词名句(一) 1、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推荐文档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汇编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 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

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蜀相》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蜀相》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赏析诗歌往往浮于表面,不习惯透过诗句深入研究,老 师复习或者指导也只是一套一套的方法,其实学生阅读诗歌最大的障碍是读不懂“这一首”。我这节课就是在学生自主阅读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拿到课堂上来讨 论探究,使赏析更深入、更全面,让学生读懂“这一首”。(这节课也是本人主持的一个市级课题的研讨课,课题为:基于学情问题的课堂 生成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2、体悟炼字,分析景物,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和方法:1、反复吟咏,感受诗歌音韵美。 2、自主阅读赏析,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赞颂诸葛亮的同时,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苦痛。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景物意象,感受品味诗境。 2、概括人物形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课前预习: 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并赏析诗歌,提出自己赏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一、学生背杜甫诗作,学生背诵了《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导入。 活动2【讲授】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1、知人:可以说杜甫的诗歌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一路成长。下面请同学们在句子横线上填补一个词或词组,以“在我心中,杜甫是一个——人”的句式说说心中的杜甫形象,并简述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杜甫是一个历经磨难、可怜、忧国忧民、终生不得志的人等。 2、论世:看来同学们对杜甫都很了解,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杜甫,那么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首先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随诗人回到公元760年去看看。 (投影):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宋词四首 知识点总结

一、宋词四首 1.词的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称“曲子” 或“曲子词”;又称“长短句”“诗余”。 2.《花间集》是最早的词选集。 3.词的基本特点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4.每首词都有一个词调名称,叫“词牌名”,如《宋词四首》的四个词牌名是“雨 霖铃”“踏莎行”“苏幕遮”“声声慢”。词牌名规定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 5.词牌名后多另立标题,如《宋词四首》中的“郴州旅舍”,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 现。 6.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7.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叫作“一片”或“一阕”。词从片数上来分有 单调(不分片)、双调(两片,上下阕)、三叠(三片)、四叠(四片)等。 2.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创作了较多慢词,在当时流传很广。《雨霖铃》、《八声甘州》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秦观,字太虚、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有《淮海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有《清真集》。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到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创作标准:“别是一家”,认为词在表现形式、思想内容和审美特点上,都应该与诗、文区别开来。 3.雨霖铃 ①《雨霖铃》的词牌名源于唐玄宗: ②内容理解 上阕:离别时的难分难舍。 下阕:离别后的孤寂凄清。 主旨表达了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③艺术手法: 1情景交融(【思考与练习】一) 抓住典型意象,如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渲染了凄清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的惆怅痛苦之情,情景交融。 2 虚实结合: 上阕:实景→实情→虚景 下阕:实情→虚景→虚情 3 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离别时动作、神态的细节进行描摹,将离人内心的痛苦与感 情的缠绵表现得淋漓尽致。 4.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①修辞手法:对偶、互文、用典。 ②三句中最传神的三个字及表达效果?

高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题:古诗词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一、高考古诗词鉴赏考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高考诗词鉴赏题型 1、选择题(3分) 选项设置:内容、手法、情感、主旨、风格 2、主观题(4-8分) 归纳概括题、作用题、炼字题、对比鉴赏题 3、阅读延伸题(10分) 内容型、风格型、形象型、对比型、意境型 三、古诗词鉴赏方法 1. 看题目 2. 看作者 3. 看诗句 4. 看注释 5. 看题干 6. 看选项 1、看题目(内容、情感、主旨)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举例: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看诗句(主旨、艺术手法) 举例: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看注释(历史背景、思想感情) 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举例: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4、看作者(风格、内容) ⑴太白:诗飘逸豪放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⑵少陵:诗沉郁凝重 [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⑶摩诘:诗形象如画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⑷乐天:诗雅俗共赏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⑸李贺:诗奇诡谲幻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⑹贾岛:诗清寒峭瘦 [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⑺杜牧:诗旷达绰约 [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⑻义山:诗含蓄典雅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⑼李煜:词颓靡伤感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⑽晏殊:词明朗疏淡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⑾欧阳修:清丽明媚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⑿希文:词苍凉悲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尊重自己的尺度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这首七律的首联是说,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与美好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颔联是说,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的摘下满把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使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颈联是说,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丹阳(今属江苏)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

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人教版高 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吟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方法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一)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教师活动: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背几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设计意图: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登高蜀相 介绍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诗圣”、“诗史”、“李杜”)杜甫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1、漫游时期(731-745)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赵。《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744年与李白相识 2、长安时期(746-755)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 3、任左拾遗和流亡时期(756-759) 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职,被贬,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760-770)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定居下来。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中任参谋,由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到夔州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最新整合5篇欣赏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最新整合5篇欣赏 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1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

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三、诗歌诵读,翻译诗歌 1、可以先听录音,再个人和集体朗诵。 2、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四、诗歌鉴赏 1、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明确: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 “江涵秋影雁初飞” (1)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2)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明确: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大江:包容开阔。“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江水:清澄肃静。“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