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9群体行为的基础

09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总结

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一节群体及其发展阶段 一、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 二、群体的分类1.正式群体1)命令型群体2)任务型群体 2.非正式群1)利益型群体2)友谊型群体 1.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位分配很明确的群体。个人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并且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表现为命令型、任务型。 2.非正式群体: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表现为利益型(为了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的群体)、友谊型(个体在兴趣、观点等方面相同)。 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 3)权利需要4)地位和自尊需要;5)实现目标的需要。 三、群体发展的阶段 (一)5阶段模型 第1阶段:形成,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明确。 第2阶段:震荡,群体内部冲突阶段。领导层次逐渐明确。 第3阶段:规范化,群体结构稳定下来,形成一定凝聚力和规范。 第4阶段:执行任务,群体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 第5阶段:终止阶段,对于暂时性的群体开始准备解散。 说明: 1)一般而言随着群体从第1阶段发展到第4阶段,群体的效率会越来越高。但在某些条件下,高水平的冲突可能会导致较高的群体绩效。 2)有时几个阶段同时进行,群体甚至可能回归到前一个阶段。 3)并不适用于解释所有的群体。 (二)间断——平衡模型(任务型群体)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贯性进行 3每个群体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发生一次转变,及其群体的重大变革 4转变之后,群体又会依惯性进行 5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以迅速的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为特征 四、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是研究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通过面谈或问卷来发现成员的社交偏好。并绘成社会关系图。 1.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是指在一群特定的个体中存在的一系列特殊联系。 2.簇(clusters):是指存在于社交网络之内的群体。 3.规范性簇(prescribed custers):是指正式的群体,如一些部门,工作团队,任务小组或委员会。 4.自发性簇(emergent clusters):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承认的群体。

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大纲

第二篇群体行为及其管理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 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更全面把握群体的含义: (1)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3)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这个目标为全体成员所接受,只有靠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4)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个体利益存在于群体之中,没有群体利益,个体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群体成员间有共同的利益,或是为了共同的爱好,或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或是为了共同的情感等而聚集在一起,互相分享信息、建立友谊、取长补短。群体的这一特性,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二、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出不同的分类。 1.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是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职务分配清晰的群体。正式群体还可以细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①命令型群体是指直接对某主管负责、向某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同其主管之间构成的群体。 ②任务型群体是指为完成某项指定任务或项目而在一起工作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某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从个性需求方面来看,非正式群体有如下特征:有达到—致认同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获得满足,而且在群体行为关系中相对较少的约束和指令使得成员更能按个体的个性特征自由发挥;成员间多以自愿交往而非强制性交往的方式,形成较小心理压力的沟通关系;群体中因淡化等级差别及制度化的行为模式而形成更多默认的、相对于正式群体更灵活的关系结构和群体规范。 非正式群体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①利益型群体是指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人。 ②友谊型群体是指那些因为兴趣、观点等相同或相近而走到一起的人。 2.按照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1)松散群体是处于最低层次的群体,群体成员只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但没有共同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2)联合群体处于群体发展水平中的中间层次,常常由松散群体进一步发展而成。 (3)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是集体。集体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存在不仅对其成员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和人

6第六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六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一节群体的概念和分类 一、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一个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结合体。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 群体的特征 1.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 2.他们思想上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他们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3.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有时二者兼而有之。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归属需要 5.权力需要 6.目标实现需要 二、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正式文件明文规定,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责分工、具体的权力和义务、有“领导-被领导”的形式,在正式群体中人们从事的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行动。 ?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之外自发形成的群体,它没有明确的组织,没有编制和特定的领导人,不是以某种正式规定为基础,而是建立在相互好感,心理相容、同情、友谊、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是个人友好关系的体现。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情感密切 2.传递信息迅速 3.信念一致 4.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 5.正负功能 (二)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三)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四)参照群体 (五)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六)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二、间断-平衡模型 用于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群体 这种群体并不遵循上面介绍的模型,它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序列: 1.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了群体的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3.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会发生一次巨大转变,转变发生于群体生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4.转变激起群体内的重大变革 5.转变之后群体第二阶段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6.群体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显著加快活动速度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工作群体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是更大组织中的一部分,每个工作群体都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 种因素的影响。 1.组织的整体战略。它规定着组织的目标,以及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组织所追求的战略会影响到组织中各种工作群体的权力和资源的分配。 2.职权结构。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 3.规章制度。组织通常会制定规则、程序、政策、工作说明书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群体遵循着一种标准化的顺序进行发展,我们称这个序列为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但是对于那些 完成具体任务并有着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群体来说,它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模式。 一、五阶段模型 群体的发展过程遵循着五个明显的阶段: 1.形成阶段。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成员们?°摸着石头过河?±, 确定哪些行为能够被群体接受。 2.震荡阶段。突显内部冲突的阶段,抵制群体对个体施加的控制,由谁控制群体的问题上发生冲突。 3.规范阶段。发展了密切的群内关系,表现出了内聚力和认同感,对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 4.执行阶段。群体的主要精力从相互认识和了解进入到当前的工作任务上。 5.解体阶段。为解散做准备。 第二节 群体发展的阶段 为什么有些群体比另一些群体更容易成功,这个问题包括了以下一些变量:群体成员的能力、群体 规模、冲突水平以及成员为了遵从群体规范而承受的压力。 第三节 群体行为的解释

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doc

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3.1 群体基础 3.2 群体行为模型的分析 3.3 冲突 3.4 人际沟通 3.1 群体基础 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二、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 群体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group )是只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成员组成、具有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 活动,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 群体是具有共同目标,有着一定人数的有机结合 2群体组成要素 G.C.Homans: 3群体的类型 参照群体、一般群体和隶属群体根据群体的影响和作用分: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向往的群体,个体把这种群体的规范、标准、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标准。 一般群体:虽存在于组织、社会中,但其标准和目标不能引起人们的向往和追求。隶属群体:是个体实际归属的群体。 3群体层次测定理论 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程度分: 松散群体-无共同活动 联合群体-有共同活动,只对个人具有意义

集体-有共同活动,对个人具有意义,也对社会具有意义 团队 工作团队与工作群体的区别 高效团队的特征 具有很强的核心价值观 成员不满足于承诺共同目标,还善于把目标分解成数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 成员具有多种技能组合 具有咼度创造力 二、群体发展阶段(模型) 第二节群体行为模型 一、群体结构——角色 1、角色(roles):对占据组织中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行为模式。角色 反映了他在谁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 角色同一性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会导致刻板印象。 心理契约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实际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心理契约是组织中行为强有力的决定因素。 典型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任务中心角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维护角色: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者 管理者与员工的角色知觉 管理者管理者对自己角色的知觉管理者对员工的角色知觉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面子理论浅谈 金融0905 2303090105 华珊珊 摘要: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的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中国,就有着特殊的群体心理。林语堂先生说:“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而面子是三个女神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的脸面观中所体现出的紧张性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类型、价值和现实层面的差异及其变动方向;同时,“脸面”作为涵盖和解释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关键性概念是非常精当的。 关键词:群体心理与行为本土化面子脸面观 正文: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群体心理对个体具有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促进和干扰作用。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 正是因为群体心理有着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特征,本土化研究得出的一系列中国人独有的群体心理显得更加具有意义。只有将西方心理进行本土契合性研究,才能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之路。而本土化研究最突出的标语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自19世纪末,美国传教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你 第一节群体基本概念 一群体及其类型 1 群体的定义: (1)①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一张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中文版教材) ②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从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 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第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三,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者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群体是指相互联系、彼此顾及且具有显著共性的多个人的集合。群体是个体有条件 的特殊组合,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二,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第三,有共同规范 第四,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2)有学者认为,群体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中文版教材) ①各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 ②各成员在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即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③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信念,

具有共同个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 注: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作为该群体一个成员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也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2构成群体的要素: (1)中文版:①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 ②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相互行为。 (2)陈春花版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即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通过一定的活动表明其现实的存在。群体成员之间通过信息沟通使得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这种情绪和情感上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三种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群体的特征: 从想象上看,群体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个体的组合,但并非任意集合起来的一些人都可以成为群体,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有经常的、人对人的相互接触和联系。 第二,有一致点对点群体意识。群体具有其成员应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第三,有共同的行动能力。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或工作,并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做出反应。第四,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群体成员被认为具有相当于“证件”的成员资格。

第6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6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1 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人们加入群体的动机 ?安全需要 ?地位需要 ?自尊需要 ?情感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的需要 –群体三个特征: ?1.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发生相互作用; ?2.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遵守同一的规范; ?3.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有学者认为,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关键因素。 –群体成员的心理特征: ?认为自己是群体的成员; ?其他人认为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与群体的其他成员有着经常性的相互作用; ?成员之间互相制约; ?遵守群体的规范; ?追求共同的、相互依赖的群体目标; ?感到从群体的成员关系中得到需求的满足; ?有团结的集体知觉; ?面对其它的群体和个体,能团结一起;等等。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1 群体的定义 –群体成员心理特征的总和构成了群体的心理特征。 –群体的这些心理特征,阐明了群体成员与非群体成员的心理差别,也是对群体的边界所做的界定。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2 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类型: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3 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根据成因分为6类: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积极作用: –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融洽员工的感情 –激励和培训员工 –保障员工的利益 消极作用: –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控制和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2 群体行为模型 ?为什么有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易于获得成功? ?影响群体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因素都有哪些? 3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3.1 组织战略 ?3.2 组织权力结构 ?3.3 组织的正式规范 ?3.4 组织资源 ?3.5 人员甄选过程 ?3.6 绩效评估和奖惩体系 ?3.7 组织文化 ?3.8 物理工作环境 4 群体成员资源 ?群体成员资源,是指群体中诸个体特点的组合。 –能力:群体成员的智力和能力与群体绩效有关,但相关度不高,说明存在其他因素对群体绩效产生影响。 –个性特点:个性特征通过影响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方式,将影响到群体的绩效。 5 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变量: –正式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规模; –凝聚力;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群体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 群体由个人所组成,群体不等于个人的简单相加,群体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心理行为,群体有着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定义 关于群体的定义目前还不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的内涵进行阐述。 ①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认为:群体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②杨锡山认为: 群体是具有下列情况特征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 其一,成员相互依存,在心理上彼此能意识到对方,意识到群体中其它个体的存在; 其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三,各成员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苏东水认为: 团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内的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感情上交互影响,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 我对群体的定义的理解: 西拉季的定义,加上杨锡山的三个特征,再加上苏东水的“共同的规范”特征。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1955年在其《人类群体》一书中提出群体有四个组成要素: ①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任务;

②相互作用,即实现任务时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联系; ③思想情绪,即人与群体之间的态度、感受; ④群体的规范,即成员的行为准则。 群体行为就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实现组织目标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有着系统的整体优势。 2、对满足成员需要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能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 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规模 1、主要是群体人数多少的问题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的小群体应为7人。 2、群体人数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数应为奇数和偶数的问题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奇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采取表决方式解决。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偶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以协商解决,单靠表决会影响相互关系。 二、组织结构 1、群体的组织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2、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三、规范 1、群体规范实际上是群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2、在规范的作用下,群体成员会导致一致性的心理行为。 3、什么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理解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或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促使他趋向一致,这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心理

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2016新版--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重点考点)课程代码:00152 版本:2016年新版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一、群体概述 识记: (1)群体的概念;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 (2)群体的类型;(一)按照群体构成(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二)按照成员关(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按照群体的规模(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四)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五)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六)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3)群体的发展阶段。五个阶段:1形成阶段、2震荡阶段、3规范化阶段、4执行阶段、5中止阶段。 二、群体行为解释 识记: (1)群体外部环境的内容;组织的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理环境。 (2)群体结构变量的内容;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角色、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构成和群体凝聚力。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其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4)群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法。 (5)群体决策的优缺点。群体决策的优点 1.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2.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群体决策的缺点 (1)其成员受到群体压力,往往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只是随声附和或保持沉默,这必定会遏制创造性,导致决策失误。(2)领导者可能由于“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而去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妨碍成员做出自己的贡献。(3)消耗时间太多。 (4)掩盖个人责任。(5)易于变“是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领会: (1)群体规范的压力及作用; 群体规范的压力:群体规范会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压力,迫使其按照群体目标和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群体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的四种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不具有强制性,但个体心理难以违抗。群体压力是一种价值评价,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的态度,引导着某种归属行为。群体压力对于促进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推动制约群体成员遵守群体规范、完成群体目标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旧意识的群体压力往往会迫使人们做规范的奴隶,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在管理中,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 群体规范的作用:(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可以说,群体规范是一切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支柱倒塌,群体必然松散、崩溃、瓦解。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群体规范一旦被其成员认同,就会成为参照标准,并用这一标准衡量是非善恶,制约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群体规范一旦被群体成员所掌握,就成为评价成员行为的准绳。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符合组织利益的群体规范会造成一种积极的舆论压力,给人以力量,促使成员齐心协力去实现群体的目标;而错误的规范则会造成消极的舆论压力,对人的行为、人际关系起消极作用。 (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群体规范依据群体的利益,规定了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当成员的行为偏离或破坏这种规范时,群体会用各种方法加以纠正,促使成员回到规范的标准上来。 (2)从众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建议回答从众行为的作用);(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观念与行为。一个先进的或落后的群体都会影响其成员的个人行为。例如,一个原来表现不好的员工,领导有意识地安排他到一个先进生产组中去工作,那么,这个人有可能逐步改变其原来不好的行为。当然,好的群体行为对于促进个人行为朝着好的方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这是因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最根本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1)群体压力抑制成员的独立性。因为从众行为倾向于“舆论一致’’,如果成员不能摆脱其控制,就会“人云亦云’’,难以创新。 2)群体的从众行为,容易在决策时做出“表面一致’’但不一定正确的结论。如果被这种现象所迷惑,就可能导致错误的行为。 (3)群体互动过程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 (一)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1+1>2”。这种现象与社会惰化现象的表现正好相反,社会惰化现象所代表的是负协同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 (二)社会促进效应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 简单应用: 如何看待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观念与行为。一个先进的或落后的群体都会影响其成员的个人行为。例如,一个原来表现不好的员工,领导有意识地安排他到一个先进生产组中去工作,这个人有可能逐步改变其原来不好的行为。(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1)群体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