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科学课堂中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f14645997.html,

小学科学课堂中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策略作者:应小敏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年第08期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是学生证据意识的体现,是指向科学概念建构的关键环节,也是克服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动手有余,动脑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别提出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的三大策略,来促进学生有效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数据整理;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2-0077-03

数据整理与分析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形成与否,因为这些都将在数据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但目前的科学课堂,每当进行到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环节时,往往是匆匆交流,草草收场;或漠视数据,出示概念;或简单呈现,告之结论。这样,收集的数据就变得没有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分析,从而让学生真正利用数据找寻规律、得出结论,让课堂探究变得更真实、更准确。

一、整理——为分析“打底稿”

数据整理是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中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排序、分类或归类,从而更好地凸显数据的特征,展现事物的规律。它是数据分析的基础,本文形象地称其为数据分析“打底稿”。

1. 巧设问题,鼓励自主整理。在整理数据时,我们很多教师会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或者干脆不让学生整理。其实我们应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整理,让他们有机会学会整理,并提高整理能力。

在四年级上册的《天气》单元中,学生在经过一个月的天气观察以后,获得了相对丰富的数据,共有30天左右的有关天气数据,每天又有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力、天气现象等,还有些天有降雨量数据。面对这么繁多的数据,如何整理?必须先让学生整理自己做的天气日历中的相关数据。如:这个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最低气温是多少,天气现象主要有哪几种,各有几天?3级以上的风力有多少天,3级及3级以下的风力有多少天?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对天气日历中的几个要素进行有针对性地整理,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完全可以将繁多的数据整好、厘清。学生不仅能亲身经历整理的过程,还能清晰地认识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自主性也得以更好地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