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丹纳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丹纳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丹纳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丹纳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丹纳(1828—1893),丹纳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他的《艺术哲学》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丹纳的主要文论著作有《拉·封丹及寓言诗》(1854)、《英国文学史》(1864—1869)、意大利游记》(1864—1866)、《艺术哲学》(1865—1869)等。另外关于哲学和历史,丹纳也多有著述。《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包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艺术哲学》是傅雷于1958—1959 年译出,并撰写了译者序,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 世纪的法国、17 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艺术哲学》是一部关于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全书分成五大编,分别第一编是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第二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第三编是尼德兰的绘画,第四编是希腊的雕塑,第五编是艺术中德理想。其中第一编是对艺术品的起点性和总体特征做的第一个概括综述,而最后一编,则是丹纳自己美学思想的一个阐述。丹纳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社会现象。艺术作品属于一个总体。第一属于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这个总体。第二艺术家及其全部作品又属于一个比艺术更大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第三艺术家家族还包括在一个更大的总体之内。这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艺术作品从属于一个总体,这个总体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逐层扩大包含。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必须从社会这个最大的总体出发,最终实现对艺术作品自身的研究。

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 世纪的法国、17 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丹纳的种族指的是种族特性,它来源于天生的遗传性,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种族形成的原因,他更多地强调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他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自然环境造就起来的,而种族的特征又体现在民族的精神文化上,成为民族精神文化原始动力的一个部分。

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等社会环境。丹纳坚持整体的联系的观念,反对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他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的,艺术家本身也是隶属于某种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的。而艺术宗派则属于它周围趣味和与它相一致的社会。丹纳以希腊

悲剧的消亡为例,来说明社会环境变化对文学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显著影响。他说希腊悲剧的黄金时代,即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小小的共和城邦以极大的努力获得独立,在光明的世界中取得了领袖地位。而到了民主风气消亡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受到异族统治的时代,希腊的民族独立和精神元气一起丧失,悲剧也随之衰弱。

丹纳所谓的时代,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影响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的气候”。丹纳首先从生物学的立场出发,认为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着物种的繁衍和生长,在荒僻的山峰上、怪石嶙峋的山脊上、陡峭的隘坡上,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只有坚韧的松树可以生长。

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丹纳关于构成精神文化三要素的理论明显受到前人的诸多影响。18 世纪前期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以人类社会和客观环境去探讨决定政治法律的因素;19 世纪初法国女作家史达尔夫人认为风俗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自然环境与时代精神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产物。而在丹纳这里,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发展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划分虽然有些含糊不清,但基本覆盖了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初步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

丹纳以他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不同时代的生活画面,并层层推进,论证充分,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从丹纳极力推崇的希腊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平衡而简单的心灵的向往。他认为在希腊文明中,人的精神和肉体是同等重要不可分离的,他们的生活朴素单纯而更接近自,所以创作出辉煌灿烂的艺术。而对于现代人过分追求灵魂和头脑,忽视了身体的发展,野心不断膨胀,造成了心灵与肉体的失衡,从而在艺术趣味方面片面追求刺激的情况,丹纳给予了含蓄的批评。他的艺术观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人”本身的重视,无疑也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 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 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 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 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 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 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 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 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冯友兰老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求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而后他又从人文地理角度详尽阐述了 中国哲学发展的背景,并与西方做比较,得出两种文化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在中西方发展起 来不同的背景因素。 在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之后,冯友兰老先生从中国各派学说的起源起笔,主要着眼于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时期,深析了各个学说的主要主张。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占据主要篇幅。 《中国哲学史》的中心思想与核心问题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各流派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对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共同促进与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希望我们通过学习哲学提高自己的心灵境界,将哲学当做生活的目标与理想,而不是生活的手段,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 哲学中找寻到心灵的慰藉。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观点 一、中国重伦理哲学是为了提高心灵,超越现实,体验道德的价值, 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与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可以替代宗教的存在。 二、中国哲学的精神就是寻求将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的办法。 三、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的关注点都被放在具象的人 伦关系上,所以中国哲学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四、中国的传统虽然恪守严谨与保守,但是哲学的发展并没有固步 自封一成不变,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时期的思想都大放异彩。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思想与文化激烈碰撞交流的今天,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海一样的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大一,设计老师说到排版的问题,给我们翻阅了一些做的比较好的杂志,里面的图片大多放置在四角顶住两边,至少也是贴着一边,并且也不似我们想象的和文字排版那样留出统一的页边距。老师说这涉及到格式塔心理学,并推荐了这本《艺术与视知觉》。书名一晃而过,可惜我并没有去看过。 第二次听说它,是2011年暑假在中建西南院实习时,项目的老总给我们几个实习生推荐的。可是我依然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这次课程要求,我才鼓起勇气去看这55万字的著作,长期以来一直觉得它名字玄乎,又是大家都推荐的好书,于是我带着敬畏之心开始翻阅。谁想,文章虽然有些地方比较难懂,但却不似枯燥的理论书籍,只用简单的图示和风趣的语言,阐述了本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我曾经心生疑惑但不求甚解后忽略的,或者是从未意识到,一朝发现却觉得异常有趣的。 书的内容很多,短时间内我只阅读了第一章《平衡》和第四章《发展》。在读此书前先从我初始它的格式塔心理学开始了解。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其将心理现象视为有机整体,认为整体虽有各个部分组成,但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儿时大于部分之和,并且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且决定部分的性质。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出发,反对元素主义的审美联想观。他认为,审美知觉并不像元素主义认为的那样是初级的、零碎的、无意义的,而是本身就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统一的结构,情感和意义就渗透于这种整体性和统一结构之中,而知觉结构是审美经验的基础。 阿恩海姆的知觉概念是建立在一种力的式样(或力的结构)的基础上的,知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也就是一种对于力的感受结构。艺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之上,而知觉又是对于力的结构和式样的感知,由此得出的必然性结论便是:力的结构和式样对于艺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提起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也许你会想起李泽楷老师,宗白华老师,朱光潜老师,高尔泰老师……但是千万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集大成者——朱狄老师。朱狄老师于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退休之后,他潜心于油画的创作。迄今为止,朱狄老师已经著有多部佳作,包括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等等。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便是朱狄老师于1984年书写的《当代西方美学》。 书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列举了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种列举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像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然早已经去辞世,但鉴于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要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些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所要《当代西方美学》这里就没有太多的涉及。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书中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讲述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朱狄老师仍然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朱狄老师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朱狄老师本人也认同这一种观点。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但是这部分内容太过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 《当代西方美学》这本书中,它把目前西方的主要美学派别进行了介绍。但其实每位美学家都有自己的主见和美学倾向。它能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这样,作为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共鸣的观点。整本书,我着重看了2—4章。也许是从小就比较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我对书中的第二章,也就是当代美学著作中都避而不谈的美的本质的部分颇感兴趣。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定义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做出规定。在过去,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专门的定义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比如说可以用美在于“和谐”去概括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也可以用“完善”去概括中世纪哲学家的看法,更可以用“快感”去概括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看法,但是今天,这样的概括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论派,一为客观论,一为主观论,一为关系论(主客观夹杂)。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错综复杂,但是当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总的倾向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越来越趋向于主观论。我们过去不可能去想很多的问题,书中却和我们说得很详细。 “事物之所以美是它本身是美的”有没有道理?应该很有道理,而这个是客观论的主要观点。所谓的“客观论”,意味着我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 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 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 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 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 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 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 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 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 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 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 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 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 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 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 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 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 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 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 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 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 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 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 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 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 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 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 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 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 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著作,深有体会,受益匪浅。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的规律,任何事物的运动规律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谈哲学,使哲学原理的运用,深入浅出,易懂易记,读后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眼亮,办法多。学了哲学,懂一点哲学,在处理问题时就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而能处理好事物的主要矛盾。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学习《学哲学用哲学》的体会: 一、学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在工作中能够解决好主要矛盾。学点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这是李瑞环同志的切身体会,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书中说到:“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我非常赞成。”这些发自内心的讲话,对我们树立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好称之为智慧学、明白学的哲学是很有示范作用的。运用哲学原理的应用,就不会犯绝对化、片面性的错误。在处理问题时,不拘泥于那些个别的判断和结论,能够提高识别能力,分清是非,辨别真伪。此书指出,要多深入实际,多倾听下面的意见,不能“金口玉言”、“唯我是从”。作为一般同志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领导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领导者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实际,不接触群众,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正如有的同志所反映的,他们一不懂,二主观,三有权,“三位一体”,胡拍板,乱指挥,使下边为难,使工作受损。对于这样一些领导者的意见,我们决不能盲从,敢于抵制,乃至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斗争。 李瑞环同志说,工作中要注意抓住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计划和布暑,就不能把握好全局,没有秩序,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虽辛苦忙碌,但收效甚微。对于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来说,抓好主要矛盾,关键要有好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抓紧抓好、抓落实,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比如:我矿制定的工作有:提高个素质,加强生产管理、加强队伍管理、做好安全生产

艺术与视知觉 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之有关“平衡”小悟 第一次仔细阅读《艺》这一类的书籍,仔细阅读时总是反复斟酌试图正确的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后来慢慢的对书中某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兴趣,并且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 “感受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而不是‘观看’或‘发现’赖以进行的工具”,在我开始观看后,我认为,它确实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籍。 我想大多数不太接触艺术的人都常常会认为画作是绝对静止的,认为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认为画框仅仅是增加美感,认为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突出物体的重要性等等,在还未阅读《艺》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好像从来都没有“视觉式样实际上是一个力场”的这种想法,原来一幅静止的画作中,哪怕是一个小正方形中也可以引申出复杂的“内部结构”,作者也正是通过描述这些“内部结构”中的力的活动来确定知觉对象的生命,来表现出画作的张力的。于是从前认为的“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的认识便被推翻了。在读了更多内容后发现不仅是这一点认识被推翻,还有很多诸如原来画框并不只是为了美观,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绘画之中的力的自由作用不受周围背景的干扰和束缚,又如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有时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由于“杠杆原理”,中心受力较小,作者故意增加中间物体的面积以增加其重力达到画面平衡的例子等等。说到书中所提到的“杠杆原理”(即距离影响重力)不禁又想到,作画时所谓的“近实远虚”是不是也能由“杠杆原理”来解释呢?远处的物体重力大,所以对远处的物体忽略细节刻画,近处的物体强调细节刻画,以达到画作中力的平衡,给人协调之感。 书中提到影响艺术品“重力”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事物与观察者的颜色、作者偏爱、形状和方向、知识等等。其中提到影响重力的“知识”时也涉

艺术哲学读后感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给大家介绍的艺术哲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艺术哲学读后感一 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地去理解,寻找出它所从属的,从而,从总体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 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 总体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 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精神的关系。 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艺术哲学读后感二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 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 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 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 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 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 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

哲学书读书笔记

哲学书读书笔记 哲学书读书笔记 按照题目而言,第一本,可惜这不是我的第一本哲学书。按照张祥龙的讲-法,都是“边缘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涵盖今日哲学界的 争论热点,但这些确实都是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 哲学便是由这些问题组成的。由问题引出思考,在思考中辩证,再深入的思考。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对于外在的世界与梦,想到了盗梦空间,不同的是“我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开始”。如果一切都只是内心的,似乎确实有能够解释的通,但是我情愿相信外在世界的存在。而且我觉得这个根本不应该 作为一个问题,如果外在世界存在,我们现在的意识也是在那之外,如梦般,早晚会醒的。如果不存在,我们也是在思想上的成长,强 大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能构造如此精细的“梦”,我们是不是已 经够强大了? 他人的心灵 对于他人的思想我承认我们无法获取,或者说获取后无法确定其百分百的准确性。但是作者举的'例子我并不赞同,要获取他人吃冰 欺凌的感觉,我们如果把他吃时的神经刺激获取后来作用在我们自 己的大脑不是也可以吗?也许你会说,即使获取了,你又怎么知道刺 激后的感觉和他是否一样,呵呵,这就又是哲学? 身心问题 一个物质的,一个灵魂上的?我并不相信这一点。如果是哲学上的,那么请不要弄的那么模棱两可,将此二元化,不过是觉的反对 者太多,折中而已。

词语的意义 也许是作者想的太多了,我觉的词语无非就是我们用来表示抽象的思维的具体方法的一种,词语自身的形式便表示一定的思维。 自由意志 对与错 公正 公平与公正?在我看来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公正。如 果你出身卑微那又如何,在当今的社会里,只要你努力发奋就不可 能解决不了自己的温饱,虽然你可能一辈子达不到某些人的经济收入。但是这又何妨,经济收入在我看来虽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最 关键的还是你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了,通过历练学会很多,收获很多。使自己的心智强大。 死亡 生活的意义 当你思考生活的时候,也许一开始你会想到,奋斗,活的好,受人尊敬等等。但是当你跳出,以更远的眼光来看。很久以后,我们 生活的宇宙也许会坍塌或者达到热平衡。你曾今的是否存在以及存 在中干过什么都将不留一点痕迹。 以下我记下的书中的一些哲学方面的名词: 唯我论Solipsism:只有你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 外在世界怀疑论Skepticism:你只能知道”当下“自己的感觉 印象和经验,除此之外就一无所知。或许有一个外在世界,或许没有。 二元论:人是由两种极为不同的东西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加上一个完全精神性的灵魂。 唯物主义(物理主义)Physicalism: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 而人的心理状态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

敬畏生命史怀哲读后感

敬畏生命史怀哲读后感 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愿意活着。 在我的生命意识中,带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惧怕,渴望着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我的周遭围绕着同样的生命意识,无论她在我面前表达自己还是保持沉默。 生命意识到处展现,在我自身也是同样。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小圈子,因为我明白:她深深地渴望圆满和发展的意愿,跟我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毁灭、妨碍、阻止生命是极其恶劣的。 尊敬生命,在实际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我都保持真实。根据同样的理由,尽我所能,挽救和保护生命达到她的高度发展,是尽善尽美的。 在我内部,生命意识懂得了其他的生命意识。她渴望透过自身达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我只能坚持这样一个事实,生命意识透过我展示了她自己:成为与其他生命意识相互依存的一员。 我经验过向一切生命意识表达同等敬畏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如同尊敬自身的一样。通过这种经验形成了我的伦理观。一个人遵从这种冲动,去帮助所有他能够帮助的生命,并且畏惧伤害任何活着的生灵,这个人才是符合伦理的。 如果我把一个昆虫从泥坑救出来,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做出贡献,那么对立于生命自身的生命分隔现象就消失了。

不论何时不论何种方式,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贡献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识就经历了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融合的愿望,在这个愿望中,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 绝对伦理要求在生命中创造完美。她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一点倒无所谓。对生命敬畏的感觉是绝对的伦理。它使生命序列的保持和提升顺利运作。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在实践中,我们真的被迫选择。我们经常必须武断地决定何种形式的生命,甚至何种特殊的人,我们应该挽救,何种我们应该毁灭。尽管如此,敬畏生命的原则仍然是完整的和毋庸置疑的。 这种伦理并不因为人们的伦理观抵触现象而失效,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是对生命犯下罪行。 为了能更好地经受生活的惊涛骇浪,他减轻了自己生命之舟的负担。他抛弃了被认为是多余的财富,但扔掉的实际上是饮用水和干粮。现在他轻松地航行,但却是一个受饥渴折磨的人。 感悟:生活就像在大海中航行一般,随时可能遇到狂风暴雨和暗礁,而人们往往毫无准备,慌乱代替了理智,让我们常常做出后悔不已的事来。我们可能伤害了最亲的朋友,家人,可能放弃了理想和信念,甚至不再信赖真理的胜利,直到有一天时间治愈了伤痛或有一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一本书需要慢慢读,反复读,我喜欢设计喜欢视觉传达这个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坚持的。下面是WTT收集整理的《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一) 最近一直在读《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自己很难理解。因为里边讲了太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书中就对一个问题分析性、针对性很强,介于自己现在的理解能力,一时很难深入看下去。但是它里边谈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就尝试慢慢的看下去。最后自己觉得还是感受颇深。接下来我就对本书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下看法。 在书中引言中,作者鲁道夫·阿思海姆就谈到:“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当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通过眼睛传达到大脑,然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心灵上的有感而发,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相结合而达到最终的美的效果。所有的这些视知觉都包含

着一种思维,而这种思维中又存在着一种直觉。当我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时候是这种直觉给了很大的灵感。当然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在知觉与视觉上的感悟也存在差异,最后导致对于美的认识、对于美的感悟也是有不同之处的。 书中一共讲了十章: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每一章都对本章的主题展开了很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有的通过实验来证明;有的列举建筑、绘画、雕塑等来分析;有的则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作对比。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围绕一个主题在进行讨论,研究它的问题合理性、存在的价值性、给人们造成的怎样的视知觉等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里边,用心去思考问题,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东西。也是我今后要好好去学习努力改造的地方。下面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平衡,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影响平衡的因素:重力、方向、顶与底、左与右等等,还有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平衡给人的视觉因素很多,我们在观察一个建筑物的时候,就拿巴黎圣母院来说吧: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感觉是很神圣的,华丽的外表,中轴对称的形式,让人们对宗教产生了一种无言的崇敬。但是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这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

《哲学问题》读书报告 书目:《哲学问题》 简介: 1、作者:伯特兰·罗素 2、译者:何兆武 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出版年月:2007年4月 一、整体感受 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 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P3、130) 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罗素对以上发现做了一个讨论:“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上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看上去,它便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加实在是桌子的颜色”,“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P3) “桌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之前在我看来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只要能够看得见而又没有色觉问题,人人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更细的颜色分类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如到底是赤褐色还是栗梅色),但也实在无关紧要。然而哲学家们却不肯轻易忽视这个问

参考书目

专业参考书目(应读书目) 西方美学史 (西方):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狄德罗、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东方):老庄孔孟《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做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文艺对话录》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诗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做平时读物) 梯利《西方哲学史》(做教材) 读书: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 《美学理论》《美学原理》《现代美学体系》 《精神分析学》 中国美学史: 《中国美学范畴史》(王振复主编) 《历代美学文库》(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画论》 《中国历代书论》 《西方画论集要》 《中国美学史》(张法)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中国美学史》(刘纲纪、李泽厚) 《中国美学文脉历程》 《美学四讲》(李泽厚) 《美的历程》(李泽厚)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范畴史》(朱立元主编) 《西方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古代美学》《中世纪美学》(塔塔克里兹)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教程》(李醒尘) 《西方美学通史》(朱立元主编) 《西方美学简史》 中国历代诗话: 中国文论类: 《中国文学批评史》 审美心理学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皮朝纲《审美心理学导引》 叶朗《中国美学体系》 朱启智《曲院荷风》(古典美学) 刘兆吉《文艺心理学纲要》 《百年中国美育》 [英]瓦伦汀(C.W.Valentine,1962),潘智彪译:实验审美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 [苏]列.谢.维戈茨基著:艺术心理学。周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德]舒里安(W.Schurian,1986),罗悌伦译:审美感知心理学。漓江出版社,1992。 [美] 鲁.阿恩海姆(R.Arnheim,1964),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英] E.H.冈布里奇(1959):艺术与幻觉。周彦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美]鲁.阿恩海姆(R.Arnheim,1986),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翟灿译。商务印书馆,1994。 [美]拉尔夫.史密斯(R.A.Smith),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美]贝蒂.艾德华著: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张索娃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开明出版社,1936第一版。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校订版。

艺术作文之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篇一:丹纳《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本书 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艺术品的本质 及产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全 书条分缕析,富有热情,内容丰富精彩,不是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 沉闷,更像是在读有趣历史,因为所学的是设计,对本书所讲述的 西方艺术了解的并不多,书中所提到的大量画家并不认识,例举的 大量例证也不了解,所以很多细节不能很好的记住,所以对整本书 的理解不是很完整,然而读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联系,感受到书中所提及的意大利、希腊、尼德兰当时的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当时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 术形态都相互影响互有联系,比如现在流行的室内及家具风格中的“北欧风格”、“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地中海风格”等,都 是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设计中的反映,这些艺术风格虽然过去多 年但还在影响着现代的设计风格。设计应该不断的向前看,走在时 代的前端,但是经过时间推敲的经典却永远不会退出潮流。这又让 我想到在室内设计中,很多人对中国传统的设计风格的影响是“古板”、“老旧”,认为是年纪大的人才会用的设计风格,其实是在很长 时间以来我们没有对中国传统的东西进行创新,传统文化不光要“传承”,还要“创新”。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 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影响着 艺术和艺术品,中国的设计在经历了模仿、抄袭的过程之后,也在 思考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这样的环境和时代 的影响下,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散发出光芒,中 国设计师在2012年米兰国际家具展上展出的“请坐,米兰”系列家具,这一系列家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梅瓶、花鼓、万花筒等加以现代手 法的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 艺术是有共通性的,设计包含在艺术当中,只有看清楚艺术的本质,才能更了解了解艺术的重要。我们感觉到艺术的重要,但那只是处 于本能而非根据思考。我们只重视艺术,对艺术感到敬意,但不能 解释我们的重视和敬意。我知道很多设计风格,但不了解这些风格

大众哲学读书笔记

大众哲学读书笔记 大众哲学读书笔记 【篇一:大众哲学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书报告 院系专业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 年级班级 姓名学号 20XX年01月01日 作为一名高中时读理科、大学读工科的学生来说,哲学似乎很遥远,深不可测。由于本学期选修林老师的课,老师推荐了这本书,所以我仔细地翻阅了这本书,简洁晓畅的语言、浅显的事例让没有哲学基础的我也能理解。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原来,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哲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学习哲学能让我更好地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通读全书,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感想有共通点,但同时又有差异。

“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这就是哲学的真面目。”;第二部分讲述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四种不同世界观谈起,把世界观归结成两大类:观念论和唯物论。指出:“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的哲学,即使有,也只是把两类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观念论,一半是唯物论,也并不是纯粹的第三种东西。”;第三部分讲述“认识论”,论述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尤其是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讲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五大范畴。 看书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这本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热捧,仅在1949年前就印行了32版,作为传播革命思想的读物,吸引了无数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蒋介石也曾感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更有人将其喻为“一卷书雄百万兵”。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其次是因为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学风与文风对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心悦诚服,愿意以它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本书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

读《尼尔斯企鹅历险记》感悟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尼尔斯企鹅历险记》的书,它讲述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大概十四岁左右,个子又高又瘦,长着一头浅黄色的金发。他喜欢睡觉和吃饭,游手好闲而且很爱调皮捣蛋。一个晴朗的星期 天的早晨,一只小狐仙来到男孩家偷东西。男孩想做个恶作剧,捉弄小狐仙,这使小狐仙非常生气。把男孩变得和小狐仙一样小。男孩走出家门,发现自己能和动物对话。因为他平时很爱欺负家里养的动物,现在动物们看见他这么小,便张口就骂男孩。这时,一队大雁飞了过来,招唤着男孩家的雄鹅一起飞,而男孩发现家里的一只大雄鹅要飞走了,便马上跳到雄鹅背上,想阻止雄鹅飞走,可雄鹅已经和大雁一起飞上了天空。男孩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不让自己滑下来。在这次旅行中男孩学会了和动物和睦相处,并且帮助雁群成功脱险。最后和雁群告别时男孩又变回了人。读了这本书,我不仅累计了词汇量,掌握了写作的技巧,还了解了许多知识,读书的时候好像我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好像带我游览了许多地方。这个男孩在这次历险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凭着勇敢、顽强的精神都克服了,使大雁们信任他。 他也曾想过回家,但坚强的信念阻止了他。在这个路程上他什么天气都遇到过,可使他还是那么坚强,想办法克服。这种顽强的信念使我大受启发,困难就是成功路上的阶梯,你要敢于面对现实,登上阶梯,当你克服了困难时,就是往前迈了一大步! 二、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读《专心的玛利亚》有感 每到晚上,她就拿着一本书,坐在大桌子前,两肘支在桌前,两手放在额上,两个拇指掩着耳朵,这就是她对那些嘈杂的声音所作的防御工事。但过了一会儿,这种防御工事就用不着了。因为只要读书专心,她就完全不理会屋里发生的事了。 这句话是我从《专心的玛丽亚》中摘抄下来的。它使我有太深的感触了:

视觉读后感

《视觉艺术鉴赏》读后感 作者约翰·伯格在这本书中谈到论述观赏女子的各种方法及油画传统中互相矛盾的各个方面和广告与资本主义的白日梦。本书图文并茂,生动详尽的为大家展示作者的观点。 在谈及观赏女子的方法中,作者说道: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我认为我们只是在注视我们选择注视的东西,在观看中自动的屏蔽和取舍不愿关注的,而在我们观看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不同程度的回应我们。视觉的这种交互关系让我不禁发问:人与物之间是人主动观看的么?物是被进入到人的视野吗?由于个体本身的差异性,每个人对于影响的理解和欣赏都不同。在读书中,作者对于艺术鉴赏的专业方法,关于印象派和立体派的区别我还是不太理解,这个还需要好好斟酌一番。 都说男子重行动,女子重外观。女子何以如此注意外貌?这是因为周围异性对于自己的特别关注使得自己开始打量自身的姿态,风度,声音,见解,表情,行为举止。因此女性把自己即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的身份,看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作者还说道: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形象,决定了她所受的待遇。的确,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在男子跟前展示出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男子便做出相应的回应。在学习中外广告史的选修课上,老师曾为我们展示广告史的发展中女子形象的变化。其中大多数时代里女子作为被消费的群体,赤身裸体供男人欣赏。而在本书中,作者也在本段阐述中插入大量裸体画,用于讲解其观点。而我一直不太理解的是如何区分正常的性文化或人体艺术和色情文化?创造裸体绘画的目的何在?但我想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客观存在和需求。而人们需要另一种文化去表达它,那便是裸体艺术,它只是将正常生活搬上了绘画中,而性爱的主角就是看画的那位作品的拥有者。裸体本身就是在展示人类本质上最原始的性冲动,但却区分于黄色文化,这种艺术仅供欣赏。文化西方的开放性使我们更能理解裸体艺术的存在,这种艺术形态也是对于其文化形态的客观反映。 最后说说广告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告在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它大多数是与商业利益挂钩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告更是利益的表现方式。其存在利于大众消费,刺激消费,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促进了国家财政税收的增长。因此广告的作用不容小觑,为了促使消费者买账,各大广告商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其每年在广告投入上可谓是出血本,但回报更高。高价请明星代言,多种媒体形式的广告展播,为其增彩不少。以百事可乐为例,最初一直处在低谷,活在可口可乐的阴影下,但近几年,它调整方案,启用新一代百事新星并不停换标以应对金融危机,利用“明星效应” 大获全胜,在可乐市场的角逐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它的成功是资本主义市场中广告运营成功的典例。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都在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只要消费,就会更富有!它充分调动起人的思维和灵感,运用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去征服消费者,去购买,去成为可爱的人儿!而广告本身也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广告语言也必须突出广告本身具备的实质感,它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的的想把大众的钱放进厂商的口袋,无所不用其极的夸大甚至造假,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而我们所做的也只能上表象意义上的鉴别,资本主义已经不能脱离其发展,否则便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那么这本书能让我们读者学到什么呢?对于我来说,开拓了思维,学习到视觉艺术鉴赏的方法和其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一本好书,不求它给你带来多么丰富的知识,但求它给你带来多重思考,so i got it! 与君共勉。篇二:视觉大挑战读后感 视觉大发现读后感 一看到《视觉大挑战》这本书,我就被书里面40张卡片给吸引住了,艾玛,每道题都太有挑战性了,这脑力严重不足啊,赶紧叫来老公一起研究,有的题目连我们都有些吃力,这套题得好好收藏,当然里面也有不少适合小孩子的,赶紧一起来看看吧,感谢幼儿园老师提供给我们这么精彩的逻辑挑战书。此次获得的是这套题中的《逻辑大挑战》,咱必须得承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