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孙,浙江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孙,浙江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孙,浙江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孙,浙江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写作

命题鸟瞰

考试说明命题大势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

写作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一)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二)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1.文体走向

由早年的“文体不限”到近年的“明确文体”,再到2016年的“论述类文章”,文体限制越来越严格,文体类型也越来越明确,预计未来将以论述文为主,重点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2.内容转向

由原先的人生感悟类,转向命题思辨或现实审视。譬如,2015年的“文如其人”或“文不如其人”,2016年的“虚拟与现实”,理性能力的考查重于感性能力的考查,思辨性重于文学性。

3.立意导向

命题材料一般会给出两个对立的加一个辩证的立意选择,各有一定的言说空间,供考生选择。

第一节审题与立意

【思维点击】

所谓“作文审题”,主要指深入考察分析命题、话题或其他材料所蕴含的种种含义,并从中择取最核心、最恰当的含义作为作文的立意。同时,审题也要关注出题者提出的其他要求,比如文体的选择、标题的拟定、角度的设置、字数的限制等等。在吃透了题目材料的核心点之后,考生就可据此抽绎出自己的观点、确定好行文的立意。立意的高低,源于一个人识见的高低和洞察力的利钝,需要通过长期的读书和思考来反复锤炼。在写作考试中,考生要尽可能透过材料的现象深入问题的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对照、因果、悖论等复杂的联系,努力在切题的基础上提出新颖、独到、深刻的见解来,并可充分彰显个人的思维特色。因此,深化立意的关键在于增强思考和行文的思辨性,从具体的材料中理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来,并能构成内在的逻辑链。

【典例剖析1】

[2016浙江]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

...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审读]

本材料属社会现象型,关键词是“虚拟”与“现实”,重点指向如何看待“虚拟”进入“现实”这一趋势,审题难度不大。材料中所提出的“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三个选择疑问,实际上为考生立意指明了三个方向:一种是接受,给出虚拟进入现实的必要性;一种是拒绝,重点论述虚拟进入现实所带来的危害;一种是跟虚拟保持距离,即接受它的存在,警惕它的危害。

具体而言,本题立意可这样深入:①接受虚拟世界,存在就是合理,要接受时代与科技的变革带来的新事物、新现象,只有接纳并合理地运行,才是现实的做法,而对虚拟世界的粗暴排斥实质上是脱离现实,是对自身责任的推卸;②远离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会更加真实和温暖,一味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跟现实世界断绝联系,等到需要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同时人会陷入孤独、机械、虚无、冷漠等不良状态;③应保持适当距离,要讲求“度”,虚拟世界可以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过度依赖,沉溺在虚拟世界里,就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而如何把控这个“度”,关键在于人本身。

[例文呈示]

守望现实,涓涓不壅

浙江一考生

虚拟,指人通过技术手段创设的虚构事物或场景,与现实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与现实的这堵墙即将被打破,人们正被裹挟着推入这个新奇而莫测的领域。

在这个虚拟即将照进现实的时代,我要说:切勿让虚拟替代现实。唯有守望现实,一切方可涓涓不壅。

不可否认,虚拟现实的到来必将带来诸多便利,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正如乔布斯所说:“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人们通过技术一点一滴地改变世界,征服不可能的野心如人类文明壁炉中的火焰,源源不断地为文明发展提供光和热。虚拟技术正是这样一束升腾的火苗,仿佛已做好了点亮未来百年的准备。

然而,我们有必要过早地拥抱虚拟技术创造的新世界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我们需要更冷静的思考。

虚拟,只是一种仿真的手段。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中指出,现代人的焦虑是存在性焦虑,即对无意义和虚无的焦虑。不难想象,让虚拟深入地与现实结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种存在性焦虑。哲学家奥伊肯最担忧的也是物质成果与人们心灵要求间的尖锐矛盾。换言之,看了诸种虚拟现实的先进技术,并不意味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分实现”。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拥抱虚拟世界未免言之过早。如果虚拟向现实的渗透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无切实益处,甚至隐藏着加剧解构的危机,那么这种渗透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

记得米兰·昆德拉在《慢》中感叹,现代人已丧失从容不迫的生活乐趣,外部工具是多么可怕。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也曾言,微信一类的技术解决不了人与人心灵间的沟通问题。同样,虚拟现实也逃不出这个怪圈。借用周国平的一句话:面对这个无所不能的怪兽,人们兴奋而又不安,欢呼声和谴责声此起彼伏。而虚拟技术依然迈着目空一切的步伐。因此,守望现实才是我们应关注的事,守望现实才是我们永久不易的立足点。

刘亮程说:“人已经远远地走到其他生命前面了,完全没理由再急死忙慌地奔跑了。停下来,至少,放慢些脚步。”是啊,我们真的需要用技术去开拓一切吗?我们真的需要无限逼真的虚拟吗?难道我们一定要让所有事物都变为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材料吗?

还记得千年前,屈原面对浩渺的天河发出了孩童般的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角宿未旦,曜灵安藏?”试问:我们能虚拟出千年前屈原叩问过的夜空吗?守望现实,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之根,守望我们本来的面目。

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最后手迹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还有家园?如何才能有家园?”

而我要说:唯有守望现实,人类文明的长河方能涓涓不壅。

[对点评析]

在审题上,该考生准确地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虚拟”与“现实”,并作出了辩证的解读。但在立意上,作者没有将审题所得直接搬来构成自己行文的中心,也没有对“虚拟”和“现实”平均使力,而是在简短的平行论述之后,将立意的重心落在了“现实”上,从而形成了“与虚拟保持适当距离”的阐述视角。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虚拟对现实的负面冲击理解为“存在性焦虑”“心灵隔膜”“生活乐趣沦丧”“精神家园迷失”等,这样,就把本文的立意由普通的事理层面上升到了生存哲学的境界,显示了超越同龄人的深度和高度。

【典例剖析2】

[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审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