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再生障碍性贫血题库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导致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发病率1.87-2.1/10万,男﹕女2.6-4﹕1 一、病因:1. 遗传因素再障可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的有家族倾向和其他先天异常,如Fanconi 贫血。 2. 化学因素2.1药物:在继发性再障中,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常见的有氯(合)霉素、解热镇痛药、 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等。2.2化学毒物:苯及其衍生物农药所致的再障近年来也时有发生。2.3.物理因素:X射线、r射线,可损害造血微环境,造成再障。3. 病毒感染,所有能够导致肝炎的病毒都可导致再障。 4. 其他因素妊娠、慢性肾功能衰竭、SLE、类风湿性关节炎,PNH和AA的关系密切,15%的再障可转变为 PNH,20%—30%PNH可转变为PNH,叫做AA-PNH综合征。 二、发病机理: 1. 造血干细胞异常: CD34 + 细胞减少 2. 造血微环境的异常:骨髓“脂肪化”,静脉窦壁水肿、出血、毛细血管坏死。基质细胞分泌异常 3. 免疫机制: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亚群失衡, Th1 、 CD8+T 抑制细胞, CD25+T 细胞,γδ TCR +T 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分泌造血负调控因子明显增多(如 IL-2 、 INF- γ、 TNF ),造血干祖细胞凋亡。 三、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1. 急性再障的特点为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发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进展,贫血进行性加重,多有明显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虽经大量输血,贫血也难以改善。出血和感染常为起病时的主要症状,几乎每例均有出血,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粘膜(口腔、鼻腔、齿龈、球结膜)等体表出血外,常有深部脏器出血,如: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眼底出血及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半数以上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以口咽部感染、肺炎、皮肤疖肿、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致病菌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常导致患者死亡。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健康宣教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健康宣教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类贫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皮肤粘膜及脏器出血以及反复感染发热。发病以青壮年居高,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原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再障,能查出原因者为继发性再障,继发性再障已知原因有药物、化学、物理、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骨髓抑制。 治疗: (1)支持疗法禁用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对粒细胞缺乏者宜保护性隔离,积极预防感染。输血要掌握指征,准备做骨髓移植者,移植前输血会直接影响其成功率,尤其不能输家族成员的血。一般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妥。严重出血者宜输入血小板。反复输血者宜应用去铁胺排铁治疗。 (2)雄激素为治疗慢性再障首选药物。 (3)骨髓移植是治疗干细胞缺陷引起再障的最佳方法,且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一旦确诊严重型或极严重型再障,年龄<20岁,有HLA配型相符供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应首选异基因骨髓移植,移植后长期无病存活率可达60%~80%,但移植需尽早进行,因初诊者常输红细胞和血小板,这样易使受者对献血员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致敏,导致移植排斥发生率升高。 (4)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年龄大于40岁或无合适供髓者的严重型再障。 健康教育: (1)预防感染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更衣、剪指甲。居室定时通风,少出入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睡前漱口。注意肛周清洁,女病人注意会阴清洁。若出现咽痛、咳嗽、流涕、尿痛、牙龈肿痛、红肿等,应及时到医院治疗,以便早期处理。 (2)预防出血根据病情适当活动,活动时防止滑倒或外伤,以免伤后出血。禁止用硬毛牙刷刷牙,牙签剔牙,进食宜慢,避免口腔粘膜及牙龈受损。预防鼻腔粘膜干燥,必要时涂油保护,禁止挖鼻孔,以免损伤鼻腔粘膜,引起出血。注意小便颜色,女病员注意月经量及时间。若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生活照顾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硬食物。尤其要禁食海鲜品。易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日常生活要有规律,情绪稳定,适当活动,避免劳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辐射及服用对骨髓有影响的药物。贫血、出血较重时,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必要时住院治疗。 (4)用药注意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自行调整或减量。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系统性红斑狼疮练习题(含答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练习题(含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要点中不包括: A、盘状红斑 B、抗核抗体阳性 C、肾脏病变 D、脱发 E、光过敏 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用于激素冲击治疗 A、急性肾衰 B、狼疮癫痫发作 C、严重的血小板减少 D、严重狼疮性肺炎 E、关节炎 3、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特异性最高的指标是: A、ANA B、抗RNP抗体 C、抗Sm抗体 D、抗SSA 抗体 E、抗dsDNA抗体 4、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剂量是: A、200-300mg/d B、100-200mg/d C、300-400mg/d D、400-600mg/d E、500-1000mg/d 二、填空题 1、SLE的基本病理改变是___________ 。 2、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SLE适用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SLE的主要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SLE病因可能与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有关。 三、是非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应多晒太阳。() 2、抗虐药对SLE皮疹、关节痛及轻型患者有效。() 3、ANA对SLE诊断特异性很高。() 4、dsDNA抗体对SLE诊断特异性很高。() 5、几乎所有的SLE患者肾组织均有病理变化。() 四、名词解释 1、系统性红斑狼疮 2、抗磷脂综合征 五、问答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2、抗核抗体对SLE诊断的意义如何 3、试述SLE患者的活动指标

慢性再障一般能活多久

慢性再障一般能活多久 慢性再障是一种发病缓慢,以贫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很多慢性再障患者在得知自己病情后都会绝望,焦虑,但紧接着又会最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还会活多久?为了让患者本身安心,让家人放心和知道正确的调理方法,让更多的患者能够高质量的生活,下面为大家科普一下: 慢性再障一般能活多久 慢性再障,起病缓慢,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出血多限于皮肤黏膜,且不严重,可并发感染,但常以呼吸道为主,容易控制。病程多在4年以上,甚至可长达10年之久。若治疗得当,坚持不懈,大多可治愈,但也有病人迁延多年不愈。少数病人可急性发作,病情急转直下,常与感染有关。 大多起病缓,主要的表现常常是倦怠无力、劳累后气促、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如有出血亦较轻微,内脏出血较少见。感染、发热一般较轻微,出现较晚,治疗后较易控制。肝、脾淋巴结均不肿大,但晚期病例偶有脾脏轻度肿大,病程较长,患者可以生存多年,病情逐渐好转甚至接近痊愈。部分患者转变为急性型。 慢性再障的发病原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造血系统衰竭,原本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不具备造血功能的黄骨髓,在正常的血细胞死亡后,身体不能及时充分的补充新细胞,于是出现了贫血,白细胞低下等等症状。 通常使用激素刺激尚且具有造血功能的细胞,使他们加速分化成各种血细胞,使人体位置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再障起病急,病程快,有极高的短期死亡率;慢性再障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可以带病生存10几年,甚至20几年,但是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 通过上述内容了解到,要想缓解慢性再障平时要多加调理,合理搭配饮食。也要加强日常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而且还要注意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积极配合医生,放松心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战胜病魔。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1例及文献回顾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1例及文献回顾 发表时间:2019-02-19T11:14:06.0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2期作者:梁琳君李金莹王奕鸣(通讯作者) [导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消化症状为首要表现者往往容易误诊 梁琳君李金莹王奕鸣(通讯作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消化症状为首要表现者往往容易误诊。本文报告了以阑尾炎相关症状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1例并做相关文献回顾。 【关键词】腹痛;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阑尾炎 【中图分类号】R59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050-0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1岁,因“反复腹痛1月余”入院。患者1月余前出现阵发性腹痛,平卧稍好转,无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偶解烂便。半月前症状再发,性质同前,行全腹部增强CT考虑阑尾炎。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抗感染、抑酸、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1余周,腹痛症状进行性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遂于2017-10-17转至我院。既往“结核”病史。查体:体温37.2℃。腹软,未见胃型,肠型及蠕动波。腹肌无强直,全腹未触及肿块。全腹压痛,右下腹压痛明显,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腹部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肝区叩痛阳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87×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66%、血红蛋:146.0g/L、血小板计数:192.4×109/L;尿蛋白:0.3g/l;CIC:217。肝肾功能无异常。阑尾彩超:右下腹谈及条梭状回声,大小约12mm×9mm×73mm,内回声不均匀,考虑阑尾炎;肠镜示结肠炎。诊断:急性阑尾炎,炎症性肠病、肠结核待排。予抗感染处理。 2.结果 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伴呕吐胃内容物。予腹腔穿刺,腹水生化提示漏出液;尿蛋白:0.3g/L;风湿相关检查:抗核抗体:阳性(+)、抗双DNA抗体:阳性(+)、组蛋白:阳性(+)、抗核小体:阳性(+)、核糖体P蛋白:阳性(+)、抗SSA:阳性(+)。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转入风湿科后予激素冲击、环磷酰胺诱导缓解、人工肝免疫吸附、抗凝、胃肠减压等处理,症状缓解出院。随访至今,患者未再发腹痛,病情稳定。最后诊断:(1)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血液系统损害狼疮性肾炎狼疮性浆膜炎;(2)结肠炎。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核心特点为多器官受累及存在多种自身抗体。SLE 好发于育龄女性,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症状(面部皮疹、皮肤血管炎、黏膜损害、脱发)、关节炎、肾损害、浆膜炎、精神神经病变等。目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推荐的SLE分类标准,符合11项中4项或以上,排除感染、肿瘤、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但因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傅建斌[1]等人回顾性分析了79例SLE患者的临床就诊资料,其误诊率为60.7%(48/79)。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SLE较为少见,且常因症状无特异性而被误诊。相关资料报道,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SLE约为10%[2]。张烜[3]等对277例SLE住院病例进行分析,15.88%(44/277)患者以胃肠病变为首发表现。王斌[4]等回顾性总结和分析30例以消化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示SLE消化系统为首发症状者误诊率高达50%,首发症状以腹痛最多见(12例),影像学示病变累及消化系统多个部位,表现形式多样。而胡亚荣5回顾性分析200例SLE患者的完整住院治疗,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34例患者,占该研究SLE患者的11.5%(34/200),34例患者均误诊,误诊率为100%,最易误诊为消化系统性疾病。 该病例临床误诊原因主要包括:(1)患者为青年女性,症状为持续性腹痛,伴恶心、呕吐,查体全腹压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血象升高,彩超、腹部CT示均提示阑尾炎可能。(2)临床思维局限化,过于关注专科常见病,忽视了阑尾炎无法解释患者的病情变化。(3)对SLE缺乏全面的认识,经验有限。为减少首发症状不典型的SLE误诊,遇到中、青年女性患者,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关节痛、皮疹、蛋白尿、血尿、水肿、胸腔及心包积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精神异常、癫痫等表现时,应提高警惕,完善风湿病相关检查及免疫学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参考文献】 [1]傅建斌,王宏运,史晓飞,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误诊原因研究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8):1139-1141. [2]蒋明,DAVIDYu,林孝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584. [3]张烜,曾学军,董怡,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157例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1):42-44. [4]王斌,李向培,汪国生,等.以消化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1):37-40. [5]胡亚荣,周亚欧,游运辉,等.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 14(17):140-141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医院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医院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医院?大家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了解可能不够多,因此在发病的时候不能够给与他及时的治疗,那么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方法有什么呢,今天我们专科医院的专家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小编父亲也曾是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长期接触化学产品病情很严重,去医院确诊后用强的松、康力龙等西药控制副作用很大,而且血象特别低,不管怎么吃药一点不见回升,基本上一个月要输次血液,经济负担特别大,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熟悉介绍用,需要自己熬制的汤药虽然苦点,但疗效却出奇的好,不到半年时间,血象直线上升,到现在基本恢复正常人的水平了,而且不用吃西药更不用输血了,治疗的费用也很划算,身体也很健康。 专家指出现在医学科技的疾病,在治疗其疾病上中西医都有着很好的治疗方法,中医在近几年不断的研究其疾病,中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有了清楚的认识,并根据这几种症状,研究出了针对这几种症状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药方,下面就介绍给大家。 (一)补肾生髓法中医认为再障是由于肾功能损伤引起的,因此,中医疗法是以补肾为主,通过临床治疗证明这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中医治法。 (二)补益心脾法除表现肾虚的症状之外,还有表现为心脾两虚证候者,这种疗法多用于这些患者,且多用于慢性再障病情较轻者,常伍用补肾药物治疗再障。证见: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纳呆,腹胀脘闷,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方用归脾汤加味。 (三)益气生血法面对仅有气血两虚的患者时,益气生血法就发挥了功效,尤其对于阴阳五脏证候尚不明显者。多为慢性再障的轻型病例,为治标的辅助治疗。证见:面色不华或萎黄,眩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儒细。常用方为八珍汤加减。 四)补肾活血法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借以解除"髓海瘀阻"和免疫异常所致的骨髓抑制,从而有利于造血细胞的生长。与祖国医学的"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相一致。临床上对于用补法治疗效果不着而又无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在补肾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提高部分病人的疗效。

小儿贫血的分类

小儿贫血的分类 …… 由于贫血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多种多样,因此,迄今尚无一个既能阐明病因与发病原理,又能指导临床的统一分类法。目前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病因分类。 一、形态分类这种分类的基础是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正常值80~94立方微米),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微微克)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32~38克/分升红细胞)的测定结果而将贫血分为四类: (一)大细胞性贫血 MCV94立方微米,MCH为32微微克,MCHC正常。属于此类贫血者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MCV、MCH和MCHC均正常。此类贫血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 (三)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为80立方微米,MCH小于正常,MCHC 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肾脏疾病所致的贫血属于此类。 (四)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80立方微米,MCH为12~20微微克,MCHC30克/分升。此类贫血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二、病因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故对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造成贫血的原因是由于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二者不平衡所致,据此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造血不良三类: (一)失血性 1.急性失血如创伤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 2.慢性失血如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等。 (二)溶血性 1.红细胞内的异常(内因性) (1)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酶缺陷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 缺陷症等。 (3)血红蛋白合成与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异常(外因性) (1)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感染因素因细菌的溶血素或疟原虫等对红细胞的破坏。 (3)化学物理因素如苯、铅、砷、蛇毒、烧伤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 (4)其他如脾功能亢进。 (三)造血不良 1.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骨髓抑制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十大注意事项1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十大注意事项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下简写为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与家族遗传、紫外线照射、体内雌激素水平、某些药物、食物及感染有关。 SLE的表现多种多样:反复高热或长期低热,面颊部蝴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口腔粘膜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关节肿胀、酸痛。SLE还常常侵犯胸膜、心包、心腔、肾脏,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SLE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特别青睐青壮年,尤其是青年女性。 SLE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如有上述表现的人,应当抓紧时间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确诊。一旦确诊便应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医生在为您治疗的同时,会特别提醒您十大项注意事项: 一、注意调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中医学认为,SLE的发病与外邪、饮食、七情所伤有关。忧郁悲伤、喜怒无常、情志不畅都能化火,火邪内盛可伤及五脏六腑而诱发并加重本病。因此,保持情志豁达、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使人体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调和,才会有益于疾病恢复。 二、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节制性生活。SLE患者在病情处于活动期时,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不宜过劳。适当锻炼身体,注意节制性生活,病情活动期应严格避孕,病情稳定一年以上才可考虑妊娠。 三、注意预防感冒,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感冒及各种感染如急性扁桃腺炎、肺部感染、肠道感染都易诱发SLE并加重病情。 四、注意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下。SLE患者对紫外线特殊敏感(光过敏),故外出时要特别注意。另外,某些食物如香菇、芹菜、草头(南苜宿、紫云英)、无花果,某些药物如补骨脂、独活、紫草、白疾藜等能引起光敏感,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概要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 08-09-17 10:53:00 ] 作者:韩福梅编辑:studa20 【摘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不全综合征。人们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本文从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抑制剂等方面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做一综述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不全综合征,其血液学特征性改变是外周血三系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5×109/L,血小板<20×109/L,骨髓增生明显低下。该病自然病程为3~6个月,几十年来,人们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SAA的治疗缓解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低于10%升至60%~80%。现仅就SAA治疗方面的现状简要综述如下。 1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SAA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是造血干、祖细胞质和(或)量的缺陷,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1 1 骨髓移植(BMT)在BMT治疗中以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 BMT)应用最为广泛。来自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相匹配的同胞骨髓供者的移植,效果最为理想。Bacigalupo等[1]总结了欧洲BMT小组1971~1998年1759例SAA患者接受Allo BMT治疗的资料显示,80%的患者可长期存活。目前,Allo BM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降低移植排斥(GR)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前选择合理的预处理方案及移植后恰当的免疫治疗是降低GR率和GVHD发生的有效手段。随着HLA配型技术的不断提高、支持治疗及预防GVHD的措施等的不断改善,Allo BMT治疗后SAA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亦在不断提高。 1 2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造血刺激因子(如G CSF、GM CSF)的广泛应用,从健康供者采集造血干细胞,并供移植应用成为可能。与骨髓相比,外周血干细胞不仅具有采集方法简便,患者痛苦少等优点,且从正常供者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LTC LC)的含量均高于骨髓[2],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重建较快,从而降低了感染率和早期病死率。国内外对成功病例均有报道。 1 3 脐血移植(CBT)各种研究表明,脐血(CB)中早期干细胞较骨髓中丰富,为造血干细胞的另一理想来源。CB具有感染率、GVHD发生率低且程度轻等特点。近来有不少有关脐血移植成功的报道,大部分见于儿童。1995年国际脐血移植登记处收到全世界44例脐血移植治疗SAA成功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岁(0.18~16岁)。成人脐血移植因其细胞数目相对不足而报道较少。文献报道,采用FL(FLT3 ligand)联合TPO(trombopoietin)培养脐血20周后,可将其中的长期培养始动细胞扩增数万倍以上[3]。随着干细胞体外扩增技术的逐渐成熟,脐血移植可望广泛应用于临床。 2 免疫抑制剂(IS)IS治疗SAA已有30年的历史。大量经验表明该方 作者单位:261400 山东莱州,莱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首次病程记录(再生障碍性贫血)

2012/5/31 17:57:17 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老年男女性。病前6个月有无病毒感染、应用骨髓毒性药物、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暴露于射线工作环境接触史。 2、隐匿急性发病。贫血、发热、出血为病史特征。 3、体征:贫血貌,皮下出血点,淋巴不及,肝脾未扪及。 4、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Lymph Gran% Lymph% Rbc HGB HCT MCV MCHC PLT 初步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再障) 诊断依据: 1、可疑病史: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应用骨髓毒性药物、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暴露于射线是再障的高危因素。 2、(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象满足至少下列2项:a:血红蛋白<100g/l b:血小板<50×10^9/L c:中性粒细胞<×10^9/L。(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的50%)或重度减低(<正常的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范科尼贫血、PNH、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等。 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尤其是血红蛋白尿不发作者极易误诊为再障。本病出血和感染较少见,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尿中含铁血黄素、糖水试验及Ham试验呈阳性反应,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低于正常,均有助于鉴别。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系统性红斑狼疮

从免疫学角度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摘要】红斑狼疮(sle)是一个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可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盘状红斑狼疮(DLE)两大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即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导致SLE患者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因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的产生起源于复杂的机制,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本文主要阐述了SLE的发病机制和最新治疗进展。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其作用机制复杂。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 1.1致病性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也可以出现在健康个体而不引起机体损害,并且它们有可能起着保护性作用。SLE患者体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具有特殊的致病性能。 ①以IgG型抗体为主,与自身抗原有很高亲和力。一项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IgG-AECA的阳性率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53.8﹪、24.0﹪、0,3组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活动组高于SLE缓解期组。SLE患者血清IgG-AECA及滴度水平可能在SLE的病情活动中起重要作用。IgG-AECA的滴度水平在经治疗后的缓解期患者低于SLE活动期患者,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及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1】。 ②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自身抗体街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破坏是狼疮患者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Pujol等对90例患者的56份血清进行抗血小板检测发现,90例患者中有29例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与抗血小板抗体的出现具有显著相关性。 ③与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和抗α-肌动蛋白抗体。血清抗ds-DNA抗体是狼疮中研究最多的一种自身抗体,早在1967年即发现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组织中有抗ds-DNA抗体,它们与患者组织和细胞中的ds-DNA结合。血清中ds-DNA抗体水平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但并非所有患者如此。那些具有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但并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中,80﹪患者5年内会出现疾病活动性增高的临床症状。细胞外的ds-DNA主要以核小体的形式出现,核小体是细胞凋亡时释放的染色体片段。抗ds-DNA和抗核小体抗体与肾组织蛋白有交叉反应,因此,它们对肾组织细胞有直接得人病理损害作用。目前认为α-辅肌动蛋白对于维系肾脏足细胞(podocyte,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成成分)的功能至关重要。 ④抗-NMDA(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或酯)受体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狼疮中有可能具有重要作用。NMDA是神经元释放的一种兴奋性氨基酸。Kawal与其合作者研究发现,将狼疮患者含有抗DNA和NMDA受体抗体的血清经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可引起小鼠认知能力减弱以及海马趾损伤。同时,他们还在脑狼疮患者的脑组织中发现抗- NMDA 的受体抗体。 1.2致病性免疫复合物 SLE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多种自身抗体和大量致病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CIC),CIC的出现会激活补体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以及其他血管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新制订了以下AA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一、AA定义及发病机制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先天性AA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SDS)等。绝大多数AA属获得性,故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性获得性AA。 二、AA的诊断建议 (一)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1.必需检测项目: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HG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PLT)和形态。(2)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

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3)骨髓活检:至少取2 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4)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5)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V、CMV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6)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7)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CD55、CD59、Flaer)。(8)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等)及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造血干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9)细胞遗传学: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5q33)、del(20q)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10)其他: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以评价其他原因导致的造血异常。 2.可选检测项目: 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以下项目:(1)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检测;(2)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基因突变检测、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 (二)AA诊断标准 1.血常规检查:

2019年再生障碍性贫血考试试题

再生障碍性贫血考试试题 一、A1型题(本大题10小题.每题1.0分,共10.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再生瘴碍性贫血骨髓组织中绝对增多的细胞是( ) A 脂肪细胞 B 组织嗜碱细胞 C 网状细胞 D 浆细胞 E 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 A 血管内溶血 B 骨髓内溶血 C 出血失血 D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E 缺乏造血原料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无( ) A 肝脾肿大 B 中性粒细胞减少

C 血小板减少 D 网织红细胞减少 E 红细胞减少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三系增生低下,符合( ) A 缺铁性贫血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 急性白血病 E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 A 造血原料缺乏 B 造血干细胞减少或缺乏 C 血管内溶血过多 D 免疫机制异常 E 造血微环境缺陷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 A 畸形红细胞性贫血

B 大细胞性贫血 C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小细胞低色索性贫血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7题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首选药物是( ) A 输血 B 雄激素 C 切脾 D 糖皮质激素 E 一叶蔌碱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8题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应首选( ) A 雄激素 B 胎肝输注 C 骨髓移植 D 脾切除术 E 中医中药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9题 有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白血病鉴别的是( )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十大注意事项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下简写为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与家族遗传、紫外线照射、体内雌激素水平、某些药物、食物及感染有关。 SLE的表现多种多样:反复高热或长期低热,面颊部蝴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口腔粘膜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关节肿胀、酸痛。SLE还常常侵犯胸膜、心包、心腔、肾脏,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SLE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特别青睐青壮年,尤其是青年女性。 SLE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如有上述表现的人,应当抓紧时间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确诊。一旦确诊便应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 疗。 医生在为您治疗的同时,会特别提醒您十大项注意事项: 一、注意调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中医学认为,SLE的发病与外邪、饮食、七情所伤有关。忧郁悲伤、喜怒无常、情志不畅都能化火,火邪内盛可伤及五脏六腑而诱发并加重本病。因此,保持情志豁达、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使人体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调和,才会有益于疾病恢复。 二、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节制性生活。SLE患者在病情处于活动期时,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不宜过劳。适当锻炼身体,注意节制性生活,病情活动期应严格避孕,病情稳定一年以上才可考虑妊娠。 三、注意预防感冒,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感冒及各种感染如急性扁桃腺炎、肺部感染、肠道感染都易诱发SLE并加重病情。 四、注意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下。SLE患者对紫外线特殊敏感(光过敏),故外出时要特别注意。另外,某些食物如香菇、芹菜、草头(南

苜宿、紫云英)、无花果,某些药物如补骨脂、独活、紫草、白疾藜等能引起光敏感,应尽量不用。 五、注意戒烟、戒酒。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成分能刺激血管壁而加重血管炎症,应戒除。酒性温烈,会加重SLE病人的内热症状,不宜饮 用。 六、有一些西药常能引发或加重本病,注意避免使用。如肼苯达嗪、心得安、氯丙嗪、丙基或甲基硫氧嘧啶、金制剂、D-青霉胺、苯妥英钠、异烟肼、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等。 七、注意有的保健品对SLE病人非旦无益,反而有害。如人参、西洋参、绞股蓝及其复方制剂,因含人参皂甙,既能提高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又能提高人体的体液免疫,这对非SLE的人确实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但对SLE病人,由于这类保健品提高了免疫球蛋白,使免疫复合物增多,激活了抗核抗体,从而可加重或诱发SLE。 八、注意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药品和食品。紫河车(胎盘)、脐带、蜂皇浆、蛤蟆油、某些女性避孕药均含有雌激素,而雌激素正是SLE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九、注意不吃羊肉、狗肉、马肉、鹿肉、驴肉。这类肉食品性温热食,用后不仅会加重SLE病人的内热症状,而且临床上发现有个别病人吃了这类肉类病情加重,造成不良后果。 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多种维生素,少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狼疮性肾炎病人长期有蛋白从尿中丢失,故应及时补充。较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有牛奶、鸡蛋、瘦肉、鱼等。维 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C对防治SLE的某些症状大有裨益,应多加

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再生障碍性贫血系多种病因或不明原因所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损伤而发生造血功 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病征。 1护理观察 (1)贫血观察注意观察贫血的表现,如患儿的面色、口唇、眼结膜和甲床部位的颜色。观察 活动耐受力、精神状态及饮食情况。观察患儿有无厌食、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急性 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贫血严重并呈进行性加重。对中度以上贫血患儿,还应注意其呼吸和心率的变化,尿的变化,有无黑便或血便,及其他部位有无出血征象。 (2)出血观察主要是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血小板减少,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而出血。表现 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常见全身皮肤、黏膜广泛出血,也可发生颅内出血和 消化道出血。故对血小板数量极低的患儿,需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出血倾向,观察皮肤瘀点(斑)变化;消化道出血时常有腹痛、便血;血尿、腰痛提示肾出血。及时发现出血所致的危 急情况。若有烦躁不安、嗜睡、头痛、呕吐甚至惊厥,颈抵抗,提示颅内出血。需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变化,观察面色,记录失血量。若出现呼吸变慢不规则、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提 示合并脑疝;如面色苍白加重、呼吸、脉搏增快、出汗、血压下降提示失血性休克。 (3)感染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因白细胞生成减少而导致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各种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口腔、皮肤及肛门是最易感染的部位。应密切 观察体温、精神状态、食欲的变化,并重视年长儿的主诉。 (4)输血观察输血中应每隔20分钟巡视1次,对昏迷、使用镇静剂的患儿及小婴儿应设专人 看护,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T)、血压(P)、脉搏(R)、尿色及尿量。观察有无头痛、憋气、心前区不适、腰痛等症状。如发现输血反应及并发症,及时通知医师,根据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5)用药观察雄激素可刺激骨髓造血,服药疗程长,注意观察有无肝损害,胆汁淤积性黄疸等,定期复查肝功能。应用免疫抑制剂时,除观察体温、脉搏、心率、血压变化外,特别要 观察有无皮疹、水肿及尿量的变化,严重者可导致肾脏损害。 2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休息为主,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慢性型无严重 贫血时可适当活动,但要防止碰、撞、跌跤等。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更衣、剪指甲。居室阳光充足,定时消毒通风,避免对流,防止受凉。 (2)饮食护理饮食可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食物 不宜过热,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必要时碗筷应经过消毒,以减少胃肠感染的机会。有消化道 出血的患儿,给流质或禁食,静脉补给营养。 (3)预防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易发生感染,凶此应进行保护性隔离。①环境要求:空气是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传播媒介,通风是减少空气中病原微生物行之有效的方法。每日2~3次开窗通风,每次20~30分钟,可减少空气中细菌的量。每日紫外线 空气消毒2次,每次1小时,对地面、用具用含有效氯消毒剂擦洗,同时要严格病房探视制度。有条件者住无菌层流室。②严格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在进行各项侵袭性检查、查体之前均应彻底有效地洗手、穿隔离衣、戴无菌口罩。③皮肤及口腔护理:定时擦澡,着宽松、柔软的内衣。餐前、餐后和睡前用漱口液漱口并换用软毛刷刷牙,以免损伤 口腔黏膜。必要时做口腔护理。早晚用1:5 000高锰酸钾坐浴,每次20分钟,可有效预防 肛周感染。 3讨论

(推荐)首 次 病 程 记 录(再生障碍性贫血)

2012/5/31 17:57:17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老年男女性。病前6个月有无病毒感染、应用骨髓毒性药物、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暴露于射线工作环境接触史。 2、隐匿急性发病。贫血、发热、出血为病史特征。 3、体征:贫血貌,皮下出血点,淋巴不及,肝脾未扪及。 4、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Lymph Gran% Lymph% Rbc HGB HCT MCV MCHC PLT 初步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再障) 诊断依据: 1、可疑病史: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应用骨髓毒性药物、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暴露于射线是再障的高危因素。 2、(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象满足至少下列2项:a:血红蛋白<100g/l b:血小板<50×10^9/L c:中性粒细胞<1.5×10^9/L。(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的50%)或重度减低(<正常的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范科尼贫血、PNH、Evans 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等。 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尤其是血红蛋白尿不发作者极易误诊为再障。本病出血和感染较少见,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尿中含铁血黄素、糖水试验及Ham试验呈阳性反应,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低于正常,均有助于鉴别。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急性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区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急性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区别 导语:可能大家都很少听过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疾病,它是由于多种病因,通常是药物影响而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它的发病高峰期是在青年人群以及 可能大家都很少听过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疾病,它是由于多种病因,通常是药物影响而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它的发病高峰期是在青年人群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严重程度及病状,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急性和慢性。现在就让小编告诉大家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区别有什么。 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急性型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病初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进展。几乎均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视力障碍)和颅内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广泛而严重,且不易控制。病程中几乎均有发热,系感染所致,常在口咽部和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溃疡,从而导致败血症。肺炎也很常见。感染和出血互为因果,使病情日益恶化,如仅采用一般性治疗多数在一年内死亡。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慢性型再障起病缓慢,以出血为首起和主要表现;出血多限于皮肤粘膜,且不严重;可并发感染,但常以呼吸道为主,容易控制。主要是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症状,出血多限于外部皮肤,尚不严重,但不及时止血有可能并发感染。若治疗得当,坚持不懈,不少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以至痊愈,但也有部分病人迁延多年不愈,甚至病程长达数十年,少数到后期出现急性再障的临床表现,称为慢性再障急变型。 相信大家看了上文后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急性和慢性的区别都有所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前沿学术概述 传统观念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一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或原因不明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这是一个以形态学为基础的概念,诊断主要依据血象和骨髓象改变,是个综合征。既往根据“种子(造血干祖细胞)、土壤(造血微环境)、虫子(异常免疫)”假说和W/W v、Sl/Sl d动物模型及放化疗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现象,认为再障是一个异质性疾病,是综合征。该“综合征”涵盖了众多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是多病共有的“症”,而非独立的疾病体系。目前国内外对再障的认识较传统观念有显著进步:①确定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不等同于AA,AA只是其中的一种;②明确了AA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而介导的以造血器官——骨髓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役抑制治疗可以治愈AA[1-3]。AA概念一旦被明确,不仅利于AA的正确诊断与治疗,而且使得AA发病机制研究及对其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的认识均有极大帮助。 1 大量的研究结果均提示细胞免疫尤其是T淋巴细胞量和功能的变化在再障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①再障患者的T淋巴细胞增多、T淋巴细胞亚型比例失常及功能亢进。 再障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表达激活标志,如CD25、HLA-DR、CD56、CD57的T淋巴细胞显著高于对照,且骨髓中的比例高于外周血。免疫抑制治疗后,这些活化细胞数量下降。 ②致敏T淋巴细胞为寡克隆性。 如果认为再障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骨髓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那么,在骨髓中应可以看到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用RT-PCR法检测发现AA患者Vβ基因中Vβ3、Vβ20、Vβ21、Vβ22表达率增高,且每例CDR3均有1-2个占优势的不同的J基因重组,表明AA患者的多克隆T淋巴细胞已被高度增生的寡克隆淋巴细胞代替。 ③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因子的造血抑制与促造血细胞凋亡的作用。 免疫抑制治疗前AA的CD8+细胞可以抑制BFU-E、CFU-GM形成。AA患者T淋巴细胞在体外不经预先刺激即可自发分泌IFN-γ,刺激后分泌IFN-γ、TNF-α的T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培养上清中的IFN-γ、TNF-α的水平也增高。重型再障(SAA)骨髓标本中可检测到IFN-γ mRNA,而健康对照、其它慢性贫血需经常输血者、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及MDS患者BMMNC均无IFN-γ mRNA表达。 IFN-γ、TNF-α均可以诱导CD34+细胞表达Fas抗原,其所介导的对骨髓造血细胞免疫攻击,不仅仅是简单的造血抑制作用,而且是对造血祖细胞的直接破坏。实际上,在再障患者的骨髓CD34+细胞也确实高表达Fas抗原。内生性造血抑制因子(如IFN-γ)在造血干祖细胞旁近作用时,很低水平就能够起到显著效应。 还有其他抑制因子亦起一定作用,如部分再障患者血清中有MIP-1α水平升高。 ④Th1/Th2失衡及DC1亚群失调 虽然过去长期认为CD8+淋巴细胞(CTL)在再障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近来研究提示CD4+细胞(Th细胞)也有着重要作用。 对AA患者骨髓细胞进行T细胞克隆培养,均为CD4+细胞,可抑制BFU-E、CFU-GM 的形成,能直接攻击自身或异体的CD34+细胞。去除SAA患者BMMNC中的CD4+细胞,可以增加BFU-E、CFU-E及CFU-GM的集落形成。而且,在SAA患者HLA确定的易感基因也均是HLAII类分子,而HLAII类分子介导的是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 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骨髓中Th1细胞(CD4+IFN-γ+细胞)数量增加,Th1/Th2显著升高。Th1细胞的效应细胞和效应因子——CD3+CD8+细胞、TNF-α均与网织红细胞、中

相关主题